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之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中国古代山水游记以描山画水、传达山川神貌为主;同时在描写见闻中又包含着作者的独特感受,常常熔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具有独特的文学魅力,其数量之多,质量之高,让人叹为观止,对现代游记散文也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文言文阅读之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新课标《语文科考试说明》对文言文阅读基本要求就是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其中传记类文言文仍为首选,但山水游记类文言文也渐入人们视野。

对山水游记文言文的考查,和传记类文言文阅读一样,有两个能力层面的要求:理解和分析综合。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包含着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实词是中学生常见的实词,而不是生僻难懂的;二是这些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脱离上下文的字典含义;三是对于这些实词的语境意义要理解,而不是识记那些僵死的概念。常见的文言实词,主要包括常见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虚词的用法是中学生在古文学习中常见的,而不是生僻晦涩的;二是这些文言虚词的用法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三是对于这些文言虚词用法的基本要求是了解,而不是识记。此考点涉及到18个文言虚词。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考试说明》规定了五种,即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理解并翻译文句是文言文阅读中的一种综合能力,其考查内容,既涉及到语言形式的把握,又涉及到文段内容的理解。其考查形式,一是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二是把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三是断句。

(5)筛选文中信息。“筛选文中的信息”是建立在对文句理解基础之上的,它要求站在对原文整体认知的高度,从若干个备选分项中排除干扰因素,选取与试题要求相适应的信息。这需要我们静心阅读,细心比对。

(6)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考查在理解文意基础上的综合能力,是文言文阅读的重点难点所在。这种归纳概括,是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和推理的一个思维过程,要求考生根据文中的信息,正确把握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某个观点成立的根据等。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是除了利用自己已掌握的文言知识疏通文字外,还要依据游记文体的特征,梳理作者的游踪,即弄清作者的游览过程和顺序,他先在什么地方,看到了一些什么,再到什么地方,又看到了一些什么。整个移步换景的过程梳理清楚了,也就知道了作者的整个游览情况。“遵路识斯真”,在此基础上归纳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就比较容易了。如《石钟山记》,依据文本,我们不难发现其思路为,以“疑”为线索,先叙后议:质疑—探疑—评疑。

(7)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它要求考生能够分析概括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的看法,而不是单纯分析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本身的具体内容。作为山水游记散文,这一点尤为重要,我们在具体的阅读理解时,一定要思考分析作者在游览过程中由看到的景和物想到了一些什么,感悟到了一些什么,即弄清作者写这篇游记的目的意图是什么,作者通过写景状物想要抒发怎样的思想感情。如我们读完《石钟山记》,可发现是作者借记游石钟山,表达“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事不目见耳闻,不可臆断其有无)这个观点。

【例题精析】

游东山记

(据2009年安徽高考卷改编)

杨士奇

洪武乙亥,余客武昌。武昌蒋隐溪先生,年已八十余,好道家书。其子立恭,能诗。皆意度阔略。然深自晦匿,不妄交游,独与余相得也。

是岁三月朔,余三人者,携童子四五人,载酒肴出游。天未明东行,过洪山寺二里许,折北,穿小径可十里,度松林,涉涧。涧水澄澈,深处可浮小舟。旁有盘石,客坐十数人。松柏竹树之阴,森布蒙密。时风日和畅,草木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袅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

坐久,闻鸡犬吠。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岗,田畴平洐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一叟七十余岁,素发如雪,被两肩,容色腴泽,类饮酒者。延余两人坐。牖下有书数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言。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还坐石上,指顾童子摘芋叶为盘,载肉。立恭举匏注酒,传觞数行。立恭赋七言近体诗一章,余和之。酒半,有骑而过者,余故人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也,骇而笑,不下马,径驰去。须臾,具盛馔,及一道士皆来,遂共酌。遭士出《太乙真人图》求诗。余赋五言古体一章,书之。立恭不作,但酌酒饮道士不已。道士不能胜,降跽谢过,众皆大笑。李出琵琶弹数曲。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隐溪歌费无隐《苏武慢》。道士起舞蹁跹,两童子拍手跳跃随其后。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立恭援笔书数绝句,语益奇,遂复酌,余与立恭饮,少皆醉。

已而夕阳距西峰仅丈许,隐溪呼余还,曰:“乐其无已乎?”遂与李及道士别,中道隐指道旁冈麓顾余曰:“是吾营乐丘处也。”又指道旁桃花语余曰:“明年看花时索我于此。”

既归,立恭曰:“是游宜有记。”属未暇也。

是冬,隐溪卒,余哭之。明年寒食,与立恭豫约诣墓下。及期余病,不果行。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然念蒋氏父子交好之厚,且在武昌山水之游屡矣,而乐无加乎此,故勉终记之。手录一通,遗立恭。

既游之明年,八月戊子记。

【阅读提示】

这篇游记主要不是写东山的景胜,而是把笔墨放在记游历者的访村舍、饮酒、赋诗、歌舞、戏鱼等文人雅士的活动上,显示了杨士奇文章叙事平正纡徐的特色。林纾曾说:“此篇在游记中似过涉烦碎,然能纬之以深情,虽琐琐屑屑,皆觉有致。”其评论颇得其神。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

B.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

C.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

D.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中的断句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首先通读句子,尽量理解句子意思,根据句子意思,抓住主宾和句中的重要虚词,寻找规律,进行断句。文言断句的基础是读懂句意,然后才是技巧,主要的技巧注意一些经常用在句苜和句尾的词和句式的对称,但主要好要明白陈述对象的变化和事件的变化,所以断句时看人称的变化,尤其是省略的人称,还要关注动词,往往动词变化意味着事件的变化本题为断句选择题,句子中的名字、称谓、地名、连词等一般为断句标志,根据句子中意思,应为“余归庐陵”我回到庐陵这个地方,排除A两项;B、D项中,“始命笔追记之未毕”应该为两句话意思为“这才动手追记东山之行,没有写完”;故答案为C。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乙亥指的是乙亥年,这是中国传统纪年农历的干支纪年法,60年一个循环,如丙戊年。

B.朔指每月农历初一,“朔”也可引申为“开头”。如“朔”可指清晨,这是一天的开头。C.传觞是宴饮中传递酒杯劝酒。古人喝酒很有讲究,也衍生了很多游戏,如“流觞曲水”。

