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非台颂解

舍利子在过去生中,生生世世都修定、修慧、修戒,戒定慧都圆明了,戒也圆满、定也圆满、慧也圆满,就好像珠子放光那样,所以说“珠光现”。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非台颂解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美国万佛圣城宣化上人讲于三藩市佛教讲堂

一九六九年四月二十日至九月十二日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A1. 总释名题 A2. 别解文义 A1(分二)

B1. 经题 B2. 人题

A1. 总释名题

讲这一部经分成两科:第一科总释名题,总起来解释名题;第二科别解文义。总释名题又分出两科:第一是经题,第二是人题──翻译人的名题。

B1. 经题

经的题目,在佛所说的三藏十二部经里边有七种立题:

第一:单人立题。什么是单人立题?《佛说阿弥陀经》就是单人立题,“佛”是个人,“阿弥陀”也是个人,所以叫单人立题。

第二:单法立题。什么叫单法立题?譬如《涅槃经》,“涅槃”是法,以法相作经的题目,这叫单法立题。

第三:单喻立题。用单一个譬喻来立题,什么是譬喻立题呢?就譬如《梵网经》。“梵网”就是单单一个譬喻。并不是说是这个譬喻的譬喻,就单单譬喻。譬喻什么呢?因为《梵网经》说的是戒律,这个戒律就比方大梵天王前边的那一个网罗幢。这个网罗幢是圆筒形的,挂在大梵天王前面,作为庄严的表现。这个网的周围都有孔,有这个网的窟窿,也就是每一个网孔里边,都镶著一粒最名贵的宝珠,这些宝珠又互相光光相照、孔孔相通。这个宝珠照著那个宝珠,那个宝珠又照这个宝珠……,来回这么互相照。

虽然这样光光相照,你的光照著我的光,我的光照著你的光,但是这光和光之间,可不会彼此发生冲突,不会说:“你的光不要来照我这个光,我的光也不要去照你那个光。”没有的!这光光相照、孔孔相通,就是用来比喻每条戒律之间,互相都像这些宝珠一样光光相照。你守这条戒律,这条戒律就有一道光;你守那一条戒律,那一条戒律也有一道光,所有十重四十八轻的戒律,每一条都有它的戒光放出来,就好像这网罗幢的珠光似的。

为什么在网孔里头都镶上这个珠宝呢?这个网罗幢比方是菩萨戒,就因为每个戒,本来就是有个窟窿的。这个戒怎么有个窟窿?也就是有个漏洞在那个地方。虽然是一个个的漏洞,但是你守了戒律后,它就变成一粒粒的宝珠了。你若犯了一条戒,你就有一个漏洞;你若守著这个戒,就好像宝珠放光似的,而且光光相照、孔孔相通。这表示什么呢?表示这个佛的心、菩萨的心和众生的心,心心都是相应的。佛是怎么成的佛?都是从这个戒律修成的,菩萨也要从这个戒律修成佛,众生也要守著这个戒律才能修成佛,这表示化化无穷,这个意思是没有穷尽的。所以《梵网经》是单喻立题,单单以一个比喻来命题。以上这三种立题叫单三。

第四:人法立题。譬如《文殊问般若经》,“文殊”是个人,“般若”是法,是法的相,所以叫人法立题。

第五:人喻立题。譬如《如来师子吼经》,“如来”是个人,“师子吼”是个比喻,言其佛说法好像师子吼似的。狮子一吼,百兽皆惧。

第六:法喻立题。本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就是以法喻立题。“般若波罗蜜多”是个法,“心”是个比喻,所以这一部经是以法喻立题。以上这三种立题叫复三。怎么叫复呢?复就是重复,也就是两种合到一起,又叫重三。

第七:人法喻立题。有人、也有法、也有喻,又叫具足一。譬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是个法,“佛”是个人,“华严”是个喻,表示“以万行的因华,庄严无上的果德”。又“大方广”是说这法的体,“华严”表示用。佛是修大方广六度万行这种法而成的佛,修六度万行是成佛的因,就好像花是果的因似的,这叫万行因华,用好像花似的这种万行的因,来庄严这无上的果德,就成这种佛果的德行。

现在就用我所作的偈颂来解释本经。每一段文都有八句偈颂,来解释这一段经文。这八句偈颂是我自己作的,以前讲过一遍,这是第二次了。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妙智方可达彼岸 真心自能契觉源 法喻立名超对待 空诸法相体绝言

宗趣原来无所得 力用驱除三障蠲 熟酥判作斯教义 摩诃逆转般若船

前边这八句偈颂讲的是这个《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经题,按照五重玄义 ( 释名、显体、明宗、论用、判教相 ) 来解释。这第一句和第二句是解释题目的意思。

五重玄义:(一) 释名

妙智方可达彼岸。什么是妙智呢?般若就是妙智。你用这般若的妙智,才可以到彼岸。这个到彼岸,就是波罗蜜,这“波罗蜜多”就是到彼岸。

真心自能契觉源。这个“真心”就是说的这个“心”字,也就是说的这个“般若”。你有般若的妙智慧,有这种真心,自然就可以契合觉源。契合觉源,就是和佛的本觉相契合,就是得到那个本觉的体了,契合了。契合就是相合了,和它合成一体了。

法喻立名超对待。这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以法和喻来立它的名字,“般若波罗蜜多”是法,“心”是个喻。“超对待”这是一个绝待的法,不是对待法;它超过去这个对待,而到这个绝待的这种境界上。

般若是什么?般若有文字般若,有观照般若,有实相般若。以文字般若而生出来观照的般若;由观照的般若才来契合本体的实相般若。这个般若又叫究竟的智慧,又叫妙智慧,又叫彻底的智慧。彻底的智慧,是说这个智慧到底了,也可以说是到家的智慧,也可以说是佛的智慧,也可以说是真心。这个真心也就是智慧,智慧也就是个真心。“般若”本来就可以翻译成一个“真心”, 可以说是《大真心经》,不是假心的,这完全都是讲真心的,实用的妙理。那么,这一部《心经》呢,是般若心中的心,因为它虽然只有二百六十个字,可是在六百卷《大般若经》里边,它好像是一个心,一个主体,所以叫心中的心。现在又加上一个心字,心中的心又心,这是真心里边的真心,所以用一个“心”字,简称叫《心经》。

“般若波罗蜜多”,这是法,是到彼岸的法。“心”是一个比喻,比喻这部经就像人的心,是一身的主体一样,所以它是绝对待的,超这个对待的。

每一部经都有通名,有别名。通名就是共通的名字,佛经通通都叫经,所以“经”字是每一部佛经的通名。别名,就是每一部经都有它自己独特的名字,其他的经就不叫这一个名字。“般若波罗蜜多心”就是这一部经的别名,表示这一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般若部里边的一个心中之心。“般若波罗蜜多心”这几个字的意思解释已竟,现在略略地来讲一讲这个“经”字。

什么叫做“经”呢?怎么叫个“经”呢?“经”,是经常不变之法。不能改变的,一字也不可去,一字也不可添,所以这是经常之法,所以叫经。经者“径”也,就是道路,修行所必经过的一条道路。你想要修行,一定要走这一条道路,你若不修行,就不必走这一条道路了。因为什么?因为你不修行。可是这一条道路,你必须要走,你若不走,这条道路就会荒的。怎么叫荒呢?荒就是长草了,这一条道路若没有人走,它就会生草,就荒了。你若常常走修行这一条道路,它不但不会荒,而且会一天比一天平坦,一天比一天光明。经又怎么会荒了呢?我告诉你,这个经若荒了,就是你忘了。你本来不用看本子也可以念的,可是经过三、五个月不念,那就把它忘了,这就是把这条路荒了。

那么念经有什么好处呢?念经啊,没有好处!念这个经,要费很多的时间,费很多的气力。好像在佛前念《金刚经》,你说有什么好处?你从头念到尾,啊!费了很多气力,费了很多精神,费了很多的时间,也没有看见什么好处,这是没有好处。各位居士啊!不要那么愚痴喔!你所能看见的好处啊,都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凡是有形相,能看得见的,那并不是好处,都不是真的,所以我才说念经没有好处。这个好处你是看不见的。怎么样子呢?你每念一次经,在你的自性里边就经过这么一次的刷洗。譬如念《金刚经》,念一遍,这经中的意思就明白一点;念两遍,更明白一点;念三遍,就更明白多一点。所以,这个念经是在你自性上,智慧会增加的。但是这个智慧增加了多少?你是看不见的,不过只有这么一种感觉,所以念经的好处是说不出来的。

