徐志摩爱情诗的特点

导语:徐志摩的爱情诗的特点是什么呢?徐志摩在外留学,他的爱情诗会不会受到西方文学的影响呢?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徐志摩的爱情诗的特点,欢迎阅读!

徐志摩的爱情诗

若提及爱情诗,徐志摩的爱情诗可谓是有史以来最为人所铭记的一位了,他受过很多的教育,而且有过几段爱情故事,他丰富的爱情经历给他的诗也提供了不少的灵感。

徐志摩的诗大多都为爱情诗,徐志摩的爱情诗总是耐人寻味的,他的诗很少用华丽的言语,但也就是平淡朴实的一字一句,却给人眼前一亮感觉。读过不少他的爱情诗的人都说他的诗总是深入人心,韵味非凡的,确实是这样,他善于观察细小的事物,把自己内心真实的所见所闻所感都通过文字表达出来,不论是声音,景物,或者是心之所向,都可以渗入人的心灵。他的《偶然》将那种求之不得的心理描述的丝丝入扣。

他灵感的爆发也就是他在外留学的那段时间,他的爱情诗可谓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他自己也曾说过,在康桥的那段时间是他最幸福,也是最享受的时光,他在那里遇到了他心仪的女子林徽因,很多人也说徐志摩的诗如此传神,也一部分也要归功于她给徐志摩的灵感。但是到了最后徐志摩和陆小曼结婚后,陆小曼的生活习惯惹得徐志摩十分头疼,接连着徐志摩的创作也变得渐少了。不过徐志摩的诗构思巧妙,而且诗的风格也是灵活多变,给人朗朗上口的感觉,一般文字都不能表达出来的爱情他却用平淡的文字给人以一种浪漫的`情怀,因此有很多人借他的诗来表达对自己心爱之人的追求。

徐志摩写给林徽因的诗

“若你安好,便是晴天”,这句感动了数代人的情诗是出于徐志摩之手,也是徐志摩写给林徽因的诗作的代表。

徐志摩一生经历了三个女人,第一次的婚姻是在封建家庭制度安排下不得已的作为。徐志摩出国留学期间非常向往拜托封建世俗,像西方人一样能够有一场刻骨铭心的自由恋爱。而林徽因的到来让徐志摩的诗人之心找到了归宿。林徽因的美貌和优雅的举止都让徐志摩不能自已,虽然当时的徐志摩早已成家并且已有孩子,但是徐志摩并未放下对林徽因的一颗追求之心,徐志摩写给林徽因的诗也因为这段敢于冲破封建婚姻的勇气而有了不同的韵味。

关于徐志摩写给林徽因的诗还有一首名篇就是《你去》,当时的徐志摩已经成为另一位风格与林徽因迥异的才女陆小曼的恋人,徐志摩为了和林徽因的一个约定——参加林徽因的中国建筑史学术讲座而乘飞机飞往北平,但是由于当天的天气状况异常糟糕,徐志摩乘坐的飞机不慎坠毁,一代诗人也由此谢绝人世。《你去》就是徐志摩谢绝人世之前为林徽因写下的最后一首诗歌。

世人常常慨叹林徽因和徐志摩的婚姻,包括世界级的大诗人泰戈尔都因为受二人特殊感情的触动而作诗一首赠予两人。一生中徐志摩写给林徽因的诗有许多名篇,但是二人却从未向恋人一样真正在一起过,这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遗憾,但也因此,二人的恋情常常被后人歌颂。

徐志摩留学

徐志摩是近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和散文家,他的诗作自然流畅,意境优美,为人们喜爱和传颂。徐志摩的诗兼具中西方文学之所长,不拘一格确又不失章法,这与徐志摩留学学习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的。

