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北京胡同的散文

北京的胡同起源于元代。北京城区有名的街巷有6074条,习惯上,人们把街巷之类统归于胡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描写北京胡同的散文,欢迎阅读。

“夕阳西下,一抹淡淡的阳光柔和地洒在京城那些幽深的小胡同里。精致的四合院,黝黑的宅门,锃亮的门钹,老槐树下扯闲篇儿的老人,追逐顽戏的孩子,还有那由远而近、略带沙哑的‘磨剪子来镪菜刀’的吆喝声……”

这是北京电视台《这里是北京》栏目里描述的老北京四合院的情景。

“暖日暄晴,春云浮荡,站在小小的四合院中,背抄着手,仰头眺望鸽子起盘,飞到东,看到东,飞到南,看到南……鸽群绕着四合院上空飞,一派葫芦声在晴空中响着,主人悠闲地四面看着……”

“如果用极少的词语来概括四合院的四时,我苦心孤诣地想了这样四句:冬情素淡而和暖,春梦浑沌而明丽,夏景爽洁而幽远,秋心绚烂而雅韵。”

这是邓云乡先生在《老北京的四合院》里描绘的四合院的情状和生活。

“四合院是一个盒子。北京人理想的住家是‘独门独院’。”

这是汪曾祺《胡同文化》里的北京四合院。

还有老舍的小说《骆驼祥子》和话剧《茶馆》、曹禺先的话剧《北京人》里的那些胡同、巷子、四合院,还有那些字里行间渗透出来的老北京的风土人情,对我产生了巨大的诱惑。

北京的四合院究竟什么样子?很想去实地逛逛那些胡同、院落,去体会和品味一下那些从书上读来的从媒体上听到和看到的北京四合院那种人与天地自然交融和合的文化内涵。

难得来北京一趟,游游老北京的四合院自然列入行程之中。

在恭王府外的柳荫巷,与一个蹬人力三轮车的小伙儿讲好价,缴了钱,坐上他的车子,就开始了这次盼望已久的旅行。

红色绒布顶子罩着黑亮的三轮车,伴随着“叮当!”“叮当!”的清脆铃铛,行进在什刹海旁边古老的巷子里。穿着褚黄背心的蹬车师傅,红衣黑裤白鞋子,十分精神,一边蹬车一边用带有山西口音的普通话讲解。

或大或小的四合院一座接一座,灰砖砌成的围墙把这些落院连接成巷子,石头铺成的街面透着悠远的历史印记。游人和车辆在小巷穿行,不时与另一辆拉着游客的三轮车和操着不同口音的游客擦肩而过,清脆的铃铛在小巷里悠长地回响。小巷里的院子大多关门闭户,那一道道砖砌的门楼、雕花的墙饰、从院子里伸出来的古树、房顶上随风摇曳的衰草,像家乡坐在老槐树下抽着叶子烟缺牙齿的老汉,满面春风地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絮絮叨叨地述说着苍海桑田的故事。

这里的一街一巷、一砖一瓦、一木一石背后都有无尽的话题和深厚的意味。坐在三轮车上慢慢在小巷里行进,听着三轮车师傅指着一座座门楼讲述那些古老故事里蕴藏的古老文化。

三轮车师傅说:北京是皇城,很多东西都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北京四合院建筑,从构造到装饰,更是处处表现和反映出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院门,是四合院的主要入口,北京人习惯叫它“街门”。即使这些街门关闭着,熟悉北京的人一眼就能看出住在里面的主人的身份。

门墩是街门中比较有特色的一个组成部件,它在建筑上起着稳固院门的功能,门墩上雕刻着图案,又有装饰作用,门墩的形状可以分辨居住者身份,北京话说“文官武官看门墩”。门墩通常有箱形和抱鼓形两种,门墩是方形的,像读书人装文房四宝的箱子,表明这个四合院里住的是文官。门墩是园形的像古代打仗时擂的战鼓,表明此院中住的是武官,取至过去将军打仗时擂鼓助阵、鸣金收兵之意。

