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微生态滤床在雨水利用暨景观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

1 引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在整个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中,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应用变得越来越重要。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水资源不合理利用问题正逐步显现和积累,成为制约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建设合理可持续的水环境,构建良性的水生态循环成为城市环境构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上海进入“后世博时代”,国内进入建设“美丽中国”的长远愿景下,对于合理利用雨水资源,将雨水资源化,并结合地区特点,解决城市内部的防洪,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针对在长三角气候条件下的雨水及景观水体的设计过程的实际案例,进行总结和反思,提出在生态理念下,合理利用雨水并资源化,同时解决小区域开发情况下,景观自然水系的生态处理与雨水处理系统合并,形成低碳环境下的完整生态水景观环境。

目前国内建筑给排水专业较少人关注可持续城市及绿色建筑研究,缺乏有针对性的实用技术措施,在建筑给排水和景观以及生态修复相交叉的学科,常由于专业跨界的原因,对系统设计和运营不能贯穿始终。在此结合本设计案例进行总结,以供雨水收集利用暨景观水体处理类似项目借鉴。

2 项目概况

该项目地处江苏常州一工业园区,约为30 000m2 围合式的办公空间,作为化工业领导者,十分注重保护环境和履行社会责任。该企业设计研发中心办公楼响应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为企业今后的发展拓展空间。

根据建筑设计在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出生态水系统的`解决方案。

3 微型生态滤床技术介绍

3. 1 微型生态滤床

微生态滤床是利用植物- 基质-微生物这一复合生态系统中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重协同作用,通过过滤、吸附、沉淀、离子交换、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分解,实现对废水的高效净化,同时通过营养物质和水分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促进绿色植物生长,实现废水的资源化与无害化。原水在流经该系统时,各种污染物在微生物转化、细菌分解、氧化、还原、吸收、挥发、蒸腾和沉淀等多重作用下发生分离或转化。

微生态滤床系统作为系统设计,主要设计参数有:滤床基质原料的配选、孔隙率、水力停留时间、表面有机负荷、表面水力负荷、处理单元长宽及其比例、进出水构筑物、隔板装置和防渗材料、景观水生植物配置、水体循环净化周期等。针对各关键参数建立反应器模型,将进入到微生态滤床的污染物降解和分解,最终转化为营养原料被植物吸收和转移。

3. 2 技术特点

微生态滤床按照水流方向分为水平潜流生态滤床和垂直潜流生态滤床,其中水平潜流生态滤床的水力负荷、污染负荷大,能充分利用整个系统的协同作用,对BOD5、CODCr、SS、细菌和重金属等污染指标的去除效果好,卫生条件较好,占地小,处理效果较好,但是控制相对复杂。垂直潜流生态滤床氧可通过大气扩散和植物传输进入床体,其硝化能力高于水平潜流生态滤床,可用于处理氨氮含量较高的污水,缺点是对有机物的去除能力不如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系统,介质选择不当会造成堵塞。

对于雨水暨景观水处理领域,水系属于污染水系,且滤床堵塞可能性较小,容易实现无人值守控制,易于日常管理,与周边景观配合度高,并具有明显的脱氮和除磷效果,成为此类水系生态处理的首选工艺。

4 处理方案的对比

与循环过滤法、曝气法相比较,微型生态滤床系统呈现出不少优势。

5 工艺流程简介

微生态滤床水处理系统工艺流程平面设计说明:采用微生态滤床设计流程,屋面雨水和地面洁净雨水直接流入人工景观湖体,采用湖体的15cm 超高部分作为雨水的贮存容积,用微生态滤床生态处理法对日常水体进行维护,将雨水处理和回用以及景观水体处理综合考虑,设计水系循环处理周期。同常规工艺相比,该系统由于微生态滤中中微生物项的作用,构成整个水系的生态完整性特征,属于典型的生态治理范畴,其中无投药工艺,对景观湖中的观赏鱼类、微生物等的保护形成长效效应,将绿色建筑中的水系可持续发展理念得以充分体现。