年轻时的徐志摩曾进入北京大学拜梁启超为师进行学习,但在亲眼目睹了军阀混战与社会离乱之后,徐志摩立志出国留学,在外寻求救世治国之道,追求“理想中的革命”。

1918年徐志摩离开北大,同年八月从上海启程到美国学习银行学。徐志摩留学美国期间先后进入美国乌斯特的克拉克大学和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学习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等课程,徐志摩还曾立志成为中国的“汉密尔顿”。徐志摩进入克拉克大学后十个月就获得了学士学位和一等荣誉奖,当年他又转入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获得了广泛的哲学思想和政治学的知识。

1920年,徐志摩受到了英国哲学家罗素的吸引,来到英国,但不料罗素发生意外,他只能暂时进入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学习。后来借由林徽因的家族关系,徐志摩被狄更生推荐到康桥大学(现剑桥大学)皇家学院进行学习,研究政治经济学。徐志摩在剑桥大学学习的经历,奠定了徐志摩的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风格,他由此开始创作新诗。

徐志摩留学英国的两年,他接受了资产阶级的贵族教育,接受了“吸烟的文化”,他常与英国名士交往,接触了各种思潮流派,他的政治观念和社会理想逐渐形成,康桥的环境塑造了他的社会观和人生观,同时,也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和意念,民国诗人和散文家的潜质逐渐显露。

徐志摩诗的特点

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提起徐志摩,人们便会很自然地想起他和才女林徽因及京城名媛陆小曼等女子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当然,人们更应该记住的是他在我国现代新诗史上的重要历史地位——我国现代新格律诗的积极倡导者和忠实探索者。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徐志摩诗的特点,欢迎阅读。

一、独抒性灵:爱、自由、美三位一体

胡适曾经这样说过徐志摩:“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简单的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简单的信仰实现的历史。”的确,徐志摩有着与其他诗人不同的艺术个性,有着他自己鲜明独特的艺术追求。他曾经说过:“我要的是筋骨里蹦出来的,血液里激出来的,性灵中跳出来的,生命中震荡出来的真纯的思想。”因此,抒写性灵之美,追求爱、自由、美三位一体的诗化理想是他在文学艺术上的至高追求,也是他诗歌创作的首要特色。

所谓性灵,在文学创作中是一种美学范畴,而徐志摩独抒的性灵便是他的个性解放意识与民主自由思想在文学创作中的体现,即在追求性灵之美的诗化人生中寻求他的艺术真谛。与别人不同的是,徐志摩却把他的这种理想与艺术隐伏到他诗歌创作中的主人公形象身上——一个集爱、自由、美于一体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身上。

如果说在小说家眼里,主人公形象的塑造是他们刻意追求、蓄意经营的,那么作为诗人,在他们的诗歌中一般是看不到主人公的,而徐志摩却不同。拿诗人的第一本诗集《志摩的诗》中第一首诗《雪花的快乐》来看,这里便有一个寄托着诗人的理想与艺术追求的多情主人公——“雪花”。你看,那半空中翩翩起舞的雪花,是填充了诗人灵魂与意念的“雪花”,是“性灵”中跳出来的“雪花”。她不去那“冷漠的幽谷”,也不去那凄清的山麓,她要“贴近她那柔波似的心胸。”在这里,自然的美,雪花的多情和人格化正是诗人所要追求的性灵之美。 此外,徐志摩的其他诗作里还有许多此类的多情主人公,如《夜》中幻化为自我形象的“自我”,《再别康桥》中令人迷醉的“新娘”,《海韵》中那个“单身的女郎”,《苏苏》中那位痴情的女子,等等。诗人让他们一一穿着爱、自由、美的外衣,或“在夜的轻波徘徊”,或“在我的心头荡漾”,或“在星光下,在凉风里高吟、低哦”,或“在清早受清露的滋润”。无论是自然界固有的,还是心灵深处虚化的,在诗人眼里都是活生生的,被赋予了人性的,并寄托着诗人的美好理想与艺术追求,幻化着诗人的自我形象。她们既凸现了诗人意象多变的诗情美,又充分表达了诗人独特鲜明的艺术个性。

