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肉飘香幸福来的散文

在故乡的美食中,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腊肉。

冬至前后,城里乡下的人们都会忙碌起一件共同的事情:腌制腊肉。城里的菜市场进入最热闹的时节,农村里人们都忙于宰杀肥猪,猪肉用盐巴、花椒浸泡一段时间后,拿出来风干水分,挂在一个铁罐或水泥砖头搭建的炉膛里,下面用柏树枝等柴火烧出青烟,也就三两个小时,香喷喷的腊肉就出来了。那一缕缕青烟带着腊肉的香味四处飘散,向人们传递出春节的气息,人们心里的喜悦冲破了寒冷的禁锢,温暖和幸福洋溢在每个家庭。

这是四川冬腊月里最常见的一幕。此后家家户户的餐桌上都离不开这一道美食,家人们带着感激大快朵颐,腊肉的制作人在大家的赞赏中除了喜悦还有一番得意。

说起腊肉,我们还得从养猪开始。冬天到来的时候,父亲就会为第二年买下一对猪仔,这既是为了饮食的需要,也是为了农家肥的日常储备。冬日里小猪需要精心侍候,否则容易生病死亡,父亲母亲在小猪的食料供应和环境卫生颇费心血。春天到来,一家人都要下地劳动,挖地蒿草,肩挑背磨,种植大量的红薯、玉米、蔬菜,不论天晴下雨还是刮风下雪,大人们还要下地把这些粮食蔬菜收割回来,辛苦是不用提的了。记得有一次父亲母亲有事外出了几天,奶奶不顾七十高龄下地割猪草,在泥泞的土地和路上摔了好几跤,等到父亲母亲回来,奶奶因劳累病了好几天。有一句方言是这样描述农村养猪的辛苦的:“腊肉香香,潲桶磨光。”

猪儿膘肥的时候就快腊月了,村子里的人们像赛宝似的,把养了一年多的肥猪赶到一起宰杀,喜悦和幸福挂在每个人的脸上,一向沉默寡言的农人们话也多了起来,谁家的猪个大膘肥,主人的脸上更溢满了光彩;肥腻白漂的猪肉让人们垂涎欲滴,尤其是清汤寡水了一年的小孩子,早已围着灶房挪不开脚步了。

我家由于没有别的经济收入,父亲每年都会把一半以上的猪肉拿去卖钱,弄得我们都要闷闷不乐好几天。父亲把剩下来的猪肉腌制成腊肉,悬挂在灶膛火口边熏干熏黑,再分散挂在墙壁上,屋子里香气扑鼻,一年中最好的日子到来了。

对于贫穷的乡下人,猪肉算是至宝了。记得父亲曾给我们讲过一个笑话,说从前有一对年轻夫妻,杀完年猪后将猪肉腌制在一个石缸里,夜间听见石缸那边有响动,因天气寒冷,小俩口相拥在被窝里都不愿起身,只叫对方起床看看。次日起来,见贼人在石缸上面留下了一个字条,上面写着:“你也懒,我也懒,缸里还剩了两根猪脚杆。”孩提时的我们相信了这个笑话,为小夫妻感到可惜,现在想来,这笑话一定是大人们杜撰出来的,目的是告诫我们不要懒惰,否则到口的美食都难免失去。

母亲把一些下等猪肉切碎煎成油渣,放上一些盐巴和香料,冷却后凝结在一个瓦罐里,瞅准大人没有注意,我就会扣下一块放进嘴里。每次做饭的时候,母亲切下一小块猪肉,在烧得快红的铁锅里“哧溜”几下,我们赶快张开鼻息,让那浓烈的香味进入五脏六腑。我记忆最深的是熏腊肠,那份香味带着绵软劲嚼在嘴里,觉得世上再没有那样的美食了,那份感觉一直延续到现在。吃饭的时候,父母总会把自己碗里的油渣或肉块挑进孩子们的碗里,我们盯着那油乎乎的肉食,嘴里咽着口水,手上却传给了兄弟姊妹们,油渣或肉块被击鼓传花似的传得都凉了,在大人们的催促下才会被一个孩子咽下去。

