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令思追经典句子 追思母爱经典散文 老母亲离开我们十天了,这几日,母亲的形象总是在我的脑海里游动,就像电影一样,变换着镜头,变换着场景,唯一不变的是母亲那和善的面容和

追思母爱经典散文

老母亲离开我们十天了,这几日,母亲的形象总是在我的脑海里游动,就像电影一样,变换着镜头,变换着场景,唯一不变的是母亲那和善的面容和满足的微笑。以往对母亲的牵挂,如今成为深深的思念,儿时的记忆愈来愈清晰。

回忆,总是那么温馨,那么美好。

在我刚刚记事的时候,我家居无定所,和河北老乡合租房子或者寄住在老乡家里。母亲,就是我的依靠,我的家。母亲在我心目中是高大的、美丽端庄的、心灵手巧无所不能的人。夜里,漆黑一片,有妈妈在,我就什么都不怕。在我八岁那年,我家有了自己的房子,大弟刚刚出生半个月,我们就匆匆忙忙搬进属于我们自己的家,虽然那两间土房低矮破旧,终归是自己的家啊!那时,家里除了父母,还有爷爷、我、二妹和大弟。母亲高兴得不得了。没等大弟满月,就忙着编苇席,忙着装扮自己的家。后来有了二弟、三妹和老弟。爷爷去世后,我们一家八口人,过着既拮据又和谐的日子。母亲功不可没。

六十年代初,物资紧张,口粮定量,各种食品、日用品全凭票供应。父亲48元的工资,难以养家糊口,母亲就编苇席或出去打零工,勉强维持家用。要把这个家的日子过下去,真得费些心思。有几件事情,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们姐弟上学、吃穿,是个不小的支出,有时候急用钱,家里一点积蓄都没有。母亲为了不耽误我们学习和换季,就到东院白大奶家借钱,白大奶识文断字,家境富足,母亲为了遵守信用,借钱是必须说好哪天还钱,到了日子,必定去还钱。白大奶知道我家孩子多,总有青黄不接的'时候,看母亲这么守信用,就说:“你缺钱就来拿,别着急还,什么时候有,什么时候还。”虽然这么说,母亲还是按时还钱,白大奶没少帮我们家度过难关。

没钱的日子,让母亲处处为难,可是,母亲也摸索出一些省钱的办法。那时候,在一百货商店有个寄卖柜台(专卖旧衣物),母亲是那里的常客。记得有一次,母亲带我去商店,在柜台前看好一件咖啡色金丝绒旗袍,质地特别讲究,上面是直接织出来的花纹,大襟,扣袢,很高贵的感觉。母亲穿上试试,很合体,价格很便宜,便买了回来。当时我很不理解母亲,买这样的衣服到哪里去穿啊,那都是资本家小姐、太太穿过的衣服啊。没想到,母亲回到家里,把旗袍从中间剪断,上半部做一件夹袄,下边做一件坎肩。后来,夹袄变成了棉袄,穿了我们好几个人,二弟小时候还穿过这件棉袄呢。在我上初中那年,母亲买了一件灰绿色的旧风衣,请裁缝师傅给我改了一套时髦的制服,因为那件风衣是肩上带缝的样式,所以我的制服也是肩上带缝的,这在当时很时尚呢,这套衣服一直穿到我下乡插队。

物质紧缺,偶尔父亲单位发购物券,凭券去买一些紧缺的物品。那年单位发了一块线绨布料的券,母亲便挑选一块可以做背面的花布,鸭蛋皮色的底,玫瑰红和浅黄色的花朵,又雅致又漂亮。母亲把这块布料包裹起来,放在箱子的最底层,留了好多年,一直留到我出嫁,做了一床棉被,成了我最贵重的嫁妆。那时都喜欢大红大绿的被面,可是这床被子却是少有的漂亮。我真佩服母亲的审美能力!

