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丝定情的诗句 《诗经》里的定情物 喜欢《诗经》里的《木瓜》句子: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

《诗经》里的定情物

喜欢《诗经》里的《木瓜》句子:“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这便是那个时代最纯美的爱情,一个男子爱上了一个女孩,海誓山盟是常有的,彼此站在村口,或者海滩。手牵着手,眼望着眼,依依惜别。快分手的时候,女孩子给了男孩子一个木瓜,这是很普通的礼物,男孩子居然要用美玉来交换。并说美玉也不单是回报,只希望我能永永远远把你见到;女孩子觉得过意不去,再见到的时候,给了男孩一个木桃,那男子一见女孩如此明丽动人,便把上好的琼瑶给了她,还说给你琼瑶也不是为了回报,只希望你今后能把我记在脑海里。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再见女孩子的时候,女孩子打扮得更是楚楚动人,男孩子心动了。这时候女孩子交给他一块木李,男孩子做梦都搂在自己怀里,于是把最好的美玉交到女孩子手里,说我这也不是回报,只是希望你今后能记住我。

爱情是如此动人,让男孩子心里恍然若失,连做梦也带着甜蜜的微笑。男孩子或许是帅哥,像晋朝潘安那样的容貌,潘安每次上街,都会造成交通阻塞,好多女孩和少妇都向他车里扔水果!这场面着实火爆。不知道帅哥潘安内心是窃喜,还是有一份无奈的尴尬。毕竟每次上街都这样做,帅哥还有没有隐私了?看男孩的这个举动,大概没有潘安令人神往。因为古人很少有整容,万一没有潘安的容貌,岂不坏了?据说潘安的发小张载也是个文艺青年,一看每次和潘安在一起,大家都那么热情,于是居然自己一个人前往,结果别人扔起了板砖,他被砸得不亦乐乎,从此看见女孩子就躲。因此假如有不漂亮的男孩子上街,有个心仪的女孩对他倾吐爱慕之情,那男子如何不喜之若狂?

回头再看这首诗,朱熹先生说:“言人有赠我以微物,我当报之以重宝,而犹未足以为报也,但欲其长以为好而不忘耳。疑亦男女相赠答之词,如《静女》之类。”“你赠给我果子,我回赠你美玉”,与“投桃报李”不同,回报的东西价值要比受赠的东西大得多,这体现了一种人类的高尚情感(包括爱情,也包括友情)。这种情感重的是心心相印,是精神上的契合,因而回赠的东西及其价值的高低在此实际上也只具有象征性的意义,表现的是对他人对自己的情意的珍视,所以说“匪报也”。“投我以木瓜(桃、李),报之以琼琚(瑶、玖)”,其深层语义当是:虽汝投我之物为木瓜(桃、李),而汝之情实贵逾琼琚(瑶、玖);我以琼琚(瑶、玖)相报,亦难尽我心中对汝之感激。

其实男女相爱,送什么东西倒在其次,关键在于那份感觉。情人眼里出西施,只要是对方需要的,那就是要天上的星星,彼时觉得也不是难事。看看汉朝的张衡当年也曾经挣扎:“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从之梁父艰。侧身东望涕沾翰。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路远莫致倚逍遥,何为怀忧心烦劳……我所思兮在雁门,欲往从之雪。侧身北望涕沾巾。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路远莫致倚增叹,何为怀忧心烦惋。”

是呀,人生知己难求,遇到一个如花似玉的美人,而又真心懂你,虽千金一笑,足矣,那种幸福感是发自内心的。

拓展:

《诗经》里的爱情

秋水渺渺,芦苇繁密的生长在河中,白露还未消散,空气中的水珠有些清冷。这个有关伊人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你在河边偶遇一泛舟河上的女子,她的面容在水雾里模糊不清。你逆流而上去追寻她,浩荡的水波和曲折的河道不能熄灭你炽热的爱情。追寻心上人的路是这么漫长,那伊人却是踪影不定。歌声恍惚之间又飘到了河中央,朦胧的清晨,映着你淡淡的忧伤。这长势旺盛的芦苇啊,就好像你心中对她缠绵的思念。随即顺流而下去找寻她的脚步,美丽的伊人,又仿佛徘徊在水中的小岛。心心念念之中,你不顾青衫已被河水浸湿,汗珠已从额前滴下。心中对伊人的执念,推着你穿过迂回弯曲的河流,试图挽留她一抹清亮的微笑。寻不得,也只留下一声轻叹。

