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作品《茱萸之谜》原文

茱萸之谜

余光中

①茱萸在中国诗中的地位是十分特殊的。屈原在《离骚》里曾说:“椒专佞以慢幍兮,榝(shā)又欲充夫佩帷。”显然认为榝是不配盛于香囊佩于君子之身的恶草。榝就是茱萸。千年之后,到了唐人的笔下,茱萸的形象已经大变。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的“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都是吟咏重阳的名句。屈原厌憎的恶草,变成了唐人亲近的美饰,其间的过程,是值得追究一下的。

②重九,是中国民俗里很有诗意的'一个节日,诸如茱萸,菊花,登高等等,都是惯于入诗的形象。登高带茱萸囊 的传统,一般都认为是源于梁朝人吴均《续齐谐记》所载的这么一段:“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红)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③根据《续齐谐记》的说法,登高带茱萸囊,饮菊花酒等习俗到梁时已颇盛行。吴均虽是梁朝人,相传桓景和费长房却是东汉人。《西京杂记》中也有记载,汉高祖宫人“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华酒,令人长寿”。据此推测,重九的习俗起源则在东汉乃至汉初了。有意思的是,重九吟诗的传统中,从东晋至南北朝,却唯独少见咏茱萸之作。

④到了唐朝,情形便改观了,茱萸已为诗人所乐道。王维所谓“遍插茱萸”,说明佩花之盛。杜甫所谓“醉把茱萸”,可能是指茱萸酒。重九二花,菊与茱萸,菊花当然更出风头,因为它和陶渊明缘结不解,而茱萸,在屈原一斥之后,却没有诗人特别来捧场。虽然如此,茱萸在唐诗里面仍然是很受注意的重阳景物。杜甫全集里,咏重九的十四首诗中便三次提到茱萸。李白的诗句“九日茱萸熟,插鬓伤早白”说明此树的红实熟于重九,可以插在鬓边。佩戴茱萸的方式,可谓不一而足,或如赵彦伯所谓“簪挂丹萸蕊”,或如陆景初所谓“萸房插缙(jìn)绅”。至于李峤“萸房陈宝席”和杜甫的“缀席茱萸好”,则是陈花于席,而李乂(yì)的“捧箧萸香遍”该是分传花房或赤果。

⑤佩缀茱萸之风大盛于唐,大概是宫廷倡导所致。当时每逢重阳佳节,皇帝常常率领一班文臣登高赋诗,同时把一枝枝的茱萸分赠群臣作佩饰,算是辟邪消灾,应付桓景的传说吧。

⑥茱萸辟邪除害,并非纯由传说,乃有医学根据。我们统称为“茱萸”的植物,其实更分为三类:山茱萸属山茱萸科,吴茱萸和食茱萸则属芸香科,功能杀虫消毒,逐寒去风。李时珍《本草纲目》里说,井边种植此树,叶落井中,人饮其水,得免瘟疫。至于说什么“悬其子于屋,辟鬼魅”,自然是迷信,大概是取其味辛辣性烈之意。其花、茎、叶、实均可入药,还可制酒。白居易所谓“浅酌茱萸杯”,恐怕正是这种补酒。

⑦然茱萸何以独独见鄙于屈原呢?可能茱萸味特辛辣,不合屈原口味,甚至引起过敏之症,也未可知。曹植诗句:“茱萸自有芳,不若桂与兰”,也许正说中了此意。

余光中《茱萸之谜》阅读练习及答案

茱萸之谜

余光中

①茱萸在中国诗中的地位是十分特殊的。屈原在《离骚》里曾说:“椒专佞以慢幍兮,榝(shā)又欲充夫佩帷。”显然认为榝是不配盛于香囊佩于君子之身的恶草。榝就是茱萸。千年之后,到了唐人的笔下,茱萸的形象已经大变。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的“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都是吟咏重阳的名句。屈原厌憎的恶草,变成了唐人亲近的美饰,其间的过程,是值得追究一下的。

②重九,是中国民俗里很有诗意的一个节日,诸如茱萸,菊花,登高等等,都是惯于入诗的形象。登高带茱萸囊 的传统,一般都认为是源于梁朝人吴均《续齐谐记》所载的.这么一段:“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红)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③根据《续齐谐记》的说法,登高带茱萸囊,饮菊花酒等习俗到梁时已颇盛行。吴均虽是梁朝人,相传桓景和费长房却是东汉人。《西京杂记》中也有记载,汉高祖宫人“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华酒,令人长寿”。据此推测,重九的习俗起源则在东汉乃至汉初了。有意思的是,重九吟诗的传统中,从东晋至南北朝,却唯独少见咏茱萸之作。