门上有门簪,“官大官小看门簪”。四个户簪代表大官,一到四品,两个门簪代表小官,五到七品。过去北京最小的官是七品,到了京外才有八品、九品官。官职的大小还可以从门的深度来看。如果门往后退三尺就是三品官,门往后退六尺就是二品官,门往后退十二尺就是一品宰相。过去有“豪门深似海,宰相肚里能撑船”之说,说的是宰相府门的深度刚好能放下一只小船。门不能往里退九尺,九是阳数之极,是阳数里最大的,象征帝王最高的地位,九这个数字只能皇帝用。过去婚姻讲究门当户对,门簪一样多的两个家庭联姻、文官的后代与文官的后代或者武将的后代与武将的后代联姻,就算门当户对,是最美满的姻缘;两个门簪家庭的子女与四个门簪家庭的子女结姻是高攀,四个门簪家庭的子女与两个门簪的家庭子女结姻是下嫁,两个门簪或四个门簪家庭的子女与十二个门簪家庭的子女结姻叫攀龙附凤。

再下来是门钹。门钹上的动物是传说中的龙的六太子,嘴里衔着一个环,是守护神。官宦之家的门钹是铜的,老百姓和商人家的门钹是铁的。在敲门的时候,门钹会发出金属声,传到院里,里面的人听到就会出来开门。门钹的外形有圆形、方形、八角形等形状,根据宅第之分,造型、尺寸大小各不相同,王府、公侯、一品、二品府第大门可用兽面和摆锡环,三品至五品官员大门只许用摆锡环,六品至九品官员大门只许用铁环。

门钉也是等级的标志。门是由一块一块木板拼起来的,这些木板的背后横着穿一块木板,再在门板上钉上门钉,起加固的作用。后来逐渐演变成一种等级标志。皇宫城门上的门钉,每扇门九排,一排九个,九九八十一个;王府大门上钉七路,七九六十三个,公侯四十九个,官员二十五个,普通老百姓家,一个门钉都没有,所以又管平民百姓叫“白丁儿”。

门的颜色,只有官宦之家的`门能漆成红色或朱红色,老百姓和商人只能漆黑色,杜甫有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朱门指的就是官宦之家的门。

门槛也是很有讲究的。门槛越高官位越大。门槛只能跨只能迈不能踩不能坐,因为门槛代表主人的肩,踩门槛坐门槛是对主人的不尊敬。跨门槛的时候,男的跨左腿,女的跨右腿。门槛也是一道风水线,有了这道门槛里面的家财露不出来,外面的小鬼蹦不进去。故宫的门槛原来是1尺5,现在是1尺,末代皇帝溥仪为了骑自行车方便,把故宫的门槛锯掉了,有人说这一锯就把大清的江山锯掉了。

看着那一道道旧式街门,流连于灰墙灰瓦的街巷,听着师傅津津乐道滔滔不绝的讲解,就像翻阅一本陈年的老书,沉浸在久远的故事里。

终于看见一座开着院门的四合院。听见三轮车的铃铛声从院门里走出一位妙龄女孩,双手交叉着放在胸前,面含微笑地等在门口。

三轮车在四合院门口停下,师傅指着站在门口的美女说:“这位是四合院的专职讲解员。”我便下了车,在美女引导下进入四合院内游览。

三级台阶、两个门簪,可见这个院子曾是位小官的宅第。院门开在东南角,微窄而古旧的木门上没有门钉,却透露出威严、厚重的意味。北京的四合院是按金木水火土来建造的,而且很讲究风水。四合院大多是座北朝南,院门是北京四合院与外界沟通的通道,除了是皇亲国戚家的院门开在中央的外,一般都开在院落的东南角。东南方是八卦中的吉位,是风水最好的地方,紫气东来,顺风顺水,大吉大利,家人出入平安。进了院门迎面是一道影壁。影壁做工很精细,由特制的砖砌成,磨砖对缝,边框镶嵌着一些动物形状的雕塑,有镇宅避邪的作用。影壁正中是一个大大的“福”字。影壁的作用保护隐私,进入大门时,只能看到影壁,里面在干什么,就看不见了。我觉得影壁也有装饰的作用,精致的建筑工艺加上影壁上雕刻的图案和文字,给院落平添了许多文化因素。影壁前摆放着一口青花陶瓷的鱼缸,鱼缸里种着荷花,水里有红身黄尾的金鱼在荷叶间游动。院子中有木头搭的葡萄架,院子的北角生长着两株高大的石榴树。“天棚鱼缸石榴树”是典型的四合院的生活,很多文章中都有描写,今天终于眼见为实了。这些东西,表现了居住在四合院的人们生活情趣,又有美好的寓意。影壁上大写的“福”有开门见福的意思。“福”字前摆放的种着荷花的大缸,象征“阖家团圆”的意思。石榴和葡萄都是皮薄子多水果,象征多子多孙,人丁兴旺。鱼缸里有水,水是招财的,金鱼代表金玉满堂。鱼缸积水防火,有消防功能,又被称为太平缸。四合院门楼前多种槐树,院子里大多种石榴、海棠、核桃、枣树等,夏季花香四溢,树叶茂盛;秋季硕果累累,既能欣赏又能摘下来食用。之所以选择这些树木来栽种,也是人们渴望多子多孙、人财两旺的意愿的反映。

