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襄阳的诗词

襄阳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江中游平原腹地。下面是小编想跟大家分享的`描写襄阳的诗词,欢迎大家浏览。

游习池

(清)肖良有

习家池上酒,岘首山头泪。死后千年思,生前一日醉。

郢城西楼吟

(唐)张继

连山尽处水萦迥,山上戌门临水开。珠帘直下一百丈,日暖游鳞自相向。

昔人爱险闭层城,今人复爱闻江清。沙洲枫岸无来客,草绿花开山鸟鸣。

秋日与诸君马头山登高

(宋)欧阳修

晴发霜后若榴红,佳节登临兴未穷。日泛花光摇露际,酒浮山色入樽中。

金壶姿洒毫端墨,玉麈交挥席上风。惟有渊明偏好饮,篮舆酩酊一衰翁。

襄阳歌

(唐)李白

落日欲没岘山西,倒著接篱花下迷。襄阳小儿齐拍手,拦街争唱白铜鞮。

傍人借问笑何事,笑煞山翁醉似泥。

鹭鸶杓,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此江若变作春酒,垒曲便筑槽丘台。

金鞍骏马唤小妾,笑坐雕鞍歌落梅。车旁侧挂一壶酒,风笙龙管行相催。

咸阳市上叹黄犬,何如月下倾金罍。

君不见,晋朝羊公一片石,龟龙剥落生莓苔,

泪亦不能为之堕,心亦不能为之哀。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

舒州杓,力士铛,李白与尔同生死。襄王云雨今何在,江水东流猿夜色。

送李尚书赴襄阳

(唐)韩愈

帝忧南国切,改命付忠良。剑挂星摇动,旗分兽簸扬。

五营兵转肃,千里地还方。控带荆门远,飘浮汉水长。

赐书宽属郡,战马隔邻疆。纵猎雷霆速,观棋玉石忙。

风流岘首客,花艳大堤倡。宝贵由身致,谁教不自强。

登襄阳城

(唐)杜审言

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

冠盖非新里,章华即旧台。习池风景异,归路满尘埃。

襄州春游

(唐)皮日休

信马腾腾触处行,春风相引与诗情。等闲遇事成歌咏,取次衡筵隐姓名。

映竹认人多错误,透花窥鸟最分明,岑牢单绞何曾著,莫道猖狂似祢衡。

襄阳乐

(唐)郑锡

春生岘首东,先暖习池风。拂水初含绿,惊林未吐红。

渚边游汉女,桑下问庞公。磨灭怀中刺,曾将示孔融。

乐哉襄阳人送别刘大尉从广赴襄阳

(宋)欧阳修

嗟尔乐哉襄阳人,万屋连清汉滨。语言轻清微带秦,南通交广西峨嵋。

罗纤丽药物珍,枇杷相桔荐清樽。磊落金盘烂,槎头缩项昔所闻。

黄橙齑香复辛,春雷动地竹走根。锦苞玉荀味争新,风杯花发南山春。

掩映谷口藏山门,楼台金瓦碧鳞鳞。岘山高亭倚浮云,汉水如天泻云云。

夕阳返照白鸟群,两岸桑柘杂耕耘。文王遗化已寂寞,千载谁复思其仁。

荆州汉魏以来重,古今相望多名臣。叹尔乐哉襄阳人,道旁白发扶幼孙。

远迎刘侯朱两轮,刘侯年少气甚淳。诗书学问若寒士,樽俎笑谈多佳宾。

往时刑名峨善政,至今遗爱留其民。谁能持我诗以往,为我先贺襄阳人。

樊城

(清)顾文炜

荒城一角抱江湾,仲氏遗封指旧关。水镇荆襄分古郡,烟开秦楚拥春山。

兴亡天老孤筇外,今昔情余两屐间。残碣尚留羊杜迹,浪痕枯处鸟蛮。

隆中山

(宋)苏轼

诸葛来西国,千年爱未衰。今朝游故里,蜀客不胜悲。

谁言襄阳野,生此万乘师。山中有遗貌,矫矫龙之姿。

龙蟠山水秀,龙去渊潭移。空馀蜿蜒迹,使我寒涕垂。