④到了唐朝,情形便改观了,茱萸已为诗人所乐道。王维所谓“遍插茱萸”,说明佩花之盛。杜甫所谓“醉把茱萸”,可能是指茱萸酒。重九二花,菊与茱萸,菊花当然更出风头,因为它和陶渊明缘结不解,而茱萸,在屈原一斥之后,却没有诗人特别来捧场。虽然如此,茱萸在唐诗里面仍然是很受注意的重阳景物。杜甫全集里,咏重九的十四首诗中便三次提到茱萸。李白的诗句“九日茱萸熟,插鬓伤早白”说明此树的红实熟于重九,可以插在鬓边。佩戴茱萸的方式,可谓不一而足,或如赵彦伯所谓“簪挂丹萸蕊”,或如陆景初所谓“萸房插缙(jìn)绅”。至于李峤“萸房陈宝席”和杜甫的“缀席茱萸好”,则是陈花于席,而李乂(yì)的“捧箧萸香遍”该是分传花房或赤果。[中%*&@国教育出~版网]

⑤佩缀茱萸之风大盛于唐,大概是宫廷倡导所致。当时每逢重阳佳节,皇帝常常率领一班文臣登高赋诗,同时把一枝枝的茱萸分赠群臣作佩饰,算是辟邪消灾,应付桓景的传说吧。

⑥茱萸辟邪除害,并非纯由传说,乃有医学根据。我们统称为“茱萸”的植物,其实更分为三类:山茱萸属山茱萸科,吴茱萸和食茱萸则属芸香科,功能杀虫消毒,逐寒去风。李时珍《本草纲目》里说,井边种植此树,叶落井中,人饮其水,得免瘟疫。至于说什么“悬其子于屋,辟鬼魅”,自然是迷信,大概是取其味辛辣性烈之意。其花、茎、叶、实均可入药,还可制酒。白居易所谓“浅酌茱萸杯”,恐怕正是这种补酒。

⑦然茱萸何以独独见鄙于屈原呢?可能茱萸味特辛辣,不合屈原口味,甚至引起过敏之症,也未可知。曹植诗句:“茱萸自有芳,不若桂与兰”,也许正说中了此意。

——选自《余光中散文精选》

21.为了揭开茱萸由“屈原厌憎的恶草,变成了唐人亲近的美饰”的谜底,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究?请简要概括。(答出两个方面即可)(2分)

22.文段⑥为了说明茱萸辟邪除害的医学根据,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列举两种。(2分)

23.文段⑦中加点的“可能”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2分)

24.根据提示完成下表,来一次传统节日文化的探究。(4分)

名称时间有关辟邪除害预防疾病的习俗(至少两种)相关传说相关古诗词句(文中列举的除外)
端午节挂艾叶、喝雄黄酒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汝南桓景登高避灾的传说

25.积累链接:文中说“重九二花,菊与茱萸,菊花当然更出风头,因为它和陶渊明缘结不解”。请写出陶渊明《饮酒(其五)》中写菊的诗句。(2分)

阅读答案:

21.(2分)①登高带茱萸囊传统的来源;②重九吟诗,从东晋至南北朝,少见咏茱萸之作。③到了唐朝,茱萸已为诗人所乐道。④佩缀茱萸之风大盛于唐,大概是宫廷倡导所致。⑤茱萸辟邪除害,并非纯由传说,乃有医学根据。(意近,答出两点即可)

22.(2分)分类别、引用、举例子(任写出两种即可)

23.(2分)不能。因为从全文来看作者对屈原厌憎茱萸的原因未作深入探究,只是一种推测,若去掉则不够准确。(意近即可)

24.(4分) ⑴农历五月初五;⑵插茱萸、带茱萸囊、喝菊花酒、喝茱萸酒等(至少两种);⑶屈原的传说(与端午节有关的传说均可);⑷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与重阳节相关的均可)

25.(2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错一字扣1分,扣完为止)

余光中《茱萸之谜》练习及答案

【余光中《茱萸之谜》原文】

①茱萸在中国诗中的地位是十分特殊的。屈原在《离骚》里曾说:“椒专佞以慢幍兮,榝(shā)又欲充夫佩帷。”显然认为榝是不配盛于香囊佩于君子之身的恶草。榝就是茱萸。千年之后,到了唐人的笔下,茱萸的形象已经大变。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的“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都是吟咏重阳的名句。屈原厌憎的恶草,变成了唐人亲近的美饰,其间的过程,是值得追究一下的。

②重九,是中国民俗里很有诗意的一个节日,诸如茱萸,菊花,登高等等,都是惯于入诗的形象。登高带茱萸囊的传统,一般都认为是源于梁朝人吴均《续齐谐记》所载的这么一段:“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红)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③根据《续齐谐记》的'说法,登高带茱萸囊,饮菊花酒等习俗到梁时已颇盛行。吴均虽是梁朝人,相传桓景和费长房却是东汉人。《西京杂记》中也有记载,汉高祖宫人“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华酒,令人长寿”。据此推测,重九的习俗起源则在东汉乃至汉初了。有意思的是,重九吟诗的传统中,从东晋至南北朝,却唯独少见咏茱萸之作。

