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李白文化,传承蜀绣技艺

蜀绣历史悠久、制作技艺精湛、地方特色浓郁,是四川省独具特色的民族艺术,被誉为“蜀中之宝”,而在江油青莲的粉竹楼, “李白诗意绣”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借用诗仙李白的诗景诗情诗韵,融合精湛的传统蜀锈工艺,以李白诗意画为刺绣题材,打造了李白文化系列蜀绣产品。

青莲小学继成功创建江油市乡村学校少年宫之后,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兴趣活动。为了更好的弘扬李白文化,传承蜀绣技艺,从20XX年开始,学校在”诗意绣”文化公司的支持下,蜀绣兴趣班也正式开班了。 活动现场

蜀绣成为青莲小学的特色,蜀绣兴趣班也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少年宫兴趣班之一,能到粉竹楼开展蜀绣活动让孩子们可高兴了。16名小“绣娘”“绣工”共聚一堂,从分线、穿针、打空针开始,学习蜀绣的基本技艺。下一步除了学习复杂的针法还会自己带来画笔打样,学画设计稿。”

小学员认真、虚心地学习蜀绣,在了解蜀绣这一传统艺术文化的同时,也加深了对我们祖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传承和发扬了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李白诗歌的“侠”文化

导语:侠文化代表了民族文化的一支,侠所体现的遵守信诺、重义轻生等都代表了美好的民族性格。历史的步伐进入唐代,尤其是出现了一代“诗侠”李白,侠文化、侠文学的发展达到了高度繁荣。

唐代是一个渴慕英雄、极富侠文化心理的浪漫时代,在这个时代横空出世了一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侠,说他是武侠,他曾常年身佩宝剑,漫游天下,并有过杀人的经历,说他是文侠,他曾创作了大量游侠诗歌,极富侠义情怀和浪漫精神,其追求自由、飘逸洒脱的侠客气质备受世人仰慕,他就是一代“诗侠”李白。

1李白的游侠诗

李白自身的尚侠情结和侠客风骨,再加上的天纵才情、才华横溢,他的游侠思想必然要表现在他的诗歌当中。据统计,在李白现存940余首诗中,据统计李白“诗中有剑、诗中有侠的,总数不下于百首”⑵,可见其游侠诗创作之丰。李白的游侠诗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1描写游侠生活和游侠态度。 “击筑饮美酒,剑歌易水湄。经过燕太子,结托并州儿。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因击鲁勾践,争博勿相欺。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少年行》)表现功未成、名未就时任侠行乐的生活状态。

“青云少年子,挟弹章台左。鞍马四边开,突如流星过。金丸落飞鸟,夜入琼楼卧。夷齐是何人,独守西山饿。”(《少年子》)叙述少年游冶之事,表现及时行乐放纵不羁的飘逸之态。

“儒生不及游侠人,白首下帷复何益。”(《行行游且猎篇》)将游侠与儒生作对比,认为只会讲经诵典的儒生不如游侠活得潇洒,肯定游侠的生活态度。

这些诗表露出了少年人的放纵不拘和玩乐习气,多展现游侠的射猎游冶、斗鸡走马、任酒使气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来展现和宣泄豪侠之气。

1.2歌颂侠客气质和侠义精神。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义气素霓生。”(《侠客行》)称赞侠客优雅、洒脱的飘逸气质。

“袖中赵匕首,买自徐夫人。玉匣闭霜雪,经燕复历秦。其事竟不捷,沦落归沙尘。持此愿投赠,与君同急难。荆卿一去后,壮士多摧残。长号易水上,为我扬波澜。凿井当及泉,张帆当济川。廉夫唯重义,骏马不劳鞭。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赠友人三首》其二)“与君同急难”一句强调侠客急人之难,重节重义。“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表明侠士视情义为第一,而视金钱如粪土。

