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后妃宫廷诗句 李商隐《隋宫(一)》翻译赏析 隋宫(一) 李商隐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 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

李商隐《隋宫(一)》翻译赏析

隋宫(一)

李商隐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

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诗文解释:

长安宫殿锁在一片烟霞之中,又想要把江都作为帝都。如果不是因为玉玺归属李渊,炀帝的锦船还会游遍天涯。现在隋宫中只有腐草没有萤火,垂柳上经常有暮鸦停歇。如果炀帝在地下遇到陈主,难道还再问“后庭花”?

译文:

长安城闻名的隋宫,在烟霞中锁闭;却想把遥远的扬州,作为帝业基地。

若不因天命,玉玺归龙凤之姿李渊;隋炀帝的锦缎龙舟,早该驶遍天际。

如今腐草中,萤火虫早就绝了踪迹;隋堤上的杨柳枝,唯有暮鸦的聒啼。

断帝荒淫而亡国,黄泉若遇陈后主,岂敢把亡国名曲后庭花,重新提起?

词语解释:

芜城:指扬州。

日角:额角饱满象太阳,古代认为有帝王之相。

句解: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

“紫泉”本名紫渊,是流经长安北部的一条河,唐时为避唐高祖李渊的讳而改名紫泉。这里用“紫泉宫殿”借代长安隋宫,为的是选取有色彩的字面与“烟霞”相互映衬,不仅烘托出隋宫的雄伟壮丽,也给人一种色彩繁艳、富丽堂皇的感觉。可是,如此巍峨的宫殿却闲置不用,深锁于烟霞之中,这是为什么呢?只因为贪图享乐的隋炀帝想把芜城作为另一个帝都了。

“芜城”,隋朝时称江都,唐时称广陵,即今天的扬州。南朝刘宋时期的大诗人鲍照曾经有感于该地的荒芜,作了一篇《芜城赋》。李商隐不说江都,也不称广陵,却偏偏用“芜城”指代当时还颇为繁华的扬州,是有着深意的:因为太多的兴亡旧事,扬州再繁华也总是容易勾起荒芜残败的历史回忆;而今日取其为帝家,难保明日不成为芜城。

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玉玺”,皇帝特用的印章,用玉制成,这里指代国家政权。“日角”,迷信说法,古人认为从骨相能够看出人一生的贵贱来,人的额骨突出饱满如日,是帝王之相。史书记载,唐高祖李渊起兵反隋之前,就有人吹捧他“日角龙庭”,必得天下。这里是用“日角”指代李渊。“锦帆”,暗指隋炀帝南游一事,那时他所乘的龙舟都用锦缎做船帆,所过之处,奢华无比。这两句是说,如果不是因为隋朝被灭,皇帝的玉印落到李渊的手里,隋炀帝哪会游玩到江都就满足呢?他那奢华无比的船队,应该是会一直浩浩荡荡地开到天边去吧!

“不缘”、“应是”,表明作者是在用虚拟的语气推想历史上没有发生的事情。隋炀帝不是不想,而是没有来得及罢了。这样的推断突出了隋炀帝的穷奢极欲,同时暗中点出因奢靡腐败而亡国的隋炀帝是至死都不可能悔悟的。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古人认为萤火虫是从腐草中化生出来的。史书载,隋炀帝夜晚出游,事先命人大量搜集萤火虫,到时放出,光照山谷,为此还专门建了个“放萤院”。如今,当年的隋宫已经成为废墟,虽有腐草,却见不到萤光。这不仅是说隋宫已化为灰烬,一片荒凉,也是在讽刺隋炀帝奢靡昏庸,搜刮无度,以致萤火虫都绝了迹!

隋炀帝为了出游江都,开凿运河,沿岸筑堤,栽种杨柳,称为隋堤。诗中的“垂杨”“暮鸦”,都是指隋堤上的景物。在这个曾经沧桑的地方,如今惟有杨柳长久如斯,暮色中还不时传来老鸦的叫声,透出无限凄凉。而想当年杨广南游的时候,千帆万马,水陆并进,鼓乐喧天,旌旗蔽空,隋堤两岸,暮鸦哪敢栖息!

