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惠州遇见苏东坡》阅读题及答案解析

试题内容:

六、(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在惠州遇见苏东坡谢有顺①有一处地方.我不算熟悉。在我却是常常想起的,那就是——惠州。它位于珠江三角洲东北端.素有“岭南名郡”、“粤东门户”之称,有江,有海,有瀑布山泉,还有西湖。我喜欢有水的地方,水多了,人就活得滋润。第一次去惠州,游西湖,湖山相连,想到的不是杭州西湖.也不是福州西湖——尽管这三大西湖,各有娇媚。我想到的却是苏东坡。

②死去了近千年还能常被人记起的人,苏东坡是一个。在惠州,东坡遗迹有近二十处,有些是重修的。但天然的景观,我想总还是苏东坡看过的吧?他住过的白鹤峰,下有东江,上有古树,美不胜收,想当年,东坡先生登山远望,江天一色,古树婆娑,人影徘徊,会是怎样的心境?他大约会想起黄州,醉酒,作诗,终究难以抹去心底的那丝寂寞。“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这是他在黄州时写的诗句,在惠州时.这可能也是常常重复的场景。

③苏东坡想“江海寄余生”,他的晚年,也确实与江海为伴。惠州的水边,就处处留有他的足迹.西湖更是如此。他解囊助修东、西新桥,筑苏堤,一些钱,还是动员弟媳妇捐献的,为此,他自己的犀带,据说也卖了。一个罪官谪居岭南,还能如此心系百姓,为这个“蛮貊之邦”增添斯文.也就难怪今天的惠州人会尊他为百世之师了。

④“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确实,地处偏远的惠州,得以名扬天下,总是离不开这些名人的身影。其实,早在唐代,惠州就是“罪官的流放地”,宰相张锡、义武军节度使浑镐、桂管防御观察使郑亚、中书舍人崔沆等人,都曾先后谪居惠州。当年,惠州人宽待这些名士,他们的后代至今受益。五四时期的老夫子吴虞有诗云,“英雄若是无儿女,青史河山更寂寥”。惠州的山水再秀美,若是没有苏东坡的雄才助兴,少了孙中山、廖仲恺、邓演达、叶挺等人的革命身姿,怕也是要寂寥、逊色许多的。

⑤或许,好山好水,才能出好人,养好人吧。一个地方,投缘于哪一种生命气质,并非偶然的。城市有城市的气质,山水也有山水的偏好。惠州人的热情、重义,在岭南是有名的。苏东坡有恩于他们,他们纪念他,而似我等一介闲人,踏足惠州,他们照样热情相迎。我后来查找苏东坡抵达惠州后写的第一首诗,发现他记述的也是惠州人的这一特点。那是宋哲宗绍圣元年的初冬.苏东坡的船一靠岸,就看到码头上站满了迎接他的人,他不禁感叹:“仿佛曾游岂梦中。欣然鸡犬识新丰。吏民惊怪坐何事,父老相携迎此翁。”他觉得这地方似曾相识.好像梦里来过,要不,怎么连当地的鸡狗都认识他呢?那么多人出来迎接他,关心他为了何事被贬,此情此景。令他热泪盈眶。苏东坡暮年,作有《自题金山画像》一首.词句悲凉:“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他念念不忘惠州.当然不仅是因为在西湖孤山上留下了小妾朝云的.墓,也非想念桥东那口东坡井,他自然是想起了惠州人.以及自己在那谪居三年的温暖时光。

⑥有一次去惠州,朋友笑问,苏东坡在惠州到底吃掉了多少荔枝?这当然是无法考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有快意,也有留恋。读苏东坡的诗,会发现,他写过很多食物.他讲究吃,这表明他对世俗生活有着难言的热爱,没有一般文人的酸腐。惠州梅菜,东江糯米酒,酿豆腐,罗浮山酥醪菜,百草油,惠阳三黄鸡,大概苏东坡都是吃过的,只是他手头拮据,这些美食,尤其是三黄鸡,怕也无缘常常品尝。何以为证?手头刚好有一则苏东坡写的家书,里面写到:“惠州市井寥落,然犹日杀一羊。不敢与仕者争买。时嘱屠者买其脊骨耳。骨间亦有微肉,熟煮热漉出,渍酒中,点薄盐炙微燃,食之。终日抉剔,得铢两于肯綮之间,意甚喜之,如食蟹螫。率数日辄一食,甚觉有补。……”读到这里,我已经口水漫溢了。想当年,惠州每天杀一头羊,好肉自然让官老爷们吃了,骨头缝里的肉碎,却被苏东坡吃得香飘千年,“岂复知此味乎”?东坡肉在杭州西湖边上的楼外楼早已是名莱,惠州人打了多年的东坡文化牌,何不也在自己的西湖边做上一道东坡羊骨头肉,渍酒中而食之?或许惠州的某个小巷里旱已有这道菜了,只是我无口福,至今未能吃到而已。

