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婺源篁岭的唯美句子 窗衔篁岭千叶匾门聚幽篁万亩田婺源篁岭游记散文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对于曾游过黄山,去过西递呈坎等徽州古村落的我来说,来到梯云村落——婺源

窗衔篁岭千叶匾门聚幽篁万亩田婺源篁岭游记散文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对于曾游过黄山,去过西递呈坎等徽州古村落的我来说,来到梯云村落——婺源篁岭的小游,纯是一场意外。

从福州返回山东,高铁途经婺源,而我恰恰又有两日的空闲,于是,我多年的婺源之梦终于成行。依我的认知,原以为婺源的美,就是凭借油菜花海的装点,才有中国美丽乡村的盛誉,直到走进婺源,住进李坑之后,才对婺源的美有了新的认识。

婺源的景色,是几个乡村的美景集结而成的,本来第二天下午的高铁还要返回,有人说,目前这个季节,油菜花尚未开放,也就是简单游览一下吧,看到时间紧迫,我准备选择一个离县城较近的景点——江湾去转转,以此来结束我的婺源之行。

李坑状元客栈的小李老板,是一个热情朴实的小伙,开着车把我送到村口的马路边等车去江湾,正好过来一辆面包车,在小李老板的交涉下,愿意十元钱捎带我去江湾,减少了我大清晨马路边的等车辛苦。

多年的外出旅游,除了在美景中让心灵小憩,无论是同行的游者,还是当地的居民,我都愿意敞开心扉,聆听他们的故事,和同行者分享旅途的美景,而当地的居民,会让你深入地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渊源。

开车的小伙是篁岭人,刚买了这辆面包车,从婺源县城上牌回来,准备在即将到来的旅游旺季拉客人的,看来,我是他的第一位客人。闲聊中,我告诉他我的今天旅游计划和下午的返回时间,他建议我去篁岭看一看,他说,可以开车直接把我送到篁岭的山顶,不要爬山,也不要坐索道,就这样,我的江湾之行改成了篁岭之旅。

半小时的车程就来到篁岭的山脚下,大多数的人都是坐索道上去。新修的环山路,绕着几个山头蜿蜒前行,穿梭在山间的公路上,两边有些许星星点点的油菜花,悄悄地绽放。而在山腰回望或者远眺,山脚下的梯田里,在零星的油菜花点缀下,一片葱绿,远山如黛,依偎在山脚下的白墙灰瓦的几座小村落,构成一幅最美乡村的山水画,“沟壑梯田林木静,眼底烟景本是诗”。

车子开到山顶,眼前就是进入篁岭的大门。时间还早,我没有急于走进篁岭,顺着山顶沿着马路向山下前行,就在半山腰下,有一座徽派建筑的小村落,引起我的注意。小山半环绕着古村落,村庄依山次第而建,山上长满了翠竹,从山上流下的溪水从村庄穿过,而村庄有些房子,居然建在这条溪流上,每日聆听小溪欢悦前行,夜晚凭窗览月,聆听竹海摇曳声。这样舒适惬意的一个小村庄,如仙境般散落在这山腰间,中间一条峡谷把它与篁岭分开,而空中云端,一条空中栈道把两个村落的山顶连接在一起。

我决定向山顶进发,在曲折的山路上攀行,很快就到了空中栈桥的另一端。误打误撞,我居然登上了空中栈道。脚下是宁静的小村落,对面的山腰就是篁岭了,栈桥连接两边的山头,从半山腰到山脚下,是层层梯田,偶尔有白云从桥边飘过,我想,这就是篁岭为何被称为“梯云村落”的原因了。

走过栈桥中间的玻璃栈道,有点胆战心惊,真的不敢向下多看,下了空中栈桥,便是进入篁岭的乡间公路了,前行不远,就是传说中的天街了,皇帝御赐的牌坊,伫立在篁岭的村头,让每一位前来的游人,未进篁岭,便体会到了她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就在这样的山腰,如此偏僻的地方,皇帝御赐牌匾,这是一个有着怎样传奇色彩的村庄,瞬间吸引着前来的每一位到访者。