D.寒食即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在清明节前一或二日。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理解文中涉及的有关传统文化常识”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这是一道文化常识的考核的题目,重点突出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合乎当今国学热的趋势,以后还会坚持。文言的选文是人物传记,那主要的常识是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理解、朝廷的官职、礼仪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A选项是关于干支纪年法的,而“丙”、“戊”都属于天干,故不可能出现“丙戊”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隐溪隐匿避世,在交友方面非常谨慎,乐观旷达,对生死也很淡然;虽年事已高,还能怡情山水。

B.立恭性情率真,能饮酒,好读书,擅长诗歌写作,与作者有着很深的交往,对已逝的父亲充满怀念。

C.立恭提议出游后应该有游记,可是作者因为实物繁忙,一直未能写作,直到次年八月才动笔写成。

D.文章主要记叙了游东山的情况,表现了作者与隐溪父子的深厚友情,流露出对老友逝去的伤感。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做题时要注意人物、事件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既要注重比照原文,又要注重归纳分析。答题时注意“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差别和重点词语的翻译,又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C项中的“是游宜有记”的意思是“这次游览可得写篇游记”,作者一直未能写成,不仅仅是事务繁忙,还因为“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4分)

(2)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3分)

(3)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3分)

【参考答案】

(1)老人直到了我们的心思,说:“我不需要(它们)了”(于是我们)各自揣着书出来了。(识、无用、怀、句意)

(2)立恭折断一根竹子,凿出孔吹奏起来,发出洞箫一样的声音。(窍、作)

(3)一会儿道士又向立恭拱手行礼说:“为什么不能给我诗呢?”(揖、奈何、与)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文言翻译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做到“信”“达”“雅”。注意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六字诀:留、对、换、增、删、调。本题有三个句子,共10分,它会在句子当中各选10个知识点,或实词或虚词或句式,这些重点必须要翻对,除了意思对了之外还要明确词性,如第一句中的“识”、“无用”、“怀”,第二句中的“窍”、“作”,第三句中的“揖”、“奈何”、“与”,当然还要关注句意是否通顺。

【参考译文】

洪武二十八年,我旅居武昌。武昌有位蒋隐溪先生,祖上也是我们庐陵人,已经八十多岁,爱读道家书。儿子立恭会写诗。父子二人都是气度旷达的人,平日深居简出,隐藏自己的和才气,不随便与人来往,只和我情投意合。

这年三月初一,我们三人带着四五个童仆,携带酒食,出门远游。天海每有亮,朝东走,走过洪山寺二里左右,向北拐,走小路大约十里,穿松林,趟水过山涧。涧水清澈,伸出可以泛小舟。溪边一块大圆石,能坐十几个人。古松翠竹,绿阴掩映,十分茂密。这时风和日丽,野草与树木的花朵盛开,香气飘拂沾染衣裳袭人,百鸟争鸣。于是动手清扫石面,坐在上面。

坐了许久,听见鸡叫声。我招呼立恭起身,向东走了几十步,翻过了一道山冈,只见田野平坦广阔,近处有十几间茅舍。于是前去拜访。一位约有七十多岁的老者,长常的头发像雪一样白,披落在双肩,面容红润光泽,好像是会饮酒的人。老者邀请我们老人坐下。窗下有几套书。立恭抽出一册《列子》,我拿起一部《白虎通》,都想把书带走却不便开口索取。老人看出了我们的心思说:“这两部书我没有用处。”于是,我们两人各自将书揣在怀里,告辞离开。

回到石上坐下,分派童子摘来芋叶当盘子,把肉放在上面。立恭举起葫芦酌酒,传递就被依次喝了几轮,立恭乘兴写了一首七言近体诗,我和了一首。酒喝到一半,有一个骑马经过的人,竟是我的老朋友无偿左护卫李千户。他先是感到惊讶,相视一笑,却并不停留,径直驱马离开。不久,便备办了丰盛的酒菜,带着一位五言古诗。立恭不写,只一味地向道士敬酒。道士不能承受,躬身告饶,引起众人捧腹大笑。李千户取出琵琶连弹数曲。立恭谒折断了一根竹子,钻了几个孔,吹奏起来,发出洞箫般悦耳的声音。隐溪老先生谒忍不住唱了一阕费无隐的《苏武慢》。道士翩翩起舞,两个童仆谒跟在他后面拍着手跳了起来。之后,道士再次拱手行礼问立恭:“先生为什么不肯为贫道赋诗?”立恭提笔写了几首绝句,诗句更加新奇。于是重新喝酒,我喝立恭酒量不大,都有些醉意。

不久太阳西下,距离溪边山峰只剩一丈多了,隐溪先生唤回我俩,说:“玩乐难道没有止境嘛?”于是,我们和李千户、道士拱手作别。途中,隐溪先生指着道旁山冈脚下,回头对我说:“这里就是我修建坟墓的地方。”又指着路边的桃树嘱咐我:“明年赏桃花时就到这里来找我吧。”

回来之后,立恭对我说:“这次游览可得写篇游记。”可是当时我没有闲暇写作此文。

这年冬天,隐溪先生竟黯然长逝。我痛苦哀悼。第二年寒食节,与立恭相约去给老人家扫墓。没想到哪时我又闹了一场病,未能追记东山之行。过了不久,我将要返回庐陵,临行特地到立恭府上留宿话别,这才动手追记东山之行。没有写完,立恭拿去读,边读边哭,我也忍不住潸然泪下,于是再次搁笔。但是相对奥自己往日与蒋氏父子交好深厚,而且在武昌逗留期送给立恭。

东山春游的第二年,八月初三日记。

【方法指导】

古代山水游记,是一种以描写山川胜景和自然风物为主要题材的文章,在多情作者的笔下,诸多地方的胜景尽收眼底。《围炉夜话》中说得好:“观朱霞,悟其明丽;观白云,悟其舒卷;观山岳,悟得灵奇;观江海,悟其浩瀚,则俯仰皆文章也。”不错,大自然是我们人类情感的源泉,是人类心灵的最好寄托载体。

由于山水游记内容的丰富性和独特性,使得山水游记文本成为近几年高考文言文青睐的对象之一,这也就改变了以往单一的选择人物传记文本的局面。

山水游记类文言文考查的知识内容和传记类文言文别无二致:常见文言实(虚)词,文言特殊句式和用法,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其中,实词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文言倒装句式及理解概括能力需重点训练。

一、熟悉山水游记类相关常识

游记的分类:记事描景《登泰山记》、抒情类《小石潭记》、言志类《醉翁亭记》、说理类《石钟山记》、《游褒禅山记》等。

景物描写:1.角度:(1)形状、声音、色彩(2)远近、俯仰(高低)、内外(3)动静、虚实(4)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