隆中山

(宋)曾巩

志士固有诗,显然非苟然。孔明方微时,息驾隆中田。

出身感三顾,鱼水相后先。开迹在庸蜀,欲正九鼎迁。

垂成中兴业,复汉临秦川。平生许与际,独此管乐贤。

人才品自异,自得岂虚传。

汉江临眺

(唐)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公。

回棹诗

(唐)杜甫

清思汉江上,凉忆岘山颠。吾家碑不昧,王氏井依然。

汉江漾舟

(唐)孟浩然

漾舟逗何处,神女汉皋曲。雪罢冰复开,春潭千丈绿。

轻舟恣往来,操玩无厌足。波影摇妓钗,沙光逐人目。

倾杯鱼鸟醉,联句鹦花续。良会难再逢,日入须秉烛。

与诸子登岘山

(唐)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岘山怀古

(唐)李白

访古登岘首,凭高眺襄中。天清远峰出,水落寒沙空。

弄珠见游女,醉酒怀山公。感叹发秋兴,长松鸣夜风。

登岘山

(唐)张九龄

昔年亟攀践,征马复来过。信若山川旧,谁知岁月何。

蜀相吟安在,羊公碣已磨。令图犹寂寥,佳会亦蹉跎。

宛宛樊城岸,悠悠汉水波。逶迤春日远,感慨客情多。

地本原林秀,朝来烟景和。同心不同尝,留叹此岩阿。

岘山

(宋)苏轼

远客来自南,游尘昏岘首。过关无百步,旷荡吞楚薮。

登高忽惆怅,千载意有偶。所忧谁复知,嗟我生苦后。

团团山上桧,岁岁阅榆柳。大材固已殊,安得同永久。

可怜山前客,倏忽星过。贤愚未及分,来者当自剖。

登鹿门山

(唐)孟浩然

清晓因兴来,乘流越江岘。沙鸟近方识,浦树遥莫辩。

渐至鹿门山,山明翠微浅。岩潭多屈曲,舟楫屡回转。

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金涧饵芝术,石床卧苔藓。

纷吾感耆旧,结缆事攀践。隐迹今尚存,高风邈以远。

白云何时去,丹桂空偎蹇。控讨竟永穷,回艇夕阳晚。

过鹿门山

(明)薛瑄

西来汉水侵山根,舟人云此是鹿门。峭壁苍苍石色古,曲迳杳杳藤萝昏。

乱峰幽谷不知数,底是庞公栖陷处。含情一啸江风清,双橹急摇下滩去。

大堤曲

(唐)刘禹锡

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堤上楼。日暮行人争渡急,浆声咿哑满中流。

大堤曲

(唐)李白

汉江横襄阳,花开大堤暖。佳期大堤下,泪向南云满。

春风复无情,吹我梦魂散。不见眼中人,天长音信断。

万山

(宋)曾巩

万山临汉,峰岭颇秀发。王粲旧居处,荒草久埋没。

解佩盖已幽,沉碑终自伐。最宜北城望,正值雾霭歇。

飘缈出烟云,清明动毛发。留连至归时,长见西林月。

春日登万山怀古

(明)曹嶙

晓日迟迟坐万山,东风浮醉白云间。湘妃解佩名空达,杜预沈碑绩已阑。

南向孤城临汉水,西来大路枕秦关。可怜惟有垂杨柳,留与离人岁岁攀。

檀溪寻故友

(唐)孟浩然

花伴成龙竹,池分跃马溪。田园人不见,疑向洞中栖。

檀溪

(唐)胡曾

三月襄阳绿草齐,王孙相引跳檀溪。的卢何处埋龙骨,流水依然绕大堤。

习池晨起

(唐)皮日休

清曙萧森载酒来,凉风相引绕亭台。数声翡翠背人去,一番芙蓉含日开。

菱叶深深埋钓艇,鱼儿漾漾逐流杯。竹屏风下登山屐,十宿高阳忘却回。

习家池

(明)钱

凤凰亭忱岘山头,雁自飞飞客自游。独有习家池上月,不随江水向东流。

襄阳,襄阳散文

