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秦观最后的栖身地

秦观的最后栖息地是哪里呢?以下是由小编J.L为您整理推荐的解密秦观最后的栖身地,更多杂文阅读欢迎继续访问(www.qianwenw.com/wenxue)。

历年来有关秦观迁葬地的史料和文章多有讹误之处,辄谓其灵柩“迁葬于无锡惠山西三里之璨山”。考秦观灵柩迁葬地,也即最终葬址,实位于无锡惠山二茅峰间,而非无锡璨山。

北宋著名词家秦观(1049-1100)在后期生涯中,与恩师苏轼一起成为残酷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自北宋绍圣元年(1094)坐元祐党籍,连遭贬斥。出为杭州通判,道贬处州监盐酒税;三年,削秩徙郴州;四年,编管横州;元符元年,除名,移雷州;哲宗元符三年(1100)徽宗立时放还,八月至藤州(今广西藤县),中暑卧华光亭,为客道梦中长短句,索水欲饮,水至,笑视之而卒,实八月十二日病逝。其灵柩先后暂厝于潭州(长沙)、故乡高邮,再归葬广陵,其后又迁葬无锡惠山。然据徐培均先生《淮海居士长短句·附录二·秦观词年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及周义敢、程自信、周雷《秦观集编年校注·附录·新编秦观年谱》(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年版)等记载,误为“迁葬于无锡惠山西三里之璨山”,或“迁葬少游于无锡璨山,与徐夫人合墓”(高邮市文游台景区内陈列室录秦观生卒资料据徐《年表》)。笔者多次专访秦观后裔,并查阅有关资料,反复核实,其事实真相是:秦观灵柩迁葬地不在无锡惠山西三里的璨山,而在惠山二茅峰间。

无锡惠山

是秦观生前独钟的'隐居宝地

秦观与苏轼等去过无锡,时在北宋元丰二年(1079)。值“乌台诗案”发生前两个月,秦观将去会稽(今浙江绍兴)探视祖父及叔父,适逢苏轼从徐州迁任湖州知府途中经过扬州高邮看望他,遂与偕行,渡大江,登金山,过无锡,游惠山,与苏轼、参寥子作和唐人韵诗;后又经松江,至吴兴,泊西观音院,遍游诸寺,直到五月端午节后,才与苏轼分手,赴会稽。

在与苏轼等游惠山时,秦观为此山景色迷恋,曾吟有唱和诗五古《同子瞻赋游惠山》(另题《同苏子瞻、僧参寥游惠山》)三首(其一王武陵韵,其二宝群韵,其三朱宿韵)。如之一:“辍棹纵幽讨,篮舆入青苍。圆顶相邀迓,旃檀燎深堂。层峦淡如洗,杰阁森欲翔。林芳含雨滋,岫日隔林光。涓涓续清溜,靡靡传幽香。俯仰佳览眺,悠哉身世忘。”之二:“史君厌机械,所与惟散人。顾惭蒹葭陋,缪倚琼枝新。上干青磝磝,下属白磷磷。洞天不知老,金界无栖尘。缅彼人间世,乌蟾阅青旻。讵得踵三隐,山阿相与邻。”又之三:“楼观相复重,邈然閟深樾。九龙吐清泠,曾未绝。罂缶驰千里,真珠犹不减。况复从茶仙,兹焉试葵月。岸巾尘想消,散策佳兴发。何以慰遨嬉,操觚继前辙。”诗中表达了向往这别具洞天福地的世外桃源,至欲追随古代高士隐居此山的愿望。

元符三年八月十二日,秦观卒于藤州。其子湛(字处度)闻噩耗自旅次来奔丧,扶榇北还;次年(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因党争又起,奉灵柩暂停殡于潭州;崇宁四年乙酉(1105)诏除党人父兄子弟之禁,又五年丙戌,宋因星变,诏毁元祐党人碑,叙复元祐党籍刘挚、曾布、苏轼等152人,此际秦湛奉父奔丧归葬于广陵西山蜀冈(今属仪征市境内,其间先厝于高邮);徽宗政和六年丙申(1116)秦湛任常州通判(康熙《常州府志·秩官三》,其卸任后,卜居武进新塘乡),值其母徐氏卒,复迁秦观之柩合葬于无锡惠山二茅峰间。其时词人李之仪所作《祭少游文》是唯一谈到秦观灵柩改葬的资料:“于是子之孤,羸然衰服,执徐夫人之丧,来讣于予,曰:"将迁子之柩,合葬于惠山之阴……"李之仪的生年,经时贤考证,已确定为北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卒年可定为徽宗政和八年(1118)(见王星、王兆鹏《李之仪卒年考实》,载《文学遗产》2022年第6期,第146-147页),故其资料是可信的。又有明代邵宝《秦淮海先生祠记》云:“……先生在建中靖国间(按此为公元1101年,属误记,应为绍圣元年即1094年),以国史编修坐党籍谪外,(元符三年八月)卒于藤,归葬高邮。政和间,其子湛倅(指副职,通判)常州。遂迁葬于惠山……”