沿着天街走进篁岭,所有的建筑都以天街为中轴,向上沿着山坡而建,向下顺着山坡而居。而天街的两边,徽式商铺林立,茶坊、酒肆、书场、砚庄、篾铺,古趣盎然,构成了一幅流动的清明上河图,从山上一股清泉奔流而下,绕过房屋,穿过石桥,时而形成小瀑布,时而沿着村中的沟壑飞流而下,这清澈的溪流,让篁岭多了一份灵性。

“地无三尺平”,数百年来,篁岭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村民们只好利用房前屋后自家窗户凿窗采光,支架晒物,在屋顶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每年的收获季节,房屋间成了晒簟的世界,春晒茶叶、夏晒蕨菜;秋晒辣椒、稻谷、黄豆……数十栋古老徽派民居在百米落差的岭谷错落排布,村民们用眺窗为画板,支架为画笔,晒匾为调色盘,春晒茶叶、蕨菜;秋晒红辣椒、稻谷黄豆……就像一幅幅民俗风情画作,一年四季延绵有序。每到收获得季节,房屋间成了晒簟的世界,五颜六色的农作物与黑色屋顶之间重重叠叠,充满着农家诗情画意,点线面构成的天然美景,让人犹如进入了世外桃源,不由得从心里惊叹:篁岭真是造物主遗落在人间的一块宝玉!

随便走进一座房屋,推开后窗,凭窗远眺,远山、梯田,尽收眼底,上可触及云端,下可看到山谷底部。每当芳菲四月,万亩油菜花海,次第开放,从山脚下,一直绽放到半山腰,春风识得人意,携花香扑面而来,若是遇到春雨洒落,山间云雾蒸腾,遇一美丽婀娜的女子,撑一支细花阳伞,从天街走来,这才是我心中的人间仙境。

篁岭的美不仅在于它的四季景色和烂漫花海,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古老的传说,才是篁岭的魅力所在,“千缕曙色染古木,黑瓦白墙欲生烟”,在这里,你才觉得篁岭是上天遗落在人间的一部天书,推开窗,把盏一杯篁岭茗茶,慢慢细品,“窗衔篁岭千叶匾,门聚幽篁万亩田”,这样的诗情画意,才会让你忘记人间的烦恼。

走过石桥,跨过小溪,旁边的一座书画院落吸引了我的目光。据说这是一位名人的书画创作室。走进屋内,见一娴静秀丽的`女子,坐在书画桌前,正在临写《心经》。我虽然不是信佛之人,但是,平素喜欢书法的我,对于临写《般若波罗蜜心经》还是有些感悟的。看到眼前,这样一位静雅贤淑的小女子,一个人静静地临写心经,刚才还沉浸在人间仙境的我,瞬间达到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女子看我对心经感兴趣,停下手中的笔,和我聊了起来。这是北京一位书画家开的工作室,女孩子是当地人,大学毕业后一边学习书画,一边帮助看店,她给我讲了关于篁岭的故事传说。

相传,篁岭的曹姓先辈最先是在婺源小鱅居住的。有一天,先辈养的一头老牛不见了,有人说会不会跑到大山谷里去了,那可是人迹罕至的地方。先辈只身进了山谷寻找,终于在现在的篁岭的地方寻找到了老牛,然而,老牛正在悠闲地吃着草,喝着水。先辈想趁天黑前将牛赶回家,可是,无论先辈怎么赶,老牛就是不跟先辈回家。无奈,先辈点燃了一堆火为老牛防寒、防兽,准备回家带些干粮,明日再来,并将随身带的毛竹杆插埋在地上栓老牛,并无奈的对老牛说:“明天我回来,如果这堆火不灭,竹竿发了芽,我就搬家到此,否者你必须跟我回去。”没想到,第二天先辈回到这里发现,昨日的火堆还有余火,插埋到地上的竹竿神奇地发了芽。这时,先辈心想:这里一定是个圣地,是老牛感知这里是个好地方,所以不愿离开。先辈仔细观望了山谷的环境,这里林木茂密,山涧溪水潺潺,坡岭土地肥沃适合开垦种田,是一处不可多见的世外桃源。于是,约500年前,曹姓的先辈迁徙到了这里生息。先辈原先插埋在地下的竹竿逐渐长成了一片一片翠绿的篁竹,先辈将这里取名叫“篁岭”。