2.作用:(1)交代游览的背景(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2)介绍游览的进程;(3)渲染气氛;(4)突出人物思想;(5)衬托人物心情。

二、掌握四步阅读法

筛选——概括——比较——揣摩

首先,略读全文,了解文段所叙述的事情:何人游何景点,标明游踪;

其次,在阅读过程中,找到文段所描写的景物:看景物的特点、景物的变化;

再次,画出注意文段所表现的人物:性格、思想、行为、态度、品德、命运、影响;

最后,通过阅读,领悟文段所蕴含的情理:对人、事、景的态度、情感;作者的人生态度、生活情趣;人生哲理。

【针对训练】

游丰乐醉翁亭记

(明) 王思任

是时辛丑觐还,以为两亭馆我而宇之矣。有檄,趣令视事,风流一阻。癸卯入觐,必游之。突骑而上丰乐亭,门生孙教孝廉养冲氏亟觞之。看东坡书记,遒峻耸洁可爱。登保丰堂,谒五贤祠,然不如门额之豁。上醒心亭,读曾子固①记,望去古木层槎,有邃可讨,而予之意不欲傍及,乃步过薛老桥,上酿泉之槛,酌酿泉。寻入欧门,上醉翁亭。又游意在亭,经见梅亭,阅玻璃亭,而止于老梅亭,梅是东坡手植。予意两亭即胜,此外断不可亭。一官一亭,一亭一扁,然则何时而已?欲与欧公斗力耶?而或又作一解酲亭,以效翻驳之局,腐鄙可厌。还访智仙庵,欲进开化寺,放于琅玡,从者暮之,遂去。

滁阳诸山,视吾家岩壑,不啻数坡垞②耳,有欧、苏二老足目其间,遂与海内争千古,岂非人哉?读永叔亭记,白发太守与老稚辈欢游,几有灵台华胥之意,是必有所以乐之而后能乐之也。先生谪茶陵时,索《史记》,不得读,深恨谳辞之非,则其所以守滁者,必不在陶然兀然之内也。一进士左官,写以为蘧舍③,其贤者诗酒于烟云水石之前,然叫骂怨咨耳热之后,终当介介。先生以馆阁暂麾,淡然忘所处,若制其家圃然者,此其得失物我之际,襟度何似耶?且夫誉其民以丰乐,是见任官自立碑也。醉翁可亭乎?扁墨初干,而浮躁至矣。先生岂不能正名方号,而顾乐之不嫌、醉之不忌也。其所为亭者,非盖非敛,故其所命者不嫌不忌耳。而崔文敏犹议及之,以为不教民莳种,而导之饮。嗟呼!先生有知,岂不笑脱颐也哉?子瞻得其解,特书大书,明已为先生门下士,不可辞书。座主④门生,古心远矣。予与君其憬然存斯游也。

(选自《明代散文名篇集粹》,有删节)

注:①曾子固:曾巩,字子固。②垞(chá):土丘。③蘧(qú)舍:旅舍。④座主:古代进士称主考官座主。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其所为/亭者非盖非敛/故其所命者/不嫌不忌耳/而崔文敏犹议及之/以为不教民莳种/而导之饮

B.其所为亭者/非盖非敛/故其所命者不嫌不忌耳/而崔文敏犹议及之/以为不教民莳种/而导之饮

C.其所为亭者/非盖非敛故其所命者/不嫌不忌耳/而崔文敏犹议及之/以为不教/民莳种而导之饮

D.其所为亭者/非盖非敛/故其所命者不嫌不忌耳/而崔文敏犹议/及之以为不教民莳种/而导之饮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下车”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指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

B.永叔即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并倡导了“古文运动”。

C.《史记》是司马迁所撰写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

D.子瞻是苏轼的字,古人所取之字往往是名的补充解释,是和名相表里的,故也叫“表字”。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于辛丑年面君回来时,因为丰乐亭、醉翁亭的官员接待,本来有机会游玩两亭,但催促自己尽快赴任的公文阻断了自己游玩的兴致,作者就打算趁着癸卯年入朝见君的机会,游玩一下两亭。

B.文章第一段以游踪为线索,写了作者观赏了登上醉翁亭、意在亭、梅亭、玻璃亭、老梅亭等返程时还拜访了智仙庵、开化寺,并表达了作者的看法:丰乐亭醉翁亭两亭是名胜古迹,此外断不可以再建亭子。

C.本文传达了山川是借助人的作用而流传千古的思想,如滁阳诸山景色平庸,但一旦有了名人的足迹,有了名人(欧阳修、苏东坡)的垂青,便显现了其游玩的价值,这也就是所谓的名人效应。

D.欧阳修修筑的亭子的原因,不是为了超越别人,不是为了敛名,所以他给亭子命名就不嫌弃乐不忌讳醉。苏东坡领悟了欧阳修的见解,他们师生双方,思想不同凡俗,作者也在这次游玩中醒悟了一些道理。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①一官一亭,一亭一扁,然则何时而已?欲与欧公斗力耶? (5分)

②其贤者诗酒于烟云水石之前,然叫骂怨咨耳热之后,终当介介。(5分)

【参考答案】

1. B

2. A(“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应为了韩愈、柳宗元

3.B 返程时还拜访了智仙庵,但并未拜访开化寺

4.①(4分)一个官员就建一座亭子,一座亭子就有一个牌匾,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呢?是想和欧阳修争高下吗?