迁葬原因有二:一是前述惠山为乃父秦观与苏轼等同游共赏之地,且秦观尤喜爱惠山美景,生前遂有隐身此山之愿,而秦湛任现职时无锡县属常州府管辖,故将先父灵柩移葬惠山之巅。据《锡山秦氏宗谱》载,秦湛之子秦南翁一支即繁衍于常州府无锡县。二是秦观曾在《送少章弟赴仁和主簿》诗中流露祖先本是江南人(会稽),后方迁居高邮:“我宗本江南,为将门列戟。中叶徙淮海,不仕但潜德。先祖实起家,先君始缝掖。议郎为名士,余亦忝词客。风流以及汝,三通桂堂籍……”秦湛移榇应有让父魂归江南的意图。

秦观灵柩

迁葬地在惠山二茅峰间

无锡惠山有三峰,按其高度递增,分别为头茅峰、二茅峰、三茅峰。二茅峰海拔300余米,峰间秦观墓地面积约500平方米,墓周围有石砌罗城(无锡语,意“围墙”)。墓后耸立多株松柏,上有紫藤缠绕,覆盖成林。墓前有清嘉庆十年(1805)后裔秦瀛修墓时重立的青石墓碑。碑约高1.4米,宽七八十厘米,厚二三十厘米;正面镌刻着依稀可辨的楷书“秦龙图墓”四个大字(按:南宋高宗建炎四年即公元1130年,秦观被追赠直龙图阁学士)。原有墓园,其中建有祠堂和碑亭,碑上刻有追赠的诏书。亭中立有诗石,上刻黄庭坚《送少章从翰林苏公余杭》赞秦观诗句:“东南淮海惟扬州,国士无双秦少游,欲攀天关守九虎,但有笔力回万牛。”墓前原有甬道、翁仲等,惜与祠堂、碑亭、诗石皆久已不存;墓后一泓直径近2米的清泉,汇聚山间泉水,据史料载,一年四季未曾干涸。墓区近太湖,原可眺望万顷烟波。

秦观墓已经无锡市人民政府于20世纪80年代初修缮。1982年,秦观34代裔孙美籍华人秦家聪(时任亚洲《华尔街日报(博客,微博)》驻北京记者)陪同其姐秦家德去无锡寻根。《无锡日报》于次年春转载了他同年发表在《华尔街日报》上的文章《登无锡惠山寻祖终偿宿愿》。据有关资料,1984年无锡市文物保管委员会为坟堆修葺砌石,复重建墓园,园墙东西相距20米,呈椭圆形;无锡市人民政府于1986年在园中建立了“秦观墓”的文物保护标示碑,在山林中开辟了墓道,与爬山大道相通(见吴新雷《游“秦园”访秦观墓》,载《古典文学知识》2022年第五期)。二茅峰顶有无锡市20世纪60年代修建、80年代重建的一座电视发射塔,1987年后从峰顶到山脚又修建了索道缆车。秦观第34代裔孙无锡籍人士秦绍樛(原先后任仪征市广播电视大学教务处、总务处主任,工会主席,现已退休)曾于1985年8月随父秦志汾(时年72岁,1994年谢世)从惠山二茅峰北端拾级而上,登上峰顶,然后向南沿小道而下,约行200米山路即找到先祖秦观墓地。墓地在现缆车道(沿山下方向行)的左侧。而199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淮海集笺注》(2022年重印),笺注者徐培均先生在该书第1752页写到,1985年清明后其访秦观墓,“于惠山二茅峰南麓得之,距主峰电视塔200余公尺,有碑题作"秦龙图墓",久经风雨剥蚀,字迹漫漶,依稀可辨。墓地隐于荒山蔓草中,现已由无锡市以不等边石块砌成馒头形坟墓,围以缭墙。”(按:不知何故,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的《淮海居士长短句》附录二《秦观词年表》中,撰者徐培均先生却未能对秦观“迁葬于无锡惠山西三里之璨山”之误予以更正。)上世纪90年代后期,经秦观33代裔孙、著名书法家、学者秦子卿先生建议,无锡市政府已在惠山二茅峰南麓修筑盘山公路直达峰间秦观墓。秦子卿先生曾与秦绍樛先父秦志汾先生共同倡修《秦氏家谱》(1985年成,秦子卿作序)。另据《无锡史志》载,2022年10月10日,无锡秦氏后裔秦乐山、秦文淦、秦琴珍、秦基、秦志豪等十余人,与无锡市史志办公室《无锡史志》执行主编吴佳佳等登上惠山二茅峰,并在秦观墓地合影留念。2022年8月初,安家仪征的秦绍樛同志返无锡,复登二茅峰,由盘山公路沿石级至峰间瞻仰先祖秦观墓。于墓碑约20米处已竖有“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和“秦观事迹简介”两块标牌。

