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魏书十荀彧传》阅读答案

荀彧字文若,颖川颖阴人也。彧年少时,南阳何颙异之,曰:“王佐才也。”永汉元年,举孝廉,拜守宫令。董卓之乱,求出补吏。除亢父令,遂弃官归。谓父老曰:“颖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宜亟去之,无久留。”乡人多怀土犹豫,莫有随者,彧独将宗族至冀州。

自太祖之迎天子也,袁绍内怀不服。绍既并河朔,天下畏其强。太祖方东忧吕布,南拒张绣,而绣败太祖军于宛。绍益骄,与太祖书,其辞悖慢。太祖大怒,出入动静变于常,众皆谓以失利于张绣故也。钟繇以问彧,彧曰:“公之聪明,必不追咎往事,殆有他虑。”则见太祖问之,太祖乃以绍书示彧,曰:“今将讨不义,而力不敌,何如?” 彧曰:“古之成败者,诚有其才,虽弱必强,苟非其人,虽强亦弱。刘、项之存亡,足以观矣。今与公争天下者,唯袁绍尔。绍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达不拘,唯才所宜:此度胜也。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公能断大事,应变无方:此谋胜也。绍御军宽缓,法令不立,士卒虽众,其实难用,公法令既明,赏罚必行,士卒虽寡,皆争致死:此武胜也。绍凭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故士之寡能好问①者多归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诚心不为虚美,行己谨俭,而与有功者无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愿为用:此德胜也。夫以四胜辅天子,扶义征伐,谁敢不从?绍之强其何能为!”太祖悦。

十七年,董昭等谓太祖宜进爵国公,以彰殊勋,密以咨彧。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会征孙权,表请彧劳军于谯,彧疾留寿春,以忧薨,时年五十。明年,太祖遂为魏公矣。

评曰:“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然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

(选自《三国志魏书十荀彧传》,有删节。)

①问:通“闻”,名声,虚名。

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彧年少时,南阳何颙异之 异:看重 B.除亢父令 除:废除

C.殆有他虑。殆:恐怕,大概 D.会征孙权 会:正赶上,恰逢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说明荀彧有“王佐之才”的一组是( 3分) ( )

①彧曰:“古之成败者,诚有其才,虽弱必强,苟非其人,虽强亦弱。刘、项之存亡,足以观矣。②董卓之乱,求出补吏。除亢父令,遂弃官归。③公之聪明,必不追咎往事,殆有他虑。 ④董昭等谓太祖宜进爵国公,以彰殊勋,密以咨彧。⑤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⑥会征孙权,表请彧劳军于谯,彧疾留寿春。

A.①③④ B.②⑤⑥ C. ①③⑤ D. ②④⑥

6.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荀彧年少的时候,南阳何颙就认为他不同于一般,有王佐才,很看重他。

B.太祖迎天子后,四面受敌。袁绍给他写了一封言辞傲慢无礼的.书信,太祖看后很生气,出入的举动不同于平常,众人都说是因为失利于张绣的缘故,只有荀彧认为有其他忧虑。

C.荀彧死后的第二年,太祖就升为魏公了。

D.十七年,董昭等认为太祖应该晋升爵位为国公,以表彰他的特殊功勋,荀彧也认为应该这样做,太祖因此对他更加重用。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公明达不拘,唯才所宜:此度胜也。(5分)

答:

②然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5分)

答:

参考答案:

4.B(除:授予,任命)(3分)

5.C(②写在董卓之乱时改任他做亢父县令,他放弃不做之事,④是叙述董昭向他请教让太祖进爵之事,⑥写太祖对他的“打击报复”,与他“有王佐之才”无关。排除此三句,只剩C项。)(3分)

6.D(“荀彧也认为应该这样做,太祖因此对他更加重用”与原文相反。)(3分)

7.①而您明白豁达,不拘小节,用人唯才,这说明您在度量方面胜过袁绍。(“明达”,“唯…所…”,“宜”各1分,文句通畅2分。)(5分)

②然而预先看出了曹氏篡位的苗头,因而没有能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智。(机鉴:机敏地察出,预先看出;先识:事先识破;充:动词,充分地发挥;其:自己的。各1分,句子通畅1分)(5分)

