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牛津剑桥的作文

牛津和剑桥,是世界顶级学府,天下不知多少学子曾对其翘首却未能企及。对我来说,这里更是想都不曾想过的另一个世界。

来到英国后,虽然有机会漫步在两座大学城中,可眼前的一切仍然是那么遥不可及。

读读这组不完全统计的数据吧:牛津,孕育过4个国王、46位诺贝尔奖得主和25个英国首相;剑桥,走出了13位英国首相、9位坎特伯雷大主教、8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以及不计其数的科学家等等。

那天,时雨时晴,我们驱车到牛津。初到此地,事先对牛津的停车困难估计不足,因此,每一处都只能匆匆看过。

牛津(Oxford),“津”意为渡口,泰晤士河和柴威尔河在此会合。大概早期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常用牛拉车涉水而过,因而取名牛津。

牛津城,即为牛津大学城,29所学院散落在城中各处。街道两旁,鳞次节比地矗立着分属于不同历史年代的、不同建筑流派的古堡式建筑,令整个牛津城充溢着古朴、凝重而又低敛的气息,再浮躁的人走在这里也会平添几分深沉。

雨中的牛津更别有一番韵味。走在雨中,时有雨雾模糊双眼,雨水清晰地从古堡的屋檐下滴落,眼前一座座古老的学院和教堂,让人仿佛行走在梦中,恍如隔世。

到了牛津,就一定要去剑桥。这一对名城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都有密不可分的瓜葛。

12世纪之前,英国人多渡海去巴黎求学。12世纪中叶,英法两国对立,英国学生从法国归来,在国王的支持下来到牛津办学。但是,牛津大学并不安宁,学生与市民因各种理念的纷争而发生冲突,一次次的冲突不断升级,从吵架到斗殴,一些鲜活的生命也不断的在斗殴中陨没。因此,一批牛津师生拂袖而去,来到牛津东边的小镇,并在那里继续教与学。在牛津大学成立了40年多后,1209年,剑桥大学正式。多少年后,一位剑桥校友在美国创办了一所大学叫哈佛。

正如余秋雨在童话牛津一篇文章里所说:“牛津,这个朴素的意译名语,正巧表明这里是真正意义上的渡口,一切存在,只为了彼岸。”

对中国人来说,徐志摩让我们对剑桥亲近了许多,因了那首《再别康桥》,更让我们对剑桥多了些许浪漫的向往。

剑桥旧称康桥(Cambridge音译名),英文Cambridge发音“坎布里奇”,就是剑河之桥的意思。

来到剑桥,当然要去游剑河、走剑桥。从停车场到那条河,要穿过城中商业区,走在其中,人群如潮,丝毫不觉身入学府。

街头巷尾,游人如织;各个学院门前,或大门紧闭不开放,或数百人排着长队等待进入。眼前晃来晃去的人影,将诺大的`剑桥城填充的满满当当,几乎没有留下什么余地,让你可以放入关于这里的一丁点儿的想像。于是,我俩或远远观望,或驻足留影,徒劳无益地保持着一份出离游人的状态。

剑桥大学城中有三十多所学院,学院的建筑风格各异,多为中世纪的古老建筑。而那大片的草地、苍翠的林荫以及亦静亦动的剑河,则以一种生命的滋润与新鲜,映衬着剑桥城那座座苍茫的建筑,令整个剑桥散发着明快又现代的气息。

散漫中,我们来到河边一个写有private parking的小院,在这里暂时绕开喧闹,感受这座学府应有的宁静。

《林徽因传》描写了徐志摩与林徽因相会剑河的一段场景:当他们踩着泼洒下来的月光和雾,静静地在康河岸边漫步时,徽因耳边响起了波浪一样的话语:“徽因,在这样的时候,你最想干的一件事是什么?”她微笑不语,伸手摘下一片柳叶,轻轻地衔在嘴上。

而今的剑桥,若想感受到这一份浪漫,想必你也只有待月光洒向剑桥之时了。

看着克莱尔桥上拥挤的人群,我不知徐志摩身处今时的剑桥,是否还会有那般美妙的想像?

不知不觉中,我们将三个多小时的光阴缠绕在剑桥的街头巷尾、河畔桥头,挥洒在林荫绿地之中。很想如徐志摩般“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也想“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只是,为了安全驶回一个半小时的路程,我们选择告别康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只带走一丝未能尽兴的遗憾,作为再来剑桥的理由。

牛津街作文200字

今天下午,我上完围棋课,走到牛津街,楼下正开着美食大会,我便到下面凑凑热闹。牛津街里到处放着圣诞歌,有很多卖小吃的,有卖薄饼的、卖章鱼小丸子的、卖雪糕的等等。卖薄饼的人熟练的煎出薄饼,另外一个人负责收钱,生意很红火。各个小摊子都散发着诱人的香味,吸引着人们,有很多人买了很多东西。最吸引小朋友们目光的是圣诞小屋,小屋里的兔子长着长长的耳朵,短短的`尾巴,红红的眼睛,可爱极了。小兔子的家在圣诞小屋里,里面还有灰色的兔子。一共有五只兔子。我还用树叶喂它们,我把手伸到哪里,它就跟着跑到哪里,嘎吱嘎吱的吃了起来,小兔子吃的很欢。我还抱了它,他的毛厚厚的,真舒服。我还和小兔子拍了一张照片作为纪念。牛津街到处充满了欢乐的气氛。