在这样的生活条件下,过年无疑是孩子们最盼望的时刻,尽管母亲依然很注意节俭,但过年时还是要为一家人准备较多的.肉食。母亲把黑黑的腊肉用开水浸泡洗净,放在大铁锅里加上萝卜、海带以及青菜,咕嘟咕嘟炖上好几个小时后,把黄橙橙的腊肉捞出来,用大菜刀切成一片片,肥的晶莹剔透,瘦的粉红结实,尤其是那绵软的肉皮黄得像一层厚厚的金箔,色香味俱全,极具诱惑力。看着我们垂涎的样子,母亲捻起一小块塞进我们的嘴里,那一刻算得上是父母给我们最大的宠爱了。团年的时候我们一顿狼吞虎咽,连残汤都没剩下多少,家里的老花狗眼巴巴地望着我们,舌头伸得老长,不停地舔舐着嘴唇,谁要是舍得给它一小块,它从此以后就对你服服帖帖亲近无比。

母亲最大方的时候是家里请人插秧之时,她把腊肉尽可能地切得又长又大又厚,以体现主人家的热情,这就是故乡俗称的“栽秧肉”。帮活的人对这“栽秧肉”记忆最为深刻,事后总会反复嚼舌,大方的主人不仅脸上有光,以后在请人帮活方面就容易多了。可以说,腊肉的宽厚程度折射着主人的诚实宽厚的人品。

腊肉里包含着最重的便是亲情,亲戚或邻里之间,哪家腊肉出来都要给亲戚送上一块。舅舅单身一人,但他在父母的教导下还是很勤奋,每年都要喂养出一条大肥猪。有一年他提了一块腊肉来看望我们,父亲高兴地劝舅舅多喝了几杯,舅舅只得在我家住了下来,一夜都惦记着他的那些腊肉,次日天没亮他就走了,回去一看,家里的腊肉被偷了个精光,舅舅和父母伤心了整整一年。我家制作的腊肉出来以后,母亲给舅舅送去了好几块,帮助舅舅度过了最艰难的日子。

大伯转业后在湖北省工作定居,离我家远隔千里。父亲知道腊肉是大伯的至爱,腊肉出来的时候,父亲都要给他邮寄几块过去。包裹一寄出,父亲就盼着大伯的来信,生怕腊肉在邮寄中丢失了。有时候大伯回来探亲,父亲和其他亲人们各自都要为他准备好几块腊肉,大伯自己搬不动,亲人们背的背,挑的挑,一直把他们送出去很远,有几次甚至直接把他送到了湖北家里。

大伯家的女儿(我的堂姐)常年在城市生活,在城市里吃了不少美食,一开始对老家的腊肉没放在眼里。有一次她跟着大伯回来,见我母亲从柜子里拿出一块黑乎乎的腊肉,她赶紧用手扇扇鼻息走远了,对大伯说腊肉看起来脏兮兮的,哪里有食欲啊?大伯说别看腊肉丑陋,但好吃得很,堂姐却发誓绝不沾边。谁知到了吃饭的时候,大家嚼着香喷喷的腊肉轮流劝堂姐,堂姐闻着香味试了一块,很快跟着大家狼吞虎咽起来。临别的时候,堂姐对别的东西都不感兴趣,只是反复叮嘱大伯,不要落下亲人们赠送的腊肉。

乡下人嫁女的时候也没有多少物品赠送,嫁妆里最重要的还是腊肉,为此父母要提前很久准备,长辈们送的最重要的嫁妆也是这腊肉了。我们外出谋生以后,父母每年最记挂的是给我们准备下腊肉,用最好的腊肉迎接我们。在我们离开的时候,父亲还会亲自背上几块送我们直到车上。山路崎岖陡峭,沉重的包裹把父亲的脊背压得弯弯的,我的心情也变得十分沉重,脚步都迈不开来。