而且你多诵一遍经典,就少生一点烦恼,不要因为诵经又生出烦恼了。不要说:“你念得不对!”“你念得太快了,我跟不上你!”或者“你念得太慢了,要我等著你!”或者“你念的声音不好,我听得不顺耳!”不要在这上面用工夫。况且大家都是初学,谁也不一定会念。但是不管会不会念,大家都一定要念。大家一同念,就叫共同薰修,不是共同在一起,你找我毛病,我找你毛病。但若真要有毛病,大家还是一定要找的,一定要找到毛病。若不找到毛病,那么自己的毛病太多,修行就不相应了。所以,这个念经对自性上是有帮助的。帮助什么呢?帮助开智慧。念《金刚经》也是开智慧,念《心经》更是开智慧的。所以念经虽说是没有好处,其实这好处是最大的,你看不见的。你看不见的,这才是真好处;你能看见的,那完全都是皮毛。

“经”还有另外四个意思,就是贯、摄、常、法。

“贯”就是“贯穿所说义”,把佛所说的义理都贯穿到一起了,好像用一条线把字都穿成一串。

“摄”是“摄持所化机”,经能摄受一切众生的机缘,对症下药。什么叫摄?我常常讲,你看见吸铁石了没有?那个吸铁石,铁块虽然离得很远,它也能把那个铁给吸上来。经也就好像吸铁石一样,所有的众生就都好像铁块似的,又硬又刚强,脾气也大,毛病也多,可是一吸到这吸铁石上,慢慢也就软了,慢慢毛病也没有了,这就是摄。

“常”就是古今不变,也就是永远都不会变的经常的法。无始无终,亘古亘今,由古来到现在,都是依照这个经典去修行,这就是常。古今不变就叫常。

“法”是个方法,就是三世同尊的一个方法。这个方法干什么的呢?就是用来修行的。这个修行的方法,无论是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都用它来修行,所以叫三世同尊。

“经”又有绳墨的意思。好像古来做木匠的,都有那么一个墨斗,墨斗上有一条绳线,用那个墨 ink 染成黑色。在需要画直线的地方,木匠就把这个墨斗放在上面,把绳一拉出来,用手往前一拎,再放下,这木板上就现出一道黑印了,不像现在有这个尺,有这个铅笔,就可以画一道线。所以这个绳墨也就有规矩、准绳的意思。经就是一个规矩,你若念经就会守规矩,不念经就不守规矩。我们现在研究这个般若,一定要守般若的规矩。你守般若的规矩,就会开启你的智慧。

五重玄义:(二) 显体

空诸法相体绝言。按照五重玄义,第一是释名,解释经名,这部经是以法喻为名。第二是显体。什么是这一部经的体呢?“空诸法相”就是它的体。空诸法相也就是诸法空相,你不要弄错了,说:“那个诸法空相就是诸法空相,这个空诸法相和这个文字不相同啊!”这是相同的!这是中国这个文法上的。这“是诸法空相”也就是“空诸法相”。“是诸法空相”那“空相”也没有相了。这个“空诸法相”的那个“法”,那个“是诸法空相”和这个“空诸法相”,这是一样的。

“体绝言”,以“空诸法相”作它的体,作这个经的体,这是这一部经的体。“绝言”就是没有什么可以说的。这个体就是空诸法相,什么都没有了,你说有什么好说的?所以说“体绝言”,已经就是离言说相、离心缘相、离文字相,“离一切相,即一切法”。这第四句讲的是体。

五重玄义:(三) 明宗

宗趣原来无所得。第五句就是明宗。这部经是以什么作它的宗旨呢?以“无所得”为它的宗旨。经上说:“无智亦无得。”无智亦无得就是无所得。因此以“无所得”作为这部经的宗趣。

譬如我们人,所有的人都叫“人”,这是人的一个通用的名称,好像所有的佛经都叫“经”一样。你这个人叫什么名字?这就是“释名”了,解释名字。或者叫张三,或者叫李四,就有个自己的名字了。张三又是个什么样子的人呢?是高的、矮的?是黑的、白的?是胖的、瘦的?是个什么样子?他的体是个什么样子的?体是完全的,是不完全的?有没有眼睛?有没有耳朵?有没有鼻子?这就要研究他的体了,这就是显体。显体然后就要明宗。明宗是怎么样?哦!他这个人是很高的,大约可以做苦力,可以做苦工;或者他这个人很有学问,大约可以做一个秘书secretary,或者作 boss,这就叫明宗。我现在是用这个世法来给你们讲佛法。

五重玄义:(四) 论用

力用驱除三障蠲。第四是论用,论他这个人可以做什么?“力用”就是他有什么用?可以做什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可以做什么呢?它可以破除三障。所以“破除三障”就是它的力用。

三障是什么呢?我给大家讲一讲这个三障。三障:第一就是报障,第二就是业障,第三就是烦恼障。

一、报障。报障又分正报和依报。怎么叫正报?怎么叫依报?正报就是正当来受报的,也就是我们这个身体。依报就是依靠这个来生活而受报,也就是衣、食、住等。

我们人这个正报的身体,有好的,有坏的。有的相貌生来就非常英俊、非常的圆满,人人见著人人就欢喜,人人爱敬。见著这个人哪,人人都欢喜他,看著他有这种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样子。什么叫出乎其类、拔乎其萃?英文就叫outstanding。这样的人,人人见了都赞叹:“喔!这个人真是有智慧!真是有善根!”这又分出两种。

有的人,你看他有智慧,但没有善根,这是什么呢?这种人多数是妖魔鬼怪来到世界上。什么叫妖魔鬼怪呀?好像山精,在山里头藏的妖怪,就是那个精灵、魑魅、魍魉等,这些妖怪年头多了,成了老妖精,可以吃人的。后来他也死了,死了来做人,他就比一般人多少聪明一点。但是他做事一点也不聪明,尽做糊涂事。什么坏他做什么,啊!专门不守规矩。哪一种事情是对人最有害处,他大约就做这一种事情,所谓“唯恐天下不乱”,专门扰乱社会的秩序。这一类就是有智慧而无善根的。又有些人在前生尽作好事,但是不研究经典,所以智慧就没有那么多,很愚痴的,这是有善根而无智慧。又有的人,相貌既美满,寿命又长,也富贵,也富有;有的人相貌既丑陋,寿命也不长,很小的岁数就死了,这都是前因后果所现出来的正报。

依报,就是我们依以为生的衣、食、住、行。依报也是由前生所种的因来的。你前生种善因,今生果报就好;前生种恶因,今生果报就坏。所以,我们做事情一定要小心谨慎,不要种恶因,将来就不会受恶的果报了,这叫报障。

二、业障。业就是事业的业,不论出家人、在家人,一定都有一种事业来做。一做事业,就会有很多的问题,很多困难的事情发生。遇到困难的问题,就会生出烦恼,生出种种不愉快的事情,这就叫业障。

三、烦恼障。我们人都有烦恼,这烦恼多数由什么地方生出来的?多数由贪心生出的,由嗔心生出的,由痴心生出的。你怎么会有烦恼?你有贪心,贪不来,就生出烦恼了。你有脾气,事情不合你的意了,就生出烦恼。你愚痴,不明白了,就生出烦恼。为什么你有烦恼?又因为你有一种慢心,你有一种骄傲心,你看不起人,于是乎就生出一种烦恼。为什么你有烦恼?又因为你有一种疑心,对一切的事情都生出怀疑,一怀疑也就生出烦恼。还为什么生出烦恼?因为你有邪见,见解不正当,所以就有烦恼生出来。如果你有正知正见,你有真正的这个智慧,对一切事情就都会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既然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由始至终都非常的明了;你既然明了,就不会有烦恼。所以烦恼障是由贪、嗔、痴、慢、疑、邪见生出来的。

这部《心经》能把这三障给破除了,破除报障、业障、烦恼障。它怎么破除的?因为它有真正的妙智慧,有真正如如不动的真心,所以能把这三障给破除了。我们明白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才会有真正的智慧,有了真正的智慧,就能把三障给破除了。

五重玄义:(五) 判教相

熟酥判作斯教义。《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教义属于熟酥,这熟酥是指五时里的第四“般若时”。

佛说法分为五时八教,这五时和八教,都是天台智者大师他判断出来的。今天我就依照权实这两种的智慧,来解说五时。

第一,华严时。《华严经》是佛最初所说的法,说了二十一天。在这个法里头有“一权一实”,一种权法,一种实法;一种权智,一种实智。怎么说它一种权智、一种实智呢?《华严经》里边讲的法界的道理,有事法界、理法界、事无碍法界、理无碍法界、事理无碍法界。那么在这个教义里边,它虽然是为菩萨说的,但是在实智的真实的佛法里边,也有一种方便权巧的法,所以是一权、一实。

第二,阿含时。这个时候是“唯权无实”,只有权法而没有实法。那个时候的众生都像小孩子,不懂佛法,所以要用种种权巧方便的法门,来诱导这一些个众生,来化度这一些个众生。这时佛说的都是方便法门,所以在第二时里只有权法而没有实法,没有实智。

第三,方等时。这个时候是“三权一实”,有三种的权法,一种的实法。为什么叫“方等”呢?因为这时候是四教并谈,同时讲四教的道理。四教就是藏、通、别、圆。所谓“弹偏斥小,叹大褒圆。”弹偏,就是说:“你那个偏的不对。”斥小,是说:“你这个小乘也错了。”叹大,就是赞叹大乘。褒圆,就是褒奖圆教。三种的权法就是藏、通、别,一实就是圆教,所以方等时是三权一实。