19.简述文章第①段中画线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4分)

20.请说说文章题目“在惠州遇见苏东坡”中“遇见”一词的含义及表达效果。(4分)

21.文章的第⑥段用了大量的文字写了苏东坡在惠州的饮食情况,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4分)

22.有人认为本文言犹未尽,请你结合对文意的理解,为本文续写一个合理的结尾,并简述这样续写的理由。(续写的结尾字数不超过50字)(6分)

试题答案:

六、(18分)

19.点出了本文的写作对象——惠州,抒写了作者对惠州的喜爱之情;(2分)总领下文,领起下文对惠州和苏东坡的抒写。(2分)

20. “遇见”即碰见,作者说自己在惠州碰见了苏东坡,写出了苏东坡对惠州的影响,(2分)也写出苏东坡的遗迹让作者好像见到了苏东坡。(1分)这样写具体形象,给人身临其境之感。(1分)

21.写这些照应了第⑤段.突出表现了苏东坡谪居惠州三年的温暖时光,他对惠州有留恋,生活有快意;(2分)同时,也表现了苏东坡的真性情,对世俗生活的热爱,他不同于一般的酸腐文人。(2分)

22.本题具有开放性,可从“首尾呼应、总括照应、点睛升华、直抒胸臆、以景显情”等角度进行续写,续写要合情合理,语言风格相近,语句通畅。理由阐释言之成理即可。 (续写结尾4分,理由阐释2分)

《史海远航》阅读题及答案解析

试题内容:

三、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史海远航章开沅在华中师大历史系任教初期,对太平天国很感兴趣。1954年,德国贝喜发博士专程来武汉搜集辛亥革命史料,接待与陪同的章开沅不由想: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前来搜集辛亥革命史料,而就在首义之地武汉从事历史教学的自己为什么对辛亥革命史漠不关心呢?接待期间,章开沅与辛亥老人朝夕相处畅谈往事,激发了对辛亥革命史的研究兴趣,从此章开沅走进了辛亥革命历史研究领域。在他的倡议下,第一个全国性纪念辛亥革命的会议——辛亥革命50周年学术讨论会在武汉举办,章开沅的两篇论文《武昌起义与湖北革命运动》《从辛亥革命看资产阶级性格》受到与会者的关注。

经过数十年刻苦钻研,章开沅出版《辛亥革命与近代社会》《辛亥革命前后史实论丛》等专著,与其他学者编撰多卷本的《辛亥革命史》,在编写组多次讨论的基础上,他写成《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努力研究辛亥革命史》一文,总结了1949年以来辛亥革命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并着重就指导思想、人物评价、中外关系、资料工作、研究方法等重大问题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增进了海外学者对中国大陆辛亥革命研究的了解。章开沅和各界人士一起成立了武昌辛亥革命研究中心,定期举办各种学术活动;培养了饶怀民、马敏、严昌洪、赵军等一大批辛亥革命研究者,章开沅赴美国、日本访问,这是中国大陆辛亥革命研究者第一次走出国门,把中国辛亥革命史研究推向国际。1981年,《辛亥革命史》正式出版,被称为研究辛亥革命史的经典之作。美国学者称赞说:“在世界上的历史学者与专家当中,章开沅是辛亥革命的学术带头人。”

1962年开始,章开沅决意研究张謇,以此个案作为研究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突破口。为了获取第一手资料,章开沅前往南通张謇的出生地、故居和相关历史遗址实地调研,走访当年对张謇了解较多的高龄老人;到馆藏丰富的北京图书馆阅读并抄录珍贵原始文献,经过认真的梳理和编纂资料后,章开沅完成了3万字的论文《论张謇的矛盾性格》写出了约40万字的《开拓者足迹——张謇传稿》。章开沅在潜心研究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过程中,意识到商会研究是从整体上考究资产阶级的重要课题,于是着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在漫长的治史生涯中,章开沅一贯重视“原生态”史料,视“档案是具体研究课题的生命”。他前往苏州档案馆查阅商会档案,随着资料的深入挖掘,他认识到商会研究对中国近代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章开沅把商会与中国早期现代化结合起来研究,把商会置于更为广阔的的世界范围加以关照。章开沅认为,要还原历史的本质,探究历史的的奥秘,应将人类历史视为一个整体,用全人类和大史观的理念进行研究。