感谢女子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只能匆匆道别。看我喜欢,女孩子还将自己临摹的心经稿纸,送我几张,这份馈赠也让我非常感动,能看得出,女孩子对自己家乡的热爱和眷恋。村里的人都搬到山下住了,年轻人也都外出打工了,这里成了旅游开发景点,而她却静静地守候在祖辈们生活的这片世外桃源,怡然自乐,这份闲情雅致,这份宁静与坦然,正是我们许多人渴望的心境。

前行至村后,几颗古老的香樟树,静静地守候着这块人间净土。这里古树参天,泉幽鸟鸣,在这里,天地人和被演绎成一幅和谐的画面,老祖宗留下的遗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篁岭人。据说,谁家要是滥砍伐一棵树,月末议事时,村民就要杀掉他家里的一头猪,所以,这里的古树和其他一些名贵的树木,才得以枝繁叶茂,完好保留至今。村民爱护敬仰大自然,同时大自然也给与篁岭人。一个仙境般的世外桃源,想一想,那些打着发展经济的幌子,到处是满目疮痍的山体和污水横流的繁华世界,给我们带来的伤害。是我们伤害了大自然,幸亏现在的人们已经意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我相信,过不了多久,我们的世界也会变成如这世外桃源的一部分,尽管需要很久,但是,我依然充满期盼。

没有人的欣赏与感悟,再美的世外桃源也显得落寞寂寥。由于变成风景区,原住居民基本上都搬到山下,虽然很多的房舍被修葺一新,或者被保管,但是,没有了人的居住,终究还是美中不足,一处风景,一片世外桃源,人们只能用来观赏,而不能感受到大自然美景带给我们的心灵洗涤,对于游者来说,是一种遗憾;对于当地的原住居民来说,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人间仙境,为了所谓的旅游开发,离开这里,去追求我们这些游者。曾想摆脱的繁华闹市,不能不说,这是一种遗憾。村落没有人气,房屋变成景点,除了游者匆匆忙忙的脚步和满心的遗憾,这幅天地人和的清明上河图,似乎是缺少了一些东西,一座没有人居住的古村落,似乎是少了一些生机,尽管这里山清水秀,如世外桃源般的仙境让人流连忘返,但是,我还是希望,旅游开发者,能把这片人间仙境,还给篁岭人,他们才是这座“梯云村落”的魂魄和主人,才是这座古村落的历史传承人。

“窗衔篁岭千叶匾,门聚幽篁万亩田”,在篁岭村落的高处,我用相机记录下了这里的美景。我想每一个来到篁岭游览的人,都有我一样的遗憾,仙境般的篁岭,不是用来观赏的,匆忙的步履只会让人更加惆怅。慢些脚步,让心在这里静静栖息,把生活交给自然,把忧虑与烦恼留给昨天,让美好的人间仙境永驻心间,尽管,我们短暂的旅行无法带走美好的一切,但是,把美好的一切装在心底,每个人的心田都是一片人间仙境。

再见,梦里婺源,美丽的篁岭仙境,我早已把你装在心里。

早春游篁岭作文

寒假里,我们一家三口驱车前往“中国最美乡村”——婺源县篁岭景区。听说篁岭是一幅流动的缩写版“清明上河图”,我真想马上看到她的真面目。

我们要入住的宾馆“晒秋人家”坐落在山腰,爸爸开着汽车绕着盘山公路,开了一圈又一圈,我的耳朵都发涨了。好不容易来到半山腰的停车场后,我们又换成景区的电瓶车,继续沿着盘山公路往上骑。好在时间不长,3分钟后我们终于抵达了宾馆。宾馆里的房间温馨舒适,床软绵绵的,睡上去既舒服又温暖。打开窗户,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连绵起伏的高山,壮观极了!