工艺流程说明:由雨水贮水池同景观水池合建后,经循环泵取水至微生态滤床,处理后从循环始端注入景观湖里。水体产生一个周期性强制性循环,在此过程中微生态滤床吸收分解水体中的氮、磷、有机物等富营养物质以防止水系变质。滤床系统在自控系统下自动运行,实现无人值守。处理后的出水可以常年达到《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22)三类水以上水质。

水质化验报告如下:

1)监测目的

了解水质情况。

2)监测信息

样品类型:污水。

分析日期:2022 年6 月~2022 年9 月(每个季度1 次)。

3)监测结果。

水质报告表

4)监测方法及仪器。

从该微生态滤床出水水质长期持续监测分析得出,该中水水质指标完全可以满足该办公楼屋顶绿化灌溉用水要求。开发和利用该类中水用于绿化灌溉是缓解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之一。该项目微生态滤床出水流入景观湖,经湖里的绿化提升泵直接提升至屋面,供屋顶绿化灌溉使用。

同时, 对该屋顶景观植物进行了约1 年多的观察监测,总体来说该植物生长良好。所观察到的屋顶景观植物外观形态良好,叶色正常,长势较好,与同一区域的自来水灌溉的植物相比,基本一致,未见有生长异常现象。

作为节约水资源的重要方法,用中水代替饮用水灌溉绿地在发达国家已经大量应用。我国许多城市也已经使用或者正在计划使用中水灌溉小区、街道、公园里的绿地及树木。对于实现城市污水资源化有重要意义,具有可观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该项目为该类中水在绿地灌溉的研究及推广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6 项目运行维护费用

日常运行成本:根据其水量为500m3 计算,夏天每5d 一个循环周期,每天运行4h,则流量为25m3/h,据此可选择泵的型号为WQ25-15-2.2, 每天提升景观水用电2.2kW ×4h=8.8kW·h,电费以0.60 元/kW·h 计算,则每天费用为:8.8kW·h/d×0.60 元/kW·h=5.28 元/d。冬天每天运行2h,运行费用是夏天的一半为2.64 元/d。

webservice 方法,同时考虑到移动办公逐渐普及,这种方式也可预留移动程序的调用。此外,在数据量较大的情况下可以将数据库和webservice 部署在不同的服务器中以减小运行压力和增加性能。

3. 2 功能模块和工作流

如果采用通过设置即可进行修改流程的方式,功能模块和工作流各自独立,很难发生数据交互,只能实现各功能模块的录入查询,流程则作为单独模块。而且工作流扩展性不高,很难实现多部门共用1 个流程的情况。

因此,一般大中型企业会进行定制开发。基于工作流模式,可实现每个功能模块都可自行定义是否发起工作流的效果。开发时,每个模块的数据都在定义好的数据表中,可实现各模块的数据互通。采用1 个好的工作流引擎,可扩展性强,可根据人员部门不同,自动判断某个节点应该由谁审批。而表示层,可根据页面不同,按功能模块显示所有数据或按工程显示数据。比如,在项目备案中,显示所有的项目信息及流程情况。或者,查看某一工程的所有资料与展示。这些,有可能会使用Web 页面与客户端的结合来实现。

4 结语

随着工程项目的规模和需求变化,以及企业信息化的推进,信息系统的重要性已经越发凸显。企业信息化从本质上讲就是管理的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的水平也就是企业管理水平的具体体现。1 个好的信息系统,可以降低企业成本,提高工程管理企业的竞争力。

雨水花园在城市生态建设中的应用研究论文

1雨水花园产生背景的概念

众所周知,由于现代城市建设的用地紧张问题,当前的自然士地资源遭到越来越多的开发,许多农林地或者是动植物的生活栖息地被人类占用,开发成其他工业或商业等用途.不透水的路面取代了原有土地成为城市的主要下垫面,这种现象严重影响自然降水的雨水渗透,造成地表径流的相对集中,形成城市洪水,也严重影响了自然界水循环系统。同时面临全球地下水资源的濒临枯竭,城市中这种大面积不透水的铺装也导致大量雨水从城市下水管道中流走,不能渗入地下补给地下水,严重破坏了整个世界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

