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短句是宋代的吗 《全宋词》的简介 《全宋词》是中国近百年来最重要的古籍整理成果之一。宋词和唐诗均为中国古典诗的艺术高峰。清代所编《全唐诗》是家喻户晓籍,现又新编出《全

《全宋词》的简介

《全宋词》是中国近百年来最重要的古籍整理成果之一。宋词和唐诗均为中国古典诗的艺术高峰。清代所编《全唐诗》是家喻户晓籍,现又新编出《全宋词》,堪称中国文学的双璧。全书共五册,荟萃宋代三百年间的词作。

内容简介

宋词总集。

宋人词集的编纂,宋代本朝就开始了。

在北宋,词虽然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立的文体,但似乎还没有被普遍承认为“正统”文学,所以北宋人的词一般不收入文集。

宋人词集丛刻﹐宋代有长沙书坊的《百家词》(今佚)、闽刻《琴趣外编》(今存五种)、《六十家词》(今佚)等。

明末毛晋汲古阁刊《宋名家词》六集六十一家,为宋以后大规模刊刻词集之始,其书流传最广。

其后﹐清代侯文灿刻有《十名家词集》﹐秦恩复刻有《词学丛书》。

晚清刊刻词集之风更盛﹐规模也更大。王鹏运刻有《四印斋所刻词》及《宋元三十一家词》﹐江标刻有《宋元名家词》﹐吴重熹刻有《山左人词》﹐吴昌绶刻有《双照楼景刊宋元本词》﹐朱祖谋刻有《彊村丛书》﹐陶湘刻有《续刊景宋金元明本词》。1931年﹐赵万里又补诸家丛刻之遗﹐编成《校辑宋金元人词》73卷﹐搜采校订﹐水平超过前人。嗣后周泳先有《唐宋金元词钩沉》﹐较之赵辑﹐又多出不少新的资料。但诸家所刻﹐於孤篇断句概置不录﹐不足以探求一代词作的全貌。

唐圭璋在综合诸家辑刻的基础上﹐广泛搜采﹐凡宋人文集中所附﹑宋人词选中所选﹑宋人笔记中所载词作﹐俱一并采录﹐更旁求类书﹑方志﹑金石﹑题跋﹑花木谱等诸书中所载之词﹐统汇于一处﹐编为《全宋词》。1940年由商务印书馆在长沙出版线装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编者对此书进行重编﹐并经王仲闻订补加工﹐1965年由中华书局重印出版。新版《全宋词》在材料和体例方面较旧版均有很大提高﹕以善本代替从前的底本﹐增补词人 240余家﹐词作1400余首;删去可以考得的唐五代、金元明词人词作;重新考订词人行实和改写小传;在体例上调整旧版以“帝王”﹑“宗室”等分类的.编排方式﹐改为按词人年代先后排列。全书共计辑两宋词人1330余家﹐词作约 20000首,引用书目达530馀种。近年来﹐编者又续作修订补正﹐写成《订补续记》﹐附于1979年重印本卷末。

此书收录齐备﹐考订也比较精审﹐改正了不少前人的承谬踵误之处﹐为研究宋词的重要参考书。

此书新版问世後﹐今人孔凡礼又从明抄本《诗渊》及其他书中辑录遗佚﹐编为《全宋词补辑》﹐收录作家140余人(其中41人﹐已见《全宋词》)﹐词作430余首﹐1981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作者简介

唐圭璋(1901-1990),字季特,满族人,生于南京。终其一生,专治词学。

中国当代词学大师、著名的中国文史学家、教育家、词人。字季特。民盟成员。1901年1月23日出生于南京。南京驻防旗人之后,辛亥年间革命军与八旗驻防军交战颇惨烈,革命军杀入旗营时,驻防将士及其家眷悉数服毒自尽,唐圭璋本人因服药较少而得以幸存,后被一家市民收养。

