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一夜无梦到徽州 汤显祖《游黄山白岳不果》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游黄山白岳不果 【明】汤显祖 序:吴序怜予乏绝①,劝为黄山、白岳之游,不果。 欲识金银气,多从黄

汤显祖《游黄山白岳不果》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游黄山白岳不果

【明】汤显祖

序:吴序怜予乏绝①,劝为黄山、白岳之游,不果。

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②游。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注:①乏绝:潦倒,困穷。②黄白:即徽州境内的黄山、白岳山。明代中期,徽州商业兴盛,商贾富甲天下。

(1)《尚书·尧典》说“诗言志”。“志”,就是思想、抱负、志向。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试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4分)

(2)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试举一种手法作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诗的前两句,“金银气”表明徽州是一个充满铜臭味的地方;“黄白游”表明时人追逐富贵,趋之若鹜。诗的后两句,写诗人平生只痴迷于尘世外的绝美之境,从不逐“金银气”,从不做富贵梦。一个“痴”字直抒胸臆,抒发出诗人的平生之志:痴迷高远,鄙夷富贵。(评分说明:答出其“志”,痴迷高远、不慕金钱、鄙夷富贵等意思,2分。结合原诗作简要分析,2分。)

(2)此诗所用手法有:

①对比,将时人“黄白游”与诗人“痴绝处”对比,于对比中表达诗人的平生之志趣。

②双关,黄白二字,既指黄山、白岳,又比喻黄金白银。

③借代:以“金银”和“徽州”借代富贵,引人联想,形象鲜明,凝练生动。

④比喻:以“梦”比喻追求、心志,既形象又含蓄。(评分说明:答对手法2分,举例赏析2分)

作者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汤氏祖籍临川县云山乡,后迁居汤家山(今抚州市)。出身书香门第,早有才名,他不仅于古文诗词颇精,而且能通天文地理、医药卜筮诸书。34岁中进士,在南京先后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礼部祠祭司主事。

简析:

从诗人的经历和品格来讲,这首诗既不是歌颂“黄白”景色的美丽,也不是表达向往去徽州,而是发出一生的感慨。诗人写这首诗时正是穷困潦倒的时候,朋友多次相邀劝告,希望他到徽州求得发达的机会,然而却都未成行。诗句中的“黄白”,明指黄山、白岳山,暗喻黄金、白银,即官位俸禄。无论是何因使其不果,都不能推断出汤显祖对徽州的.赞美之意。事实上,诗一开头就把徽州描述成一个充满铜臭的地方:要沾财气,多半要到黄山、白岳山间的徽州去。这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明清时期徽商名满天下,富可敌国,徽州自然也当是个众人羡慕的流金之地。但这一切与风光之美无关,与潦倒的剧作家也无关。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不肯低头求人的心态:都说富贵在徽州,可惜我一辈子想都没想过要去徽州。

参考赏析:

《游黄山白岳不果》,诗题中的“白岳”,指的是休宁齐云山。齐云山与湖北武当山、四川鹤鸣山、江西龙虎山并称“中国四大道教名山”,又与黄山并称“黄山白岳”。汤显祖在诗作中,“黄山白岳”便简作“黄白”。

全诗四句,其实是写“因果”。即前两句写原因,后两句写结果。全诗的主旨在前,而不是后人看重的后两句。

前两句不可忽略是“金银”与“黄白”,而妙绝的是:“金银”与“黄白”,又巧妙地联系起了“黄金白银”,并且与道教密切关联——所谓“黄白术”,亦即炼金术。《抱朴子内篇》卷十六题目就叫《黄白》,开首曰:“黄者,金也。白者,银也。古人秘重其道,不欲指斥,故隐之云尔。”更重要的是,徽商崛起始于明嘉靖年间,而汤显祖正生于此。资本原始积累期,徽商不可能吟风弄月,只会是一心钻在钱眼里。

《黄贞文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黄贞文传

(清)杨凤苞

黄淳耀,字蕴生,号陶庵。嘉定县人。少即以圣贤自期。尝作日历,昼所为,夜必书之。缊袍粝食,不苟取一钱。崇祯十六年,试礼部,有要人谕意,欲荐为榜首,峻却之。成进士,不谒选而归。