二、诗化人生的现代意识的自然流动

徐志摩是在欧风美雨的浸润中成长起来的现代新诗人,因此,我们就不能忽视他在西方资产阶级氛围中受到的影响。这一点,连他自己也很坦白:“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作为我国现代新诗的诗艺探索者与实践者,积极地汲取西方现代新诗的诗艺成分的那种现代意识便成了徐志摩诗化人生与诗歌创作中的又一鲜明特性。

徐志摩22岁开始远涉重洋赴美留学,追随罗素来到英国,随后又认识狄更斯,并在他的帮助下进入英国皇家学院剑桥大学留学。正是在欧美留学期间尤其是在英国的两年里,西方先进的文化思想与辉煌的文学成就激起了徐志摩广泛的知识欲求,他开始广泛地结交欧美文化界名流人士,开始大量的阅读,翻译文学大师的作品,如饥似渴地汲取他们文学创作中的先进成分与现代意识,尤其是对19世纪浪漫主义及其诗歌创作表现了极大的兴趣,徐志摩投入了极高的热情,并作出了自己独特的取舍与溶融。

“整十年前,我吹着了一阵奇异的风,也许照着了什么奇异的月色,从此我的思想就倾向于分行的抒写。一份深刻的忧郁占定了我;这忧郁,我信,竟于渐渐地潜化了我的气质。”这就是徐志摩当年作诗的最初心理情状,更是他真诚而热切的心灵表白。西方吹来的那一阵奇异的风,一下子吹醒了徐志摩对西方现代诗艺认识的自觉意识,并引导他迈出了走向诗坛的步伐。这股现代意识的自然流动不仅为他的诗歌创作带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更为他在中国现代新诗的诗艺创新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这里,我们亦不难发现诗人对西方现代诗艺的借鉴和拓新:

首先,从诗歌创作的思想内蕴来看,徐志摩的这类诗作很注意突破传统诗歌浅白直露的形象描绘,追求西方诗艺中那种具有深层次内蕴的抒情模式,即非常注重诗歌的内在思想意蕴。

拿诗人的那首《无题》来看:全诗以“朝山人”自喻,抒写为了攀上“那最理想的高峰”而不畏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与毅力,很含蓄的表露了诗人勇敢向前、毫无退缩的奋斗精神。这里“朝山人”攀向“那最理想的高峰”的意象就颇耐人寻味。他是诗人早期诗歌创作激情与理想追求的真实反映,凝聚了诗人生命的信仰与诗魂的追求,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与乐观主义者的现代意识的自然流动。

此外,这种意识在诗人的其它诗作里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如《朝雾里的小花》、《丁当——清新》、《珊瑚》等等。这些诗作均是通过日常事物凝练出来的具有深层次内蕴的理性思考,常常发人所未发。无论是一株草、一抹春色,还是那昂首峭拔的山峰,亦或秋风里飘零的`落叶,诗人都能赋以深刻的内涵。如从窗前闪过的“艳色的田野、艳色的秋景”诗人可以想到短暂的人生和易逝的光阴;由眺望那从山肩升起的一轮明月诗人可以想到追求爱情幸福的坎坷;从朝雾里轻含露珠的小花可以思索“泪怦怦”的人生……将抽象的哲学道理与深层次的思想内蕴融于具体的物象之中并营造出深远的意境与想象空间,令人回味无穷。这就是徐志摩对现代新诗诗艺的一种有益探索与拓新,也是他那股现代意识自然流动的必然产物。

再次,从表现现代新诗的诗艺技巧与艺术品味层面看,徐志摩在创作这类诗作时更加注意借鉴、汲纳西方现代诗艺的新异成分,并大胆地进行艺术构思,大量运用多种表现手段与修辞技巧,尤其注重诗歌的暗示性与象征意义,以及想象、联想、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段。因此,他的这类诗作在艺术层面上表现出了强烈的审美效应与高度的艺术价值,成为奠定他在我国现代新诗史上的重要地位的基本后盾。如《雪花的快乐》在这类诗作中很有代表性,“雪花”这一意象的象征意义与暗示性得到了诗人的审美创新,不仅隐含着诗人对性灵之美的艺术追求,而且具有强烈的审美快感,是诗人灵魂飞扬的一种艺术体现与真实流露。《为要寻一个明星》中大量设置瞎马、骑手、明星、荒野、天空、黑夜等丰富的具象,充满了丰富的美学意蕴,是诗人独特悟性的生动反映,使人们具有足够的想象艺术空间。