为了节省支出,我们穿的衣服总是大的穿了,给小的穿。我是老大,自然总穿新衣服,二妹只有捡我穿过的衣服,大弟、二弟小的时候也穿花衣服,都是捡我们姐妹穿过的衣服。一次,母亲买了一块金红色花布,给我和二妹每人做一件上衣,为了多穿几年,身长和袖长都留了好多余头,用线把长出来的缝起来,等我们长高了,再一点儿一点儿放出来,这样一件衣服可以穿好几年。

那个年代,大多数人家生活水准都很低,孩子多,收入少,好多人家的小孩子都穿很破的衣服,尤其是棉衣都露着棉花,袖口油亮油亮的,可是我们姐弟却穿着很整齐。母亲说:“笑破不笑补。”就是说,穿破衣服被人耻笑,穿带补丁的衣服没人笑话。母亲会把穿坏的袜子的前部剪掉,剩余部分缝到棉衣袖口上,即保证袖口不脏,又可以防止袖口先被磨坏。母亲凭自己的智慧,度过了那个困难时期。

母亲不识字,是个很传统的人,然而又是一位很时尚、上进的人。说母亲传统,是因为她对我们的教育都是传统的礼教,谦虚、守信、诚实、守法。我小的时候,母亲经常告诫我,女孩子要稳重,坐有坐相,走有走相,笑不露齿,不可以疯疯张张的。说得最多的是让我们好好学习,只要我们肯读书,砸锅卖铁也供我们上学,决不能做睁眼瞎。母亲深受不识字之苦,她不想自己的儿女走她的路。记得那年还没有电灯,晚上母亲在煤油灯下编苇席或者做针线,就让我给她读小说听。我刚刚十一二岁,就在煤油灯下给母亲读从大舅家用我的作业本换来的小说(大舅妈的抽烟纸)。这是当时母亲最喜欢的文化活动了。也是从那时候起,我喜欢上了文学。

说母亲时尚、进步,是她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接受新事物。她爱党,爱国家。经常告诫我们要听党的话,做一个追求上进的人。适逢上山下乡,我们姐弟四人先后下乡插队,母亲心里不舍,还是积极支持我们报名下乡插队,从来不讲价钱。

母亲还是个热心人,邻里之间谁家有个大事小情,求到用到的,母亲都是全力以赴,热心相帮。慢慢地,母亲在居住那一片有了口碑,后来便被推举为居民组组长,一当就是十几年。

母亲富有责任心,她的事业是家庭,她的寄托是儿女。母亲年轻时曾经有机会出去工作,只因爷爷反对,便没有走出去,便以家庭为己任,奉献自己全部的智慧和心血。大跃进那年,单位曾经一度吃大食堂,粮食定量,吃不饱,母亲就把自己那份分给爷爷和我们吃,自己吃野菜。一次,吃蚂蚱菜,吃得不对劲了,就全吐出去了,我看了心疼,可是母亲依然坚持自己少吃,让我们多吃。虽然生活拮据,可是过年过节绝对不马虎。过年时,大年三十晚上必须有鱼,初一、初五吃饺子,初七擀面条,正月十五煮元宵、包饺子。为了年三十餐桌丰富一些,母亲把豆腐腌制好,用油煎得两面焦黄,一看就有胃口。面对困难的日子,很乐观,她总说:“三穷三富过到老,咱家不能总这么穷。”这句话就像一个坚定的信念一样激励着父母和我们一起走过了艰苦的日子。

母亲也是一个有理想的人,追求时尚和新潮。可是,家庭把她拴住,好多梦想不能实现。为此,她把自己的理想和梦想都寄托在儿女身上了。看着儿女们一个个长大,一个个成家立业,母亲乐得合不拢嘴,就像欣赏自己精心制作的绣品一样,爱不释手。为子女服务,为孙子女服务,是她最大的乐趣。

母亲虽然走了,她的音容笑貌却深深留在我们心间。在我心目中,母亲美丽善良,豁达乐观,勤劳俭朴,是一位可亲可敬的好母亲!

清明追思的散文

不知道,在清明时节,那个把皮带打成四段,把刚刚六岁的亲生儿子活活打死的那个爸爸是否会想念自己的孩子,在这个细雨霏霏的时节,他是否可以真正反悔,可以想到不是还在抱怨孩子的不听话,而是实实在在的懂得孩子的孤单,真真切切体会到,当腰带打在孩子身上的时候,他是真得疼!

当看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忍不住抚摸了一下跟我一起看着新闻,看得难以置信地目瞪口呆的孩子。他长这么大,我们虽然也拍打过,但从来都没有想到会用腰带或者木棍去打,用手或轻或重的拍打一下孩子的屁股,不是极限吗?最近好几年,我甚至连这种拍打都没有过,孩子一样很听话,难道教育孩子的方法只能是冰冷的木棍和腰带吗?

