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喜酒散文

堂姑的女儿5月22号结婚,地方风俗,姑娘家头天待客。

堂姑是我打小一同长大的玩伴,我俩是亲密无间的好友,她家在农村,没工作,是当地名副其实的富裕户.堂姑能干,想当年,她养猪、养羊、种蘑菇、开裁缝店等等,凡是能赚钱的门路,她都敢干,不怕风险,天天钻到钱眼里,她自己常说:"一天不挣钱,心焦、心烦.睡不安。"

现在的堂姑更是了不得,家里办了个小型塑料加工厂,自己又没黑天、没白天跑保险,是保险公的业务骨干,年收入七八万。

唉!羡慕她的收入,可保险这行,我真没本事参与,她嘴勤腿快,业务熟练,连哄带蒙,认识的不认识的人,都乐意把保单办在她名下,她自己也非常自豪的夸说,做梦没想到自己适合干保险这行。

女儿的婚姻大事,她老早就和我说,到时间要我无论如何得去凑热闹。

她家离县城大约三十里路程,交通方便,开车只需二十多分钟时间。几天前,我和同学梅峰联系好,到时候,坐她车去。

老妈听说我去,也嚷着和我一同前去,说是新喜人缘好,家里的大小事都回去,不去礼节上行不通,正好二婶也去,没法子,只能让当家的开车,拉上爸、妈、二婶和我,十点钟从县城出发。

那天气温特高,火辣辣的太阳晒的人无处躲藏,堂姑家住德停乡元湾村。

一路上说东拉西,不一会来到只闻其名,不知貌样的元湾村,老远就看见村西头哪家门前围着好多人,几人都笑着说:"不是有事,谁会专程来这地方瞧瞧。"

前些年,这里是出了名的穷山沟,别说外村的姑娘不原来这里安家落户,本村的.姑娘也千方百计往外村窜,娶不上媳妇的小伙成群结队。四周全是光秃秃的山坡,一条弯曲的小路通往深沟,庄稼地和别处的不一样,上边覆盖一层一尺来厚的薄土,下面全是石沙,怪不得在缺电、缺肥的年代,这里的农民少吃没穿,。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贫困山区,变的欣欣向荣,蒸蒸日上。

温饱问题解决了,前些年,高速公路修通,一向交通不便的僻远山区,瞬间变成洛栾高速公路的主干道,昔日的羊肠小道已成为宽大的柏油公路。以往宽窄不一,坑凹起伏弯曲小路,现在车辆畅通无阻,像飞箭一样,闪电一般。

家家都盖起了小楼房,现在这里遍地是宝,是金子的发源地,他们在荒坡里采金,从沙地里挖金,不起眼的石沙也能卖钱,百元大钞像飘树叶一样,从土坡里、地底下蹦出来,有了钱,小洋楼一座连一座,如今,居住这里的小伙再也不愁说不上媳妇。

堂姑家客人真多,房前屋后,屋里屋外到处是客人,说真的,吃喜酒并不新鲜,这几天,结婚办喜事的家数特多,一天三家,礼金送的呲牙咧嘴,照这样延续下去,日子真的没发过。

细想想,送来送去,最后钱都落到饭店老板手里,真划不来,可是,形势所迫,谁也无法改变。

闺女出嫁,娘家人提前一天收礼金,摆酒席,什么请乐队、放鞭炮等热闹场面都省了。因天气太热,堂姑专门把我们几个人安排在一家新建的两层楼房里,房子的门窗刚安好,室内没装修,宽敞明亮的四室二厅,房间大,空气新,凉爽得很,都说在这屋子用餐,真比开空调还美。

将近12点的时辰开饭,农村待客,时尚八、六、四,八个凉菜、六个热菜,四碗汤,菜量大,吃饱喝足后,稍微休息一下,又去堂姑家两层楼房里看看,她建放早,不是厅室式,不过收拾得干干净净,堂姑一家人再三挽留我们住一晚再走,大家都忙,只好起身恋恋不舍的打道回府。