最能体现诗人艺术个性与审美追求的而且写得最多、最成功的还是大家公认的那些抒情之作。如《再别康桥》、《沙扬娜拉》、《偶然》等精品艺术之作。这些诗作不仅艺术构思奇特、感情充沛,而且想象丰富、意境优美开阔,大量运用暗示、象征、暗喻、拟人、排比等多种表现手段与修辞技巧;不仅其诗意蕴含深刻、耐人咀嚼,而且其诗情让人回味无穷、惊叹不已。这不仅是诗人诗歌天赋与才华的突出表现,更是诗人接受西方现代诗艺影响的现代意识的自然流动。

徐志摩爱情诗

徐志摩爱情诗《我来扬子江边买一把莲蓬》

我来扬子江边买一把莲蓬;

手剥一层层莲衣,

看江鸥在眼前飞,

忍含着一眼悲泪——

我想着你,我想着你,啊小龙!②

我尝一尝莲瓤,回味曾经的温存:——

那阶前不卷的重帘,

掩护着同心③的欢恋:

我又听着你的盟言,

“永远是你的',我的身体,我的灵魂。”

我尝一尝莲心,我的心比莲心苦;

我长夜里怔忡,

挣不开的恶梦,

谁知我的苦痛?

你害了我,爱,这日子叫我如何过?

但我不能责你负,我不忍猜你变,

我心肠只是一片柔:④

你是我的!我依旧

将你紧紧的抱搂——⑤

除非是天翻——⑥

但谁能想象那一天?⑦

作品注释

①这首诗最初见于1925年9月9日《志摩日记·爱眉小札》内。

②发表时“龙”为“红”。小龙,陆小曼别名

③日记中“同心”为“消魂”。

④日记中此处无“:”。

⑤日记中“——”为“;”。

⑥日记中“——”为“,”。

⑦日记中此句为“但我不能想象那一天!”篇末署有:“九月四日沪宁道上。”

爱造就了徐志摩,也造就了他的人生。读他的诗总是会被他那对爱情激烈的表达方式所击中。也羡慕陆小曼能够拥有这样的浪漫。或许,在现实中得不到的浪漫,我们只能到他的诗里去追寻吧。

简述徐志摩诗歌的特点

徐志摩在诗歌方面的创作成就性格经历上密不可分的。纯净、真实、热情的他具有了天才诗人所具有的一切气质。他从小生活富足,虽然以后家境慢慢衰落的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也就是少时的无忧无虑造就了他的性格,在加上传统的教育和留学的经历都为他在诗国的腾飞插上了翅膀。反过来说,他归国后的生活轨迹很大程度上是由他的性格决定。他的性格体现在他的行动之中,徐志摩的所做所为就如他的诗歌一样惊世骇俗。而徐志摩对爱情的执着就注定了他的痛苦。而这种痛苦使他在诗歌里得到了充分的宣泄,也成就了他的诗名,也是他诗歌中成就最高的。

(一)从形式上看徐志摩诗歌具有内在外在高度统一的美感。

他遵从了闻一多的三美的理论,即所谓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但又有自己独特的实践,这主要体现在他对各种诗体的尝试,他认为每一种诗体都有其最合适的内容来填充。其中最典型的是他对十四行诗体和散文诗体的尝试及突破徐志摩诗歌的很多方面的发展都是很有创造性的,他敢于突破古典的抒情方式,并揉入西方的各种思潮,还大胆的创造新的体式,敢为新诗开拓新的格律,意境优美,唯美。