圣诞节快要到了,每个人都期待着圣诞节的到来。

剑桥童鞋作文

许多女孩都喜爱在雨后清新的空气下,静静地靠在树下的躺椅上,做一些甜美的梦。而男孩们却觉得做梦纯粹是浪费时间,还不如在家看一些刀光剑影的武打片来得好。

这个故事就讲述了一个关于梦和男孩女孩的故事:

在世界上的某一个地方,有一处世界闻名的景点,那里有一座桥,叫做剑桥。剑桥旁,有一座铜像,上面有一个十一二岁的男孩,正咧嘴大笑。游人们看见这座铜像,就会不由自主地伸出大拇指。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还得从几十年前说起:

这个村子是出了名的迷信。有一个小女孩,十分相信,这个世界上,真的有神仙。所以,常常和大人们一起去烧香拜佛,祈求平安。

有一天,女孩正在后院的大榕树下学习,不知不觉地,就睡着了:

女孩的后背上莫名其妙地长出了一对翅膀,翅膀带着她来到了一个云雾缭绕的地方,出现了一个老爷爷,自称是“神”。女孩因为太过与迷信,便轻易地相信了。“神”说:“如果想当神,就找一条清澈无比的`河,对着河水喊三下‘龙王’,在跳入水中,龙王就能封你为‘水神’!“

女孩从梦中惊醒,心中却念念不忘,那个所谓的“神”,她径直朝着后山上的小河奔去。(其实梦中的神,是女孩日想夜想给想出来的)来到小河边,她想都没想,就照着那个“神“的话做了。这一切,碰巧让经过小河的一个男孩看见了,男孩想救女孩,却无能为力。有了!男孩灵机一动,把一些林中的木头扔到小河里,试图使女孩浮上来,但女孩的手却总是从木头上滑过。男孩急了,立刻跳上了其中的一根木头,向女孩伸出了一只手,女孩被拉了上来,男孩却不幸落水。

女孩跳上了岸,哭着喊着那个以前她连正眼都不怎么瞧的男孩的名字,但始终没有任何反应……从此以后,女孩天天都来到小河边,呆呆的坐上好几个钟头,在某一天,幻化成了一个以泪洗面的女孩的石像。这座石像,就在剑桥的另一头。

那些木头最后汇集在了一块儿,成了一座桥,形状酷似一把剑。剑桥由此得名。

牛津游记的作文600字

本人正宗哈迷一枚,因为电影《哈利·波特》而爱上了牛津。站在充满魔幻色彩的基督学院食堂,我以为这就是牛津的全部,直到爸爸妈妈坚持要再去牛津大学的其他学院走走,我才恋恋不舍地离开。

信步走进牛津大学的其他学院,随处可见造型古朴的学院建筑,转角的窗台上总能瞥见格外娇艳的花朵,偶尔拿着书本或背着书包的师生穿行而过,慢慢地,似乎我已经有了审美疲劳,各个学院的风景大同小异嘛!爸爸说,没关系,我们就是随便走走。顺着街道越往里走,身边的人好像越来越少,越发显得幽静,这反而勾起了我们的好奇心,特别想见证一下,我们到底“摸”到了牛津大学的哪个角落?

拐过一栋不高的小楼,眼前突然变得开阔起来。一条乳白色的碎石小径把一大块碧绿的“丝绒毯”一分为二,小径绵延伸向远处城堡式的楼房,三三两两简朴的木椅随意散落在“丝绒毯”上,远远角落里的.两把木椅上有两人在休憩。

这草坪的周围是一圈拙朴的古墙,举步走到古墙边才发觉,扁扁的石砖砌就的墙并不高,几乎一人高而已,大概是年代久远了,时间已经无声无息地在墙面上刻下了深深浅浅的凹痕,苔藓也染出了浅褐的色块。猛然想到,几百年来,有多少牛津的优秀学子也同我这个小小少年一样一次次地在此驻足呢。

墙边树木青翠,但更多的是各色妩媚的鲜花。他们开得恣意忘我,遮住了斑驳的墙面,明黄的、绯红的、淡紫的、雪白的,在一片绿意中格外惹眼,颇有梵高油画的意境。四周静得出奇,艳丽的花朵环绕着大草坪,这份多彩和寂静让人不由得长舒一口气,惬意又闲适。

我索性摊开手脚躺在草坪上,英国人养护草坪的态度还真是一丝不苟。别看草坪剪得又短又平,但却出奇地柔软,小草时不时地挠挠我的手腕和脚腕,清新的草香钻进我的鼻孔,一股恬淡拂过心田。望着天上缓缓行进的云朵,身处异国他乡的我竟然倏忽间想起了朱自清的《春》:“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如果在和暖的午后,捧一本书坐在这里静静地读,又何尝不是最美的享受呢?

躺在这里,牛津大学的大草坪上,我居然一下子忘掉了刚才还念念不忘的食堂,恢弘壮阔的电影画面也从脑海中暂时失忆,似乎此时,我感受到了另一个牛津。我看到喧闹世界中的这个角落,闻到这个世界著名学府恬静淡然的气息,墙砖中隐藏着悠久的历史,草坪见证着一代又一代牛津学子的成长,静静地,在这里,哪怕一个下午,都是一种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