南都①初建,求仕者争趋之,淳耀独不赴。或问故,应曰:“某公素善余,今方与当国者比,往必为彼牢笼矣。君子始进必以正,岂可损名义以徇之耶?”卒不往。迨嘉定被围,偕弟渊耀暨侯峒曾.龚用圆.张锡眉诸人固守。及城破,兄弟并诣城西竹胜庵。将死,僧止之曰:“公未仕,可勿死也。”淳耀曰:“城亡与亡,此儒者分内事耳。今借上人一片干净土,死得所矣。”索笔书曰:“弘光元年七月四日,进士黄淳耀自裁于城西僧舍。呜呼!进不能宣力王朝,退不能洁身自隐,读书寡益,学道无成,耿耿不昧,此心而已。”遂衣冠北向再拜,自经死。

渊耀字伟恭,年十五,补诸生。幼颖异,甫就傅,即向学。既乃受业于兄,悉得其绪论,平居谈道讲德,往往启其所未及。性狷介,不妄交游。淳耀登第后,与之书曰:“传胪②时,人见鼎甲先上殿,皆啧啧称羡,以为登仙,吾此时叹息无限。天地间自有为数千年一人.数百年一人者,今人必不肯为数千百年之一人,而必欲为三年之一人,可笑也!”渊耀得书,益以品节自厉。就义时,见兄头帻坠地,复下拾而冠之,乃就缢于右。

淳耀所著诗.古文.制举业,原本六经,旁通三史③,规范先正④,皆传于世。卒年四十一。门人私谥贞文。渊耀卒年二十二。有《谷帘学吟》。兄弟死时,口血喷壁间,入砖寸许,其迹历久不灭云。

(选自《续古文观止》)

【注】①南都:南明福王政权的首都南京。②传胪:殿试后宣旨唱名。③三史:指《史记》《汉书》《后汉书》。④先正:先贤。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苟取一钱

苟:或许

B.某公素善余

善:交好

C.往往启其所未及

启:陈述

D.益以品节自厉

厉:磨砺

11.下列各组语句,全都说明黄贞文“忠诚磊落”的一组是

①昼所为,夜必书之

②缊袍粝食,不苟取一钱

③成进士,不谒选而归

④及城破,兄弟并诣城西竹胜庵

⑤城亡与亡,此儒者分内事耳

⑥平居谈道讲德,往往启其所未及

A.①②③

B.③⑤⑥

C.②④⑤

D.②③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黄淳耀到礼部参加考试,有显要人物想推荐他做官,被他严词拒绝。因为他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

B.在民族危亡关头,黄淳耀挺身而出,率志士抵抗入侵,城破后自缢而死,表现出凛然难犯的民族气节。

C.黄淳耀的品节对他的弟弟有着重要的'影响,在黄淳耀就义后,弟弟渊耀戴着哥哥掉下的头巾从容就义。

D.黄淳耀写作的诗文.置办的产业都已传在世上,文章最后对兄弟死时的细节描写更是富有传奇色彩。

13.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君子始进必以正,岂可损名义以徇之耶?(3分)

(2)进不能宣力王朝,退不能洁身自隐,读书寡益,学道无成。(3分)

(3)既乃受业于兄,悉得其绪论,平居谈道讲德,往往启其所未及。(4分)

参考答案

10.A(苟:苟且,随便)

11.D(①是说黄淳耀有记日记的习惯,生活态度严谨;④是说城被攻破后兄弟二人一同来到竹胜庵;⑥是说弟弟黄渊耀的)

12.B(A项应是有显要人物想推荐他做第一;C项应是看见哥哥的头巾掉在地上,便拾起替他戴好;D“制举业”不是指“置办产业”,应是指“写应试文章”)

13.

(1)君子初进身必须循着正道,怎么可以损伤名义而屈从私情呢?

(2)向前不能替国家出力,退后不能隐居保持自身清白,读书缺乏收获,学道没有成绩。

(3)不久就跟哥哥读书,完全学到了哥哥的思想主张。平时讲论品学修养,常常陈述他哥哥所没有讲到的义理。

文言文翻译

黄淳耀,字蕴生,号陶庵。嘉定县人。从小就以圣贤的标准要求自己。曾经写日记,白天做的事,晚上必定记下来。穿乱麻作絮的袍子,吃糙米饭,不随便拿一文钱。崇祯十六年到礼部参加考试,有一个显要人物示意,想推荐他做第一,被他严词拒绝。中进士后,没有到礼部等候选官就回家了。