小院东西南北四面都有房。北面是三间正房,是父母长辈住的。北房坐北朝南,通风采光最好,有五级台阶,其他三面房只有三级台阶。北房台阶高表示长辈高于晚辈,尊卑有序;同时也有隐晦的意思,北屋的人可以看见院子里的人在干什么,而院子里的人却看不见北屋里人的活动。风水中北是属水的,水招财,父母长辈住在北方能镇守家中财气。东西厢房是给儿女住的。左手边的是西厢,给女孩住,风水里西属金,女孩为“千金”,金枝玉叶。右手边是东厢,是给男孩住的,太阳从东方升起,代表阳,代表希望,男孩住东边,所以称男孩为“少东家”、“东宫太子”。东边属木,木加东是“栋”字,希望男孩长大后能干一番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事,成为家庭和国家的栋梁。南边的房屋称为南下房,冬天会刮偏北风特别冷,夏天又很闷热,冬不暖夏不凉,用来作客厅或书房。南边又属火,表示宾客往来,家业红红火火,大户人家因为南方又和大门相连,作为门房,是看家护院的人住的。在正房和厢房之间建有走廊,可以供人行走和休息。

我在各个房间到处看了看,从屋子里的摆放和陈设来判断,不像是有人居住的样子。问了讲解员果然如此,主人早不住这儿了。目前这个四合院只是一个景点,供游客参观而已。

游览完东、南、西、北四面的房子后,站在院落中间,对这个四合院认真琢磨了一番。四合院的典型特征是外观规矩,中线对称。导游说北京城就是由若干个这样的四合院形成的,这样的院子往大了扩展就是皇宫、王府,往小了缩就是平民百姓的住宅,辉煌的紫禁城与郊外的普通农民家都是四合院。其次,四合院的院落宽绰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又有游廊连接彼此,起居十分方便;封闭式的住宅使四合院具有很强的私密性,关起门来自成天地。院内,四面房门都开向院落,一家人和美相亲,其乐融融。宽敞的院落中可以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迭景,居住者尽享大自然的美好。此外,四合院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出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如以蝙蝠、寿字组成的图案,寓意“福寿双全”,以花瓶内安插月季花的图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于门簪、门头上的吉辞祥语,附在抱柱上的楹联,以及悬挂在室内的书画佳作,更是集贤哲之古训,采古今之名句,或颂山川之美,或铭处世之学,或咏鸿鹄之志,风雅备至,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有如一座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

看到这儿,我便又记起邓云乡先生《老北京的四合院》里的句子来:“四合院之好,在于它有房子、有院子、有大门、有房门。关上大门,自成一统;走出房门,顶天立地;四顾环绕,中间舒展;廊栏曲折,有露有藏。”

游览了北京的四合院,还得去老北京的胡同逛逛。去哪儿呢?在游行社打听了一下,导游指点我最好去南锣鼓巷。因为南锣鼓巷建于元大都时期,是北京古建筑的代表,,完整了保存了过去的风格,作为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列入了北京市旧城保护区之中。

于是乘换地铁在南锣鼓巷站下车,步行游览了这条名气很大的古巷。南锣鼓巷北起鼓楼东大街,南至地安门东大街,仅短短786米。这条老胡同里的临街的房子“改造”成了大同小异的商铺、各式各样的酒吧、食品店、咖啡屋,卖着琳琅满目的商品,流淌着乱七八糟的音乐,空气里弥漫着各种诱惑食欲的食品气味。除了巷子狭窄拥挤、深灰色砖块的墙壁、房顶上黑色的瓦片外,似乎没有多少老街的感觉了。当然也有个别房子的墙上贴着“私人住宅,请勿参观”的提醒,表明在这些斑驳大门的屋子里仍有人居住。在街头的宣传栏里有介绍:“南锣鼓巷是我国唯一完整保存着元代胡同院落肌理、规模最大、品级最高、资源最丰富的棋盘式传统民居区”,看完后,不知其然。