评分建议:“扁”、“然则”、“已”、“斗力”、语句通顺,各1分。

②(5分)那些(所谓)贤能的人在烟云水石前作诗饮酒,然而叫骂怨恨叹息酒酣耳热之后,最终还是不能忘怀。

评分建议:状语后置句、“诗酒”、“咨”各1分,语句通顺,2分。

【参考译文】

辛丑那年面君回来,因为两亭(丰乐亭、醉翁亭)官员接待我,让我住下来(游玩)。适逢有公文,催促命令我尽快赴任,我洒脱放逸的兴致全被阻断了。我打算趁癸卯年入朝见君的机会,一定要游玩一下丰乐醉翁亭。我们骑快马登上丰乐亭,门生孙教、举人养冲氏反复地请我饮酒。观赏苏东坡书写的“丰乐亭记”,笔力雄健超拔飘逸可爱。登保丰堂,拜谒五贤祠,却不如门额之开阔。登上醒心亭,读曾子固《醒心亭记》,放眼望去庭外古树枝丫层层叠叠,倒也深邃值得探看,而我内心并不想旁及其它景点,于是走过薛老桥,登上酿泉井台,品尝酿泉之水。不一会儿直入欧门,登上醉翁亭。又游玩了意在亭,途中观看了梅亭,观赏玻璃亭,而最后到了老梅亭,梅是东坡亲手栽植的。我认为丰乐亭醉翁亭两亭是名胜古迹,此外断不可以再建亭子。一个官员就建一座亭子,一座亭子就有一个牌匾,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呢?是想和欧阳修争高下吗?如果有人又建一座解酲亭,来效仿古代反驳文章成名的圈套,就迂腐鄙陋令人厌恶了。返程时拜访了智仙庵,想拜进开化寺,在琅玡纵情游玩,随行的人认为天色已暗,就离开了。

滁水北岸的群山,跟我家乡的山崖沟壑相比,只不过是几处小土丘而已,(然而)有欧阳修、苏东坡二老涉足骋目其间,就可以与天下胜景比千古价值,难道不是名人效应吗?读欧阳修《醉翁亭记》,白发太守与老人孩童一起高兴游玩,差不多就是上古理想之国的风采,这一定是有欢乐游玩的原因而后才能欢乐游玩的啊。先生贬谪到茶陵的时候,寻找《史记》,不能读下去,非常怨恨议罪之辞的荒唐,所以先生用来治理滁州的理念,一定不在闲适欢乐昏然无知之内啊。全部升官或者降职,都把它当做转换旅舍(写:移置),那些(所谓)贤能的人在烟云水石前作诗饮酒,然而叫骂怨恨叹息酒酣耳热之后,最终还是不能忘怀。先生以中央大臣身份暂时治理滁州,淡然忘记自身处境,好像是管理自己的家园那样,这种忘怀得失没有物我区分的表现,襟怀气度哪像被贬之人?再说用丰乐夸赞他的老百姓,这是现任官为自己立碑啊。醉翁可修建亭子吗?亭匾墨迹初干,可是轻浮急躁的议论已经到来矣。先生难道不能(为自己)辨正名分(正、方:使动用法)吗,(题名)却反而不嫌“乐”、不忌讳“醉”。他修筑的亭子的原因,不是为了超越别人,不是为了敛名,所以他给亭子命名就不嫌弃不忌讳了。而崔文敏还议论这些,认为是不教育百姓栽种,却诱导他们喝酒。哎!先生地下有知,岂不是要笑脱了下巴?苏东坡领悟了欧先生的见解,所以特书大书,表明自己是先生门下的学生,不可以推辞题写亭名。他们师生双方,不同凡俗的古人的思想太深远了啊。我与养冲君在这次游玩中终于醒悟了这些道理。

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中国古代山水游记以描山画水、传达山川神貌为主;同时在描写见闻中又包含着作者的独特感受,常常熔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具有独特的文学魅力,其数量之多,质量之高,让人叹为观止,对现代游记散文也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1

游东山记

杨士奇

洪武乙亥,余客武昌。武昌蒋隐溪先生,年已八十余,好道家书。其子立恭,能诗。皆意度阔略。然深自晦匿,不妄交游,独与余相得也。

是岁三月朔,余三人者,携童子四五人,载酒肴出游。天未明东行,过洪山寺二里许,折北,穿小径可十里,度松林,涉涧。涧水澄澈,深处可浮小舟。旁有盘石,客坐十数人。松柏竹树之阴,森布蒙密。时风日和畅,草木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袅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

坐久,闻鸡犬吠。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岗,田畴平洐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一叟七十余岁,素发如雪,被两肩,容色腴泽,类饮酒者。延余两人坐。牖下有书数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言。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还坐石上,指顾童子摘芋叶为盘,载肉。立恭举匏注酒,传觞数行。立恭赋七言近体诗一章,余和之。酒半,有骑而过者,余故人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也,骇而笑,不下马,径驰去。须臾,具盛馔,及一道士皆来,遂共酌。遭士出《太乙真人图》求诗。余赋五言古体一章,书之。立恭不作,但酌酒饮道士不已。道士不能胜,降跽谢过,众皆大笑。李出琵琶弹数曲。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隐溪歌费无隐《苏武慢》。道士起舞蹁跹,两童子拍手跳跃随其后。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立恭援笔书数绝句,语益奇,遂复酌,余与立恭饮,少皆醉。

已而夕阳距西峰仅丈许,隐溪呼余还,曰:“乐其无已乎?”遂与李及道士别,中道隐指道旁冈麓顾余曰:“是吾营乐丘处也。”又指道旁桃花语余曰:“明年看花时索我于此。”

既归,立恭曰:“是游宜有记。”属未暇也。

是冬,隐溪卒,余哭之。明年寒食,与立恭豫约诣墓下。及期余病,不果行。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然念蒋氏父子交好之厚,且在武昌山水之游屡矣,而乐无加乎此,故勉终记之。手录一通,遗立恭。

既游之明年,八月戊子记。

【参考译文】

洪武二十八年,我旅居武昌。武昌有位蒋隐溪先生,祖上也是我们庐陵人,已经八十多岁,爱读道家书。儿子立恭会写诗。父子二人都是气度旷达的人,平日深居简出,隐藏自己的和才气,不随便与人来往,只和我情投意合。

这年三月初一,我们三人带着四五个童仆,携带酒食,出门远游。天海每有亮,朝东走,走过洪山寺二里左右,向北拐,走小路大约十里,穿松林,趟水过山涧。涧水清澈,伸出可以泛小舟。溪边一块大圆石,能坐十几个人。古松翠竹,绿阴掩映,十分茂密。这时风和日丽,野草与树木的花朵盛开,香气飘拂沾染衣裳袭人,百鸟争鸣。因此动手清扫石面,坐在上面。

坐了许久,听见鸡叫声。我招呼立恭起身,向东走了几十步,翻过了一道山冈,只见田野平坦广阔,近处有十几间茅舍。因此前去拜访。一位约有七十多岁的老者,长常的头发像雪一样白,披落在双肩,面容红润光泽,好像是会饮酒的人。老者邀请我们老人坐下。窗下有几套书。立恭抽出一册《列子》,我拿起一部《白虎通》,都想把书带走却不便开口索取。老人看出了我们的'心思说:“这两部书我没有用处。”因此,我们两人各自将书揣在怀里,告辞离开。

