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善人的治家格言 弟子规与礼仪:婚礼的传统意义 引导语:《弟子规》这部经典的文学作品,集中了仁义礼智孝的知识,我们一起来学习其中的弟子规与礼仪的部分。 尊敬的丹斯里李

弟子规与礼仪:婚礼的传统意义

引导语:《弟子规》这部经典的文学作品,集中了仁义礼智孝的知识,我们一起来学习其中的弟子规与礼仪的部分。

尊敬的丹斯里李金友贤伉俪,尊敬的诸位董事、顾问、中心的领导,尊敬的诸位三对新人的父母亲大人及家人,尊敬的诸位三对新人,尊敬的诸位嘉宾、朋友们,大家Selamat Petang(下午好)。

今天是我们中心三对新人大喜的日子,我们整个的会场也充满了隆重、庄严而又喜庆的气氛。借这样一个机会,我非常荣幸能够和大家共同来了解一下中国传统婚礼,它真正的内涵、目的和意义,让我们在后半场的观礼当中,能够更加清晰的了解到,婚礼当中每一道礼仪背后,它所起到对我们人心的提醒和教化的意义。当然,我也是刚刚学习,在和大家介绍分享的过程当中,假如有不足之处,还望我们在座的诸位长辈、朋友们多多给予指导。

刚才蔡老师在一开端,其实他已经点出了婚姻真正的一个目的和意义。我们中国古代的传统婚礼,在经典当中有三本礼学经典,其中一部《礼记》。《礼记》当中有一篇文章叫“昏义”,它在一开端就把我们整个婚礼真正的目的、内涵、意义,全部讲了出来。它是这么讲的,“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我们看到是写的“将合二姓之好”,这个二姓是指不同姓氏的一对男女成婚。

那在我们中国的古代,黄帝之后就有一个规定,什么规定呢?同姓不婚。相同的姓氏不能够成婚。我们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几千年前,其实他们就非常重视优生学、遗传学。我们都知道同族或者是同姓,血缘关系比较近的成婚,会造成后代子孙他的智力、体力都会低劣,甚至数代之后可能就会出现短寿、早夭的现象。

所以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是非常的护念我们这些后代子孙,希望我们这个民族的血统,我们的这个人种,能够在整个承传的过程当中,保持它的优良。这样我们的文化才得以能够承传,发扬光大。所以古时候是娶妻不娶同姓,同姓百世不婚。比方我们人与人之间,有时候一见面说,“你也姓李啊,那我们五百年前是一家。”就讲明了这样一个道理。

接下来,它说,“合二姓之好”。这个“好”,当美讲。夫妻成家,我们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一定是我们人生最美好的一件事。当然,这个好、这个美,我们在《诗经》当中也听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这个美和好,不是说我们两个夫妻只是讲情投意合、两情相悦,或者结婚为他们庆祝,将来好好去经营他们这个小安乐窝,去享受自己二人世界的生活,而在我们中国古代的婚姻观念当中,是没有这一层意思。这里告诉我们非常清楚,是“上以事宗庙”,也就是夫妻一旦成家,他承担着要祭祀祖先,尽分祖先,要时时缅怀祖先的恩德,将祖先优良的美德,代代的承传下去,这是夫妻的一个责任。而“下以继后世”,就是要将祖先的家道,遗留下来优良的家道、家风、家规、家业,能够世世代代传承下去,能够光大门楣、光宗耀祖,不给我们的祖先丢脸。所以,我们不仅仅是要养育儿女、教育儿女,更重要的是将我们祖先的文化,能够绵延不绝的传承下去。

我们讲到这里,可能为了让我们更清楚的、更进一步、更深刻的来了解传统婚礼,它的这些礼,它的重要性,我想就让我们现在共同来回到两千五百多年前,我们到春秋时期,我们来看一下孔老夫子和鲁哀公的一段对话,就让我们更加深刻的去体认婚姻它真正的价值。

当时鲁哀公就问孔老夫子,他说,“请问大礼如何?”他说,“君子只要一谈起礼的时候,都对礼显得特别的尊重、特别的敬重,这是为什么?您能不能告诉我一下?”这个时候孔老夫子说,“我一个贫民百姓,怎么可以跟您谈礼?”而这个时候鲁哀公说,“您就给我说一下,我很想了解一下。”孔老夫子就讲到,他说,“听说关乎人民生存的事,礼最大。”

为什么礼最大呢?因为没有礼,就没有办法沟通天地神灵。我们的祭祀,都要有祭祀的礼仪,才能够表达我们内心真正对祖先、天地的那份诚意。他说没有礼,就无法辨别君臣、上下、长幼的地位;没有礼,就没有办法区别男女、父子、兄弟之间的亲密关系。您看,假如没有礼,我们人类的五伦关系就不存在了;假如这个伦常不在了,我们这个世界就会乱掉,我们的文化不可能承传下去。所以讲到这里之后,夫子就说,“所以作为一个君王,就要教导人民这些礼,不仅让他们了解、学习,而且让他们所有人生的行为,都要遵礼而行。”

我们都知道在中国的古代,一年四季都会举办许多大型的礼仪活动。比方说年轻人,他到十八岁,他要行成人礼,叫“冠礼”,结婚,要举办婚礼,祭祀有祭礼,还有乡饮酒礼、乡射礼,都会举办很多的礼仪。当然每一个礼的背后,它起到的都是教化作用和目的,那使得这些礼能够如期的举办,人民的心境、思想和行为,时时都能够归到正途。所以天下就会和顺,人与人之间就会相亲,就会和睦。

所以他说君子谈到礼的时候,就非常的敬重礼和重视礼。这个时候,鲁哀公又问到,他说,“立人之道,什么最大?”他这么一问之后,夫子脸色就变了,变成什么样?他很惊讶,他说,“哎呀!君王您能够问这样的问题,真是我们百姓的福分。”他说,“既然您问到这个问题,我告诉你,立人之道,是政事为大。”这么一问之后,鲁哀公又说,“什么叫政事?我还是不清楚,你能不能跟我讲得更明确一点?”结果这个时候,夫子又讲到,“政者,正也。”也就是说,一个君王你做政事,你的行为、举止、思想,都是在做正事,都是正道,行的是正道,那百姓就会去效法,就会去追随。假如我们今天君王所行的、所做的都不在道上,那我们的百姓又从何而从呢?

讲到这里之后,鲁哀公又问到说,“治理国政到底要怎么治理?我也是很不清楚。”这个时候,孔老夫子马上就一语道破了政事,治理国政的重要内涵。他说,“首重三纲。”这三纲,我们集体来读诵一下。

【夫妇有别,夫为妻纲;父子有亲,父为子纲;君臣有严,君为臣纲。】

他说治理国政最重要的是,首重三纲。我们就知道,夫妇是伦常之首,夫妇正,五伦皆正。这个“纲”是什么意思?纲是纲纪、纲领的意思,也就是说作为人夫,包括为人父(父子的父,夫妇的夫),他们在一个家庭都是这个家庭的主人,他们的行为,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行为都是正确的,这个家庭才能够兴旺,这个家庭才能够和睦。

作为一个领导者来讲,在一个团体,他的行为做得对、走得正,这个团体也会很有希望。所以这个纲领,就是要起表率的作用。好像我们这个衣服,把衣服领子一提,你看这个衣服就顺了。假如我们提一支袖子,待会回家可以试一试,您看那个衣服就是什么?就是混乱的。所以他点出了这三纲。

鲁哀公听完之后,他说,“原来是这样。”他说,“虽然我没有做到,但是我非常希望知道,怎么样才能够把这三件事情能够做到,能够落实。”这个时候,孔老夫子也非常的高兴说,“治理国政,以爱为大。爱,要以礼为大。”治理国政“以爱为大”,那就是我们时时存着一颗仁爱之心,以民为胞,处处我们都能够实施我们的仁政,去关怀爱护这些百姓。可是这个爱,假如没有礼的话,这个爱就不能够实行。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爱人,假如没有礼,那不是“过”就是“不及”。假如我们的爱太过了,就会溺爱,这种爱就是情感的爱,那不是理智的爱;那么,不及的时候,人们就会生怨,好像我们夫子讲到的,“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所以那个爱,它没有理智,不是真情,是我们的好恶,感情的爱,这种爱,也不能够长久。所以夫子他说要以“礼”去爱人,所以礼为大。

讲到这里之后,夫子又讲到,礼以什么为大呢?礼以敬为大。因为礼之本在于敬。我们有礼,但是我们内心没有敬,那等于是没有礼,我们只是在行礼的外壳。比方说我们见人跟人家鞠躬,我们的躬鞠下去了是一个礼,可是我们的内心可能还在傲慢,并没有生起对人的恭敬。比方我们跟人家握手,我们虽然握手有这个握手礼,可是我们的眼睛可能连看都没有看别人一眼,对别人也不敬。所以说我们跟人家打招呼,看到别人跟人家微笑打招呼,但是我们的内心可能还在掂量他的身份、他的地位,以及我们的内心还有这些高下分别的心,看看我要不要跟他来往,或者我要不要跟他多说一两句话,我们可能还起这样的分别。

所以假如这个礼失去了敬,就没有礼,那真的只是礼的一个外壳而已。我记得我有一次去一个餐厅吃饭,一进去,所有的服务人员都特别的有礼貌,他们都说:“欢迎光临,请进。欢迎光临,请进。”我觉得不错。结果我再一看,每一个人都没有怎么看你,脸上也没有表情。你当时就觉得怪怪的,内心很不舒服。当你吃完饭离开的时候,餐厅每个角落的服务员,看到你往门口门外走的时候,他们都会说:“请慢走,欢迎下次光临。请慢走,欢迎下次光临。”有没有像鹦鹉学舌?他们都有了这些礼貌的行为,但是有没有发自内心的去尊重和恭敬人呢?因为他连看都没有看你,他是在例行公事,所以不是发自内在的、真正的那一份诚敬。

所以在我们的《孝经》当中就讲到,“礼者,敬而已矣”。礼的本质就是一个敬字。那么这里又讲到,“敬之至矣,大昏为大”。就是我们这个敬,要怎么来让我们去了解,何以能够将它展现出来呢?这里就告诉我们,“大昏为大”。透过婚礼我们了解到,在婚礼的过程当中,人们是如何去对待它的。这里告诉我们,“夫妇乃伦常之首,人伦之基”,而婚礼是礼之本,是我们整个民族繁衍的源头。所以夫子就告诉说这个敬之,所表现的是来自于大婚;这个大婚怎么能够去体现呢?孔老夫子又讲了,“冕而亲迎”。什么叫冕而亲迎?这个“冕”就是盛服的意思,就是在结婚这天,新郎官、君王要穿着盛服,去亲自迎娶他的新娘。