南京南明政权刚成立时,求官的人争相前往,只有黄淳耀没去。有人问他不去的原因,他回答说:“某公向来与我交好,如今正与主持国政的人勾结,我如果前去,必定会被他笼络。君子初进身必须循着正道,怎么可以损伤名义而屈从私情呢?”到底没有去。等到嘉定城被清兵包围,他便同弟弟渊耀和侯峒曾.龚用圆.张锡眉等人坚守城池。等到城被攻破,兄弟二人一同来到城西的竹胜庵。正要自尽的时候,庵里的和尚制止他说:“你还没有做官,可以不必死。”淳耀说:“城沦陷了,人就应该殉难,这是读书人职分内的事情罢了。如今借上人这一块干净的地方,就死得其所了。”说完向和尚讨了笔写道:“弘光元年七月四日,进士黄淳耀在城西僧舍内自尽。唉,向前不能替国家出力,退后不能隐居保持自身清白,读书缺乏收获,学道没有成绩,忠心耿耿,光明磊落,这颗心就是了。”写完,就穿好衣服戴好帽子,向北拜了两拜,自缢而死。

渊耀,字伟恭,十五岁时,补了生员。小时候特别聪明,刚刚跟老师读书,就立志向学,不久就跟哥哥读书,完全学到了哥哥的思想主张。平时讲论品学修养,常常陈述他哥哥所没有讲到的义理。为人谨慎小心,不胡乱结交朋友。淳耀考中进士后,给他写信说:“殿试后宣旨唱名时,人们看到鼎甲(状元.榜眼.探花)先上殿,都啧啧称赞,羡慕不已,认为成仙一般,我这时却无限叹息。天地之间,有愿意做数千年才出一人.数百年才出一人的人,现在的人竟不肯做数千年.数百年才出的一个人,却只想做三年中就出的一个人,可笑啊!”渊耀得了这封信,更加磨砺自己的品德气节。就义时,看见哥哥的头巾掉在地上,便下来拾起替他戴好,才在哥哥的右边自缢而死。

淳耀所著的诗.古文.应试文章,根基在六经,广通《史记》和前后《汉书》,以先贤为准则,都已传在世上。死时才四十一岁,门人给他的谥号叫贞文。渊耀死时只二十二岁,有《谷帘学吟》诗稿。兄弟俩死的时候,口中的血喷射到墙壁上,透入砖中一寸左右,这血迹经历很长时间仍没有褪去。

黄贞文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黄贞文传

(清)杨凤苞

黄淳耀,字蕴生,号陶庵。嘉定县人。少即以圣贤自期。尝作日历,昼所为,夜必书之。缊袍粝食,不苟取一钱。崇祯十六年,试礼部,有要人谕意,欲荐为榜首,峻却之。成进士,不谒选而归。

南都①初建,求仕者争趋之,淳耀独不赴。或问故,应曰:“某公素善余,今方与当国者比,往必为彼牢笼矣。君子始进必以正,岂可损名义以徇之耶?”卒不往。迨嘉定被围,偕弟渊耀暨侯峒曾.龚用圆.张锡眉诸人固守。及城破,兄弟并诣城西竹胜庵。将死,僧止之曰:“公未仕,可勿死也。”淳耀曰:“城亡与亡,此儒者分内事耳。今借上人一片干净土,死得所矣。”索笔书曰:“弘光元年七月四日,进士黄淳耀自裁于城西僧舍。呜呼!进不能宣力王朝,退不能洁身自隐,读书寡益,学道无成,耿耿不昧,此心而已。”遂衣冠北向再拜,自经死。

渊耀字伟恭,年十五,补诸生。幼颖异,甫就傅,即向学。既乃受业于兄,悉得其绪论,平居谈道讲德,往往启其所未及。性狷介,不妄交游。淳耀登第后,与之书曰:“传胪②时,人见鼎甲先上殿,皆啧啧称羡,以为登仙,吾此时叹息无限。天地间自有为数千年一人.数百年一人者,今人必不肯为数千百年之一人,而必欲为三年之一人,可笑也!”渊耀得书,益以品节自厉。就义时,见兄头帻坠地,复下拾而冠之,乃就缢于右。

淳耀所著诗.古文.制举业,原本六经,旁通三史③,规范先正④,皆传于世。卒年四十一。门人私谥贞文。渊耀卒年二十二。有《谷帘学吟》。兄弟死时,口血喷壁间,入砖寸许,其迹历久不灭云。

(选自《续古文观止》)

【注】①南都:南明福王政权的首都南京。②传胪:殿试后宣旨唱名。③三史:指《史记》《汉书》《后汉书》。④先正:先贤。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苟取一钱 苟:或许

B.某公素善余 善:交好

C.往往启其所未及 启:陈述

D.益以品节自厉 厉:磨砺

5.下列各组语句,全都说明黄贞文“忠诚磊落”的一组是( )