第四,般若时。般若时是“两权一实”,有两种权法,一种实法。两权就是通教、别教这两种权教,一实就是讲的圆教。

第五,法华涅槃时。这个时候是“唯实无权”,只有一个实智,没有权智,没有方便权巧的法。

所以这五时若按著权实来论,法华的时候是唯实无权,般若的时候是二权一实,方等的时候是三权一实,阿含的时候是唯权无实,华严的时候是一权一实,它是有顿渐的。这是按著这个五时来用这个权实二智,来讲这五时。这五时若往详细地讲,那很多很多的,所以我每逢讲经,每讲一次经,就多讲一点你们没有听过的,那么你们听得多了,慢慢懂的也就多了。

摩诃逆转般若船。“摩诃”是大的意思,“逆转”就是倒过来,倒过来什么呢?倒过来般若船。“倒过来般若船,不就没有般若了吗?”不是的!这个教你逆转,逆转什么呢?逆转你那个愚痴。你把你那个愚痴逆转过来,转过来就是般若船,就是般若了!逆转就像逆水行舟似的,要费一点力量,不是容容易易就可以做得到的。虽然不需要三大阿僧祇劫那么长的时间,但也要经过一生、两生、或者三生……,才能得到真正的智慧。“这个都很长啦!我还是不修了!”你不修,也不必勉强,勉强就不是道。所以我对我的弟子,哪一个欢喜堕落,就随你堕落去!你不愿意逆转般若船,那么就是随大流去,顺流而下,越下越远,越流越远。你若逆转,这就上流;你不逆转,这就下流。全看你愿意往上逆流,还是往下顺流而去。

以上是按著五重玄义,解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经题。

B2. 人题

“经题”前面已经大大概概地讲了一下,现在再讲“译人”。“译”就是翻译,“人”就是翻译的这个人。我们现在有经典可读,要很感谢这位翻译的人。如果没有这个翻译的人,我们到现在恐怕也见不著这一部经典,也听不见这一部经典的名字。既然见不著这一部经典,听不见这部经典的名字,我们又怎么能照著经典里面的方法去修行呢?没有经典,就没有法子找著这一条修行的道路,所以我们要很感谢这位翻译经典的人。这些翻译的经典,从一翻译完毕,就一直传流到现在,每一代的人,都得到这位翻译经典的人的这种慈悲教化,所以这个翻译经典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是非常伟大的!

那么翻译这一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人是谁呢?就是“唐三藏法师玄奘”。“唐”就是中国古代唐朝那个时候。“三藏”就经藏、律藏、论藏。经藏,经藏里边的佛经很多;律藏,律藏是讲戒律的;论藏,论藏是讲议论道理的。“法师”,以法为师,以三藏的佛法来作他的师父的,就是个法师;或者以法施人,以三藏的佛法来教化众生,这也叫法师。现在翻译本经的这一位法师,是一个以三藏为师的法师,也是一个以三藏来教化众生的法师,兼而有之,两种都全备了。

“玄奘”是法师的名字。这一位法师,他的根基非常地深厚、非常地奥妙,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境界。这一位法师,在近代佛教来讲,可以说是最伟大的一位法师。怎么说他最伟大呢?他当时到印度去取经,那时候并没有飞机、轮船、火车这一类的交通工具,巴士、taxi(计程车)也统统都没有的,那用什么做交通工具呢?就是用马。他只用一匹马,从中国的新疆、西伯利亚那一带出去,走到印度。他这一种的旅行,可以说是最长远的一个旅行,也最辛苦的一个旅行,也是最没有人能做得到的一种旅行。

唐玄奘没有去取经之前,天天就练习跑路。怎么练习跑路呢?就在家里一天走到晚,又练习走路上山。家里没有山可以爬,他就堆了一些桌子、椅子、凳子,从这一张椅子跳到那一张桌子上,又从那一张桌子跳到这一张椅子上,就这么练习爬山越岭的工夫。所以虽然从西伯利亚到印度,经过雪山、终南山,有很多的山岭,但因为他在家里预先就训练过,所以行走如飞,终于到达他的目的。他到印度去了十四年,取经回来,翻译出很多经典。

“奉诏译”,“奉”就是承奉,“诏”就是皇帝的诏书,“译”就是翻译,把印度的梵语翻译成中国的文字。现在这里有几位居士,既通达中文,又通达英文,又通达梵文,又通达德文,又通达很多的文字。那么若能把经典翻译介绍到西方,这是功德无量的!这不是仅仅一生的事情,可以说是为西方的人,生生世世都留下一种恩泽。所以我希望每一个人都不要落人后,赶快学中文,好把经典翻译成英文。还有各位居士,每一位都包括在内,你们都不要落后,都要争先恐后的,为你们西方人做出一点贡献。

什么事情都是活的,不是一定死死板板的!你不要以为有人说末日,就真是有了末日了。它是可以有,也可以没有。若是人人都学佛法,末日就没有了;人人不学佛法,末日就来了,所以这是很活动的,你不要把它看得死板了。

好像在过去,三藩市盛传一种谣言,说是在四月间就会有地震,三藩市就搬到海里去了。这个谣言不是今年才开始的`,前几年就有这种谣言了,因此三藩市很多人搬走的,很多有钱的、怕死的人都跑了。为什么呢?就怕三藩市搬家搬到海里去了。那么这个在去年我也讲过,今年我又讲过。去年这个安西给易象干写信,就说 Abbot(方丈)不能到西雅图去;若到西雅图,三藩市就会搬到海里去,所以我不能去。那时候,他本来预备给我买飞机票到西雅图,是不是啊?(弟子:是!)我就对大家讲:“你们只要好好学习佛法,三藩市绝对不会搬家的,因为我还没有在三藩市住够呢,所以它不可以搬家。”

今年我又对各位讲,我说:“你们放心!你们只要诚心念〈楞严咒〉,诚心学佛法,我保证三藩市不搬家的!”这是我早就说过的。到现在为什么三藩市还没有搬家?这岂不也是默默中有一种变化?可见大家念〈楞严咒〉、学佛法都很诚心的,天龙八部就在这里拥护道场,所以没有什么事件发生。这也和末日是一样的意思,末日都可以不末日,何况想要三藩市不搬家就不可以吗?也可以的!好像我们本来要搬家,但没有找到相当的地方就不搬,也一样的。这三藩市没有找到相当的地方,大约没有租赁到这么好的地方,所以也就不搬了。

A2. 别解文义

观自在菩萨

回光返照观自在 觉诸有情即萨埵 如如不动心君泰 了了常明主人公

六种神通浑闲事 八方风雨更无惊 卷之则退藏于密 放之则弥六合中

现在讲这“观自在”,你笑,你观自在了吗?这观自在才可以笑;不观自在就不可以笑,要观自在了。“观自在菩萨”,“观”就是观想,“自在”就是一切一切都很快乐的,也无忧也无愁,也无挂也无碍。无挂碍就是观自在,有挂碍就不是观自在。

回光返照观自在。你回光返照就是观自在,你不回光返照就不是观自在。什么叫回光返照呢?回光返照,就是无论什么事情,都要问问自己。好像有人对你不起,你自己要想一想:“为什么他对我不起呢?喔!原来是我自己不对了!”这就叫回光返照。若是有人对你不起,我也不管自己对不对,就一炮轰过去,把对方打得头破血出,这并不是胜利,这就是自己太没有理智了。你回光返照,就是有理智,所以说“回光返照观自在”;你回光返照,看看你自己自在不自在啊?现在我给你们一个字、一个字的讲。“自”就是自己,“在”就是在这个地方。怎么在这个地方呢?就是回光返照,看看自己打妄想没打妄想。你若打了妄想,这就是不自在了;没打妄想,这就是自在了,就在这个地方。你看!多简单!多妙!这个说得真是很不错的!