我们都知道,从古到今,好像无论是古代还是我们现在,只要一结婚,你看今天,我们都可能从来也没有像今天这么隆重过,穿着这么庄重,这个化妆也是有专业人士为我们化的。所以在古时候这个叫“摄盛”,所谓的摄盛是什么意思?在结婚的这一天,包括在有士人结婚的话,可能他穿的行头都超越他的身份,他送的礼物甚至也超越他的身份。

我们也都知道,在民国初年那个婚姻都是穿红袍,男子戴玉带,头上还戴乌纱帽,这个穿着打扮,完全超越他的身份,甚至我们还会加上一个“新郎官”,他也不是什么官员,也没有什么头衔,但是都叫他新郎官。我们就可以看到,在结婚这一天,完全可以超越他的身份,盛装亲迎。那么这里为什么要盛装亲迎?夫子就讲到,“君子所谓亲”,夫妻之间的这份亲爱是要“以敬为亲”,我们常常说相敬如宾。“舍敬则不亲矣”,人与人之间一旦失去这个敬,那个亲也是假的,彼此的爱那也是情欲的爱,不是真正道义、恩义、情义的那份责任、那份使命。所以“不爱则不能相亲,不敬则不能归正”,你如果不敬的话,这个婚姻也不正;婚姻不正,这个家庭也不可能兴旺,也不可能发达。

所以夫子接下来又告诉我们,“爱发于仁,敬发于义,以仁广义,以义行仁”。也就是说,我们真正内心对人的爱还是来自于我们是处处替别人着想,好像蔡老师在讲夫妇之道的时候,结婚前都是替对方考虑,可能往往这个大印一盖下去之后,从此之后,“你应该为我做什么。”我们看到夫妻在家庭常常产生摩擦、冲突的时候,都是什么?“我干了什么什么,你干了什么?饭也是我做的、衣服也是我洗的,你为我做了哪些事?”是不是就在那里开始去计较、在那里去争吵?结果那份处处替人着想的心,却不能保持。所以,我们看到很多的家庭,经营两三年,或者甚至现在很多的年轻人不到半年、一年,婚姻就瓦解,都是源自于我们不知道婚姻的确就如老师说的,它是道义的结合。这个敬就是建立在道义之上,是发自内心对他人的恭敬。所以孔老夫子就说,“故爱与敬,乃人道之本”,是人道之本。

这个时候,鲁哀公虽然他听了这么一段之后,但是他觉得还是不能够接受。他说,“盛装去迎娶新娘,是不是太过分了?”夫子这个时候就变了脸色,“哎呀,你怎么会说过分呢?”

我们现在也来了解一下鲁哀公背后的心声,他为什么会讲过分?他觉得我是一国之君,万民之上,我作为这样的一国之君,结婚这一天,自己要去亲自把太太迎娶回来,这个是不是显得我身份会降低?其实他可能在嘀咕这些事情。他想的是不是应该人家把妻子亲自给他送来,“我是国王,我是国君。”可是夫子这个时候脸色却变了,“你怎么可以这么说!怎么会说过分呢?你要知道合二姓之好,生出的子女,他是要做天地、宗庙、社稷的主人,这关乎着整个民族繁衍、生存、发展的千秋万代的大事,你怎么会觉得这件事隆重呢?”讲到这里之后,鲁哀公突然就觉得有点不好意思,“寡人固陋、寡人固陋。不固陋的话,怎么能够听到您现在的这样一番话。”鲁哀公讲完之后,夫子继续就讲到说,“天地不合,万物不生。大昏,万世之嗣也”。他就来做了一个譬喻。我们也是遵天地的规律,遵天地的德行而行事,而夫妇也是如此,他是要继续后代子孙,要把祖先的事业,要继续、延续下去。

这个时候,夫子继续来阐述这段话,他说,“夫妇之道,合于阴阳;阴阳之道,合乎天地。天生地养,天施地成,而万物化生”。夫妇相合,也是要养育子女,夫妇这一伦正,能够和睦相处,彼此承担起整个家庭、家族的责任,自然而然,人类社会它就会健康正常的继续去发展。讲到这之后,夫子他又讲,他说,“内以治宗庙之礼,足以配天地之神明,出以治直言之礼,足以立上下之敬”。我们看这一段,可能觉得这个理比较深。他为什么这么讲?最重要的讲到夫妇,尤其是天子和皇后结合之后,他们就如同日月,也如同父母。如同日月,人民得到雍照;如同父母,人民得到这份关怀和爱护。

天子和皇后,我们讲的男女有别、夫妇有别,他有不同的本分和职责、责任。比方说,天子是治理朝廷,能够“治直言之礼”,能够谦卑恭敬,广纳雅言,听取臣子的谏言,能够听取百姓的心声,他是一个良君。那么作为皇后,她要治理后宫,教导人民方方面面的一些能力,尤其她会倡导女教,所以她的行为可以说母仪天下。所以君王和皇后,他们的风范是要垂示后代子孙,这君王夫妇一伦一正,您看天下的百姓都会去效法君王和皇后,这整个国家不是就很顺畅吗?人民都有了榜样可以去做,所以不足的人就会让他得以调整,国家有不足的地方,又可以振兴,因为有榜样可以去效法。

所以我们了解到这里,当我在备课的过程当中,我突然才明白,刚才老师也讲到《中庸》当中讲的这句话,“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君子之道是从哪里开始呢?是从夫妇的相处,是从一个家庭而开始的。我们在经典当中也有听到,“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君子没有出家,因为他把一个家庭夫妇这一伦,正了之后,夫妇相处和睦,彼此尽本分承担起这一份责任之后,整个家族就会归顺。所以君子不用出家,而怎么样?德教已经加于百姓了。

所以我们从君王、皇后这个角色来看,我们又可以延伸到我们一个家庭,夫妇正,家族就会正,儿女就会健康,他的人格也会健康,他未来的人生也会顺畅。一个团体也是如此,团体的领导者他的家庭和睦,同样的,他这整个团体未来也会绵延不绝。假如我们看到一个团体,他好像现在很有实力,比方说一个企业家,他也很有钱,可是假如他的家庭是不正常的,他的家庭是不和睦的,其实已经埋下了隐患,因为这是天道,这是符合自然的一个法则。

讲到这里之后,孔老夫子又讲到说,“昔三代明王之政,必敬其妻子也有道”。我们一起把这段读诵一下,我们加深印象。

【昔三代明王之政,必敬其妻子也有道。妻也者,亲之主也。敢不敬与?子也者,亲之后也。敢不敬与?】

这里三代明王指的是夏商周,夏禹、商汤、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他们都是一代明君。您看,他说这些明君执政,“必敬其妻子也有道。妻也者,亲之主也”,什么意思?妻子,是要祭祀祖先的主人,又是要孝顺父母、相夫教子的一家之主,你能够不敬重她吗?所以我们今天回到家里之后,首先我们在座的成家的先生,我们是不是回到家里首先说,“妻子,您辛苦了。”给她鞠一躬,好不好?大家这个鼓掌代表回去一定要做这个动作哦。

因为我们了解到,你看,我们常常说古代女子没有地位,都是大男子主义,女子很悲哀等等,所以才要怎样革命,要男女平等。可是我们透过经典,这是经典,“哀公问”这篇经典告诉我们的,连这些圣君明王,他们都是如何敬重妻子,他敬重的目的是看到这份责任、这份使命。您看这个心量眼界,是不一样的。假如我们今天只是把我们的心量和眼光,只是盯在我们自己的自私自利的需求上,可能我们没有办法去理解这段话。

接下来,夫子又讲到,“子也者,亲之后也。敢不敬与?”儿子,是我们祖先的后代,他要承传祖先的这份家业、祖先的文化,你要让他世世代代绵延下去,你怎么能够不敬重他、不培养他、不爱护他?所以这些言语,提起的都是一份责任和理智。可能假如我们不去了解经典,我们真的没有办法去了解,我们古人对婚姻的这样一份责任、这样的一份心境。

讲到这里了,我们看到一个君王要敬他的妻子、敬他的儿子,当然作为一个君王,他是无所不敬。尤其他还要敬其身,敬爱自己的身体。为什么?我们的身体是来自于父母,而父母如根,我们如树枝,假如我们伤到了自己的身体,就等于伤到了亲人,那这样我们就是大不孝。《弟子规》也有讲,“身有伤,贻亲忧”;《孝经》也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所以,时时刻刻我们都要行孝道,都是把父母装在我们的心中,而不要糟蹋自己的健康,吃饭要适量,生活要有规律,饮食起居都要有节,这是时时尽孝、行孝。

那么,透过君王能够在这三点做到,其实我们推而广之,敬其身,就会推及敬百姓之身;敬其妻,就会推及去敬百姓之妻;敬其子,就会推及去敬百姓之子,就是我们说的“凡是人,皆须爱”,就是“泛爱众”,那这是我们所谓的治理国政“以爱为大”。爱的实施,夫子也是从头到尾告诉了我们,具体的如何去将我们心中的这份爱,广施于大众、广施于他人,也告诉我们这个爱的先后次第,具体的一个做法。假如这三点君王都做到了,真的就是天下和睦,天下归顺。这里是透过夫子和鲁哀公的一段对话,了解到婚礼,君子为什么会如此敬重它的原因所在。

再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古代婚礼过程当中,待会我们有很多的礼仪程序,都会将它展示出来。古代婚礼的“婚”字,原本是这个黄昏的“昏”,我们刚才看到“昏义”,为什么用这个“昏”?这个昏是黄昏时刻,过去古代娶妻都是在黄昏的时刻,太阳落山的时候,好像南方就是在六、七点,北方就是八、九点,大概这样,时间不一样。

所以在《三礼目录》当中告诉我们,“士娶妻之礼,以昏为期,因而名焉”,就是娶妻子一定是在黄昏。我们可能就说了,“我们第一次听说。在我们马来西亚或者在中国,娶妻都是大清早。”是不是?新郎官穿戴好就要去迎娶新娘了,有些甚至天没有亮就去了。怎么搞的,古代为什么是黄昏时刻才娶妻呢?这里也告诉我们了。后来这个告诉我们是表人事之大,把它加了一个“女”字,过去一直用那个昏字,在《三礼目录》当中告诉我们,必以昏者,取其阴来阳往之意。什么意思?就是为什么要用昏时娶妻?那个时候刚好是阴阳交合之时,所以“阴来阳往”刚好表这个男女,也是符合一阴一阳,阴来阳往的一个自然法则和自然的规律。包括这里写到,新娘则因之而去。因为在这个时候来娶亲,夫唱妇随,妻子就跟着走了,所以叫“姻”。后来婚姻的来历就是这样而来的,我们对这些古代婚姻的常识,就会有一个了解。

那接下来,整个的.婚礼,它有“六礼”,整个婚礼过程当中有六道程序。和我们今天结婚的程序可能完全不一样,或者我们还会保留了一些它的痕迹。这个六礼,借这个机会,今天也和大家来做一个分享,因为这些程序可能都有它一定的内涵和意义。

首先,第一个程序是“纳采”。纳采就是正式提亲,比方说我家的家长看上了你家的女子,就派一个使者或者媒人去提亲,到她家里就说,“我们看上你家的女子了,不知道我们提亲,你们会不会同意?”那我们到人家家里,初次见面去提亲,中国人很重视人情,总不能空着手去。你们给儿女提亲有没有空手去的?你们有提过亲吗?没有啊?一定有,我们一些长辈一定有到。当然古时候不是父母去,他是派一个使者去提亲,提亲的时候他一定要拿礼物,要拿什么礼物?我们马来西亚会拿什么礼物?会拿水果?对,马来西亚就是用一个水果篮,装得很好看的各种各样的水果篮提去。古时候不提水果。那拿水果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只是一个礼节。有没有什么内涵,这些水果?没有?假如有的话,你们私下也告诉我一下好吗?