三国志魏书王粲传的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年十七,司徒辟,诏除黄门侍郎,以西京扰乱,皆不就,乃之荆州依刘表。表以粲貌寝而体弱通侻,不甚重也。表卒,粲劝表子琮,令归太祖。太祖辟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太祖置酒汉滨,粲奉觞贺曰:方今袁绍起河北,仗大众,志兼天下,然好贤而不能用,故奇士去之。刘表雍容荆楚,坐观时变,自以为西伯可规。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表不知所任,故国危而无辅。明公定冀州之日,下车即缮其甲卒,收其豪杰而用之,以横行天下。及平江、汉,引其贤俊而置之列位,使海内回心,望风而愿治,文武并用,英雄毕力,此三王之举也。后迁军谋祭酒。魏国既建,拜侍中。博物多识,问无不对。时旧仪废弛,兴造制度,粲恒典之。

初,粲与人共行,读道边碑,人问曰:卿能暗诵乎?曰:能。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观人围棋,局坏,粲为覆之。棋者不信,以帊盖局,使更以他局为之。用相比较,不误一道。其强记默识如此。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人常以为宿构。然正复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著诗、赋、论、议垂六十篇。(节选自《三国志·魏书·王粲传》)

[注]①通侻:随便,不拘小节。侻,同脱。②军谋祭酒:官职名。③覃思:深思。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西京扰乱,皆不就 就:就任

B、下车即缮其甲卒 缮:整治

C、粲恒典之 典:掌管

D、其强记默识如此 识:认识

答案:D,识是记住,记忆的'意思。

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表现王粲才华出众的一组是( )

①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

②博物多识,问无不对

③海内回心,望风而愿治

④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

⑤用相比较,不误一道

⑥文武并用,英雄毕力

A、②③④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②⑤⑥

答案:B,1是指蔡邕;36是称赞曹操的话。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粲才华出众,幼小时就受到当时的名人蔡邕的赞赏推重,司徒征召他做僚属,皇上下诏任命他为黄门侍郎,他都没有就任。

B、王粲劝刘表的儿子刘琮归顺太祖曹操。太祖任命刘琮为丞相府属官,赐以关内侯的爵位。

C、王粲将袁绍、刘表两人与曹操进行对比,称赞曹操不仅能够收纳贤人豪杰,而且能够让他们各尽其才。

D、王粲博闻强记,过目不忘;撰写文章,一挥而就,即使时人反复斟酌推敲,也比不上他。

答案:B,是太祖任命王粲为丞相府属官,赐以关内侯的爵位。

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3分)

王粲进来以后,众人见他年纪小,身材又矮,在座的都很吃惊。

(2)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3分)

在荆州避乱的读书人,都是海内的俊杰。

(3)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人常以为宿构。(4分)

他擅长写文章,提笔成文,没有需要修改订正的地方。当时人常常认为是事先构思好的。

《三国志魏书贾诩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贾诩(147年——223年8月11日),字文和,武威郡姑臧县(今甘肃武威市)人。汉末三国时期曹魏开国功臣、军事战略家,轻骑将军贾龚之子。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国志魏书贾诩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贾诩字文和,武威姑臧人也。少时人莫知,唯汉阳阎忠异之,谓贾诩有良、平之奇。

察孝廉为郎,疾病去官,西还至汧,道遇叛氐,同行数十人皆为所执。诩曰:“我段公外孙也,汝别埋我,我家必厚赎之。”时太尉段颎,昔久为边将,威震西土,故诩假以惧氐。氐果不敢害,与盟而送之,其余悉死。诩实非段甥,权以济事,咸此类也。

将军段煨屯华阴,与诩同郡,遂托之。诩素知名,为煨军所望。煨内恐其见夺,而外奉诩礼甚备,诩愈不自安。张绣在南阳,诩阴结绣,绣遣人迎诩。诩将行,或谓诩曰:“煨待君厚矣,君安去之?”诩曰:“煨性多疑,有忌诩意,礼虽厚,不可恃,久将为所图。我去必喜,又望吾结大援于外,必厚吾妻子。绣无谋主,亦愿得诩,则家与身必俱全矣。”诩遂往,绣执子孙礼,煨果善视其家。

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太祖不从,军遂无利。太祖后与韩遂、马超战于渭南,超等索割地以和,并求任子。诩以为可伪许之。又问诩计策,诩曰:“离之而已。”大祖曰:“解。”一承用诩谋,卒破遂、超。

是时,是时,文帝为五官将,而临菑侯植才名方盛,各有党与,有夺宗之议。文帝使人问诩自固之术,诩曰:“原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文帝从之,深自砥砺。太祖又尝屏除左右问诩,诩嘿然不对。太祖曰:“与卿言而不答,何也?”诩曰:“属适有所思,故不即对耳。”太祖曰:“何思?”诩曰:“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太祖大笑,於是太子遂定。