觉诸有情即萨埵。“萨埵”也就是菩萨。什么叫菩萨?菩萨就是要觉有情。这个“觉”是叫人明白,不是胡搅的那个搅,“觉”字若加上一个提手边,就变成胡搅的搅。“好的我也要把你搞坏了!”这叫胡搅,就不是觉有情了,而是令有情的都愚痴了。觉悟有情是要令一切有情都觉悟、明白。有情是什么呢?有情就是众生。你不要又误解文义,说:“喔!这有情大约是讲情、讲爱吧!”不是的!觉悟有情,正是要把你这个情爱都空了。见爱若空了,“即萨埵”,这就是菩萨了。

如如不动心君泰。“如如不动”,不动就是定力。如如不动就无法不如,也就是一切都如法了。如法就怎么?就“心君泰”。这时候心君泰然,《法华经》说:“其心泰然。”泰然就是很快乐、很平安的样子,一切的烦恼、麻烦都没有了。

了了常明主人公。你要有“了了常明”的这种般若智慧。你若不了就不明,不明就不了,所以要了而又了,明而又明,了了明明,明明了了,就是明白,要清清楚楚的。清清楚楚是什么呢?就是不糊涂!就是不愚痴!明明知道这个东西做了是不对的,还要做!这可以说是 double stupid,愚痴上又加一个愚痴,这就是因为做不了主。主人公,就是作得主,I am owner,我自己是主人,我就可以叫其他的人去做什么都可以,不是被其他的这一些个人来支配,要我来支配人。说:“喔,那我就坐著,什么也不做,就叫人家来帮著我做工,我不帮助人家做工。”也不是这个样子的。

六种神通浑闲事。你若是能做得主了,自然就会有六种神通。六种神通是:天耳通、天眼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神足通。为什么你没有这六种神通呢?就因为你做不得主,见到境界就被境界转了。若是见异思迁,你就被人家转,而不能转这境界了。无论什么境界来了,你都能不被它所摇动,不要说明白的这么样子醒著,就是在梦中也不被境界所转,那你就是个主人翁。你若能做得主,有真正的智慧,那么这六种神通都是很平常的一件事!“浑闲事”,就是很平常的,这不算一回什么了不起的事情,这是很平常很平常的,好普通的。

八方风雨更无惊。“八方风雨”就是“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中所说的八风。苏东坡有一次写了一首偈颂说: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他很得意的派人送过江去给佛印禅师看。佛印禅师给批了“放屁放屁”四个字。喔!他一看见这四个字就放不下了,就发了火了。这时候不单是放屁,而是放火了!要来给放火了,甚至要把佛印给烧死。所以就从江南那一岸,就到江北来找佛印来了,来就要同他打架的,就说:“啊!你这个和尚!我写我开悟的话,你怎么就骂人呢?哼!你为什么骂人?”佛印说:“我骂什么人呢?我只放两个屁,就把你从江的南岸打到江的北岸来了,你这还叫八风吹不动吗?不要说八风,只我两个屁就把你蹦过江来了。”苏东坡一想:“对呀!我若真八风吹不动,怎么就他这四个字就把我惹得发火了,这还是不行呀!”于是乎就叩头顶礼求忏悔,就跑了,回去了。

什么叫八风呢?就是称、讥、苦、乐、利、衰、得、失。“称”,就是称赞你:“啊!你这个居士真好呀!你又明白佛法,又有智慧,又聪明,啊!又辩才无碍!”这称赞你。这称也是一个风。“讥”,就是讥讽你:“你呀学什么佛法,现在这个科学时代,还学这种古老十八代的东西,哎!真没有意思!”他讥讽你一顿。你一想:“对呀!这个科学时代,怎么还学这个因因果果,什么无人无我的。无人无我怎么成科学时代呢?我也是我、人也是人嘛!”这又被讥风吹动了。“苦”,叫你吃苦,这也是一种风。我有一个徒弟,现在天天行苦行,天天帮助大家做 notes,这也是一种苦行。但他没有被这个苦风摇动,他还去做去。“乐”,就是快乐。吃得好,穿得也好,住得也好,一天到晚都非常快乐。你以为这是一种好事情吗?这也是一种风呀!“利”,就是有利益。哦!我这儿修行正很困难,啊!我也没打妄想,就有人供养我一百万块钱,叫我造庙去。哈!这个心里就高兴了。这就是被利风吹动了。“衰”,就是衰败。譬如有人破坏说:“那个和尚不是好和尚,他什么事情都干!你不要相信他,相信我好了!”这就是衰风。“得”,就是得到了。“失”,就是失去了、丢了。“八方风雨更无惊”,就是这八种风都吹不动他了。

卷之则退藏于密。这一部经,你若把它合起来,就要收到一个好的地方,不要放到不恭敬的地方。你要恭敬经书。

放之则弥六合中。你若把它打开,这种的般若智慧充满整个六合。六合就是四方加上下。你看这般若的法门多妙呀!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行道修身莫外寻 自性般若深密因 白浪冲霄黑波止 涅槃彼岸任运登

时兮时兮勿错过 慎之慎之取天真 杳杳冥冥通消息 恍恍忽忽见本尊

“行”就是修行。“深”是对浅而言深。“般若”就是智慧。“波罗蜜多”就是到彼岸。“时”就是这个时候。这是说观自在菩萨他所修行的是深般若,不是浅般若。什么叫深般若?就是妙智慧。什么叫浅般若?就是小乘四谛、十二因缘。那么,有妙智慧才能真正到达彼岸,若没有真正的妙智慧,就不能达到彼岸。那么谁能达到彼岸呢?就是这位观自在菩萨,所以释迦牟尼佛才举出观自在菩萨来,因为这一位大菩萨他是修行深般若的,而且已经到达彼岸了。

二乘的人只修浅般若,而不知道修深般若。什么叫浅般若?就是修析法空观。析就是分析,细细的分析开。分析什呢?分析色法和心法。什么叫色法?色法就是有形有相,可以看得见的。什么叫心法?心法是你看不见的。有形的就是色法,无形的就是心法。什么叫有形?就是一切有相、一切有为,这都叫有形。心法是无形无相的,它只是一种知觉。所以有知觉,无形相,这就叫心法;有形相,无知觉,这就叫色法。

按照色、受、想、行、识五蕴来说,这个色是有形相的,所以是色法;受、想、行、识是无形相的,所以是心法。观世音菩萨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他把五蕴都照空了,所以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受、想、行、识也和色法一样,都是空的。

讲到这个空上,般若就是谈空的。本来空有很多很多种的,在这儿就简单的讲讲五种的空。

第一叫顽虚空。顽虚空,就是我们一般人所知道的、眼睛所见到的这个虚空。为什么叫顽虚呢?就表示这个虚空是无知无识的,没有知觉性存在。凡夫所执著的,就是这个顽虚空。什么叫虚空?就是什么也没有,在这儿没有了。可是这是个真空吗?不是的,这是顽虚空,凡夫所知道的就是这个虚空。

第二叫断灭空。断灭,这是什么呢?这是外道所执著的。外道不知道这个空理,他说:“人死了也就没有了,就断灭了,就空了。”所以执著有一个断灭空。

第三叫析法空观。这个二乘的小乘人就修析法空观。析法,就是分析这个法。他分析这个色就是色,心就是心。他不知道这些都是空的,因为他没有证得真空的妙理,所以就在化城上停留住了。化城是个虚妄的地方,他就站在那个地方不再向前了。修析法空观,就叫浅的般若,不是深的般若。修行浅的般若,他这个分段生死是了了,可是变易生死没有了。

什么叫分段生死?我们每一个人有一个身体,你有你一分,我有我一分,各有各的一分,这叫分。每一个人由生到死,也各有一个段落,这叫段。各有一份、各有一段,这叫分段生死。段也可以说是每一个人有每一个人的形段,或者你五尺高,他就六尺高,那一个人就七尺高,各人有各人的一段,这叫分段生死。那么,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的圣人,证到四果就了了分段生死,但还没有了这个变易生死。

什么叫变易生死呢?变,就是变换,就是交易、贸易,互相变化。这变易生死就是分段生死的根本。怎么说呢?这变易生死就是这个种种的妄想,这妄念迁流,前念灭后念生,后念灭后后念又生,这样生了又灭、灭了又生,这就叫生死。这一念灭就是死了,这一念生就是又生了。也就是我们这个妄想,在四果阿罗汉还没有断尽,必须要到大乘菩萨才能断尽这个变易生死,没有妄想。这个变易生死,也就是我们这生死的一个根本。我们为什么有生死?就因为有妄想!可是,这个妄想又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妄想的来源,就是从无明那儿来的。因为有无明,所以就生出种种的妄想。妄想生灭不停,这就是变易生死。

第四叫体法空观。缘觉修体法空观。

第五叫妙有空观。菩萨就修妙有的空观,妙有的真空。那么,这观世音菩萨,他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就是修这个妙有的空观。他能“照见五蕴皆空”,就是修深般若所得到的成绩,得到的功能。那么现在就依照我所作的这个偈颂,略略来讲一讲。

行道修身莫外寻。你想修行这个道,修这个身,“莫外寻”,不要向外去找去,要在你自性里来找。

自性般若深密因。在自性般若里边,就有一个深密地这种的种子。

白浪冲霄黑波止。在你修道的时候,这个白浪就是智慧,好像水流的白色波浪;黑波就是烦恼。你智慧高了,这黑波就止了,烦恼就停止了。这个“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的“深”,也就是高的意思。怎么见出它深呢?就因为它高,由高的地方向下看不见底,所以叫深般若。

涅槃彼岸任运登。你有了智慧,自然就会到达这个涅槃的彼岸。“任运登”,就很容易地、很自然地,就到彼岸了,一点力气都不需要费。

时兮时兮勿错过。我们修道,这个光阴是最宝贵的,不要空空把它放过了,所以说“时兮时兮”。这个时候,你不要把它放过去了。什么时候呢?就是行般若波罗蜜多这个时候,这个时候你不要把它空过去。

