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与尊严

爱心与尊严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严的,这也是一种美。正如费孝通先生说的“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既然捐助,捐助者应该有博大的胸怀,相信能够理解受捐者的心态,领者欣然,拒者敬然。爱心不仅仅是财与物的施舍求助,也应该包括对人的尊严的爱护关怀。

曾几何时,慈善家陈光标高调捐款,抛洒钱财,可谓爱心无限,然而这种无视受捐者尊严的行为也令许多人唏嘘;还有我们许多地方的政府部门高调公开贫困户的名单和展现他们受捐的场面,真实令人呼吸困难。有谁考虑过这些受捐者他们的感受呢?且不说古有“廉者不受嗟来之食”的美誉,至少拒绝了受捐的一家认为这是一种施舍,这背后当然他认为是尊严的丧失。希望工程发起人、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徐永光认为,“如果以丧失受赠人的尊严来获得自己的某种满足,这是一种慈善的暴力行为”。如今假日“扎堆”献爱心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记得五一节,某福利院老人们一天要接待四五拨志愿者,据说光洗脚一天就5、6次,反反复复聊天,反反复复被推出去晒太阳,令老人们不堪其扰。这样的.爱心成了一种幸福的负担,老人们俨然成了丧失尊严的道具。

如果我们没有考虑到捐赠对象的想法和需求,把并不需要的东西强加于对方,以致造成反感和抵触情绪;甚至一些爱心捐赠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或是为完成某项任务,那么其结果会使得受赠人丝毫感受不到真挚的关心,而更像是一种道具任人摆布。扶危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无论是帮助他人和被他人帮助,其地位都应是平等的。我们不能因为自己付出了,就理所当然获得某种道德优越感,从而居高临下,颐指气使,苛求对方全盘接受,俯首帖耳。别忘了,受捐者亦有自己的尊严,对于自己不需要和造成困扰的献爱心活动,也有说不的权利。须知,献爱心是要真切让人感到“被爱”,而不是“被迫接受爱”。

在北京四惠地铁,许多路人都会把自己看过的报纸送给收报纸的70多岁李大爷,而李大爷给每位过往的路人发这张感激卡片,上面还写着“再怎么急,也别忘了吃早饭。”表示在收报纸期间受到大家不少的帮助,一个老人质朴的感恩心情跃然纸上。这是一个爱与尊严交织的温馨的画面。很多时候人在接受别人帮助后都需要展现自己的尊严,无论是断然拒绝还是过后的偿还,正如古人云“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其中的“志”就包含了人的尊严。于是在汶川大地震中我们看到了唐山救援队的身影,在雅安地震中我们也看到了汶川救援队的存在。

社会需要爱心,就像天边的白云之于大地;人需要尊严,如同水之于生命。虽说“云在青天水在瓶”,但唯一不变的是它们纯净的颜色,无论怎样的姿态,它们都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需要美化的是人类的尊严

一个人的成长是部苦难史。人总要无可避免地在生活中遭遇苦难,一个人的工作可以不畅,情感可以受阻,人生可以坎坷,苦难无时不在,又无处不在。

苦难之所以为苦难,可是因为它不仅摧残人的肉身,更是一种对意志的考验,它就像一把利刃在你皮肤上留下的伤疤,不仅是肉体上的伤残,而且是精神上的摧残,成为了你不愿回忆的伤痛。

一个没有军训过的人,永远无法体会那种在长时间烈日炙烤下的痛苦,汗水流下了不能擦拭,眼泪流下了也无人关心。你可能早晨摸黑起床晨训,晒了一天的太阳,淋了一躯的汗水,可教官还是叫你去跑1500米,对此你毫无怨言,准确地说是不能有怨言,因为你必须明白,在军队,没有借口只有服从,所有反抗皆成了了无谓的挣扎,那不仅是一种对于肉体极限的挑战,更是对精神溃败底线的挑战。

由此看来,那些赞扬苦难的人是多么的虚伪。在我看来,一个人只要真正领略了平常苦难中的绝望,他就会明白,一切美化苦难的言辞是多么浮夸,一切炫耀苦难的姿态是多么做作。更不要对我说,苦难净化心灵,悲剧使人崇高。默默之中,苦难磨钝了多少敏感的心灵,悲剧毁灭了失意英雄,何必用舞台上的绘声绘色,来掩盖生活中的无声无息!