短短一个上午的时间,游了老北京的四合院、胡同,与我在书本上读到的那些四合院、胡同有太大的差距,走在老北京的胡同、四合院里,就像走进了一间文物仓库,那里的每件东西都很珍贵,它们从漫长的岁月里走来,为我们保存了都城的记忆与遗存。但令人惋惜的是,他们大多没有了生气和灵性,或者说生气和灵性正在丧失。那一座座院落大多人去屋空,巷子里除了操着不同口音的游客外,很少听到真正的京腔京韵了,一条条古街古巷要么落寞沉闷,要么像南锣鼓巷那样充斥着商业的气息。其实这些房子已经不再简单地承载供人居住的功能,它所托负的是作为六朝古都的北京城,有着3000年建城史的厚重文化沉积,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保护它呢?

萧乾散文《老北京的小胡同》

【引言】老北京的小胡同,北京海纳博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携新世界出版社于2022年11月再版发行,并由萧乾夫人文洁若亲自审定、亲笔作序。

我是在北京的小胡同里出生并长大的。由于我那个从未见过面的爸爸在世时管开关东直门,所以东北城角就成了我的早年的世界。四十年代我在海外漂泊时,每当思乡,我想的就是北京的那个角落。我认识世界就是从那里开始的。

还是位老姑姑告诉我说,我是在羊管(或羊倌)胡同出生的。七十年代从“五七”干校回北京,读完美国黑人写的那本《根》,我也去寻过一次根。大约三岁上我就搬走了,但印象中我们家好像是坐西朝东,门前有一排垂杨柳。当然,样子全变了。九十年代一位摄影记者非要拍我念过中学的崇实(今北京二十一中),顺便把我拉到羊管胡同,在那牌子下面只拍了一张。

其实,我开始懂事是在褡裢坑。十岁上,我母亲死在菊儿胡同。我曾在小说《落日》中描写过她的死,又在《俘虏》中写过菊儿胡同旁边的大院——那是我的仲夏夜之梦。

母亲去世后,我寄养在堂兄家里。当时我半工半读:织地毯和送羊奶,短不了走街串巷。高中差半年毕业(1927年冬),因学运被变相开除,远走广东潮汕。1929年虽然又回到北平上大学,但那时过的是校园生活了。我这辈子只有头十七年是真正生活在北京的小胡同里。那以后,我就走南闯北了。可是不论我走到哪里,在梦境里,我的灵魂总在那几条小胡同转悠。

啊,胡同里从早到晚是一阕动人的交响乐。大清早就是一阵接一阵的叫卖声。挑子两头是“芹菜辣青椒,韭菜黄瓜”,碧绿的叶子上还滴着水珠。过一会儿,卖“江米小枣年糕”的车子推过来了。然后是叮叮当当的“锔盆锔碗的”。最动人心弦的是街头理发师手里那把铁玩艺儿,嗞啦一声就把空气荡出漾漾花纹。

北京的叫卖声最富季节性。春天是“蛤蟆骨朵儿大甜螺蛳”,夏天是莲蓬和凉粉儿,秋天的炒栗子炒得香喷喷粘乎乎的,冬天“烤白薯真热火”。

我最喜欢听夜晚的叫卖声。顾客对象大概都是灯下斗纸牌的少爷小姐。夜晚叫卖的特点是徐缓,拖尾,而且当中必有段间歇——有时还挺长。像“硬面——饽饽”,中间好像还有休止符。比较干脆的是卖熏鱼的或者“算灵卦”的。最喜欢拉长,而且加颤音的是夜乞者:“行好的——老爷——太(哎)太——有那剩菜——剩饭 ——赏我点吃吧。”