雨水花园是指一些浅凹绿地,是用来收集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的,一部分是由天然形成,也有一部分是人工挖掘的。浅凹绿地可以利用、植物或者其他一些植物的综合作用实现净化雨水的作用,其用途相对比较广泛,适用于各类城市公共绿地中。部分雨水可通过浅凹绿地渗人土壤,涵养地下水,也可以用收集到的这些雨水作为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城市用水,它是一种生态可持续的低影响雨水开发方式,是雨水利用的绿色基础设施,从而达到雨水净化、雨洪控制的一项专类工程措施,为重建城市基底的涵水功能提供新的突破口。

2、雨水花园的工作原理

雨水花园是人工挖掘的浅凹绿地,收集并处理雨水,结合场地上的污水处理设备将处理达标的水用于整个生态园植物的浇灌,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设计者将空间、环境、植物相结合的问题解决,雨水花园建造解决的是基础问题,以达到艺术与技术的统一。一般的雨水花园主要由s部分组成,其中在填料层和砾石层之问可以铺设一层砂层或土工布。根据雨水花园与周边建筑物的距离和环境条件,可以采用防渗或不防渗2种做法。当有回用要求或要排入水体时还可以在砾石层中埋置集水穿孔管。

3、雨水花园在城市生态建设中的应用

3.1居住区

居住区的排水系统相对比较完善,因而多数雨水能够随着下水道直接渗入地下。若遇特殊情况,如暴雨,居住区的排水管道来不及排除过多的雨水,道路就会形成比较严重的积水现象。在居住区,最近几年雨水花园被广泛应用与景观设计当中,主要收集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的。同时收集到的这些雨水作为景观用水、厕所用水后,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用水效率,节约了城市用水量。

3.2街道景观

雨水花园也被应用于城市道路的景观设计之中,大部分是用于设计道路中央绿地分隔带,以道路坡道为途径将雨水引入分隔带,通过雨水花园中植物的储存与对雨水的净化作用,从而实现了减少雨洪污染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雨水的积水量,实现了雨水的再利用,创造生态街道景观之美。此外,雨水花园结合透水材料在人行道中的应用大大提高,从而进一步缓解了道路积水压力。

4、雨水花园解构分析

4.1雨水花园叠水体系

在雨水花园的设计上,可以运用串联水池的做法,例如通过设计一系列假山、植被甚至是一些具有高低落差、被分隔的缓冲带等减弱雨水的下落速度,保护地面土地免受强降雨的冲刷。因为只有在每一个水池都积满水以后,雨水才会从水池边溢出,跌落0.4Gm到下一个雨水池里。而被植物根系、砂石和土壤的过滤下来的沉淀物则稳定地遗留在水池中。

景观建筑师通过自然的景观材料与来源于大自然瀑布或溪流般的跌水形式将其与周边的自然景物形成一种紧密的联系,形成一片独具匠心的特色空间。而设计中的一连串不规则跌落的的缓冲带相结合形成具有立体感的连续整体区域,最后统一并入一片地势低洼的水池里,同时旁边机动车道上汇集的雨水也有很大一部分最终流入这个小水池。

4:2雨水花园的'石材体系

水渠的地面为坚硬的铺路石板,为使泄洪道沿着体系的长度方向上延伸,水渠源头的挡土墙由蒙大纳一种短而结实的石头组成。下凹式绿地汇集雨水,绿地高程低于周围地面一定的高程,以利于周边雨水径流的汇入。

雨水花园是这样一个设计,其景观材料主要使用的是不同种类的石头,铺设工程中主要采取柔性的工程构造,这种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将雨水的下渗量更大化,设计手法比较独特简易,而泥沙又能实现最大化的保留,避免强烈的遭受冲刷;砂石层的吸水性比较好。在降雨相对较少的情况下,雨水能够完全渗入砂石层的同时,还能过滤掉水中的枝叶、泥土等等。