专治词学。1928年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中文系。曾任南京第一女中、钟英中学、安徽中学教师,解放前曾任中央大学、金陵大学中文系教授。解放后曾任南京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兼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顾问,中国韵文学会会长,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词学》主编。南京市人民代表,江苏省政协委员。1934年开始发表作品。1990年11月30日在南京病逝。

编著有《全宋词》、《全金元词》、《词话丛编》、《唐宋词鉴赏辞典》等,著有《宋词三百首笺注》、《南唐二主词汇笺》、《宋词四考》、《元人小令格律》、《词苑丛谈校注》、《宋词纪事》、《词学论丛》等。

全宋词的由来

词,诗歌的一种。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始于隋,定型于中晚唐,盛于宋。隋唐之际,从西域传入的各民族的音乐与中原旧乐渐次融合,并以胡乐为主产生了燕乐。原来整齐的五、七言诗已不适应,于是产生了字句不等、形式更为活泼的词。

词最早起源于民间,后来,文人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词,叫做“填词”或“依声”。从此,词与音乐分离,形成一种句子长短不齐的格律诗。五、七言诗句匀称对偶,表现出整齐美;而词以长短句为主,呈现出参差美。

词有词牌,即曲调。有的词调又因字数或句式的不同有不同的“体”。比较常用的词牌约100个。词的结构分片或阕,不分片的为单调,分二片的为双调,分三片的称三叠。

按音乐又有令、引、近、慢之别。“令”一般比较短,早期的文人词多填小令。如《十六字令》、《如梦令》、《捣练子令》等。“引”和“近”一般比较长,如《江梅引》、《阳关引》、《祝英台近》、《诉衷情近》。而“慢”又较“引”和“近”更长,盛行于北宋中叶以后,有柳永“始衍慢词”的说法。词牌如《木兰花慢》、《雨霖铃慢》等。依其字数的多少,又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据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之说,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0字以外为长调。最长的词牌《莺啼序》,240字。

一定的词牌反映着一定的声情。词牌名称的由来,多数已不可考。只有《菩萨蛮》、《忆秦娥》等少数有本事词。词的韵脚,是音乐上停顿的地方。一般不换韵。有的句句押,有的隔句押,还有的几句押。象五、七言诗一样,词讲究平仄。而仄声又要分上、去、入。可以叠字。

由于词在晚唐、五代、宋初多是酒席宴前娱宾遣兴之作,故有“词为小道、艳科”、“诗庄词媚”之说。随着词的发展,经柳永、苏轼,逐渐扩大了词的题材,至辛弃疾达到高峰,成为和诗歌同等地位的文学体裁。

词是一种音乐文学,它的产生、发展,以及创作、流传都与音乐有直接关系。词所配合的音乐是所谓燕乐,又叫宴乐,其主要成分是北周和隋以来由西域胡乐与民间里巷之曲相融而成的一种新型音乐,主要用於娱乐和宴会的演奏,隋代已开始流行。而配合燕乐的词的起源,也就可以上溯到隋代。

宋人王灼《碧鸡漫志》卷一说:“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词最初主要流行於民间,《敦煌曲子词集》收录的一百六十多首作品,大多是从盛唐到唐末五代的民间歌曲。大约到中唐时期,诗人张志和、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人开始写词,把这一文体引入了文坛。

到晚唐五代时期,文人词有了很大的发展,晚唐词人温庭筠以及以他为代表的“花间”派词人和以李煜、冯延巳为代表的南唐词人的创作,都为词体的成熟和基本抒情风格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词终於在诗之外别树一帜,成为中国古代最为突出的文学体裁之一。

进入宋代,词的创作逐步蔚为大观,产生了大批成就突出的词人,名篇佳作层出不穷,并出现了各种风格、流派。《全宋词》共收录流传到今天的词作一千三百三十多家将近两万首,从这一数字可以推想当时创作的盛况。词的起源虽早,但词的发展高峰则是在宋代,因此后人便把词看作是宋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学,与唐代诗歌并列,而有了所谓“唐诗、宋词”的说法。