回到石上坐下,分派童子摘来芋叶当盘子,把肉放在上面。立恭举起葫芦酌酒,传递就被依次喝了几轮,立恭乘兴写了一首七言近体诗,我和了一首。酒喝到一半,有一个骑马经过的人,竟是我的老朋友无偿左护卫李千户。他先是感到惊讶,相视一笑,却并不停留,径直驱马离开。不久,便备办了丰盛的酒菜,带着一位五言古诗。立恭不写,只一味地向道士敬酒。道士不能经受,躬身告饶,引起众人捧腹大笑。李千户取出琵琶连弹数曲。立恭谒折断了一根竹子,钻了几个孔,吹奏起来,发出洞箫般悦耳的声音。隐溪老先生谒忍不住唱了一阕费无隐的《苏武慢》。道士翩翩起舞,两个童仆谒跟在他后面拍着手跳了起来。之后,道士再次拱手行礼问立恭:“先生为什么不肯为贫道赋诗?”立恭提笔写了几首绝句,诗句更加新奇。因此重新喝酒,我喝立恭酒量不大,都有些醉意。

不久太阳西下,距离溪边山峰只剩一丈多了,隐溪先生唤回我俩,说:“玩乐难道没有止境嘛?”因此,我们和李千户、道士拱手作别。途中,隐溪先生指着道旁山冈脚下,回头对我说:“这里就是我修建坟墓的地方。”又指着路边的桃树嘱咐我:“明年赏桃花时就到这里来找我吧。”

回来之后,立恭对我说:“这次游览可得写篇游记。”可是当时我没有闲暇写作此文。

这年冬天,隐溪先生竟黯然长逝。我痛苦哀悼。第二年寒食节,与立恭相约去给老人家扫墓。没想到哪时我又闹了一场病,未能追记东山之行。过了不久,我将要返回庐陵,临行特地到立恭府上留宿话别,这才动手追记东山之行。没有写完,立恭拿去读,边读边哭,我也忍不住潸然泪下,因此再次搁笔。但是相对奥自己往日与蒋氏父子交好深厚,而且在武昌逗留期送给立恭。

东山春游的第二年,八月初三日记。

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2

游丰乐醉翁亭记

(明) 王思任

是时辛丑觐还,以为两亭馆我而宇之矣。有檄,趣令视事,风流一阻。癸卯入觐,必游之。突骑而上丰乐亭,门生孙教孝廉养冲氏亟觞之。看东坡书记,遒峻耸洁可爱。登保丰堂,谒五贤祠,然不如门额之豁。上醒心亭,读曾子固①记,望去古木层槎,有邃可讨,而予之意不欲傍及,乃步过薛老桥,上酿泉之槛,酌酿泉。寻入欧门,上醉翁亭。又游意在亭,经见梅亭,阅玻璃亭,而止于老梅亭,梅是东坡手植。予意两亭即胜,此外断不可亭。一官一亭,一亭一扁,然则何时而已?欲与欧公斗力耶?而或又作一解酲亭,以效翻驳之局,腐鄙可厌。还访智仙庵,欲进开化寺,放于琅玡,从者暮之,遂去。

滁阳诸山,视吾家岩壑,不啻数坡垞②耳,有欧、苏二老足目其间,遂与海内争千古,岂非人哉?读永叔亭记,白发太守与老稚辈欢游,几有灵台华胥之意,是必有所以乐之而后能乐之也。先生谪茶陵时,索《史记》,不得读,深恨谳辞之非,则其所以守滁者,必不在陶然兀然之内也。一进士左官,写以为蘧舍③,其贤者诗酒于烟云水石之前,然叫骂怨咨耳热之后,终当介介。先生以馆阁暂麾,淡然忘所处,若制其家圃然者,此其得失物我之际,襟度何似耶?且夫誉其民以丰乐,是见任官自立碑也。醉翁可亭乎?扁墨初干,而浮躁至矣。先生岂不能正名方号,而顾乐之不嫌、醉之不忌也。其所为亭者,非盖非敛,故其所命者不嫌不忌耳。而崔文敏犹议及之,以为不教民莳种,而导之饮。嗟呼!先生有知,岂不笑脱颐也哉?子瞻得其解,特书大书,明已为先生门下士,不可辞书。座主④门生,古心远矣。予与君其憬然存斯游也。

(选自《明代散文名篇集粹》,有删节)

【参考译文】

辛丑那年面君回来,由于两亭(丰乐亭、醉翁亭)官员接待我,让我住下来(游玩)。适逢有公文,命令催促我尽快赴任,我洒脱放逸的兴致全被阻断了。我打算趁癸卯年入朝见君的机会,定要游玩一下丰乐醉翁亭。我们骑快马登上丰乐亭,门生孙教、举人养冲氏反复地请我饮酒。观赏苏东坡书写的“丰乐亭记”,笔力雄健超拔飘逸可爱。登保丰堂,拜谒五贤祠,却不如门额之开阔。登上醒心亭,读曾子固《醒心亭记》,放眼望去庭外古树枝丫层层叠叠,倒也深邃值得探看,而我内心并不想旁及其它景点,因此走过薛老桥,登上酿泉井台,品尝酿泉之水。不一会儿直入欧门,登上醉翁亭。又游玩了意在亭,途中观看了梅亭,观赏玻璃亭,而最后到了老梅亭,梅是东坡亲手栽植的。我认为丰乐亭醉翁亭两亭是名胜古迹,此外断不可以再建亭子。一个官员就建一座亭子,一座亭子就有一个牌匾,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呢?是想和欧阳修争高下吗?如果有人又建一座解酲亭,来效仿古代反驳文章成名的圈套,就迂腐鄙陋令人厌恶了。返程时拜访了智仙庵,想拜进开化寺,在琅玡纵情游玩,随行的人认为天色已暗,就离开了。

