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粑粑优美随笔

我们鄂西南山区把玉米叫做“高粱”;那种红米的,高高瘦瘦的,像顶着一团红围巾,老乡们叫它“小高粱”。记忆中,村子里的农户,大多在田边或田埂旁种一行小高粱,远看像田野绣上的一圈酒红色的花边。小高粱的米,乡下一般都用来喂猪了,而去掉半截的茎秆儿和须则用来扎扫帚。高梁粑粑,其实是用嫩玉米做成的。和小高粱相比,玉米的身段显得粗壮一些,叶子也宽厚一些。做高梁粑粑,一定要用嫩玉米,浆汁儿比较多,做出来的粑粑口感才嫩,吃到嘴里才没渣!童年的暑假,田里的嫩玉米成熟时,母亲会带我们姐弟三个去地里掰一些回来,做高粱粑粑吃。

太阳还没有爬上山坡,我们就背着竹背篓奔向了田野。那一片高粱地虽然就在家门口,却要绕过高高的田坎,走过一段仅容一人穿行的小路,小路旁有草,裤腿边沾上不少的露珠,一会儿就湿漉漉的,但帮大人干活儿的热情依然很高。一行行高粱像英姿飒爽的士兵,绿叶如长长的水袖飞舞,胖胖的包谷像婴儿一样,被青绿的壳层层包裹着,红嫩的长须露在外面,仿佛害羞的新娘遮着红盖头。

嫩包谷正是好吃的时候,可以掰去包谷叶,直接丢进锅里用水煮熟了吃;可以用竹筷子穿进中间的软心,像街上卖的撸串儿那样,放在火炉上烤熟了吃;也可以弄下高粱米磨成细浆,熬成甜汤喝;也可以把高粱浆里放一点白糖,在大锅里煎成薄薄的高粱饼子;还可以用磨成的高粱浆,做成桐叶或芭蕉叶包着的粑粑来吃……

走进包谷林里,我们挨着一个一个地掰包谷,小背篓装满了,连忙跑回家,喝口水,又到田里继续劳动。有时也有运气不好的时候,掰包谷时,会不小心碰到“洋辣子”,它可不是辣椒,而是一种能释放毒素的虫子,有长长的角,看起来有点像大青虫,但比青虫毒多了,它总是不声不响地趴在青绿的长高粱叶后面,像一个个阴险的“刺客”,出其不意地触到皮肤,会有一种极痒极痛的感觉,在你痛得大喊大叫时,身上就有了红彤彤的一块,而且迅速扩散,上面布满了小小的泡,这一块伤疤常常要几个星期才会消失。后来,我知道了这种毒虫叫刺毛虫,它身上有毒腺细胞分泌毒液,所以碰到它会感到疼痛无比。“吃一堑长一智”,再用手去拉玉米棒子的时候,我总是像“侦探”一样,先仔细瞧瞧后面有没有“洋辣子”,或者是搞一身的'装备,穿长袖长裤,连脖子也遮住,这样受伤的次数才少一点。

好不容易收完了一块地的嫩高粱,母亲说差不多可以做一锅了,就收工回家。进行第二道工序,把包谷叶撕掉,把玉米一颗一颗地掰下来,放到竹筛子里或盆子里,用一双筷子不停地在盆里搅和,掐玉米粒时带的一些玉米棒上的胡须,搅缠到了筷子上,一次又一次搅和,小心地捡出混在里面的须。那时在乡下,离村里的加工厂有些远,所以用水淘干净了,再用家里的那口石磨推成浆,研成浅黄的玉米糊。母亲推磨时,我学着用勺子舀高粱米喂磨。磨架子在母亲的一推一送间,咯吱咯吱响,仿佛唱着一首动听的歌。母亲推磨时动作舒缓,一步一踩,用力恰到好处,看起来似乎不需要用多大的力气。有时,她还会念叨好听的歌谣:“推磨——拐磨——推的粑粑白不过,隔壁的婆婆来点火,一顿吃了十三个,夜里起床找茶喝,炊壶乓了后脑壳。推磨——拐磨——……”小时候的我听着觉得有趣,争着要学推磨,从母亲手里抢过磨拐子,试着一前一后地推着磨,猛地用力,推出去,再拉回来,石磨转动时,我头顶上的屋顶仿佛也在转动,晕晕乎乎的。“看花容易绣花难”,我试了才知道这活儿要花大力气,必须用力向前,那沉重的磨盘才会跟随着你的步伐转动,快一会儿就气喘吁吁,不得不放慢脚步或停下来。母亲看我踉踉跄跄的狼狈样儿,笑着让我还是去喂高粱到磨口里,我连忙如释负重,再也不争着去推磨了。

高粱米用磨加工成了玉米糊,母亲叫我们到桐子树下去摘桐叶,拿上刀砍下门前芭蕉树的大片叶子,搬到水井旁洗干净,把桐叶的叶柄剪掉,把芭蕉叶撕成大小合适的块儿。到菜园子里,割韭菜,摘长豇豆,摘辣椒,找嫩南瓜,也是洗干净,加上大蒜、生姜、腊肉,细细切好,拌上作料作馅儿。待高粱浆发酵了,一切准备就绪。把芭蕉叶平摊在砧板上,锅铲在水里浪一下,舀出高粱浆,薄薄的涂在芭蕉叶上面,中间放上备好的馅儿,双手把芭蕉叶合上,折成长方形的盒子样,小心地放进大锅里的蒸格上。用桐子叶来包呢,就拿在手里,卷成一个筒,把高粱浆舀到这筒里,并不放馅儿,直接折叠成三角形,放进蒸格。一个个黄色的高粱粑粑,躺在蒸格里水深火热地由生变熟。闻到有浓浓的香味儿飘出来时,我们姐弟几个就围在锅灶边问:“高粱粑粑熟了没有?可以吃了吧?”问得急了,母亲会揭开锅盖看一下,说:“一揭三把火”,叫我们再等一会儿。那时候不懂,后来才明白,揭开看一次,还要多烧柴多煮一会。直到母亲看时间差不多了,仔细检查了锅里芭蕉叶和桐叶的颜色,告诉我们蒸熟了。我们就高兴地一人捡一个,围在桌子旁大快朵颐。