二茅峰下,惠山东麓,有明代秦观后裔所建著名园林寄畅园,为今锡惠公园内一座历史悠久、别具风格的古典园林。明弘治六年(1493)进士,曾任南京兵部尚书的秦观第17代裔孙秦金,于正德年间(1506——1521),始购元惠山寺的“南隐房”、“沤寓房”两所僧舍,改建成别墅园林,取名“凤谷行窝”。后其族侄孙、官至湖广按察使的秦梁整修此园,改名“凤谷山庄”。秦梁侄、秦观20代孙秦燿,官至湖广巡抚,万历十九年(1591)因开仓赈济灾民蒙冤革职。去官家居时,对园林全面改造,历七年于万历二十七年(1599)竣工,全园造景点嘉树堂,清响斋、锦汇漪、知鱼槛、涵碧亭等20处,并效古人追求隐逸之趣,聊抒抑郁,取王羲之“寄畅山水之情”句,而改“凤谷山庄”为“寄畅园”,遂延称至今。斯园又在清初顺治、中期乾隆年间先后改扩建、全面整修。顺治十四年(1657),秦观第23代和第24代孙、秦燿的曾孙秦德藻、玄孙秦松龄父子,慕名造园艺术家张涟(陈从周主编《中国园林鉴赏辞典》等误为“张链”)的技艺,特聘请其全面设计,且由其侄张鉽施工改建寄畅园,将原有布局重新作了安排,存精删芜,全面改造;巧叠山石,引二泉之流曲注其中,增添了八音涧、七星桥、美人石等若干景点,使园景更趋幽美。康熙、乾隆祖孙二帝六次南巡均驻跸或游览该园,写下不少翰墨诗章,先后题留“山色溪光”、“玉戛金枞”匾额。乾隆帝还“喜其幽致,携图以归”,在颐和园内万寿山东麓仿建一园命名为“惠山园”,后于嘉庆帝时改名为“谐趣园”,至今两园一南一北,互为辉映。现今寄畅园园林布局仍以清时改建后的原貌为基础。1988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是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春秋四时,来名园和峰间秦观墓游览、瞻仰者络绎不绝。秦观若地下有知,定当含笑于九泉。

《泗泾秦氏宗谱》

载秦观迁葬地“璨山”失实

潘宝明先生《寻找秦观》(载《扬州文学》2022年第5期)散文中言,“待宋徽宗下诏,处度立即奉秦观灵柩归葬广陵”,“但六年(按应十年)以后,还是迁葬于无锡惠山西三里的璨山”。当据徐培均先生校注的《淮海居士长短句》一书附录二《秦观词年表》等记载,而该书又据其附录三《传记序跋》所载《泗泾秦氏宗谱小传》(民国六年重修)中“政和中,迁葬无锡之璨山”的记述。但其记与秦观灵榇迁葬惠山二茅峰的实际不符。考《泗泾秦氏宗谱》,该谱在秦氏诸谱中晚出,可信度较差。“泗泾今属上海市松江县。其地秦氏,为十七世逢尧公入赘孙氏而由闸港内东旌表亭分迁而来。后裔遂辑《泗泾秦氏宗谱》,计有元亨利贞四集。是谱以纂修较晚,多由洞庭、闸溪诸谱汇录,而于锡山谱甚非议之,亦有抄时改动之处,如元字全集中收陈师道《赠文宪公序》,实即陈作《秦少游字序》也。本书据民国六年丁巳铅印本选辑。原版框高二十六厘米广四十一厘米。”(秦子卿《泗泾秦氏宗谱》按语)此外,《泗泾秦氏宗谱》所绘泗泾秦氏一支列祖列宗多副肖像细观皆完全相同,仅穿戴服饰有异,复令人生疑。至于该谱小传载秦观灵柩迁葬地出现失真和讹误,也就不奇怪了。