晨曦悄悄划破了雾霭,周围的一切渐渐清晰,只是伊人已经无踪无影。你静伫在水边,豁然开朗。也许她只是惊鸿一瞥的女神,你与她之间可望却不可及的距离,亦是最美。

爱情里,尽管两情相悦是所有人的期待,但很多人还是不能如愿。就像《蒹葭》中的男子。读过《蒹葭》,我才发觉,单相思很美,残缺的美。心中对她的渴望和思念促使自己前进――因为你,我想要变成更好的人。只想在她伤心时递给她一个笑容,只想在她无助时为她独挡一面,只想让她一直笑下去――她笑了,我就禁不住跟着笑。

《蒹葭》里的单相思,因为芦苇和白露,让人实在琢磨不透这伊人究竟身在何处,正是这种美好的意境,让他的单相思变得独一无二。单相思注定是一个人的爱情,不是占有,而是全部给予。

?就像徐志摩写给梁启超的信:“我将于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那一段同样美得执着的民国单相思,一思,竟是几十年。徐志摩飞机失事,林徽因写下洋洋洒洒的长篇悼文纪念他。在她的生命里,梁思成要有,徐志摩也要有。出场的顺序不同,总是决定你在他生命中扮演什么角色。单相思的爱情,无论哪个时代,都令人落泪也蹙眉。这一种不同于两情相悦的孤独,在古老而悠长的诗歌里,一唱,就是千年。

单相思美,但究竟还是心痛的。所以,愿你的生命里总有“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的'等待,好让你的付出从此变得珍贵。

《子衿》: 思念是一种病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思念一个人,就像满眼热泪,慢慢熬成冰凉的苦水。”

《子衿》是童年就熟烂于心的一篇,小女孩的时候在念,如今长成大女孩,依旧喜爱这首古风悠悠的诗。

透过墨香,我看到了那样的一个女子,蹙着秀美,望眼欲穿。她在城头踱步徘徊,吟唱着这首歌,心中念着她的心上人。女子心中急切,又忍不住娇嗔心上人不主动来信。你青青的玉佩啊,勾起了我心中如发三千的思念。纵使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何不来看我?在城阙左等右盼,却怎么也见不到你的影子。你可知与你一日不见,便如独自度过了多少漫长的秋天啊。

读至此,忽想起温庭筠的《望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这阕词中的女子同《子衿》中的主人公一样,为等候自己所爱之人,一个独倚江楼,一个徘徊城头。朝朝暮暮的守候,只为相见时如花锦簇的笑容。都是独守空闺的落寞女子,只盼着有一个一起看海的人,也不愿多言。

思念是爱情里永恒的话题。“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自以为是最令人黯然泪下的一句。想念你,让我老了许多。那些没有你的日子,实在难熬。就这样,岁月匆匆而过,不留痕迹。多愁善感,催人忽生白发,犹记你说爱我六尺青丝,如今青春的容颜已经不在,唯有思念,让我肝肠寸断。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远方的你让我思念不已,眼看着衣带又要宽一圈,脸色憔悴又苍白。这就是爱情的苦涩。可是我从不后悔这么辛苦地爱你。此生若能与你相伴,再痛苦一点又如何?一个人连吃饭都味同嚼蜡,春天的桃花又开了,可是你还没有来。

只愿与你在有生之年仔细琢磨这人世,这山,这水,这云。只为与你相遇。“胡马依北风,越鸟朝南枝”,你我相隔千山万水。你在北风里听马儿悲壮的嘶鸣,我在南方看鸟儿依在朝南生长的树枝上歌唱。想你的时候总会望望天空,这天,清淡恬静。无论我们相隔多远,至少,我们还在同一片天空下呼吸,还在同一片大地。