这顿饭,吃的舒心,有滋有味,开心啊!和老家的远亲近邻聚在一起,拉东扯西,互通彼此的近况。细想,亲戚之间,就该这样,遇事多走动、互帮忙,亲友之间贵在交往,只有这样,才能加深感情,拓宽视野,让枯燥乏味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呵呵,以后像这样的场面,我定要多参加。

吃烩面散文

河南人爱吃面,烩面的历史可以说是源远流长,烩面吃起来也很好吃,大大的碗,让你一次吃个够,主要是个量和味,几乎家家都会做。

最值得回味的一次吃烩面,是在高中的时候去洛阳安乐窝办事,在一个小饭店里大哥带着吃的一次烩面。那面条很厚很长,看着好像咬不动,可是狠劲的咬下后,慢慢的咀嚼着,很有劲道,很香,汤也很鲜美,好像面很少,没几下就吃完了。到现在还在回味着那面条的滋味!好吃!难忘!

最早吃烩面的记忆是小时候在家里,父亲高兴的时候就开始做,这个做烩面的过程要持续几个小时,从和面到准备往锅里放一切干菜,这个准备的过程很麻烦,吃上一次也很不容易。那时的感觉吃烩面就像吃山珍海味一样好吃。因为那时人穷,饭店也少,家里改善生活是一件很值得庆幸的事情。

父亲要做烩面了,面要选上等的好面,很白很细的那种,家里往往去磨面时把那中间的好面摘出来以备后用。先把面用盐水调料和上,然后上街买肉。再去地里薅点葱,青菜之类。回来后就去上屋他的百宝箱里(也就是抽屉的`下面的仓库里),翻出只有过年时才吃的木耳、黄花菜,海带,放进水里泡着,发好后把杂物清理干净,这样一折腾一个多小时就过去了。父亲再找点粉条末让我慢慢的一根一根的挑选着,里面很脏,好多杂物,我都想偷偷的倒掉,可是摄于父亲的威严,只好很不情愿的应付着。

这一切做好已经快要中午了,父亲开始炒菜,父亲炒出的菜很香很好吃,火候掌握的很好。随着碰碰嚓嚓的铲子搅动,一会儿满满的一锅烩菜便做好了。再添上一锅水,把柴火烧的旺旺的,我烧着火拉着风向,火借风威,火苗嗤嗤直往上窜,热气一会儿便把锅盖吹起老高。父亲在大柿木擀面桌上,把和好的面用力的擀着,随着擀杖的滚动,面慢慢的变的很薄很薄,成了大大的一张面纸。把这张面纸再用擀杖卷起来,慢慢松动擀杖,面徐徐落下,面慢慢的均匀的折叠起来,再用切菜刀切成小条。然后拿着小面条慢慢的往长处宽处拉的薄薄的,拉好后便放入锅里,任意的煮,就像皮带一样,宽宽的,白白的,在水里游弋着。小时候最高兴的事便是拉面条,一根面条在手里玩着,软软的,愿拉多长就多长,想撕多薄就撕多薄。

满满的一锅面条已经煮熟,再把炒好的菜放进锅里,马上香气四溢起来,黑的黄的白的绿的,看着就让流口水,闻着更是垂涎欲滴。盛上一碗慢慢的品着,嚼着,面条津津的吃着咸香可口。一家人围坐在桌旁,父亲又开始了的演说:这一碗要是在街上的饭店得三块钱呢!那得意洋洋的样子好像在街上卖饭一般。我们没心思听父亲的话,贪婪的往嘴里扒着,赶紧吃完再去锅里盛下一碗。

在北京,河南烩面很不好找,越是寻寻觅觅越是找寻不见。一日无意行走在北五环的一个偏僻的街道上看见了一家烩面馆。进去吃了一次,感觉倒货真价实,宽宽的面条吃着津润滑溜,里面还有粉丝黄花菜和木耳,汤也很好喝,其实现在的烩面一般的饭馆只是加点肉和面条而已,像这样精心制作的饭店还真的很少。