又据著名学者吴新雷《游“秦园”访秦观墓》一文指出:“自宋元以来,惠山秦观墓历经沧桑,其确切位置长期湮没,甚至以讹传误。如道光十七年(1837)王敬之刊本《淮海集》所附《重编淮海先生年谱节要》误记为:"处度通判常州,迁葬先生于无锡惠山西三里之璨山。"……”潘文慨叹:“可惜我未能找到他的墓,想是墓不大,又无重要的碑记,否则看一看古藤是否还在,为墓冢捧一抔土,献一支花当是欣慰之事。”别无他因,系源于《泗泾秦氏宗谱小传》《重编淮海先生年谱节要》《秦观词年表》《新编秦观年谱》等先后记载失实,搞错了秦观迁葬地的缘故,遂致以讹传讹相延至今。

秦观最后的栖身地之谜

春秋四时,来名园和峰间秦观墓游览、瞻仰者络绎不绝。秦观若地下有知,定当含笑于九泉。以下是小编J.L分享的秦观最后的栖身地之谜,更多热点杂文阅读欢迎访问(www.qianwenw.com/wenxue)。

内容提要

历年来有关秦观迁葬地的史料和文章多有讹误之处,辄谓其灵柩“迁葬于无锡惠山西三里之璨山”。考秦观灵柩迁葬地,也即最终葬址,实位于无锡惠山二茅峰间,而非无锡璨山。

北宋著名词家秦观(1049-1100)在后期生涯中,与恩师苏轼一起成为残酷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自北宋绍圣元年(1094)坐元祐党籍,连遭贬斥。出为杭州通判,道贬处州监盐酒税;三年,削秩徙郴州;四年,编管横州;元符元年,除名,移雷州;哲宗元符三年(1100)徽宗立时放还,八月至藤州(今广西藤县),中暑卧华光亭,为客道梦中长短句,索水欲饮,水至,笑视之而卒,实八月十二日病逝。其灵柩先后暂厝于潭州(长沙)、故乡高邮,再归葬广陵,其后又迁葬无锡惠山。然据徐培均先生《淮海居士长短句·附录二·秦观词年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及周义敢、程自信、周雷《秦观集编年校注·附录·新编秦观年谱》(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年版)等记载,误为“迁葬于无锡惠山西三里之璨山”,或“迁葬少游于无锡璨山,与徐夫人合墓”(高邮市文游台景区内陈列室录秦观生卒资料据徐《年表》)。笔者多次专访秦观后裔,并查阅有关资料,反复核实,其事实真相是:秦观灵柩迁葬地不在无锡惠山西三里的璨山,而在惠山二茅峰间。

无锡惠山

是秦观生前独钟的隐居宝地

秦观与苏轼等去过无锡,时在北宋元丰二年(1079)。值“乌台诗案”发生前两个月,秦观将去会稽(今浙江绍兴)探视祖父及叔父,适逢苏轼从徐州迁任湖州知府途中经过扬州高邮看望他,遂与偕行,渡大江,登金山,过无锡,游惠山,与苏轼、参寥子作和唐人韵诗;后又经松江,至吴兴,泊西观音院,遍游诸寺,直到五月端午节后,才与苏轼分手,赴会稽。

在与苏轼等游惠山时,秦观为此山景色迷恋,曾吟有唱和诗五古《同子瞻赋游惠山》(另题《同苏子瞻、僧参寥游惠山》)三首(其一王武陵韵,其二宝群韵,其三朱宿韵)。如之一:“辍棹纵幽讨,篮舆入青苍。圆顶相邀迓,旃檀燎深堂。层峦淡如洗,杰阁森欲翔。林芳含雨滋,岫日隔林光。涓涓续清溜,靡靡传幽香。俯仰佳览眺,悠哉身世忘。”之二:“史君厌机械,所与惟散人。顾惭蒹葭陋,缪倚琼枝新。上干青磝磝,下属白磷磷。洞天不知老,金界无栖尘。缅彼人间世,乌蟾阅青旻。讵得踵三隐,山阿相与邻。”又之三:“楼观相复重,邈然閟深樾。九龙吐清泠,??曾未绝。罂缶驰千里,真珠犹不减。况复从茶仙,兹焉试葵月。岸巾尘想消,散策佳兴发。何以慰遨嬉,操觚继前辙。”诗中表达了向往这别具洞天福地的世外桃源,至欲追随古代高士隐居此山的愿望。