慎之慎之取天真。你要很谨慎、很谨慎的,不要在这个时候忽略了,不要把这个光阴都空过了,这样修行才能得到这个深般若,也就是天真,一种天真的道理。

杳杳冥冥通消息。这种事情是杳杳冥冥的,你想看一看,却视之不见;你想听一听,也听不见。

恍恍忽忽见本尊。在这个时候呀,你杳杳冥冥有一点好消息了。恍恍忽忽地,你看著说是真,又好像没有形象;你说是没有形象,又好像见著个什么似的。“见本尊”,这本尊就是自己的自性。

照见五蕴皆空

三光普照透三才 一归合处复一来 见色即空受纳是 妄想迁流行业排

识乃了别五阴具 镜花水月绝尘埃 空而不空明大用 见犹未见乐快哉

三光普照透三才。“三光”,就是日月星三光。“普照”,三光是普遍照耀的。“透三才”,三才就是天地人。这儿的三光,说的是文字的般若光、观照的般若光、实相的般若光。实相的般若光也就是深般若的光。以这三种的光,“普照透三才”,把天地人都照遍了。

一归合处复一来。“一”,就是人的这个自性。“归合处”,合处也就是性的那个处。神光不是有首偈颂说:

万法归一一归合,神光不明赶达摩;

熊耳山前跪九载,只求一点躲阎罗。

万法都要一归,那么“一”就是什么呢?就是我们这个人的心,也可以说是这个性。“一归合处”,合就是相合了,和什么相合了?和这个佛性相合了。你和佛性相合了,然后又“复一来”,又生出这个一的妙用。这种妙用就是你所成的那个佛。这个叫“复一来”的,就是你这个佛。

见色即空受纳是。“见色即空”,这个“见”可以见到色,但是见到的这个“色”,本来就是空的。怎么说色就是空呢?我们凡夫都执著这个色,执著什么色呢?这个色法虽然有很多种,但它的总体就是我们这个身体,这叫色身。有人说:“色身怎么是空的呢?实实在在的在这儿有呀!它会穿衣服,又会吃饭,又会睡觉,怎么会空呢?”怎么会空?你若明白这个色是怎么样有的,你就会空了。就像方才讲的析法真空,就这样分析。

这个身体是色的总相,地、水、火、风是色的别相,一个分开的相。我们这个身体,是由地、水、火、风和合而成的。我们身上的皮、肉、筋、骨,这就是地大;吐沫、大小便溺、水份、汗液,这就是水大;身上的温度,这就是火大;我们身体又有呼吸、运转,这就是风大。在这四大和合,就成立了一个身体;四大若分张,这个身体就灭了,没有了--火就归于火大,水归于水大,风归于风大,地归于地大,各有所还,都回到它的本位去了,,那么这就是空了。所以一般凡夫执著「这个身体是我”,是个错误!这身体不是我吗?身体不是我。那么什么才是我呢?你能以支配身体,能以有见、闻、嗅、尝、觉、知,有这种知觉的,这知觉性才是我。

那么这身体是什么呢?这身体只可以说是“我的”,我的身体,不能说这个身体就是我。就好像什么呢?这身体就好像一栋房子似的,你住在房子里头,不能说这个房子就是你。你若说这个房子就是你,那将来恐怕人人都会笑的,甚至于把人家的牙都笑掉了。可是你说这个身体是我,一般人都不会笑你。为什么没有人笑你呢?因为一般人都不明白,都以为这身体就是我了。这就好像住到房子里,就叫这房子是我了。在这个身体里边,有个见、闻、嗅、尝、觉、知的性,这就是佛性,这佛性才是你自己。至于这个身体,只不过因缘和合而成而已,因缘别离就分散了。所以你不能说这个身体是我,只可以说是我的。这是我的身体,我可以不要它,我可以再换一个。你有这种的权利,可是你自己不知道,就因为你住在房子里边,不知道外边的事情,就以为这个房子就是我了,所以不要执著这个房子是我。

这个色,你把它分析开,这个色也就空了,没有了。虽然它空,但由这空里边,又会变出这个色法--地、水、火、风,和合又成一个身体。有人问:“上帝造人,用什么造呢?”就是用地水火风来造的。我们也可以用点地、用点水、用点火、用点风来造成一个人。用上一点材料,人人都可以造成很多人。

我们这个人身,是由因缘和合而成,因缘别离就散了,因此你不能叫这个身体是我,所以说“见色即空”。你若明白色即是空,就不要再执著这个身体为我了,或是我的,归我所有。即使归你所有,你也不要执著,不要执著说:“这身体是我所有的,我得好好帮忙它。”那你又变成心为形役了。你那个心就是那种的觉知性,你明白这个身体是个色法,是个假的,就不要执著它。不执著它,就把这个色蕴破了,色蕴就空了。“受纳是”,受蕴也是这样子的,和色蕴一样。

妄想迁流行业排。“妄想”就是想蕴;“迁流”这是行蕴;“行业排”这个行蕴,也是和它排列到一起。

识乃了别五阴具。“识乃了别”,这个识蕴是个了别的作用,了别就是分别。“五阴具”,这样五阴就具足了。五阴就是色、受、想、行、识。

镜花水月绝尘埃。“镜花”,色、受、想、行、识这五阴,就好像镜中的花似的,镜里头照出来的花。“水月”,又像水里头的月。“绝尘埃”,没有一点尘埃的染污,这也就是五蕴皆空的意思。

空而不空明大用。在你还没明白五蕴是空的时候,会有很多的烦恼妄想,很多的麻烦。你若明白了,就在这里就能转识成智。“明大用”,就能在这个真空里边生出妙有;生出妙有,这就有一种非常大的妙用。

见犹未见乐快哉。“见犹未见”,在这个时候“见犹离见”,你看见了也等于没有见一样,不为境界所转,这样你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所以说“乐快哉”。

度一切苦厄

度过苦海出轮回 雨霁天晴月正辉 乾元道体人中圣 不坏金躯世上稀

脱生何须千年药 证灭岂待万劫期 二死永亡五住尽 逍遥法界任东西

度一切苦厄。 “度”,就是度脱;“一切”,就是包括一切。这个一切是指什么说的呢?是指这个“苦厄”说的。苦,就已经不太好受,再加上一个“厄”,就更难受了。这个“厄”字,有的人把它念成一个“危”字,认为是危险的危,这就错了。“厄”是厄难,厄难和危险意思,没有差十万八千里,大约只差一根头发这么多;虽然只差一点点可是各位要知道,差之丝毫,就缪之千里呀!不可以不谨慎。你差一点不是吗?到那个目的地,就远了很远很远的!那么我希望学中文的,好像某某人你切记要认清楚这个字。这个字,是读一个“厄”字,不是读“危”字。听清楚了吗?要特别注意的!这一点点,你念错了,人家说那个外国的某某法师,连个《心经》都不会念!一个‘厄’字,他念成一个‘危’字了。那可真危险了。

“度”,怎么叫度呢?度脱,怎么叫度脱?度脱就是离苦得乐了,这叫度脱了,也就是解脱了。那么为什么不说“解脱一切苦厄”,而说“度脱一切苦厄”?因为这是接著上边的“照见五蕴皆空”来的。这个“度”含有修行的意思,你虽然照见五蕴皆空了,但是还要去修行;你修行,才能度一切苦厄。你若不修行,单单照见空了,你活该你照见空了!你照见空了又有什么用!你知道是空了,你感觉到是空了,但是还得要去行去。这是所谓“理可顿悟,事须渐修”,,在理上你虽然已经明白它是空的,但还要去修行去,才能度苦厄。如果你单单知道它是空的,而不修行,空也就也没有用;有也没有用,空也没有用。你要去修行,要去躬行实践。这个“度”就是躬行实践,要你实实在在地去修行,实实在在地去做去,不是像口头禅一样,说说:“啊!开了悟了!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了!”就可以的。你说开了悟了,怎么样开呢?怎么样得呢?怎么样证得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说者容易,行者难”,说的是法,行的才是道呢!所以你能说必须要能行。你知道是空了,还要去修行,借这个真空而修妙有。

度一切苦厄,这不是只度一种的苦厄,而是所有的苦都包括在内了。所有的苦包括:三苦、八苦,无量诸苦。

三苦就是苦苦、坏苦、行苦,又叫三受。所以,以后有人讲经讲到三受,问你什么叫三受,不要再说不知道了。三受就是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也就是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什么叫受?受就是你所接受的,你接受这个苦、接受这个乐、接受这个不苦不乐。苦苦就是个苦受,坏苦就是个乐受。你不要以为乐就没有苦,乐会坏的,坏了就有一个坏苦。不苦不乐受,不要想:“那是不错了,也不苦也不乐。”那叫行苦,也没有多大意思。