苦难不需美化,更不需迎接。茫茫宇宙间,有多少苦难,多少虚伪而“伟大”的苦难让人痛心疾首,不堪回首。相反,要美化的是人对苦难的态度,没有人,苦难再多,也没有载体。苦难就像寄生虫,只有在宿主上才有其存在的意义。

我想,只有人类伟大而不屈的尊严才能抵御苦难的侵扰。以尊严承受苦难,本身就是人生一项伟大的成就,因为它所显示的不只是一个人的品质,而是整个人类的高贵和尊严,证明了这种尊严比任何苦难更有力,是世间任何力量都不能将它剥夺的,正是由于此,在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受难者,同伟大的创造者一样受世世代代的敬仰。

人有时必须面对极大的苦难,受灾于整个人类的苦难,面对无可逃避的厄运和死亡,在失去一切慰籍后,总还有一个慰籍,便是在勇也承受命运的尊严感,由于降灾于我们不是任何人间势力,而是大自然本身,因此,在我们的勇敢中体现出的乃是人类的最高尊严——人在神面前的尊严。

电影《后天》中,纽约被严寒控制,许多人冻死街头,可是主人公仍然在风雪中不顾生命的寻找生存者,在他身上张显的,正是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永远不屈的伟大尊严。

因此,不必美化苦难,需要美化的,是人类的尊严,这种受苦难的最高形式,只有如此,一代代人才能在前辈不屈的尊严下拥有与苦难抗争的资本

爱心还是尊严重要?

导语:我们认为男儿有泪不轻弹,男儿膝下有黄金。不应该轻易下跪。但某海口的一校长却轻易在学生面前下跪,这究竟是他说的情不能自已,还是我们人为地失去了尊严呢?

如果不是媒体的偶然发现,周常德现在依然是海口市旧州镇中学一名寂寂无名的校长。“校长下跪震惊千余学生”的消息让他成为备受争议的新闻人物。“下跪”字眼敏感触及了数千年积累下来的师尊底线。“校长疯了”,一些初三学生私下议论。“他丧失了自己的尊严,败坏了整个地区老师们的声誉。”一名老教师破口大骂。当然,也有年轻教师心生敬佩:“校长是为学生才这样做的,换了我们肯定做不到。”

“感情到了,一激动就这样做了”

41岁的周常德皮肤黝黑,有些发胖,嗓门大在全校是出了名的,说起话来滔滔不绝,妙语连珠。但周常德实在不愿意再谈起“下跪事件”了。他觉得,新闻报道没有给他造成实质性的压力,倒是学校管理却让他烦恼无比。上级领导电话提醒他,要维护好学校秩序。

周常德认为“下跪”只是他工作中自然而然的流露,“感情到了,一激动就这样做了。”他反复强调。

其实,这并不是周常德第一次向学生下跪。自从1996年调入旧州中学,他一共向学生下跪了六次,在三尺讲台上、早操训话中,甚至在文艺晚会致答谢辞时。

最近一次下跪是在6月份。早操完毕后,周常德照例上台讲一些校务。他点名批评145班上课吵闹,屡教不改。令全校师生意料不到的是,他走到145班同学面前,双手合拢,突然双膝跪在地上,大声喊道:“求你们了,不要再玩闹了,好好学习!”

蹲在最后一排的初一学生小梁被吓到了。她记得当时全场肃静,谁也不敢喘大气,“我一辈子都会记住这件事”。一位老教师有些气愤:“下跪是给父母、天地,他一个校长怎么能给学生下跪?!”

周常德跪了约一分钟,才慢慢站起来,没有人过去扶他。

学生们对校长的“下跪”并不陌生。在上个学期举办的“时代歌手”比赛和元旦文艺晚会上,周常德就曾两度跪下。

“我是为了感谢教职工和学生付出的劳动。晚会太成功了,节目紧凑,观众也很文明,没有怪声。”他这样解释自己的行为。他说此前像这样的大型活动,经常会发生吵闹、打架事件,有些校外的青年人会趁机闹事。