章开沅中学、大学的学历都不完全,也没有多少师承,却在辛亥革命史、教会大学史和南京大屠杀历史文献等多个领域成绩斐然。弟子桑兵说:“章师治学,大度大气,绝不畛域自囿。他专深的研究背后有一套大的叙事框架,带动研究水准不断攀升。”

面对当前重科技轻人文导致的精神文明缺失、道德滑坡、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以及学术界急于求成的浮躁学风,章开沅提出“参与史学”,他认为,历史学关注的是整个人类和整个社会,历史学家应该成为把现实与过去及未来连接起来的桥梁,用自己的研究成果丰富与影响现实。作为历史学家,需要发掘的不仅是历史真实,而且是蕴藏于史实深处的智慧。

(摘编自刘莉《章开沅传》)

相关链接:①章开沅,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华中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在辛亥革命史、中国资产阶级研究、中国商会史研究、中国教会大学史、南京大屠杀历史文献等研究领域都有开创性的学术贡献,在国际上享有盛誉。(摘自“百度”)

②做学问的最佳精神状态是什么?一是“虚”,一是“静”。虚即是虚空,脑中没有丝毫杂念,没有项目,没有考核,甚至于没有自己以前的理论知识,将自己完全放空。静即宁静,不生活在热闹场中,不为外界诱惑所动。能虚能静,便能神游万古,心神专一,思虑清明。虚静的学者是纯真的学者,一个学者最终能达到什么样的境界,和纯真度大有关系。(章开沅《中国学者出路何在?》)

1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上世纪50年代,章开沅接待德国研究辛亥革命的学者,又与辛亥老人畅谈,反思和激励使他把研究重点转向辛亥革命史。

B.章开沅在辛亥革命史、中国资产阶级研究、中国商会史研究、中国教会大学史等领域都有开创性的学术贡献,获得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认可。

C.章开沅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史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因而倡导史学研究者进入“虚”和“静”做学问的最佳精神状态,做纯真的学者。

D.针对当前社会重科技轻人文产生的诸多问题,章开沅提出“参与史学”,用自己的研究成果丰富、影响现实,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12.章开沅研究辛亥革命史,做出了哪些方面的贡献?请简要分析。

13.作为享有盛誉的`史学家,章开沅教授治学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试题答案:

【答案】

11.C

12.①学术活动方面:倡议召开学术讨论会,成立辛亥革命研究中心,举办各种学术活动。②学术著作方面:撰写论文,出版、编纂有影响的学术专著。③培养研究人才方面:培养了饶怀民等一大批辛亥革命研究者。④学术交流方面:赴美国、日本交流,把辛亥革命史研究推向世界。

13.①重视“原生态”史料,先后到南通、北京、苏州等地查阅资料和实地调研,勤于著书立说;②史海远航,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在辛亥革命史、中国资产阶级研究、中国商会史研究等领域都有开创性的贡献;③有先进的史学研究理念,用全人类大史观的理念进行研究。

【解析】

11.本题考查理解文本与筛选信息的能力。原文中章开沅并非只针对“史学研究”这一个领域而言,而是针对所有中国学者。以偏概全,故选C。

1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回答此类问题,首先明确要求,看清问题重点,然后快速阅读,根据选项提供的信息,快速锁定相关语段,确定与选项相关的内容,并对其进行归纳概括。

该题信息在前两段,可分四点来归纳:一是在他倡议下,辛亥革命学术研讨会在武汉举行,并“成立了武昌辛亥革命研究中心,定期举办各种学术活动”;二是发表了与此相关的一系列的论文和专著;三是培养了一大批辛亥革命研究者;四是使中国的辛亥革命学术研究走向世界。

13.本题考查探究能力。本题虽说要谈谈自己的看法,但“结合全文”才是关键。全文一共讲了传主在三个领域的学术成就:辛亥革命史研究,张骞研究,商会研究。其中对辛亥革命的研究只注重他的成就和贡献,并没有介绍治学的方法,对张骞的研究主要介绍了他重视“原生态”史料的态度,对商会的研究则从他的从“全人类和大史观的理念进行研究”的角度进行阐述,这些都可看作章开沅教授治学的特点,另外,章教授不拘泥于一个领域,也可看出他在学术研究上的开拓进取的精神。