记得姐姐出嫁后第一次回来,母亲用最好的腊肉接待他们,母亲不停给姐夫夹肉,姐夫吃不下了,父亲便不停给姐夫倒酒,嘴里说:“肥肉怕烧酒。”姐夫自小丧母,从那一刻起重新体会到了母爱的温暖,在酒力的促动下,竟然感动得掉下泪来。

在城市工作久了,我们常到一些乡村游玩,旅游中看见店铺里挂着的腊肉我就特别在意,特意叫主人给我们煮上一块,或者买下一块带回家里慢慢品尝。尽管这些腊肉和故乡的味道存有差别,但心里的念想还是一样的美好。

有一次在云南旅游,我们看见一家翡翠店里的一块玉石表层金黄,下面黄里透白,我一下子联想到了腊肉。女儿问我这玉叫什么名字,我回答不上来,顺口说道:“腊肉玉”。妻子笑说我又想吃腊肉了,我嘿嘿干笑了几声。后来回到老家,母亲为我们煮了一大块腊肉,女儿突然说:“看,腊肉玉。”我说:“不,这叫玉腊肉。”一屋子的哄笑。

随着物质条件的极大丰富,腊肉在城市成了司空见惯的物品,人们对他的新奇感越来越低了。我所在的城市里有一家腊肉生产企业,名字叫“万家香”,街道上随处可见他们的产品,考虑到制作腊肉的麻烦和辛苦,我劝父母不必再做腊肉了,但是父母没有采纳我的意见,一到冬天,潜藏在他们血液中的“腊肉分子”又重新复活起来了,看他们一如既往认真制作腊肉的样子,我知道腊肉在他们心里不只是一个食品那么简单了。

南宋诗人王迈曾为腊肉诗歌一首:“霜蹄削玉慰馋涎,却退腥劳不敢前。水饮一盂成软饱,邻翁当午息庖烟。”腊肉作为农家食品,产地较为偏远,所以文史资料鲜有记载,在物质匮乏的小农经济时代,制作腊肉的目的主要是对鲜肉的保藏。那么,在物质产品丰富、保藏技术先进的现代社会,这项技术还有存在的必要吗?我认为,不论从丰富餐桌还是从传统特色的角度,这项技术都不应该失传。

时下“文化”一词颇为时髦,毫无疑问,饮食是一种文化现象,在故乡的饮食文化中,腊肉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它已经深入人们的意识,植根在人们的血液中了。食用、招待、赠送,腊肉是最好的礼品之一。我在想,从文化的角度而言,腊肉中包含的文化元素应该有:肥猪科学养殖、腊肉制作工艺、腊肉的品尝、亲情表达等,这些方面无疑能提升我们的幸福指数。民以食为天,腊肉应该是幸福在饮食中最具体的表象之一,它曾经是人们最梦寐以求的物品,因此最能带给人们踏实的感觉,特别是其中包含的亲情最为浓厚!

冬季的炊烟总会勾起我无穷的幻想,那踯躅在屋顶和升入天空的缕缕青烟,是否也在留恋腊肉的香味呢?

桂花飘香爱情散文

仲秋时节,云淡天高,晴空一鹤。趁着浓浓的秋意,信步于院中绿树下,勿闻一股淡雅清甜的桂花香扑鼻而来。这时,才猛然发现大院中竞然挺立着一颗桂花树,满树花开,满院飘香。

惊喜中,我久久地凝望着,凝望着,眼前很快如银幕般变幻出一副几近模糊而又亲近的面容来,思绪随即把我带回到了一个并不远久的年代。

那是一千九百八十五年的秋天,我在一个偏远的名叫江源的小山村里蹭点抓综合治理工作。山村虽偏僻,但民风纯朴,凡来村的人,不管面生面熟,也不分官人百姓,一概以客相待。因我到这个村子里蹭点的时间较长,村里便安排我住到村里的小学校里,说学校里有三套公用床被。