无人闹事时,周常德也曾三次跪倒在讲台上,而他说“这是教课内容的需要”。

2002年的一次下跪,一名初三学生还记得那一幕:“周校长要我们走好人生道路,当你犯一次错误后,就很难改过来了。”这名学生很感动:“可能爱心来了,尊严就不是那么重要了。”

“这是自古以来没有的事”

“校长下跪”一事经媒体报道后,周常德的手机响个不停,各地记者、知名门户网站的采访请求纷至沓来。“我一看是陌生电话就不接了。”他摇摇头。一些同僚见面就问:“你怎么上报纸了?”虽然他没有听到,但他知道有老师在背后骂他。

很多老师不愿意过多评价。“各人有各人的教学方式。”一名老师说。

“这是我的工作,工作有什么错吗?下跪不违法吧?只是工作理念、方法、措施上有我的一套而已。”他说,“现在不管好事也好、坏事也好,塞翁失马,就当做是一股东风,借东风把学校管理得更好。”

不过有老师证实,后来145班的纪律“果然好了许多”。“下跪事件”在海口市琼山区(下辖旧州镇)教育局教研室也成了热门话题。“我们基本上都认为不应该,这是自古以来没有的事。”一名官员说,“这涉及到教师的`尊严。下跪了,尊严不就没有了吗?”他甚至考虑到这种后果:以后有学生一闹事,校长就得下跪了。

事实上,周常德认为自己的下跪是感性表达;从理性层面,他也不认为自己的行为值得提倡。当他听说郑州的一名校长跪着向学生赠送国学书籍时,很愕然:“如果说我离谱的话,他(郑州的校长)更加离谱了。他不需要这样做。”

“德哥”的教育观

如同其他乡镇中学普遍存在的现象,旧州中学部分学生中存在厌学情绪,出路茫然。周常德抱怨说,学生缺乏思想道德教育,师资发展缓慢,无法留住人才,等等。他压力最大的是,社会无业青年经常入校捣乱。前不久一名校外青年打了学生,周常德要他道歉:“不然我要送你去派出所,治不了你我就罢课。”

周常德多次强调这不是导致他下跪的缘由。或许正如他所言:“我是一个有个性、有魄力的校长。”

周常德常用“我的学校”、“我的孩子”来形容他和学校、学生的关系。校门口用大红字写着他的教学理念:“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德馨校兴,天道酬勤。”在教育局官员眼中,他是一个责任心强,抓纪律严的校长。

周常德自认教学水平一般,常以自责心态对待工作。从初一升至初三当老师时,他就做过一件“出格”的事:他不愿意到初三教书。周常德告诉学生:“你们要念高中的话,不能让我上语文,你们要马上找校长说。”在老校长的坚持下,他才勉强去带初三。

不过,他教课时感情很投入是全校师生的共识。一名初三学生说:“他讲抒情散文不行,但讲爱国的课文时就让人心潮澎湃。”

这时候,他已不是恪守严师高徒传统关系的教育者,也不是刻板的教书匠,“像一个诗人”。学生们私下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德哥”。当学生当面这样称呼他时,他也很乐意地应承。

直至今天,从前的学生见到校长时,有的仍叫他“德哥”。

爱心与尊严高中作文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严的,这也是一种美。正如费孝通先生说的“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既然捐助,捐助者应该有博大的胸怀,相信能够理解受捐者的心态,领者欣然,拒者敬然。爱心不仅仅是财与物的施舍求助,也应该包括对人的尊严的爱护关怀。

曾几何时,慈善家陈光标高调捐款,抛洒钱财,可谓爱心无限,然而这种无视受捐者尊严的行为也令许多人唏嘘;还有我们许多地方的政府部门高调公开贫困户的名单和展现他们受捐的场面,真实令人呼吸困难。有谁考虑过这些受捐者他们的感受呢?且不说古有“廉者不受嗟来之食”的美誉,至少拒绝了受捐的一家认为这是一种施舍,这背后当然他认为是尊严的丧失。希望工程发起人、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徐永光认为,“如果以丧失受赠人的尊严来获得自己的某种满足,这是一种慈善的暴力行为”。如今假日“扎堆”献爱心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记得五一节,某福利院老人们一天要接待四五拨志愿者,据说光洗脚一天就5、6次,反反复复聊天,反反复复被推出去晒太阳,令老人们不堪其扰。这样的爱心成了一种幸福的负担,老人们俨然成了丧失尊严的道具。