元符三年八月十二日,秦观卒于藤州。其子湛(字处度)闻噩耗自旅次来奔丧,扶榇北还;次年(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因党争又起,奉灵柩暂停殡于潭州;崇宁四年乙酉(1105)诏除党人父兄子弟之禁,又五年丙戌,宋因星变,诏毁元祐党人碑,叙复元祐党籍刘挚、曾布、苏轼等152人,此际秦湛奉父奔丧归葬于广陵西山蜀冈(今属仪征市境内,其间先厝于高邮);徽宗政和六年丙申(1116)秦湛任常州通判(康熙《常州府志·秩官三》,其卸任后,卜居武进新塘乡),值其母徐氏卒,复迁秦观之柩合葬于无锡惠山二茅峰间。其时词人李之仪所作《祭少游文》是唯一谈到秦观灵柩改葬的资料:“于是子之孤,羸然衰服,执徐夫人之丧,来讣于予,曰:‘将迁子之柩,合葬于惠山之阴……’”李之仪的生年,经时贤考证,已确定为北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卒年可定为徽宗政和八年(1118)(见王星、王兆鹏《李之仪卒年考实》,载《文学遗产》2022年第6期,第146-147页),故其资料是可信的。又有明代邵宝《秦淮海先生祠记》云:“……先生在建中靖国间(按此为公元1101年,属误记,应为绍圣元年即1094年),以国史编修坐党籍谪外,(元符三年八月)卒于藤,归葬高邮。政和间,其子湛倅(指副职,通判)常州。遂迁葬于惠山……”

迁葬原因有二:一是前述惠山为乃父秦观与苏轼等同游共赏之地,且秦观尤喜爱惠山美景,生前遂有隐身此山之愿,而秦湛任现职时无锡县属常州府管辖,故将先父灵柩移葬惠山之巅。据《锡山秦氏宗谱》载,秦湛之子秦南翁一支即繁衍于常州府无锡县。二是秦观曾在《送少章弟赴仁和主簿》诗中流露祖先本是江南人(会稽),后方迁居高邮:“我宗本江南,为将门列戟。中叶徙淮海,不仕但潜德。先祖实起家,先君始缝掖。议郎为名士,余亦忝词客。风流以及汝,三通桂堂籍……”秦湛移榇应有让父魂归江南的意图。

秦观灵柩

迁葬地在惠山二茅峰间

无锡惠山有三峰,按其高度递增,分别为头茅峰、二茅峰、三茅峰。二茅峰海拔300余米,峰间秦观墓地面积约500平方米,墓周围有石砌罗城(无锡语,意“围墙”)。墓后耸立多株松柏,上有紫藤缠绕,覆盖成林。墓前有清嘉庆十年(1805)后裔秦瀛修墓时重立的青石墓碑。碑约高1.4米,宽七八十厘米,厚二三十厘米;正面镌刻着依稀可辨的`楷书“秦龙图墓”四个大字(按:南宋高宗建炎四年即公元1130年,秦观被追赠直龙图阁学士)。

原有墓园,其中建有祠堂和碑亭,碑上刻有追赠的诏书。亭中立有诗石,上刻黄庭坚《送少章从翰林苏公余杭》赞秦观诗句:“东南淮海惟扬州,国士无双秦少游,欲攀天关守九虎,但有笔力回万牛。”墓前原有甬道、翁仲等,惜与祠堂、碑亭、诗石皆久已不存;墓后一泓直径近2米的清泉,汇聚山间泉水,据史料载,一年四季未曾干涸。墓区近太湖,原可眺望万顷烟波。

秦观墓已经无锡市人民政府于20世纪80年代初修缮。1982年,秦观34代裔孙美籍华人秦家聪(时任亚洲《华尔街日报》驻北京记者)陪同其姐秦家德去无锡寻根。《无锡日报》于次年春转载了他同年发表在《华尔街日报》上的文章《登无锡惠山寻祖终偿宿愿》。据有关资料,1984年无锡市文物保管委员会为坟堆修葺砌石,复重建墓园,园墙东西相距20米,呈椭圆形;无锡市人民政府于1986年在园中建立了“秦观墓”的文物保护标示碑,在山林中开辟了墓道,与爬山大道相通(见吴新雷《游“秦园”访秦观墓》,载《古典文学知识》2022年第五期)。

二茅峰顶有无锡市20世纪60年代修建、80年代重建的一座电视发射塔,1987年后从峰顶到山脚又修建了索道缆车。秦观第34代裔孙无锡籍人士秦绍樛(原先后任仪征市广播电视大学教务处、总务处主任,工会主席,现已退休)曾于1985年8月随父秦志汾(时年72岁,1994年谢世)从惠山二茅峰北端拾级而上,登上峰顶,然后向南沿小道而下,约行200米山路即找到先祖秦观墓地。