4.3雨水花园的植被体系

(1)优先选择本土植物,更好的适应当地的气候、土壤条件以及周边环境。适当的选择外来物种进行搭配;(Z)选择根系发达、茎叶繁茂、净化能力强、耐污染的植物。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利用氮、磷等物质,通过根系的氧区传输,以及根系对金属物的拦截,对雨水中的污染物质降解和去除;③选择耐旱同时又耐短时水淹的中生植物。保证在丰水期和枯水期交替时间上,形成雨水花园的独特景观效果,不同时间打造不同空间;(4)根据不同的水湿生境,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植物,实现植物的栽培环境与植物的生态习性一致。不同的植物进行组合搭配,构成复合型植物床,将常绿与落叶草本混合种植,提高花园在冬季的净水能力。将草本与木本植物搭配,提高植物群落的结构层次性和观赏性。5、结束语 雨水花园技术是现如今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一项生态技术措施,生态设计已经渐渐成为当代景观设计的主旋律,优美的视觉景观已经不再成为设计师和公众的最终迫求目标。一个好的园林不仅仅是要传达美的讯息,更要承担一定的社会意义,雨水花园的设计,要综合考虑场地形态、气候、水文、地质、土壤、植物等多种因素,对于改善环境气候、控制地表水径流、净化雨水、提高雨水利用率等方面有显著作用。希望我国也能在不久的将来看到不少这般结合自然的设计,为我们人类真正回归自然作出不懈努力。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雨水利用研究论文

雨水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水资源,轻污染,为城市水资源的补充与调节与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改善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时候,较为发达的国家已经在逐渐重视利用雨水与资源化的研究,且已经渐渐达到标准化以及产业化的环节。就现在的情况下,德国在雨水利用方面已经进展到了第三代,其特性是集成化的设备,构成了系列化的定型产品与组装式的成套设备。本文主要讨论了现在雨水利用依旧存在的问题及在各方面的改进措施,希望能对他人有所帮助。

1、景观设计的雨水利用

在美国的一些城市,例如波特兰或者西雅图,雨水全年为充沛状态,景观设计师就会常常通过对雨水花园的应用使城市的排水功能得到加强。在停车场之类的城市公共场所中,此类雨水花园可以十分有效的使收集到的雨水发挥功效。在注入广场的水体之前,雨水首先需要通过有水生植物与微生物组成的净化水塘,将水的净化与二次过滤完成,使水体的卫生状况得到保障。广场水面紧邻南部运河,构建出一个完整的水网系统,给闹市区里的人们营造出一个主题为水的生态环境景色。

2、如何利用雨水

2.1加强雨水储存

雨水储存的装置,绿地里建设的蓄水池也是其中一种,所储蓄的雨水同样可以用于景观的灌溉或者是其他部分公园建设的公共用水设施,比如厕所中马桶的冲洗,马路上的洒水车等等。这是由于当雨水未注入水箱的时候,首先利用过滤设施去除污染物及碎片。将水管安装在蓄水池里,用以进行存储水的传输,或利用重力和水泵,把储存的雨水直接运至需使用的位置。在通常情况下,一套溢流系统可以输送多余的雨水至指定的地方,比如较为干燥的土地或者用水的景观内。

储存且进行雨水利用的另一个方式就是落水管截留。在较为传统的建筑内,积存在屋顶的雨水通常会通过下水管流至排水沟,之后再流到雨水井,最终流进下水道里,给管道增加了负荷。落水管的作用主要是将干净的屋顶雨水进行截留,进而让雨水不用流进已经超负荷的下水道系统,可以将屋顶的雨水再一次输入庭院或公园,或是雨洪种植池里,或是输送至蓄水池与储水罐中。管理人员能够依据自身及不同地点的情况选择安装容易或者复杂的系统。同样能够把落水管截留和建设景观结合在一起,特别适于在公园内设置,构建成别具一格的用水景观,加强公园的整体格调。