这次从深圳回来到新郑,老同学驱车去接,到郑州最有名的“萧记烩面城”给我接风洗尘,吃家乡饭——烩面。里面熙熙攘攘,人来人往,已经座无虚席,只好和几个人拼桌而食。可是闻名不如实践,吃了那么几口便没有食欲,仅是一碗的面条而已,面也难以下咽,搅动了半天还是满满的一碗,把点的菜全吃了。什么烩面仅仅徒有虚名罢了!出得门来看看金子招牌还有书法家范增的落款,哎!现在都要门面的虚华,饭菜的质量堪忧。

家里饭馆的烩面远没有以前做的好吃,都是图个经济效益,面多多的,味道嘛凑合吃饱算了。每出去吃一次心里不舒服一次。细细想来还真没有自己在家做的好吃,还是自做自吃的好!

大埕的吃850字散文

村镇中心街市老长亭南廊正中,有两个乡村汉子开了一个虾袋摊子。两人各执一把长勺,勺子末端是个扁圆。炸虾袋时,先在这个扁圆印里装上拌了香葱粒的番薯粉,再在面上放几条刚出海的虾子,往淡黄透明的豆油里一放,白泡泡好一阵翻腾,由大变小,整个圆圆的饼子就金黄金黄的,泛着光。

吃的时候,烫嘴,又咸香又辣。虾是脆的,肉里有汁,有阳光和海水的味道。番薯粉饼外层焦香,里面嫩滑,有葱的清香。藏在葱里的粉芽儿可以放在舌尖上把玩,韧韧的,会尝出一种粮食最里层的甘甜味。满嘴都是油。这在三十多年前,是不甘心一下擦掉的。

方亭西头南面席地放了几个红身粗腰的火炭炉,炉子上放了几个洗得泛白的蒸笼。盖子一掀开,升腾着的云雾里会变出几排切成一片片的`粉白芋头,另一个笼子里则有一些海里新出的花螺、月螺。几个小孩子各尽早上或是几天来从爷爷奶奶那里要来的零钱,买上这几样,轮番醮上红红辣辣咸咸的小碟配料,小嘴儿就会象小鲤鱼嘴一样,张开来直吹气儿,又忙不迭地一手捂住自己的碟子,一手伸得老远去抢别人刚出锅上碟的东西,茸茸的脑门上尽是汗珠都顾不上用袖子擦上一擦。

对面看摊子的是个高大的大伯。高高的竹架子上排了好几个广口玻璃瓶。瓶子里的五香花生,一分钱八颗,五分钱一小酒杯。吃的时候,也是一颗颗地放到嘴里,皮是皮的味,肉是肉的味,两个豆瓣的味道都分得清。只是没有象广州河涌码头的老式卖货人那样,一声声高呼“南乳玉,南乳玉啰诶!”大埕的人讲究斯文,各家夸小孩小伙都讲某某的孩子最斯文。大埕人才不希罕吆喝呢!

最有趣是大店铺门外东墙的饺子摊。不知道为什么,总围着白帆布,可能是太好吃了。小时候,放学经过,总要故意拐过去靠近一下。冬天从摊子里飘出来的热气又暖又香,有用葱蒜文火炸焦了再加鱼露或是什么那时想起来最好味道的东西的香气。我是真真实实地吃过的。一个人在里面帆布围着,咬一口是一口的味,不担心被小伙伴看到,不担心被人说吃这么贵的好东西。只是因为仅有的一次独享,总让我想起那时刚学的一句人俗语,叫:盲子吃饺,心中有数。我不是盲子,但你要是早几年问我,我真记得每一个饺子的好味道。

烩面的情感散文

迷恋烩面

国庆出来旅游,有人说是找罪受!有人说是脑袋“短路”!朋友不乏诚心相劝,甚至有“扣帽子”式阻拦!

我对不起朋友的善意提醒,飞也似地逃出节日的老家,来到了我没有理由不来的郑州!

这里有烩面!这里有我的军校同学!这里有一班子我当时当排长连长时的兵!

曾记得09年我在安阳带兵的时候!我一日三顿都离不开烩面。要是恰巧边上还有点“刘大哥讲话理太偏”等的豫剧声,你会不自觉地边吃边翘二郎腿,不停地抖动,所谓惬意应包含于此吧!