④到了唐朝,情形便改观了,茱萸已为诗人所乐道。王维所谓“遍插茱萸”,说明佩花之盛。杜甫所谓“醉把茱萸”,可能是指茱萸酒。重九二花,菊与茱萸,菊花当然更出风头,因为它和陶渊明缘结不解,而茱萸,在屈原一斥之后,却没有诗人特别来捧场。虽然如此,茱萸在唐诗里面仍然是很受注意的重阳景物。杜甫全集里,咏重九的十四首诗中便三次提到茱萸。李白的诗句“九日茱萸熟,插鬓伤早白”说明此树的红实熟于重九,可以插在鬓边。佩戴茱萸的方式,可谓不一而足,或如赵彦伯所谓“簪挂丹萸蕊”,或如陆景初所谓“萸房插缙(jìn)绅”。至于李峤“萸房陈宝席”和杜甫的“缀席茱萸好”,则是陈花于席,而李乂(yì)的“捧箧萸香遍”该是分传花房或赤果。

⑤佩缀茱萸之风大盛于唐,大概是宫廷倡导所致。当时每逢重阳佳节,皇帝常常率领一班文臣登高赋诗,同时把一枝枝的茱萸分赠群臣作佩饰,算是辟邪消灾,应付桓景的传说吧。

⑥茱萸辟邪除害,并非纯由传说,乃有医学根据。我们统称为“茱萸”的植物,其实更分为三类:山茱萸属山茱萸科,吴茱萸和食茱萸则属芸香科,功能杀虫消毒,逐寒去风。李时珍《本草纲目》里说,井边种植此树,叶落井中,人饮其水,得免瘟疫。至于说什么“悬其子于屋,辟鬼魅”,自然是迷信,大概是取其味辛辣性烈之意。其花、茎、叶、实均可入药,还可制酒。白居易所谓“浅酌茱萸杯”,恐怕正是这种补酒。

⑦然茱萸何以独独见鄙于屈原呢?可能茱萸味特辛辣,不合屈原口味,甚至引起过敏之症,也未可知。曹植诗句:“茱萸自有芳,不若桂与兰”,也许正说中了此意。

——选自《余光中散文精选》

【练习】

21.为了揭开茱萸由“屈原厌憎的恶草,变成了唐人亲近的美饰”的谜底,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究?请简要概括。(答出两个方面即可)(2分)

22.文段⑥为了说明茱萸辟邪除害的医学根据,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列举两种。(2分)

23.文段⑦中加点的“可能”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2分)

24.根据提示完成下表,来一次传统节日文化的探究。(4分)

25.积累链接:文中说“重九二花,菊与茱萸,菊花当然更出风头,因为它和陶渊明缘结不解”。请写出陶渊明《饮酒(其五)》中写菊的诗句。(2分)

【参考答案】

21.(2分)①登高带茱萸囊传统的来源;②重九吟诗,从东晋至南北朝,少见咏茱萸之作。③到了唐朝,茱萸已为诗人所乐道。④佩缀茱萸之风大盛于唐,大概是宫廷倡导所致。⑤茱萸辟邪除害,并非纯由传说,乃有医学根据。(意近,答出两点即可)

22.(2分)分类别、引用、举例子(任写出两种即可)

23.(2分)不能。因为从全文来看作者对屈原厌憎茱萸的原因未作深入探究,只是一种推测,若去掉则不够准确。(意近即可)

24.(4分)⑴农历五月初五;⑵插茱萸、带茱萸囊、喝菊花酒、喝茱萸酒等(至少两种);⑶屈原的传说(与端午节有关的传说均可);⑷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与重阳节相关的均可)

25.(2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错一字扣1分,扣完为止)

余光中:茱萸的孩子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

是谁把自己称为“茱萸的孩子”,又是谁的笔尖流淌着绵绵不绝的乡愁?是他,台湾著名的乡愁诗人余光中,一株飘落在中国内地之外的茱萸草。

初次读到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便会被诗句中邮票、船票和坟墓等词语渲染出来的浓烈的乡愁气息所感染,因此,这些诗句便不曾再淡忘,这乡愁便深入到读者思想灵魂的深处。在淡淡月光铺满窗台的夜晚,在潇潇冷雨淋湿落叶的黄昏,我们便会忆起余光中先生的《乡愁》。

余光中先生出生于重九之日,他称自己为茱萸的孩子,是出于对“母难”的纪念,是对当时民族命运的一种祈望,更是自己对祖国充满无限怀念的表白。“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因此,茱萸也成为余光中生命里思乡感情的寄托。