第二天,天蒙蒙亮,我们就去爬山。哇!山里的空气非常清新,我忍不住深深地吸了几口。虽然是早春时节,种满了油菜的梯田已油油的一片,有的还早早地开出了黄色的`菜花,真是美不胜收。走着走着,我们来到了垒心桥。这是一座长298.15米的空中悬索桥,固定在两座山之间,下面就是悬崖。妈妈刚上桥就说两腿发软,要爸爸拉着手才敢往前走。我却一点也不害怕,边走边看远处的风景,山头在云雾里若影若现,犹如仙境一般。走到桥中间,我们突然发现有一段桥面是用玻璃铺成的,吓得妈妈紧紧抓住栏杆,说什么也不敢往前走了。在我和爸爸的再三鼓励下,妈妈死死拽住爸爸的手,迈着小步子一步一步往前挪,好不容易才走到桥的另一头,妈妈手心里全是汗!

桥的另一边风景独美,我们在观景台上用望远镜向远处看去,一片片梯田在云雾的笼罩下层层叠叠,美丽壮观。还有那山间错落有致的徽派建筑,白墙黑瓦,古老而又宁静,仿佛是一幅绝美水墨画。

雨中篁岭诗歌

若于夏天下点小雨

于闷热中浇点清凉

再一行人于篁岭信步

一人一伞,亭亭华盖

好一片田园美舍

山间流水,绕舍弄音

此刻,便有如走进了清明上河图的一角

人在景中,景在画中

与骚首弄姿的城市相比

篁岭是迷人的,这里没有急躁

没有倾轧,没有闹剧

有的只是高低起伏,鳞次栉比的小舍

小舍不小,一个个前庭后院

天井大堂,雕刻繁复

其石,其情,其幽,皆入淡墨

好一派黑瓦白墙,徽派古风

明清遗韵

都说窗衔篁岭千叶匾

那一个个匾额题字,极其讲究

真是古风幽然,各有出处

我们一行人

闲闲散散的逛,看看停停的走

听一曲田园牧歌,雅静悠然

看村口,两坐铁桥飞挂,一高一低

而远处山雾迷蒙,一派云气蒸腾

把山尖隐于烟后,而烟里面住着小仙女

山下面,梯田千层,叠翠铺绿

农民荷锄牵牛,妇女浆衣戏水

借了昨天的一点酒意

我百无一用,信怀懒懒

然心是有喜的'

那些被批判为糟粕封建与余孽的明清古屋

静静地聚居于此,如此雅致

雅致到我们也象跳进了明清

而手机镜头中的女人

好比李若彤穿了古装

一转转出一个小龙女

篁岭,我来了,我又走了

但你已醉倒于我心中

大醉

最先是一场大醉

吐的荼蘼,擦的小心

以一场荒唐的丑,交换内心

我爱你,一直扪着

如高烧撞击墙壁

我快揣不住了,那一颗热心

终于以一声跌倒

撕开一道口子

我开始逮住了幸福

继续跟在你后面

就算是石化千年

也跟着,此心依依!

一园幽篁散文

那一天,我读着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一个偶然的情境性联想,触发了我的思乡之情,脑海里奇异地浮想起村后水竹园的景象来。

村子的后面是一个平缓的土坡,坡势由南向北呈抛物线先升后降,末端以斜长温和的姿态伸入蜿蜒的溪流中。不知从哪一辈开始,坡地上栽种了一丛丛竹子。对,一丛丛的!这竹子不像别的竹林那样散漫不羁地长成杂乱的一片,而是一丛丛地密集聚生,然后以“丛”的方式融入整个园林。这样的特征就像中国人家庭的结构,以其强大的向心力凝聚成一个个单元,无数个单元构筑成社会的肌体。这种竹子学名无考,村里人都称其为水竹。

