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魔头的养成散文

距离写《键盘侠》才刚刚十天的时间,小外甥女郡主又学会了两个技能并找到两个自娱其乐的笑点:

一是我坐在地板上,背靠着沙发,她坐在我对面,把手中我给她的桔子瓣喂给我吃,我躲的时候头向后仰着发出的怪笑声,吸引着她,不知哪里来的灵感,一把把地推着我的鼻子,令我一次次地头向后仰着。

摸到我的喉结时会发出发现新大陆的惊异声,并随着我的每一声怪笑大声地笑着,一次次,我们乐此不疲,在学习中体味着笑与被笑。

二是这个游戏玩累了,她坐在地板上静静的,我顺手拿起手边的纸板,给她扇风,她专注的看着纸板,眼神随着纸板的轨迹转着,手顺着风的方向下意识的抓着,满眼的疑问,仿佛在感受着“是什么,从何而来?因何而起?”

我问她“风从何来呢?”她看着扇动的纸板,脸上露出会心的笑容,并会因为知道答案而大笑,然后把纸板抢过去,大概想自己亲手感受一下风从何来,然后再递到我的手中,再重复上面的动作,是温故而知新么?

看着郡主魔性的脸上,魔性的笑着,想着她妈妈说的去游泳,在池子里多会追着比她大的孩子,不畏惧地抢着别的孩子的玩具,就会想着,这是一个小魔头的养成?

那么,我宁愿她是个小魔头,也不愿她成长为一个熊孩子。

因着网络的发达,许多众所周知,耳熟能详的关于熊孩子的新闻,充斥于各个媒体,而度娘说:“熊孩子,常形容调皮的孩子,岁数小不懂事,并且没有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泛指那些惹人讨厌的孩子,也有昵称的意思,表示对调皮孩子的爱称。”

在我的认知中,调皮或者顽皮是一个孩子的天性,但是小魔头与熊孩子的分界点就在于对某一事物破坏性上,是有着一个底线的标准上,而这个底线的标准,就是体现在一个孩子的教养上。

一个孩子的教养,先天是来自于其家庭教育,后天来自于学校教育,但是我对现在的学校教育实在是不敢恭维,且不说将所有的'教育职责推给家长,而且只注重孩子的成绩,在追求分数第一的情况下还会去注重孩子的品质教育么?所以且不必去诟病后天的教育。

单从家庭教育来说,一个熊孩子的养成因素首显的应该就是隔代抚养了。郡主的妈妈常说,她总结了周边朋友家问题孩子形成的最大原因,就是隔代人带大的。可见,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带大的孩子,多有成为熊孩子的潜质。

隔代人的过度关怀,过份袒护,多会在骄纵着孩子的“性本恶”,没有底线的打破着社会行为规则。我认为,如果避不开隔代抚养,一定要让孩子知道,可以宠溺,但是一定要培养他的教养。

中国孩子绝非天生就是熊孩子,反而在私塾时代会异常的“乖”,在中国传统教育中,或者在比较传统的家庭中,孩子从小会被教育尊重如下的规矩:

“筷子不许立插米饭中”;“不能用筷子敲盘碗”;“敲门应该先敲一下,再连敲两下”;“全家人围坐用餐,大人不动孩子不能动。”、“喝汤不许吸溜,吃饭不许吧嗒嘴,要闭上嘴巴”;“吃饭时,手要扶碗,绝不许一只手在桌下”;“不许叉腿待着,不许咋咋呼呼,不许斜着眼看人,不许抖腿。”等等,大概有三十多条。

可惜,西风渐进,许多中国的老人也忘记了中国的传统,只是一味的放纵着孩子的自由,只是学到了西方教育的面子,却没有学到西方教养的里子,让孩子的产生了我就是世界中心的错误感觉并伴随终老。

在中国人的骨子里,是没有公共空间这个概念的。作为现代文明标志之一的公共空间意识,体现了尊重他人即尊重自己的理念。

在这个问题上,中国人在公共空间的大声喧哗、挤占绿色通道等行为已被世界人贴上了“中国文化”、“中国元素”的标签,很大原因是中国人言传身教中就没有这个方面的意识,造就熊孩子在公共空间发生令人发指的行为:

大声尖叫乱跑,坐电梯乱按楼层,别人玩手机盯着看,餐厅就餐不断转轮盘,得不到东西滚地上哭闹等等。针对这个现象,就要给孩子立规矩,加强礼仪教育,让他遵守的同时,父母也要严格遵守,以身作则。