墓地在现缆车道(沿山下方向行)的左侧。而199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淮海集笺注》(2022年重印),笺注者徐培均先生在该书第1752页写到,1985年清明后其访秦观墓,“于惠山二茅峰南麓得之,距主峰电视塔200余公尺,有碑题作‘秦龙图墓’,久经风雨剥蚀,字迹漫漶,依稀可辨。墓地隐于荒山蔓草中,现已由无锡市以不等边石块砌成馒头形坟墓,围以缭墙。”(按:不知何故,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的《淮海居士长短句》附录二《秦观词年表》中,撰者徐培均先生却未能对秦观“迁葬于无锡惠山西三里之璨山”之误予以更正。)上世纪90年代后期,经秦观33代裔孙、著名书法家、学者秦子卿先生建议,无锡市政府已在惠山二茅峰南麓修筑盘山公路直达峰间秦观墓。秦子卿先生曾与秦绍樛先父秦志汾先生共同倡修《秦氏家谱》(1985年成,秦子卿作序)。另据《无锡史志》载,2022年10月10日,无锡秦氏后裔秦乐山、秦文淦、秦琴珍、秦基、秦志豪等十余人,与无锡市史志办公室《无锡史志》执行主编吴佳佳等登上惠山二茅峰,并在秦观墓地合影留念。2022年8月初,安家仪征的秦绍樛同志返无锡,复登二茅峰,由盘山公路沿石级至峰间瞻仰先祖秦观墓。于墓碑约20米处已竖有“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和“秦观事迹简介”两块标牌。

二茅峰下,惠山东麓,有明代秦观后裔所建著名园林寄畅园,为今锡惠公园内一座历史悠久、别具风格的古典园林。明弘治六年(1493)进士,曾任南京兵部尚书的秦观第17代裔孙秦金,于正德年间(1506——1521),始购元惠山寺的“南隐房”、“沤寓房”两所僧舍,改建成别墅园林,取名“凤谷行窝”。后其族侄孙、官至湖广按察使的秦梁整修此园,改名“凤谷山庄”。秦梁侄、秦观20代孙秦燿,官至湖广巡抚,万历十九年(1591)因开仓赈济灾民蒙冤革职。

去官家居时,对园林全面改造,历七年于万历二十七年(1599)竣工,全园造景点嘉树堂,清响斋、锦汇漪、知鱼槛、涵碧亭等20处,并效古人追求隐逸之趣,聊抒抑郁,取王羲之“寄畅山水之情”句,而改“凤谷山庄”为“寄畅园”,遂延称至今。斯园又在清初顺治、中期乾隆年间先后改扩建、全面整修。顺治十四年(1657),秦观第23代和第24代孙、秦燿的曾孙秦德藻、玄孙秦松龄父子,慕名造园艺术家张涟(陈从周主编《中国园林鉴赏辞典》等误为“张链”)的技艺,特聘请其全面设计,且由其侄张鉽施工改建寄畅园,将原有布局重新作了安排,存精删芜,全面改造;巧叠山石,引二泉之流曲注其中,增添了八音涧、七星桥、美人石等若干景点,使园景更趋幽美。康熙、乾隆祖孙二帝六次南巡均驻跸或游览该园,写下不少翰墨诗章,先后题留“山色溪光”、“玉戛金枞”匾额。

乾隆帝还“喜其幽致,携图以归”,在颐和园内万寿山东麓仿建一园命名为“惠山园”,后于嘉庆帝时改名为“谐趣园”,至今两园一南一北,互为辉映。现今寄畅园园林布局仍以清时改建后的原貌为基础。1988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是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春秋四时,来名园和峰间秦观墓游览、瞻仰者络绎不绝。秦观若地下有知,定当含笑于九泉。

《泗泾秦氏宗谱》

载秦观迁葬地“璨山”失实

潘宝明先生《寻找秦观》(载《扬州文学》2022年第5期)散文中言,“待宋徽宗下诏,处度立即奉秦观灵柩归葬广陵”,“但六年(按应十年)以后,还是迁葬于无锡惠山西三里的璨山”。当据徐培均先生校注的《淮海居士长短句》一书附录二《秦观词年表》等记载,而该书又据其附录三《传记序跋》所载《泗泾秦氏宗谱小传》(民国六年重修)中“政和中,迁葬无锡之璨山”的记述。但其记与秦观灵榇迁葬惠山二茅峰的实际不符。

考《泗泾秦氏宗谱》,该谱在秦氏诸谱中晚出,可信度较差。“泗泾今属上海市松江县。其地秦氏,为十七世逢尧公入赘孙氏而由闸港内东旌表亭分迁而来。后裔遂辑《泗泾秦氏宗谱》,计有元亨利贞四集。是谱以纂修较晚,多由洞庭、闸溪诸谱汇录,而于锡山谱甚非议之,亦有抄时改动之处,如元字全集中收陈师道《赠文宪公序》,实即陈作《秦少游字序》也。

本书据民国六年丁巳铅印本选辑。原版框高二十六厘米广四十一厘米。”(秦子卿《泗泾秦氏宗谱》按语)此外,《泗泾秦氏宗谱》所绘泗泾秦氏一支列祖列宗多副肖像细观皆完全相同,仅穿戴服饰有异,复令人生疑。至于该谱小传载秦观灵柩迁葬地出现失真和讹误,也就不奇怪了。