简介

宋词总集。今人唐圭璋编。宋人词集丛刻,始自明末毛晋《宋六十名家词》。其后,清代侯文灿刻有《十名家词集》,秦恩复刻有《词学丛书》。晚清刊刻词集之风更盛,规模也更大。王鹏运刻有《四印斋所刻词》及《宋元三十一家词》,江标刻有《宋元名家词》,吴重熹刻有《山左人词》,吴昌绶刻有《双照楼景刊宋元本词》,朱祖谋刻有《彊村丛书》,陶湘刻有《续刊景宋金元明本词》。

1931年,赵万里又补诸家丛刻之遗,编成《校辑宋金元人词》73卷,搜采校订,水平超过前人。嗣后周泳先有《唐宋金元词钩沉》,较之赵辑,又多出不少新的资料。但诸家所刻,于孤篇断句概置不录,不足以探求一代词作的全貌。

唐圭璋在综合诸家辑刻的基础上,广泛搜采,凡宋人文集中所附、宋人词选中所选、宋人笔记中所载词作,俱一并采录,更旁求类书、方志、金石、题跋、花木谱等诸书中所载之词,统汇于一处,编为《全宋词》。1940年由商务印书馆在长沙出版线装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编者对此书进行重编,并经王仲闻订补加工,1965年由中华书局重印出版。

新版《全宋词》在材料和体例方面较旧版均有很大提高:以善本代替从前的底本,增补词人 240余家,词作1400余首。在体例上改变旧版按“帝王”、“宗室”等分类排列,改为按词人年代先后排列。全书共计辑两宋词人1330余家,词作约 20000首。引用书目达530余种。

新版重考词人行实,改写小传。近年来,编者又续作修订补正,写成《订补续记》,附于1979年重印本卷末。 此书收录齐备,考订也比较精审,改正了不少前人的承谬踵误之处,为研究宋词的重要参考书。 此书新版问世后,今人孔凡礼又从明抄本《诗渊》及其他书中辑录遗佚,编为《全宋词补辑》,收录作家140余人(其中41人,已见《全宋词》),词作430余首,1981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全宋词》

卷一·北宋词:点绛唇·感兴(王禹偁)酒泉子·长忆观潮(潘阆)长相思·吴山青(林逋)踏莎行·春色将阑(寇准)苏幕遮·碧云天(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范仲淹)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柳永)定风波·林钟商(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柳永)迷仙引·才过笄年(柳永)八声甘州(柳永)安公子·远岸收残雨(柳永)鹤冲天·黄金榜上(柳永)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张先)千秋岁·数声鶗鴂(张先)青门引·乍暖还轻冷(张先)醉垂鞭·双蝶绣罗裙(张先)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晏殊)清平乐·红笺小字(晏殊)山亭柳·家住西秦(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晏殊)破阵子·春景(晏殊)离亭燕·一带江山如画(张昪)玉楼春·春景(宋祁)贺圣朝·留别(叶清臣)

卷二·北宋词:诉衷情·眉意(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欧阳修)生查子·元夕(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欧阳修)渔家傲·花底忽闻敲两桨(欧阳修)渔家傲·近日门前溪水涨(欧阳修)浪淘沙·把酒祝东风(欧阳修)凤箫吟·锁离愁(韩缜)桂枝香·登临送目(王安石)渔家傲·平岸小桥千嶂抱(王安石)浪淘沙令·伊吕两衰翁(王安石)清平乐·春晚(王安国)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晏几道)蝶恋花·醉别西楼醒不记(晏几道)清平乐·留人不住(晏几道)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晏几道)鹧鸪天·小令尊前见玉箫(晏几道)阮郎归·旧香残粉似当初(晏几道)卖花声·题岳阳楼(张舜民)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苏轼)少年游(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苏轼)西江月·顷在黄州(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洞仙歌·冰肌玉骨(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江城子(苏轼)蝶恋花·春景(苏轼)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苏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苏轼)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苏轼)