诩自以非太祖旧臣而策谋深长,惧见猜嫌,阖门自守,退无私交,男女嫁娶,不结高门,天下之论智者归之。

(选自《三国志·魏书·贾诩传》)

阅读题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故诩假以惧氐 假:借助

B.与诩同郡,遂托之 托:投奔

C.久将为所图 图:暗算

D.天下之论智计者归之。 归:归附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煨内恐其见夺 路漫漫其修远兮

B.文帝为五官将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C.与卿言而不答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诩自以非太祖旧臣而策谋深长 且以一壁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贾诩因疾病辞官而回乡的路途中,被叛变的氐人抓获,同行的其他人死了,丽贾诩却因是太尉段额的外孙而活了下来。

B.贾诩考虑到段煨将军需要外援,于是就联系南阳的张绣。张绣非常高兴,因而善待贾的家人。

C.当太祖和韩遂、马超交战时,马超等人请求割地将和,并且请求送子弟去做人质。太祖根据贾诩的建议,答应了马超的请求,并最终打败了韩遂、马超。

D.曹植和曹丕争夺王位继承权,贾诩借袁、刘二人的悲剧暗示曹操不宜废长立幼,促使太祖立曹丕为帮。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绣无谋主,亦愿得诩,则家与身必俱全矣。

(2)原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

参考答案

4.D【解析】(应为推许或赞许)

5.C【解析】(连词,表转折,却。A,代词,自己的兵权不是自己;助词,的。B,动词,担任;介词,给。D,动词,认为;介词,因)

6.D【解析】(A贾诩是太尉段颍的外孙错误,这话是欺骗氐人的;B贾诩联系张绣是事实,只是贾认为段煨猜忌自己而离开,而且善待贾的家人的是段煨;C原文是假装答应请求。)

7.(1)张绣没有替他出谋划策的人,也愿意得到我,那么我的家室和我本人一定都能保全了。(“谋主”“身”“全”各1分,通顺1分。)

(2)希望将军弘扬道德,加强修养,像寒微的士人那样躬行学业,日夜孜孜不倦,不要违背做儿子的操行。(“恢崇德度”“躬”“素士”“子道”各1分,整体句意通顺2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贾诩字文和,武威姑臧人。年轻时没有什么人了解他,唯独汉阳人阎忠认为他不同寻常,说贾诩有张良、陈平那样的奇特才能。

贾诩被推荐为孝廉,做了郎官,后又因生病辞去官职,从西边返乡夫到沂这个地方,在路上遇到叛变的氐人,和他同行的数十个人都被抓了起来。贾诩说:“我是段公的外孙,你们别活埋我,我家一定会出重金来赎我。”当时的太尉段颍,过去长期担任守卫边防的将领,威名震动西部边疆,所以贾诩借助他来恐吓氐人,氐人果然不敢杀害他,和他结盟并送他回去,同行的其他人全都死了。贾诩实际上不是段颖颍的外甥,他通过灵活应变来把事情办成功,都像此类情形。

将军段煨驻守在华阴,段煨和贾诩是同一个郡的人,于是贾诩就投奔了段煨。贾诩向来有知识和名望,被段煨的部属所景仰。段煨内心害怕自己的兵权被贾诩夺走,表面上对他十分周到地以礼桐待,贾诩心里越发不安。张绣在南阳,贾诩暗地里和张绣结交,张绣派人迎接贾诩。贾诩将要动身,有人对贾诩说:“段煨待您很优厚了,您为什么要离开他呢?”贾诩说:“段煨生性多疑.有猜忌我的意思,礼遇虽然优厚,但不可依靠,长久留下来将会被他暗算。我离开,段煨一定感到高兴,又希望我在外面结交强大的力量作为外援,他一定会厚待我的妻子儿女。张绣没有替他出谋划策的人,也愿意得到我,那么我的家室和我本人一定都能保全了。”于是贾诩前往张绣那里,张绣用儿孙对长辈的礼节对待贾诩,段煨果然很好地照顾他的家室。

建安十三年,太祖曹操攻下荆州,打算顺着长江向东进军。贾诩劝谏说:“明公以前打败了袁氏,现在收取了汉水以南的地方,威名远扬,军队的势力已经扩大;如果凭借昔日楚国土地的富饶,来供给官兵,安抚百姓,使他们安居乐业,那么不须劳师动众就可以使江东归服了。”太祖不肯听从他的意见,军队就没有获得成功。太祖后来在渭南和韩遂、马超交战,马超等人要求割让土地来讲和,并请求送去子弟做人质。贾诩认为可以假装答应他们。太祖又问贾诩有什么计策,贾诩说:“离间他们之间的关系罢了。”太祖说:“明白了。”全都采用了贾诩的.计谋,最后打败了韩遂、马超。