回家数日,多是烟雨蒙蒙的天气,却没有江南小桥流水,烟缭雾绕的氲氤。倒是觉得家乡的树还是那么绿,不像记忆中家里飞花落叶秋凉萧瑟的场景。

刚好同学家乔迁之喜,贺喜酒席后决定坐夜车去古城襄阳,去继续我的寻秋之旅。

背起包,坐上火车,心早已开始憧憬未来的`美丽。找一个不远的地方,开始秋之旅行,是回家前的愿望:寻一隅静美角落,感受秋风扫落叶,秋虫呢喃;闭着眼伸出双手,去拥抱叶缝漏下来的一束束暖阳,在桂香弥漫中,安于自己的寂寞。

到达古城已是晚上10点,幸得朋友早帮我安排好行程,酒店。

第二天大早,我们一行去了米公祠,主要也是为了那里的古银杏树而去。买好票进去,第一眼古祠旁几棵百年银杏,镌刻一叶叶相思的鹅黄,黄的耀眼,黄的心动,还有些果实悬挂枝头。地上,树围中都散落厚实一层银杏果。

行走在米公祠,将一份岁月的情绪,轻轻地收纳进秋水长天的宿命(米公祠,位于历史文化名城襄阳市汉江之畔,原名米家庵,是为纪念中国古代,北宋书法家画家米芾而建)。小桥流水,纸伞丽人,荷花湖畔,碑林字廊,无不沉浸在历史的沉重之中。

随着那些古迹,字帖,字画,也有现代大匠的展览,不知不觉一上午就过去了。

走出大门,踏上堤岸,滚滚汉江水流湍急,现在沿江景观都非常漂亮,远处的鱼梁洲隐约在烟雾之中。

其实还有很多地方没有去:古隆中,唐城,还有南漳谷城等等,希望下次可以悠闲地来次不赶时间的旅行!

忽然有些喜欢这个城市了。

小城慢节奏,物价低的不敢想。

热干面牛肉面比武汉的还要好吃,而且,更重要的是还有那么多的好朋友在这里。如果不是假期原因,情愿醉倒襄阳城!

忘不了鱼梁洲的沙丁鱼,大柴火灶炖公鸡。忘不了刘家简朴寨的花甲,羊肉;忘不了中华紫薇园的秀美风光,采摘园的红提子……

谢谢你,襄阳!

谢谢你们,襄阳的朋友们!

让一抹流年,深情谱一阙秋日私语。

让一声感谢,握手我们的深情厚谊!

韩愈《与于襄阳书》

韩愈的《与于襄阳书》讲的是韩愈被任命署理国子临四门博士后,正式在京师做官。博士职乃是闲官,地位不高,很难施展抱负,为此,他给于襄阳写信请求引荐。

与于襄阳书

作者:韩愈

七月三日,将仕郎、守国子四门博士韩愈①,谨奉书尚书阁下。

士之能享大名、显当世者,莫不有先达之士、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前焉②。士之能垂休光③、照后世者,亦莫不有后进之士、负天下之望者④,为之后焉。莫为之前,虽美而不彰;莫为之后,虽盛而不传⑤。是二人者⑥,未始不相须也。

然而千百载乃一相遇焉。岂上之人无可援、下之人无可推欤⑦?何其相须之殷而相遇之疏也⑧?其故在下之人负其能不肯谄其上⑨,上之人负其位不肯顾其下⑩。故高材多戚戚之穷⑾,盛位无赫赫之光。是二人者之所为皆过也。未尝干之⑿,不可谓上无其人;未尝求之,不可谓下无其人。愈之诵此言久矣,未尝敢以闻于人。

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⒁,特立而独行,道方而事实⒂,卷舒不随乎时,文武唯其所用⒃,岂愈所谓其人哉?抑未闻后进之士,有遇知于左右、获礼于门下者⒄,岂求之而未得邪?将志存乎立功,而事专乎报主,虽遇其人,未暇礼邪?何其宜闻而久不闻也?愈虽不才,其自处不敢后于恒人,阁下将求之而未得欤?古人有言:“请自隗始⒆。”愈今者惟朝夕刍米⒇、仆赁之资是急,不过费阁下一朝之享而足也。如曰:“吾志存乎立功,而事专乎报主。虽遇其人,未暇礼焉。”则非愈之所敢知也。世之龊龊者,既不足以语之;磊落奇伟之人,又不能听焉。则信乎命之穷也!