这里提的什么礼物?大雁,提的是大雁。婚姻整个的六礼当中,五礼都是给女方家送大雁。大家就很纳闷,为什么要送大雁?这里就告诉我们,你看它都是有内涵和意义的,不是随随便便的。这里讲到“取其顺阴阳往来”,就是取这个大雁它有阴阳往来之意,而且这个大雁它是随阳之鸟,就是秋天它会飞到哪里去?飞到南方,它永远朝着向阳的地方,有春天的地方。到了春天,它又折回到北方。所以这个表的一个什么内涵?妻子当顺从丈夫,我们讲的夫唱妇随,要顺从,所以取到这个意思。

再来他说,取这个雁子飞行的时候,有序之意。婚娶要依长幼有序定先后,而笃厚人伦的观念,所以我们再看看这些飞的雁子,您看它们是不是长幼有序?它们飞的时候成行,止的时候成列,很有序。这个就是来表我们做人也应该有这样的美德。我们的后人又赋予它新的内涵,就说这个大雁还有一个美德,它是忠贞不渝。好像我看我们这个湖里的一对鹅,真的也是整天都形影不离,从来我看没有移情别恋。所以就讲到这个大雁,它如果有一方先夭折了,而剩下的这个孤雁,它从此之后不会再去找另外的新伙伴,所以它就表的是这样一个忠贞不渝的一个态度。那也是希望我们人能够去效法这样的美德,所以我们人怎么可以不如鸟乎?所以我们的古人都用这些动物来提醒我们,很含蓄、很温柔的提醒我们,千万要守住夫妇这一伦、这一道,能够天长地久,不要随便的分手,他都是给予这样的提醒。所以五礼当中送的都是大雁。

那么提亲的时候,一般都会在女方家的宗庙,其实就是让祖先时时都在参与这件事情。提亲之后,这个女方家说,“我家女儿恐怕是配不上你家的公子。”他们都会很谦虚。他觉得人家提出来之后也很欢喜,答应了之后,接下来,第二道礼的程序就是“问名”。问名就是把女方的姓名、生辰八字都记录下来。记录下来,用一张红纸把它写在上面,在台湾叫“题字仔”,在中国大陆好像叫“换庚帖”。就是把它写了之后放在祖先的牌位底下,放上三天。三天之内举家平安,代表怎么样?祖先已经认可这桩婚事了。

古礼当中,我刚才讲到台湾现在保留这些风俗。那么在古礼当中他是把男女的名字、生辰八字拿到之后,来进行占卜。占卜吉利了之后,就会去“纳吉”,把他们两个放在一起,非常的吉利,就把这个吉祥的事情要告诉女方家里。可是这么一讲之后,在座的可能心里头都开始犯嘀咕了,“哎呀,这样做会不会太迷信了?”你们觉得会不会?可能我们就会觉得,这样做真的是会很迷信,假如不吉利怎么办?你们是不是会问这个问题?而实际上,在整个占卜的过程当中,设计这个礼的目的,最重要的我们要了解,最重要的是要加强当事人对婚姻的信心,以及光明正大、谨慎隆重的意义,是要表这个意思。也就是婚姻的双方当事人,在结婚的时候,这件事情不仅仅是你们两个同意,也不仅仅是你的父母家人,为你做主,草率结合就可以了,而是你整个婚姻的过程,要有祖先、家族所有人的参与,经历了每一道程序的深思熟虑这样一个过程。这样一来这个过程,有了这样的礼和过程,其实对今后夫妻双方经营家庭,会让他们对家庭家族的这份责任,得到更加的一个深化,让他有这份深刻的体认,所以最重要的是起到这样的目的。

可是大家说了,你讲了半天还是没有讲,那万一他占卜之后不吉利,不是这个婚事就黄了吗?那不是抱憾终身吗?那不是不能成人之美吗?而在古代,这个占卜是怎么占呢?我也告诉大家,占卜只是形式不是目的。古人是十天为一旬,一个月就有三旬,而每一旬可以占卜三次,所以一个月可以占卜九次。

在座的朋友,您现在有没有信心,占卜九次会不会占卜到一次“吉”?大家不敢点头啊?是不是占卜九次,一定会有这个吉与不吉的概率,是吧?只要有一次就OK了。假如说,一次都没有的话呢?哎呀,这件事也有点……大家都快笑得不行了。大家不用担心,我们还可以把它往后推,但是一般这样的事可不可能发生?它是不太可能发生的,所以我们不用有这样的一个担忧。它的目的不是为了占卜,是让当事人经历过这样一步一步的这种谨慎态度,今后他对婚姻的态度才不会草率、不会随便,这是真正要达到的目的。

接下来就要“纳征”,我们看到这是第四礼,只有纳征的时候不送大雁。纳征,我们现在叫订婚,过去也叫聘礼、彩礼,很多的说法不一样。大家就说了,古代也是要拿这些彩礼,是不是也是借这个机会,娘家也想借嫁女儿的机会,能够从那边索取一些财物?会不会这么想?古人没有。古人每一个身份等级,他纳的这个,我们古人叫“纳币”,他纳的这个彩礼,或者我们说聘礼,它是不一样的。比方说,天子要纳什么,诸侯要纳什么,士大夫要纳什么,平民百姓要纳什么,这个在《周礼》上,它都是会有规定的。纳这个礼的目的,真的不是为了借女儿嫁出去,给他发一笔财,假如我们从这样的一个存心去思考的话,相信这桩婚姻不会圆满,因为我们的心已经错了。

所以这个纳征,这个“征”是什么意思?是成功的意思。就是这桩婚事,双方的家族都已经完全认可,透过纳征、送彩礼,就是把这件事情定下来了。最重要我们送礼的目的是表达我们这份诚意,和当事人讲明,这件事已经订婚了,好像我们说的,铁板钉钉了,不会再改变了。接下来才能够进行下一道的程序。

所以跟我们今天很多年轻人结婚,一些父母他们的想法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真的是我也曾经了解到,一个远方亲戚,在结婚的当天,新娘也娶过来了,在办酒席的时候,双方的父母就产生了冲突,这个冲突就为什么?这个彩礼的问题,拿的物品、钱财够不够的问题,吵起来了。这一吵,我们想想看,婚礼是喜事,因为我们在那里计较钱财的问题,整个的婚礼气氛变了,这一吵之后,因为新娘子是向着谁家?向着娘家,新郎向着自己家。结果变成本来是亲如一家的人,这一天是要亲如一家了,结果变成对立冲突,最后新娘子就跑了,这一家人全部就回去了,这桩婚事就没有成功。

我们想想看,假如产生了这样的问题,对当事人来讲,这一生是留下多么深刻的伤害,这种印记可能这一生都在影响他。而我们如果做父母的不能够深明大义,不明理,假如我们在这些角度去计较钱财,您看,我们都是把女儿当成了什么?我们当成了商品。借这个机会去捞取钱财,那这是以利相交,而不是真正道义的一个结合。从此之后,他们虽然成为一家,夫妇俩常常因为彼此双方父母之间,因为钱财的问题,他们在中间好不好做人?可能也不好做人,常常就会冲突。我们是要祝福他们未来人生的幸福,可是当我们的出发点错的时候,他们未来的人生会有幸福吗?会有和睦的家庭吗?是不是?所以这一些景象好像在我们现实的生活当中,我们都有了解到和都有接触到。

所以,在《朱子治家格言》当中就有这么一段话,我们也可以来读诵一下。

【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

“勿计厚奁”,就是不要去计较那个嫁妆,“厚奁”的意思就是嫁妆。所以我们人生的快乐不是拥有的多,而是计较的少。我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夫妻一结合,不仅是一家而是一体,所以都是一个大家庭。我们彼此都能够去理解、去关怀、去体恤,您看整个两个家族,真的都会像一个大的家庭一样和睦。

这一道程序过后,就是接下来有一个“请期”。“请期”就是选一个黄道吉日,来给他们举办婚礼。这个时候,男方又派使者到女方家里,还是提着大雁,又提着大雁去请期。请期的时候,男方一定会对女方的家长说,“你看你们是不是选一个日子,看什么时候结婚、成婚比较好?”女方家都会很客气说,“不要了,整个的一个过程都是你们在主导,我们只要遵从就好了,你们来选日子。”结果这个时候,男方派来的使者,其实他早就把两个日子选好了,他说,“我们已经选了两个日子,你们看这两个日子哪个合适?”因为古人他很谦退,我们不能怎么样?大丈夫,“你通知一下你们家,我们那个结婚日子已经选好了,是找人算的。”人家说,“不合适。”“不合适也得合适,这我儿子结婚,那怎么能行?”结果我们喜事好事,最后不要把它办成了什么?一个很不快乐的事情。

所以古人他很尊重,一定是请教,请教完女方一直推辞,他就把他两个日子拿出来。拿出来之后,他为啥要选两个日子?你看古人做事的每一道程序都很周详,他要考虑这个女方家,家里的重要人物,比方父亲有没有出差、出远门,在这个日子赶不回来;或者这个女方家是不是有这些凶丧之事。如果有这些事,就不能在这一天去成婚,所以他一定选两个日子,让你来选。同时,还要看这个男女的健康状况等等,所以他考虑得非常周详。