医院需要病人阅读题答案解析

【原文】

近来,医院的效率越来越高了。病人住院根本无须久等,因为医院的床位过剩。为了经营下去,医院就得尽力避免病床空闲。这既是好事,似乎也不是好事。  前些天,我到医院探望一位住院的朋友。我先到了问讯处,那里兼办入院手续。没等我开口问及我朋友的病房房号,值班小姐便拿出一份表格,记下了我的姓名、年龄、职业,揿了电铃。我刚要说明我只是来探望朋友的,早有两个护理员推着一辆轮椅来到我眼前。他们把我按到轮椅上,顺着走廊推起就走。  我没病!我嚷了起来,我是来看朋友的`。  他一来,一个护理员说,我们就带他去你的房间。  他早就来了。  那好,等我们把你安置到床上,他就可以来看你。  我发现自己被带到了一个写着私人病房,未经护士许可不得入内字样的小房间。护理员扒光了我身上的衣服,递给我一件古怪的、背后系带的短睡衣和一个水罐,然后打开了悬吊在天花板上的电视机,对我说:需要什么就按一下电铃。  我要我的衣服。  噢,你放心好了。护理员说,哪怕发生最不幸的事情,我们也会把你的东西都给你那可能成为寡妇的妻子的。  正当我设想着怎样从窗户逃出去的时候,威德大夫带领他的几个学生进来了。  谢天谢地,你们可来了!我说。  你疼得很厉害吗?他问。  我一点儿也不疼!  威德大夫显得十分忧虑:如果你不觉得疼,那意味着情况比我们预料的还要严重。起初是哪里疼?  哪儿也不疼!  威德大夫同情地点了点头,转身对他的学生们说:这是最难对付的一种病人,因为他拒不承认自己有病。在他打消自己根本没病的错觉之前,他是不会痊愈的。既然他不肯告诉我们什么部位有病,我们就只好做个外科检查性手术来找出毛病。  我可不想动手术。  威德大夫摇了摇头:没人愿意动手术,但治病还是宜早不宜迟啊!  我没病可治!我一切都正常!  如果你一切正常,威德大夫填写着病历卡说,就不会到这儿来了。  次日早晨,他们剃光了我的胸毛,并且拒绝给我开早饭。  来了两个护理员把我挪到一辆担架式推车上。护士长车旁随行,一个牧师殿后。我环顾四周想寻求救援,但是我失望了。  最后,我终于被推进了手术室。  等一等,我开了口,我有话告诉你们。我是病得很重,但是我还没有加入医疗保险!交不起麻醉费。  麻醉师关掉了麻醉仪器。  当然,我也没有钱付手术费。于是,大夫们纷纷放下了他们手中的手术刀具。  接着,我转向护士说:我甚至连交住院费的钱也没有。  没等我明白过来,我已换上了自己的衣服,被最初把我送进病房的那两个护理员赶到了大街上。  我又去问讯处打听我朋友的病房,值班人员盯着我,冷冷地说:我们再也不愿在本院见到你。你不正常。

【思考题】

1.为什么说这既是好事,似乎也不是好事?

2.结尾处值班人员为什么对我说你不正常?在他看来,怎么样才是正常的?

【参考答案】

医院本来是治病救人的,病床空闲得多,按说是好事,医院应该高兴;可是,医院就得尽力避免病床空闲,这自然不是好事。

2.在这位医院值班人员看来,全世界的人都病了才是正常的。

捉贼阅读题及答案解析

试题内容:

六、(18分)

本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一)(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捉贼

张爱国

天地间一片死寂,只有大朵大朵的雪花落地的“沙沙”声。虽然裹着厚厚的棉袍棉裤,但还是无法抵御彻骨的寒气。我弓腰缩背,双手紧拢,踩着没过脚踝的雪,跟着父亲走向村外的后岗。父亲仿佛看出了我的怨气,说:“今晚一定能捉住那个贼。”

“不就几捆稻草吗?大半夜还出来受冻!”我没好气地说,我总以为父亲是小题大做。

“你说的轻巧,没了稻草,开春后咱家大牯牛吃什么?”父亲说着就愤愤起来,“再说了,不要脸的贼你不捉住他,还不知要祸害多少人呢!”