谨献旧所为文一十八首,如赐览观,亦足知其志之所存。愈恐惧再拜。

【注释】

①贞元十八年春,韩愈为四门博士。国子,即国子监,唐代最高学府,下分七馆:国子、太学、广文、四门、律、书、算。四门博士,即四门馆教授。将仕郎,官阶,唐属从九品。守,任的意思。

②负:仗侍。

③休光:盛美的光辉,光华。

④后进之士:后通显的人。为之后焉:做他们的歌颂者。

⑤虽盛而不传:即使成就卓越却不会流传。

⑥是二人:这两种人。相须:相待。这里是互相依赖的意思。

⑦援:攀援。推:推举。

⑧殷多、盛。这里引申作密切解。相遇:互相遇合。

⑨负:仗恃。谄:讨好。

⑩顾:照顾关怀。

⑾戚戚:忧虑的样子。赫赫:威显的样子。

⑿干之:求他。干,干谒。

⒁侧闻:从旁边听说,表示谦恭。

⒂道方而事实:道德方正而工作讲求实际。

⒃卷舒:卷缩舒展,这里是进退的意思。文武:具有文、武的才能的人。唯其所用:只在您来使用。其,你,第二人称。

⒄遇知:受到赏识。获礼:得到尊敬。

⒅恒:平常,普通。

⒆:隗kuí,郭隗,战国时燕国人。燕昭王招贤纳士,欲报齐国之仇,往见郭隗,郭隗说:“今王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

⒇刍:读音chú,喂牲口的草。

【译文】

七月三日,将仕郎、守国子四门博士韩愈,恭敬地把信呈给尚书阁下:

读书人能够享有大名声,显扬于当代,没有哪一个不是靠在天下有名望、地位显达的前辈替他引荐的。读书人能够把他的美好德行流传下来,照耀后代的,也没有哪一个不是靠在天下有名望的后辈给他做继承人的。没有人给他引荐,即使有美好的才华也不会显扬;没有人作继承人,即使有很好的功业、德行也不会流传。这两种人,未曾不是互相等待的,然而千百年才相逢一次。难道是居于上位的人中没有可以攀援的人,居于下位的人中没有值得举荐的人吗?为什么他们互相等待那样殷切,而相逢的机会却那样少呢?其原因在于居于下位的'人倚仗自己的才华不肯巴结地位高的人请求引荐,居于上位的人倚仗自己的地位不肯照顾地位低的人。所以才学很高的人很多都为不得志而忧愁,地位高的人没有显耀的声誉。这两种人的行为都是错误的。没有去求取,就不能说上面没有引荐人;没有向下寻找,就不能说下面没有可以举荐的人。我思考这句话已经很久了,没有敢把这句话说给别人听。

我从旁听说阁下具有非凡的才能,不随波逐流、有独到的见识,行为方正做事实际,进退有度不随流俗,文武官员能量才任用。难道您就是我所说的那种人吗?然而没有听说过后辈有得到您的赏识和礼遇的,难道是您寻求而没能得到吗?还是您志在建功立业,而办事一心想报答君主,虽然遇到了可以推荐的人才,也没有空闲来以礼相待呢?为什么应该听到您推荐人才的事却久久没有听到呢?

我虽然没有才能,但要求自己却不敢落后于一般人。阁下将要寻求的人才还没能找到吗?古人说过:“请从我郭隗开始。”我现在只为早晚的柴米和雇仆人的费用着急,这些不过费阁下一顿早饭的费用就足够了。如果您说:“我志在建功立业,办事一心想报答君主,虽然遇到了可以推荐的人才,还没有空闲来以礼相待。”那就不是我敢去知道的了。世间那些拘谨小心的人,既不足以向他们告诉这些话,而胸怀坦白、才识卓越的人,又不听取我的话,那么就真的是我的命运很坏了!