女方看了之后觉得,“这个日子我们也非常满意,可以。”往往这个日子选好之后,男方如果更慎重的话,还要去宗庙、自己的祖庙,去向祖宗告上,还要经历这样一道程序。那这件事定了之后,接下来就是最重要的,最后一个环节,我们来看,叫“亲迎”。古时候叫亲迎,后来不知道我们为什么变变变,变到“迎亲”,这两个字给倒过来了。过去古时候叫亲迎,亲迎就是先生要亲自去迎娶他的新娘。

这个“亲迎”,在儿子出门前,父亲一定要给他敬杯酒。就如刚才蔡老师讲的。那这个我们叫“行醮子礼”,过一会在下半场我们会看到这一幕。这个“醮”是什么意思?其实就是说,今天父亲给儿子敬酒,我们一般常规,都是晚辈给长辈敬酒,父亲最大,在家里最有尊严、最有威仪,他怎么会给儿子敬酒?可是在这一天不同,父亲敬儿子这杯酒,其实他是好像委任,派儿子去承担这样的一份使命和责任,交付任务给他。所以这个醮字就是父亲敬了酒,儿子不必回酒,是父亲派你去接你的新娘回来,他是交付这样的重任给你,给你喝下这杯酒,来表达他这样的一份心境。那也有一番话的嘱托,“儿子,你去迎娶你的新娘吧,从此之后,你要教导她如何恭敬行事,同时你自己的言语行为也要合乎情理。”给他一番嘱托之后,儿子就说,“爸爸,恐怕……”那个时候不叫爸爸,“父亲大人,恐怕我做不好,但是我会努力,我一定不忘记父亲给予我的谆谆教诲。”儿子就出门了。所以这个“醮子礼”就是这样的一个内涵。

从古到今,我们都知道婚礼的迎娶,一定是新郎去到新娘家迎娶,发展到几千年,这个仪式都没有改变。我们在座的有没有新娘那一天自己跑去的,有没有?或者新郎家里很有权威、很有气势就打电话说,“你们到那一天,你们父母自己把新娘送来就好了,我们就免去这道程序。”有没有?都没有,也没有自己跑去的?马来西亚一定都要去迎亲是吧?那我们可能也没有思考过,反正就已经是一个约定俗成的一个礼仪了。为什么要这样?在婚礼的“昏义”当中,其实这里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什么道理?也就是说,六礼的整个过程,都是由男子主动,我们有没有看到?都是男子派人到女方家提亲,这个就符合了阴阳动静的一个道理。男属阳刚,女属阴柔;阳刚所以就会主于动、主于攻、主于外;阴柔所以主于静、主于守、主于内。这就是男女的不同,先天的不同,它与阴阳之道相合,所以它是符合这样一个自然法则。所以男子要主动去迎娶,这是第一道含义。

再来,第二道含义。新郎官到了女方家要娶妻子,新娘的父亲母亲要亲自把新娘的双手,放到新郎官的手上。这个是什么?代表父母亲大人的一份嘱托,就是,“从今而后,我的女儿就交给你了,您要为她一生的幸福去考量、去着想。”就有交付之意,就是把终身的幸福托付给了这一个男士。新郎官他也会当着岳父岳母的面,来表达他内心的感恩之情,“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生了这样一个好女儿,把她教育得这么有修养。”感恩之后也要表个态,“从今而后,我不仅对您的女儿负责任,我还要对你们父母、整个家族都要担负起这一份的责任,请你们一定放心。”您看,是不是就安了父母的这份心,也给当事人往后婚姻的生活,带来这样的一份信心,也彼此更加懂得互相的体贴、互相的关怀、互相的去成就,起到这样的作用。

再来,古代的女子。之前不像我们今天早就认识了,两家跑来跑去,还没有成家,是不是每个星期周六、周日,“这个星期到我们家,下个星期到你们家。”会不会这样?有吧?所以古代不会这样,古代的女子她的教育非常规范和严格,女子从来不出门,成婚这一天才跟着新郎官出门。所以在这一天她要出门了,多么刚强的女性在这一天内心都会恐慌不安,因为她就要离开生养她的父母,离开她最亲的这些兄弟姐妹,这二十年来生活在一起的亲人,她要离开了。您看她的内心会不会有担忧?现在突然说让我们的儿女嫁到国外去,比方说我们的女儿嫁到国外去了,你看今天是不是她没有出过这么远的门,您看我们的父母会担忧吗?女儿她会担忧吗?我们可以去体恤。所以在这个时候,有新郎官亲自去迎亲,把她接到之后,这整个的一天,都在新郎官的身边,新郎官可以细心的去照顾、去关怀她,让她这一天的心绪都能够平静下来。

我们看电视、小说,你们有没有看到,在婚娶的这一天,这些女儿、妈妈都哭的,有些哭得就是难舍难分,有没有?不过那时候没有化妆,要是化的妆可能这个妆就麻烦了。所以都会去哭,为什么会哭?真的是难舍难分,她也会内心有一份这样的恐慌。所以我们的这个礼,他设计得我们都可以去感受,古人设计礼,他真正的用意,那份慈爱、那份人情的体恤都能够考虑到。所以“亲迎”实在说是合情合理。

接下来,新郎官要去娶妻子。新娘即将要被新郎官接走的时候,嫁前就有一个叮咛。这个叮咛就是女方的父母再给新娘一番教导,这一番教导是怎么教导的?我们一般马来西亚的长辈,你们的女儿要出嫁,你们一般会教给她们什么?那在古礼当中是这样讲,“女儿,你要做人家的媳妇了,你到了人家家,你从早到晚,都不能违背你先生(丈夫)的意愿,都不能违背婆婆的心思,你要懂得孝顺你的公婆,你一定要勤勉、要节俭,要承担家庭的这些家务,不可以懈怠、不可以懒惰,你要切记切记!”甚至怎么样,母亲讲完这番话,还要给她送一个小礼物,一个丝巾或者一个其他的小礼物,让她天天能够看到这个小礼物。为什么让她看到这个小礼物?让她天天看到这个小礼物,天天就能想起母亲的教诲,一旦她有干活干累了,不高兴了,发生一点口角,要耍情绪、耍脾气了,看到母亲的这个小礼物,就想到母亲给她的这番教诲,不敢忘记。所以透过这样的一幕,我们深刻的感受到,我们的父母是多么的爱怜我们子女,为了她们人生的幸福,真是左叮咛、右叮咛。

可是今天我们看到的,是不是这样?我们经常听到人家说,“我妈给我说,说你嫁到人家家去,你要多留几个心眼。你才别那么傻,我告诉你,你一定要悄悄的存私房钱,你那个存折就拿回来,妈妈给你放着。你放到家里会被对方发现的。”你们觉得爸爸妈妈的这份爱,是正确的吗?说,“你别傻,我告诉你,那个活儿,你看到公公婆婆在,你就赶快干,不在的时候,就让你老公干。”你们笑得这么开心,你们有教过这些话吗?你们有没有见过这样的、有没有听说过?都有。甚至还说,“我跟你讲,要是谁敢欺负你,你根本不要怕,我跟你讲,欺负你,你就给我回家来,爸爸妈妈给你撑腰,就把他们晾在那里,看他们怎么办。”是不是?

我们想想看,假如我们一个女儿要出嫁,父母是给予她这些的叮咛,我们想想看,我们是在为儿女诅咒,还是在祝福?请问,他的女儿将来嫁到这个家庭会幸福吗?因为她的内心装的,都是家人给予她的怎么样跟对方去对立,怎么样去耍心眼等等,所以那份真诚失掉了。我们要成立这个家庭干什么?所以我们看到今天的离婚率为什么越来越高,这种夫妻之间的冲突,家族之间的冲突也越来越厉害,都是源自于我们迷失了,我们失去圣贤的教育,我们对这些道理不明白,不知道怎样才能够真正带给我们儿女的幸福生活,我们不知道它真正幸福的内涵是什么。

当然了,女儿在出嫁的时候,我们听到父母一番叮咛。实际上这个女儿在没有出嫁以前,乃至她整个成长的过程,其实父母都给予她女德的教育,点点滴滴都在培养她将来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好媳妇,为人妇、为人母、为人媳妇。都已经从小到大开始培养,培养她待人处事、应对进退这些接物的能力,培养她做家务的能力,培养她方方面面的能力,都要培养。那我就觉得从我们老一辈的,父母、长辈的身上,我相信我们都能感受得到。尤其从我母亲身上,我是能看到,母亲的妇功那真的是做得很好,我们这些后代的女儿,没有一个能够学到。真的是七个孩子,纳鞋底、做鞋子、做衣服、做棉裤棉衣、缝被子,所有这些里里外外的活儿,母亲都会干,七个孩子的,我们从没有好像说在街上,去买过什么样的成品衣服。我们的长辈都为我们表演出来,只是我们那时候真的不懂得去学习,也不善学,但是这些印象在我们的内心很深刻。所以从小这个女子都会进行妇顺的教育、妇道的教育,这样才能确保她婚后生活的幸福。

所以在《礼记․昏义》当中,就有这么三句话说,“顺于舅姑,和于室人,而后当于夫”。什么意思?也就是说,您嫁到别人家,首位的是要怎么样?要敬奉公公婆婆,要顺公公婆婆,要戒之敬之,这是你首要做的事。不是两个人自己躲到小房间,在那里你侬我侬,只要我们两个人好,跟你父母没关系,跟你的兄弟姐妹不和也没关系,我们两个好就可以了。能好得了吗?我们今天看到很多的家庭不幸福,源自于婆媳的关系怎么样?不和睦。先生在中间,我们想想看,一个是妻子、一个是母亲,他怎么来处理这个关系?每天就在那里怎么样?灭火,是不是?此起彼伏,身心疲惫。我们想想看,这个先生会不会长寿?可能都会早夭。真的是如此。

所以我们不明白这些道理的时候,真的以为两个人好就能真的好。因为它是一体、是一家,所以首先是“顺于舅姑”,接下来是“和于室人”,要跟家族所有的人都能和睦相处,妯娌、跟自己的小叔子、小姑子。你看,跟一个小姑子没有搞和睦,一到过春节坐在那里吃饭,她坐上来,她就跑掉,她坐上来,她就跑掉,是不是?你看那个家庭气氛多么挣扎、多么不愉快。所以你看,他没有说先要跟先生好,是要把这两位摆在前面。“而后当于夫”,她不是嫁给一个人,她是承担一个家族的一份责任,最后才会去考虑跟先生的一些情趣相投,其他的,所谓我们讲的志同道合一些内容。

