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课文中的好句子 圆明园的毁灭好词好句好段 【词】 不可估量 举世闻名 众星拱月 金碧辉煌 玲珑剔透 蓬莱瑶台 武陵春色 天南海北 风景名胜 奇珍异宝 一片灰烬 【句】

圆明园的毁灭好词好句好段

【词】

不可估量 举世闻名 众星拱月 金碧辉煌 玲珑剔透 蓬莱瑶台

武陵春色 天南海北 风景名胜 奇珍异宝 一片灰烬

【句】

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会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会量的.损失!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买 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段】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宁、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圆明园的毁灭》的好词好句好段

【词】

不可估量 举世闻名 众星拱月 金碧辉煌 玲珑剔透 蓬莱瑶台

武陵春色 天南海北 风景名胜 奇珍异宝 一片灰烬

【句】

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会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会量的损失!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买 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段】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宁、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精读课文。教者上的是第二课时,主要讲解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围绕“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三个中心句展开,从它的精妙布局、宏伟建筑要、珍贵文物这三方面来展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纵观全课,主要有以下可取之处:

1、注重情感投入,增强教学效果。

叶老师业务素质较高,能够在课堂教学这个舞台上演出一场好戏,投入自己的全部真情,时而让学生沉浸在昔日的美景中,时而让学生充满愤怒、惋惜之情。从美景到毁灭,整个画面、情感形成鲜明的对比,学生的情感受到强烈熏陶。如在课末,全体学生站起来高呼: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爱国之情得以升华,推到了极致。

2、合理使用课件,提升学生情感。

教者运用多媒体创设了一个信息量大且颇具人文色彩的环境来辅助教学.通过课件展示圆明园各类景观和被毁灭后的大量图片,引导学生先观察再朗读,结合教师言语的.渲染,激发了学生的情感。

3、落实课标要求,朗读指导到位。

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中高年级要重视默读。”叶老师在教学中注重磨擦课程理念的贯彻落实,通过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放手让学生默读,师生引读、全班齐读等各种朗读方式的使用来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

几点个人见解:

1、整堂课容量较大,面面俱到,略显仓促,一代而过,教师导的多,学生悟的少。

2、本文的情感基调。以聊天的方式贯穿全课是否妥当?

3、“举世闻名、众星拱月、不可估量”等重点词语的品析是否可以再深入点?

4、两次出示军官和士兵统统掠走、任意破坏的场面的语段,可否直接出示图片或影片,学生感受更直接?也可节省时间。

5、听课教师可否换位思考:假如我来上这堂课,要怎样设计、如何上?

圆明园的毁灭 作者

于永正1941年生于山东莱阳,中共党员。1962年从徐州师范学校毕业后,就一直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现任鼓楼区教研室主任。

主要著作

于永正

1995年出版《于永正课堂教学教例与经验》;

1999年出版《教海漫记》;

2002年12月出版《于永正文集》,在全国、省级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百余篇。

主要事迹

1985年,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同年被徐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1990年中国教育电视台拍了三集报道于永正的“言语交际表达训练”作文教改实验的电视片,并向全国播出;

1991年初《人民教育》发表了报告文学《徐州有个于永正》;全国小语会会刊《小学语文教学》和《江苏教育》、《小学教学》等刊物先后报道了于永正的教改事迹。

1992年12月14日-16日,国家教育部在南京专门召开了"于永正语文教学研讨会",推广于老师的"五重"教学法。这是建国以来教育部为个人召开的第一个教学研讨会;

1995年8月,于老师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2001年被评为江苏省教育模范。

学艺生涯

艺术教育丰富了于永正的的情感,使他有很强的感受力、想象力,使他颇有灵气。于永正的家乡是"京剧之乡"胶东,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故乡的父老乡亲都懂京剧,几乎人人都能哼上几句,这样的环境和氛围极大地影响了于永正,他爱听戏、爱唱戏,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上小学三年级时,于永正师从张敬斋老师学习拉京胡,唱京戏,十几个穷孩子,一人一把京胡,张老师逐个指点。于永正天资聪颖,悟性好,嗓音清亮甜美,张老师特别喜欢他,便耐心地、一字一句地教他,在张老师的栽培下,于永正学会了唱戏拉胡琴,小小年纪,居然在村里唱出了小名堂,村里人都称他是"小梅兰芳"。上中学时,学校里有一批喜欢京剧的老师和同学,大家常聚在一起谈戏,唱戏,有时还到广播室里唱,于永正大嗓小嗓都有,这期间学了不少唱段。半个多世纪以来,于永正一直以戏为伴,以琴为伴,一把刻有"民国三十一年,杨宝忠监制"的京胡和他同庚,是有力的见证。

于永正在语文教学上表现出来的创造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艺术教育。正如于永正所说:"每学一段京剧唱腔,每唱一遍哪怕是很熟悉的'唱段,都是一次感情上的洗礼,都会增加一次感情上的积淀,京剧使我懂得了爱,懂得了恨。京剧教会了我喜,教会了我怒,教会了我悲,教会了我乐。总之,京剧使我懂得了人世间最重要的一个字——情。感谢张老师教会我唱戏拉胡琴,引我走进艺术殿堂。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知识和能力是有限的,而艺术给人带来的想象是无限的……"