(二)格律方面,徐志摩的探索阻止了新诗过于散漫,内容流于肤浅空泛之弊从而使内容更有节制思想跟有深度。

闻一多讲诗歌格律时谈到了三美,在徐志摩的诗歌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很贯彻。茅盾曾批评徐志摩的诗歌《不知道风那一个方向吹中说到:“我们能够指出这首诗歌形式上的美丽,章法很整饬,音调是铿锵的。但是这位诗人告诉我我们什么呢?这就是很少一点了。”但是诗歌并不是以传达内容的多少、优劣论成败的,作者在这首诗歌里更多的是表达里一种心情,这是一种感情的传达。诗歌所承载的'内容因该是多方面的,特别是抒情诗,对感情的传达的丰富程度和真实程度反而是一首诗歌成败的一个重要标准。

现在这里来看徐志摩的外在形式,主要是谈格律方面的创新,徐志摩诗歌的格式简单但却变化多端,从而眼生出了许多的美感。如他的诗歌《海韵》五节,每节的基本格式都是单行加两行退格的形式,并且单行的词句大致相同,只有小的改动,但就是这小的改动却使诗歌内蕴,一唱三和,回味悠长。

徐志摩对音节的处理,也是“煞费苦心”经营而成的,说徐志摩是一个天才诗人,这一点也不假,但是他无疑也是勤奋的,我们来看他的那首《沙扬娜拉一首》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沙扬娜拉》本是首长诗歌一共18小节,收在1925年8月版的《志摩的诗》里,再版时,仅剩下最后一个小节了,也就是我们看到的这一小段,“沙扬娜拉”是日语“再见”的意思。但经徐志摩放在诗歌中,也便清脆有形、掷地有声也赋有了诗意。这首诗歌也很好的反映了徐徐志摩的诗歌的大概格律面貌。从格式上看整首诗歌倾斜而下给人一种气势,其中又有波折,再看用韵,他也深的古典诗词的要领,“柔”、“羞”、“愁”韵脚的和谐,且压平声韵。徐志摩小时候就能写骈体文,从中也可以看出起功力。

徐志摩在诗歌的结构上是独具匠心的,撇开内容单从形式上看,他的诗歌新式主要有一下几类,一是比较整饬的方块形,这一点上与闻一多是一致的,闻一多的诗歌体式结构绝大多数都是严整的豆腐块,这可能是他们受古典诗词的影响,讲求句式、字数的整齐划一。如他的诗歌《石虎胡同七号》、《康桥再会吧》、《云游》等。再一种就是长节的矩形块,隔行退格的形式(或多行退格),一般退一格或这两格。例如他的诗歌《去吧》、《为了寻一颗明星》、《再别康桥》等。第三种是每行齐头,只是从后面看多有参差,形成一个错落的美感,如《我不知道风在哪个方向吹》、《偶然》等。第四是没句均后错一字,形成倒阶梯状,如《沙扬娜拉》及《在哀克刹脱教堂前》的第一节,均是这种情况,至于其它的诗体也都是这几种形式的变体或者是几种形式的综合运用。

这些形式,在徐诗中均与很哈的运用,它与诗歌的内容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拿徐的诗看有些诗歌透出的美感是用视觉就可以感觉到的,等你用心体会过了,你会发现,他的诗歌就是位才色俱佳的奇女子。并且徐志摩一直在不停的寻求创新,为不同的内容寻求不同的表现形式,他的十四行诗歌,和一些散文诗体都是这种尝试,他认为每种诗体都有其适合的表达内容。所以他不段的尝试也不断的创新,特别的在格律方面在新诗的发展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勋。

(三)徐诗的意境无疑是美仑美奂的。

意境指的主要是在抒情性作品中显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像空间。而闻一多所讲的绘画美也该是包含在其中的。意境最起码的要求那就是必须是一种形象,然后将形象生华到一种所谓的意境了,我们来看徐志摩的这首《偶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