小学校里有一男一女两个教师,都是本村的。男教师四十开外,已经当了二十年的民办教师。女教师二十出头,师专毕业分配来的。据说当时分了个男的来,那人不愿来,托人走后门分别处去了,是她主动要求回来的。她叫桂花,人如其名,清爽纯情,小巧活泼,如一只美丽的百灵鸟。

那时村里没有电,依靠煤油灯照明。村民们舍不得煤油,一般都趁着天尚亮早早地吃过饭,天一抹黑便上床休息了。桂花告诉我,每天下午上完课后,就趁早批改完作业,天黑前赶回家里。

自从我到学校后,桂花便常常晚上到学校陪我聊天。她说:“山村里最难耐的就是寂寞了,孤独和寂寞才是最最痛苦的”。我们谈天说地,谈人生谈文学,无所不谈。后来我们都无意中发现,彼此间已溶进了一壶情感,两颗年青的心灵碰撞出了炽热的火花,但彼此间却都把这份情感珍藏在了心底。

学校操场边的那蔸桂花树花开正好.月夜,我们站在桂花树下,任浓浓的桂花香闷入心肺。透过紊而迷幻的树枝,仰望着空中的明月,我说:“你将来有什么打算呢?”桂花注视着远方,用带着坚定的口气说:“我想好了,当初选择的时候,我就把自已的命运系在这块养育我的小山村里了。”我由衷地说:“是的,鸟儿的窝可是在树林里啊!”

当满树桂花调尽的时候,也是我们别离的.时候了。望着她那满脸难舍之情和顽强的眼神,我当即读懂了她的心绪。我说:“请记往这段时间里我们的愉快吧”。桂花的泪水却无声地涌了出来,喃喃地说:“你还能来看我吗?”我没有立即回答她,而是掏出她送给我的那块带着桂花清香的小手帕,轻轻地拭去她脸庞的两行热泪,真诚地说:“等到桂花再开的时候吧!”

然而,多少度春秋,桂花开了又谢,谢了又开,不觉岁月已无情流逝了十几个年头,我再没有看到过桂花。自从别后,我的人生也经历了几度漂泊,命运之舟最终豪无缘由地将我抛落在了一座远方的小城。大山远了,长着桂花树的小学校只能留存在了记忆的梦中,鸟儿只能在文字间啼叫。有时我也质凝自已,当年对桂花的那份情感,是不是真实的呢?

望着大院中那颗挺拔的桂花树,望着那点点金黄一缕清香的满树桂花,我每每感到一阵阵的迷失与温馨,禁不住为之心动。我不知道桂花现在何处,也不念惦她是否铭记那段愉快的时光。但我却似乎才刚刚明白,当时自已差点儿玷污了一个敬业者纯洁的心灵,不由得对那满树金黄的桂花多了几分敬意。同时,也体悟到了一个年轻山村教师的博大胸怀,她己把自已人生中的那一点金黄化作恒古不灭的美,永远铭刻在了走过的人生路上。

槐花飘香时节散文

亲家从老家摘了一袋槐花叫我尝尝鲜,望着桌上装在塑料袋里的槐花,不由自主地抓了一把,放在鼻子下闻着,顿时一股久违了的清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脾仿佛又回到了过去年代。

懂事起,在我们老家,槐树是一种很普通的树种,房前屋后街道两旁,除了榆树、春树外就是它了。每年三四月间,槐花开了,满世界都是它的身影,微风徐来,小小的枝叶间,白刷刷缀满了一串串槐花,抖动着仙子般的外衣,远处望去,倒像是压了一树白雪,淡淡的'清香,招引着蜂儿在花串间,表演着“蜻蜓点水式”舞步,飞来飞去煞是好看。

到了槐花成熟季节,槐树下又是孩子们的乐园,像猴子一样,窜上窜下,他们用挠钩折下槐树枝,淘气的小伙伴们,前呼后拥,几十双眼睛朝上仰看着,树上掉下一根树股,像狼叼猪娃似的围了上去,东拉西扯,手被树刺扎的流血,也顾不得叫疼,管它生与熟,扯下一串连叶带花,便塞进嘴里,贪婪地嚼了起来,那个美,就像喝了一碗蜂蜜水一样。