滁水北岸的群山,跟我家乡的山崖沟壑相比,只不过是几处小土丘而已,(然而)有欧阳修、苏东坡二老涉足骋目其间,就可以与天下胜景比千古价值,难道不是名人效应吗?读欧阳修《醉翁亭记》,白发太守与老人孩童一起高兴游玩,差不多就是上古理想之国的风采,这定是有欢乐游玩的原因而后才能欢乐游玩的啊。先生贬谪到茶陵的时候,寻找《史记》,不能读下去,非常怨恨议罪之辞的荒唐,所以先生用来治理滁州的理念,定不在闲适欢乐昏然无知之内啊。全部升官或者降职,都把它当做转换旅舍(写:移置),那些(所谓)贤能的人在烟云水石前作诗饮酒,然而叫骂怨恨叹息酒酣耳热之后,最终还是不能忘怀。先生以中央大臣身份暂时治理滁州,淡然忘记自身处境,好像是管理自己的家园那样,这种忘怀得失没有物我区分的表现,襟怀气度哪像被贬之人?再说用丰乐夸赞他的老百姓,这是现任官为自己立碑啊。醉翁可修建亭子吗?亭匾墨迹初干,可是轻浮急躁的议论已经到来矣。先生难道不可以(为自己)辨正名分(正、方:使动用法)吗,(题名)却反而不嫌“乐”、不忌讳“醉”。他修筑的亭子的原因,不是为了超越别人,不是为了敛名,所以他给亭子命名就不嫌弃不忌讳了。而崔文敏还议论这些,认为是不教育百姓栽种,却诱导他们喝酒。哎!先生地下有知,岂不是要笑脱了下巴?苏东坡领悟了欧先生的见解,所以特书大书,表明自己是先生门下的学生,不可以推辞题写亭名。他们师生双方,不同凡俗的古人的思想太深远了啊。我与养冲君在这次游玩中终于醒悟了这些道理。

古代山水游记散文的特点

古代山水游记是我国旅游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旅游文学的滥觞。古代山水游记是以轻快的笔调描述山水名胜,借助景物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记叙文。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代山水游记散文的特点,欢迎阅读!

(一)写景状物,栩栩如生

我国地大物博,名胜古迹、山川景物数不胜数,这为历代文人提供了绝好的写作对象。秀丽的景象加上文人卓越的才华,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化瑰宝。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描写了这样的景色,在“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长江边,作者心境如水,啜饮着美酒,吟诵着关于明月的诗文,“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简短两句,把寂静无声的月亮写得宛如八九岁的小姑娘,活泼可爱。此时“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置身于朦胧月色中的作者也恍惚起来,油然而起“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奇幻想法,此景此情,也难怪老苏要“遗世独立”“羽化登仙”了,寥寥数笔,作者便勾勒了一幅空灵秀美的月夜江水图,时隔千年,当时的江月都已成空,但读着这段文字,我们却如身临其境一般,扇动联想和想象的翅膀,亦能看到波光粼粼的万顷碧波,吹着习习而来的夹着草木之香的江风,举头望去皓月当空,在云间穿梭,似乎和人间的儿女嬉戏追逐。要不是散文对当时明月传神的描摹,又有谁能感受到文字背后的美好?

(二)融情于景,动人心弦

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优秀的写景散文,都是字字扣着情来描写的。写景是山水游记的载体,抒情是文章的灵魂。在写景中借景抒情才能体现作者的写作主旨。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被称为他的压卷之作,其中描写自家庭院的明月之景,更是堪称经典。“三五之夜,月明半墙,桂影班驳,风移影动,姗姗可爱”,这段文字看似笔墨疏淡却情韵绵远。十五之夜,圆月高悬,倍感思亲,而作者的亲人却已亡故;桂影姗姗可爱,而赏景之人却“斯人独憔悴”;景致依然,人事已全非,这样的景物读来,谁人不能体味到作者的悲凉?此外,作者以动态的景物来衬托内心的寂寥,将心底深深的无奈与对亲人的无限追思,化作清冷的月光,摇曳的树影,读来使人不禁为之心动,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也于须臾之间表现的淋漓尽致。融情与景,用景物来抒写心绪,也算是山水游记散文中的另一番景致吧。

(三)托物言志,含蓄隽永

有人说,中外山水游记散文最重要的不同在于,中国文人写景,不象外国文人习惯与到自然中寻找自我,相反的喜欢将景物的特点投射到自身,因而崇拜山的沉稳,水的轻灵,大地的浑厚,天空的辽远,从而在中国的山水游记散文中,有相当数量的文章,在描写美丽景色的同时,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学。这无疑给山水游记散文增加了许多魅力。这样的文章举不胜举,王安石在他的《游褒禅山记》中,作者介绍了山得名的由来,进山游览的经过之后,从前洞游者多,后洞游者少得出了“非有志者不能至”的结论,从山名被误传得出学者必须“深思甚取”的至理名言,读罢此文,使人深深感受到他“务为有补于世”的文风和人格魅力。又如苏轼在《石钟山记》中,不仅用生动的语言,给读者展现了一幅月黑风高风及浪大的可怕恶滩险境,同时也在文章里,围绕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不断展开追问,面对前人不同的结论,作者不盲目相信其中任何一种,他坚持实践出真知的原则,深夜泛舟到石钟山绝壁之下,借着月光和火把进行实地考察,最终得出了自己的结论,也给了我们一条终身受用的道理:事不目见耳闻,不可臆断其有无。加入了作者中学思索的山水游记散文,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更表明了我国的哲学不落后于任何一个西方世界。时光流返,这些散文的光彩亦就生辉。

(四)语言优美,妙笔生花

在以上这些特点之外,山水游记散文诸多的语言特色也是必须提及的。如果写景散文是曼妙的女子,其描写的景色就是她国色天香的姣好面容,抒发的浓情就是她风姿绰约的美丽姿态,蕴涵的哲理就是她呵气成兰的优雅气质,那么优美的语言就是她恰如其分的表现伊人的得体服饰。

这其中包含准确到位的用词、变化多样的句式、不一而足的修辞手法、朗朗上口的音韵绝律。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作者在描写气势磅礴的天姥山时,用尽了夸张“天姥连天向天横”衬托“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在描写奇幻的梦中仙境时,那奇特的想象:声势浩荡的“熊咆龙吟”,随后是整齐而另人惊叹的“虎鼓瑟”,“鸾回车”,最后是日月照耀着的“如麻仙人”。短短文字间,尽显了一个浪漫主义诗人的创作天赋,这样的才思,这样神气的山水游记散文,不值得我们千百遍的吟颂回味吗!又如王勃的《滕王阁序》,其中几乎是字字用典,字字对偶,其华丽的辞藻,丰富的内容,流畅和谐的音律,工整多变的.句式,读来给人以畅快淋漓之感,细品之下,又能感受到作者独巨匠心所勾画出的山水美景,连韩愈都情不自禁的赞叹:“江南多临观之作,而滕王阁独为第一”。这样的成功正是因为作者运用了大量比喻、拟人、排比、通感、叠词、衬托、对比等修辞手法的缘故。像其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在上下对偶的同时,在句中自成对偶,形成了“当句对”的特点。同时在色彩上,将碧水青天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上而下,相映成趣,远近虚实整合到一句里,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秋景图,给人以无限美感,最终使得这一句成为千古绝唱,成为山水游记散文中的绝品。

扩展阅读:阅读和鉴赏古代山水游记散文的方法

中国古代,山水游记作品很多。山水游记在介绍历史、地理、文化、科学知识中给人以美的享受,抒写人对自然的审美感受,具有浓厚的抒情成分。那么,如何阅读、分析古代山水游记作品呢?

