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若辞诗歌

青石阶,城南下,

月兰柔白的人家。

指上铅华,风飞沙,

煮粗茶,饮清茗,

幽香俗世的牵挂,

让夙愿沉香,

韶华淡静。

看谁浅笑安然,

如兰香幽深争艳了芳华,

不忍负你征战天下;

流年惆怅,守望山高水长,

木篱下,把妆画,

等伊归来,比翼双飞,

对坐月下弹琵琶,

水墨丹青画风华。

怎堪清明乱世,遥望无期

话别奴家茶,

折兰意无悔把泪洒,

红尘几重烟雨锁心愁,

堪知君已天涯

四季惊绽着轮回,

南燕不肯归。

陌上凋零了落花

若兰辞尚有泪。

梦魇残乱,

模糊了旧年倩影

你的轮廓,描慕不出;

萧风残月浅唱寂寞

清音升明珠泪垂落。

两丝白发斑驳着光阴,

笑无心,

那箫声依旧藏着谁?

扰乱了谁的.心扉?

又是一年兰花季,

素筏添殇,念伊为情碎,

竹篱笆,兰花下,

倩影深闺独伤悲,

往事碾碎,续满酒杯。

昔年的陈酿,

却饮不尽几世轮回。

话未眠,雨声未休,

满地残红余香未褪,

怎萧瑟落花如流水;

忆来世,

徒想鸳鸯重戏水。

世事难休,

错把情仇负了谁?

一生情念未了,

把酒寄相思,

月下花前独醉,

敢问谁愿作陪?

兰若寺之约诗歌

【我不在你的兰若寺】

我知道,你在一个地方等我

那个地方叫什么名字

思来想去却没有再想起

就这样茫茫然地走啊

从春到冬,从冬到春

桃花开了,雪花落了

雪花落了,桃花又开了

我听见你在呼唤我的名字

归来啊一定要归来

而我却不知道要去哪里

梦中的你抚摸着我的发丝

却没有抓到你的手

醒来时泪水滑落满衣

多少年了

你的模样都已经模糊不清

头上是不是有了白色的痕迹

岁月是不是老了你的眼睛

可有人

为你点一盏油灯

可有人

为你添一碗温了的酒

可有人

睡在你的梦里

我在归来的路上

一直不曾放弃

【你不在我的兰若寺】

坐在兰若寺的门槛上

看着太阳升起又西沉

墙角野花开了又谢,谢了又开

不知道过了多少个年头

屋子空了

我的心也空了

贪玩的`你

是不是迷路了

有没有被游魂野鬼欺负

还是忘了

忘了兰若寺

忘了兰若寺中

等你的我

没有了你

在这世上

我还有什么可以牵挂

我累了

却不敢离去

只怕

留你独自在人间

我会等

一直等到将自己忘记

这的酒

定是掺了很多的水

要不怎么会越喝越清醒

多想睡去

我想这样

就可以和你

在梦中相遇

【兰若寺】

坐在莲座上

微笑

跪在蒲团上

参拜

藏在房梁上

痴迷

闭着眼睛

不语

坐在莲座上

度妖还有人

却忘了度我

我消失的那一天

你去了哪里

人们要记得我

我的名字叫兰若寺

访益上人兰若严羽诗歌鉴赏及答案

试题内容:

10、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访益上人兰若

严羽

独寻青莲宇,行过白沙滩。

一径入松雪,数峰生暮寒。

山僧喜客至,林阁供人看。

吟罢拂衣去,钟声云外残。

(1)诗的第二联写出了益上人怎样的生活环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

(2)诗人在他的《沧浪诗话》中说,诗的高妙之处在于“言有尽而意无穷”,结合诗的最后一联谈谈你的理解。(4分)

试题答案:

10.(1)益上人生活在数峰之中的寺里,这里生长着青松、覆盖着白雪,静谧深僻,给人一种冷寂清幽之感。(2分)诗人用这种清雅的环境、静谧的气氛,渲染了益上人及其所居之寺庙的超俗不凡。(1分)

(2)诗人与益上人一起吟诗作赋,结束便拂衣而去;告辞归去时,听到的只有飘扬于云天之外的钟声,这是从诗的语言上表达出来的;(2分)而诗中那种二人唱和、欣然忘情的情意,和借钟声表达出来的对僧友的绵绵无尽的思念之情,却是无穷的。(2分)

附鉴赏:

严羽在《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中说:“妙喜(自注:是径山名僧宗杲也)自谓参禅精子,仆亦自谓参诗精子。”这位批评家把自己对诗的领悟比作禅师参禅,确实说出了其理论的特色。所以《沧浪诗话?诗辨》就明确提出:“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在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江西诗派过于注重语言的技巧,追求理性的融铸,表现为构思上、修辞上的翻空出新,在严羽看来,不过是文字禅、公案禅,未入“第一义”。严羽希望能复归到唐人,尤其是王、孟诸人那种浑整圆融,思与境谐,神韵冲淡的诗禅倾向,达到“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境界。为此,他提出的方法是,既反对“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又提倡对古人名作的“熟参”,通过反复玩味得其神,即所谓“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这与唐代皎然《诗式》中所说:“有时意静神王,佳句纵横,若不可遏,宛如神助。不然,盖由先积精思,因神王而得乎!”正是相通的。简单地说,严羽是“以‘不说出来’为方法,想达到‘说不出来’的境界”(钱钟书《宋诗选注》)。而他本人的诗歌创作,也往往力图符合其理论。即如这篇作品。