六一二年困难时期,人们为了填饱肚子,度过青黄不接季节,什么榆树皮,榆钱都能磨面,苜蓿芥菜,马齿芹,都填了肚子,玉米壳子能洗淀粉要说槐花作麦饭,便是其中尚品,能吃一碗槐花麦饭,叫人羡慕地不行,像咥满汉全席似的,小侄们为了一饱口福,养了不多在树上冒嫩叶时开始,就目不转睛地直勾勾盼着。成熟了,我曾幻想着长上翅膀飞上树去,先睹为快,做梦也想着自己变成一个大力士,像水浒里德鲁智深连根拔下来,拉回自家院子,独享其成。

槐树在关中,是普通树木,在我童年的记忆里,留下了抹不去的美好梦想和记忆。普通的果实,无私地奉献,拯救几代人渡过生活难关。现在好了,生活富裕了,往日赖以生存的植物,被人们遗忘在脑后,城里人猎奇的食物成了乡下人联笑的话柄。可今咋的了,一种对槐花亲近的心理,又在我这农村人心上又泛了起来,也许是这几年大鱼大肉吃的多了,吃的直发腻,也想来一点清淡之缘故罢了。

我迫不及待地把这槐花取叶留花,用心淘洗了好几遍,等老伴回来,蒸槐花麦饭。

老伴在半干的槐花中,掺进些面粉,摊进甑蓖,不大一会,水沸气园,槐花麦饭出锅,油煎了,蒜捣了,放进辣子,鸡精,筷子来回搅拌,那个香,叫人难以形容,我这有名的瞎好饭“不二碗”,今格破了天荒,来了个“双黄”,撩咋咧。

桂花飘香散文

桂花具有清浓两兼的特点,它清芬袭人,浓香远逸,它那独特的带有一丝甜蜜的幽香,总能把人带到美妙的世界。

桂花飘香

淅淅沥沥下起小雨来,被雨淋湿的马路上残留着片片落叶,一场秋雨一场凉,不知不觉,秋已深,早起的行人也穿上了秋装,绿化带上的芙蓉花却开得正旺,一朵朵白色的花在秋风秋雨中招摇,人行道上的那两排樟树好像刚被冷雨淋醒,直直地呆立着,似乎还沉浸在昨晚的梦里。

经过公园时,一股幽香扑面而来,源源不断,沁人心脾,是桂花的香,只有桂花的香才会如此的芬芳。

桂花以香闻名,自古以来都被人们喜爱,宋人吕声之有诗赞曰:“独占三秋压众芳,何夸橘绿与橙黄,自从分下月中秋,果若飘来天际香。”桂花的香,独特,时浓时淡,能飘很远,经久不散,世上的花,若以香论,没有能比过桂花的,金秋八月,桂花开放时,远远近近都是花香,所谓: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但往往只闻其香,并不见其树。如若能寻一静地,盖一草庐,庭院里种几棵桂花树,花开的时候,一个人静静地,泡一杯清茶,就着月亮,品着花香,让桂花的清香把忧愁释淡,把快乐增浓,让清茶里和心里也慢慢地充满芬芳,那可真是人生的一大快事。

我喜欢桂花的清香,可很长一段时间,我却不识桂花树。最初的印象来自一个古老的传说,说月亮上有棵桂花树,有个叫吴刚的老头不停地用斧头砍它,可砍了几千年总是砍不断这棵神奇的树,当时我觉得桂花树好神秘,是遥不可及的仙树,后来从一些歌里,还有从一些书里,慢慢对桂花树有了一个模糊的认识,知道它是一种四季常绿的树,有好几种品种,有的一年能开几次花,有的只秋天才开花,真正闻到桂花香是读初中时,上学的路上要经过一个小村子,每到中秋前后,远远地就能闻到一阵幽香从村里传来,与别的花香不同,仿佛能醉人,别人告诉我,那就是桂花的香味,那种香味陪伴了我三个秋天,那种香味从此就烙进了我的心里。