如果我们没有考虑到捐赠对象的想法和需求,把并不需要的东西强加于对方,以致造成反感和抵触情绪;甚至一些爱心捐赠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或是为完成某项任务,那么其结果会使得受赠人丝毫感受不到真挚的关心,而更像是一种道具任人摆布。扶危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无论是帮助他人和被他人帮助,其地位都应是平等的。我们不能因为自己付出了,就理所当然获得某种道德优越感,从而居高临下,颐指气使,苛求对方全盘接受,俯首帖耳。别忘了,受捐者亦有自己的尊严,对于自己不需要和造成困扰的献爱心活动,也有说不的权利。须知,献爱心是要真切让人感到“被爱”,而不是“被迫接受爱”。

在北京四惠地铁,许多路人都会把自己看过的报纸送给收报纸的70多岁李大爷,而李大爷给每位过往的路人发这张感激卡片,上面还写着“再怎么急,也别忘了吃早饭。”表示在收报纸期间受到大家不少的帮助,一个老人质朴的`感恩心情跃然纸上。这是一个爱与尊严交织的温馨的画面。很多时候人在接受别人帮助后都需要展现自己的尊严,无论是断然拒绝还是过后的偿还,正如古人云“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其中的“志”就包含了人的尊严。于是在汶川大地震中我们看到了唐山救援队的身影,在雅安地震中我们也看到了汶川救援队的存在。

社会需要爱心,就像天边的白云之于大地;人需要尊严,如同水之于生命。虽说“云在青天水在瓶”,但唯一不变的是它们纯净的颜色,无论怎样的姿态,它们都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2016高考作文预测:爱心与尊严

高考将至,作文是高考中重要一部分,得作文者得高考。小编整理了关于高考的预测作文,快来围观吧。

爱心与尊严作文:请甩掉“利益”包袱

为什么那么多的老工匠不愿承担将钻石割开的工作?是他们的经验和技术不过关吗?当然不是,要知道他们可都是“老切割师”;为什么那位年轻工匠很快就把钻石一分为二?是他的经验和技术无与伦比吗?当然不是,否则他在切割时也用不着师傅在一旁指导。那么原因究竟何在?材料中老切割师的话道出了真谛——要有经验和技术,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手自然不会发抖。

是的,切割一块价值不菲的钻石,要使其价值成倍增长,即便有足够的经验和再高的技术,如果顾虑重重,老是想着失败所造成的巨大损失,那么内心自然怯弱,不但不敢下手,而且下手也可能失败。相反,如果放下“利益”的包袱,大胆果断的出手,往往能够取得成功。

其实,不仅仅是切割钻石如此,生活中做任何事情都是如此。

就在高考前夕的法网赛事当中,曾经夺过此项赛事冠军、目前排名世界第六的“中国一姐”李娜止步于第二轮比赛,惨遭淘汰。论李娜的技术和经验,那自然是堪称一流,毋庸置疑,那为什么会被早早淘汰出局呢?原因就在于她心里想得太多,太想赢下比赛,从而思想上有了包袱,内心产生了巨大压力,在比赛中放不开手脚缺乏勇气和自信,以致最终遗憾出局。李娜的失利,不正表明心存顾虑、缺乏勇气会带来严重后果吗?

令国人屡屡失望的中国男足,其经验和技术虽不能与欧美强队同日而语,但在亚洲足以与任何一支队伍抗衡。可是每逢重大比赛,总是怀着想赢怕输的心理,背着沉重的包袱,缺乏必胜的信念和勇气,发挥不出应有的水平,以致于面对一些弱队也总是屡战屡败,最终沦为了亚洲二、三流球队之列。这也不正表明心存顾虑、缺乏勇气的严重危害吗?