卷三·北宋词:卜算子·我住长江头(李之仪)减字木兰花·竞渡(黄裳)眼儿媚·杨柳丝丝弄轻柔(王雾)念奴娇·断虹霁雨(黄庭坚)水调歌头·瑶草一何碧(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黄庭坚)鹧鸪天·座中有眉山隐客史洞仙歌·雪云散尽(李元膺)渔家傲·小雨纤纤风细细(朱服)青门饮·寄宠人(时彦)望海潮·梅英疏淡(秦观)八六子·倚危亭(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秦观)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千秋岁·水边沙外(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秦观)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秦观)行香子·树绕村庄(秦观)半死桐·重过阊门万事非(贺铸)杵声齐·砧面莹(贺铸)芳心苦·杨柳回塘(贺铸)横塘路·凌波不过横塘路(贺铸)六州歌头·少年侠气(贺铸)石州引·薄雨初寒(贺铸)思越人·紫府东风放夜时(贺铸)南柯子·十里青山远(僧仲殊)诉衷情·宝月山作(僧仲殊)摸鱼儿·东皋寓居(晁补之)盐角儿·亳社观梅(晁补之)秋蕊香·帘幕疏疏风透(张耒)临江仙·未遇行藏谁肯信(侯蒙)

卷四·北宋词:瑞龙吟·大石春景(周邦彦)满庭芳(周邦彦)苏幕遮·燎沈香(周邦彦)少年游·并刀如水(周邦彦)夜游宫·叶下斜阳照水(周邦彦)解语花·上元(周邦彦)兰陵王·柳(周邦彦)六丑·落花(周邦彦)西河·大石金陵(周邦彦)虞美人·疏篱曲径田家小(周邦彦)蝶恋花·早行(周邦彦)玉楼春·桃溪不作从容住(周邦彦)江神子·杏花村馆酒旗风(谢逸)惜分飞·泪湿阑干花著露(毛滂)水调歌头·秋色渐将晚(叶梦得)点绛唇·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 点绛唇·新月娟娟(汪藻) 蓦山溪·洗妆真态(曹组) 三台·清明应制(万俟咏) 好事近·摇首出红尘(朱敦儒)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朱敦儒) 鹧鸪天·西都作(朱敦儒) 减字木兰花·题雄州驿(蒋兴祖女) 南柯子·山冥云阴重(王炎) 燕山亭·北行见杏花(赵佶) 南歌子·天上星河转(李清照)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李清照)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李清照) 凤凰台上忆吹箫(李清照) 清平乐·年年雪里(李清照) 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李清照) 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李清照)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李清照) 武陵春·春晚(李清照) 点绛唇·蹴罢秋千(李清照) 永遇乐·落日熔金(李清照) 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

卷五·南宋词:蝶恋花·春涨一篙添水面(范成大)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吕本中)秦楼月·芳菲歇(向子諲)忆秦娥·与君别(房舜卿)苍梧谣·天(蔡伸)忆王孙·春词(李重元)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张元干)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柳梢青·茅舍疏篱(杨无咎)饮马歌·边头春未到(曹勋)满江红·怒发冲冠(岳飞)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岳飞)鹧鸪天·一点残红欲尽时(周紫芝)霜天晓角·题采石蛾眉亭(韩元吉)眼儿媚·迟迟春日弄轻柔(朱淑真)谒金门·春半(朱淑真)蝶恋花·送春(朱淑真)踏莎行·秋入云山(张抡)瑞鹤仙·郊原初过雨(袁去华)钗头凤·红酥手(陆游)秋波媚·七月十六晚登高(陆游)卜算子·咏梅(陆游)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陆游)鹊桥仙·华灯纵博(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陆游)钗头凤·世情薄(唐琬)