还有八苦,八苦是什么呢?就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蕴炽盛苦。谁能没有生?有生就有生苦。谁能不老?有人说:“小孩子死了,就没有老了。”虽然没有老,但是他根本就没有一种的知觉就死了。不错!他没有老,但是他有病苦、有死苦,也可以说他有老苦。怎么说他有老苦呢?他死那天就是老了嘛!若不老怎么会死啊!因为他死了,小孩子也就变成老了。由生到死这期间就是老,所以虽然他的寿命没有一个过程,但也可以说是老了。给他这样缩短他的生命,那么他也没有避免这个老苦。

病苦,哪一个也不敢说生病是不苦的,是不是啊?生病都是非常痛苦的,你就算开了悟了,生了病还是一样苦的。

连释迦牟尼佛都还有“金枪马麦”之报,你能说没有老苦、没有病苦吗?释迦牟尼佛怎么有金枪马麦之报呢?因为释迦牟尼佛在往昔因地做小孩子的时候,有一次那个地方的人都没有东西吃,就有一条大鱼在海里被人拖到岸上,大家就吃这条鱼。在鱼还没有被杀之前,这个小孩曾用一根棍子照著鱼的头打了几棍。所以佛成佛以后,还是要受这个头痛之报,好像枪刺著那么痛,这叫金枪。

马麦之报是释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时候,有一次说了一句错话,他对一个修道的人说:“你这样修道还不够苦行,你若真正修苦行的话,就应该吃马吃的麦。”等释迦牟尼佛成佛了之后,有一年结夏安居,到一个城里头,这国王不供养他,只拿一些马吃的麦子,给释迦牟尼佛和比丘们吃。所以在因地所造的业,在果地上都要受报的。

死苦,人人都不欢喜死,为什么?大约就是因为苦的关系。除了生老病死,还有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这种种的苦,所以叫诸苦。我们现在修行,可以把这些三苦、八苦、无量诸苦都免去,所以叫“度一切苦厄”。“度一切苦厄”,我有一首偈颂,读出来给大家听一听。

度过苦海出轮回。一切苦厄就是苦海。你想度过这一切的苦厄,就要怎么样呢?就要脱出六道轮回去,脱出地狱、饿鬼、畜生、天、人、阿修罗这一切的这个苦厄,超出这个轮回。

雨霁天晴月正辉。这个时候就好像雨霁。“雨霁”就是不下雨了,雨停了,天也晴了,就是雨过天晴。“月正辉”,月亮在空中正发出一种光辉。这比方什么呢?比方我们这个五蕴皆空了;五蕴皆空就没有云,也没有雨了。没有云雨,这个天就晴了,也就是“皓月当空,万里无云”,这种境界就是你生出真正的智慧,照耀一切。

乾元道体人中圣。这个时候,因为你已经度过一切苦厄,证得初果,所以身体可以说是纯阳了。“乾元”,干是属于阳数,在《易经》上它是纯阳体,所以叫乾元。“道体”,修道的这个体。“人中圣”,这就是人中的一个圣人。

不坏金躯世上稀。你这时候证得初果须陀洹,断了八十八品的见惑,你这个身体就是不坏金躯了,世上很少很少的。

脱生何须千年药。古代的秦始皇,要到蓬莱仙岛去找长生不老的药,以求长生不死。现在你不必到处去找长生不老的药,你只要度一切苦厄,就可以愿意活著就活著,愿意死就死,这生死由自己,阎罗王他管不著了,就好像菩提达摩一样的

证灭岂待万劫期。你证得这个灭,就是苦、集、灭、道四谛法中的灭,成了道了,就可以证得无余涅槃,而且不需要百千万劫那么长的时间,很快就可以证得这种无余涅槃。

二死永亡五住尽。你能度一切苦厄,超出轮回,得到金刚不坏躯,这时候就二死永亡了。“二死”,什么叫二死?是不是死两次?不是死两次,而是有两种的生死。一种是分段的生死,另一种是变易的生死。证得罗汉就了了分段生死,变易生死必须要证得菩萨的果位时才能了。现在这是观自在菩萨,所以这变易生死也了了,也亡了。这个“亡”不是死亡的亡,只是当“没有”讲。《大学》上说:“而今亡矣”,就是这个“亡”字,就读成“无”。那么在这里的“亡”字可以读“亡”,也可以读“无”,但是讲就要当“没有了”讲,两种死都没有了。

“五住尽”,这五住是指五住的烦恼。五住的烦恼是什么呢?第一是见住烦恼,本来叫见爱住;第二是欲爱住;第三是色爱住;第四是无色爱住;第五是无明爱住。因为有这五种的爱住,有所执著,所以就变成五种的烦恼。观世音菩萨把这五种的烦恼都没有了,下面这一句我们要注意一点。

逍遥法界任东西。这一句,你们要注意,逍遥也就是那个自在的意思,自在也就是这个逍遥的意思,逍遥也就是自由的意思,自由也就是快乐的意思,所以这很快乐的。怎么快乐呢?可以随便到各处去旅行。“任东西”,就是你愿意到西方极乐世界,随时欢喜去就去;你欢喜到东方药师佛那个琉璃世界,也随时都可以去;你欢喜到娑婆世界,那更不成问题,更没有问题了!也不需要到领事馆去申请护照,办这一些麻烦的手续,随时你想要去就可以去,这叫“逍遥法界”。

这个法界,不只东西,就连南北也包括在内;不单南北包括在内,乃至于上下、十方都包括在内。你愿意到什么地方,什么地方都欢迎你。不会说你想到某一方去,某一方说你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物,不给你入境。不会的!你愿意到什么地方都可以,所以叫“逍遥法界任东西”。你看!这种境界多快乐、多自在、多逍遥,多自由、多平等。这真是一个真正的平等法界性!你到这“二死永亡五住尽”的时候,就能得到这样的自由,这是真正的自由、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平等、真正的自在、真正的逍遥!

舍利子

舍利子是坚固征 译作鹙鹭母仪型 戒定圆明珠光现 行解相应体玲珑

大智云何因愚表 善辩已在母腹生 人皆具此真实智 取诸曹溪宝林峰

舍利子是坚固征。“舍利子”又叫舍利弗。“舍利”是梵语,“子”是中文。“舍利弗”就统统都是梵语,“弗”也就是“子”的意思,“子”也就是梵语的“弗”,所以你念舍利子或舍利弗,都是一个意思。舍利子是坚固的意思。什么坚固呢?智慧坚固,所以说“坚固征”。

译作鹙鹭母仪型。舍利,翻译成中文就是鹙鹭。鹙鹭鸟是海上一种的大鸟,就是鹰。这种鸟飞得很高,它的眼睛就好像望远镜似的,看得很清楚。这鱼正在海里往上浮,它在空中就看见了,立刻就像火箭那么快地冲下来,就把鱼给叼起就吃了。舍利就是这种鹙鹭鸟的名字。在印度起名字,有以父为名的,有以母为的名,又有父母合名的。舍利子是单单以母为名。“舍利”是他母亲的名字,“子”就是舍利的儿子。“舍利子”是依照他母亲的那种形态,所起出来的这个名字。

戒定圆明珠光现。舍利子在过去生中,生生世世都修定、修慧、修戒,戒定慧都圆明了,戒也圆满、定也圆满、慧也圆满,就好像珠子放光那样,所以说“珠光现”。

行解相应体玲珑。他又修行,又学教,所以智慧就大。“体玲珑”,他的身体好像玻璃、琉璃体似的玲珑。

大智云何因愚表。怎么叫大智慧呢?怎么叫大智?就因为由一般愚痴的人表现出来的,他和这一般愚痴人不同。愚痴的人做事颠颠倒倒的,明明说得很好,但是一做就做坏了,就往坏的做,这就是愚痴。他有智慧就不会迷,不会明知故犯,不会颠颠倒倒,所以叫大智慧。

善辩已在母腹生。本来舍利子的母亲和他的舅父辩论,他母亲都说不过他的舅父。但是自从她怀了舍利子以后,他舅父再和她谈论道理,就屡次、屡次都被她辩倒了,他的舅父就说不过他的母亲,以前讲《楞严经》讲过好多次了。于是乎,他舅父就去学印度外道的论议。学回来的时候,舍利弗已经跟著佛出家了。因为他在他母亲腹里,就能帮著母亲辩胜了舅父,所以说“善辩已在母腹生”。

人皆具此真实智。这种大智慧,不是单单舍利弗尊者才有,人人都有这种真实的智慧。可是人人都不用它,把它忘了。如果人人都可以用, 它的话,这种智慧是人人都有的。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句解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诵的佛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句解

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释智谕作解

心经译本甚多,唯玄奘大师因缘殊胜,且译笔简洁,古今独多采用。今作句解,亦采玄奘大师译本。

此经翻译,计有鸠摩罗什译本,名「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内容与玄奘译本略同;玄奘译本,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法月译本,名「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般若共利言等译,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智慧轮译,及法成译,均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除罗什及玄奘二师译本,无序、流二分,其余译本,均有序流二分。(见大正藏第八册)

玄奘大师因缘殊胜,亲承观音菩萨赐予梵本心经。(见大正藏第八册八五一页)兹摘录其文于后。

玄奘西游,路次益州,宿空惠寺,遇一僧有疾。询问行止,甚叹法师为法忘躯。因言此行甚险,流沙弱水,旅途荒凉。我今有三世诸佛心要法门,师若受持,可保来往。乃口授法师,梵本心经。

玄奘既达中天竺,磨竭陀国那烂陀寺,复遇前僧。而相谓言,汝达此方,赖我所传三世诸佛心要法门。我是观音菩萨,言讫冲空而去云云。

拓展: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问答

问:基、道、果分别是什么?什么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文字般若、观修般若,还有实相般若?