伦敦奥运会上伤退的刘翔,九二年代在“友好运动会”上伤残的桑兰,也无不是因为缺乏抛却顾虑的勇气,甩不掉“利益”的包袱所致。

体育界如此,其他各行各业也是如此。

拿教育界来说,目前我国的教育严重偏离了方向,虽然国家提倡素质教育,全面培养人才,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为了追求升学率,绝大多数学校却是只注重对学生智育的培养,不敢把德育、体育等放在与智育同等的位置上。这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功利思想,直接导致我们的教育只是培养出一些做题的机器、考试的工具,造成人才的大量浪费,使得我国的人口综合素质越来越低。这难道又不是没有勇气、看重“价值”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在政界,一些官员因循守旧、思想保守,面对社会的迅猛发展,面对改革大潮的汹涌勃发,不愿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有所作为,不敢把步子迈得大一些,老想走复古的老路,生怕一不小心破坏稳定繁荣的大好局面。殊不知这种不能顺应历史潮流,违背历史规律的不作为的保守思想,往往使得社会止步不前,各项事业得不到进一步发展,人民的利益遭受严重损失。这些官员的所作所为,不正等同于面对可以增值的钻石却不敢去切割的老工匠们的所作所为?

与此相反,那些勇于进取,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不为“利益”包袱所困的人,往往会取得辉煌的成就。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研制杂交水稻的过程中,国内外普遍认为他在干一件异想天开的事情,都等着看他失败后的笑话。可是袁隆平全然不顾忌这些,他勇于探索,不辞辛苦,整日埋头于田间垄头,把自己的奖金分给下属激励他们搞研究,终于研制培育出高产量的籼稻,解决了全世界不少人的温饱问题,让那些看他笑话的人顿然哑口无言。假如袁隆平害怕自己研究失败而遭别人笑话,岂能有如此重大成果?

居里夫人,凭着对科学事业的高度热爱,勇于进取,决心从矿渣中提取镭。这项工作十分繁重,相当困难,连她的丈夫也担心她不但难以成功,甚至身体健康也会受到极大损害,而她却不以为然,充满自信,勇敢顽强地展开艰苦的劳动,终于从8吨矿渣中提取出1克镭,创造出科学上的奇迹。假如居里夫人怕自己的身体受损,岂能有如此成果?

发明炸药的诺贝尔,为了减轻采矿工人繁重的劳动之苦,亲自在炸药爆炸现场搞试验。许多人担心他的生命危险,可他从来不去想这些,而是勇敢地投入到一次又一次的试验当中,最后一次试验,他被炸得遍体鳞伤,却兴奋地从烟雾中爬出来高喊:“我成功了,成功了!”假使诺贝尔顾忌自己的生命危险,放弃研究,岂能最终将炸药研制成功?

由此也想到我们身在考场的高考学生,面对如此重大、决定个人命运的考试,千万不能有畏惧心理,一味地想着考试以后的事情,生怕自己名落孙山。如此一来,心里承受着巨大的负担,内心怎能不紧张,怎能在考场上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平?

可见,做任何事情,都要抛弃种种顾虑,甩掉无谓的包袱,勇于担当,坦然面对,方有成功的机会。那些在做某种事情之前就顾虑重重,计较得失,背着沉重思想包袱的人,恐怕一辈子都难以做成一件事。我们每一个人,要想有一番成就,必须牢牢记住这一点!

爱心与尊严作文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严的,这也是一种美。正如费孝通先生说的“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既然捐助,捐助者应该有博大的胸怀,相信能够理解受捐者的心态,领者欣然,拒者敬然。爱心不仅仅是财与物的施舍求助,也应该包括对人的尊严的爱护关怀。

曾几何时,慈善家陈光标高调捐款,抛洒钱财,可谓爱心无限,然而这种无视受捐者尊严的行为也令许多人唏嘘;还有我们许多地方的政府部门高调公开贫困户的名单和展现他们受捐的场面,真实令人呼吸困难。有谁考虑过这些受捐者他们的感受呢?且不说古有“廉者不受嗟来之食”的美誉,至少拒绝了受捐的一家认为这是一种施舍,这背后当然他认为是尊严的`丧失。希望工程发起人、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徐永光认为,“如果以丧失受赠人的尊严来获得自己的某种满足,这是一种慈善的暴力行为”。如今假日“扎堆”献爱心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记得五一节,某福利院老人们一天要接待四五拨志愿者,据说光洗脚一天就5、6次,反反复复聊天,反反复复被推出去晒太阳,令老人们不堪其扰。这样的爱心成了一种幸福的负担,老人们俨然成了丧失尊严的道具。