首联“独寻青莲宇,行过白沙滩。”两句写诗人独自启程,去远寻自己尊敬的益上人的寺院。“独”字写出了诗人的超然洒脱。他独来独往,身心自由,别无牵挂,贵在适意。“寻”暗示了益上人的住处地处幽僻,很难找到,所以必须去“寻”。青莲,就是青色的`莲花,它的叶子长而宽,青白分明,好像人的眼睛,所以常用来比喻佛的眼睛。青莲宇指寺院。“行过白沙滩”,暗示了可能走了比较远的路,可能还穿过了河流。“白沙滩”以少总多,代表走过的各种地形。

颔联“一径入松雪,数峰生暮寒。”诗人走到松林之前,发现一条小路通入林中,远望群峰,寒气笼罩,散发着阵阵的寒意。“一径”说明人烟稀少,只有一径通幽。用一“入”字,说明路的窄小,在白雪覆盖的松林下,一条小路曲折蜿蜒,钻人其中。像一幅“寒山雪松图”,把雪松和小路的比例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

“山僧喜客至,林阁供人看。”在这样幽僻的地方,本来很少人来访。在这寒冷的冬天的傍晚,想必更是无人来访。今天诗人来到,山僧大喜,赶忙殷勤地带领客人参观自己的寺院。两个人一边游览,一边吟诗,沉浸在游览山林楼阁的惬意中。

“吟罢拂衣去,钟声云外残。”诗人乘兴而来,游兴已尽,潇洒的挥一挥衣袖,踏上返回的路。看来,诗人不执著于外境,也不执著于友情。他心无挂碍,辞行以后,心地一片空净澄明,不喜也不忧,只有身后的钟声在回响,时断时续,恍若飘出天外,恍若飘人心中,那么静穆、幽远。

诗人踏雪而来,又尽兴而去,不吝情于去留之间。庙宇、沙滩、青松、山峰自在自然。诗歌无一句不在写景,而又无一句不在写诗人从容淡?白的胸怀,“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亦尽得禅之三昧。

严羽称赞盛唐诗的妙处是“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沧浪诗话》)。这首诗的结尾余味悠长,正如那若断若续的钟声,经久不绝。前人作诗往往以景语作结,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例如:王维《观猎》的结尾:“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读者可以从结尾体味到诗人的意气风发。打猎以后,回首远望,踌躇满志;也可以想像到猎场的苍茫辽阔,给人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而严羽这首诗的结尾更加空灵,既有形象——傍晚的云,也有声音——若断若续的钟声。这也许就是他所追求的“空中之音,相中之色”吧。

过融上人兰若诗歌鉴赏

过融上人兰若 綦毋潜

山头禅室挂僧衣,

窗外无人溪鸟飞。

黄昏半在下山路,

却听钟声连翠微。

綦毋潜诗鉴赏

这首诗写诗人上山寺访友不遇,却被山中优美的自然景色所吸引,因而尽兴欣赏。过,访问之意;融,是诗人所要寻访的和尚的名字;上人,对和尚的尊称;兰若,梵语阿兰若的简称,指和尚的住所。

首句,通过山头禅室里挂着僧衣的细节,既点明了友人的身份、居处,也巧妙地暗示友人不在禅室里,写得干净利落。

次句紧承首句,指出窗外无人,也是静悄悄的。只听见山溪流水潺潺,溪上有各种鸟儿飞来飞去。

诗人以溪声、鸟飞的声响和动态,反衬出山寺环境的清静。

接下去,第三句黄昏半在下山路,省略了主语,句法简洁。七个字兼有叙事、抒情、写景。黄昏,暗示诗人尽管访友不遇却兴致未减,已在山顶佛寺四周流连了大半天。下山路,说明此刻诗人正慢慢沿着山路往回走。半在,表明山路上景色也很幽美,因此自己把半个黄昏都消磨过去了。

却听钟声连翠微,却字,不仅起到转折句意的作用,还能使人想象诗人蓦然闻钟、回首驻足的情状。钟声连翠微五个字,以景物形象、色彩和声音收束全篇。因为作者凝神聆听着悠扬的'晚钟声在深山里荡漾、萦绕,所以他感到钟声同这浮荡山间的青翠岚气连成一片。连字把听觉形象钟声与视觉形象翠微彼此沟通起来,传达出诗人独特而又自然的感受。这一句描绘了暮色苍苍中翠色千重的山林美景;而荡漾山林经久不息的钟声,又给这幽深秀丽的山林增添了静谧的气氛。诗人流连忘返、迷恋山林的深情,就从这幅深山幽景中透露出来。

七绝诗篇幅短小,要求作者笔墨精炼。这首诗四句二十八个字,无一句、一字是多余的。摄取的景物虽不多,却显得丰富多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