那么我们讲到这里之后,我们也了解,女子的教育是太重要,我们说治国平天下的大事,女人家承担着一大半。我们说姑娘是什么?是世界的源头。假如“源头不浊,水流自清”,姑娘是世界的源头。我们也常常听到一句话说,“推动摇篮的手,是推动世界的手”,您看女性的教育多么的重要。因为我们在古代的一些典籍当中也看到,尤其是我们的王善人先生,好像也是民国初年,兴办女义校,专门培养女德女性,培养她的四德,最重要的要培养女性的柔顺,女性的柔顺是属于妇德。他就讲到,“媳妇要性如水”,你做儿媳妇的,你要像水一样,水利万物而不争,你看它养育万物而不争;而且水又在最低处,它又随方就圆。所以,让女性要学水的精神,时时刻刻都顺于舅姑,这个舅姑就是公婆的意思,随顺自己的先生,这个家庭就会和睦。要是你强,我比你还强,那个家就翻天了,整个家庭的冲突,儿女可能都会受到非常大的一个伤害。

所以古代,尤其是士人、士大夫、这些诸侯,他们的女儿要在出嫁前,要进行三个月女德的教育,专门再加强女德的培训。虽然有了父母给予她们很好的家庭教育,而在这个时候,还要进行三个月的培训。培训的内容就是这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我想我们在座的,今天我们的女士算是占大多数,我们来看看,古人他们对“妇德”都有哪一些标准,我们一起来读诵一下。

【第一贞操,第二孝顺,第三温和,第四恭敬,第五慈惠,第六勤俭,第七明大义。】

当我看了女子四德之后,我就觉得真的是太惭愧了。我们假如真的不接受圣贤的教育,我们真的不知道女性要有这么多的美德。而我们没有接受这个教育,再来看这四德,一看,相去甚远,好多都没有做到,真的是内心生起无限的惭愧。这是妇德。

我们再来一起读诵一下,我们看看“妇言”是哪些内容。

【妇女诫多言,言必庄重诚恳,不邪言,不巧言,不谗言,不疾言,不戏言,不妄言。】

我们借这个机会再仔细看一下,这些我们都做到没有?我相信在座的都比我做得好,我们的女同胞。您看,这是我们女德妇言一个基本的标准,我们都可以借当下诵读的过程当中,也时时给我们自己女性的一份提醒。

我们再来往下看,“妇容”。

【妇容者,妇女宜修饰仪容,端庄温和,不作骄态,不作媚态,不作忧态,不作狠态,不作狂态。】

我也停留这么一两分钟,我们也看一下,我们也可以提醒一下自己,或者对照一下我们自己,是不是常常发脾气的时候拍桌子、瞪眼睛、丢东西,看看有没有这样的一个现象?

所以这些教育都让我们的女性,能够随顺天道,能够更加的温和温柔,能够真正的尽我们一个做女人的本分,能够将“女德妇顺”的这种美德,我们要不断的共同来勉励,共同来修养。

我们再来看一下,这些我们能不能做得了,“妇功”。

【妇功者,织布、织帛、织锦、绣花、制衣冠履带……烹饪、制酒、制酱……】

大家都笑了。你看我后面还打着点点点,因为要会做很多很多。当然了,我们现在不需要织布了,都有成品的这些衣服可以去购买、可以去穿。但是我们说,“李老师,你写这个现在都不需要了,那我们是不是也不需要了?”我们学的是这份精神,是不是?我们在家里怎么样来把饭菜做得更可口、更营养,家里收拾得更整洁,让自己的先生、儿女一回到家,真的是整洁温馨的一个温温暖暖的家,回到家里,这个是我们女子的责任。所以你看这个是我们女子的四德。接受三个月的女德教育之后,才可以出嫁,有这么严格。

所以最近我回去我们中国,祖国大陆一趟,已经有两位朋友来告诉我,一个企业家他要办一个女德学校,另外有一个校长,他也告诉我,他也要办一个女德的学校,我们听了都非常的赞同。而其实现在有很多的人,都希望赶快把女德的学校办起来,在我们马来西亚,我们也要积极响应。当然了,我们的中心,还有我们很多这样的公益团体,其实我们都是在潜移默化,把这些女德的教育融入在我们的课程当中,融入在我们整个的教学活动当中。

所以,我们今天了解了女子的四德,也期许我们在座的做父母的,假如您家里是女儿的话,我们从现在起就要开始给她规范,进行良好的教育。因为女儿是未来的母亲,她要相夫教子,她要承担家庭的这份传宗接代的一份责任。所以我们看到孔老夫子、孟老夫子,都是谁培养的?都是母亲,所以为什么母亲有这么的伟大。再来,除了这些女功之外,其实女子在闲暇的时间还要弹琴,还会琴棋书画。我们又觉得不可思议,所以这跟《弟子规》的教诲是相应的,“有余力,则学文”。还会这些来教导自己的儿女。

接下来,在出门前,比方新郎来把新娘接了之后,我们刚才看短片,我们不知道有没有看到,把新娘一接了之后,过去是马车,新郎官要自己坐在马车上,把车开始启动,启动以后轮转三圈之后他又下来,交给其他的人,他又坐另外一辆马车,赶到前面去迎接新娘。就是说,今天的新婚大礼,夫妻成为一体,走到一起成为一家的时候,是先生亲自启动了迎娶新娘的这辆马车。我们看一些片子,我们都会看到这样的一个镜头。他真正承担起家庭一家之主的这样一份责任和使命。

接下来,把新娘迎娶回去之后,第一件事情是做什么?首先,他们会第一次共进一次晚餐,这个叫“同牢而食,合卺而饮”。

“同牢而食,合卺而饮”。就是这个小桌子上,待会你们会看到,我来给大家放一个图片,你们就看到了。夫妻各自都有一份饭菜,同时又放了三份饭菜。这三份饭菜,有侍者把这些饭菜夹到他们彼此的碗中,就是夫妻同吃一碗饭,表示从今以后我们已经成为了一家人。当然了,透过这样一个礼节,这样一个吃饭的礼节,最重要的,因为他们彼此都没有来往过,没有打过交道,让他们夫妻之间的这份感情,变得开始亲密起来,不会觉得很陌生,变得亲密起来,能够体恤这样的一份人情。

这个时候是不是要吃得很饱呢?它是一个礼仪的形式,它不是为了真正的吃饭而吃饭。那三盘饭菜,吃一口饭、吃一口菜,浇点酱,只吃几口?只吃三口而已,叫“三饭告饱”,它是一个礼仪的仪式。吃完了之后,还会喝一点酒,喝酒的目的是为了漱口,同时是为了安食气,这是古人的一种养生方法,安一下食气。这个时候就会拿一个葫芦,把这个葫芦给它剖开两半,葫芦当中都盛上酒,盛上甜酒。给大家看一下,葫芦瓜里面的肉是苦的,而酒是甜的,从此之后表的内涵就是要同甘共苦。所以夫妇从今天起地位相等,尊卑相同,祸福相共,命运相结,从今尔后,夫要领妻成道,妻要助夫成德,共同担当起家庭家族的一份责任,这就是表的这样一个内涵。

所以在古时候结婚,不是一到了男方家里就见公婆,他不是的,先是举办这样的礼节。这个好像是后来清朝以后就变成了,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夫妻对拜(就是当天就见公婆了)。过去的古礼是还没有见,先举行完这样的一个仪式,我们现在讲的交杯酒,接下来才叫拜见舅姑(拜见公婆),这是到第二天的一清早,这个儿媳妇她就要开始怎么样?要沐浴更衣,穿得很整齐,就要到怎么样?去拜见自己的公婆。一进去之后,你要见公婆一定要提礼物,提了礼物,公婆坐在主位上,接了礼物之后,抚摸一下,表示我已收下了儿媳妇的礼物。这个时候,公婆还要给儿媳妇敬一杯甜酒,表示我们完全认可了你。拜见公婆之后,这桩婚事才算是圆满,因为父母一定要认可说,从此之后你已经成了我家的儿媳妇,我们是一家人了。

接下来,敬完酒之后,儿媳妇就开始又去备一些吃的,又再来敬献公婆,这个也叫什么?“成妇礼”。也就是从今而后,婆婆把家庭的这些重任就托付给了儿媳妇,从此之后我们讲的,“婆婆性如灰”,她就不管了,这些里里外外就交给媳妇去打点了,你就是我们家的主人了。那儿媳妇弄点吃的给公婆,表示从今而后也改口,“爸爸妈妈,我就要开始行我做儿媳妇的本分,开始侍奉、照顾、孝顺你们了。”所以这每一道礼,都在表这个婚礼,夫妻双方他的责任和他的这些对婚礼的体认,还有这些道理他都要明白。所以每一个礼节背后都是有这样的内涵。

当然还有,再后来就是要进行在祖庙祭祖。过去古人三个月就会有一次祭祀,后来就改成三日祭祖。当拜见舅姑之后,整个婚礼算是圆满了。

我们在座的诸位朋友、嘉宾,我们了解了整个婚姻六礼的这样一个程序,我们今天来到现场的,有已婚者、有未婚者,可能还有不婚者。可能我们就想,“那我们现在才知道,可是我们已经结婚了,我们能不能补办?我们还要不要重新来过?”不用了,我们觉得,“人生是不是留下很多的遗憾?这个意义这么的庄重,太好了。”而实际上,我们今天了解婚姻真正的内涵和意义,我们不注重在我们有没有走过这样的过程和形式,重在我们对婚姻的这种观念认知,已经了解了,在今后我们婚姻的生活当中,更重要的,提起对婚姻正确的这份态度、这份了解,而更好的如何把我们接下来的婚姻生活,能够经营得更圆满。而不仅仅只考虑自己,让我们的心量和眼界更加能够看得更广阔,能够不仅仅是为儿女、为我们自身的祖先考虑,更考虑到我们民族未来的发展绵延,我们的眼界更加的开阔,是让我们提起这样的一份责任。

当然了,我们没有结婚的人,比方说参加这样的一堂课,我们参加一次传统的婚礼,就会时时给我们一份提醒,让我们在将来要结婚的时候也能够去效法,也能够对这个社会起到移风易俗的这样一个帮助,让我们也尽一份绵薄之力,相信对我们整个社会的风俗,都会带来很大的一个帮助。而这个婚礼的过程,实际上最重要的,我们要了解的是,整个过程待会我们会感受,是摄受其心,生起这种戒慎恐惧,郑重其事的一份态度。而让我们夫妻之间,透过这样的婚礼,在往后婚姻经营的道路当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难题,或者发生了什么样的不愉快,都能进而回忆起不忘初心,透过这样的慎于始,让我们念念不忘我们最初的这份初心。就像蔡老师讲课,很多人在那里吵了架,完了要去离婚的时候说,“我们为什么要离婚?”想了一下,“为什么离婚的?”想不起来了,原来可能就是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就给闹到法庭,完了之后,再一回想都不知道为什么。假如我们经历了这样一个慎重的过程,您看,当我们发生一些冲突,“来,把我们曾经结婚的那一段光碟放一下。”两个人坐那儿,把这个光碟看完之后,有没有事了?没事了。永远不忘我们成婚的这份初心。所以它是道义、恩义、情义的结合,绝不是为了我们个人的那份私情,这样的婚姻没有办法长久。