诗人把“萤火”和“腐草”联系在一起,今“无”,暗示昔“有”,不仅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且留给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意蕴深长,是公认的名句。清代的方东树就赞叹说,这两句诗“兴在象外,活极妙极,可谓绝作”。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陈后主”,指南朝陈末代国君陈叔宝,以荒淫亡国闻名。他宠爱后妃张丽华,整天听歌看舞、喝酒作乐。《玉树后庭花》就是他自制的宫廷舞曲,被后人斥之为“亡国之音”。陈国是被隋朝灭掉的,陈叔宝亡国后投降了隋朝,和当时做隋朝太子的'杨广很熟。据《隋遗录》记载,隋炀帝游扬州时,曾经梦见过死去的陈后主,隋炀帝请张丽华为他舞一曲《玉树后庭花》,陈叔宝讥笑他说,你不也贪欢吗?当初你还老挖苦我。

隋炀帝曾亲眼目睹陈叔宝是如何荒淫亡国的,不但不吸取前朝的教训,而且还变本加厉,以至重蹈覆辙。他如果在地下遇见了陈叔宝的话,难道还好意思再请张丽华舞一曲《玉树后庭花》吗?

评解:

这首诗妙在虚处着笔,不说隋炀帝奢靡贪欢至死不悟,而假设若非国亡身死,必将玩乐无极,不到天涯不罢休。不说隋炀帝的荒淫远甚于陈后主,而以如若两人地下相遇,隋炀帝也是无颜相见的,当不便再提《玉树后庭花》之事。这样的描绘不仅给诗歌留下极大的想象空间,而且扩充了诗歌的容量,以少胜多,包孕丰厚。虽无一字正面指责隋炀帝,却字字讥刺,入木三分。

善于对比也是这首诗的高妙之处,紫泉宫殿自古帝王之家,却弃置不用,跑到扬州去重建宫舍,其贪欲可见。今日有腐草而无萤火的对比,昔年有垂柳而无暮鸦的对比,把历史的感伤与失落渲染得格外厚重。即便是在景物的描写中,诗人也不动声色地进行历史的叙述与批判,大大地增加了诗歌的叙事容量和情感强度。

题解:

李商隐晚年曾担任盐铁推官,大中十一年(857)左右,他抵达扬州赴任。江东一带是南朝故地,金陵(今南京)为六朝古都,李商隐往来于江淮之间,目睹前朝遗迹,抚今追昔,写下了大量咏史怀古诗。

“隋宫”指的是隋炀帝杨广在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营建的行宫。杨广曾于大业元年(605)到大业十二年(616)十余年间三次巡游江都,大兴土木,大肆挥霍,穷奢极欲。这首诗以强烈的语气讽刺隋炀帝贪图享乐、荒淫误国,名为怀古,实为警世。李商隐诗集中以“隋宫”为题的诗歌有好几首,这只是其中的一首。

诗文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诗。题目“隋宫”,指的是隋炀帝杨广在江都营建的行宫江都宫、显福宫和临江宫等。此诗批判了历史上荒淫无度,穷奢极欲的君王,对他们的亡国行径给予了嘲讽。全诗借古喻今,内容深刻,手法巧妙,风趣而又有力。

这也是一首咏史吊古诗,内容虽是歌咏隋宫,其实乃讽刺炀帝的荒淫亡国。

首联点题,写长安宫殿空锁烟霞之中,隋炀帝却一味贪图享受,欲取江都作为帝家。颔联却不写江都作帝家之事,而荡开一笔,写假如不是因为皇帝玉玺落到了李渊的手中,炀帝是不会以游江都为满足,龙舟可能游遍天下的。颈联写了炀帝的两个逸游的事实。一是他曾在洛阳景华宫征求萤火数斛,“夜出游山放之,光遍岩谷”;在江都也修了“放萤院”,放萤取乐。一是开运河,诏民献柳一株,赏绢一匹,堤岸遍布杨柳。作者巧妙地用了“于今无”和“终古有”,暗示萤火虫“当日有”,暮鸦“昔时无”,渲染了亡国后凄凉景象。尾联活用杨广与陈叔宝梦中相遇的典故,以假设反诘的语气,揭示了荒淫亡国的主题。陈是历史上以荒淫亡国而著称的君主。他降隋后,与太子杨广很熟。后来杨广游江都时,梦中与死去的陈叔宝及其宠妃张丽华相遇,请张舞了一曲《玉树后庭花》。此曲是了陈所为,是反映宫廷生活的淫靡,被后人斥为“亡国之音”。诗人在这里提到它,其用意是指炀帝重蹈陈后主覆辙,结果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全诗采用比兴手法,写得灵活含蓄,色彩鲜明,音节铿锵。