其实,这个被打死孩子的成长是很多孩子的代表。他出生于农村,父母为了生活外出打工,就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长大。爷爷奶奶会因为他没有父母陪伴,会加倍疼爱孩子,进而演变成溺爱。在他学习习惯需要关爱的时候,他只是得到了父母遥远的惦念,但他没有能力去懂。爷爷奶奶对他的溺爱逐渐深入他的心,变成他认知世界的标准。

等他大一些,父母把他接出来上幼儿园或者小学。从爷爷奶奶无拘无束怀抱里被父母带走的他,不可能因为亲情体谅父母的不容易。他只是在抱怨,抱怨父母多年舍弃,抱怨父母强迫他改变生活的环境,让他看不到关爱他长大的爷爷奶奶。

这种情况下,他和父母的沟通会很难。父母怀着歉疚不敢多说他,他还想像之前一样自由自在,却又背负父母望子成龙的重托。父母要上班不能时时刻刻陪伴他,他回家没有伙伴,只能漫无目的瞎玩,被一些不好的因素吸引走上弯路。这是所有矛盾在持续不断冲突,当冲突到极限的时候,就一定会找机会爆发。

父母可能不会想到孩子为什么不听话,孩子可能也不会懂得父母为什么不喜欢他们。这种情况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也不可能一天两天就解决。在漫长的磨合相处的过程中,多年都没有亲自养育孩子的父母很少有耐心去反思。生活的重担压得他们抬不起头,孩子跟想象的落差让他们失望,所有的事情都不顺自己的心。

这个时候,就要抡起腰带吗?那些以爱为名落下的腰带,抽打在孩子的身上,他是否会真的明白,此刻他错在那里?那些以爱为名落下挥动腰带的手,作为父母他是否知道,这样的抽打,他的错在哪里?

当孩子口吐鲜血、当孩子逐渐失去意识,当他遍体鳞伤的身体逐渐冰冷,他可能到死都不知道,为什么一直说爱自己的父母会这样来爱自己。当那个父亲在囹圄中,手带着冰冷的手铐,还在困惑的时候,他也许真的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会落到如此的田地。

世界的悲哀就是如此,为了爱舍弃孩子,为了爱带着孩子,为了爱打死孩子,却不知道自己爱错在哪里?他那一句,面对这样的孩子,我应该如何去教育他呢?我就是希望他可以好好学,可以上大学,可以有工作,可以不用跟我一样的生活在城市的底层,可以过得更好。

离世的孩子已经没有了未来,那么有相同境遇的很多很多人,又应该如何呢?面对因为生存离家忽略的孩子,那些留守在家里的孩子,那些没有家人的陪伴而有这样那样缺点的孩子,我们又该如何呢?

我没有经历过生活的窘迫,可能不能设身处地的体会到他们的难处,体会不到他们舍弃孩子的那种痛苦和日日夜夜不能说出的想念,但我还是想说几句,也许会肤浅,但我此刻的心意是真真诚诚的,也许有一句半句可以给您一点点的建议,也许可以让这些有相同境遇的孩子或者父母有更多的选择。

其实,在任何事情需要发生的时候,我们都必须想,这件事情做的目标是什么,比如我们生育孩子,我想不管富贵或者贫穷,我们都是同样的期待,期待孩子可以健康,可以好好学习,可以拥有好的未来。那么我们就应该知道我们家长可以为孩子做的是什么。

不管在城市或者农村,刚刚生育孩子的妈妈都因为拖累着孩子,不能挣钱,不能为家里分忧解难。但你知道吗?孩子最初的三年,也就是孩子三岁之前,是孩子一生最关键的时期,这个时候,他要学会各种生活的本领,要学会爱与被爱,要学会影响一生的各种习惯。这就是我们做妈妈的最重要的任务,这个时候,我们一定不要舍弃孩子,一定要即便贫穷,也要陪着孩子。如果实在没办法,让丈夫自己去打工挣钱,也不要两个人一起去,期待孩子爷爷奶奶会如自己一样的照顾孩子。

大家都知道,隔辈亲,隔辈的老人对孩子只有爱,却很难做到管。这样以来,这泛滥的爱其实对于孩子来说是毒药。

孩子成长到三岁,需要的金钱是很少的,等三岁之后,应该接受正规的教育了,那么可以跟着父母一起去打工。这个时候,也许很难,但父母双方一定要搭配好,有一个人可以多多的陪伴孩子,可以让孩子时刻都有家人陪伴、教导。

六岁之后的孩子上学了,父母的分工还是如此,不管生活有多么累,都要有一个牺牲一下,要陪着孩子,孩子学习习惯都是这个时候养成的,你不要奢望任何的补习班可以代替你。你现在多挣多少钱,都替代不了孩子这个时候的成长需要,这个时候平安度过了,他之后的生活都会很安稳。这是因为随着孩子的慢慢长大,孩子会懂得越来越多,他会慢慢知道你的辛苦,他会体谅你,他会逐渐的如你所愿。

