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人故人的古典诗词

【一】破东风

成败常在一举中,

败时家事皆是空。

周郎不解诸葛智,

只愿其身借东风。

【二】七夕

饮醉长生殿,

何人推朱门。

山盟海誓时,

可是妃子魂?

【三】落雁曲

大汉天西胡做东,

金戈铁马一世争。

又闻皇家花开落,

毛延寿绘昭君容。

琵琶婉转行千里,

落雁姿容大漠中。

张口却罢叹胡语,

红妆行至单于亭。

【四】吕布

司徒巧设连环计,

二八红颜醉国师。

食色性也君莫笑,

佳人假意怎得知?

【五】征途

房舍无人影匆匆,

弃耕上阵万家同。

马蹄扬尘空变色,

金戈铁马恹恹红。

【六】曹植

七步成吟语先斟,

不惧皇兄面色沉。

未待比翼甄仙逝,

洛水河畔搂玉枕。

【七】言志

闲情赋几篇,

称道声声喜。

若问何所愿,

薛涛无奕女。

【八】曹操

龙子天庭唤人间,

乱世枭雄何癫欢。

若问今生为何事,

青史留名代代传。

苏轼的故事-古人典故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岁当丙辰,这一年的中秋节是个很平凡的日子,但却产生了一首在文学史上永放光芒的不朽词章。

这一年,苏东坡正在密州知州任上。因为他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不同,被黜为密州知州。在重视京官轻视地方官的风习下,自然有被贬谪的感觉。

这一年苏东坡的弟弟苏辙也被贬在外,颇为失意。父母都没有了,兄弟俩仕途又都很坎坷,苏东坡的心情有些压抑。

中秋夜晚,皓月当空,苏东坡与客人在新筑成的超然台上赏月饮酒。欢乐之余,不免有些思念弟弟,感慨颇深,即兴写成《水调歌头》一首,道: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以明月为线索,隐显明暗交错,处处咏月,同时也处处在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慨。起笔突兀高远,是对人生宇宙哲理的深沉思考。接着写欲脱离尘世而升上仙界,但又恐怕“高处不胜寒”,表现出对现世的热爱与眷恋。表面是写仙凡之念,实质是作者出世入世思想矛盾的曲折表现。下片从月亮的转移变化,盈亏圆缺,联想到人生的悲欢离合,从而得出不应事事都求完美无缺的结论。全词贯穿着理智与情感的矛盾,波澜起伏,跌宕有致。最后以旷达的'情怀收束,给人以鼓舞和启迪,人情味十足,感染力极强,是咏叹中秋明月的千古名篇。

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说得虽然有些过头,其他的词也在继续流传,并没有作废,只是有些相形见绌罢了。仿佛是群星灿烂的天空出现一轮明月,其他的星宿马上就显得黯淡无光了。也可看出这篇词在当时的影响之大。

一天,神宗问现在外面最流行的曲子词是什么,太监便把这首词抄给了神宗。神宗看到“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等几句时,深有感慨地说:“苏轼终究是爱戴君王的。”于是下诏把远在黄州的苏轼调到离京师比较近的汝州。苏轼因这首词的创作而得到迁往内地,也算是因词得福吧!

关于古典诗词佳人的鉴赏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败,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夫婿轻薄儿,新人已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简析】佳人”并非写实,只是一种寄托,可能是诗人自己的身影。虽时世艰难,多遭不幸,仍不愿入染浊流。

【注解】1、合昏:即夜合花。2、修竹:长竹,与诗中“翠袖”相映。

【韵译】有一个美艳绝代的佳人,隐居在僻静的深山野谷。她说:“我是良家的女子,零落漂泊才与草木依附。想当年长安丧乱的`时候,兄弟遭到了残酷的杀戮。官高显赫又有什么用呢?不得收养我这至亲骨肉。世情本来就是厌恶衰落,万事象随风抖动的蜡烛。没想到夫婿是个轻薄儿,又娶了美颜如玉的新妇。合欢花朝舒昏合有时节,鸳鸯鸟雌雄交颈不独宿。朝朝暮暮只与新人调笑,那管我这个旧人悲哭?!”在山的泉水清澈又透明,出山的泉水就要浑浊浊。变卖首饰的侍女刚回来,牵拉萝藤修补着破茅屋。摘来野花不爱插头打扮,采来的柏子满满一大掬。天气寒冷美人衣衫单薄,夕阳下她倚着长长青竹。

【评析】这首诗是写一个在战乱时被遗弃的女子的不幸遭遇。她出身良家,然而生不逢时,在安史战乱中,原来官居高位的兄弟惨遭杀戮,丈夫见她娘家败落,就遗弃了她,于是她在社会上流落无依。然而,她没有被不幸压倒没有向命运屈服;她咽下生活的苦水,幽居空谷,与草木为邻,立志守节,宛若山泉。这种贫贱不移,贞节自守的精神,实在值得讴歌。全诗文笔委婉,缠绵悱恻,绘声如泣如诉,绘影楚楚动人。“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深寓生活哲理。

【作者小传】: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一生坎坷。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被后世诗家尊为“诗圣”。有《杜工部集》。

谈谈古典诗词鉴赏题的出题角度

下面结合相关试题,浅谈几点古典诗歌鉴赏题的置疑角度。

一、从重点词语处置疑

理解诗歌中的重点词语,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只有充分地理解古典诗歌中的重点词语,才能较为准确地鉴赏诗歌。因而,理解重点词语便成为古典诗歌鉴赏题的置疑角度。

例如: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诗后的试题。

暮 江 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问题: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

【分析】:古典诗歌往往寓情于景,每句诗都有它的意境,且意境与意境之间均有紧密联系,只有充分地理解词句,才能更好地理解诗句意境。根据诗意可知,这时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故用“铺”更准确、形象。运用“铺”字,更能表现了秋天夕阳的柔和与江面的平静,给人以安闲、舒适之感。

二、从关键语句处置疑

所谓的关键语句,多指诗词中的“诗眼”句,即能揭示诗的主旨、艺术内涵的语句。这些句子多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等起着关键作用。只有准确地把握这些关键语句,深入地剖析,才能找到切入全诗的关键点,进而深入地把握全诗内涵。

例如: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试题。

更漏子温庭筠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夜夜,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问题:“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是什么意思?在抒情上有什么特点?

【分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鉴赏古代诗词的关键语句。这一句在文中起着关键作用,意思是:秋夜三更冷雨,点点滴在梧桐树上,这离情又有谁可以理解呢?点示了诗的内涵。该句用人之所闻,描写景物,融情与景,情景交融。那一直滴到天明,没有休止的绵绵秋雨,正如主人公的离情连绵不断。

三、从诗词意境上置疑

诗词的意境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连缀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写的事物或画面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它具有极强的`感染力。鉴赏诗歌,重在领悟诗的意境,能够领悟诗词的意境就能准确理解诗词所要表达的思想或所抒发的感情。因此,探究诗词意境便成为考查点。

例: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试题。

蝶恋花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竹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常水阔知何处?

问题:(1)在词的上片中,词人是怎样表现“离恨”苦的?

(2)“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一句的意境。

【分析】:(1)略。(2)此题的置疑角度是鉴赏古代诗词的艺术境界。答案: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劲厉肃杀、景的萧索、人的孤独交融在一起。不仅如此,词人有出人意料地展现一片无垠广远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广远境界的骋望。所以三句尽管包含着望而不见的伤离愁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洗炼铅华,纯用白描。气象阔大,境界高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