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在直中取,不向曲中求美文摘抄

李听是个官二代,他的父亲李晟是唐朝名将,官至太尉。虽然生于富贵之家,李听却没有丝毫纨绔习气。

李听长大后,担任了皇家卫戌部队羽林军的将军,负责管理皇家马匹。有一次,西域进贡了一匹名马,号称千里马,极其神骏,交到李听手上饲养和训练。太子李恒喜欢狩猎,对马非常痴迷,听说李听那儿弄了匹好马,立刻坐不住了,便打发身边一个亲信,劝李听把马献给自己。

没等那人把来意说完,李听就很干脆地回答了两个字:“不行。”太子的亲信不死心,意味深长地提醒他说:“李将军,你得想想跟你要马的人是谁呀,今天是太子,明天可就是皇上了,你若主动进献是立功,如果拒绝,那就是罪过了。”

李听说:“圣上授予我职权,不是让我垒来做交易的,请太子谅解。”

身为太子的李恒想要什么东西,还真没有得不到的,没想到在李听这儿碰了钉子,他心有不甘,决定亲自出马。

太子驾到,李听连忙出迎。李恒巡视了一番军营,见到了那匹传说中的`名马,果然称得上马中赤兔,气度非凡,看得他心痒不已。太子屏退了侍卫们,悄声跟李听说:“这匹马我很喜欢,能不能让我先骑用几天?”

李听说:“我的职责就是主管天子的亲军,战马是重要的军需,不可以随便出借。”他顿了一下,又说道:“不过您要是禀明圣上,走个手续,想要多少匹马都是可以的。”

太子听了很不高兴,一甩衣袖,悻悻而归。

李听的手下知道了这件事,不无担心地对他说:“不要说一匹马,连国家都是人家的,你何必那么死心眼呢?恐怕以后你的前途堪忧啊!”

没过几年,太子果然继位当了皇帝,这就是唐穆宗。当时藩镇割据,叛乱四起,西北边陲更是风声鹤唳。穆宗想选择一个信得过的人担任太原主帅,宰相一连推荐了几个人,他都把头摇得跟拨浪鼓似的。宰相也有些不知所措,干脆问皇帝可有中意的人选。穆宗说:“羽林军的李听当年不给我名马,是个正直的人,他一定可以胜任。”

于是,当天就下诏任命李听为河东节度使。李听果然不负重任,成为唐朝后期一位著名的将领,被封为凉国公。

当初姜太公在渭水边直钩垂钓,周文王很奇怪,姜太公答道:“宁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余,凡行事堂堂正正。”固执得像块石头的李听能够笑到最后,就在于他对于“宁在直中取,不向曲中求”处世原则的坚守。在讲究变通,崇尚通达的今天,李听给了我们另类的思考。

在民歌中取暖情感美文

曾几何时,我对中国民歌有一种排斥情绪。这主要同我的小资情趣有关,因为民歌大多是咏叹爱情的,而在我看来中国民歌里的爱情带着土腥味,它们似乎只属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年轻人。我倾向于西洋的经典爱情歌曲,以及国内的部分流行音乐。但是在我有了一些情感经历后,对爱情的看法趋向本质后,我发现还是中国民歌中感动我的更多一些,让我发生这种变化的,正好是它们的音乐元素中那些很乡土的那部分。

只要你认真反刍一下中国民歌,会发现其中有一个很有趣的语言现象:歌曲中对恋人的称呼永远是哥哥或妹妹,不管是西北还是西南民歌均是如此;并且,歌词也极少出现爱字,和现在爱来爱去的流行歌曲大异其趣。这大概同农耕社会爱情的含蓄与羞涩有关。对于生活在强调沟通能力的信息时代的人来说,羞涩作为一种心理气质绝不是黄金。但当满大街的女孩都在大喊爱上你是我的幸福,是我一生的快乐时,羞涩就显得珍贵了。我一位年长的同事说,他恋爱时如果能悄悄摸一下阿妹的辫梢,都会激动得不能自已。这就是羞涩的力量,我们现在即便彻夜逗留在情人的芳唇上都不一定会晕眩了。

兄妹相称还诠释了爱情的另一种形态亲情。有人说,流行歌曲和电视上的肥皂剧里之所以爱字泛滥,主要是由于现实中真爱以及相爱能力的流失,越缺什么越要谈什么。这么说似乎过了点,但爱情的时尚化、数字化的确使它越来越像肯德基店里价格不一的可乐,用水龙头控制配方和流量,可口,但不一定可心。泡沫爱情的流行美化了哥妹在我心里的感觉。融入了亲情的爱情其实比所有浪漫之情都更纯粹。一个男人要背叛称自己为甜心的女孩也许是容易的,但要背叛那个柔柔地叫自己哥的人则十分困难。