童年的夏天是多姿多彩的,乡下自有一番美好的天地,任由我们快乐成长。那嫩高粱浆,新鲜的菜蔬,浓浓的柴火,用纯绿天然桐叶芭蕉叶来做外衣,在柴火锅里成就的粑粑,至今回味起来仍然是我以为的天下难忘美肴!

玩粑粑日记

今天上午,我迷迷糊糊地写完一小堆作业,觉得很无聊,于是,就开始默默刷快手。突然,一条有趣的视频映入了我的眼帘,内容大致是这样的:用鸡蛋清,洗衣液和洗洁精,就可以做出百分百成功的无胶水无硼砂的史莱姆。我当时非常高兴,这些材料我家都有。这下我不无聊啦!

我看了看正在卧室里玩手机的.妈妈,蹑手蹑脚的走进厨房,拿了一个鸡蛋,又找了一个容器,往里面挤了一大坨洗洁精。之后,我把鸡蛋的蛋黄和蛋清分离,又把蛋清放到容器里,就开始搅拌。搅拌到粘稠时把提前准备好的洗衣液放进去,继续搅拌。搅拌到足够时盖上盖子,之后放置三小时。我放到了妈妈看不到的地方——床底下。之后我收拾了我造成的惨剧——溅出的鸡蛋清,鸡蛋壳和被我浪费的鸡蛋黄

到了黄昏时分,我趁妈妈不注意的时候,偷偷去看看我的“大泥”怎么样了。结果,当我满怀期待的打开盖子时,一直失落感慢慢涌上来:只见盒子里装着一碗稀汤。什么呀,哪里百分百能做成!还浪费了材料,我以后再也不信这种东西了!

燃烧的高粱杂文随笔

秋天的太阳灼热滚烫,烙黄了作物的叶子点燃了无边的高粱。

颀长的秸秆婆娑着青黄杂糅的裙裾袅然娉婷。踮起脚尖,翘首凝视浮游的白云、湛蓝的苍穹。

立于秋原之上,回眸激情燃烧的岁月。汹涌、澎湃、激荡,涧底的呐喊,攀爬的辛苦,峰巅的`雀跃与茫然。

跋涉,路迂曲蜿蜒。跌跌撞撞、踉踉跄跄,参不透那一袭唯恍唯忽的光之相位。

宫天琼楼,飞檐恢弘,令人不胜极寒。哆哆嗦嗦、蹀蹀躞躞,茫然而不知所措。

日劳作、夜无眠,哪里是立命安身的家。

季风吹拂,搅澜无边的纱帐。窸窸窣窣、起起伏伏、波波澜澜,摇弋青春飞扬的梦幻和理想。

初年的料峭,瑟瑟着拂过漫长的岁月。干风烈烈翻卷着热浪流岚,将松软的土地吹吸得的焦渴难耐。

迈开坚实的步伐,拉紧生活的缰绳,缺油的墩轱辘子吱吱悠悠、哀婉幽怨,倾吐命运的蹉跎艰辛。

辊压,浓缩了时空的间距。反弹,内应的力量尚未超过屈服的极限。乾坤翻转,岁月流逝,疼痛依然隐隐感知。

人生苦旅摇摇,是上帝对人类的惩罚或是钟爱、眷恋。磨难、煎熬、碾压、锯锉,历练出隐忍与不屈的秉性。

荣与辱,乐与苦,如影随形,相生相伴。四处碰壁,命运多舛,纵然倒在前行的路上,亦不能改变初始的梦想和做人的尊严。

绿色的汁液不安分的骚动激荡、汹涌着筋脉曲张的血管,营养的介质稀释裂变催生思想的火花耀闪。

万籁寂然,星夜拔节,迸发向上的力量和高度。

火焰在燃烧,生命在成长。在锻打、淬火和剥蚀的摔打中找到了属于你的色彩和姿势,属于你的根深叶茂的底气和张力。

广袤秋深,众叶托举着燃烧的火把,将秋野和天空的血色浪漫如醉如痴。纵然,燃烧成墨状,依然不失初始的梦想。

故乡的沃土,高粱燃烧,五谷丰登,子孙生生不息。

粑粑如何造句

【注音】: ba ba

意思】:<方>饼类食物:玉米~。

粑粑造句:

1、彝族以杂粮面、米为主食,午餐习惯用粑粑做为主食。

2、丽江粑粑是用本地的精制小麦、火腿和油做成的。

3、丽江粑粑可以被放置几天,所以人们会把它们当作旅行干粮,或者把它们送给亲戚和朋友。

4、盘子里飘着黍子迷你香味的舂粑粑糯香!

5、这里还有远近闻名的怒族“鲜花节”,石板粑粑、石片盖屋等风俗和景观。

6、喜洲粑粑,即麦面烤饼,重油、分层、加火腿丁,用栗炭火吊炉烤,味极佳,各食品店均可品尝。

7、中国西南诸民族具有代表性的粉食主要有:傣族的.米线、白族的饵馈、纳西族和彝族的粑粑、藏族的糌粑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