1928年余光中出生于南京市,童年随母亲生活在江南,因战火蔓延,他先后在南京金陵大学、厦门大学读书,大学三年级时进台湾大学外文系继续就读,后在国外求学并旅居海外多年。战火纷飞、家国分裂、骨肉离散深深地刺痛着余光中先生的心灵,特殊的经历与遭遇点燃他越来越浓的爱国和乡愁情感,引起无数的创作灵感,真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

余光中先生的故乡在江南,秀丽的江南水乡陪伴他度过了美好的年少时光,在他的记忆里留下的是江南秀丽的风光,“春天,遂想起/江南,唐诗里的江南,九岁时/采桑叶于其中,捉蜻蜓于其中”,“那低回的`咏叹调里/总是江南稻田的水意”。江南的太湖、江南的红莲、江南的小舟、江南的细雨、江南的蝉声和蛙声……因为曾经熟稔于心,而后遥远至无法触及,便全部化为缕缕乡愁。

江南是回不去的,因为处身于一个特定的时代,他只能客居台湾无法回乡,梦中江南水乡的山水画便成为镜花水月:“你便从神农的古黄历里/一路按节气飞来/躲在野烟最低迷的一角/一声声苦催我归去”,“清明节,母亲在喊我,在圆通寺/喊我,在海峡这边/喊我,在海峡那边”。母亲的声声召唤是居住在海峡那边游子的切肤感受。

余光中的乡愁诗表达了大批台湾游子离开大陆后的浓浓思乡之情,“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余光中说:“到了中年,忧患伤心,感慨始深,那支笔才懂得伸回去,伸回那块大陆,去蘸汨罗的悲涛,易水的寒波,去歌楚臣,哀汉将”。乡愁诗抒发的不仅仅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对故土的思念,更包含了对骨肉团圆的期盼和回归祖国的向往。

先生的乡愁不仅仅是在江南,而更多是在整个祖国的大陆。即使死去,也要把自己埋葬在长江与黄河之间,“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余光中先生对祖国的感情浓烈而又绵长,他的愁绪像“酒一样的长江水/血一样的海棠红/信一样的雪花白/母亲一样的腊梅香”,只有处身于那样的时代那样的地理,才可能渲染起这样芬芳炽烈的爱情。

余光中先生的乡愁诗充满了对祖国五千年文化的挚爱,充满了对祖国壮丽河山的依恋,她的诗中处处透露出浓浓的爱国之情,“如果长江冻成了冰河/还有我,还有我的红海在呼啸/从早潮到晚潮”。在他的诗句中使用最多的词语是祖国的历史文化,李白、苏东坡、陈子昂、屈原……盘古、蚩尤、大禹、燧人氏……多是祖国的秀丽山川地域,长江、黄河、长城、故宫、西湖、太湖……,他的诗句能让读过的所有华夏子孙产生强烈的共鸣。

后来通过电视节目,许多大陆同胞得见了余光中先生,七十多高龄的余光中先生花自如雪的银发、清瘦矍烁的身影、睿智清冽的目光和儒雅的风范令人难忘。一定是诗人那颗敏感的心中装满了过多的乡愁,不然何处得来万千华章?他确实是一株飘落在中国内地之外的莱萸草!

拓展:

余光中的“盗版”签名

余光中是当代著名诗人和评论家。2022年,浙江省组织了一个作家访台团,前往台湾进行文化学术交流活动。访台团中的两位温州籍作家,率先去拜访了住在台湾高雄的余光中,因为这两位作家要负责接余光中夫妇去餐厅就餐。

在拜访过程中,其中一位温州的翁诗人取出一册标有余光中著的诗集《乡愁》,对余光中说:“这是我特意从大陆买的,请余先生帮我签名留个记念。”余光中看到这本书的封皮装潢考究,封面设计也很精美。不过,他随手翻了翻后,就用轻柔而果断的语气回复说:“我之前从来没有见过这本书,这应该是盗版的。”

对此,那位翁诗人觉得很意外,因为他一直都认为这本书是正版的;同时,他又感到颇为尴尬:拿一本盗版的书,来请余光中签名,这叫什么事呀?于是,他连忙道歉:“实在是不好意思,我也没有想到这本书居然是盗版的。”

余光中没有生气,他微笑着说:“没事,只要你喜欢我的书就好。”随即,余光中取出笔,在这本他从来没有见过的“自己的著作”上,依着扉页认真签下自己的大名。见此情景,那位诗人感动不已。

余光中的“盗版”签名,折射出的是他的豁达与大度,宁可让自己吃亏,也要顾及别人的面子。当然,给人留面子,并非无原则性的迁就。其关键是,能够在对方尴尬的时候,在对方感觉无地自容的时候,主动给对方一个台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