一个孩子的养成是艰辛的,一个孩子性格的养成也是循序渐进的,如何避开网红的那句话:“你不教育孩子,这个世界会狠狠地教育他。”

其实,是可以规避的,因为小魔头和熊孩子之间只差教养一词。

全职太太养成记散文

我总认为一个女人讲卫生爱整洁,擅长打理一家人的日常生活起居,同时学会做艺术的做家务,懂得营造生活情调,勤快肯干等等这些优良的品质,一定会吸引优秀的男人愿意娶她为妻的。

在一个家庭当中,女人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海灵格说,从女人对家庭的奉献程度,可以看得出她对这桩婚姻的忠诚度。一个小家庭的温度是由女人来决定的。

当一个正常的男人在下定决心娶一个女人为妻子的时候,一定会在心里信真掂量千百遍,评估面前的这个女人到底值不值得用下半辈子的时间来认真对待。

男人不傻,他会用他的深思熟虑来对待人生中的这个重大问题。所以女人的综合品质,显得尤为重要。

世界上曾经有过这样一个笑话,如果要娶哪个女人为妻,那么一定要参考日本太太的标准。

众所周知,日本女性性格贤惠温柔,兰心慧质,擅长打理各种家务,这些都是过日子所不能缺少的品德。

日本韩国的一些家庭主妇,绝大多数拥有本科以上的高学历。好多毕业之后的大学生,所学的专业就是家政,为今后的全职太太生涯做准备。

日本在男女分工上一直秉承男主外女主内的婚姻模式,从古绵延至今。另外大学里还开设许多修身养性的课程,比如说茶道,插花,手工,烹饪,收纳以及整理等等。

女性学习这些东西都是为以后的生活质量做好准备的。她们通过大学三到四年的综合学习会让以后的家庭生活具备许多必备品质。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女人的作用可不能小觑。

曾几何时,我主观地认为接收了高学历的培养,且不说国家培养一个大学生付出了多少的资源,就是一个普通家庭为了培育一名大学生花费了多少时间和精力,难道就是为了在大学毕业之后呆在家里,一天到晚应付简单的柴米油盐吗?

我觉得这种状况仿佛是太不可思议了。简直就是人才的浪费。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发展,我发现这样的社会分工是有一定的道理和原因的。我的观点也发生了变化。

我看到太多太多的生育孩子之后的女性,奔波于竞争激烈的职场和平凡琐碎的家务之间,在这两者的双重煎熬之下而自顾不瑕,焦头烂额。

在喂奶的时间才四个多月的时间里,就不得不为了生存的需要而去上班。有的家属甚至为了能让孩子多吃点母乳而不得不把孩子抱到母亲的单位去。

女人,在承担生产人口的自然角色所带来的责任的同时,还在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面临双重挑战。这无疑给生育期的女性带来了双重压力。

孩子在出生后的前三年的时间里,是非常需要母亲密切的注视和关爱的。错过这一关键时期,会给孩子的正常发育和成长带来终生影响。

如果这一时期母亲给予孩子成长过程中全方面的.爱护,孩子今后的成长道路一定是健康而有力的。反之,如果在这一时期,母亲没有及时地照料到孩子,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行为问题,无论是心理上的还是身体上的。

而这些问题的显现,并不会马上呈现出来,如同冰山的一角,在未来的某一个时点出现。孩子长大之后,甚至付出终身的代价。

有的小家庭曾经算过一笔帐。如果母亲出去工作之后,每个月的收入,甚至抵扣不了小孩因为生病所造成的医疗费,误工费,请保姆的费用乃至精神损失费的总和。

这样看来,还不如不出去上班。况且职场上刀光剑影,竞争压力巨大,也是一肚子苦水,掂量再三还不如一起干脆呆在家里,照料孩子和一家人的起居。

于是,全职太太便应运而生了。

周琦橞,美国注册财务策划师RFP,湖北省首届保险理财规划大赛冠军。现为日记星球合伙人,清华大学广西总裁班学员。喜欢写作旅行美食和音乐,一手风花雪月,一手柴米油盐。喜欢活色生香的生活秀。

周琦橞,美国注册财务策划师RFP,湖北省首届保险理财规划大赛冠军。现为日记星球合伙人,清华大学广西总裁班学员。喜欢写作旅行美食和音乐,一手风花雪月,一手柴米油盐。喜欢活色生香的生活秀。