卷六·南宋词:卜算子·独自上层楼(程垓)昭君怨·赋松上鸥(杨万里)好事近·七月十三日夜(杨万里)卜算子·不是爱风尘(严蕊)六州歌头·长淮望断(张孝祥)水调歌头·和庞佑父(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张孝祥)西江月·问讯湖边春色(张孝祥)西江月·阻风山峰下(张孝祥)临江仙·暮春(赵长卿)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辛弃疾)水龙吟·楚天千里无云(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辛弃疾)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辛弃疾)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辛弃疾)贺新郎·甚矣吾衰矣(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辛弃疾)西江月·遣兴(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卜算子·见也如何暮(石孝友)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水龙吟·春恨(陈亮)唐多令·芦叶满汀洲(刘过)西江月·堂上谋臣尊俎(刘过)

卷七·南宋词:点绛唇·燕雁无心(姜夔)踏莎行·燕燕轻盈(姜夔)鹧鸪天·己酉之秋苕溪记所见念奴娇·闹红一舸(姜夔)齐天乐·蟋蟀(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姜夔)长亭怨慢·渐吹尽(姜夔)暗香·旧时月色(姜夔)疏影·苔枝缀玉(姜夔)风入松·一春长费买花钱(俞国宝)柳梢青·岳阳楼(戴复古)减字木兰花·莎衫筠笠(卢炳)双双燕·咏燕(史达祖)绮罗香·咏春雨(史达祖)江城子·画楼帘幕卷新晴(卢祖皋)宴清都·初春(卢祖皋)浪淘沙·莫上玉楼看(韩疁)霜天晓角·仪真江上夜泊(黄机)玉楼春·春思(严仁)沁园春·答九华叶贤良(刘克庄)长相思·惜梅(刘克庄)贺新郎·送陈真州子华(刘克庄)贺新郎·九日(刘克庄)玉楼春·戏林推(刘克庄)卜算子·片片蝶衣轻(刘克庄)一剪梅·舟过吴江(蒋捷)虞美人·听雨(蒋捷)

卷八·南宋词:满江红·送李御带珙(吴潜)江城子·示表侄刘国华(吴潜)蓦山溪·自述(宋自逊)谒金门·花过雨(李好古)青玉案·年年社日停针线(黄公绍)湘春夜月·近清明(黄孝迈)长相思·花深深(陈东甫)水调歌头·平山堂用东坡韵(方岳)浣溪沙·门隔花深梦旧游(吴文英)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吴文英)莺啼序·春晚感怀(吴文英)八声甘州(吴文英)唐多令·惜别(吴文英)清平乐·宫怨(黄弄)贺新郎·西湖(文及翁)西江月·新秋写兴(刘辰翁)兰陵王·丙子送春(刘辰翁)满江红·太液芙蓉(王清惠)八声甘州(张炎)清平乐·候蛩凄断(张炎)

边城简介

内容简介:在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边,住着一户人家。独门独院里,只有爷爷老船夫和孙女翠翠两个人,还有一只颇通人性*的黄狗。这一老一小便在渡船上悠然度日。茶峒城里有个船总叫顺顺,他是个洒脱大方,喜欢交朋结友,且慷慨助人的人。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天保,像他一样豪放豁达,不拘俗套小节。老二的气质则有些像他的母亲,不爱说话,秀拔出群,叫傩送。小城里的人提起他们三人的名字,没有不竖大拇指的。端午节翠翠去看龙舟赛,偶然相遇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傩送,傩送在翠翠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巧的是,傩送的兄长天保也喜欢上了翠翠,并先傩送一步托媒人提了亲。兄弟两人都决定把话挑明了,于是老大就把心事全告诉了弟弟,说这爱是两年前就已经植下根苗的。弟弟微笑着把话听下去,且告诉哥哥,他爱翠翠是三年前的.事,做哥哥的也着实吃了一惊.