这时,文帝担任五官中郎将,而临淄侯曹植也正是才华名气很大的时候,两人各有自己的党羽,当时都有争夺王位继承权的议论。文帝派人向贾诩询问巩固自己地位的办法,贾诩说:“希望将军弘扬道德,加强谬养,像寒微的士人那样躬行学业,日夜孜孜不倦,不要违背做儿子的操行。这样做就行了。”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刻苦磨练自己。太祖又曾经斥退身边的人询问贾诩,贾诩默然不答。太祖说:“我和卿说话,却不回答,为什么呢?”贾诩说:“我刚才正思考一个问题,所以没有马上回答。”太祖说:“思考什么问题?”贾诩说:“思考着袁绍、刘表废长立幼而导致灭亡的事。”太祖大笑,于是立太子的事就这样决定下来。

贾诩自认为不是太祖的老臣,而谋划深远,害怕受到猜疑,于是闭门自守,退朝回到家后不和别人交往,儿女的嫁娶,不和地位高的人家结亲,天下人议论起有智谋计策的人,都推许他。

《三国志·魏书十八·阎温传》阅读答案及译文

鲍出字文才,京兆新丰人也。少游侠。兴平中,三辅乱,出与老母兄弟五人家居本县,以饥饿,留其母守舍,相将行采蓬实,合得数升,使其二兄初、雅及其弟成持归,为母作食,独与小弟在后采蓬。初等到家,而啖人贼数十人已略其母,以绳贯其手掌,驱去。

初等怖恐,不敢追逐。须臾,出从后到,知母为贼所略,欲追贼。兄弟皆云:“贼众,当如何?”出怒曰:“有母而使贼贯其手,将去煮啖之,用活何为?”乃攘臂结衽独追之,行数里及贼。贼望见出,乃共布列待之。出到,从一头斫贼四五人。贼走,复合聚围出,出跳越围斫之,又杀十馀人。时贼分布,驱出母前去。贼连击出,不胜,乃走与前辈合。出复追击之,还见其母与比舍妪同贯相连,出遂复奋击贼。贼问出曰:“卿欲何得?”出责数贼,指其母以示之,贼乃解还出母。比舍妪独不解,遥望出求哀。出复斫贼,贼谓出曰:“已还卿母,何为不止?”出又指求哀妪:“此我嫂也。”贼复解还之。出得母还,遂相扶侍,客南阳。

建安五年,关中始开,出来北归,而其母不能步行,兄弟欲共舆之。出以舆车历山险危,不如负之安稳,乃笼盛其母,独自负之,到乡里。乡里士大夫嘉其孝烈,欲荐州郡,郡辟召出,出曰:“田民不堪冠带。”至青龙中,母年百馀岁乃终,出时年七十馀,行丧如礼,於今年八九十,才若五六十者。

鱼豢曰:昔孔子叹颜回,以为三月不违仁者,盖观其心耳。夫濮阳周氏不敢匿迹,鲁之朱家不问情实,是何也?惧祸之及,且心不安也。而太史公犹贵其竟脱季布,岂若二贤,厥义多乎?至於鲍出,不染礼教,起於自然,迹虽在编户,与笃烈君子何以异乎?

《三国志?魏书十八?阎温传》节选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3分)

A. 以绳贯其手掌,驱去。 贯:绑着

B.还见其母与比舍妪同贯相连。 比:靠近

C. 欲荐州郡,郡辟召出 辟:回避

D. 岂若二贤,厥义多乎 厥:他们的

6.以下句子中,全都表现鲍出“孝”的一组是 ( )(3分)

①以饥饿,留其母守舍,相将行采蓬实。

②母年百馀岁乃终,出时年七十馀,行丧如礼。

③出又指求哀妪:“此我嫂也。”贼复解还之。

④乃攘臂结衽独追之,行数里及贼。

⑤乃以笼盛其母,独自负之,到乡里。

⑥而太史公犹贵其竟脱季布,岂若二贤,厥义多乎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②④⑤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兴平年间,三辅之地发生动乱,因为饥饿,鲍出兄弟几个让老母亲在家看门,他们一同出去采莲子,为老母亲做饭。