如果我们没有考虑到捐赠对象的想法和需求,把并不需要的东西强加于对方,以致造成反感和抵触情绪;甚至一些爱心捐赠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或是为完成某项任务,那么其结果会使得受赠人丝毫感受不到真挚的关心,而更像是一种道具任人摆布。扶危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无论是帮助他人和被他人帮助,其地位都应是平等的。我们不能因为自己付出了,就理所当然获得某种道德优越感,从而居高临下,颐指气使,苛求对方全盘接受,俯首帖耳。别忘了,受捐者亦有自己的尊严,对于自己不需要和造成困扰的献爱心活动,也有说不的权利。须知,献爱心是要真切让人感到“被爱”,而不是“被迫接受爱”。

在北京四惠地铁,许多路人都会把自己看过的报纸送给收报纸的70多岁李大爷,而李大爷给每位过往的路人发这张感激卡片,上面还写着“再怎么急,也别忘了吃早饭。”表示在收报纸期间受到大家不少的帮助,一个老人质朴的感恩心情跃然纸上。这是一个爱与尊严交织的温馨的画面。很多时候人在接受别人帮助后都需要展现自己的尊严,无论是断然拒绝还是过后的偿还,正如古人云“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其中的“志”就包含了人的尊严。于是在汶川大地震中我们看到了唐山救援队的身影,在雅安地震中我们也看到了汶川救援队的存在。

社会需要爱心,就像天边的白云之于大地;人需要尊严,如同水之于生命。虽说“云在青天水在瓶”,但唯一不变的是它们纯净的颜色,无论怎样的姿态,它们都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爱心与尊严作文:我心中的蝶

小小的蜡烛,让蝴蝶退到山洞深处。可是,同舍的你,你知道吗?你父亲的一举,让我心中的蝶,向爱的深处飞去。

昨日,天气闷热。清晨起身,两脚肆意将被子踢开,背起书包,向教室冲去,丝毫不顾床铺的凌乱与不整。午间回舍,见一衣衫褴褛的中年男子满头大汗站在宿舍门口焦急等待,渴盼的眼神望着走廊尽头,期待着自己孩子熟悉的神情与身影。只见他皮肤黝黑,头发杂乱,穿着件玄色衬衫,裤脚挽着,活像一个渔翁。

“叔叔,您好。您是大伟的父亲吧?”我客气地打了一声招呼,然眼里却有一丝鄙薄和蔑视,打开了宿舍门。

“娃子,你好啊……”

“大伟吃饭去了,要不您先等等?”

“行啊……”他慢步走进宿舍。微风拂过,我闻到了他身上浓浓的汗味。我似乎有些不满。“叔叔,您等等他吧,我先吃饭去了。”我冰冷冷地甩了一句,冲他眉毛一挑,拂袖而去。

饭后,炎炎烈日。明天要高考,风拂天地,更拂动着我烦躁的心。

当我推开宿舍门时,一股清香扑鼻而来。定睛一看,自己的床铺被收拾得整整齐齐,连盆中堆放几天的衣服也不翼而飞,挂在了走廊中间。而他,大伟的父亲,仍在卖力地拖地。

“叔叔,您……”我一时语塞,“您……帮我……您……”我眼中一阵酸胀,“太……太谢谢您了!”

“没事,都是孩子。”他冲我憨憨一笑,“都是孩子,都需要照顾。”

我的心如同受到了飞来石的撞击,似花瓣一般散落开来。远离父母,却让我体会到人间的温暖。回忆我鄙薄势利的态度,我深深地低下了头。

随后,我又陷入了深深的自责,鲁迅说过:“生存不是苟活,温饱不是奢侈,发展不是放纵。”然而却有太多太多的人在生活中苟活着,享受奢侈,忘掉了自己最初的样子。难道我的祖辈不也跟他们一样,在底层中挣扎过吗?

“孩子,这儿我买了个西瓜,天儿热,你和大伟两个把它切了。”

“叔叔,我……”我哽咽着。

“还有明天啊,一定要好好考。孩子,身份证、准考证不要忘了……”

“叔叔,我……”我哽咽着。

“还有明天啊,千万别紧张。”

“叔叔,我……”我哽咽着。

傍晚,他瘦小的身影挪出大门,我目送他远去。

小小的蜡烛,让蝴蝶退到山洞深处。可是同舍的你,你知道吗?你父亲的一举,让我心中的蝶向爱的深处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