小时候在乡下,我没有见过桂花树,也不是刻意想见到它,到了城里,见它的机会就更少了,虽然到了秋天,偶尔也能闻到那熟悉的香味,可我却从没见过它,其实就算见到了,我也不认识,只能闻香兴叹。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却越来越渴望能见到桂花树,前些日子,听朋友说,公园里有好几棵桂花树,快要开花了,我就特意抽了个空闲,凭着朋友的描述和自己的想像,在公园里找了大半天,可看着那一园大大小小的树,却不知道到底哪一棵才是桂花树,后来经人指点,我才知道那几棵长得像桃树一样的树就是桂花树,真是闻名不如见面,见面才知道它实在是其貌不扬,灰褐色的枝干,并不高大的树身,看不出有什么奇特之处,只有那一树枝叶,倒长得葱葱茏茏,在秋风中摇曳,惹人怜爱,没想到心目中的仙树,就是这样子,我住的那条街,转弯处就有一棵,只是当初没想到那么平凡的树会是桂花树。

上次去看桂花,可惜桂花没有开,心中未免不甘,今天早晨偶尔路过公园,无意中竟碰到桂花正在秋雨中开放,怀着期待,带着渴望,我的脚步不由自主地拐进了公园。

公园里的秋色就淡了,一棵棵碧绿的树,一块块整齐的草地,都是经过精心布置的,都是四季常青的,只有那些自生自灭的野草杂树才会贴上秋的标签,花圃里,秋海棠和月季花正开得热闹,远远的就能看到红艳艳一片,如一团团燃烧的火苗,让秋风冷雨也温暧不少,可公园里弥漫的,却都是桂花的香味,一会浓,一会淡,仿佛农家的.小酒坊正开张,后院正蒸着桂花酒。

桂花树上开出了一朵朵黄色的小花,一簇簇,一团团,或藏在叶下,或躲在枝桠上,稀稀疏疏的,如害羞的小姑娘,像养在深闺的少女,在秋雨的洗涤下,更显得清秀可爱,桂花虽小,可每一朵都开得那么用心,那么精致,比起旁边艳丽的海棠和月季,它很不起眼,此时,也没有蝴蝶起舞,也不见蜜蜂献吻,可它的清香却能让那些鲜艳的花草黯然失色。我第一次亲眼目睹开花的桂树,深深地沉浸在桂花“清香不与群芳并,仙种原从月中来”的境界中,如果不是月中来,桂花的香为何会如此浓郁,如此芬芳,如此地与众不同!小巧的花心里,似乎蕴藏着神秘的魔力。

我记得台湾的作家琦君写过一篇《故乡的桂花雨》的散文,作者也对桂花魂牵梦萦,文中描写的是桂花的香,桂花的美,和桂花众多的用途,抒发的是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展示的却是作者真挚的情感,高尚的品格,在作家的笔下,桂花还能代表另外一种东西,而那些东西,如一缕缕桂香,飘荡在读者的心海,经久不散,让人动容。

此刻,我望着眼前的桂花树,用手轻轻一摇,果然,那一朵朵玲珑的小花就随着小雨一起飘落,飘落在秋风里,也飘落在我思绪的田野里。

桂花树是高贵的树,有很多美好的名字,仙树,月桂,丹桂,也有叫木樨的,桂花是一种神奇的花,能观,能品,能实用,但最迷人的还是它的香,因为香,才有了桂花糕,因为香,才有了桂花酒,因为香,才有了无数脍炙人口源远流长的诗词。桂花,高雅而不阿,平凡而不俗,宋代作家朱淑真有诗说:“弹压西风擅众芳,十分秋色为伊忙,一枝淡贮书窗下,人与花心各自香......”就是对桂花最好的描述。