刚下火车,战友已在火车站等候接车。我感觉不是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更好像是从家里一个房间到另一房间,只不过跨门的时间稍长。

客随主便。我却反了!非让战友找一家吃烩面的地方不可!同时也不想给别人添麻烦!战友无法,最后在南曹乡找到一家叶县人开的烩面馆!主人先是让上了五大碗烩面,然后又上了一桌的菜,真不知道是谁随了谁的便?

要问我对于烩面有多喜欢。我一直找不到精准的表达!在长久的找寻中,突然有一天开悟了!但悟得暴露自己“大脑粗”!那就红着脸说出来得了——喜欢烩面无亚于男人喜欢女人的乳房!话粗理不粗!不知道烩面是我个人偏爱,还是一个群体或广大人们的共爱?但烩面能够走向全国甚至走出国门,应该决非我一个独爱!

看到端上桌的大烩面。我的心一下都醉了!先是羊汤的杂陈味直沁心鼻,不自觉地随着羊汤蒸气飘绕作深呼吸!好熟悉的味道,久违的味道!自己小气得连羊汤中溢散的气味也舍不得浪费!抑或是一个烩面的膜拜者。我刚用筷子挑动面上绿蒜叶,战友提醒我先拌点辣椒佐料!佐料好像是红辣椒拌面灰油煎而成。我提出小勺,在面上洒开,再用筷子拌了几下,然后暴风骤雨般吃起来,待到筷子再在碗底捕捞时,已是徒劳,只能竭泽而渔,竟后悔自己吃的太快,忘记其中的味道……

香喷喷的烩面

在河南博物院对面,有一家烩面馆,是我最喜欢吃的地方。那里的烩面不仅面条筋道,且汤汁浓郁,烩面里的羊肉味道特别鲜美。

烩面源于河南郑州,它的由来还要从二战时期说起。1939年,一架日本轰炸机向郑州投来炸弹,一面馆的师傅们赶紧躲了起来。等飞机飞走后他们发现,锅里的面条凉了,于是又在锅里烩了烩,感觉好吃多了。后来,经过师傅们的不断改进,就成了今天的烩面。

河南烩面不但味道好,看相也好。白白的宽面条浸在油香的汤中,一块块香喷喷的羊肉伴着翠绿色的香菜、深褐色的海带、黄色的豆腐皮、红色的枸杞散落其间,仿佛雪白的绸带上散落着淡紫色的琥珀、翠绿色的玉石、鲜红色的玛瑙,看着口水就开始“飞流直下无数尺”了!

我喜欢吃烩面,但更爱吃烩面里的羊肉。我有独特的吃羊肉方法,先将羊肉放进辣椒油里,然后猛地放进嘴里,第一个味便是辣。我好像与“老孙”一起置身于火炉之中,汗珠从头上滚落而下。“哈……”真爽!这时,细细品味:清香的香菜味、甜甜的枸杞味、鲜鲜的海带味、浓浓的汤汁味……吃完第一口,让你想吃第二口。

烩面已经传承70多年了,它不仅是中国的面食一绝,也是我国非物质遗产之一。

河南烩面

烩面在我们老家声誉雀起、家喻户晓,也是最近一二十年的事。早先时候,集市上也只是烧饼、水煎包、油条、胡辣汤和肉丝面之类的地方小吃。那时候对烩面一词闻所未闻,就别提吃过了。

也说不清楚从什么时候开始,烩面开始在县城悄然兴起,直至现在遍布县城大街小巷,乡镇的农贸市场和各个村庄的十字路口。大大小小的烩面馆星罗棋布地布满县城的各个角落,什么正宗的杨记马记,还有那少数民族的清真招牌更是刺人眼目,让人想到它的纯正和醇香。

在外地经常看到沙县小吃和兰州拉面,河南烩面却很少看到。在这里很想给河南烩面作一下宣传和介绍。首先拿面块来说,烩面选用优质、筋道的特级面粉制作,头天晚上把面粉反复揉搓、折叠制成巴掌片大小,抹上油把它摞在一起,以免互相粘连,第二天用时随手可拿。大凡烩面馆都有两个大灶,灶上立两口大锅,其中有一口锅煮着羊骨头,整天不停地咕嘟咕嘟翻滚着。