2.2加强雨水的渗透,将地下水有效回补

某些区域出现地下水位下降的情况时,将雨水进行回渗到地下的工作,不但能够将雨洪径流量减少,而且能够缓解地下水回补的问题,对于减慢城区雨水洪涝与地下水位的降低问题,雨水径流污染的控制,生态环境的改善等等都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以上同样是可持续雨水利用的重要途径。利用各种人工或者自然渗透装置让雨水向地下渗入,使地下水得到有效补充。具体方法如下:

用透水砖替换不透水的地面砖,运用透水砖的缝隙收集雨水,在透水砖下设置过滤层,过滤层通常由碎石、砂砾、沙子构成。使雨水能够顺利的渗入到地下,还能够渗透渗水井。渗水井为一条埋在地下的穿孔管道,它的四周由碎石填充,有着收集雨水的作用,再把雨水渗透到地下。这种设施能够收集屋顶、停车场以及另外不透水建筑上的雨水,经过集水管流入渗透井内,将雨水管引入渗水井并渗入地下。

2.3通过绿化屋顶,使雨水继续利用

实验数据说明,屋面雨水的径流量正在进行有效的削减:绿化屋顶能够让屋面径流系数降低至非屋顶绿化的0.3,让排水的强度降低70%,在排水工程进行过程中能够将相对应的下水管道、以及溢洪管、储水池的尺寸都适当减小,节约建设经费。绿化屋面也可利用植物的茎叶来对雨水进行截流作用与种植基质的吸水将大部分的雨水进行储存,有数据表明,大概有1/2的降水滞留在屋顶。除此之外,绿化屋面排水层通常又能够当作蓄水层,过剩的雨水储存在卵石层里,在种植土干燥的时候,又能将其再吸入土内。

2.4建设景观沟,进行雨水的过滤净化

景观沟的意思是,在道路或者广场内设计排水的凹槽,里面种植了各类植物。景观沟的边缘位置设置了切口,雨水顺着切口淌进每一个种植池里。景观沟在创建收集、清洁、滞留、渗透等等功能的雨水收集系统,与此同时,也创建出了优美自然的街道或者广场景观。

景观沟可以使雨水径流消失或显著减少。通过利用污染物的过滤来使水质得到提升,回补地下水。在排水的大区域,景观沟的植物可以为建筑以及停车场提供树荫。植物还可以防止土壤受到侵蚀,给野生生物创造美观的栖息地以及视觉上的美感。一组或者多组景观沟系统可以对场地的所有雨水径流进行完全的处理,还可以节省城市雨水管道的费用。

3、雨水的积蓄利用

3.1雨水利用竖向设计

植物园的'土方主要有两处来源,一为挖湖的土方,二为植物园建设的过程中,与场地外工地建设的土方刚好相遇,形成大规模的向外运输,构成了植物园多种多样的地形变更,且不用考虑土方量工程造价的问题。通过起伏的地形,对雨水的径流进行阻止,路经几个比较集中的地段,在水体附近进行汇流。

3.2建筑公园雨水的收集

建筑设计时包括了展览馆内的设计。与建筑屋顶的排水系统相结合,在公园内设置水池,让此水池不光具有观赏的功效,还具有蓄水的功能。且与落水管的截留相结合,构造出公园内的落水景色。公园的景观也得到了有效的丰富。

3.3道路雨水的渗透以及效益分析

植物园的设计是宽度2.5m,其主游路采取的是彩色的透水沥青,小游路采取的是透水砖,且用砂石作为道路的基层,使面层结构的透水设计得到有效的实施;停车场全都应用嵌草来铺垫;广场不必采取透水的材料,因为它可以采取坡度的设计,把雨水全部输送到广场中的景观凹槽内。在一些道路的两侧和广场的入口处,有由人工挖掘的整齐的景观沟,内部种满了菖蒲、水杉等植物,既对广场内的活动没有丝毫影响,又能够给广场增加一些特别的乐趣。在雨水过大的时候,可以利用溢水管把雨水输送到中心水面上。