白痴是怎样养成的散文

我曾经是女汉子,这是自小而来的,家里姊妹多,父母负担重,我作为老大,不得不迅速成长,大约六七岁就开始下地抱豆子了,曾经压过耙,扶过犁,扛着铁锹翻过地,虽然称不上做得多好,也算是风里长来雨里长,没咋把自己当回事,甚至私心里觉得自己还曾做过家里的顶梁柱。我上高一那年母亲怀着弟弟生了一场重病,父亲在外地打工,我趟着超过膝盖的积水,走过高低不平的小桥,越过大堤到邻村焦占去请过医生,又用平板车冒着炎炎烈日拉着母亲到王辛庄村输液,那时候的我就是家里的大人,是妹妹们的主心骨,不做女汉子怎么行呢。

可是女汉子什么时候变成了生活白痴了呢?现在我经常用生活白痴来评价自己,基本上没下过菜市场,不了解鸡鸭鱼肉的行情;没见过家里的电卡气卡水卡,更别说让我去充电费交水费买燃气了;网上购物除了最初一段稍显疯狂,现在也由老公包揽。这白痴是怎样炼成的的啊,答案只有一个,老公惯得。

我和老公也算是患难夫妻,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双方家庭都很穷,基本上家用电器,日常用品都是我们结婚后一点一点添置,后来调动工作买房换房,一路走来颇为艰辛,其中苦痛,难以言表。你试过买一件廉价的衣服也要瞻前顾后吗?你试过大冬天求人办事蹲在人家门口哈气出口成冰吗?你试过手里一万块钱要买十几万的房子又不能贷款只能东挪西借的心力交瘁吗?你试过要上班走了孩子还没找到人看的'无助吗?如果你有过,就该明白陪在你身边的人多么值得珍惜。这些我们一起走过,那时我和他是肩并肩的。我们一起品味了求人相助的苦涩,一起经历了养儿育女的不易,或者说我们是在相扶相持中各自成长,又互相理解的。

有人说男人是在女人的调教下逐渐成熟的,我不敢用调教这词,我只能说风雨路上,我做了他的主心骨,给了他向上的动力和底气 ,为了我和孩子,他逐渐成长为模范丈夫,儿女的奴隶。他成熟了,我就从前线退了下来。

老公是个好厨师,煎炒烹炸样样拿手,做出来的红烧肉和饭店的有一拼,烧出来的鸡爪味香色浓,家常的炝锅面我和孩子都爱吃,熬出来的骨头菌汤让人回味无穷。就这样,厨房成了他的主战场,我连下手都打不上,偶尔凑上去弄点啥还老是被撵出来,嫌我干活没质量。

老公啥活都能做,家里家外一手抓。大到财务管理,小到油盐酱醋的采买,水果零食的批零,我有时也买东西,一般都是等不及或是很顺手的情况下捎带。基本上家里处于前面的还没吃完,新的已经买回家。

我不大爱逛商场,一般都是老公周休的时候提议,“走吧,到街上转转,给你和孩子添件衣服。”所以我的衣服基本上都是老公选的,后来有了网上购物,我会时不时收到老公发来的图片,“给你瞅了件衣服,你看咋样。”我现在拎的两个包,一个是我生日老公送的,另一个是老公看不上我的旧包陪我买的。

我动手能力差,或者说比较懒,或者说让他养的更懒了,比如家里喝红酒我从来没开过瓶,再比如吃个罐头拧两下做个样子,老公就一边飞白眼一边接了过去。我自控能力也差,老公不在家就会抱着手机猛看,过后又后悔不利于养生和美容,所以老公还兼着监督的责任,只要老公在,我们家的生活都特别有规律,晚上十点,最多十点半,必定全家进入睡眠状态。早上锻炼也是他三催四清的拉着我,帮我养成了跑步的好习惯。

我基本上没有自己出过远门,坐车晕车老公担心,开车危险老公还担心,只能是等他抽出空开车陪我去了,今年夏天到山东学习,他早早就安排要陪我去,我在那学习几天,他带着孩子登泰山,游曲阜,等我学习结束,载着我回家,接着又陪我去了北京。

我变得越来越矫情,到医院看个病,不管大病小病必须老公陪着,其实最初并不是我要求的,只是生一回病,他比我还要紧张,慢慢也就成为了习惯,孩子们都看不上我了,常常批判我,问我都会做些啥,我只偷偷的笑笑:傻孩子,老妈啥啥都会做,你爸要宠着,我有啥法。

我经常给老公灌输,别看我啥都不做,我的作用可大了,我是咱们家的定海神针呀,有我在,爸爸不乱发脾气了,孩子们能更活泼了,家里气氛更温暖了。老公从来不反驳,只是笑笑:对,对,你说的都对,你很重要。