如果你随便走进一家烩面馆,热情的店老板会微笑地问你要几碗或大碗小碗,然后束上雪白的围裙,洗净了手,从不锈钢的盘子里拿出两三片早己和好的面,开始用两手甩动撕扯,并且把面片不断拉长,面片象孩子跳跃的橡皮筋那样柔软坚韧。曾经在电视中看到过一个做烩面的师傅,其娴熟的技艺令人惊叹。他飞快地旋转着身体,并且双手不停地甩动着面片,面片越扯越长,最后竟有五六米长。面片象彩带一样在空中上下翻飞,不能碰到地面和自身的衣物,引得众人齐声喝采连声叫好!

师傅从锅里舀几勺羊骨汤,把扯好的面片丢进锅里煮熟,然后用爪篱把厚厚的长长的面皮捞进细瓷大海碗里。放上切碎的几片熟羊肉,再放上辣椒油、芝麻酱,还有家传的秘方制作的“老汤。

”所谓“老汤”配料和制作过程决不外传,熬制时都是在半夜悄悄进行。我有一个亲戚在烩面馆干了两年,竟不知“老汤”的配料及熬制过程,都是老板做好后给你端出来使用。

最后再给你放上一些切碎的香菜和小香葱,临端给你以前再洒上些纯正的小磨香油。

面对着眼前略带膻味的香气扑鼻的烩面,你会禁不住胃口大开,那上面飘着厚厚的`一层红油,让你一看便食欲大振,即使冬天也让你吃得大汗淋沥,那宽宽的厚厚的面片特别有嚼头。一大碗面便吃饱了,有种特别舒服的感觉。

我们当地人特别爱吃烩面,包括男女老少,只要一出门在外,赶到饭时必下烩面馆。再要两个小菜和几瓶啤酒,最后再吃碗烩面,那简直就是神仙日子!

有一次去镇上赶集,中午时想吃碗烩面,看见几家摊位前人满为患,想找个位置都没有,跟老板打过招呼:“下一碗烩面。”“好喽,下一锅就是,稍等一会。”可等了半个小时也没轮到,看着几个师傅忙得满头大汗手忙脚乱的样子,只好作罢。

我曾经在开封和商丘火车站候车时吃过烩面,可它们的味道比我县差远了,碗里给你放些海带丝、粉条之类的东西。面片有些生面糊气,有不熟的感觉。如果你有机会去开封城南四十公里处的无名县,那里的烩面最正宗,特别好吃,你信的话,你尝过后自然会心悦诚服。

我村东头十字路口开了一家面馆,老板夫妇会做生意,饭菜都比较实惠。方圆几个村庄的都有吃客来光顾,碰上收麦和秋播农忙时节,人们懒得做饭便跑到饭馆下碗烩面,静等现成的,吃完后饭碗一推还不用洗涮。有的人家来了客人便直接领到饭店要一桌菜,再每人下碗烩面,让客人吃的心满意足。还有谁家修房造屋,也把干活的师傳领到饭店里吃。

有时生意好时屋里的小套间坐满了人,连外面棚底下也摆满了好多桌,你想要碗烩面就得等好久。

说起来我也有好几年没吃过家乡的烩面了。因为最近十多年一直在南方打工,南方人天天大米,不喜欢北方以面食为主的小吃,所以在南方很少见到烩面馆,自然也吃不上烩面。总是提前攒足劲,回到老家痛痛快快地吃碗烩面,可月到尾年到头,只有到腊月二十以后才能回家。大巴车夜里两三点到县城,所有的商店面馆全都关门。

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是鸡鸭鱼肉,还有许多好吃的食物,根本不再想什么烩面了。再者说春节期间所有的面馆都歇业了,也没什么生意可做。春节过后初七八又要到南方去,这个时候,面馆还未开业。所以一直没有机会吃上老家的烩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