1.3表现自由精神。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侠客行》)行事我行我素,追求自由。

“别君去时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

这两首诗虽与侠没有直接的关联,却反映了一种崇尚自由、不向权贵低头的大侠风范。李白一向自负轻狂,追求无拘无束的.生活,向往自由精神的诗歌在他的诗中展现得尤为明显。

2李白的侠客梦

“忆昔作少年,结交赵与燕。金羁络骏马,锦带横龙泉。寸心无疑事,所向非徒然。”(《留别广陵诸公》)

“风流少年时,京洛事游遨,腰间延陵剑,玉带明珠袍.”(《叙旧赠江阳宰陆调》)

从李白的这两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头戴高冠腰佩雄剑身穿珠袍坐跨骏马的少年侠士,很显然,李白早已把自己看作是一名纵横天下的侠客。

李白好任侠,这是当时代的人们所公认的。青年时代的他就有过任侠的生活经历。“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上韩荆州书》)它是一个真正学过剑术的诗人,并且有过亲手杀人的经历。李白在其诗中写道,“结发未识事,所交尽豪杰”(《赠从兄襄阳少府皓》)“笑尽一杯酒,杀人都市中”(《结客少年场行》)李白自称所结交者尽是江湖英雄豪杰,并于闹市之中谈笑杀人。魏颢也曾这样描述李白:“眸子炯然,哆如饿虎……少任侠,手刃数人”(《李翰林集序》)至于他为何手刃数人而不受法律追究,则可能是由于当时蜀中地区律令松弛的缘故。

李白是一个极度自信的人,在未出蜀之前就满怀豪情,满腔热诚,渴望建功立业、拜将封相。他选择入仕的途径也与众不同,他没有走科举的道路,之所以如此,由他的性格判断,可能是对这种循规蹈矩的仕途之路的天生反感,也可能是这条道路难以使他力抵卿相、一举成名,因此他选择的是通过荐举、制举的方式,用王霸之道、纵横之术来游说人主,以期一鸣惊人,从而扶摇直上、平步青云。然而,李白这种“安社稷”“济苍生”的政治理想到最后也仅仅停留在理想上,后来虽然受到唐玄宗的诏见,颇受玄宗赏识,但也只是因为他的文采出众,授予他的官职也不过是写诗作赋博君王妃子一笑的翰林院学士,这与他致身卿相、封妻荫子的梦想产生了极大的反差。

可以说,李白的任侠精神与他积极用事息息相关,他的侠气与他的政治理想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任侠既激发了他的爱国情怀,又成为实现建功立业的一种手段。“万里横歌探虎穴,三杯拔剑舞龙泉”(《送羽林陶将军》)希望凭借自己熟读兵书、任侠击剑的本领,累立边功、进爵封侯。“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永王东巡歌十一首》)但李白在仕途上总是不如意,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李白本想在乱世中一展雄才,可结果却身陷囹圄,还差点丢了性命。

当在现实中不得志时,李白往往就沉浸于用文字编织的侠客梦中,或自我鼓励,或借以排遣不得志的苦闷,他的任侠情感和侠客梦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他的一种精神寄托。“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这两句诗既是李白极度自信的一种写照,也是在自我加勉,在屡受挫折之后仍希图东山再起。“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行路难》)自己的侠气难以得到舒张,抱负尚未实现,食不能咽,心中一片苦闷与茫然。

事实上,李白试图平步青云、力抵卿相的梦想的破灭是一种必然,他脱离唐代社会现实的价值判断是导致其人生悲剧的重要原因,然而,正是这样的价值系统却在艺术创作上成就了李白,他不拘一格洋洋洒洒的文学作品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傲世独立、文采飞扬的大诗人之一。

《文化传承不是照搬历史》阅读答案

1中国传统文化历时五千年,虽与中华民族的前进同步,但也出现了文化的长期沉积问题。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加以改造和剔除。

②比如尊师重教,就要注意批判地继承。不久前,北京凤凰岭书院开学典礼上,学员身着灰色长衫,双膝跪地叩首,双手奉茶谢恩,跪拜老师。此事引发强烈争议,很多网友认为,如此跪拜是一种倒退。