雨水的利用在多方面均衍生出效益。在经济效益方面,利用雨水可以节约水资源从而产生直接的经济利益,除此之外,雨水还能够就地吸取并加以利用,在有效利用雨水的同一时间,还能够对城市排水管的超负荷有些许减轻,减少收集污水管道以及污水处理厂,对城市排洪设施扩建的政府所投入的资金,出现了更加明显的间接的经济利益。从生态环境意义的角度上来讲,返还以及补给地下水,有效地降低了雨水径流,与此同时也能够对当地的小气候进行调节,使城市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从社会的意义来说,能够行之有效的加强城市的水资源提供,使用水开支得到节省,也能够促进社会的可持續发展。

结语:

当今社会,人们已然充分的了解了雨水资源利用的重要功能,在新城市的公园设计时,把雨水资源的收集与利用与整个绿地的用水系统的设计全部结合在一起,使雨水的可持续使用得到有效实施,继而进军将来城市绿地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的景观途径研究论文

有统计数据显示,全国200多座中型城市中有2/3逢雨必涝、遇晴易旱,而且灾害过后,处置措施也只是简单的储水和排水,让水白白溜走,成为隐性的浪费。

我们为什么不建一座能吸水的城市?即城市像海绵一样,当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剩余的水通过管网外排,减少径流量,延滞汇流时间,缓解内涝的压力。当需要水时,把储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再利用,能美化环境,改善小气候,一定程度上补充地下水,防灾减灾,造福人类。这样的城市的确存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行并实施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中表示,城市海绵体除了河、湖、池塘等水系,还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这样的城市配套设施,它们都可以成为高效的集约途径。

一、雨水资源化

为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基于构建生态海绵城市的政策,将雨水作为潜在水源进行充分利用,成为解决城市水环境问题的途径之一。不论南方还是北方,国内很多城市单纯从雨量角度看,可回收利用的水资源径流大,总量可观,因此雨水开发利用潜力巨大。未来城市的规划必须充分认识水资源的价值,重新规划雨水资源化的方向,加大城市建设过程中雨水收集、蓄滞的力度,构建雨水全方位利用的格局。

在雨水资源利用方式上,既可以自然利用,也可以人工利用。如今倡导的海绵城市开发模式使用一系列景观与工程手法,使城市的排水能模拟自然对雨水的吸收、储存、蒸发过程,使城市的排水系统遵循雨水循环规律。

二、景观设计中雨水资源化利用—以新昌县街头绿地概念设计为例

20世纪7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为保护水环境和利用水资源,开始研究和应用雨水收集、处理及利用技术,通过不断改善处理方法,不少发达国家已经从单向度的处置方式转向与景观设计手段相结合,实现一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如今推行的海绵城市模式对应的就是实实在在的景观格局,是以景观为载体的水生态基础设施。因此,国内有关部门对景观设计中如何实现雨水循环利用以及两者相互影响的关系的关注不断加强,以下通过剖析具体案例—新昌县街头绿地概念设计,阐述该景观格局中如何通过设计途径实现城市雨水收集、存储和利用。

新昌县位于浙江省东部,东与宁波奉化、宁海县交界,南与台州天台县交界,西、北两面与嵘州交界,与嵘州市同属新嵘盆地。气候环境属亚热带气候,地处中、北亚热带过渡区,温和湿润,四季分明,灾害性气候较多,同时具有典型的山地气候特征,水平、垂直方向差异明显。常年日照约1900h,年平均气温16.6 0C,年平均降水量1500毫米。由此可见,该地段气候温润,雨水总量可观,绿地景观设计时可以结合海绵城市理念,在满足其功能需求的同时做到对雨水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在新昌街头绿地概念设计中,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所示总面积约5078 m,建筑面积约110rri,绿化率达85%。

1.雨水收集的景观途径

收水是雨水处理的初级阶段,与景观设计联系最为密切。

(1)雨水花园

浙江新昌属于雨量充沛的城市,运用雨水花园增强排水功能,作为低影响开发最合适的设计手段,广义上的雨水花园包含具有调蓄和净化雨水径流能力的下沉式绿化设施,如今已延展出了多种形式,有自然形式、仿自然式与人工形式。如图2,位置是绿地次入口,经过人工处理仿造自然形式的曲径花园,绿化面积扩大,有助于水快速流入下沉绿地。据测定,树术下的枯枝落叶可吸收1~2.5千克的水分,腐殖质能吸收比本身含量大25倍的水,1平方米每小时能渗入土壤中的水分约50千克,10000m`范围内的植物每年可蒸发4500 7 500吨水。