思念总是爱情里最动人的部分。甜蜜的思念,唇角带笑,身上的阳光也抖落在大地上;伤感的思念是一个冰凉的枕头和一双疲倦的眼。多么想此刻就在你左右,顾你周全。思念是爱情的一种病。“喜你为疾,药石无医。”若思念是不治之症,那么我愿在思念的泪水中消散。爱情,总是要人倾尽所有。

想一个人很辛苦,但至少,那个人还在,他带给你希望和力量,那一股暖流还在心中涌动。

至少,他一笑,便倾了你的城。

《击鼓》: 反战的玫瑰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生活在一个平凡的世界,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动作,虽是平淡,却也安逸。这里没有硝烟与战火,没有恐惧与强迫。这里提倡平等和民主,天空蓝得仿佛刚被洗过。所以读到《击鼓》,心中涌出许多不同于别诗的感动。

那是一个征夫的爱情,没有风花雪月和情话缠绵。生与死的距离,就这样在我眼前展开。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浩浩荡荡的军队将要出征,号令进军的鼓声震彻天际。其中他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兵,极目远眺至前路飞扬的黄土,他的心中涌动着茫然与恐慌。前面的路充满着未知,他心有不甘,为何要用几万人的生死作赌注,来陪君主玩一场权利的游戏。面对生死,他畏惧了 ,心中牵挂着还守候在灶边的妻子。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与他同服徭役的人,都去修筑城墙,就算工作辛苦又早出晚归,但无论你在外面经受了怎样的痛苦,至少转过村口,那盏温暖的橘灯,还亮着,只为守候你的归来。可是他,却被推上战场,用自己的生命去证明一些所谓正义与权利。他多么羡慕那些修筑城墙的劳工啊,此刻,他的泪水混入泥土,好像从来没有存在过。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跟随着大将军公孙子仲去打仗,陈国与宋国的矛盾匆匆。归期未定,甚至能否在混战之中苟延残喘,都是未知数。他忧虑不堪,家中那个无依无靠的爱人啊,此刻他是多么害怕失去生的机会,多么害怕再也见不到她。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我的爱人啊,我连住在哪里也不知,甚至我葬在哪里也不知,我的马和我,也许就死在那片树林。如今眼前一副荒凉与破败,尸横遍野,旗靡辙乱,萧索之至。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回想起临行那日他握着她的手,在天地间许下诺言,只愿牵着你的手,就这样一直到老。如今到了生与死的境地,他隔着千山万水思念心中的爱人,一时间涌起无数慨叹与柔情,都在匆忙中化作乌有。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不是我不想兑现对你许下的盟誓,是我们的距离太远。他望着路边无名的小花喃喃自语。地老天荒的海誓山盟终究在尘世间幻灭了。因为这些无关生死的战争,多少家破人亡,多少妻离子散,多少本可以享受现世静好的百姓,被推上战场,无助的拿着一把无用兵器,不知道明天的方向。

《击鼓》是一朵反战的玫瑰。那回响在耳边的十六个字,如同镌刻在我心上一般深刻。我甚至无暇顾及刚开的百合,看着这字字鲜红的生死誓言,不禁落泪。人类看似傲视一切,但面对生死离别,竟变得如此懦弱渺小。生与死的距离究竟是太远。若来世我们还能结为夫妻,那一刹,便是永恒。

选择不了是生是死,但如果可以选择的我爱你,就一定会紧紧牵住你的手,再也不放开。

孔子评价《诗经》“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诗经》里记载过千百种美丽的爱情,但无论是一心执念的单相思,让人肝肠寸断的相思病,还是生离死别的海誓山盟,都沉淀着历史的光华,永不褪色。读《诗经》,细细品味出真正的文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诗经》中大多作品,尤其是国风,大都是庶民生活中情感的表达。没有浮华的语言,质朴的如同狂野里的草木,这些天地之间朴素纯真的爱情故事,亘古未变,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诗经》中的赠物定情

《诗经》中的赠物定情是爱情诗的一个侧面,女子赠男子瓜果香草,男子赠女子玉石动物,互相表达着最真实最原始的爱恋。

赠物在男女之间要表达的是“永以为好也”的意愿。而“定情信物”如《玉簪记》中的玉簪,《长生殿》中的金钗、钿盒等等成为了男女爱情的见证,是故事进展必不可少的因素。将时光倒回至《诗经》年代,爱情同样令人回味无穷,其定情信物与后世话本子里出现的大相径庭,但却另有一番滋味在其中。