③ “我们拜的不只是老师,还有传统文化。”凤凰岭书院跪拜者这样的自说自话,遭到了广大网友的非议。那么,到底应该如何看待跪拜这种现象?跪拜尽管是一种传统礼仪形式,曾经包含着特定的文化伦理内涵,但是这种只注重形式,而忽略其内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因为文化传承不是照搬历史。在今天,跪拜早就背离了现代文明,依然没有摆脱封建思想,还增加了庸俗的江湖气息。这不是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而是落后的东西,必须加以改造。

4传统文化并非全部适合今天这个时代,我们要辩证地认识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不能完全照搬历史。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如爱国主义的崇高境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谐统一的博大胸襟,崇德重义的高尚情怀,就应该继承和发扬。

(原文有删改)

1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我们一定要持有正确的`态度,谨慎对待。

B.中国传统文化已落后于时代,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没有必要传承。

C.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我们不能完全照搬历史,而要去粗取精。

D.跪拜是传统礼仪,学生给老师行跪拜礼是表示尊重,应该完全照搬。

19.下面一则材料,如果作为论据放在文章第③段和第④段之间,请你完成下面两项任务:(1)为材料加上首括句;(2)在材料后加两句话,分析这则材料并得出结论。(3分)

安徽省六安市以“二十四孝”故事为题材制作了一批街头公益广告牌。广告牌上包含“百里负米”“卖身葬父”“卧冰求鲤”等大家熟悉的典故。在“埋儿奉母”的广告插图上,画着一名男子正拿铁锹在树林里挖坑,一个妇人抱着小孩站在一边。这则典故的大致意思是:因为家庭贫穷,丈夫害怕有了儿子后不能侍奉老母亲,于是决定挖坑将儿子活埋。

答:(1)

(2)

20.阅读下面链接材料,表明你对建造“中华文化标志城”的态度,并结合文章内容陈述你的理由。(4分)

【链接材料】

山东济宁是孔孟故里。当地政府计划斥资300亿元人民币在济宁建造“中华文化标志城”。其理由是,“中华文化标志城”一旦建成,就能使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

答:

参考答案:

18. C(共3分。如选A得1分)

19.(1)示例:再比如传承孝道,也要注意批判地继承。

(2)示例:人是要讲究“孝道”,但用活埋自己儿子的办法来侍奉母亲,表达孝顺,绝对是一种极其愚昧、极其残忍的行为。这不是传统文化中积极向上的内容,而是腐朽的东西,必须摒弃。(共3分。(1)1分,(2)2分)

20. 示例:我对建造“中华文化标志城”持否定态度。文中论述了传承传统文化不能只流于形式,要继承发扬那些积极向上的内容。建一座“中华文化标志城”就当是传承传统文化,这显然有只重形式而忽略文化内涵的作秀之嫌。真正的传承是要领会传统文化的精髓,使其得以弘扬。(共4分。表明态度1分,结合文章1分,陈述理由2分)

《技术与文化传承》阅读题附答案

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技术与文化传承郭秀丽①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会积累很多知识和经验,借以传承后代,使他们少走弯路,获得易行有效的生产生活方式,合理地规避自然及疾病的侵害,更好地顺应自然、利用自然,达到健康平安酌目的。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揭示了天象和天气变化之间的客观联系,有预报天气的作用。“一九一九有风,一伏一伏有雨”,揭示了冬夏风雨时象的联系,能启发人们从冬天数九节令风的变化判断来年夏天数伏节令雨的变化,是千百年来人们在农事活动中总结出的规律。“立夏起土尘,四十天刮黄风”,揭示了节气和风象之间的客观联系。“小儿积食,鬓角发热”,提示父母如何观察孩子身体状况以预防疾病的发生。诸如此类的谚语、顺口溜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智慧的结晶,在技术不那么发达的年代,这些文化所起的作用也是其他东西无法替代的。