不管我们身处什么样的环境,我们面对多么困窘的生活,我们都要知道,我们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方法就是相处在一起,不能让孩子感觉到孤单,不能让孩子过早的接触到社会的阴暗,一定要让孩子学会分辨、学会识别,学会保护自己之后再慢慢的放手。

我承认,在生活中,处处都离不开钱,但很多是钱买不到的。孩子最佳的教育时间是多少钱都换不回来的,跟孩子爱的'互通是多少钱都买不到的。我们以为了孩子为名舍弃孩子,让孩子自己错过了自己的时候,我们是否可以明白,这是多么得不偿失的事情,这是多么悲哀的事情。

我们夫妻二人都有工作,在一方特别忙的时候,另外一方不管放弃什么,都会陪伴在孩子身边。忙的一方,在偶尔清闲的时候,也会用心的陪伴孩子,不让孩子感觉到缺失一半的爱。这些,是我们在孩子来到我们的生活中的时候,就必须做到。不管我们拥有什么,不管贫穷或者富贵。

其实,教育孩子的根本不是钱,是我们家长的心,是我们家长正确爱的表达,是我们家长可以时时刻刻的铭记:孩子是所有的一切,是所有所有的一切。

清明时节,我在想念着那个孩子,当他在全身的疼痛中,逐渐失去意识,他恐惧即将到来更严重的责打中,那样孤单的离开了这个世界。我的心特别疼,我恨自己没有一双可以拥抱着所有孩子的翅膀,没有能力去温暖他。

清明时节,我期待那个打死孩子的父亲可以得到谅解。我期待他可以从孩子用死来告诉他,要如何爱自己的孩子,期待他可以不迷茫,他可以有机会回到老家,即便过着贫穷的生活,也可以用赎罪的心,去正确的教育自己第二个孩子,让他可以拥有双倍的关爱和幸福。

清明时节,偶尔看到那个筑巢的喜鹊,不知道那高高的巢里面有没有它的孩子。我想,动物之间的爱是本能吧,我们可以像动物一样,用本能去呵护孩子也好呀!不要再打了,千万不要再打了。

不需答案的追思心情散文

偶而看到一本介绍世界文明的杂志,翻到有关温哥华的布鲁特花园,在遗忘中又拾起了几年有幸游览的丝丝记忆,已是很模糊了,更不可能记起许多细节,记忆犹新的是它的美,似乎时常潜发出来,我想作为世界文明来介绍应恰如其美,它的美包含许多东西,既有人们追求美的付出,也有人们对美的价值的追求,同样也有人们对美的创造。它来自于自然,来自于人们对美的价值的诠释。

布鲁特花园是在一个废弃的矿场上建起来的',拥有矿场资产的夫妇历经几十年的伤心的追求,把所到世界各地的植物移植于此,而子女们完全继承了先人的追求,最终成了闻名遐尔的知名花园,也是加拿大温哥华的一个知名景点,留给人们美享受。

以前我也常听着达官们乐道的松江天马深坑宾馆,说是超五星级的宾馆,是利用原天马采石厂废弃的一个深坑修建的,传说了很有一段时间,想现在该建成了吧!说是如建成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在全世界也只有迪拜建于大海的深渊宾馆相类似,那也可以说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

独一无二的东西当然是精贵的,就象布鲁特花园一样,人们的爱慕、呵护,出自内心的喜欢,当然是很精贵的东西。那充满着智慧、才情、权力等的深坑宾馆了,当是能成为当地经济的一个亮点,这是肯定的。也一定能创造巨大的财富!

想了好长一段时间,到现在还是不解,同样的独一无二,同样知名的东西,给人的体验却是相背不同。我想布鲁特花园是精神的,给人们乃至子孙后代美的享受,并且不分贵贱、不分种族、不分文化背景、没有任何权力左右,大家都可以享受,甚至享有。

一个超五星级宾馆的房价不知是多少,一般平民是否能够享受?能享受的是些什么人,钱款何来?创造的财富平民能否得益?所产生的废水、气等对周旁的百姓有否影响?是否会慕名而来却不能享用而情绪失措?这样往地下建的宾馆消防上是否有风险?等等。我想不该去追求答案,也不是一介俗夫能去探求的。

布鲁特花园的美有着款款的亲近感,深坑宾馆的宏伟却因隐于地下而不知悉知。布鲁特花园每天笑迎着众众布衣,深坑宾馆每天笑迎着裘装革履,不知这是否是答案。

似于是人间的天堂,应不会是地狱,离我太远,管它是什么独一无二,遗忘的好。

清明追思公公散文

时光流逝如水,转眼之间,又是一年清明节,老公公已不在世四年了,活到了米寿,八十八岁。在这四年期间,我经常梦见老公公,穿着他在世穿的那蓝色中山服,干干净净的!

