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雅淮上多诗句 淮上女《减字木兰花淮山隐隐》的诗词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减字木兰花·淮山隐隐【注】 淮上女 淮山隐隐,千里云峰千里恨。 淮水悠悠

淮上女《减字木兰花淮山隐隐》的诗词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减字木兰花·淮山隐隐【注】

淮上女

淮山隐隐,千里云峰千里恨。

淮水悠悠,万顷烟波万顷愁。

山长水远,遮住行人东望眼。

恨旧愁新,有泪无言对晚春。

注:南宋宁宗嘉定末年,金国军队南侵,掳掠了大批淮上良家妇女北归,作者就是其中之一。她于泗州客舍间题此词。

(1)请对“万顷烟波万顷愁”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进行简要赏析。(4分)

(2)请简要分析作者在词中所表达的丰富感情。(6分)

参考答案

(1)运用了反复、夸张、比喻的手法。反复是将两个“万顷”间隔使用,夸张是把烟波的.面积夸大,比喻是把愁比作烟波。这就突出了烟波之广、忧愁之多,同时使抽象的愁具体化,更加形象。(写出两种修辞手法即可,每种1分。对修辞手法加以解说,指出表达效果两分)

(2)1. 对金兵入侵之恨。作者被掳掠是因为金兵入侵,作者用“千里云峰”来形容自己的怨恨,可见恨之深。2.为被掳北的颠沛流离和屈辱生活而担忧。流泪对晚春写出 了作者北上的状态和对未来生活的担忧。3.对故乡的不舍之情。作者一路上“东望”故乡,对故乡充满了恋恋不舍之情。(每点2分)

减字木兰花淮上女阅读答案及赏析

原文:

减字木兰花·淮山隐隐

淮上女

淮山隐隐,千里云峰千里恨。淮水悠悠,万顷烟波万顷愁。

山长水远,遮断行人东望眼。恨旧愁新,有泪无言对晚春。

减字木兰花·斜红叠翠字词解释:

①淮山:指淮河两岸所见山峰。隐隐:不明显,不清晰。

②淮水:指淮河,源出河南桐柏山,东流经安徽,入江苏洪泽湖。悠悠:遥远。

③烟波:雾气迷蒙的水坡

④东望:词人被掳北上,所以向东眺望故乡。

⑤恨旧愁新:即旧恨新愁,指对金人统治者的恨,对自己艰难处境的愁。

减字木兰花·斜红叠翠翻译:

远望淮山高耸入云,连绵不绝,这千里的山峦承载着我千里的悲恨。淮水浩渺悠悠,万里波涛寄托了我万里的愁思。

山长水远,挡住了行人眺望的眼。痛恨过去的战争,也忧愁未来的日子。面对着晚春,流着泪水,不知该说些什么。

减字木兰花·斜红叠翠阅读答案:

试题:

(1)《减字木兰花·题雄州驿》中主要通过 、 等意象写出了北国荒寂悲凉的景象,表达词人的忧愁和悲愤之情;而淮上女写的词中主要通过 、烟波迷茫等意象写出了告别故乡山河、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眷恋的忧愁和悲愤之情。

(2)任选一画横线的句子进行赏析。

答案:

(1)白草 黄沙 孤村(三者任选其二)淮水浩渺

(2)示例:蒋词中借大雁南飞,反衬自己“归路难”的痛苦,“万结愁肠”四字概括了女词人内心愁苦之深、之重。

淮词中“山长水远”照应上阕的“千里云峰”“万顷烟波”,“遮断行人东望眼”以细节描写表现女词人频频回首却不能见到故乡的情形,形象地表现了她不忍离去的痛苦。

减字木兰花·斜红叠翠创作背景:

作者淮上女,金兴定末(1222左右)金人南侵,被掠北去,题此词于旅舍壁。

减字木兰花·斜红叠翠赏析:

词的上阙,写她被掳北去,不得不离别故乡山河时的沉痛心情。上阕四句,一山一水,两两相对,可以说是一副十分工整的对联,在词作中,它又是不很常见的.隔句对。“云峰”、“烟波”,既写山高水阔,又写出春天雨多云多的景象,再加上作者心伤情苦,泪眼朦胧,因此山河呈现出一片迷茫的景象。“云峰”前冠以“千里”,“烟波”前冠以“万顷”,写出了祖国的河山壮丽,暗示作者对它的深情。但此时却满目疮痍,河山破碎,大批人民被掳北去,不能安居故土,这万千愁恨怎能不一齐迸发!“千里恨”、“万顷愁”极好地表现了作者的深仇大恨。同时,她移情于物,移情于淮河山水,使山河也充满了愁恨,因为它们是这场患难的最好见证。千里,从纵的角度形容愁恨;万顷,从横的方面予以夸张,这样的表现手法就将愁绪这种无形的情感有形化了。具体化了,它与以往的某些表现手法有所差异: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胡楚《寄人》:“若将此恨同芳草,犹恐青青有尽时。”他们着重表现的是愁恨之无穷。应该说这些写愁之作都各自有其艺术的独创性。但这个淮上良家女的这两句词却在读者心理上造成一种泰山压顶、窒息心胸之感。

词的下阕写她被驱赶向西,而她的心却一直向东。“山长水远,遮断行人东望眼。”两句既是对上片的总结,又是作者眷恋山河的进一步具体描写她离开家乡越来越远,眷恋的感情也越来越重。她一步一回头地看着自己的家乡,直至山水完全遮断了她的视线。天涯沦落,何时能回到故乡的怀抱?这一切使她感到茫然。这一去,也许是永无归日了,只能此刻回首东望,直至“遮断”为止。“东望眼”三字,真实地写出了被掳者逼迫而不得已,朝西北方向行进而不断回望故乡的情景,极形象地表现了她不忍离去的痛苦。面对着这一切,“恨旧愁新,有泪无言对晚春。”这恨,是指对金人南犯之恨,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无耻南逃之恨;这愁,是为乡土遭受蹂躏而愁,为被掳后的屈辱生活和颠沛流离而愁。旧恨加新愁,让一个弱女子如何经受得了!“恨旧愁新”四字,一般用作“新愁旧恨”,语意显得平淡。而将“恨”、“愁”二字前置,不但使句尾协韵,加强了音韵美,且构成了两个节奏紧促、意思完整的短句,使人感到语新气逼。末句刻画了一个哀怨至极而又沉默无语的形象。“有泪无言”,是她的一腔悲愤无处、也无人可以倾诉,只有和着泪水忍声吞下这时代加给她的深重灾难,这实际上也是对南宋投降派君臣的一种无声的谴责。“晚春”既点出被掳的时间,也含有春光将逝无可奈何的情思。

这首小词诉说的是一个被金人暴力胁迫的无力抗争的弱女子的遭遇与悲苦,凄恻动人,它能引起人们对女主人公的无限同情。词的形式义富有民歌的特色,写山写水,说愁说恨,回环往复,一唱三叹,读之令人回肠荡气。

个人资料:

淮水边良家女子。姓名不详。南宋嘉定间(金兴定末),金人南侵,被掳去。事见《续夷坚志》,并词一首。

减字木兰花阅读理解答案

减字木兰花

春怨

独行独坐,独倡独酬还独卧。伫立伤神,无奈轻寒著摸人。

此情谁见,泪洗残妆无一半。愁病相仍⑶,剔尽寒灯梦不成。

注释:朱淑真是一位容貌出众、善绘画、通音律、工诗词、乐交游的才女,但婚姻不美满,婚后抑郁寡欢,故诗词中多忧愁怨恨之语。②著摸:撩拨、沾惹。③仍:重复。④剔:剪剔灯心的动作。