中国民歌最能打动人心的地方在于它表现了超越时空的守候。《兰花花》《在那遥远的地方》等等无不如此。那是落后的生产力和通信方式造就的'纯朴,这种纯朴又造就了用一生去等一个人的神话。我以前不知道西北的汉子们为什么要舍下心上人赶着骡马走西口,而且一去就是数度春秋;当我在一个荒芜的秋天,站在大西北的高坡上亲眼目睹了贫瘠苍茫的荒塬时,我懂得了民歌里面的爱情为什么会那么浓烈和坚贞。我无比热爱的一首MV是中央台音乐频道推出的《兰花花》。无比热爱那日日独坐山坡用心捕捉骡队铃声的美丽女子,无比热爱滚烫的脸庞上那两行比一个无望的下午还漫长的热泪、针线穿过新鞋底时从指端蔓延到心尖的颤抖,无比热爱方言里的细腻与坚韧:你若是我哥哥哟,招一招的那个手;哎呀你不是我的哥哥哟,走你的那个路我们很幸运生在了一个手机、越洋电话和网络空前普及的年代,不必在想对远方的姑娘抒情时慨叹没有邮递员来传情;高效交通让人跑得比心还快,一日千里,甚至一日数万里。思念的长度和浓度却因此遭到了削弱。我不能说现代科技破坏了爱情的经典性,但事实求是地说,和当下那种上午在广州说想你,下午就飞到上海见面的爱情相比,我更倾心民歌里的约会,更倾心那个站在黄昏的岔路口等了许多年仍痴心不改的大妹子。

民歌所特有的大量农耕和游牧文明的意象为许多怀旧的心提供了温暖的居所:羊群、马匹、马头琴、红棉袄、蓝蓝的天空它们重现了风吹草低、月光无垠的纯美景象,那是生活的原生态,爱情的原生态。我多么羡慕那个坐在草地上陪着马头琴默默哭泣的年轻男子,那时他的马在远处月光粼粼的河湾饮水,风掀动他额前的黑发,噼啪作响的篝火升上夜空时映亮了一张伤情的脸。我甚至喜欢陕甘高原风味的红棉袄,它穿在漂亮妹妹的身上,把她的脸衬得更漂亮、健康,还有一种暖洋洋的感觉。它不可能在都市大街上闪亮登场,却是黄土地上永久的流行色。还有妹妹的长辫子,它是民歌中最灵动的细节,不矫饰、不病态,在我的情感地图上,它几乎成了通往纯洁的路标。在中性化的短发风靡街头的城里,和小芳似的留着乌黑长辫子的姑娘恋爱,成了一个具有纯真气质的理想。

当音响中流出散发着泥土味的《草原之夜》时,我体验到了那种温暖的气息,似乎一下子回到了那个水草丰美的久远年代:那时生活简朴,但爱情如诗如酒。我们在阳光下劳作,坐在月光与草地之间弹琴说爱,因为一个古典的眼神脸红半天,为了等一个人,甘愿饮尽一生的孤独。

宁娴的“水平”美文

单位效益不好,宁娴下岗了。工作不好找,她只能先在家里呆着。

常常闲得难受,宁娴天天在小区的院子里逛着,找几个和她一样无所事事的女人一起聊天。

有天她们都发现小区三号楼门口贴了张广告条子,上面写着:“低价修改衣服鞋帽,本楼102号。”那间房的窗子大开着,一个年轻女子坐在缝纫机前,面前摆了些旧衣服布料,想改衣服的人就可以方便地从窗子将袋子递进去。经过的人很多,都是停下来看看问问,然后走开了。宁娴她们远远地看着,脸上是不屑和幸灾乐祸的表情。这种小生意,一次两块三块的,一个月能嫌几个钱?看她用缝纫机的样子就是个生手,还帮人改衣服?当心改坏了被人骂死。宁娴说,要说用缝纫机,我可比她行多了,孩子小时候的衣服我做了多少件啊,哪件人家不说好啊,比商场里卖的都漂亮,不过我才不会跑出来做这种事。第一天,女孩在窗前坐了一天,没一个生意。宁娴猜,用不了三天,这张广告单就该被人撕了。第二天,有个老婆婆拎着旧衣服在窗前问了半天,终于把衣服留下了。这件衣服那女人改了几乎半天,最后收了两元。宁娴她们就笑,傻,几个人异口同声地说。第三天早上,又有个中年女人拿了件大衣和裙子来,不少人围在窗前问东问西,几乎看不到窗子里的情形。

后来的日子,出乎宁娴的预料,那女人的生意一天天好了起来,身旁身后常常堆满了要改的衣服,忙得不亦乐乎。宁娴就不愿再走到那窗子附近去了,只在心里想,就她这水平也就只能做点改改衣服的小活,真要说起做衣服来,比自己可差得远呢。不过,她生意这么好,不知道一个月能赚多少钱呢!