所以,我们现在再来分析今天整个婚姻的现况,我们会发现很多的人,我们不要说其他的时间,就当下,此时此刻,我们想想看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人群,有多少人的内心,因为他今天不痛快了,因为他今天不高兴了,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就是这个家庭,可能就在想,“我是不是要离婚?”有这种想法的人,今天多不多?真的,假如没有学圣贤教育,有这种想法的人很多。曾经我们也去做过一个了解,就是有来听课的人,因为刚好蔡老师有讲到夫妇关系的经营问题,讲完之后,私下里我们就去了解一些朋友,他说我们要是不学圣贤教育,我们早就离婚了。他说,没有学圣贤教育的时候常常就想:我要换一个老公、我要换一个妻子。只要不高兴了就会这么去想。所以都是建立在怎么样?我的需要、我的感受的基础上。那这样对婚姻的认知是非常的自私和狭隘,没有真正替对方考虑,没有替对方的父母考虑,更没有替自己的儿女考虑,那更谈不上去替祖先考虑,替国家社会、民族去考虑。

透过学习圣贤的教育,他说,真的是圣贤教育挽救了我。甚至很多的一些家庭破裂之后,因为学圣贤的教育,都懂得了反求诸己,都知道了婚姻是一份责任,而不是这种情欲、情感的相交。所以,我们透过不断的学习,透过不断的参加这样的活动,都会给予我们一个提醒。因为中国的古代,我们讲到,它的礼仪很多,而我们每个人都是需要被提醒的,假如我们常常被提醒,我们时时内心就会提起正念,我们的行为就不会有偏颇,所以礼的目的就是起到这样的作用。否则离婚率越来越高,我们看到后一代得到的伤害越来越大。整个人类社会,今天一些混乱的局面,现象不安,其实全是出自于家庭,出自于夫妇之道没有了。而没有这一道了,你看我们人类,我们民族的这个人种、这个繁衍、这个发展,都已经不健康了,都曲扭了,我们的文化何以可以保持下去呢?

所以在经典的经解当中,就讲到这么一段话,夫子,“故婚姻之礼废,则夫妇之道苦,而淫辟之罪多矣”。而这个婚礼因为可能失传不知道几百年了,没有了,人们不了解了,所以现在我们看到这个婚礼废了之后。“夫妇之道苦”,所谓的苦,女不忠了,男没有义了。您看跟着别人私奔了,被人离弃了等等,夫妻的经营、夫妻的相处是生活在水深火热的痛苦当中。好像一个男子喝醉了,躺在他的小区,这个保安说,“你怎么不回家,你别躺在这儿,会着凉的。”他说,“我哪有家。”他说,“那栋别墅不是你的家吗?”他说,“那只是一栋房子,那哪里是家呀。”这样一个小故事,给我们带来非常大的启发。什么是家?有温暖的地方、有感恩的地方、有付出的地方、有关怀的地方才是家。所以,我们不忘初心,夫妻之间永远把这份恩义、情义、道义放在心中,这个家庭一定会经营得天长地久,一定会圆满。

我们这次举行这个婚礼,我们也希望,能够带动社会的一个风气,包括我们今天晚宴婚宴,我们都是以素食的方式宴请大家。我们希望能够倡导健康、环保、节俭的婚姻,这个婚礼的这种理念。那当我们在庆贺一对新人,这种新婚的大日子,而不应该因为我们的快乐,让我们去伤害其它的生灵,让它们去接受这份痛苦,把我们的快乐建立在其它生命的痛苦之上。我相信我们也于心不忍,所以我们也希望未来,如果我们有举办婚礼,我们能够倡导素食的一个方式。我相信,我们能够这样去做的时候,一定为我们的子孙积下了很厚的福德,“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接下来,有一个儒学的长者,一个儒学大家,他也对婚姻做了一番这样的总结。我们是不是共同来把它读诵一遍,让我们内心对这个道理更加的清晰和明确。

【婚姻者,人类传种之大事,民族繁衍之根源,伦理道德之权舆,社会组织之基础也……其他生物无婚姻制度与礼节,惟人类有婚姻制度与礼节。故人类之生存繁衍有道德文明……男女结婚一事,非仅关二人性欲感情之需要,实为人种延续,民族存亡,文化盛衰,社会隆污之所系。】

【婚姻正,则人类绵延不绝,民族生命不断,文化发达,社会繁荣;婚姻不正,则社会之伦理乱;伦理乱,则文化衰;文化衰,则民族弱;民族弱,则人种亡。其关系之重大,较物质生活之衣食住行,尤有过之。】

好,这个就是我们这位长者对整个婚姻、婚礼的一个总结。的确,我们都是炎黄的子孙、炎黄的后代,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份责任和使命,我们的眼光都要看得更加的长远,看到千年万年之后,我们的民族、我们的文化是否能够继续的绵延。假如今天没有祖先留给我们这么美好的文化,我们相信我们的人生是在迷失当中,我们的生活会过得非常的苦。所以这个责任不在于今天新郎新娘,而在于我们中华民族华夏子孙的每一个人,我们都来做这个“传灯”。

最后,希望我们共同来唱这首“传灯”。我们把民族的血脉、民族的文化,点燃我们自己,照亮我们的千秋万代。我们共同来唱这首歌,来体认我们的这份责任和使命。我们的声音要大一点,发自内心的来唱这首歌,这最能表达,尤其是我们马来西亚华人的心声,是吗?假如是的话,用掌声表示一下。

每一条河是一则神话,从遥远的青山流向大海。

每一盏灯是一脉香火,把漫长的黑夜渐渐点亮。

为了大地和草原,太阳和月亮。

为了生命和血缘,生命和血缘。

每一条河是一则神话,每一盏灯是一脉香火。

每一条河都要流下去,每一盏灯要燃烧自己。

我们在这样的一份责任和使命当中,完成了我们上半场的一个对婚礼内涵意义的了解。好,再次感恩,感谢大家。也祝愿我们在座的所有亲朋好友,亲人们、朋友们,我们的家庭能够经营得幸福美满。

弟子规的教育意义

《弟子规》一点一点地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虽然其中还有某些封建礼教迂腐的色彩,但“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学到其中“孝信”的主旨,学习怎样完善自己,这才是最重要的。

一、 认识教育的重要性

《礼记》云:「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教育,自古以来即是安邦兴国之首要。人民的教化,文化的延续,社会的风气,国家的兴盛,无不来自良好的教育。因此,教育的良寙,将攸关国家的兴衰。故教育是兴国大计,是人类存续与幸福的大事,我们应予重视。

当前,我们看到层出不穷的社会问题,细忖之,无不出在教育问题上。尤其是品德教育,严重的失德,带来社会治安的败坏,已严重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安定,而这核心的教育关键,其实就在家庭教育上。家庭教育是立人处世的根本,它是一切教育的基础与延伸,怎样把家庭教育的根基抓牢,为人生扎好坚固的深根,做为父母及老师者,不能不省思它的重要性。因为,家庭教育一旦被忽略了,其危害社会的严重性将难估量!

二、教育的意义

「教」字本义为:上所施,下所效,长善而救其失。即教育者必先做好样子,学生才能学习效法,并且还要启迪善良的本性,导正其缺失。所以为人师表及父母必须了解到以身作则的重要性,此乃真正是教育效果的关键。

「育」的本义为:养子使作善。即生子必须养之教之而至成人。人必须透过教育、学习才能明辨是非,通情达理,做好本份与责任,方能了解怎样立足于世。

三、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从妊娠开始,母子连心,母教已开始了。母亲的起心动念,言行举止时刻都在深深的影响胎儿。孩子先天资质的养成,胎教可谓占了大半。所以教育我们的首任老师就是母亲,从胎教始直至终老,母亲就是我们一辈子的老师。故古人云:「母教是天下太平之源,闺阃乃圣贤所出之地」确实至理。而父亲威严的风范,气节的形象,亦是教育子女的榜样。这么重要的教育责任在父母身上,父母要以什么标准来教育孩子,其根基重点在哪里?深信,做为父母都会担心,怎样才能胜任呢?在此,我们郑重介绍可以终身学习的人生守则,最好的家庭教育宝典,成功人生的处世指南--《弟子规》。

四、 怎样在生活与教育中落实《弟子规》

首先明白《弟子规》不是用来背的,而是要真正落实在生活中。

真正落实须先熟识经文,且不能按字义来理解,必须再进一步深入,才能活用在日常生活当中,了解到学好《弟子规》对人生的重要。且让我们进入《弟子规》的几则学习:

例如:入则孝篇首条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这四句是父母教育孩子的第一步。从父母的呼唤能否及时应答,到父母叫做事,教学习或责罚时,孩子能否认真听话,把父母的话放在心上,这就是教孝须从「敬顺」二字教起。当孩子自幼能听父母的话,将来必能听老师、长辈、长官、领导的话,若父母的话都不听、不敬、不学、不做,那将来会成何人呢?所以,《弟子规》先从孝悌入门,其次再把生活中的礼仪、规矩、习惯、学习具体列出,每一条都是生活教育,关系着我们的未来,关系着下一代的.幸福;而身为父母的自我教育,亦必须与时俱进,才能陪伴孩子健康成长,真正教育好我们优秀的下一代。

若我们再把呼与应,细细的剖析延伸,又可以教孩子更多「呼与应」的礼貌,如:爷爷奶奶的呼唤,我应答有礼吗?是否要赶紧过去呢?当我叫爷爷奶奶时,我的口气会懂得尊重吗?若遇老师、长辈呼,我的回应态度会一样的既快又有礼貌吗?当同学呼我,我又是怎样的响应呢?对成人而言,当先生呼太太,太太叫先生,是否也会注意相互间的尊重呢?所以,光是从「呼与应」当中我们就体会到了礼貌的细致,从怎样呼人、声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口气急或缓,都会引起对方好坏的感受。所以,怎样呼才合礼,应答时,礼貌又应如何,才能令人听来有愉悦欢喜感,这看似小事的呼应,但往往都被我们忽略了。其实言语是与人沟通交流的桥梁,把最基本的「呼应」学好,与人为善的第一步便建立了。

所以,从上面四句当中,可以总结出,子女对父母有无存敬之心、有无受教之心、有无感恩之心,这三心都是孝敬父母的基础。而父母在平常也应特别注意到,不能轻率的叫喊孩子,或大声吼孩子,应用和缓的语气与孩子对谈交流,当我们能用真爱呼唤,真慈的言传,相信孩子听了也能满心欢喜的受教。