然而此时,当地的团总以新磨坊为陪嫁,想把女儿许配给傩送。而傩送宁肯继承一条破船也要与翠翠成婚。爷爷自然是晓得孙女的心事,却让她自己做主。兄弟俩没有按照当地风俗以决斗论胜负,而是采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达感情,让翠翠自己从中选择。傩送是唱歌好手,天保自知唱不过弟弟,心灰意冷,断然驾船远行做生意。碧溪边只听过一夜弟弟傩送的歌声,后来,歌却再没有响起来。老船夫忍不住去问,本以为是老大唱的,却得知:老大讲出实情后便去做生意。几天后他听说老大坐下水船出了事,淹死了……码头的船总顺顺也忘不了儿子死的原因,所以对老船夫变得冷淡。老船夫操心着孙女的心事,后终于耐不住去问,傩送却因天保的死十分怪责老船夫,自己下桃源去了。船总顺顺也不愿意翠翠再做傩送的媳妇,毕竟天保是因她而死。老船夫只好郁闷地回到家,翠翠问他,他也没说起什么。夜里下了大雨,夹杂着吓人的雷声。爷爷说,翠翠莫怕,翠翠说不怕。两人便默默地躺在床上听那雨声雷声。第二天翠翠起来发现船已被冲走,屋后的白塔也冲塌了,翠翠吓得去找爷爷,却发现老人已在雷声将息时死去了……

老军人杨马兵热心地前来陪伴翠翠,也以渡船为生,等待着傩送的归来。傩送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也许明天就会回来。

王之涣 简介

王之涣的诗虽只流传下六首,但这寥寥数首,确为我国古典文学宝库的精华。以下是小编分享的王之涣的简介,欢迎大家阅读!

王之涣(688—742),是盛唐时期的诗人,字季凌,汉族,并州(山西太原)人。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今山西绛县。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千古绝唱。

生平《唐才子传》说王之涣为蓟门人,或因他年时少有侠气、从五陵年少游、击剑悲歌的性格而臆猜,靳能墓志铭记载,之涣“本家晋阳,宦徙绛郡”,则晋阳(今太原)为其原籍,家居绛州(今山西新绛县)。墓志铭说王之涣卒于天宝元年(742年)二月,享年55岁,推之可知生于武后垂拱四年(688年)。

王之涣出身于太原王家,为当时望族。他的五世祖王隆之为后魏绛州刺史,可能因此而移家绛州的。曾祖王信,隋朝请大夫、著作郎,入唐为安邑县令。祖王表,唐朝散大夫、文安县令。父王昱,鸿胪主簿、浚仪县令。从曾祖到父亲,虽然皆为官,但均为小官。王之涣出身于普通仕宦之家,排行第四,自幼聪颖好学,年龄还不到20岁,便能精研文章,未及壮,便已穷经典之奥。王之涣从小聪明好学,少年时豪侠义气,放荡不羁,常击剑悲歌。到了中年,他一改前习,虚心求教,专心写诗,在十余年间,诗名大振,与王昌龄、高适等相唱和。

后来,他曾一度作过冀州衡水县主簿,时间不久就被人诬陷。于是,王之涣拂衣去官,在家居住十五年,晚年任文安县尉,在任上死去。

王之涣是盛唐的著名诗人,他写西北风光的诗篇颇具特色,大气磅礴,意境开阔,热情洋溢,韵调优美,朗朗上口,广为传颂。为盛唐边塞诗人之一。“黄河远上白云间”,仅七个字,祖国壮丽山河景色跃然纸上。可惜他的诗歌散失严重,传世之作仅六首,辑入《全唐诗》中。不知何故,王之涣未走科举之途,而以门子调补冀州衡水主簿。任衡水主簿时,王之涣父母均已去世,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

王之涣才高气盛,不愿为了衡水主薄的'卑职而折腰,加上有人诬陷攻击,他便愤然辞官而去,“遂化游青山,灭裂黄绶。夹河数千里,籍其高风;在家十五年,食其旧德。雅谈珪爵,酷嗜闲放。”在家过了15年闲散自由的生活。后来他的亲朋好友觉得他这样一直沉于下层,不是办法,便劝他入仕。后来补文安郡文安县尉,仍是一不起眼之小职。他在职风清白著称,理民以公平著称,颇受当地百姓称道。谁料不久,他竟染病不起,以55岁之壮年,卒于官舍,葬于洛阳。

如此有才华之人,可惜终不见用,天也不假其年。这也是诸多有才华的正直知识分子的常见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