答:一切法不离于基。道是以文字和观修来介绍的内容。果不是语言和分别意识能言说的,进入无间道,本觉自性光明、自显现,无有对治和功用,故无言可说。

依基、道、果建立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有文字般若、观修般若和实相般若。文字般若是般若的表义,是众生修持般若的缘起。缘起首先依文字、表义开始发心,此发心还是世俗菩提心。观修般若是修持的缘起,为深般若,即行持般若。实相般若为究竟般若,即证悟般若实相、证悟菩提、究竟涅槃。

般若体性为空性。般若之体是心,心性自性空。般若的法性为空性,即心性、法性、大平等性皆为自性空,故尔自解脱,本来解脱、本来圆满、究竟圆满。有人以为般若的观修、行持是依般若的.某一部法来对峙无明、妄见、习气,这样一来,般若之法成了有为、有相的具体的法了,就大错特错了。

学习佛法经论前,一定要清晰经论属于哪一宗、哪一部,并对佛法的基本见地、理趣要明了。一切佛经都是心性、法性流出来的菩提甘露,此心性、法性自性空,与我们在本基上无有任何的差别,一体无离合。

心性自解脱

问:前边对心、法、基等内容概念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要想深入学习行持应把握哪些原则?

答:基的自性是所证到果的自性,是基上的本觉心性,二者无有差别。本觉自性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恒时朗照,如同满月,本觉自性又称如来藏、菩提心、自然智、萨埵周遍一切轮涅。证悟本觉自性以差别等位证悟身、语、意、功、德、事业的三身五智周遍法界,利益一切众生,如:一切诸佛、菩萨的化身示现救度一切有情,大悲观音菩萨示现救度一切有情。

轮回涅槃幻化无实,自性本觉中不生不灭无有实性涅槃,一切都是基的相续,是大平等清净无分别自性的坛城,众生本来解脱,自然智本来具足,觉性光明本来自明,一切证悟成就三身五智的意义在于大悲不灭光辉周遍,利益一切有情,因众生因缘业力不同,所以般若的观修分为五道次第。

要清晰明白“基”最初实相不为迷乱所垢障,实相赤露,无需证悟,不是一切能现一切,证悟究竟,其一体不二、无离无合,本来一体,从未有一刹那分别,而非是证悟到“基”的本体。

证悟即解脱之意,不受其缚,自在任运,不是改变觉性之意,证悟解脱轮回,成就涅槃心性自解脱,心性本来不受一切相分别妄念、无明业力所污染、所垢障,实相赤露,故说心性自解脱,心性本自解脱这一点非常重要。

心性本体性空为法身,自性光明为报身,大悲周遍为化身。

自性明为报身的明,不被无明所染,远离能所二取戏论。“照见五蕴皆空”的“照”是明空无有可取的空寂者,又为觉光明。

明为觉性,称为明觉、明体、本明、智体,可以理解为明之体性,是本觉,不是觉知的知。知为分别。觉是一切众生本具的觉性。知的分别相在觉明中显现为影像,以觉光明为镜,镜为实,显现的影像为空性,究竟实性为空性,又称心性空性。明即身内气脉中的光明。此光明为内证智光明,能清净一切业习的垢障。此光明为内证智光明本基的自明性,觉性本自明,所以圆满。

明的内证智性即本觉去除掉了一切垢染习气清净时,三身五智等一切身智在“基”上显现称之为圆满。当无明众生业力垢障被内证智光明化尽了,内证智光明显现无余,故为圆满。

以上原则应清楚,并要明晰相互之间的关系,否则体悟心经时会生许多疑惑。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句解 释经题

般若有三种,即实相般若、观照般若、文字般若。实相乃所证之理,观照乃能证之智,文字乃施设之教。故三般若者,即言教言理言行也。

「般若」

般若译为智慧,然此智慧异于世间智慧。世间智慧皆有所得,而此智慧无所有不可得,故与世间智慧意义不同。

般若智慧者,闻空即知是有,闻有即知是空。于空知是有谓之智,于有知是空谓之慧。

诸法无非因缘生,既然法属因缘,当无自性,法无自性即是空。然空不自空,空即因缘生,因缘生即有。故有以空成,空以有立。全有即空,故有不可得,全空即有,故空不可得。有不可得则不碍空,空不可得则不碍有。如是非有非空,而空而有,妙用无方如是知者,名妙智慧。故般若者,妙智慧也。妙智慧者,如实知真空妙有,妙有真空也。

般若智慧是中道智慧。非有非空者,乃真谛中道,而空而有者,乃俗谛中道。故般若智慧,乃中道智慧。而世间智慧,偏空偏有不契中道,实在说不为智慧,全是遍计妄执。

般若有三种,即实相般若、观照般若、文字般若。实相乃所证之理,观照乃能证之智,文字乃施设之教。故三般若者,即言教言理言行也。

「波罗蜜多」

梵文波罗,译曰彼岸,蜜多译曰到,故波罗蜜多,译为到彼岸。到彼岸者,究竟佛道也。

「心」

观音菩萨告玄奘大师言「此是三世诸佛心要法门」,故曰心经。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经之通称,心经是此经之别称。心者,有般若心之义,何谓般若心?般若心者,无所住而生其心也,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也。

「经」

梵语修多罗,译曰契经,契经者,上契诸佛果德,下契众生因心。修多罗译曰綖,綖有贯穿之义,贯穿即契合也。修多罗教,契理契机,机有千差,理唯一道。故修多罗者,能摄一切众生,皆归佛道也。

「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唐是朝代名,玄奘法师实于隋大业年间出家,后隋亡于唐,故称唐玄奘。

三藏者经律论,通达经律论者,称三藏法师。

玄奘法师,俗姓陈,河南陈留人。十三岁出家,赴西域取经。事详见大正藏第五十册,「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我们采取的经本,系玄奘大师所译。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

秘者深奥难言之义,密为隐密不易示人。又显法诵持,往往寻文思义,不得专一;秘法诵持,不起分别,易成三昧。

壹、讲前小言

┌东晋道安法师制,与西土暗合。

┌通┤

文分三科┤└首序分,次正宗分,终流通分。

│ ┌此经传世者七种,今现者不计,四译同上例。

└别┼今采者为玄奘法师译,最流通。

└奘师译本,简择精要,略去序与流通。

贰、经题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表解)

┌华言智慧┐┌实相(真空之体)

般若┤├三种┼观照(实相之用)

│ └五不繙一┘└文字(铨释言教)

└→别名—(真性实相)—(一实谛)—(自性清净心)—(如来藏)—(如如)—

(实际)—(一乘)—(法性)—(首楞严)—(中道)—(毕竟空)等

(智度论)般若是一法,佛说种种名;随诸众生类,为之立名字。

┌上二字译彼岸┐┌生死喻此岸┐

波罗蜜多┤├┼烦恼喻中流┼修习┐

└下二字译曰到┘└涅槃喻彼岸┘ │

┌──────────────────┘

│┌三贤历一僧祇,道力微,被烦恼伏,名远波罗蜜。

└阶段┼一至七地历一僧祇,道力增,伏烦恼,名近波罗蜜。

└八至十地历一僧祇,道力盛,尽伏烦恼,名大波罗蜜。

┌此系华语,释此者甚多,以为六百卷之精要者圆。

心┤

└喻人心脏,为百体之要,义合乎中。

┌梵语修多罗,译义甚繁。

经┤

└简举‘贯、摄、常、法’。

参、开义

(表解)

┌释名—即前之题。

├显体—即一经指归。本经以中道实相为体。

五玄┼明宗—即修持之法。此经以一心三观为宗。

├辨用—即其功用。以此法自他两度。

└判教—即五时教相。本经在第四时。

肆、人题

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表解)

┌偃师陈氏名,十三岁出家洛阳净土寺。

├贞观三年西行至印,历百二十八国。

奘师 ┼留学中印摩竭陀国那烂陀寺,受业于戒贤论师,及胜军居士。

略介 ├贞观十九年归长安。

├繙经十九年,成七十三部,千三百三十卷。

└世寿六十五岁。

伍、经文(附表解)

纲甲示菩萨法空人我执

┌实相┐┌破我执┐

节一 般若起用┤ ├蕴相空性┤ ├度苦厄

└观照┘└显我空┘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表解)