水竹的生长方式与别的竹子也是不同的。当各类山竹楠竹趁着春天温暖湿润的气候抽苔长笋的时候,它们却似沉睡未醒的熬夜人没有半点动静。这种热闹中的寂静对于石头可以理解为永恒的死亡,对于有着旺盛生机的水竹来说,我们只能猜测它另有打算。事实上,水竹像一个精明的农民那样,的确有着不凡的算计。持家有方的老农,从来不喜欢跟风行事,自家的活计该怎样安排心里早有稳妥的计划。山上的竹子之所以手忙脚乱地繁殖,是因为过了春季山上就会缺水;而长在村庄宅院旁的水竹往往临水而居,可以免除此等忧虑。它们非常清楚,经过苦寒冬季的煎熬,青翠的竹杆虽然依然青翠,然而叶片已经被雨雪冻坏,身子骨也变得羸弱不堪,整个竹丛急需补充营养才能焕发生机。因此,水竹暂时没有考虑繁殖后代的事情,而是沉静地按照预定的计划换掉衰败的老叶,长出青翠的新枝,抖擞着精神迎接新年的阳光。

经过半年的休养生息,到了燠热的七月,山上的竹子在烈日的炙烤下干渴得哀号不已的时候,水竹却滋滋润润地长得分外茂盛,那样子就像五谷丰登的农民心底的满足呈现在脸上的惬意。这时候,竹丛已经积蓄了丰富的养料,基部便冒出星星点点的笋芽,生儿育女的事情水到渠成地开始了。

那笋芽起初是墨绿色的一颗细小的芽尖,从枯叶和泥土的缝隙里羞怯的探出头来,惴惴地打量这个明亮而新奇的世界。经过一天的观察,这些未来的水竹从周围幽静的环境里得出了安全的判断,于是欣喜地、争先恐后地戳破泥土,像一把把尖锐的匕首绽露锋芒。这种一出生就带着铠甲的小家伙们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强悍的斗争精神。当进一步试探的结果依然是安全的时候,便带着无限的欢欣努力地向上生长。曾经紧紧包裹的笋壳一片片自动松开,娇嫩的身子从坚硬的铠甲下暴露出来,像超短裙下美女迷人的大腿;又如已经长高的乡下的孩子,穿着仅及肚脐的旧夹袄,露出细白的腰身来。这时候,竹笋已经显出急不可耐的形态,也许体会到竟争的残酷,便再也没有羞怯,变得无所顾忌,拼命地从母体吸吮养料,向着阳光的方向不断地伸长,伸长。

随着竹笋一天天长高,裙脚的笋壳便开始脱落。脱落了笋壳的竹节上布满了白霜,像婴儿屁股上扑敷的爽身粉,似要掩蔽细腻如玉的肌肤,却欲盖弥彰地显现着新鲜的生命的活力;光溜溜的笋杆根根竖立,直指苍穹,像握在一群看不见的勇士手里的长矛,要剌破浓密的荫蔽,以期占据有限的生存空间,开枝散叶,完成个体生命的庄严使命。

当竹笋长得和母体一样高时,便不再伸长,从顶端斜着伸出几支竹枝来。竹枝上缀着细如松针的胎叶。胎叶一旦抽出,个儿已基本长成,却紧密地卷成细小的卷儿。经过阳光的照耀,感受到雨露的滋润,胎叶逐渐展开,挨挨挤挤地掺和在母株老叶的缝隙里,大小一般,模样无二,只是一个老旧,一个鲜嫩,像四十岁的母亲和二十岁的女儿走在一起那样对比鲜明。有了叶片,犹如乡下的孩子有了力气,新株便开始了自食其力的锻炼。竹枝不断地从上层的竹节间萌发出来,叶片越生越多,逐渐蓬勃成一个树冠;与此同时,下面的竹杆也悄然退去了胎露,颜色由柔嫩的淡青变成坚硬的深绿;笋壳已经完全展开,白亮亮的等腰梯形比巴掌还大,垂垂欲坠地斜挂在挺拔的竹杆上。干枯的笋壳像一片片待命的风帆,却从来没有实现远航的理想,在完成它们的使命之后,怀着黯然的心情,无奈地随风飘零。