一、现象描述

为了更好地对这一现象进行说明,此处先以一九八二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由余冠英先生译注的《诗经选》为基础,对《诗经》中出现的赠物定情的诗篇进行大致地列述。

女赠男:国风·召南·摽有梅(梅)

国风·邶风·绿衣(绿衣)

国风·邶风·静女(贻管)

国风·陈风·东门之枌(握椒)

国风·豳风·七月(衣裳、裘衣)

男赠女:国风·召南·野有死麕(死麕)

国风·卫风·氓(布匹)

国风·郑风·女曰鸡鸣(杂配)

男女互赠:国风·卫风·木瓜(木瓜桃李、美玉)

国风·郑风·瑧洧(芍药)

虽然由选本无法窥见其全貌,但是以管窥豹也可看出些许端倪。首先,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在赠物主体上主要是女性:女性赠物有7篇,男性赠物只有5篇。所谓“信者,诚也”,而在《卫风·氓》中男性赠送的作为求婚的布匹,最后已经失去了作为定情信物的意义。然后是男女赠物选择的差异。从《诗经》中看来,赠物包括鲜花香草、瓜果、珠宝、动物、衣裳布匹。女方选择赠物主要是鲜花香草、瓜果以及衣裳;男方则会选择动物以及珠宝类。

二、原因说明

为什么赠物者主要是女性?《周礼·媒氏》记载:“仲春三月,会令男女,于是明也,奔者不禁,若无故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无家者而用之……凡男女阴讼,听之于胜国之社”。可见,在《诗经》年代,礼教不严,礼义廉耻未立,出于人口繁殖的考虑及生殖崇拜等原因,仲春三月成为男女追求爱与性的狂欢节。那么为什么在《诗经》中女性在这一方面表现得更为主动呢?窃以为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当时是母系社会,人们一般是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女性在生殖上的优势在当时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二则是由于当时的生产力,女性所赠送的瓜果花草之类更易得,但是玉石动物等物则稍显珍贵——生产力的低下使得象征女子的物品流通性更大。

那么为什么是上述物品成为了诗经时代的定情信物呢?为什么(女)投我以木瓜,(男)报之以琼琚?可从诗经《小雅·斯干》中得到一些启示:“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男孩子出生收到的是“璋”,玉器类;女孩子收到的是“瓦”,纺织用具。由此可以看出社会对男女明确的社会分工和成长期盼。

女性的“瓦”与女子赠送给情郎的'瓜果香草以及男性所赠动物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说是男女的社会代表物,所以当男女双方将自己手中的梅、握椒、绿衣与猎物等交给对方就意味着选择与承诺,绝对当得起“定情信物”之“情”之“信”。

对男子所赠玉器的解释,生殖崇拜为更多人所信服。男性生殖器官曾被视为神物,有语曰:“男性生殖器的崇拜可以说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即在文明很高的种族里也可以找到”。中国男性生殖器崇拜自古有之,“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就有石祖、木祖、陶祖的崇拜,其中‘祖’字之‘且’为男性生殖器的象征符号,而‘且’字为汉字‘祖’字的古体。石祖即是形态颇似男性生殖器的自然石。”此处的玉璋则是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性文化的一种变现,男子所配玉石都与男性生殖器有着惊人类似的形状。所以可以认为男子送玉石类的赠物定情是一种变相的求欢。如《郑风·女曰鸡鸣》中,男子赠以杂配,一则是表达爱意,更多应该是求欢之意。女性生殖器官崇拜在赠物定情类诗歌中同样是有体现的,如《东风·东门之枌》中“抱椒”取的是多子之意。