又据著名学者吴新雷《游“秦园”访秦观墓》一文指出:“自宋元以来,惠山秦观墓历经沧桑,其确切位置长期湮没,甚至以讹传误。如道光十七年(1837)王敬之刊本《淮海集》所附《重编淮海先生年谱节要》误记为:‘处度通判常州,迁葬先生于无锡惠山西三里之璨山。’……”潘文慨叹:“可惜我未能找到他的墓,想是墓不大,又无重要的碑记,否则看一看古藤是否还在,为墓冢捧一抔土,献一支花当是欣慰之事。”别无他因,系源于《泗泾秦氏宗谱小传》《重编淮海先生年谱节要》《秦观词年表》《新编秦观年谱》等先后记载失实,搞错了秦观迁葬地的缘故,遂致以讹传讹相延至今。

精神栖身于茅屋 阅读答案

①如果你爱读人物传记,你就会发现,许多优秀人物生前都非常贫困。最著名的印象派画家凡·高,现在他的一幅画已经卖到了几千万美元,可是,他活着时,他的一张画连一餐饭钱也换不到,经常挨饿,一生穷困潦倒。要论家境,他的家族几乎控制着全欧洲的美术市场。作为一名画家,他有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可以像那些平庸画家那样迎合时尚以谋利,成为一个富翁,但他不屑于这么做。他说,他可不能把他惟一的生命耗费在给非常愚蠢的人画非常蹩脚的画上面,做艺术家并不意味着靠卖画挣钱,而是要去发现一个未被发现的新世界。

②另一个荷兰人斯宾诺莎是名垂史册的大哲学家,他为了保持思想的自由,宁可靠磨镜片的收入维持最简单的生活,谢绝了海德堡大学以不触犯宗教为前提要他去当教授的聘请。

③ 我并不提倡苦行僧哲学。事实上,人的肉体需要是很有限的,无非是温饱,超于此的便是奢侈,而人要奢侈起来却是没有尽头的。你本来习惯于骑自行车,不觉得有什么欠缺,可是,当你看到周围不少人开上了汽车,你就会觉得你缺汽车,有必要也买一辆。富了还想更富,事实上也必定有人比你富,于是你永远不会满足,不得不去挣越来越多的钱。这样,赚钱便成了你人生的惟一目的。即使你是画家,你哪里还顾得上真正的艺术追求?即使你是学者,你哪里还会在乎科学的良心?

④ 所以,自古以来,一切贤哲都主张简朴的生活方式,目的就是不当物质欲望的奴隶,追求精神的富有。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说得好,“自由人以茅屋为居室,奴隶才在大理石和黄金下栖身”;柏拉图也说:“胸中有黄金的人是不需要住在黄金屋顶下面的'。”我非常喜欢关于苏格拉底的一个传说,这位被尊称为“师中之师”的哲人在雅典市场上闲逛,看了那些琳琅满目的货摊后惊叹:“这里有多少我用不着的东西呵!”的确,一个追求精神财富的人必定淡然于物质的奢华,而一个人如果安于简朴的生活,他即使不是哲学家,也离哲学家不远了。

(选自《周国平文集》,有删改)

1.根据全文内容,标题中“茅屋”一词的含义是:

2.文章①②两段列举凡·高和斯宾诺莎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3.阅读课文《人的高贵在于灵魂》选段,结合上文内容答题。

珍惜内在的精神财富甚于外在的物质财富,这是古往今来一切贤哲的共同特点。英国作家王尔德到美国旅行,入境时,海关官员问他有什么东西要报关,他回答:“除了我的才华,什么也没有。”使他引以自豪的是,他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但他拥有不能用钱来估量的艺术才华。正是这位骄傲的作家在他的一部作品中告诉我们: “世间再没有比人的灵魂更宝贵的东西,任何东西都不能跟它相比。”

请结合以上材料和对《精神栖身于茅屋》一文的阅读感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一个人应该如何保持灵魂的高贵和精神的富有。(5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简朴的生活方式。(意思对即可)

2.作为事实论据,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一切贤哲都主张一种简朴的生活方式,目的就是为了不当物质欲望的奴隶,保持精神的富有”这一观点。(意思对即可)

3.不设统一答案,写出自己的感悟和体验,适当阐述即可。

这篇周国平《精神栖身于茅屋》阅读答案是由文学网小编为您收集整理,希望通过这些阅读练习和答案,能帮助同学们把握语文阅读的特点,进而提高阅读、鉴赏、写作能力以及语文综合素养。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秦观的生平轶事:三考秦观