此时的笋子开始有点像根竹子了。当秋风簌簌吹响的时候,新株已完成了兀兀光棍到枝繁叶茂的蜕变,再也看不出笋子的模样来。打眼望去,丛丛繁密,杆杆青翠,整个竹园郁郁葱葱,显得更加繁荣昌盛,只有地上遗落的笋壳,于寂静的热烈中无声地诉叙着鸟尽弓藏的悲凉往事。

家乡的水竹园在我的心头总是蒙上一层诗意的清辉,然而,竹子还是那些竹子,一如家乡仍在耕种的老农,质朴才是它们的本性。它们的存在完全是因为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村人要织个土箕、篮子什么的,到自家的竹丛中砍一两根竹子回来破成篾片,趁着雨天休闲的时机织成实用的器物。自己织就的东西,也许没有街上买回的好看,却不会偷工减料,既扎实,又省钱。也有手巧的人能够织出更多的器具来,漂亮而实用,让人羡慕不已。

一个当家的男人,如果上述手艺都不会,最起码也得学会织竹箕的“系子”,否则会受人嘲笑的,因为这个简单的技能在生活中太重要了。织“系子”时,砍一根竹子纵剖为二,根据挑担人的高矮诂量出适当的长度,烧起一把稻草火,将要弯曲的地方放在火上炙烤。烤得竹杆里的水汽吱吱地直往外冒的时候,取一根木棒或者镰刀把搁在烤炙处压在地上,用脚踩紧了木棒,两手用力将竹片内折,竹片就按着人的需要曲折过来而不会断裂。这样处理之后装在竹箕上就成了“系子”,对下载物,对上承力,只要伸入扁担就可以挑东西了。在既往的漫长的岁月里,肩挑背抬是农村的主要运载方式。对于农民来说,竹箕扁担与锄头有着同等重要的意义,它们承载了生活的艰辛,同时也承载了生活的希望。

除了生产工具,水竹还可以制造许多改善生活的器具,像捕泥鳅黄鳝的竹笼、装窜水鱼的竹捞、在溪流、池塘中捞鱼的渔罾。有了这几样东西,就有了吃不完的鱼虾。在穷苦的年代,农村人一年难得吃上几餐猪肉,是溪涧盛产的鱼虾保证了村人蛋白质的需求,使贫寒人家的子弟在红薯稀饭的喂养下终致长大成人。许多从艰苦岁月里走过来的.男女如今已经飞黄腾达,过上了锦衣玉食的生活,然而那来自大自然的恩宠,那和水竹有关的父辈的眷顾深情,已成为遥远的追忆和心中难以忘怀的珍藏。

另外,像洗锅刷碗的竹刷、烘尿布的烘笼、围菜畦的篱笆,育秧苗的小拱棚,晾晒衣服的竹杆,以及许多临时的需要都用得上水竹。就是那不成材的竹梢也可以用来当作黄瓜豆角的支架。削下的枝桠和脱落的笋壳晾干了便是上好的柴禾。可以说,后园的水竹浑身是宝,没有一样用不着的地方。况且这种竹子有着极强的生命力,随便挖个泥坑栽种一株,不需要特别的培养就能蓬勃成一丛,一年又一年任主人随意砍伐。

随着竹丛的增多,整个后坡变成了一个硕大的竹园,远远望去,浓绿滴翠,一簇簇如烟云突怒,盖满了整个后坡。园子里空气新鲜,光线幽暗,置身其中,立刻被一种沉静安祥的气息所包围。每次回乡,我都要独自来到竹园,踩着洁净的枯叶漫步,聆听鸟语、蝉鸣、或若有若无的天簌,于静谧中体会幽邃的美感。这时候,心中的疲惫、委屈,以及俗务的烦恼悄然消溶,心情安宁有如秋水澄明。在想像中,我猜测古时的隐士也是受了这种意境的诱惑才做出了遁世的决定,于是心生无穷的向往。