「晨则省,昏则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每天早上会对父母问候请安吗?晚上是否会温馨的先安置父母休息?外出会先禀告父母吗?返家会先欢喜的面见父母,让父母安心吗?在生活起居当中,我的作息有规律吗?我的学业好吗?我的事业稳定吗?这些提点无不在教我们如何孝亲事亲与自己应尽的责任有无做好,若父母能从中省思做好榜样,深信我们的孩子也一定能学好。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居家中,诸如看电视、打电话、吃零嘴、听收音机、玩手机、看网络等,孩子须不须要先征得父母同意?而父母有无必要了解看什么节目?现在可以看吗?吃零食,吃什么?吃了会不会影响正餐呢?听收音机,听什么?玩手机,都在玩什么?看网络,是好还是坏?这些都是慎于始的教育关注点,父母多一分的引导与防范,孩子即能免去严重的心灵污染。此非小事,是父母必须常去关心孩子的教育大事。天下大事,皆源自小事,孩子擅为之事的范围,仍值得关注。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尊卑次第的礼节,对长辈的恭敬,这是自幼必须学好的规矩。无论是饮食、让坐、进出及走路的先后,都要先礼敬长辈。长辈未坐下,晚辈不能先坐,这些都是从小就要教育的礼节。敬长之礼,是做人的第一步,是人人必须学会的基本礼貌。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

现在的孩子,由于上网过度,晚睡而起不来相当普遍,不仅影响学习,生活也不正常,常令父母烦恼不已。对此,父母要常与孩子进行理性的沟通,指导他们学会克制与知止,明白人生不能虚掷光阴,将来才有前程可言。所以自幼父母对孩子的立志引导,人生奋斗的目标,皆须及早教育,让他明白人生有重责要担、有义务要尽。

「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

学业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而生活自理能力的教育也同等重要。因为良好的生活习惯,攸关人生的幸福。所以孩子从小就要教他有自理房务的能力,例如:叠棉被、整理衣服、有条不紊的摆放物品,如何随时收拾清理房间,常保自己内务的整洁,这都是平常要学习的。当生活自理能力强时,学习也会积极的跟进;当勤劳的习惯养成后,不仅提高孩子的做事能力,同时责任的承担、做事的智慧也开启了,这也是驱除懒散与懈怠的好方法,父母千万不能以课业繁重而替代之。因为,自幼培养生活的自理能力,将有利于日后的成就,故父母应重视不要错失孩子学习的黄金机会。

「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

「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

勤俭朴实是兴家的基础。衣食是重要的家庭支出,孩子的衣服不必是名牌,但整洁与端正的着装必须从小建立,因为气质与仪容代表人的形象,是自重自尊礼貌的体现,忽视不得。当父母者,亦应注意居家的衣着,不能随便或邋遢,失去父母的形象威仪;同时也应审视自己的身份地位与场合来着装,为孩子树立端正的形象。

平常不要纵容孩子爱吃重口味的食物或挑食,零食也要有所节制,以免有碍发育健康。因此,让孩子自幼吃好穿好,享福过度,都不利孩子的成长。故培养节俭的美德,防范奢侈、纵欲也是重要的教育关口。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谣言的起源,往往就是见未真就轻言,知未的就轻传,所以人身的攻击、毁谤的兴起、不实的言论,就易闹得沸沸扬扬,这些都不是好的社会现象。当我们读到此条时,应特别警惕自己:所见未真时,不要轻易脱口而出;了解不够明确时,也不能任意宣扬出来。因为不实的传言,重则影响社会安定,轻则令人身败名裂,我们必须明白言语诚信的重要。善护口德是人生必修的学问,有影响力的人更应注意。

「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一生中,为我们默默付出有恩的人不知凡几,从父母养育之恩、老师启慧之恩、国家护佑之恩、众生付出之恩等,因为有了这四种恩德,才能成就我们安定的生活。故知恩报恩,知恩者有福;不要常报怨,报怨者常无福。若能常看自己,反省自家,便能常生知足之乐;人生短暂无常,拓展视野,开阔胸襟,放下怨怼,才能保有恬淡的生活,享真正的幸福。

「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

「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

一生当中,向好老师、善知识学习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仁者的经验智慧与高尚的德行风范,非常值得亲近学习。学习中应注意自己的谦敬与好学不倦的精神,方能真实学到德业日进,过失渐少的佳境。

在漫漫人生中,自信心的建立非常重要,不但对自己要有期许,还要有愿望、有理想。遇挫折,不能畏惧困难,一蹶不振,常记孟子之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以此常勉,自能「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创造出福慧美满的人生。

《弟子规》的教育意义

引导语:《弟子规》是较好的教育书籍,其中含有教人为人处世之道,尊老爱幼之理等,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它有哪些教育意义吧。

《弟子规》的教育意义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对教育的解释是指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同时指导习惯养成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良好的习惯比任何教育都重要,好的习惯能影响到学生的一生。在小学中,我们引入《弟子规》的学习,其中包含着很多有教育意义的道理,让学生读起来很流畅。《弟子规》对于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具有很好的作用。

一、用《弟子规》引导学生学会感恩

《弟子规》中有很多对于孩子孝敬父母的教育,也有父母教育孩子的句子,比如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也有“子不教,父之过”。我们要多把这些语句与生活联系在一起,教育孩子在生活中根据文中的要求去做。我们可以利用节日对学生进行实践,比如,在教师节中,让学生为老师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或者送给老师一句温暖的话来感谢老师;在父亲节,可以给父亲端一盆洗脚水;在母亲节,可以为妈妈洗一次碗等;在“六一”儿童节,可以为同班同学做一件好事。加强自己与大人之间,与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增进与他人之间的交往,学会尊敬别人,与别人融洽相处等。

每个孩子都想成为爸爸妈妈的乖孩子,都想在他们面前表现得好,所以,《弟子规》中的内容正是他们所希望能做到的。用《弟子规》对他们的行为进行指导,通过不断地学习与实践,他们时刻严格要求自己,让自己逐渐变得懂事、心胸宽广,学会尊敬长辈与自己的老师。通过长时间的学习,我们从家长的反馈中得知很多孩子在家里能帮助大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懂得了尊敬父母,这是《弟子规》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二、用《弟子规》让学生懂文明

当今社会独生子女比较多,他们多是在家里的小皇帝,父母都宠爱他们,什么事情都会满足他们,不会让他们受到一点点的委屈。这样,孩子什么事都不用做,好像都是别人为孩子服务一样,逐渐形成这种不良的想法,所以,他们做事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其他人的感受,这样,在生活中,他们遇到不如意的事就会多起来,对自己的同班同学看不习惯的,对自己的家长看不习惯的。比如,我们老师在学校里经常会听到一些同学向老师告状:老师,他把我的本子放到一边了;老师,他把我的书包弄歪了;老师,你不公平,光表扬他不表扬我,等等。学生学会了告状,但很少说自己的不是,觉得都是别人做错了自己做好了。如果这些不良行为不能及时得以纠正,可能会给他们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坏的影响。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们老师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对他们耐心地教育。如果引用《弟子规》,效果则会更加明显。将书本上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学生的思想得到了教化。我们充分利用《弟子规》,从书本到生活中的每个细节,教育孩子时刻注重自己的形象,做一个儒雅大方的人,与别人交往时,行为举止大方得体,对待别人要心胸宽广,不可自私自利,要有一颗仁爱的心。

三、用《弟子规》教育学生学会学习

《弟子规》中有很多教育学生会学习的句子,我们要利用这些对学生进行学习教育,教育学生要有一个好的学习态度,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学习的最起码条件,只有上进的心,才能去实践。当我们老师进入课堂的时候,看到整齐的桌椅,看到静静等老师上课的同学们,我们会觉得自己做一名老师是那么的光荣,想把自己的所有知识全都教给学生们。这样,老师上起课来有精神,同学们学习起来更有热情,他们听课是那么认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认真思考,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那么,这样的课堂教学质量肯定会非常高。《弟子规》中还有这样的话:“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这些是教学生读书学习的技巧,意思是说读书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这样,他们在学习中如果遇到了困难,就会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问同伴、问老师。

总之,学习《弟子规》,对于小学生的成长极为重要,既提高了学生的个人修养,又让他们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这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重大的意义,让学生从小养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让自己变成一个有爱心的人。

[知识拓展]

学【弟子规】有感

如果说你要读儒家的经典,除了《论语》等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外,还有《弟子规》也是一本很好的书。如果说《论语》等是面向所有人的,那么《弟子规》就是针对孩子的。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http://www.qianwenw.com/wenxue/)中心。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弟子规》的核心,本自孔子的言论。它教导我们孩子需要讲孝悌,要谨慎诚信,要爱周围大众,亲近仁德贤人。倘若有富余精力,多读书多做学问。《弟子规》的教育观念,我是非常赞同的,它崇尚的是儒家的思想,以“仁”为本。我认为,这个世界上聪明人不多,有作为的人更少,而我们中国当前的教育是以成绩为主,恨不得大家门门优秀,个个成为大科学家。中国现在的中、高考似乎完全决定了学生一生的命运。其实不然,有消息称,中国自恢复高考的三十年来,并没有一个高考状元成为各领域工作者中的顶尖分子,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http://www.qianwenw.com/wenxue/)成绩不能说明一切,因为成绩只能说是理论知识掌握了,而真正的研究,实验工作等,光有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等都是很重要的,而最最重要的就是情商,包括性格脾气等等。你在工作中不能与人家良好沟通、良好合作,甚至不能与他人和谐相处,还能谈什么工作呢?

因此,我非常赞成以道德为基础的教育方式。因为你做人首先得讲道理,要文明要有修养,这样才是一个真正的人。在这个基础上,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学识素养,若是你能掌握得很好很深,那么你就是一个优秀的人了。

毕竟人的智商,人的接受能力等总是会有差异的,这样导致人的成绩有高低,但是,道德这方面,就拿《弟子规》来说,你想做就一定能做到,但每时每刻都做到,那需要时间,需要毅力。古时候,孩子们都学习儒家思想,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那才会受人尊重与敬爱。那时,除了贫穷和不爱学习的孩子,大多数孩子们都努力学习,特别是隋朝开始了科举制度,“学而优则仕”,有志之士就通过科举,考取进士后就可以做官,为百姓造福。因此,历史上自从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的时期,除战争时期外,神州大地都很先进,很繁荣。但是现在,中国都没有一个接受中国教育的人获得诺贝尔奖;还有人均经济水平实在是太低了!而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大国,人民的素质却是越来越低,导致很多人去日韩和东南亚等地旅游时,被当地人骂!