最后我们来看看男女互赠定情信物的现象。这主要是体现在《卫风·木瓜》与《郑风·瑧洧》两首诗中。《木瓜》诗中互赠之物为木瓜与美玉,可以以上文所述进行解释。而《瑧洧》诗中男女互赠之物为芍药,所赠之物一致,用上文所述来解释难免显得牵强。若要细细说来,我们可以先看看“芍药”为何物。唐朝苏鹗《苏氏演义》卷下:“牛亨问曰:‘将离别,赠之芍药者何?’答曰:‘芍药一名将离,故临别以赠之,故离别以赠之。’”另一方面在古代勺与约同声,恋人借此结恩情、结良缘。很显然,在此处取第二种意思。而二人赠物一致的原因与二人爱情故事发生的时间背景有关,仲春三月,上巳佳节,芍药类似流通货币,没有男女差异。而芍药的审美功能则暗示了男女关系中对美的需求。

《诗经》里的定情物

喜欢《诗经》里的《木瓜》句子:“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这便是那个时代最纯美的爱情,一个男子爱上了一个女孩,海誓山盟是常有的,彼此站在村口,或者海滩。手牵着手,眼望着眼,依依惜别。快分手的时候,女孩子给了男孩子一个木瓜,这是很普通的礼物,男孩子居然要用美玉来交换。并说美玉也不单是回报,只希望我能永永远远把你见到;女孩子觉得过意不去,再见到的时候,给了男孩一个木桃,那男子一见女孩如此明丽动人,便把上好的琼瑶给了她,还说给你琼瑶也不是为了回报,只希望你今后能把我记在脑海里。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再见女孩子的时候,女孩子打扮得更是楚楚动人,男孩子心动了。这时候女孩子交给他一块木李,男孩子做梦都搂在自己怀里,于是把最好的美玉交到女孩子手里,说我这也不是回报,只是希望你今后能记住我。

爱情是如此动人,让男孩子心里恍然若失,连做梦也带着甜蜜的微笑。男孩子或许是帅哥,像晋朝潘安那样的容貌,潘安每次上街,都会造成交通阻塞,好多女孩和少妇都向他车里扔水果!这场面着实火爆。不知道帅哥潘安内心是窃喜,还是有一份无奈的尴尬。毕竟每次上街都这样做,帅哥还有没有隐私了?看男孩的这个举动,大概没有潘安令人神往。因为古人很少有整容,万一没有潘安的容貌,岂不坏了?据说潘安的发小张载也是个文艺青年,一看每次和潘安在一起,大家都那么热情,于是居然自己一个人前往,结果别人扔起了板砖,他被砸得不亦乐乎,从此看见女孩子就躲。因此假如有不漂亮的男孩子上街,有个心仪的女孩对他倾吐爱慕之情,那男子如何不喜之若狂?

回头再看这首诗,朱熹先生说:“言人有赠我以微物,我当报之以重宝,而犹未足以为报也,但欲其长以为好而不忘耳。疑亦男女相赠答之词,如《静女》之类。”“你赠给我果子,我回赠你美玉”,与“投桃报李”不同,回报的东西价值要比受赠的东西大得多,这体现了一种人类的高尚情感(包括爱情,也包括友情)。这种情感重的是心心相印,是精神上的契合,因而回赠的东西及其价值的高低在此实际上也只具有象征性的意义,表现的是对他人对自己的情意的珍视,所以说“匪报也”。“投我以木瓜(桃、李),报之以琼琚(瑶、玖)”,其深层语义当是:虽汝投我之物为木瓜(桃、李),而汝之情实贵逾琼琚(瑶、玖);我以琼琚(瑶、玖)相报,亦难尽我心中对汝之感激。

其实男女相爱,送什么东西倒在其次,关键在于那份感觉。情人眼里出西施,只要是对方需要的,那就是要天上的星星,彼时觉得也不是难事。看看汉朝的张衡当年也曾经挣扎:“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从之梁父艰。侧身东望涕沾翰。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路远莫致倚逍遥,何为怀忧心烦劳……我所思兮在雁门,欲往从之雪。侧身北望涕沾巾。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路远莫致倚增叹,何为怀忧心烦惋。”

是呀,人生知己难求,遇到一个如花似玉的美人,而又真心懂你,虽千金一笑,足矣,那种幸福感是发自内心的。

拓展:

《诗经》里的爱情

秋水渺渺,芦苇繁密的生长在河中,白露还未消散,空气中的水珠有些清冷。这个有关伊人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你在河边偶遇一泛舟河上的女子,她的面容在水雾里模糊不清。你逆流而上去追寻她,浩荡的水波和曲折的河道不能熄灭你炽热的爱情。追寻心上人的路是这么漫长,那伊人却是踪影不定。歌声恍惚之间又飘到了河中央,朦胧的清晨,映着你淡淡的忧伤。这长势旺盛的芦苇啊,就好像你心中对她缠绵的思念。随即顺流而下去找寻她的脚步,美丽的伊人,又仿佛徘徊在水中的小岛。心心念念之中,你不顾青衫已被河水浸湿,汗珠已从额前滴下。心中对伊人的执念,推着你穿过迂回弯曲的河流,试图挽留她一抹清亮的微笑。寻不得,也只留下一声轻叹。

晨曦悄悄划破了雾霭,周围的一切渐渐清晰,只是伊人已经无踪无影。你静伫在水边,豁然开朗。也许她只是惊鸿一瞥的女神,你与她之间可望却不可及的距离,亦是最美。

爱情里,尽管两情相悦是所有人的期待,但很多人还是不能如愿。就像《蒹葭》中的男子。读过《蒹葭》,我才发觉,单相思很美,残缺的美。心中对她的渴望和思念促使自己前进――因为你,我想要变成更好的人。只想在她伤心时递给她一个笑容,只想在她无助时为她独挡一面,只想让她一直笑下去――她笑了,我就禁不住跟着笑。

《蒹葭》里的单相思,因为芦苇和白露,让人实在琢磨不透这伊人究竟身在何处,正是这种美好的意境,让他的单相思变得独一无二。单相思注定是一个人的爱情,不是占有,而是全部给予。

?就像徐志摩写给梁启超的信:“我将于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那一段同样美得执着的民国单相思,一思,竟是几十年。徐志摩飞机失事,林徽因写下洋洋洒洒的长篇悼文纪念他。在她的生命里,梁思成要有,徐志摩也要有。出场的顺序不同,总是决定你在他生命中扮演什么角色。单相思的爱情,无论哪个时代,都令人落泪也蹙眉。这一种不同于两情相悦的孤独,在古老而悠长的诗歌里,一唱,就是千年。

单相思美,但究竟还是心痛的。所以,愿你的生命里总有“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的'等待,好让你的付出从此变得珍贵。

《子衿》: 思念是一种病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思念一个人,就像满眼热泪,慢慢熬成冰凉的苦水。”

《子衿》是童年就熟烂于心的一篇,小女孩的时候在念,如今长成大女孩,依旧喜爱这首古风悠悠的诗。

透过墨香,我看到了那样的一个女子,蹙着秀美,望眼欲穿。她在城头踱步徘徊,吟唱着这首歌,心中念着她的心上人。女子心中急切,又忍不住娇嗔心上人不主动来信。你青青的玉佩啊,勾起了我心中如发三千的思念。纵使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何不来看我?在城阙左等右盼,却怎么也见不到你的影子。你可知与你一日不见,便如独自度过了多少漫长的秋天啊。

读至此,忽想起温庭筠的《望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这阕词中的女子同《子衿》中的主人公一样,为等候自己所爱之人,一个独倚江楼,一个徘徊城头。朝朝暮暮的守候,只为相见时如花锦簇的笑容。都是独守空闺的落寞女子,只盼着有一个一起看海的人,也不愿多言。

思念是爱情里永恒的话题。“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自以为是最令人黯然泪下的一句。想念你,让我老了许多。那些没有你的日子,实在难熬。就这样,岁月匆匆而过,不留痕迹。多愁善感,催人忽生白发,犹记你说爱我六尺青丝,如今青春的容颜已经不在,唯有思念,让我肝肠寸断。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远方的你让我思念不已,眼看着衣带又要宽一圈,脸色憔悴又苍白。这就是爱情的苦涩。可是我从不后悔这么辛苦地爱你。此生若能与你相伴,再痛苦一点又如何?一个人连吃饭都味同嚼蜡,春天的桃花又开了,可是你还没有来。