李商隐《隋宫(二)》翻译赏析

隋宫(二)

李商隐

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

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

【诗文解释】

隋炀帝乘着兴致南游从不戒严,皇宫中谁还省察谏书,春天全国上下都忙着裁制宫锦。一半用作障蔽泥土,一半用作了船帆。

【词语解释】

九重:指宫廷。

宫锦:按照宫廷规制,特制的锦。

①隋宫:隋炀帝杨广建造的行宫。《舆地纪胜》:“淮南东路,扬州江都宫,炀帝于江都郡置宫,号江都宫。”《嘉庆一统志》:“江苏省扬州府古迹:临江宫在江都县南二十里,隋大业七年,炀帝升钓台临扬子津,大燕百僚,寻建临江宫于此。显福宫在甘泉县东北,隋城外离宫。……江都宫在甘泉县西七里,故广陵城内。中有成象殿,水精殿及流珠堂,皆隋炀帝建。……十宫在甘泉县北五里,隋炀帝建。”《寰宇记》:“十宫在江都县北五里,长阜苑内,依林傍涧,高跨冈阜,随城形置焉。曰归雁、回流、九里、松林、枫林、大雷、小雷、春草、九华、光汾。”

②南游:隋炀帝为满足其荒淫享乐的欲望,曾多次巡游江都。不戒严:古代皇帝外出,要实行戒严,隋炀帝南游,为显示天下太平了自己的华贵气派,不加戒严。《晋书·舆服志》:“凡车驾亲戎,中外戒严。”此言不戒严,意谓炀帝骄横无忌,毫无戒备。

③九重:指皇帝居住的深宫。省(xǐng):明察,懂得。谏书函:给皇帝的谏书。《隋书·炀帝纪》载:隋炀帝巡游,大臣上表劝谏被杀数人,遂无人敢谏。公元618年(大业十四年),在行宫被其部下宇文化及所弑。

④举国:全国。宫锦:按照宫廷规定的格式织成的供皇家使用的高级锦缎。

⑤障泥:马鞯,垫在马鞍的下面,两边下垂至马蹬,用来挡泥土。《隋书·食货志》:“大业元年(605),造龙舟,凤榻、黄龙、赤舰、楼船、篾舫……幸江都……舳舻相接,二百余里。”[2-3]

译文

隋炀帝为南游江都不顾安全,九重宫中有谁理会劝谏书函。

春游中全国裁制的绫罗锦缎,一半作御马障泥一半作船帆。

【赏析】

这首七绝,通过精心的选材和独创性的构思,只用寥寥二十八个字,就在惊人的广度和深度上揭露了隋炀帝杨广荒淫害民的反动本质。杨广党政十四年,把绝大部分时间用于佚游享乐。诗人描写了炀帝出游的情景,批评了炀帝的荒淫、奢侈,全诗层层深入,以小见大,寓意深刻。

第一句极写隋炀帝由荒淫而到智昏、不顾常理的地步。他在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凿通大运河以后,一而再,再而三地“乘兴南游”,句中“不戒严”三字,活脱脱勾画出隋炀帝乐其所乐,不顾一切,得意至于忘形的心态。

第二句续写隋炀帝的昏庸残暴,隋炀帝因奢侈淫逸而昏庸残暴,而昏庸残暴的德行,又促其奢侈淫逸——这两者是互为因果的。句中的“九重”,指皇帝住的地方;谁省,即谁悟。“谁”,实指隋炀帝,当时他手下的官员如崔民象等人,目睹各地民不聊生、发生动乱的情况,曾上表劝谏隋炀帝戒奢节俭,结果被杀。这句看上去像反诘口气,实为陈述;“谁省”二字,很有力度,隋炀帝根本不把属下的劝谏放在眼里,诗句从这一特定角度,概写隋炀帝冒天下之大不韪,完全不顾民心的向背,一意孤行、昏暴腐朽的行径。