走进师范

于永正为何选择教师这一职业,是不是从小就立志当一个老师呢?很简单,就是因为师范不要钱,不收学费,管饭吃。家里很困难,就选择上了师范。有空就到学校图书室去,凡是鲁迅、郭沫若、巴金、茅盾、叶圣陶。我边看边做摘抄,只抄写感受深的句子和优美语句。从这位名教师身上看到的是平和,是直率,是坦诚。

走上岗位

于永正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在搬运小学待了两年,65年调到大马路小学,一待就是18年,76年到83年担任教导主任,83年底调到教研室。有四个习惯一个爱好,四个习惯是:读的习惯、看和听的习惯、观察和思考的习惯、操笔为文的习惯,一个爱好是唱京戏。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孔子、马卡连柯、苏霍姆林斯基、叶圣陶等教育家对他影响最大,对他启迪作用大的著作有《教育诗》、《论语》、《给教师的建议》等。他每天报纸必读,订的刊物必读,好书必读,而且恪守"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古训,读到精彩处必记。于永正还是一位爱思考的人,用他自己的话说叫爱"琢磨。读书看报爱琢磨,备课爱琢磨,上完了课爱琢磨,听别人讲话爱琢磨,听别人上课也爱琢磨,有时真是思得食不甘味,卧不安席。但是,琢磨,出智慧;琢磨,出思想。于永正有操笔为文的习惯,天天记日记,坚持了好多年,每年保存7、8本。从一节课写起,从点滴小事写起。认真写三年教案,未必成为一个优秀教师;认真写三年教学札记,一定能成为一个有思想的老师,说不定还写出一个教育专家来

逐渐成名

于永正最早上出名的是《燕子》,84年区里搞活动,开区研讨会,听课的是区里的老师和全省名校的名教师,当时上课的还有徐善俊、张冠珑等老师,于永正上了《燕子》一课,引起很大轰动。他在引导学生学习最后一段时,巧妙地将课文与音乐相结合,使学生受到了语言艺术和音乐艺术的双重熏陶。课文最后一段写得很有诗情画意:"有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嫩蓝的天空,几痕细线连于电杆之间,线上停着几个小黑点,那就是燕子。这多么像正待演奏的曲谱啊!"这个环节,老师弹奏钢琴,学生和唱《小燕子》之歌,使课文与歌曲相得益彰,学生语言得到发展,感情得到陶冶,取得了完美的教学艺术效果。后来,常州的老师邀请于永正到常州的钟鼓楼小学上课,在这所实验小学的阶梯教室里,有100多人来听课。后来又到苏州上了《草》一课,听课的有300多人,《草》是于永正执教的一堂十分经典的课,借助简笔画,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理解古诗,表现出了高超的教学艺术。于永正把简笔画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至",学生读读、画画、看看、说说、议议、评评,于永正引导学生在动眼、动口、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全面启动学生的感官,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将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从而达到了让学生自读自悟的语文教学新境界。80年代以后,于永正应邀到各地授课、讲学,深受各地师生的欢迎,反响强烈。凡是听过于永正上课的人都说于永正的课上得真好,设计新颖,具有丰富而充沛的教学情感,教师教得自由,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活跃,教学效果极好,确有一种艺术的魅力。

评上特级

1985年,44岁的于永正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同年被徐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此时的于永正已经在教研室工作近两年了,按说,他应该可以休息一下,放松一下了。没想到,他又有了新的决定:一边负责全区的语文教学,一边在徐州市鼓楼小学带作文实验班。认为,当特级教师不是句号,应该是分号。 要负责全区的语文教学,要下到学校听每一个语文老师的课。尤其听骨干教师和有困难的教师的课。但是我每周至少一天在鼓楼上课,主要带作文、阅读课。艺术教育能丰富人的情感,使人感受力强,产生灵性,开发想象力。席勒说:最终而言,有道德的人不是国家工具造就的,只有打开艺术之泉,通过艺术之泉的灌溉,才能养育出有道德的人,通过创造和欣赏美好的事物和艺术品,人的情感就会结晶成美好的形式,这一美好的形式对人的行为起规范作用,使之成为一种有道德的行为。事实证明,于永正的辛勤付出得到的是累累硕果,于永正所带的实验班的学生成绩相当优异,在小学作文教学上,他实践了"言语交际表达训练",1990年中国教育电视台、山西教育电视制作中心、吉林教育电视台将有关教学实况拍成电视片向全国发行,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

五重教学

1992年12月14日—16日,教育部在南京召开了"于永正语文教学研讨会",推广其"五重"教学;2000年5月原江苏省教委基础教育办公室和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在徐州联合召开了"于永正教学经验研讨会",会上集中研究讨论了于永正老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艺术,概括总结了于永正的"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的教学特色,对于永正教学观的研究达到又一新高度。"五重"教学的提出,抓住了语文教学的关键,是语文教育的一次回归,标志着于永正老师语文教学艺术风格的成熟和进一步完善。于永正"教无定法"的阅读教学、生动活泼的作文教学对陈旧的教育理念、封闭的教学思想都形成了很大的冲击,他将传统与现代巧妙融合,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