到了后岗,父亲用手电筒四下照了照,茫茫雪地里,只有我家一大一小两个草堆,顶着厚厚的雪,静静地矗立着。我和父亲钻进小草堆洞里,茫然地看着黑咕隆咚的雪的世界。

草堆洞里虽然比外面暖和了许多,但绝比不上家里,更比不了暖和的被窝,我的双脚很快就冻得生疼。“今晚不会有贼了吧?”我说——我想让父亲同意我们早点撤退,可父亲却传出了轻微的鼾声——他天天劳作不闲,今儿又推了一整天的磨,实在太困了。

不知过了多久,雪停了,却下起了冰子,纷纷扬扬地撒进草堆洞。草堆洞俨然成了冰窖,没有一丝温度。我正要推醒父亲回家,却见一窝微弱的灯光向这边慢慢移来。很快,我看到了,是两个孩子,一大一小,提着防风的煤油灯,径直来到我家大草堆前。

“从里面拉,轻点,别拉倒了草堆。”小个子低声对大个子说,还挥了挥右臂——半截的右臂!天啊,她不是孩子,是矮婶啊!我忘记了推醒父亲:矮婶怎么会干这种事?怎么干这种事还带着儿子小江——小江比我还小一岁啊。

小江双手抓着一捆稻草使劲往外拉,一个没注意,重重地滑倒在雪地里。矮婶急忙上前扶起,叫他接着拉。小江嘴里却愤愤地嘀咕着什么,站立一旁,不愿拉了。寒风中,母子俩僵持着,浑身颤抖——小江上身穿一件破棉袄,下身是一件旧单衣,而矮婶上下身穿的都是破旧的单衣。

矮婶放下煤油灯,用左手吃力地拉着小江刚刚拉过的那捆稻草,可稻草压得太紧,她发了好几次力也拉不下。小江终于不忍,上去帮忙,母子俩好不容易才拉下了一捆稻草。然后,他们又合力拉下一捆。矮婶提起一捆稻草就要回家,小江却犹豫着说:“娘,再拉一捆吧,够牛吃三天了。”矮婶看看草堆,摇着头说:“算了吧,你四伯家的牛也要吃草呢。”说完,母子俩就提着稻草一前一后地往回走。

我已经决定不叫醒父亲让他们走了,可父亲却突然醒来,一声大叫,明亮的手电筒的光就照上了三四丈开外的母子俩身上。我急忙抓住要往外冲的父亲,与此同时,父亲刚出口的“不要脸的……”也硬生生地吞回了半句——他也似乎明白了什么,慢慢地坐回原地。

手电筒的灯光里,矮婶怀抱稻草,弯着腰,脸紧紧地贴着稻草,一动不动。呼呼的北风已掀翻她单薄的衣服,枯瘦的后背整个地裸露在寒风中,任由密密的冰子肆无忌惮地击打。小江更是吓坏了,提着稻草,浑身颤抖得异常厉害。

“是矮婶。”我贴着父亲的`耳朵低低地说。

“哦,拿草的是二柱三柱吧……你们……”父亲关了手电筒,大声地说,“你们拿回去吧,明天……明天我再找你们算账……”

回到家,母亲还坐在床上纳鞋底,问我们抓没抓到贼。见我们谁也不说话,母亲才发现我们的神情很凝重,就一再追问到底发生了什么。

“哎,老天造孽啊!”父亲长长地叹口气说,“你这就起来,给桂香送稻草去……”

“是桂香啊?”母亲吃惊地大张着嘴,继而猛拍脑门,懊恼地说,“我应该早就想到是她娘几个了——秋天草堆失了火。”母亲一边穿着衣服,一边喃喃地说,“一个女人家,一见人就脸红,手又不便,还带着那么多孩子,再加上牲口,这冰天雪地的草不够用,可怎么熬啊……”

此后,每隔两三天,夜深人静的时候,母亲就带着我,将几捆稻草悄悄地放到矮婶家的门口。

有一晚送草回来,我睡觉做梦,竟梦见矮婶家的四周长出了青草,一大片一大片的,蓬蓬勃勃,青翠碧绿……

(选自《天池小小说》2022年第1期,有改动)

19.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20.文中画线的句子“脸紧紧地贴着稻草”表现了矮婶怎样的心理?(4分)

21.请结合小说的内容简要分析父亲的人物形象。(4分)

22.小说的结尾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试题答案:

六、(一)19.(4分)开头写大雪与极寒,渲染了寒冷的氛围,为人物活动提供了场景;为下文矮婶偷草做铺垫。

评分标准:每点2分。

20.(4分)做贼被捉后的害怕心理;无颜面对失主的羞愧心理。

评分标准:每点2分。

21. (4分)答题要点:正直(在雪天里捉贼除害),勤劳(天天劳作),机智(故作没有看清偷草人),善良(帮助弱者)。

评分标准:每点1分,要有概括有分析。

22. (6分)不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表达出了“我”及家人对矮婶的美好祝愿,希望她早日摆脱困境,过上美好的生活,写出了“我”与家人的善良;深化主题,展现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用象征的手法,表达作者对如春草般茂盛爱心的歌颂。

评分标准:每点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