老公公去逝了,我心里也很不好受,总是一个人呆呆的流着眼泪,总感觉到,人活着没意思,好好的人,说没了,就没了。人,有一生,就有一死,活到最后,都归尘埃!刚开始,我就不习惯,总觉得家里空荡荡的,时不时的有一种错觉,总感觉到老公公还坐在他原来坐的地方。

想公公了,就对家人诉说公公的过往,不停的'念说亲人的好!特别是看见公公写的字,公公过去看过的书,想起公公平常再三叮咛我把那几箱子书,保存好,原来觉得公公说这话,说得多了,就觉得啰嗦,现在这句话最深刻,老在我耳边回响!不由得感慨,书在,写的字在,人却未在!蓦然回首,一切都是过往云烟!滚滚红尘,人只是这个世间的过客!我静静的,呆呆的,回想亲人在世的画面!取出本子,拿起笔,写一首首诗,寄哀思!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真真切切和亲人在梦中团聚,说说知心话,醒来却是南柯一梦!人就活这么一辈子,生命只有一次!亲人在世时,尽心尽力孝敬老人,凡是做到问心无愧,不留遗憾!

老公公最爱养花,阳台那几盆花,有仙人掌,毛耳朵、芦荟、吊兰都是公公在世养的。现在,我每浇花,就想到公公,睹物思人,这几盆花也寄托了我无限的思念!

老公公是文化人,在机关当干部,虽然已年龄大,但他一点却不糊涂,待人和蔼可亲,我有事爱和他商量,他通情达理,更是我的良师益友!

孩子放暑假,在城市,夏天太热,塬上风头高,凉爽!娘家在塬上,我问公公去不去我娘家,他急切的说:“去,去!塬上凉快,去塬上看看,你啥时候去,我要准备换洗的衣服”。弟弟开车把我和孩子,还有公公送到娘家,公公高兴的说:“塬上就是凉快,空气好”!

公公到我村感到好奇,像个小孩子,也不顾腿疼,在树子四周转了转,欣赏塬上旖旎的风光!

公公年龄大了,总爱说以前的事,对我说:“他这一生却实可怜,十五岁,母亲去逝了,他从小没有经历过与最亲的人生离死别的滋味,失去母亲,这种事情突然发生在他身上,生活失去了色彩,留给他的只是无限的怀念,巨大的痛苦折磨着他!

在家他学做饭,帮忙料理家务。当他考上渭南的好学校,没钱上,亲戚,乡邻资助。那时到渭南上学,根本就不通车,上学背馍,几十里路,走路走到渭南,有时,刮风下雨了,顶风冒雨,赤脚去上学。馍拉丝了,舍不得扔,还在吃。

每年都是把旧书买了,才卖新书学习。老师让写毛笔字,他没钱买毛笔,就剪了自家大黄狗的毛,绑好固定在扫帚棍上,代替毛笔,老师看他写的字不好,用戒尺把他手都打肿了!

学校搞文艺活动,要穿白鞋,黑袜子,他不参加,老师不同意,没办法,借了一双白鞋,没钱买黑袜子,用墨水把脚抺黑。好不容易,念毕业了,在村上当老师,星期天,放暑假还给别人干日子活,锄地,割麦!”

公公说:“他在西安上班的时候,由于粮食短缺,再加上家里娃们多,他每天节省点粮票,给家里寄回去,最后得了一场大病,浮肿病,也就是营养跟不上,单位看他有病,给他放假,让他回家看病!”

时代在进步,人类在发展,社会在完善,现在生活比以前好多了,我们要珍惜这来自不易的美好生活!

清明节的早上,天灰蒙蒙的,还很黑,天就在默默的伤心落泪!到天明时,当我们祭完祖,太阳却慢慢穿透乌云,伤心忧郁的云散了,天放晴了,阳光灿烂!

清明节是一种传承,一辈传一辈,缅怀已逝的亲人,是对先辈的感恩,怀念!寄哀思,让春风把这份思念传递给已逝的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