另外是夜行人:有戏迷,也有醉鬼,尖声唱着“一马离了”或“苏三离了洪洞县”。这么唱也不知是为了满足一下无处发挥的表演欲呢,还是走黑道发憷,在给自己壮胆。

那时我是个穷孩子,可穷孩子也有买得起的玩具。两几个钱就能买支转个不停的小风车。去隆福寺买几个模子,黄土和起泥,就刻起泥饽饽。春天,大院的'天空就成了风筝的世界。阔孩子放沙雁,穷孩子也能有秫秸糊个屁股帘儿。反正也能飞起,衬着蓝色的天空,大摇大摆。小心坎可乐了,好像自己也上了天。

夏天,我还常钻到东直门的芦苇塘里去捉蛤蟆,要么就在坟堆旁边逮蛐蛐——还有油葫芦。蛐蛐会咬架,油葫芦个头大,但不咬。它叫起来可优雅啦。当然,金钟更好听,却难得能抓到一只。这些,我都是养在泥罐子里,每天给一两颗毛豆,一点水就成了。

北京还有一种死胡同,有点像上海的弄堂。可是弄堂里见不到阳光。北京胡同里的平房,多么破,也不缺乏阳光。

胡同可以说是一种中古民用建筑。我在伦敦和慕尼黑的古城都见到过类似的胡同。伦敦英格兰银行旁边就有一条窄窄的“针鼻巷”。很像北京的胡同。在美洲新大陆就见不到。他们舍得加固,可真舍不得拆。新加坡的城市现代化就搞猛了。四十年代我两次过狮城,很有东方味道。八十年代再去,认不得了。幸而他们还保留了一条“牛车水”。我每次去新加坡,必去那里吃碗排骨茶。边吃边想着老北京的豆浆油炸果。

但愿北京能少拆几条、多留几条胡同。

一九九三年十月六日

无名胡同经典散文

这是一条毫不起眼、微不足道,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小路。要不是它的存在给无数人提供了上菜市场买菜、买面,买油盐酱醋及一些中老年人购买服饰的便利,我想没人会想起它,更别说从里这走过了。

因为路过的人多,就给这个不起眼的地方酝酿了无限商机,聚集了财气。路两边多年前原本是普通的民用平房,现在都被改为了商业门店和做裤边的摊位。

近乡情更却。 我从来没想过要把它付诸笔下,以致于我有此意念时,竟然不知从何说起。也许这就是熟视无睹的逻辑道理吧!由于过于亲近,就像我们常常忽略了身边人的爱和感受一样,对于越熟悉的东西,写起来就越觉得生疏。

我是2022年11月份把店面搬迁到这的。步行街从2022年开始就嚷嚷重新修整,直到2022年政府才发文确定,开工还遥遥无期。以致于这期间我们不敢多进货,加之这两年网络的冲击,生意也一落千丈。面对步行街的高额房租,尽管政府给予补贴,也是杯水车薪,与我是耗不起的。本有退出此行业的意念,但顾及退出此行,一无所长不知道再从事什么。正迷惘之际,却又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堂弟带来消息,这里有一空店,房租不及那里一半,于是就快刀斩乱麻,搬了过来。那时的初衷,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做一年,生意不好就退出此行,没想到“有心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这个不起眼的地方,却救活了我的生意。

要说我搬到这里也有一年多了,每天与它耳鬓厮磨、唇齿相依,非常熟悉了,我却无从落笔,那就从路面写起吧!

这条路大约四米宽,三十米长,入口那段是极光滑的水泥地面,其余路由边长五分米的正方形青灰色方砖铺就,不平坦,也不崎岖,向东连着开阔壮观的步行街,向西通向华泰综合农贸菜市场和小型中老年服装市场。路两边各有几个门店鳞次栉比。这条路没有名字,与其说是条路,充其量就是一个过道。

天道酬勤。其实,越渺小,越伟大;越普通,越高尚。只要用心观察,细心挖掘,多多思考,你就会发现,凡而不凡的道理。其实这里,是一个商业小王国,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不信,听我细细道来。

它位于广场步行街北端,夹于西一排两栋家属楼的中间。两栋楼的最底层都是鳞次栉比的商业门店。它的前面没有任何标识。面向西,左边是一个小型理发店,右边是一个比理发店大些的化妆品店。化妆品店旁边是一个在小城颇负盛名的具有老字号称呼的“胡家馆子”。不管城乡人,说起“胡家馆子”,似乎无人不晓,无人不知。用方言,我们都把这条路叫作“胡家馆子旁边的道子”。按书面语“道子”是要叫作“通道”。所以,当有人问起这个地方在哪,我们都会说是在“胡家馆子”道内。