传说苏东坡有个妹妹叫苏小妹,生得聪明绝世,才华横溢,文经武纬,博古通今,声振京城。宰相王安石很想娶其为儿媳,便派家人前去打探。家人了解到一段苏东坡与苏小妹相互嘲戏的话。原来苏东坡生得一嘴胡子,小妹嘲讽说:“口角几回无觅处,忽闻毛里有声传。”苏小妹额头微凸,苏东坡曾嘲讽:“未出庭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苏小妹又嘲讽苏东坡下颊稍长:“去年一点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苏东坡复嘲讽小妹双眼微抠:“几回拭脸深难到,留却汪汪两道泉。”

王安石听了这一段,知苏小妹才华确实高绝,只是相貌不扬,怕不中儿子之意,就此作罢。然相府求亲一事,在京城传得沸沸扬扬,也将苏小妹的才名及一心要选天下才子为夫的心思传了出来。一时间求婚者络驿不绝,慕名者纷纷呈上文字,苏洵(苏小妹父)老让小妹自阅,小妹一个也看不中,唯独看中了高邮秦观秦少游。她在秦观的卷面上批了四句话:“今日聪明秀才,他年风流学士。可惜二苏同时,不然横行一世。”

这批语是说秦观之才在苏轼、苏澈之间,二人之外,无人能比,赞美之辞溢于言表。

秦观是个才子,年轻气盛,目空一切,二苏之外,皆不放在心上。虽然慕苏小妹之才,又听说额颅凸出,眼睛凹陷,容貌不扬,很想见她一面,再行定夺,打听到三月初一苏小妹要到岳庙烧香,决定乔装一番,看个分晓。

这一天,秦少游化装成一游方道人模样,见苏小妹虽说不上妖娆美丽,却是清雅娴静,气质不凡,应对之间显出绝世才华,心中甚美。也让他坚定了要娶苏小妹的'决心。

三月初三礼部大试,秦少游得中进士。发榜当日,秦观来到苏府提及完婚之事,苏询笑道:“今日挂榜,便是良辰吉日。只今晚便在小寓成亲,岂不美哉?”秦少游大喜过望。苏东坡也十分赞成。这天,少游与小妹双双拜堂,喜结良缘。

是夜月明如昼。筵宴已毕,少游欲进洞房,只见房门紧闭,庭中置一小桌,上有三个封儿,还有玉盏、银盏、瓦盏各一,丫鬟侍立在旁说:“奉小姐之命,有三题在此。三试俱中,用玉盏美酒三杯,请进香房;中二试,银盏内一杯清茶解渴,来宵再试;只中一试,瓦盏内一杯寡水,罚在外读书三月。”少游心想,我中过科举,莫说三个题目,就是三百个,又有何难?

第一题是一首五言绝句,四句是:铜铁投洪冶,蝼蚁上粉墙。阴阳无二义,天地我中央。

这个题目要求新郎也做绝句一首。题目四句暗含“化缘道人”四字,是嘲讽少游曾假扮云游道人在岳庙化缘,去相小妹。

少游随即取笔写诗一首:化工何意把春催?缘到名园花自开。道是东风原有主,人人不敢上花台。

这是一首藏头诗。小妹阅了,合“化缘道人”四字,微微一笑。

少游又开第二封,也是四句诗,内藏四个古人名。四句如下:强爷胜祖有施为,凿壁偷光夜读书。缝线路中常忆母,老翁终日倚门闾。

少游见了,凝神一想,一一注明。第一句是孙权,第二句是孔明,第三句是子思,第四句为太公望。

第三题是个对联。上联是“闭门推出窗前月”,要求对出下联。

少游初看此题容易,仔细一想,此题出得十分精巧,很合此景此情。少游左思右想,不得其对。心想如对得平常,不见本事,会被耻笑。愈心急愈不得头绪。于是在庭中团团而步,口中只管吟哦“闭门推出窗前月”七字。此景被前来打听妹夫消息的苏东坡看见,心想:“此必小妹以此对难之,少游为其所困矣。我不解围,谁为撮合?”急切思之,亦未有好对,偶见庭中有花缸一只,内贮一缸清水,便取一小砖片投向缸中。那水为砖片所激,跃起数点,溅在少游面上,水中天光月影,纷纷淆乱。少游见景顿悟,援笔写道:“投石击破水底天。”

三试完毕,只听呀的一声,房门大开,侍儿捧玉杯美酒,少游意气扬扬,连饮三盏,被送进洞房。这一夜,才子佳人,称心如意。

后人有诗说:

文章自古说三苏,小妹聪明胜丈夫。

三难新郎真异事,一门秀气世间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