恭敬地呈上我以前作的文章十八篇,如蒙您过目,也足以了解我的志向所在。

韩愈诚惶诚恐,再拜。

【题解】

于襄阳名頔,字允元,河南洛阳人,公元798年(唐德宗贞元十四年)九月以工部尚书为山东道节度使。由于做过襄阳大都督,故称于襄阳。公元801年(贞元十七年)秋冬之际,韩愈被任命署理国子临四门博士,正式在京师做官。博士职乃是闲官,地位不高,很难施展抱负,为此,他给于襄阳写信请求引荐。此信以士欲进身场名、建功业须前辈援引,而前辈之功业盛名又须有为的后继者为之传扬为论点,入情入理。

【解析】

看来韩愈求官心切,总是要强词夺理,倒错逻辑的。求官与上进并行不悖,无可非议。为求官而生拉硬扯、因果倒错就偏执了。试问,韩愈最尊崇的圣人之一:孔子,一生未获任何君主重用,其光华难道不是照样永照后世吗!圣贤与其后继的传承,与他们是否富贵、高官厚爵没有丝毫关系。圣贤的光辉来源于他们的思想,后辈的继承在于万众的认同才得以留传而永垂不朽!老子弃官仙游,《道德经》至今留传;庄子曳尾涂中,逍遥游何其逍遥!

本文分为三段。第一段泛泛而谈“先达之士”应与“后进之士”。相为知遇的道理,这样,虽将对方捧为“负天下之望者”也不显得阿谀,虽标榜自己为“高材”也不显得狂妄。第二段以“侧闻”的形式赞誉对方,显得客观,这样,既便于自己表达,也使对方不觉得突兀而乐于接受。最后,在第三段中,用描述自己生活的窘迫状态来争取对方的同情,以求得侥幸任用的机会。本文的写法,虽给人以不卑不亢的感觉,但难免有仍有攀附权势之意。

于襄阳,名頔(dí),字允元。他在公元798年(贞元十四年)任襄州刺史,充山南东道节度观察使。不久,他又自请将襄州升格为大都督府。中唐以后,中央政府拿方镇无可奈何,唐德宗只好同意他当了襄州大都督。因为于是襄州长官,所以此书称他为于襄阳。据《旧唐书》卷一三《于頔传》载,于頔为人“横暴已甚”,却官运亨通,因而“自以为得志,益恣威虐”;他任襄州刺史时“专有汉(水)南之地,小失意者皆以军法从事”;由于德宗姑息,他“公然聚敛,恣意虐杀,专以陵上威下为务”。这些情况韩愈也应当有所“侧闻”,可是此文多少还有为他迎合奉承之意。为了求官,不得不如此,韩愈此举难道又是张九成所谓“其文当如是,其心未必然”吗?

拓展阅读:韩愈的政治主张

韩愈在政治上主张天下统一,反对藩镇割据。唐宪宗时,曾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韩愈曾经因为进言佛骨一事,被贬潮州,后因治政突出,迁袁州,即今江西宜春,任袁州刺史。任职袁州期间,韩愈政绩卓越,并且培养了当时江西省的第一个状元。现宜春秀江中有一个沙洲,名为状元洲,传说就是当年学子读书之处。宜春城中最高山头建有状元楼,宜春市区有昌黎路,都是为了纪念韩愈的特别功绩。

韩愈的评价

韩愈是一个气场和存在感均极强的人物。作为文坛领袖,他“手持文柄,高视寰海”“三十余年,声名塞天”(刘禹锡《祭韩吏部文》);作为作家,他敢为风气之先,为文为诗气势磅礴;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的“人”,他刚直敢任,人格伟岸,诚为伟丈夫。如此人中鸾凤,却也是性情中人,不但极重感情,而且敏感于生活中的许多细微乐趣或烦恼,而且有幽默的一面。