我认为,要让中国成为真正的大国,那么就应该从孩子们的教育抓起,而孩子们的教育,应是以道德为基础的。《弟子规》应该重新回到教育的基础中来,让未成年人懵懂之时,就开始习读《弟子规》,践行《弟子规》,做有素质的国人,民众素质高,不愁国不强。

弟子规的时代意义

《弟子规》已流传了三百年的时间,它列举了为人子弟在家、外出、求学和待人接物应有的礼仪和规范,曾经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地传统读物。

《弟子规》是清代学者李毓秀所著,集结圣贤学问和中华传统教育思想,它引用《论语.学而》“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思想,变为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的格式,分为孝、悌、谨、谨、信、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七部分, 共计360句,1080字。《弟子规》列举为人子弟在家、出外、格致求学以及待人处事应该遵守的规范,尤其重视生活与家庭的教育。《弟子规》作为启蒙著作,其中“弟子”是指一切圣贤弟子,“规”则为“夫见”,即大丈夫的见解,因而该书适合各类不同群体、不同年龄的人群。

《弟子规》的思想精华

《弟子规》强调教育的先后次序,首先学做人,后学做事,即先培养德行,后学习知识、技能,也就是《三字经》上说的“首孝悌,次见闻”。这完全符合“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有很多人都误以为在当前文明的社会,高科技、高物质享受的社会当中,传统的文化已经不符合时代潮流。所以有很多古圣先贤所留下来的这些文化精髓,可以说是遭人所遗弃,很多人都不晓得这些宝藏的可贵。尤其近一、两百年来,中国遭受极大的动乱,许多的传统文化道德都在这个荡乱的时代当中,被破坏殆尽。尤其是道德、传统方面。很多人感叹,当今社会不安宁,人在茫茫的人生,不知所为何来,可以说是茫然无知。因此,我们需要重视对传统美德的学习、借鉴,选择性的践行《弟子规》的重要思想来丰富自己,迎接挑战。

1.《弟子规》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在古时候,他们非常重视儿童教育,从小就了解应该如何把小孩教好。因为小孩一生出来,他没有受到社会的污染,他很纯洁。在这个时候需要好好的教他,你教他善,他就是善;

你教他恶,他就变成恶。你教他读书,他就会琅琅上口;你教他跟兄弟姊妹友爱,他会友爱。你讲故事给他听,他能牢牢的记住。所以如果错过小孩这一段学习的这个时段,就非常的可惜。

当前我们也很多家长忧心忡忡,觉得自己的子女很难教,不晓得如何教起;也很担心社会里头诸多的.诱惑,哪怕在家里好好教,都恐怕抵挡不住外头的诱惑。所以在这种情形之下,如果每一个做家长的,他都有省悟之心。有那种忧患意识,如何把自己的子女从家里、从根本做起。每一个做家长的,他们能如此做,更进一步,做家长的也学习《弟子规》,你就可以以身作则做很好的表范,让子女来效法,这样可以说是相得益彰。

2.培养爱亲敬长的孝悌意识

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我们既然已经深深的明白,我们是从父母那里所来,我们就应该要知恩感恩。儒家思想认为孝悌是“为人根本”,孔子指出,孝敬父母不仅要在物质上满足他们的需要,更应该从精神上爱戴、敬重父母,不能无礼傲慢。

《弟子规》不是要求做子女的做事一味顺从父母,不讲对错,不做争辩,成为一个听话听使唤的乖孩子,而是要求做子女的通过应、行、听、承来表现对父母的恭敬之心,表达对父母长辈的人格尊重。在其看来,无论父母对错,要求有无问题,作为子女首先在态度上、人格上要敬重长辈,而不是无礼的不尊重的抗争与辩驳。

对亲人的过错要和颜悦色地劝谏,要真诚恻达,直到对方接纳为止。《弟子规》接着上文说:“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作为子女在充分尊重父母的人格尊严的前提下,要明辨是非,不能因为对父母的敬重而忽视父母的过错,从而使父母走向更大的失误。如对父母的过错不加劝谏,则是陷父母于不义的做法。为人子女要真诚和悦地劝谏父母,使父母感觉到你对他的人格尊严是充分肯定的,你只是针对他所存在的问题而提出劝谏。

3.养成诚实守信的做人品性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这一条相当重要。我们都晓得人与人相处,最难的就是贵在相知。与人相处当中,最为遗憾的,就是朋友之间,听到谣言之后,朋友引起误会。所以与人相处当中,难免就会有纠纷,有不愉快的事情发生。我们究其根源,可以说是从口舌是非所开始的。一开始的时候,往往每一个人都没有注意到。我们看到事情之后,内心就会起了分别、起了执着,于是就会把话讲出来。讲了之后,这些话往往还会再散播出去,就好像往池塘里丢石头,你丢了,噗通一下,一个小小的漩涡,慢慢慢慢就扩散到整个池塘。所以人与人之间,我们在言语方面,一定要特别谨慎小心。

古人在此告诉我们,“见未真,勿轻言”。就是你看到事情,你看到的不是很真实,不是很明确,你不可以妄加揣测。妄加揣摩,然后轻易的把话传开;传开之后,话愈传愈离谱。有时候我们不经意的一句话,可能影响一个人的声誉,让这个人非常难过。

“知未的,勿轻传。”“未的”就是不是很明了,真相不是大白;这个“的”就是清楚明了。“勿轻传”,传就是把这件事情传开出来。所以这二句话,“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相当相当的重要。所以言语上,我们一定要特别的谨慎小心。我们也要知道,凡是讲是非者一定是是非人,我们也不要轻信别人的话语。小者,这些言语影响一个团体的和谐;大者,影响整个国家,让人心惶惶,都不对。尤其现在舆论媒体传播非常的快,一有风吹草动都会影响整个民生生计,这是属于大的方面;小,则会影响个人的声誉。所以我们在讲话的时候,一定要很谨慎很小心,即使我们看到的是正确的,所了解也是正确的,我们肯定也要想一想,它到底有没有利害关系,都要谨慎小心。

4.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健康的价值观念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我们都晓得“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曾国藩曾经告诫他的子弟,在《曾文正公嘉言集》里头,他讲:要看一个家庭有没有兴盛,就看他的子弟是不是晏起?这个晏起就是起得很晚。他们是不是会早起?早起的家庭,我们感觉这个家庭是一个有朝气、有前途的家庭。如果子弟都睡得很晚,日照三竿,这个家恐怕就是没有家教。所以,古人很重视子弟要爱惜时间,爱惜光阴,早上就要早早起床。“老易至,惜此时”。时光匆匆,人往往回头一看,已经好几十岁了。这个时候我们想到要努力已经来不及了,有道是“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所以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我们就要记得要好好的教导他。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很多人父母已经教得很好。孩子们早上起来,第一件事情就是要盥洗梳洗,把自己打理得干净。“便溺回,辄净手”,几乎每一个小朋友在学校里头,老师都有教,父母从小也会教他们。“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从一个人的衣冠必须要整齐。整齐,不但自己看了欢喜,别人看了也会高兴。“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我们放置衣服的时候,一定要有固定的地方,不可以随便乱放。‘勿乱顿’,这个“乱顿”就是随便摆置。‘致污秽’,以致于衣服脏掉了。过去有一个朋友,我每一次看到她,她的衣服都常保如新。有一次看到她穿着一件非常好看的衣服,然后赞美她说:你今天穿的衣服很好看。她就说:这一套衣服已经十几年了!我就问她:你如何保养的。她就说到,她说她从小的时候,母亲就教育她要如何保存自己的衣服。要把衣服,分成春、夏、秋、冬,衣服都要会自己整理,而且要会折叠,该挂好的、该收好的自己都要懂得。一个人,他能懂得料理自己的衣物,他会节省很多的时间。

5.养成良好的治学习惯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我们学习任何世间的一项学问,我们都要有恒心、要有耐心、要有毅力。”力行“就是要有恒心,一定要努力去做,努力去学习,你才能学得好。所以,它就讲到”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如果你没有好好的学习,你所学的就没有办法有成就,你所学到的只是很肤浅很表面而已。这样对我们的学问,不但没有办法累积,同时你没有奠定良好的基础,以后你再学其他的东西,也一样学不好。所以,此地告诉我们,修学态度要懂得恒心,还有毅力。

“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我们都晓得,学问可以随着年龄的增长,你的理解力会愈来愈丰富。如果你裹足不前,自以为我读这样就够了,已经自己很满意了,你就会随着自己的欲望,随着你自己的想法、看法,认为自己就是对的。所以有很多事情的义理所在,你就没有办法再进一步的深入,还有提升。对于自己来讲,也是很大的遗憾。做学问如此,做人也是要如此,外在与内在都要同时的进步才可以。这里也勉励我们,有空闲的时候,我们不忘展开圣贤的典籍,从圣贤的典籍当中,我们反观自照,我们的内心与圣贤有何差距。如果觉得自己差太多了,我们可以见贤思齐,随着圣贤的教诲,我们依教奉行。在我们的人生旅途当中,我们会觉得生活愈来愈美满,愈来愈幸福。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我们都晓得很多人看到自己的子女非常的用功,每天专注在课业上,你看他每天读到三更半夜,可是考出来的成绩却非常的差,非常的低落。这时候我们要想一想,人为什么很用功,效果那么差,可以说事倍功半,原因就是不懂得读书的要领。所以此地古人告诉我们,读书有三个要领,这三个要领都要同时具足,就是‘心眼口’。但是我们看这三点,眼睛在看,口也在读,但是心如果没有专注在课业上,也是白看白读。所以即使“心眼口”这么重要,最主要的还是在你的心。心如果没有专注,心有旁骛,心有挂碍,心里头想着其他的事情,这些都会妨碍我们读书的效果。 “信皆要”,有不同的解释跟看法统统对,他认为这个“信皆要”,指前面三项都非常的重要,一定要做到的。但是末学觉得一个人在这世间上,不管我们学习任何一项学问,或者功课,对自己都要有信心,有坚定的信心,你就会有力量,还有精神,你会激发出来,勉励自己好好的再接再厉。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在于你的心,你能这样专注的学习,再加上你有坚定的信心,你读书就会读得很好。

大家都知道要导正社会人心、解决社会问题,必须从教育着手。而《弟子规》对做人的指导,是启迪我们心灵的钥匙,也与当前我国所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十分相符。我们应该有选择的学习、践行《弟子规》,辩证的看待这些道德教育思想,合理的运用的现实社会生活当中,更好的学习、生活,适应当前的生活,提高自身素质,为子女的教育、社会的发展、中华民族的复兴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