(1)请就上片中的独字作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①独,孤独。无论是行走静坐还是吟唱应和,以至卧倒于床榻,都是凄楚孤零、独自一人,揭示了其婚姻不美满的现实,(2分)②五独连用(重复使用),充分表现出女词人的孤独与寂寞之情,从而塑造了一个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女词人的形象。(2分)(答题思路:根据行为分析心理情感,再到分析人物形象。)

(2)概括女词人在下片中用特写镜头摄取的两幅生动的画面,并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①泪洗残妆图。女词人思前虑后、痛定思痛,不由得泪水滚滚,眼泪洗去了脸上大半脂粉。女词人热爱生活、珍惜青春,因而是一个爱打扮的.人,现在竟听任泪洗残妆毫不顾惜,令人催泪悲思。(2分)②夜剔寒灯图。女词人在愁病交加、恶性循环的劣境中,每每因抑郁难平、心意烦乱而夜不能寐,只得面对那昏黄暗淡的灯光,把灯芯挑了又挑。(2分)

阅读练习二:

(1)独字历来被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6分)

(2)请结合全词分析,词中是如何表现怨的。(6分)

【参考答案】

(1)①词人连用五个独字,突出了孤独寂寞之意,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②五个独字写出了日常生活中词人的孤独,塑造了词人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孤苦形象。③五个独字反复出现,一唱三叹,有回环往复之音乐美,强化了情感。(每点2分)

(2)①反复手法。首句五个独字反复出现,突出了孤独之意,怨情自在其中。②动作和肖象描写。伫立伤神泪洗残妆等,写出了词人悲伤哀怨的形象。③直抒胸臆。词中伤神愁病梦不成等词句,直接道出了词人的春怨之情。(第一点1分,二、三点各2分)

赏析:

这首词语言自然婉转,通俗流丽,篇幅虽短,波澜颇多。上片以五个独字,写出了女词人因内心孤闷难遣而导致的焦灼无宁、百无一可的情状,全是动态的描写。伫立伤神两句,转向写静态的感觉,但意脉是相承的。下片用特写镜头摄取了两幅生动而逼真的图画:一幅是泪流满面的少妇,眼泪洗去了脸上大半的脂粉;另一幅是她面对寒夜孤灯,耿耿不寐。

剔尽寒灯的落脚点不在剔字(剪剔灯心的动作),而在尽字。尽字是体现时间的。所谓梦又不成灯又烬(欧阳修《玉楼春》),显然是彻夜无眠。对于孤凄愁病的闺中人,只写这一泪、这一夜的悲苦,其他日子里也是完全可以想象的。又何况是此情谁见,无人见,无人知,无人慰藉,无可解脱!自写苦情,情长词短,其体会之深,含蕴之厚,有非男性作家拟闺情之词所能及者。

向子湮《减字木兰花》的阅读答案

减字木兰花

向子諲

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

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

【试题】

(1)“斜红叠翠”一句,“红”“翠”和“献”字对春景的描写各有其妙,请简要分析。

(2)本词隐含了怎样的伤感之情?

【参考答案】

(1)“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借代叶。含蓄而形象。“斜”字描绘出花朵的多姿,“叠”字则凸显了枝叶的繁密。

(2)既有对自然“风与日”摧残百花的伤感,又有对社会“风与日”摧残香花所喻君子的伤感。

(2010年四川省高考语文试题)

作者介绍

向子諲(yīn)(1085~1152) 南宋词人。字伯恭,自号芗林居士。临江(今属江西)人。北宋末曾以恩荫补假承奉郎。出知开封府咸平县,执法刚直,颇有政声。宣和初,任江淮发运司主管文字。又以直秘阁为京畿转运副使,兼发运副使。南宋初,他坚持抗金,曾于建炎三年(1129)率潭州军民抵抗强大的金兵。历任州府长官。官至户部侍郎、徽猷阁直学士。后因上章反对与金使议和,忤秦桧意,被迫辞职,居新淦芗林。他的"宏才伟绩,精忠大节"(胡寅《题酒边词》),很受当时人们的嘉许。其诗以南渡为界,前期风格绮丽,南渡后多伤时忧国之作。有《酒边词》二卷。