最后两句,写隋炀帝南游时,竭尽全国财力,把贵重的宫锦用作马鞯、船帆。宫锦,按照宫廷制定的规格而织的锦缎;障泥,即马鞯,用它垫在鞍上和垂在马背两旁以障泥土,所以叫障泥。这两句诗兼用铺写、夸张、讽刺的手法,意境深远:且看春风似剪刀,裁尽全国宫锦用作南游的马鞯和船帆,民脂民膏竟被如此挥霍、作践;而普天之下的百姓,由水路(运河一带)进而到陆路,都遭到隋炀帝南游人马的骚扰,简直落到了不能忍受的地步。那潜在的灭国的危机,那澎湃的覆舟之水,毕见于读者眼底。

杨广当政十四年,把绝大部分时间用于佚游享乐。诗人抨击隋炀帝耗费全国大量人力物力,以达到个人寻欢作乐的目的,真可谓倾天下之所有只为填一己之私欲,并终于导致国灭身亡,他的'倒行逆施使得李商隐气愤填膺,所以就向他挥笔声讨。其实诗人深为忧虑自己所处的时代社会,此诗的意义在于借古讽今。其次此诗注意运用典型材料,做到以点带面。诗人举南游江都以概其余,显示了选材上的艺术匠心,又从三次南游江都中,抓住几个典型事例,略作点化,就收到了借一斑窥全豹的艺术效果。据史料记载,隋炀帝南游,整个船队用挽士八万余人,皆以锦丝为袍。卫兵所乘,又有数千艘。舳舻相接200余里,骑兵沿岸而行。船队所到之处,皆供水陆珍奇。如此挥霍铺张,恐怕令一般诗人不知从何处下笔才好。而李商隐独具慧眼,只在“宫锦”两字上做文章,用于“障泥”者则泛指陆行,用于“帆”则泛指水行。这样便能以小见大,以个别见一般。

这首咏史诗,描写了炀帝出游的情景,批评了炀帝的荒淫、奢侈,全诗层层深入,以小见大,寓意深刻。它在宛转中显出严正气象,深刻揭示了隋王朝灭亡的历史原因。借古讽今,是令晚唐君王寝食不安的,诗人另有一首也题作《隋宫》的七律诗,诗中也写到隋炀帝的南游——隋炀帝的帝位被李唐取代,方才终止他的龙舟的漫游,与这首七绝一样,写得极为灵动而含蓄,极富讽刺意味。

李商隐:隋宫

《隋宫》

作者:李商隐

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

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

注解】:

1、九重:指皇帝所居。

2、障泥:马鞯。

韵译】:

隋炀帝为南游江都不顾安全,

九重宫中有谁理会劝谏书函。

春游中全国裁制的绫罗锦缎,

一半作御马障泥一半作船帆。

评析】:

这首七绝讽刺了隋炀帝的.奢侈昏淫。诗选取典型题材,揭露炀帝纵欲拒谏,不顾国家安危和人民死活的丑恶本质,暗示隋朝灭亡的难免。开头两句点出南游的一意孤行,绘出独夫民贼的嘴脸。三、四句借制锦帆点化耗尽民力之罪。语简意赅,贬刺颇深。

李商隐《隋宫》

隋宫

李商隐

乘兴南游不戒严,

九重①谁省谏书函。

春风举国裁宫锦,

半作障泥②半作帆。

【注释】

①九重:指皇帝所居。

②障泥:马鞯。

【简析】

这首七绝讽刺了隋炀帝的奢侈昏淫。诗选取典型题材,揭露炀帝纵欲拒谏,不顾国家安危和人民死活的丑恶本质,暗示隋朝灭亡的.难免。开头两句点出南游的一意孤行,绘出独夫民贼的嘴脸。三、四句借制锦帆点化耗尽民力之罪。语简意赅,贬刺颇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