韩愈确实是不可多得的历史人才,他的影响使无数帝王将相相形见绌。在中唐的政治舞台上,他扮演过监察御史、考功郎中知制诰、刑部侍郎、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角色,所至皆有政绩。但他的主要贡献是在文学上。他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继承先秦两汉散文传统,反对专讲声律对仗而忽视内容的骈体文。为文气势雄伟,说理透彻,逻辑性强,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在封建思想道德方面,他也有独到的建树,坚决反佛排道,大力提倡儒学,以继承儒学道统自居,开宋明理学家之先声。故宋人苏轼对他推崇备至,称他立下“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弱”的丰功伟绩。

韩愈 与于襄阳书

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当然不是浪得虚名的。下面是韩愈的与于襄阳书,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七月三日,将仕郎、守国子四门博士韩愈⑴,谨奉书尚书阁下。

士之能享大名、显当世者,莫不有先达之士、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前焉⑵。士之能垂休光⑶、照后世者,亦莫不有后进之士、负天下之望者⑷,为之后焉。莫为之前,虽美而不彰;莫为之后,虽盛而不传⑸。是二人者⑹,未始不相须也。

然而千百载乃一相遇焉。岂上之人无可援、下之人无可推欤⑺?何其相须之殷而相遇之疏也⑻?其故在下之人负其能不肯谄其上⑼,上之人负其位不肯顾其下⑽。故高材多戚戚之穷⑾,盛位无赫赫之光。是二人者之所为皆过也。未尝干之⑿,不可谓上无其人;未尝求之,不可谓下无其人。愈之诵此言久矣,未尝敢以闻于人⒀。

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⒁,特立而独行,道方而事实⒂,卷舒不随乎时,文武唯其所用⒃,岂愈所谓其人哉?抑未闻后进之士,有遇知于左右、获礼于门下者⒄,岂求之而未得邪?将志存乎立功,而事专乎报主,虽遇其人,未暇礼邪?何其宜闻而久不闻也?愈虽不才,其自处不敢后于恒人,阁下将求之而未得欤?古人有言:“请自隗始⒆。”愈今者惟朝夕刍米⒇、仆赁之资是急,不过费阁下一朝之享而足也。如曰:“吾志存乎立功,而事专乎报主。虽遇其人,未暇礼焉。”则非愈之所敢知也。世之龊龊者,既不足以语之;磊落奇伟之人,又不能听焉。则信乎命之穷也!

谨献旧所为文一十八首,如赐览观,亦足知其志之所存。愈恐惧再拜。

注释

⑴贞元十八年春,韩愈为四门博士。国子,即国子监,唐代最高学府,下分七馆:国子、太学、广文、四门、律、书、算。四门博士,即四门馆教授。将仕郎,官阶,唐属从九品。守,任的意思。

⑵负:仗侍。

⑶休光:盛美的光辉,光华。

⑷后进之士:后通显的人。为之后焉:做他们的歌颂者。

⑸虽盛而不传:即使成就卓越却不会流传。

⑹是二人:这两种人。相须:相待。这里是互相依赖的意思。

⑺援:攀援。推:推举。

⑻殷多、盛。这里引申作密切解。相遇:互相遇合。

⑼负:仗恃。谄:讨好。

⑽顾:照顾关怀。

⑾戚戚:忧虑的样子。赫赫:威显的样子。

⑿干之:求他。干,干谒。

⒀闻于人:听说。 ⒁侧闻:从旁边听说,表示谦恭。

⒂道方而事实:道德方正而工作讲求实际。

⒃卷舒:卷缩舒展,这里是进退的意思。文武:具有文、武的才能的人。唯其所用:只在您来使用。其,你,第二人称。

⒄遇知:受到赏识。获礼:得到尊敬。

⒅恒:平常,普通。

⒆:隗kuí,郭隗,战国时燕国人。燕昭王招贤纳士,欲报齐国之仇,往见郭隗,郭隗说:“今王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