你看,白痴就是这样炼成的呀,可能很多人会说,要你这样的老婆啥用呀,你要明白,这个老婆是他的结发,是与他一路扶持的人,是在他最困难的时候陪在他身边的人,是他此刻愿意用心宠着的人,只要我在,他的心就是满的。

自然,我肯定不是啥啥都不做的,最起码老公的情绪是我负责的。

我也是在努力的去做贤妻良母的。

网上有这么一句话,“每个女人,都应该是被宠的公主。如果你找不到那个人,就不要随便付出。”可是我要把它反过来,你不付出或许就没有了被宠的资本了呢,哪有那么多空手套白狼的好事呢,我今日得到的甜,都是昨日陪他吃过的苦换来的呀。

小园莴苣香-散文

春韭、蚕豆、莴苣,这几个时令菜蔬里,我对莴苣最为偏爱,有时想,最能代表春天的菜是哪种呢?大概是莴苣吧。

炒韭菜火候把握不好,终究脱不了软塌感,又属辛温之物,一些人对它有排斥。新鲜蚕豆口感与色彩都好,不适应的人却不能多吃。而莴苣却没有此限制,削好的莴苣,碧绿剔透,让人想起温润的碧玉,咬一口脆嫩淡甜,并且一股清气在嘴里蔓延,那感觉就像把春天含在嘴里,一点点地回味消受,心里溢满的,是清淡生活的安宁与美好。

我喜欢坐在春天的树阴下,慢慢地削莴苣。削莴苣是个慢活,急躁不得,用刀紧贴根部,捏着莴苣皮向前扯,一大捆削完,地上堆了老高的皮,可以吃的只有一小堆。这是件消磨光阴的事儿,莴苣皮青涩的香绕在鼻尖,细细削,慢慢想,想生活中那些可爱的人和事,想到快乐处,莞尔一笑。我有时觉得,修养身心的方法有多种,有人沉迷于十字绣练瑜珈,而削莴苣,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莴苣生吃熟吃都适宜。扬州人爱把莴苣与小红萝卜和银杏凉拌,红黄绿堆在白瓷盘中,非常悦目,通常上桌最先抢光的就是它。莴苣烧肉,那莴苣香让人馋得迈不动步,筷子伸向的都是莴苣——它把肉的香气逼了出来,肉只有孤零零地躺在碗底,如打入冷官的妃子。吃不完的莴苣腌起来,大太阳下晒成莴苣干,吃时切成碎丁滴入香油辣酱,是佐粥妙品。寓居香港的老作家叶灵凤,念念不忘的莴苣圆,是老南京的旧菜——把莴苣干卷成小圆饼,中间再点缀一朵晒干的玫瑰花,那模样确实精致,配茶淘饭很可口。莴苣叶与咸肉剁碎煮菜饭,临吃时挖一勺猪油,那种油润和鲜香没有人能抵挡得了。

莴苣的好吃,大多是它在配角的位置,就好像不起眼的小家碧玉,居于一隅,安静清宁,却是那种清淡出尘的意味,又略带一点清苦的气质,用文人的感觉来描绘,像读周作人的散文。它又通常与乡村,与春天联系在一起,菜园里的莴苣绿意蓬勃,年老的阿婆坐在篱边,不紧不慢地削莴苣,篮里堆得老高,竹帘上也摊开一片,她在晒莴苣干。这是她从年轻时,每年春天照例都要干的活儿,不晒莴苣干,好像这个春天没到来。春暮的阳光有点热,莴苣晒得慢慢紧缩,和她额上的皱纹一样,有了沧桑感。太阳偏西,她削莴苣的`姿势仿佛定格了,也慢慢渗入了禅味……

近段时间,婆婆屋后的那片园子里,葱葱郁郁,莴苣尤其长得粗肥可爱,我每天都要去拎了一大捆回来,吃不够,爱不够。女儿干脆用盒子装了带到学校,与小伙伴分享。我坐在家想,春暮的午后,口干舌躁时,一群孩子吃莴苣时的笑脸,一定比春天的任何花儿都要美。

写完这段文字,我要到阳台上继续削莴苣,让女儿带给更多的同学。当年我在她这年纪,曾那么狂热地喜爱文字,记得一夜没睡抄完戴望舒的诗集,对他诗中的这两句印象尤其深:

“因为小病的身子在浅春的风里是软弱的

况且我又神往于家园阳光下的莴苣……”

每次吃莴苣时,我都想起他诗中的这两句,从少年到中年,隔了岁月的迢迢光阴,在浅春的风里,我一直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