人与花心各自香,多好的诗句,忽然之间,我有了一种奇异的想法,那些古今中外的文人不都是一棵棵飘香的桂花树吗?虽然没见过他们的面,但他们的名字却像桂叶一样四季常青,他们笔下的文字却像桂花一样飘香,芳香悠长,琦君从台湾“香”到了大陆,雨果从法国“香”到了中国,李白,苏轼,朱淑真们,从远古“香”到了今天。

文网里那些未见过面的朋友不也一样吗?未谋其面,早闻其香,红尘一笑,天街小雨,大海之子,雨袂独舞,剑客......还有许许多多记不住名字的文友,还有千千万万在文字里默默耕耘的普通劳动者。他们在开放,飘香。

桂花飘香,香飘千里,香出一片明净、美丽的天地,香出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园。

我愿意做桂树上那一片沐着雨露的叶子,踏着风的节拍,欣喜着,一路走向来年的春天。

桂花飘香

寂静的夜晚,大家都睡了,我一人静静地坐在阳台上,慢慢细品着西湖龙井,轻轻呼吸着,几分甜蜜的味道。那是桂花的香气,幽幽地,悄然弥散在空气里。

窗前有一棵桂花树,正默默绽开着黄色的花蕊,静悄悄地传送着香味。夜幕中,看不清桂花树的样子,只能感受到桂花的幽香,袅袅而来。

浓郁的空气里,搀杂着几分缠绵、温柔的气息。醉人的味道,融入在静谧的夜色里,朦胧的感觉,让我的内心,变得轻松而又飘浮着。

记得初来杭州,满园的桂花,让我如此的心醉。我是第一次见到桂花,从前只是在书中,读到过描写桂花的句子。曾读过郁达夫的《迟桂花》,说桂花是“恬淡含蓄不张扬,慢条斯理地在空气里递着脉脉甜香……”又记得宋之问的那句,“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常幻想着,月光下,静静的空气里,桂子飘香。那些只是内心的想象,而对桂花的相识,却是来到杭州以后。

站在桂花树前,看着那一树的小花,黄黄的,如繁星点点,簇拥着,密密匝匝的,充满了生机。细细体味,小小的花朵,拥挤着欢喜,散发着香气,象是在“闹秋”。

叶子绿油油的,那些小花就躲在绿色的枝叶间,静静地绽放了生命的芬芳。闭上眼睛,迎着秋风,太阳光里微有些暖意。香气弥漫,那些微甜的味道,让人沈醉。安静时,我仿佛听到了花儿们,活泼的喧闹,快乐地嬉笑,还有争先恐后地,向我展示着它的美丽,它的顽皮。

小园里,到处是桂花树,空气里全部是香甜的花香,沁人心脾。树下,总会有一个长长的木椅,供人休息,供人赏花。白天时分,一人安静地坐在那里,合眸倾听,或拿了本书来读,惬意极了。风吹来的时候,长发上,椅子上,飘落了细小的花朵。

想起到杭州的第一天,与妈妈出去,坐在长椅上看那些黄花。我悄悄捡起细小的落花,又放到手帕里。我对她说,我喜欢这些小花,要为它写篇文字。我轻轻感叹,怎样把这些小花收集起来。

过了两天,妈妈一个人出去了。我找不到她,打电话也不接,于是在烦躁中等待。母亲回来时,快乐的象个孩子,她捧着个小小的玻璃瓶,里面装满了香香的桂花。黄花纷扬,邻居正在摘桂花用来做桂花糖,母亲装来一瓶,送给我。

拿着这瓶桂花,我愣住。曾几何时,忽略了母亲,脾气改变了许多,因为有了宝宝,因为得了场大病,因为在最痛苦时,经历了“一点”人情,内心有种不平。工作家庭两忙时,也会心生忧怨。