⒇刍:读音chú,喂牲口的草。

译文

七月三日,将仕郎、守国子四门博士韩愈,恭敬地把信呈给尚书阁下:读书人能够享有大名声,显扬于当代,没有哪一个不是靠在天下有名望、地位显达的前辈替他引荐的。读书人能够把他的美好德行流传下来,照耀后代的,也没有哪一个不是靠在天下有名望的后辈给他做继承人的。没有人给他引荐,即使有美好的才华也不会显扬;没有人作继承人,即使有很好的功业、德行也不会流传。这两种人,未曾不是互相等待的,然而千百年才相逢一次。难道是居于上位的人中没有可以攀援的人,居于下位的人中没有值得举荐的人吗?为什么他们互相等待那样殷切,而相逢的机会却那样少呢?其原因在于居于下位的人倚仗自己的.才华不肯巴结地位高的人请求引荐,居于上位的人倚仗自己的地位不肯照顾地位低的人。所以才学很高的人很多都为不得志而忧愁,地位高的人没有显耀的声誉。这两种人的行为都是错误的。没有去求取,就不能说上面没有引荐人;没有向下寻找,就不能说下面没有可以举荐的人。我思考这句话已经很久了,没有敢把这句话说给别人听。

我从旁听说阁下具有非凡的才能,不随波逐流、有独到的见识,行为方正做事实际,进退有度不随流俗,文武官员能量才任用。难道您就是我所说的那种人吗?然而没有听说过后辈有得到您的赏识和礼遇的,难道是您寻求而没能得到吗?还是您志在建功立业,而办事一心想报答君主,虽然遇到了可以推荐的人才,也没有空闲来以礼相待呢?为什么应该听到您推荐人才的事却久久没有听到呢?

我虽然没有才能,但要求自己却不敢落后于一般人。阁下将要寻求的人才还没能找到吗?古人说过:“请从我郭隗开始。”我现在只为早晚的柴米和雇仆人的费用着急,这些不过费阁下一顿早饭的费用就足够了。如果您说:“我志在建功立业,办事一心想报答君主,虽然遇到了可以推荐的人才,还没有空闲来以礼相待。”那就不是我敢去知道的了。世间那些拘谨小心的人,既不足以向他们告诉这些话,而胸怀坦白、才识卓越的人,又不听取我的话,那么就真的是我的命运很坏了!

恭敬地呈上我以前作的文章十八篇,如蒙您过目,也足以了解我的志向所在。

韩愈诚惶诚恐,再拜。

解析

本文分为三段。第一段泛泛而谈“先达之士”应与“后进之士”。相为知遇的道理,这样,虽将对方捧为“负天下之望者”也不显得阿谀,虽标榜自己为“高材”也不显得狂妄。第二段以“侧闻”的形式赞誉对方,显得客观,这样,既便于自己表达,也使对方不觉得突兀而乐于接受。最后,在第三段中,用描述自己生活的窘迫状态来争取对方的同情,以求得侥幸任用的机会。本文的写法,虽给人以不卑不亢的感觉,但难免有仍有攀附权势之意。

于襄阳,名頔(dí),字允元。他在公元798年(贞元十四年)任襄州刺史,充山南东道节度观察使。不久,他又自请将襄州升格为大都督府。中唐以后,中央政府拿方镇无可奈何,唐德宗只好同意他当了襄州大都督。因为于是襄州长官,所以此书称他为于襄阳。据《旧唐书》卷一三《于頔传》载,于頔为人“横暴已甚”,却官运亨通,因而“自以为得志,益恣威虐”;他任襄州刺史时“专有汉(水)南之地,小失意者皆以军法从事”;由于德宗姑息,他“公然聚敛,恣意虐杀,专以陵上威下为务”。这些情况韩愈也应当有所“侧闻”,可是此文多少还有为他迎合奉承之意。为了求官,不得不如此,韩愈此举难道又是张九成所谓“其文当如是,其心未必然”吗?

看来韩愈求官心切,文中也难免强词夺理,倒错逻辑。求官与上进并行不悖,无可非议。为求官而牵强附会、因果倒错就偏颇了。试问,韩愈最尊崇的圣人之一:孔子,一生未获任何君主重用,其光华难道不是照样永照后世吗?!圣贤与其后继的传承,与他们是否富贵、高官厚爵没有丝毫关系。圣贤的光辉来源于他们的思想,后辈的继承在于万众的认同才得以留传而永垂不朽!老子弃官仙游,《道德经》至今留传;庄子曳尾涂中,逍遥游何其逍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