【注释】

减字木兰花木:《减字木兰花》,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简称《减兰》。双调四十四字,与《木兰花》相比,前后片第一、三句各减三字。

红、翠:借代修辞,代指红花与绿叶。

何许:何处。

花神:掌管花的神。

献瑞:呈献祥瑞。

粲粲:鲜明的样子。

裳衣:古时衣指上衣,裳指下裙。后亦泛指衣服。

天孙:指传说中巧于纺织的仙女,即织女。

机:织机。

妙质:美的资质、才德。

不耐:不能忍受。

遮围:遮拦,围护。

春光:春天的风光,景致。

造次:仓促,匆忙。

归:归去。

【译文】

红花多姿,绿叶茂密,是何处的花神前来呈献这一派祥瑞啊。(花草)那鲜明的衣服,真像是从织女那里割来了一织机的锦缎。拥有真正馨香、美妙资质的花草,不能忍受人世间的风吹与日晒。(我)尽力遮拦围护花草,不想让春天的风光这样匆忙地归去。

【赏析】

这是一首咏唱春日百花争艳的迷人景象的词作。写得艳丽浓郁,光采照人,真可谓字字珠玑,行行锦绣。但言语深处,隐然有伤感意。

上阕仅用寥寥四句,便写出了一片花团锦簇、灿烂照眼的艳阳春光。“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中,前句使用代称手法,以“红”代花,以“翠”代叶,达到含蓄而不直露的'效果;一个“斜”字,写出花朵娇柔多姿、毫不呆板之态,一个“叠”字,则强调了叶片争茂繁密的长势。后一句是对眼前花繁叶茂的美景充满惊奇地赞叹,“何许”,即何处;“献瑞”中的“瑞”是祥瑞、吉祥之义。春天到来,百花盛开,千朵万朵的红花在翠绿的枝叶映衬下明艳照眼,这是何处飞来的花神为点缀人间作出的精心奉献!“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二句,仍然着意写花态之美,前句采用了拟人手法,径直以穿衣着裳的“花神”指花;“粲粲”是鲜明的样子。后句中的“天孙”即织女星,《史记·天官书》中有“河鼓大星……其北织女。织女,天女孙也”的记载,在这里则指神话中精于织锦的织女。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花神们身上色泽鲜艳、光华夺目的衣裙,都是用从天上手艺最高的织女的织锦机上割下的锦绣制成。这般景象只应天上才有,人间能得几回看到!这是词人对令人陶醉的春光发出的由衷的赞叹。

下阕四句写花的内在质地与对春光的爱惜。“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中,以纯“真”写花的香,以美“妙”写花的质,真可谓玉质天香,它们怎能经受得住浊世间的狂风吹与烈日晒的摧残!“着意遮围”之句承上启下,要小心翼翼地为百花遮风挡雨,不使它受伤害,只这样做还不行,要使百花常开不败,关键的是“莫放春光造次归”,一定要拉住春光,千万不要让它轻易随便地归去。这是词人发自心底的呼声,写尽了对盛开的充满生气、携着春光的繁花的缱绻之情。

若沿袭自《诗经》、《楚辞》以来的传统来看,词人显然是以香花喻君子,“真香妙质”之句可见;而摧残香花的“风”、“日”则隐喻朝中奸佞的权臣。这便给予该词以深刻的社会含义。据该篇后记文字“绍兴壬申春,芗林瑞香盛开,赋此词。是年三月十有六日辛亥,公下世。此词,公之绝笔也”,可知这首词写于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二年(1152)“瑞香盛开”的春天;因词人自号“芗林居士”,可见“芗林”系指其所居之处;是年三月十六日词人要执意挽留的“春光”尚未归去,而词人却辞世而长去了,这首留世词作,便成了他向世人向春光告别的绝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