想起来可笑,总是感觉母亲对自己不够好,甚至认为对自己,没有对妹妹好。偶尔会说了让母亲伤心的话,性格的执拗,伤了自己,更伤害了家人。

原来,母亲一直记得我的感受。这一瓶桂花,这一瓶收起的花香,还有母亲目光中,温暖的笑意,忽得将我久滞于心的情感泄出,泪水在眼睛里打转儿。原来,许多东西,自己竟然不会用心去体味,自己一直是多么地任性及小器。

此刻,没有月色,只是在浓密的树丛中,零星地点缀着些路灯,轻柔地散发着昏黄的光芒。我一人悄然地细品着龙井,悄然地回味着过去的事情。这时候,听到了,秋虫争先恐后地弹奏着自己的音乐。它们正齐鸣合奏,既相互呼应,又别具一格。这是悦耳的地籁之音,它们是秋夜的主角,而我只是一个观众,静静地体味着,那美妙的合鸣之声。

秋虫合鸣,唱响了秋天的主旋律,或独奏,或合鸣,和谐又美丽。不同的生命,在秋草下,高歌猛唱,唱的是欢快之声,带着款款深情,又带着几分情趣,几多执着,努力地扮演着秋天的主角。

我静静地倾听,听着这秋魂之曲,心情也随着这音乐散开,仿佛融入了自然之声,融入了这大自然的安宁之中。

寂静的夜,朦胧地几分心迷,没有汽车的喧嚣,没有城市的喧哗,心静如水。每日匆匆忙忙,少有了这份安宁,少有了这种寂静,不是寂寞,而是享受,享受着某种安宁,某种平静。

没有上网,没有聆听音乐,难得只是单纯地,静坐着,听那大自然的和谐之音。此刻的心情平静,没有一点杂念。静静地,回忆一些温柔的事情,细细想着一些生活的故事。回首往事,回首曾经幸福的时光或是感伤的岁月。时光会追溯到自己的童年,自己的少年,自己的青年时代,一直到中年。时间悄悄地流逝,轻轻地滑过了,眉梢、眼睛、还有发端。花香渺渺,醉意朦胧,心意迷蒙。

这份安静,是自己一直追求的,这份纯净,也是自己一直梦想的,没想到今晚,竟然偶得到这份静谧。很久以来,知道自己的内心浮躁,缺少那份岁月的沉淀,少了那份安静的心境。清浅的小溪,总希望奔向大江,奔向河流,只是在这途中,在喧嚣的红尘中,也会迷失了方向。

桂花的香气弥漫,秋虫齐鸣,安然地坐着,某种感觉,涌上心头,又悄湿了眸子。不知何时,很多的话语深藏心中,太多的情感,学会了掩饰,学会了伪装。行走红尘,默默体味着百味人生。

安静的夜晚,风轻轻地吹着,桂花的香气包围着我,而秋虫的演奏,仍然继续。眉间轻荡开微澜的山水,嘴角是柔柔的波纹。想起了那句,"你的心最好不是招摇的枝柯,而是静默的根系,深藏在地下,不为尘世的一切所蛊惑,只追求自身的简单和丰富。"

只想做一个娴静的女子,笔墨红尘,烟雨同行;想做了一个从容的女子,努力去孝顺父母,当一个贤妻良母。温和的工作,温润的生活。过平常的日子,平静的生活。但是,但是我也知道,那份静来自内心,即使是在嘈杂纷乱的世界里,也会心静如水,即使是在寂静无声的环境中,也会心乱如麻。

又想起那首,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幽静地如一幅画。喜欢淡如菊,雅如兰的味道,喜欢于书里,于笔墨间去寻找画一般的意境,喜欢追求那种发自内里的宁谧,安静,恬淡和祥和。

窗前的桂花静静地开放,花香弥漫,仿佛是在梦里。我静静地坐着,享受着这份悠然自得,享受着这份心灵的安抚及休憩。有人说“当你品味安静的时候/你就得学会品味寂寞,品味孤独。”可是此刻,我的内心平静,愉悦,却没有一点的寂寞与孤独,只清澈得如潺潺小溪,欢快地唱着歌谣,与这花香,与这自然的“地籁”之声,交响呼应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