园里的水竹默默地生长,却也有自身的律动。像一首优美的旋律,有时如清风徐来,溪流潺潺,舒缓而轻快;有时如雷鸣电闪,狂风暴雨,发出铮铮的怒吼,跳荡起昂扬的音符。每日黎明时分,夜宿竹林的鸟雀起得比人还早,争相唱出婉啭的歌喉,组成一个纷杂而清泠的音乐盛会。无风的午后,园子里浓荫蔽日,凉爽怡人,感受着静谧安祥的气息,常常促成哲理的思考。在晦暗的黄昏,悬垂的竹梢映衬在暗红色的天幕上,总是写满了忧伤,使人有说不出的郁抑,泛起悲凉往事的抚慰。

春夏是竹林勃勃生长的季节。到了秋天,北风一吹,绿浪翻腾,顺着坡势向前奔涌,同时发出洪水渲泄般激越的声响。置身竹林,仿佛千军万马在头上奔驰,慷慨激昂,雄浑悲壮,攥着人心一同穿越时光,回到金戈铁马的峥嵘岁月。及待拂动的竹梢间偶尔露出瓦屋的一角,才让人告别远古洪荒的遐想,回归现实生活的温馨。

冬季来临,北风刮得更猛了,无情的寒流以其强大的威力从背后扫荡整个村庄。这时候,后园茂密的竹林就成了厚实的屏障,有效地阻挡了寒风对村庄的侵袭。那种集体抗争发出的凄厉呼啸,显得格外悲壮。有时,一阵猛烈的寒风刮过来,竟至于把竹梢压向地面,然而风势一缓,竹梢又昂然抬起头来。

听着这澎湃的竹涛,看着这不屈不挠的姿态,总让人遥想历史的沧桑。六百年前,也是这样一个风雨潇潇的天气,几个饱经兵燹、衣裳褴褛的农民从遥远的北方迁徙到这里,茅椽竹牖,刀耕火种,繁衍至今。岁月湮没了他们的名字,却不能掩盖他们的业绩。那些艰苦卓绝的奋斗业已化作一种精神融入他们的品格。正是这样的精神,使他们得以延绵不绝,成就了民族独特的文化。

水竹因为村庄而存在,村庄因为水竹而丰饶。家乡的水竹以沉静的姿态偏守一寓,深深地扎根在有限的土地上。它们随遇而安,在既定的环境里默默地生长,对外界索取甚少,贡献的却是丰富的物质财富。这种品格,怎么看也如这块土地上生存的农民。他们有着沉静的外表,骨子里却透着刚强;他们生性善良,除非迫不得已,遇事总是忍让,有时质朴得几近木讷;他们沐风栉雨,以辛勤的劳作供养整个上层建筑。“春蚕至死丝方尽,烛炬成灰泪始干。”卑微的奉献常常赢得文人的赞叹,却很难赢得自身的尊严。在亘古延绵的历史长河里,他们总是处在社会阶梯的最底层,在苦难的命运里碾转挣扎,无奈地掬一把辛酸的眼泪。

和城里人一样,每一个农民年轻的时候也曾有过美丽的梦想,并为之孜孜以求,但是社会为他们提供的机会极其有限,只有少数人能幸运地挣脱土地的桎梏,抛弃农民的身份。如果说那些无法改变命运的农民还有什么梦想的话,他们终其一生的努力,就是想让自己的后代摆脱这种屈辱的命运。然而那些有幸由农民变成非农民的人,在脱胎换骨之后,不是怀着感恩的心情反哺农村,而是反过来成为凌驾农民之上的剥削劫掠者。这些精英就像经过巧匠的手艺,由水竹变成了艺术品,认定奢华的生活是他们应得的享受,便再也记不得自己是打哪儿出来的了。这种悖理亘古延绵,几乎成为常理,成为文明的创痛。然而于上层社会心安理得,于农民则如大地般沉默地接纳,只有少数有良知的文人,吃着盘中的美餐,曾经发出过悯农的叹息。

一园幽篁,于寂寞中承载着历史,承载着希望,承载着我的乡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