②但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由人与自然原始沟通得来的经验和知识的使用空间逐渐被更为便捷的技术挤压。比如,有了从各种媒介都能获取的天气预报,人们就不再关心并传播祖辈口耳相传的相关农谚、俗语,也不会按照这些去观察云彩观察天象从而判断天气变化了;有了温度计等各种医疗器械,父母也不用凭着祖辈流传下来的经验判断孩子的身体状况了。去繁就简,人类本性使然,,但如果单纯依赖技术获取间接信息,就会失却与自然万物直接沟通交流的机会,人的精神生活势必发生异化。从这一角度来看,实用主义思维在技木越来越发达的时代,给人类的文化传承和精神生活带来了难以避免的戕害。

③毋庸置疑,技术本是文化的产物,记载着人类文明的程度,能给人们带来物质的满足和精神的愉悦,诸多的积极作用数不胜数。人们生活在当下发达的信息社会,使用着无比先进的技术,也生产着新时代的文化,为文化的创新注入新的内容。但是,也应该充分认识到技术在环境污染、生态危机、人的物化和异化以及价值伦理观念危机等方面的负面作用。如果无视这些技术弊端,不予以积极化解,人就会沦为技术的奴隶。如果只用实用主义思维考虑技术在当下的诸多可用和方便之处,而忽略曾经也起过实际作用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忽略这种文化的`精神作用,就会陷入物质和技术主义的泥潭。本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重实用而轻理想的思维一直延续着,人们的骨子里或多或少有着实用主义思维倾向。再加上近代以来,国外实用主义哲学传到中国,进而发展成了一种急功近利甚而偏向追求物质效用的民族心态。在这种思维和心态之下,传统优秀文化中的精神效用很容易就被现代技术的物质效用取代,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遇到了思维障碍。

④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传承,因为它是民族精神之源;技术发展脚步不会停止,这是客观规律。在偏重物质的实用主义思维之下,传统文化和现代技术之间的矛盾显得不可调和。这就需要改善思维方式,在注重技术物质效用的同时,关注传统优秀文化的精神效用。我们大可以运用传统的文化知识与大自然交流对话;在用越来越智能的体温计给孩子测体温的时候,也遵循老人叮嘱用嘴唇在孩子鬓角感受一下体温,既能帮助判断孩子的身体情况,也能传递亲情和温暖;在消费机器馒头的同时,也自己动手做做手工传统馒头,也学着做一做民间面人,享受原始的食材香味,享受民间文化带来的精神滋养。这样,物质和精神因素兼顾,使得我们在享受现代便利技术的同时,也获得精神享受。

(选自2022年6月2日《学习时报》,有删节)

6.下列对文章论述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通过列举有关谚语和顺口溜,交代这些文化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所起的作用。

B.第②段重点论述了越来越发达的技术给当今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带来的便捷。

C.第③段论述技术与文化的辩证关系,突出实用主义思维对传统优秀文化传承的影响。

D.第④段指出应改善思维方式,既要注重技术物质效用,也要注重传统优秀文化传承。

7.根据文意,下列做法不能体现“技术与文化传承”相结合的一项是

A.利用手机发短信拜年    B.张贴印制精美的春联

C.清明时节在网上祭奠    D.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原先那些由人与自然原始沟通得来的经验和知识失去了使用的空间。

B.技术是文化的产物,记载着人类文明的程度,而使用先进的技术,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C.如果不能改变急功近利甚而偏向追求物质效用的民族心态,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就会遇到障碍。

D.如果我们不运用传统的文化知识与大自然对话,就不能享受现代便利技术,也不能获得精神享受。

试题答案:

二、(9分,每小题3分)

6.B(应该是“越来越发达的技术给当今人的物质生活带来的便捷和给当今人的精神生活带来的异化”)

7.D

8.C(A.“使用空间逐渐被更为便捷的技术挤压”,不是“失去了使用的空间”;B.使用先迸的技术有利于文化的创新,不利于文化的传承;D.理解太绝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