从步行街步行过来的人,要想进入这个华泰综合农贸菜市场或小型服装市场,想走捷径,非它莫属。

进了道子,两边矗立丈尺高、七八米长的白灰墙,是两边家属楼的墙体。墙面有些斑斑驳驳,看似千疮百孔,上面贴些卖房、转让、租赁之类的小广告,有些不雅观,却传递着一些有用的信息。

走过道子这几米,右边是胡家馆子的后门,门东靠墙是一个存煤球的两米左右高的小铁皮房子,外面用石灰刷过,突兀在那里,有些碍眼,但却是烟火人生、岁月飘香的真实写照。

“胡家馆子”后门西边紧挨的是“酷我新时代”精品裤子店,各种男女时尚精品裤子品种齐全,物美价优。过来是我的“四季红”服装店,招牌有快二十年了,也算老字号了。我现在主要经营女装,以中高档为主,遵循顾客信条“只买对的,不买贵的。”紧挨我的店是一无招牌的精品女装店和一个包店,女装店服装与我大同小异。包店内包的品种琳琅满目,应有尽有,规模颇大。

在生活中,服装是更新换代最快的,尤其女装。女人们追求时尚新颖、品质不凡,却又不能价格昂贵。当然,这里与以服装体现高贵、讲究奢华的女人是无缘的。

“胡家馆子”后门对面,是一片空地,是旁边这栋楼唯一的空地,地面凸凹不平,靠楼停放着车辆,对面一片平房,是该栋楼居户的库房。最南边靠墙是我们和这栋楼的住户堆放垃圾的地方。它的意义就在于,就像我们楼房卫生间的净手器,尽管人人避嫌,可又不能摒弃。

我的“四季红”服装店斜对面最东边是“方圆内衣”店,经营各种品牌内衣。紧挨内衣店过去是“靓美服饰店”和“美言化妆品城”。美言化妆品城规模较大,是小城首屈一指的最大化妆品店。紧挨此店是三家做裤边缝补衣服的摊位,占线较短,只有这条路的四分之一,其作用无可估量。

在这条路上,最靓丽的风景当属这三家做裤边的。他们是三对夫妇,一家挨一家。一年四季,寒来暑往、风雨无阻,他们三对夫妇都坚守在这里。女的.一直坐在缝纫机上低头不停踏着脚板,手一直拽着衣服边来回动作。男的一直站在衣按旁接活、烫衣边、拆线等,配合默契。他们默默无闻,终年站在这个岗位上,任劳任怨,为小城人服务着,无怨无悔。

以上这些描述就是这条路的真实写照。

这里,不像商业步行街和广场步行街那样,陈设现代、奢华;门庭装修气派,格调新颖;商品冠以名牌气质,吸引着白领、上层建筑和看似高端满身戾气的人。而这里,来的都是平民百姓,处于大众的中层消费者,中老年妇女和蓝领居多。

这是一个商业泛滥的时代,商品品种繁多,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经不住诱惑,人人缺乏理性消费,常常会犯选择性失误,让家里“废品”堆积如山。

其实,质实最美,有些东西华而不实。君不见那些豪华、高级、气派的高楼大厦里也潜藏着龌龊之事。身穿名牌,品质恶劣的人也大有人在。所以说,品牌只是一个名称和象征,名不名牌并不代表品质。品质在心,不在衣,更不在品牌。我们不追求名牌,只追求实实在的品质;我们不说高调的宣言,空话假话,只会用实际行动用心服务于广大民众。真正聪明有智慧的人,都会选择来这里。所以,我们这里的商品,是最经济实用的,所以人气很旺。

商业靠的是凝聚人心,物尽天择。这里,服装、内衣、化妆品、箱包,应有尽有,加之缝纫那道独特的风景,给这里带来无限生机。写完它,这条路,让我不由想起了古旧的北京王府井大街。当然与之相比小巫见大巫,有失偏颇,但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条路,是平凡人的缩影。它像旧社会的一个小巷,更像一个胡同 ,住着一些平平常常的人,做着平平凡凡的事,友邻和睦,互助友爱,每天,迎来送往,在忙忙碌碌中过着平淡人生。