(一)把握写景、抒情和议论的关系。

山水游记因体裁本身的特点,写景状物是必不可少的。但无论哪篇山水游记,都不是纯粹地停留在写景上。作家游览山川景物、名胜古迹,往往是有感而发,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审美趣味寄寓其中。所谓“言为心声”,“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写景与抒情在山水游记作品中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全文仅80余字,写景的只有“月色入户”“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短短几句,在此基础上,作者发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的感慨。而“闲人”一词即表达了作者被贬黄州仕途失意的伤感,慨叹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复杂感情。

通过议论句,寄托作者的政治抱负或借景说理,也是山水游记作品的一个重要特点,所以这些作品中的议论句也是我们在阅读、分析时应着重理解的。山水游记中的议论往往起到画龙点睛,揭示主题或深化主题的作用,也可用来抒发感情。它不能摆脱具体的景物描写,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在极力描写岳阳楼胜景的基础上,用一段议论句,水到渠成地揭示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这也是《岳阳楼记》所要表达的主题。再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最后一段的议论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山水游记作品中,景、情、议是有机统一的。景与情往往融合在一起,情有时也通过议来抒发。景与议的关系则是:先写景,后议论(较多见);先议论后写景;夹叙夹议。当然,有些山水游记作品也完全不用议论。如郦道元的《三峡》、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二)把握写实与写虚的关系。

记叙的真实性、具体性是山水游记的基本特色。它所记叙、描写的名胜古迹、山川大泽、人情风物基本上可以考证。人们在阅读这些作品时,会留下真实、可信和深刻的印象。如曾巩的《墨池记》所描写的王羲之的墨池就在江西省临川市。沧海桑田、世事变化,至于现在可不可考就另当别论了,至少在当时是可考的。《三峡》所描写的长江三峡沿岸的景色就具体可感,其山密、水急、景清、猿啼凄凉的特色引人入胜,如临其境。

但我们在阅读古代山水游记作品时,除了理解其写实特色的一面,还应把握其写虚的一面。无论作家如何忠实于现实的自然,只要他的作品还能称为文学作品,就会含有或多或少的写虚的一面。游记作品也不例外地运用想象来写虚景。《醉翁亭记》中写道:“环滁皆山也”,但实际上滁州周围并没有那么多山。《岳阳楼记》中的“虎啸猿啼”也非实写,岳阳楼周围自古就没有发现过“虎”。这些写景的佳句都是经过作者的集中概括和创造,实中有虚、虚实相生。

山水游记中的“景”既是现实之景,又是作者心中之景,是作者创造的艺术之景。阅读时,惟有充分展开想象,对作品中所绘之景,所叙之事,所状之物进行再补充、再创造,才能使这些作品常读常新、获得裨益。

古代山水游记散文阅读指导

我国古代散文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先是简单的叙事,接着有了叙事记人的史传散文,如《左传》,后来有了议论政事、阐释哲理的诸子散文,如《论语》《孟子》《庄子》,再往后才是山水游记散文。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代山水游记散文阅读指导,欢迎阅读!

山水游记是我国古代散文中文学性最强的散文,其发展主要经历了体制短小、描写简单的小散文,到晋代成熟的山水游记,再到唐宋更宽阔、更具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山水记游散文,其影响所及直至明清不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三单元选了三篇山水游记散文,它们分别是《兰亭集序》《赤壁赋》和《游褒禅山记》,都是情文并茂、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这样的经典的山水游记散文,如何阅读呢?

首先是利用多样化的诵读,感受散文的语言,体会其中的节奏、语气和韵味,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具体有如下诵读方式:

1、素读(初读),以求读准

主要注意通假字、多音字、破读字的字音。

如:《兰亭集序》“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中“会”是多音字,读kuài。《赤壁赋》中“冯虚御风”的“冯”是通假字,本字是“凭”,要读píng;“举酒属客”中的“属”是通假字,本字是“嘱”,读zhǔ;“驾一叶扁舟”中“扁”中多音字,读piān;“少焉”中的“少”是多音字,读shǎo。《游褒禅山记》中的“禅”是多音字,读chán;“无物以相之”中的“相”是个多音字,读xiàng。又如“今言‘华’ (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中两个“华”的读音。

2、译读,理解内容

译读要有语境意识,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还要注意夯实文言文基础,如词义,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包括特殊句式和文言句式等。

理解内容既要注意段落理解,更要注重整体把握。如三篇散文,我们要有如下整体把握:

《兰亭集序》:兰亭盛况(叙述、描写)——“死生亦大”(抒情、议论)——作序目的

乐——痛——悲——感

叙事,突出“乐”;抒情,突出“叹”;拓展,突出“感”。

《赤壁赋》:月夜泛舟,饮酒赋诗——凭吊古人,由乐转悲——苏子答客,感悟人生

乐——悲——乐

泛舟畅游,饱尝秋景,是乐;吟诗听箫,吊古伤今,是悲;悲中求解,自我安慰,开怀畅饮,酩酊大醉,是喜。

客:人生短暂,洪福无缘,清福难得

主:江山无穷,风月长存,天地无私,声色娱人,可徘徊其间,自得其乐(宇宙观)

身处逆境,要胸襟洒脱、态度豁达,乐观超脱,随缘自适,理性对待生活(人生观)

《游褒禅山记》:游山所见与经过(记叙)——游山心得(议论)——记游结尾(补叙)

成功:志、力、物

治学:深思慎取

因事见理,夹叙夹议

3、美读,读明节奏,读出语气,读出韵味。

在理解的基础上,可以进行美读。如下面的句子,可作如下点断与诵读: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固知/一/死生/为/荒诞,齐/彭殇/为/妄作。