B. 鲍出得知母亲被贼人掠走后,明知贼人众多,寡不敌众,仍然和兄弟一同追赶贼人,并且接连杀了十几个贼寇,最后迫使贼人放回他的母亲。

C. 鲍出以笼负母的做法,被乡里士大夫传为佳话。为彰显鲍出的孝义,乡里士大夫举荐他到州郡为官,但鲍出以平民百姓不能做官为由推辞,表现他淡泊名利高尚节操。

D. 文章认为鲍出出生于平民百姓之间,虽然没有受到礼教的教化,但他的为人举止与那些情深义笃的君子没有什么不同。真是“救母险如履薄冰,越山肩负步兢兢;重重危难益坚忍,孝更绝伦足可矜”。

8.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出责数贼,指其母以示之,贼乃解还出母。(3分)

(2)出以舆车历山险危,不如负之安稳,乃笼盛其母,独自负之。(4分)

(3) 至於鲍出,不染礼教,起於自然,迹虽在编户,与笃烈君子何以异乎?(3分)

【参考答案】

5.C(征召)

6. D

7. B(原文是独自追贼)

8.(1)鲍出责问列举贼寇的罪过,指着母亲给他们看,贼寇才松绑放回鲍出的母亲。(数,列举罪状,1分;解,松绑,1分;句子通顺,1分。)

(2)鲍出认为车子行走经过山路危险,不如背着母亲安全,于是就用竹筐装着母亲,独自背着母亲走到乡里。(第一个“以”,认为,1分;负,背,1分;笼,用筐,1分;通顺,1分。)

(3)至于鲍出,没有受到礼教的教化,(1分)生于自然,虽然他行在田间地头,(1分)但与那些情真意切的君子有什么不同呢?(1分)

【参考译文】

鲍出字文才是京兆新丰人,年轻时游侠四方。兴平年间,三辅地方叛乱,鲍出和老母亲及兄弟五个人住在本县,因为饥饿,留下他的母亲守家,带领众兄弟出去采莲子,一起采了几升,让二位哥哥鲍初、鲍雅和弟弟鲍成拿着莲子回家,给母亲做饭,自己和小弟留下接着采莲子。鲍初等兄弟到家,发现几十个食人贼已经抢了他们的母亲,并且用绳子绑着母亲的手,赶着她逃走。

鲍初等兄弟害怕,不敢追贼人。过了不久,鲍出随后到家,知道母亲被食人贼抢走,打算追赶贼寇,众兄弟都说:“贼寇众多,该怎么办?”鲍出生气地说:“母亲在却让贼寇绑着手掠走,带走后会被煮着吃了,我们活着还有什么用呢?于是就卷起衣袖,挽起裤腿独自一人追赶贼人,追了几里赶上了贼寇。贼寇远远望见鲍出,就排开阵势,等待他。鲍出赶到以后,从一边砍杀四五个贼寇。剩余贼寇逃跑,再次聚集围住鲍出,鲍出跳出包围圈击杀贼寇,又杀死十几个,此时贼寇分散开来,赶着鲍出母亲走到前面。贼寇接连攻击鲍出,没能取胜,于是就逃去与前一批贼寇聚合。鲍出再次追击贼寇,看见母亲和邻居妇女被绑在同一根绳子上,鲍出就再次奋力击打贼寇。贼寇就问鲍出:“你想要什么?”鲍出责问、列举贼寇的罪过,指着自己的母亲给贼寇看,贼寇才解开绳索放回鲍出的母亲。邻居妇女没有松绑,远远望着鲍出显出求救的.神色,鲍出再次击杀贼寇,贼寇对鲍出说:“已经放回你的母亲,为何还不住手?”鲍出又指着哀求的妇女说:“这是我的嫂子”,贼寇也松绑放走她。鲍出救回母亲,扶持奉养她,客居南阳。

建安五年,关中才安定,鲍出北归,可是他的母亲不能步走,兄弟几人打算用车载着母亲,鲍出认为用车载经过山路危险,不如背着母亲安全,于是就用竹筐装着母亲,独自背着母亲走到乡里。乡里士大夫他的孝道气节,打算向州郡举荐,州郡下令征召鲍出,鲍出说:“农夫不能为官。”到青龙年间,母亲一百多岁才去世,鲍出此时已经七十多岁,按照礼节办理丧事,就像现在八九十岁的人,看起来才五六十一样。

鱼豢说:过去孔子赞叹颜回,认为他长时间不离开仁德大概是洞察了他的内心吧,那濮阳周家不敢收留季布,可鲁地朱家不问事情的实情(收下季布)这是为什么呢?害怕灾祸降临到自己身上,又感觉内心不安啊!但是太史公仍然认为他最终使季布脱身的举动的可贵的,向二位贤人那样,他们的义举难道不值得褒扬吗?至于鲍出,没有受到礼教的教化,生于自然,虽然他行在田间地头,但与那些情真意切的君子有什么不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