《我爱北京的小胡同》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我爱北京的小胡同》,完成下列各题。

我爱北京的小胡同

季羡林

我爱北京的小胡同,北京的小胡同也爱我,我们已经结下了永恒的缘分。

六十多年前,我到北京来考大学,就下榻于西单大木仓里面一条小胡同中的一个小公寓里,白天忙于到沙滩北大三院去应试。北大与清华各考试三天,考得我焦头烂额,精疲力尽。夜里回到公寓小屋中,还要忍受臭虫的围攻,特别可怕的是那些臭虫的空降部队,防不胜防。

但是,我们这一帮山东来的学生仍然能够苦中作乐。在黄昏时分,总要到西单一带去逛街。街灯并不辉煌,“无风三尺土,有雨一街泥”会令人不快,我们却甘之若饴。耳听铿锵清脆、悠扬有致的京腔,如闻仙乐。此时鼻管里会蓦地涌八一股幽香,是从路旁小花摊上的栀子花和茉莉花那里散发出来的。回到公寓,又能听到小胡同中的叫卖声:“驴肉-驴肉一”“王致和臭豆腐!”其声悠扬、深邃,还含有一点凄清之意。这声音把我送入梦中,送到与臭虫搏斗的战场上。

将近五十年前,我在欧洲呆了十多年以后,又回到了故都。这一次是住在东城的一条小胡同里:翠花胡同,与南面的.东厂胡同为邻。我住的地方后门在翠花胡同,前门则在东厂胡同,其大可知。里面重楼复阁,回廊盘曲,庭院错落,花园重叠。一个陌生人走进去,必然是如入迷宫,不辨东西。

然而,这样复杂的内容,无论是从前面的东厂胡同,还是从后面的翠花胡同,都是看不出来的。外面十分简单,里面十分复杂;外面十分平凡,里面十分神奇。这是北京许多小胡同共有的特点。

据说当年黎元洪大总统在这里住过。我住在这里的时候,北大校长胡适住在黎元洪曾经住过的房子里。我住的地方仅仅是这个大院子中的一个旮旯,在西北角上。但是这个旮旯也并不小,是一个三进的院子,我第一次体会到“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意境。我住在最深一层院子的东房中,院子里摆满了汉代的砖棺。黄昏时分,总会让人感觉到鬼影幢憧,毛骨悚然。所以很少有人敢在晚上来拜访我,我每日“与鬼为邻”,倒也过得很安静。

第二进院子里有很多树木,我最初没有注意是什么树。有一个夏日的晚上,刚下过一阵雨,我走到树下,忽然闻到一股幽香。原来这些是马缨花树,树上正开着繁花,幽香就是从这里散发出来的。

这一下子让我回忆起十几年前西单的栀子花和茉莉花的香气。当时我是一个十九岁的大孩子,现在已经成为中年人。相距将近二十年的两个我,忽然融合到一起来了。

不管是六十多年还是五十年,都成为过去了。现在北京的面貌天天在改变,层按摩天,国道宽敞。然而那些可爱的小胡同,却日渐消逝,被摩天大楼吞噬掉了。看来在现实中小胡同的命运和地位盎要日趋消沉,这是不可抗御的,也不一定就算是坏事。可是我仍然执著地爱着我的小胡同。就让它们在我的心中占一个地位吧,永远,永远。

我爱北京的小胡同,北京的小胡同也爱我。

1.“我们这一帮山东来的学生仍然能够苦中作乐”这句话中的“乐”具体体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1)“我”对街灯并不辉煌且“无风三尺土,有雨一街泥”的街道甘之若饴;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文章的语言很有特点:朴实、自然、幽默、生动、深情……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特点,试举一例进行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线句子表达了作者对“小胡同”怎样的情感?清结合自己对小胡同的观感或体验,就这段话中让你感触最深的一点,说说你的理解或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2)“我”能听到仙乐一样铿锵清脆、悠扬有致的京腔

(3)“我”能闻到路旁小花摊上栀子花和茉莉花散发的幽香

(4)“我”能伴着小胡同中悠扬、深邃而略带凄清的叫卖声入梦

2.示例:“但是这个旮旯也并不小,是一个三进的院子,我第一次体会到‘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意境。”这句话运用了引用的修辞,生动地表现了院子的大而深。

3.遗憾、豁达、留恋和热爱。

(意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