此地有崇山峻岭,…… (用清新明快的语调)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低沉压抑,徐徐吐出)(《兰亭集序》)

况/吾与子 / 渔樵于 / 江渚之上,盖将/自其变者 / 而观之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动词重读)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韵字重读)

而又何羡乎(疑词重读)

方其破荆洲,下东陵,顺流而东也,(停顿较小语速较快,读出气势)

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节拍一致,语速舒缓)

固一世之雄也,(停顿较大气势豪迈)

而今安在哉?(情感急转缓慢低沉)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读出“乐”)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读出“悲”)

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而吾与子所共适(表现出旷达)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表现出洒脱)(《赤壁赋》)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于是余有叹焉……此余之所得也(这一节使用了大量虚词,要注意“焉”“也”“夫”“则”“而”“故”“矣”“然”“其”“乎”等虚词在表达语气上的作用)(《游褒禅山记》)

还可以采取唱和法(如《兰亭集序》可让女生唱第一段、女生和第二段,一男生唱第三段,男生和第四段)、对答法(女生读第一段,男生读第二段,两个男生各进行三四段的主客问答,男女生合读最后一段)和师生合作法(师读第一段,女生读第二段,男生读三四段,师读最后一段)。这样的形式,可产生美的效应,有无更好的形式,还可探索。所要注意的是,一要考虑内容与情感,二要考虑男女生发音特点,三要考虑“气势”与“共鸣”。

其次要注意感受山水游记散文中的生动鲜明的形象,培养学生对自然之美的感受能力。

山水游记散文,与诗歌一样者要借助形象,不过有所不同:诗常用比兴,展现的形象与具体事物之间距离较大,即使是直接描写,诗歌的语言、意象更注意提炼与升华。而散文写的景象着实具体,跟生活情景很贴近,给我们一种逼真的感受。

山水游记散文常通过描绘景观来抒写游兴和感受,甚至在阐述哲理时也有很多形象性的成分,包括语言的形象、举例的形象和情感的形象性等等。

从形象角度欣赏山水游记散文,一是可获得美感,在写作上得到启迪;二是有助于我们领会山水游记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所阐述的哲理。

下面作些例析。

如《兰亭集序》中的如下形象段落: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⒂,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这里呈现了兰亭盛会的景象:群贤聚会;山岭蜿蜒,清流映带;风和日丽,天朗气清。王羲之描写景物,从大处落笔,由远及近,转而由近及远,推向无限。先写崇山峻岭,渐写清流激湍,再顺流而下转写人物活动及其情态,动静结合。然后再补写自然物色,由晴朗的碧空和轻扬的春风,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万物。意境清丽淡雅,情调欢快畅达。兰亭宴集,真可谓“四美俱,二难并”。

这些描写都富有诗情画意,从中我们可体味到王羲之的情感是平静、闲适的。

又如前《赤壁赋》中的如下段落: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呈现为开阔的景象: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徘徊在斗宿与牛宿之间。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这样的江月景象衬的是苏轼与客的快乐心境,与苏轼洒脱的胸怀相辉相映。

再如《游褒禅山记》如下记游情景: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记叙的景物由禅院到华山洞,再到仆碑。记游华山洞的经过,先略述前洞和后洞的概况,突出前洞与后洞迥然不同的环境特征,以及游前洞之易与游后洞之难,揭示一般游人就易避难的心理,为后文“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伏笔。然后详记游后洞的经过。“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点明了与人同游,这才有入洞以后诸人的不同反应。写经过时,对所见景象,只异常简括地记下“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用连锁句式说明入“深”、进“难”、见“奇”的递进式因果关系,为后文借景喻理提供依据。

值得一提的是,三篇游记散文写景都做到了形象真切,既有语言的生动描摹,又有情感的形象(无论是兰亭之乐、赤壁之欢,还是游褒禅山后洞之悔,都让我们感受到了真情境),还有说理的形象(如《赤壁赋》借江月为喻来谈宇宙万物的“变”与“不变”)。

最后通过慢读,来品山水的情意。

我们知道,纯山水游记散文是极少的,《兰亭集序》《赤壁赋》和《游褒禅山记》都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还含着抒情和说理的`成分,融合了作者的思想情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三篇散文中的一草一木,都渗透了作者的情意。欣赏时,既要去品味散文家们徜徉山水、感悟人生的志趣和情感,又要品味他们“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感慨和顿悟。品味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要从他对人生和世事的感悟中去探求其生命观,欣赏《赤壁赋》则要从苏轼对世事的达观超然的态度中体会其宇宙观与人生观,研究《游褒禅山记》更要从王安石的因事见理,夹叙夹议中去把握其哲学思想与人生道理(治学、为人、处世要深思慎取,成功离不开“志”“力”“物”,要尽志方能无悔)。

要真正地品味情意,需要两个把握:

1、  把握写景、抒情和议论的关系

山水游记散文中,景、情、议是有机统一的。景与情往往融合在一起,情有时也通过议论来抒发。景与议的关系有:先写景后议论;先议论后写景;夹叙夹议。

《兰亭集序》:景、情、议合一,景中有情,情后有议,议中有情。

《赤壁赋》:由景生情,借物说理,以物汇神。

《游褒禅山记》:因事见理,先叙后议

2、  把握写实与写虚的关系

山水游记中的“景”既是现实之景,又是作者心中之景,是散文家创造的艺术之景,是虚景。研读时,要充分展开想象,对所绘之景、所叙之事、所状之物进行补充、再创造,才能获得裨益。

如读《赤壁赋》第一段,可展开想象,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把它改写成一段描写秋江月夜的散文,不少于200字。

夏末秋初,七月十六那个凉爽的夜晚,苏轼与朋友荡浆赤壁江面。清风习习,水面泛起细细的波纹。东坡东坡一边向客人敬酒,一边吟唱起《诗经·陈风》中一首优美高雅的《月出》:

月亮出来明皎皎呀,佳人容颜多俊俏呀!

身材苗条惹人爱呀,相思缠心好烦恼呀!

吟罢,东坡笑了,客人也笑了。似乎受到诗人情绪的感召,一会儿,月亮也从东山顶端露出脸庞,徘徊在斗宿与牛宿之间。一时间,清风与明月交织,露珠与水光辉映。苏子与客驾一叶扁舟,飘浮在辽阔苍茫的大江之上,仿佛腾云驾雾,在空中迎风皋翱翔,却不知飞往何处,又仿佛离开了凡俗的尘世,进入了云遮雾绕的道教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