(2)生态滞留区

根据位置不同可分为生态滞留带、生态树池、生态滞留池等,即调整地形,通过水渠、沟、槽等将雨水引流至滞留设施中,净化的'雨水可以就地消化,利于植被生长。图2所示的新昌县街头绿地人行道与绿化区之间通过路缘石的豁口将路面水引至植物槽区进行蓄留,这就建设为绿色街道,雨水来自周围道路和停车场,这些绿色街道一般无须维护,只需要每年进行例行清污和植被修剪,同时检测土壤质量。如果需要收集并调蓄下渗径流,还可以在道路两旁隔离带处设置植草沟。植草沟设计为带状下凹绿地形式。由于水流速度相对较快,为减缓水流,利用卵石铺置消能坎,防止土壤侵蚀,形成集休闲绿化、转输渗留于一体的多功能区域。

(3)绿色屋面

由于城市建设密度的增大,屋面雨水径流很大,屋面处理同样重要。利用屋面的承重、防水和适宜坡度对雨水进行收集、净化,可以打造绿色屋顶。在新昌县街头绿地概念设计中设置的服务设施—卫生间,整体采用术质材料,回归自然,做到节能、生态;利用其斜屋顶种植,进行雨水利用;外立面做垂直绿化,墙体通过金属管脚手架固定硬质PVC隔水片材与双片聚酸胺毡,使其吸收雨水、垂直生长,将资源利用概念发挥到极致。

2.雨水蓄水与净化的景观途径

作为中间步骤的蓄水阶段,在建设密度高的区域,当降大雨后,雨水和路面的积水流进绿化区,被植物过滤并从其根系渗透到地下蓄水池或人工湖中,然后通过建筑小品做一些叠水、喷泉以增加水的流动,通过过滤、沉淀、加氧、植物处理等完成雨水的净化。说到植物处理,经测定,许多水生植物对污水有明显的净化作用,植物根系及其分泌物有杀菌作用,能使土壤得到净化。如,芦苇能吸收酚与其他20多种化合物,每平方米土地的芦苇一年内可积聚6千克污染物质,还可以消除水中的大肠杆菌。在种有芦苇的水池中,水中的悬浮物要减少约30%氯化物减少约90%磷酸盐减少约20%,氨减少约66%总硬度减少约33%。所以在新昌县这片绿地中安置人工水池,将驳岸地带做人工湿地栽种芦苇、水葱、凤眼莲等植物作为水处理的一个阶段,可以吸收重金属与有机化合物,不仅净化了水体,还丰富了湿地生物。成都的活水公园和上海梦清园是利用水池蓄水与水生植物净化处理的实际案例。

3.雨水利用的景观途径

雨水利用有很多方式,按操作形式分为自然利用和人工利用。这里的自然利用是结合了城市景观设计时设置的雨水花园、植物生长的绿地和预留的透水铺装,使雨水能自然地渗入地下,既能对绿地植物进行灌溉,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补充地下水、补给河川。人工利用就是要通过预制的集水池或集水箱等设施,安置被动吸水装置,除了自然灌溉之外,还可以用于塑造景观(叠水、喷泉)、建造人工湿地和洗车、环卫清洗路面、防火用水等。

三、启迪与展望

通过建设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等城市配套设施,打造科学有效的绿色基础设施,优化城市雨水的积蓄系统,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水资源供需矛盾,也为水资源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途径,具有广泛探讨与应用的前景。如今,各级政府不断引导和鼓励更多城市在防灾减灾和生态建设方面多维度发展,以这种利用雨水营造景观的生态方式和技术开发雨水资源,摒弃单一思维和单向度式发展方式,为人类的发展留出更多空间。而随着人们生态环保意识的增强,如果在设备、设施以及运行管理方面形成成熟的产业链,也必将带动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