只愿与你在有生之年仔细琢磨这人世,这山,这水,这云。只为与你相遇。“胡马依北风,越鸟朝南枝”,你我相隔千山万水。你在北风里听马儿悲壮的嘶鸣,我在南方看鸟儿依在朝南生长的树枝上歌唱。想你的时候总会望望天空,这天,清淡恬静。无论我们相隔多远,至少,我们还在同一片天空下呼吸,还在同一片大地。

思念总是爱情里最动人的部分。甜蜜的思念,唇角带笑,身上的阳光也抖落在大地上;伤感的思念是一个冰凉的枕头和一双疲倦的眼。多么想此刻就在你左右,顾你周全。思念是爱情的一种病。“喜你为疾,药石无医。”若思念是不治之症,那么我愿在思念的泪水中消散。爱情,总是要人倾尽所有。

想一个人很辛苦,但至少,那个人还在,他带给你希望和力量,那一股暖流还在心中涌动。

至少,他一笑,便倾了你的城。

《击鼓》: 反战的玫瑰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生活在一个平凡的世界,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动作,虽是平淡,却也安逸。这里没有硝烟与战火,没有恐惧与强迫。这里提倡平等和民主,天空蓝得仿佛刚被洗过。所以读到《击鼓》,心中涌出许多不同于别诗的感动。

那是一个征夫的爱情,没有风花雪月和情话缠绵。生与死的距离,就这样在我眼前展开。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浩浩荡荡的军队将要出征,号令进军的鼓声震彻天际。其中他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兵,极目远眺至前路飞扬的黄土,他的心中涌动着茫然与恐慌。前面的路充满着未知,他心有不甘,为何要用几万人的生死作赌注,来陪君主玩一场权利的游戏。面对生死,他畏惧了 ,心中牵挂着还守候在灶边的妻子。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与他同服徭役的人,都去修筑城墙,就算工作辛苦又早出晚归,但无论你在外面经受了怎样的痛苦,至少转过村口,那盏温暖的橘灯,还亮着,只为守候你的归来。可是他,却被推上战场,用自己的生命去证明一些所谓正义与权利。他多么羡慕那些修筑城墙的劳工啊,此刻,他的泪水混入泥土,好像从来没有存在过。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跟随着大将军公孙子仲去打仗,陈国与宋国的矛盾匆匆。归期未定,甚至能否在混战之中苟延残喘,都是未知数。他忧虑不堪,家中那个无依无靠的爱人啊,此刻他是多么害怕失去生的机会,多么害怕再也见不到她。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我的爱人啊,我连住在哪里也不知,甚至我葬在哪里也不知,我的马和我,也许就死在那片树林。如今眼前一副荒凉与破败,尸横遍野,旗靡辙乱,萧索之至。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回想起临行那日他握着她的手,在天地间许下诺言,只愿牵着你的手,就这样一直到老。如今到了生与死的境地,他隔着千山万水思念心中的爱人,一时间涌起无数慨叹与柔情,都在匆忙中化作乌有。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不是我不想兑现对你许下的盟誓,是我们的距离太远。他望着路边无名的小花喃喃自语。地老天荒的海誓山盟终究在尘世间幻灭了。因为这些无关生死的战争,多少家破人亡,多少妻离子散,多少本可以享受现世静好的百姓,被推上战场,无助的拿着一把无用兵器,不知道明天的方向。

《击鼓》是一朵反战的玫瑰。那回响在耳边的十六个字,如同镌刻在我心上一般深刻。我甚至无暇顾及刚开的百合,看着这字字鲜红的生死誓言,不禁落泪。人类看似傲视一切,但面对生死离别,竟变得如此懦弱渺小。生与死的距离究竟是太远。若来世我们还能结为夫妻,那一刹,便是永恒。

选择不了是生是死,但如果可以选择的我爱你,就一定会紧紧牵住你的手,再也不放开。

孔子评价《诗经》“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诗经》里记载过千百种美丽的爱情,但无论是一心执念的单相思,让人肝肠寸断的相思病,还是生离死别的海誓山盟,都沉淀着历史的光华,永不褪色。读《诗经》,细细品味出真正的文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诗经》中大多作品,尤其是国风,大都是庶民生活中情感的表达。没有浮华的语言,质朴的如同狂野里的草木,这些天地之间朴素纯真的爱情故事,亘古未变,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