有朋自远方来,宁娴请她到附近的一家餐馆去吃饭,是新开的`,门面看着还干净。菜端上来,宁娴夹了一筷就开始皱眉,还不如我炒的家常菜。老板赔着笑,真不好意思,其实我也是下了岗,找几个家里人一起弄了这餐馆,这菜是我炒的,你看那擦桌子的服务员,是我老婆。朋友说,宁娴,你菜炒得那么好,开家餐馆生意一定好,宁娴撇嘴,我才不做这种事。

第二次再去这家餐馆是两个月后,小区一个熟人拉她去的,说宁娴你知不知道这附近有家餐馆菜特别好吃,生意火爆。宁娴走进去就呆住了,怎么是这里?一定换人了。菜端上来,单是色泽和香味就已引得人食欲大动,宁娴抬头,老板正走过来,他还记得宁娴,憨憨地一笑,我借了三千块去上个了厨师班,请您多提点意见。

一年过去了,小区里那个改衣服的女孩已经在街面上租了间铺子,请了几个帮手,自己做起了老板。宁娴去过的那家餐馆正在装修,听说是租下了旁边的房子,两间打通,要把生意做大。

宁娴仍然天天在小区里闲逛着,找几个和她一样无所事事的女人一起聊着天。

她常说:“要说我做衣服和炒菜的水平啊,那真是……”

终于有一天,当宁娴又一次说起她的什么什么“水平”的时候,有个人小声说:“光说不做,才是你最高的水平。”

一瞬间,宁娴仿佛被什么在头上狠狠击打了一下,大张着嘴半天也合不拢……

生活一直在善待我美文摘抄1000字

朋友所在的单位进行人事调整,他本来很有希望被提拔。可出人意料的是,这次被提拔的名单里却没有他的名字。大家都为他鸣不平,他却淡淡一笑说:“没关系,一切结果都是正常的。”

说起这位朋友的经历,还真是够曲折复杂的。他很小的时候父母双亡,跟着哥哥嫂子一起生活。高中没毕业,他就跟着别人去北京打工。打工两年,攒了一些钱,才又回到一所农技学校继续读书。考大学的时候,正好赶上一所大学定向招生,他以超过录取分数线1分的成绩幸运地考上了。毕业分配时,他被分到一家工厂。没几年,工厂倒闭了。他又去一家事业单位应聘,几经周折,终于有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到了这时,他已经成了大龄青年,错过了谈恋爱的最佳年龄。后来经人介绍,他与农村一个没有文化的女人结了婚。

多年过去了,朋友的事业和家庭都稳定下来。本来他在工作中应该有更好的发展,没想到这次重要的人事调整,他却没能像大家期望的那样成功晋升。朋友们聚在一起,又谈起这个话题。大家本以为他一定很失落,没想到他依旧淡然地说:“我能到今天这样,已经很知足了。生活一直在善待我,我也一直在感恩生活。”看得出来,朋友不是故作潇洒,完全是由衷地说出这番话的。

我们都疑惑了,明明遭遇了那么多曲折,却说生活一直善待他。朋友继续说:“虽然我的父母去世早,但哥嫂对我不错;虽然我的求学路充满坎坷,但总算考上了大学;虽然找工作几番波折,但总算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虽然妻子没什么文化,但人善良朴实。我很知足,也很幸福。”大家眼中那些不算如意的事,都被朋友解读成幸福。

朋友的这种心态真的是难能可贵。再想想我们身边更多的人,总是在向生活索取,而且胃口越来越大,就像《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中那个渔妇,得到了一点还想得到更多,得到了更多还想得到最多。稍稍有一点不如意,就开始怨天尤人,抱怨生活,指责世风,觉得自己成了世界上最不幸的人。

“生活一直在善待我”,生活真的是善待每个人,只是因为我们对生活缺乏感恩之心,才总是觉得生活亏待了自己。我们生活在这个美丽缤纷的世界,本身就是一种幸运和幸福。生活是个万花筒,有时你看到了糟糕的一面,但只要稍稍转动一下,就会看到另一番完全不同的图景。无论经历过什么,得到过什么,失去过什么,就像朋友说的那样,一切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即使很多事未能如愿,也是再正常不过的经历。得失参半,悲喜交织,这就是生活的本来面貌。

对生活怀有感恩之心,就能做到得之淡然,失之泰然。请相信,生活一直在善待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