┌梵语数种翻来 ┐ ┌纳音为闻

‘观自在’┤ ├即观世音菩萨┤

└华译有观自在、观世音┘└达理为观

┌人空般若┐┌但见于空,不见不空。

┌浅┴破除我执┴┴三乘同修,名共般若。

‘行深般若’┤

└深┬法空般若┬┬不但见空,又见不空。

└更破法执┘└异三乘,名不共般若。

┌空观深,断见思惑,显一切智,见真谛。

‘照见’—为三智用┼假观深,断尘沙惑,显道种智,见俗谛。

└中观深,断无明惑,显一切种智,见中谛。

┌一羊毛上尘,七分之为兔毛尘,再七分为水尘。

├水尘七分为金尘,再七分为实极微,再七分为色聚微。

┌(喻)┼色聚微七分名极微之微,不可更分。

│ ├实极微名最极微,天眼可见。

┌身─色(众微聚)┐ └色聚微及极微之微,名假极微,天眼亦不可见。

五蕴┤┌受(前五识)│

└心┼想(意识)├从因缘生,本无实性。

├行(末那)│

└识(阿赖耶)┘

┌空无义,因缘所生,自体不实。

┌各经举释各有异┐├虚空义,无粗相身,有微妙色。

‘空’┼有一至二十之数├约有四义┤

└为契时机语有异┘├心空义,心不著物,一切俱舍。

└法空义,空为诸法之实相。

┌谛观身心┐┌烦恼障灭

├但见五蕴┴我执空┴度分段生死

‘度一切苦厄’┤

├蕴从缘生┬法执空┬所知障灭

└都无自体┘└度变易生死

┌蕴色┐┌从假入空

节二阐明色空┤├┼从空出假

└我空┘└空假相即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表解)

┌幻有因缘,原无自性┐

├此色无此,色性曰空│ (随缘不变)

‘色不异空’┤ ├从假入空,照了实性

├湿波喻色,湿水喻空│

└波湿水幻,波岂非水┘

┌空幻四大,造作色法┐

├空不见形,形从空幻│ (不变随缘)

‘空不异色’┤ ├从空出假,照了因缘

├湿水幻波,水岂离波│

└水波湿同,水不异波┘

┌真如有随缘德

├故真如即万法

┌诸法无性,缘生有相┐┌万法真如┼真如有不变性

├无性真空,缘生幻色││└故万法即真如

‘色即是空 ├体相不离,空色不二│ │

空即是色’┤├─中道一义,照了分别

├幻外无真,故曰真空│ │

├真外无幻,故曰幻色│ │ ┌真空能成幻有

└如波即水,水即是波┘ └真空幻有┼幻有必覆真空

├真空显幻有灭

└幻有不碍真空

┌造

┌色┤

│└受

│┌外—(苦乐)

├受┤

│└内—(忧喜)

‘受想行识│┌有相

亦复如是’┬┼想┤

││ └无相

││┌遍行五—别境五—善十一

│├行┤

││└烦恼二十六—不定四

││┌前五—眼、耳、鼻、舌、身

│└识┤

│└六意—七末那—八阿赖耶

└前释蕴假体,兹补释假用

┌昧于因果┐

┌凡夫┤ ├执著妄有─┐

│ └执有身心┘ │┌立有诸法

│┌不了缘生┐ │├方便断空

(附)├二乘┤ │ │ ├次及人空

契机 │ └执有五蕴┼法有人空└方便契机┼进而法空

说法 │ ┌虽了缘生│├后说中道

├中乘┤ │ └利钝不次

│ └不达无性┘

│ ┌照了诸法┐

└菩萨┤ ├色空中道

└缘生无性┘

┌诸法——蕴处

节三 显示实相,广引蕴处┤ ┌实相六不

└实相┤

└本无妄相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表解)

┌蕴处等。

‘诸法空相’┤

└真空实相无相状,况强名实相。

┌从俗谛观事相,因缘有此六者。

‘不生 ┌事理设喻├从真谛观理性,法空无此六者。

不灭 │├金瓶喻,金性瓶相,瓶坏为金沙,沙是金,为瓶之金。

不垢 ┤└性相色空,仍归中道。

不净 │┌色从缘起,真空不生;色从缘谢,真空不灭。

不增 └采古注一┼随流不垢,出障非净;德满不增,障尽非减。

不减’└此生灭等是有为法相,反此以显真空之相。

└─────近人语:‘能力不灭’,近言性;‘物质不灭’,近言色。

节四分示蕴处—名相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真空不变无为之理

┌(色)┐┌阴覆义─妄相烦恼盖覆本性

‘蕴’┤├┤┌由此五法积聚成身

└(受想行识)┘└积聚义┤

└由此积聚尘劳烦恼

┌(根)┐

‘处’┤ ↓↑ ├(识)所生之十二处

└(尘)┘

┌(根)—眼┐耳┐鼻┐舌┐身┐意┐

‘界’┼(尘)—色┤声┤香┤味┤触┤法┼诸法性别,各有界限

└(识)—看┘听┘嗅┘尝┘感┘念┘

┌根┐

┌色┤ ├为迷色重者说

(附)蕴处界分合说┤└尘┘

└心—识—为迷心重者说

纲乙示缘声法空法我执

┌无十二因缘流转┐

节一权巧立法┼无十二因缘还灭┼皆无实性

└无四谛世出世法┘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

(表解)

无明┐ 流 ┐

行 ↙ 转↖ │

识↙ 生↖│┌苦┬身心酬业┬(世间果)┐

名色↙ 死↖ 还 ││└患累逼恼┘ │

六入↙ 门↖ 灭 │├集┬起惑造业┬(世间因)│声

触↙ 苦↖ 涅 ├缘觉乘四谛┤└招集来苦┘ ├闻

受↙ 集↖ 槃 │├灭┬结业已尽┬(出世果)│乘

爱↙ 二↖ 门 ││└无生死累┘ │

取↙ 谛↖ 灭 │ └道┬正助双修┬(出世因)┘

有↙ ↖ 道 │ └能至涅槃┘

生↙ ↖ 二 │

老死↙ ↖ 谛 ┘

└───┘

纲丙无证果相

┌智慧本具非可增

节一 自性涅槃┤

└非从外来何云得

无智亦无得。

(表解)

┌成所作智┐

┌一切智├妙观察智│

┌智┼道种智┌┼平等性智├繁至七十余名

‘智得’┤└一切种智┘└大圆镜智┘

└得—于一切法造作成就之谓

┌智即‘能观’之知,得即‘所证’之理。无智则‘能观知’

‘无智得’┤空,无得则‘所空境’空。无智方为真智,无得方是真得。

├一切法自相皆空。能取、所取,不可得故。

└本为有病,借空以除;有病既除,空亦不存。

┌菩萨依除三障显三德

节二 般若之德┤

└诸佛依证无上正等正觉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表解)

(苦)┌‘我执’起烦恼障障涅槃,名曰挂┐┌展转生死

‘挂碍’┤ ├┤

└‘法执’起所知障障菩提,名曰碍┘└轮回六道

(业)┌贪求名利患得患失

‘恐怖’┼三业相应三界果报

└‘华严’列有十八种(不活、恶名、死、恶道、大众等)

(惑)

‘颠倒’——反于真理,迷真逐妄(如四颠倒等)。

┌寤时妄想,寐时幻梦。昼心不散,夜神不昏。

‘梦想’┤

└醒时作得主,还要梦时作得主。

┌译曰圆寂。障尽曰寂,德备曰圆┐

‘究竟涅槃’┤ ├菩萨依般若而因圆

└此言大涅槃,又谓必至此际 ┘

‘阿’———译‘ 无 ’┐

‘耨多罗’—译‘ 上 ’┤

‘三藐’——译‘正等’┼诸佛依般若而果满

‘三菩提’—译‘正觉’┘

纲丁尊重赞叹

┌赞法至上

节一 结赞┤

└赞修功德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表解)

┌陀罗尼名(复有明、密语、真言等谓)。

├陀罗尼有四(法、义、咒、忍)此言咒。

‘咒’┤

├陀罗尼义为总持无量义,及善不失、恶不生。

└明谓净障,密谓不知,真谓实相不虚。

‘大神’─具大神力,阴阳不测,除障不虚。

‘大明’─破众生闇,鉴照无昧。

‘无上’─最胜穷理尽性,无法出上。

‘无等等’─一切诸法,无能与等。

┌喻咒赞功除苦叹果

‘除苦不虚’┤

└总结而映前起度苦不虚

纲戊结显开密

节一说咒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按)经语有五种不翻,唐代玄奘法师所立,咒语即其一也。秘者深奥难言之义,密为隐密不易示人。又显法诵持,往往寻文思义,不得专一;秘法诵持,不起分别,易成三昧。闻密宗大德云:咒文不尽梵语,通乎各趣,即天竺人,亦每有所不解。但求信心薰习,净心感应,故文例不许翻,语例不强解,谨遵之。然各经多有显说密说,不独本经。显说者义详,密说者义简,详简皆说一事;知其显,可会其秘密矣。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