①昼所为,夜必书之 ②缊袍粝食,不苟取一钱 ③成进士,不谒选而归 ④及城破,兄弟并诣城西竹胜庵 ⑤城亡与亡,此儒者分内事耳 ⑥平居谈道讲德,往往启其所未及

A.①②③ B.③⑤⑥ C.②④⑤ D.②③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黄淳耀到礼部参加考试,有显要人物想推荐他做官,被他严词拒绝。因为他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

B.在民族危亡关头,黄淳耀挺身而出,率志士抵抗入侵,城破后自缢而死,表现出凛然难犯的民族气节。

C.黄淳耀的品节对他的弟弟有着重要的影响,在黄淳耀就义后,弟弟渊耀戴着哥哥掉下的头巾从容就义。

D.黄淳耀写作的诗文.置办的产业都已传在世上,文章最后对兄弟死时的细节描写更是富有传奇色彩。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君子始进必以正,岂可损名义以徇之耶?

(2)进不能宣力王朝,退不能洁身自隐,读书寡益,学道无成。 

参考答案:

4.答案 A(解析 苟:苟且,随便。)

5.答案 D(解析 ①是说黄淳耀有记日记的习惯,生活态度严谨;④是说城被攻破后兄弟二人一同来到竹胜庵;⑥是说弟弟黄渊耀的)

6.答案 B(解析 A项应是有显要人物想推荐他做第一;C项应是看见哥哥的头巾掉在地上,便拾起替他戴好;D“制举业”不是指“置办产业”,应是指“写应试文章”)

7.答案 (1)君子初进身必须循着正道,怎么可以损伤名义而屈从私情呢?(“始”“以”“徇”各1分,大意2分)

(2)向前不能替国家出力,退后不能隐居保持自身清白,读书缺乏收获,学道没有成绩。(“宣力”“洁身”“寡”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黄淳耀,字蕴生,号陶庵。嘉定县人。从小就以圣贤的标准要求自己。曾经写日记,白天做的事,晚上必定记下来。穿乱麻作絮的袍子,吃糙米饭,不随便拿一文钱。崇祯十六年到礼部参加考试,有一个显要人物示意,想推荐他做第一,被他严词拒绝。中进士后,没有到礼部等候选官就回家了。

南京南明政权刚成立时,求官的人争相前往,只有黄淳耀没去。有人问他不去的原因,他回答说:“某公向来与我交好,如今正与主持国政的人勾结,我如果前去,必定会被他笼络。君子初进身必须循着正道,怎么可以损伤名义而屈从私情呢?”到底没有去。等到嘉定城被清兵包围,他便同弟弟渊耀和侯峒曾.龚用圆.张锡眉等人坚守城池。等到城被攻破,兄弟二人一同来到城西的竹胜庵。正要自尽的时候,庵里的和尚制止他说:“你还没有做官,可以不必死。”淳耀说:“城沦陷了,人就应该殉难,这是读书人职分内的事情罢了。如今借上人这一块干净的地方,就死得其所了。”说完向和尚讨了笔写道:“弘光元年七月四日,进士黄淳耀在城西僧舍内自尽。唉,向前不能替国家出力,退后不能隐居保持自身清白,读书缺乏收获,学道没有成绩,忠心耿耿,光明磊落,这颗心就是了。”写完,就穿好衣服戴好帽子,向北拜了两拜,自缢而死。

渊耀,字伟恭,十五岁时,补了生员。小时候特别聪明,刚刚跟老师读书,就立志向学,不久就跟哥哥读书,完全学到了哥哥的思想主张。平时讲论品学修养,常常陈述他哥哥所没有讲到的义理。为人谨慎小心,不胡乱结交朋友。淳耀考中进士后,给他写信说:“殿试后宣旨唱名时,人们看到鼎甲(状元.榜眼.探花)先上殿,都啧啧称赞,羡慕不已,认为成仙一般,我这时却无限叹息。天地之间,有愿意做数千年才出一人.数百年才出一人的人,现在的人竟不肯做数千年.数百年才出的一个人,却只想做三年中就出的一个人,可笑啊!”渊耀得了这封信,更加磨砺自己的品德气节。就义时,看见哥哥的头巾掉在地上,便下来拾起替他戴好,才在哥哥的右边自缢而死。

淳耀所著的诗.古文.应试文章,根基在六经,广通《史记》和前后《汉书》,以先贤为准则,都已传在世上。死时才四十一岁,门人给他的谥号叫贞文。渊耀死时只二十二岁,有《谷帘学吟》诗稿。兄弟俩死的时候,口中的血喷射到墙壁上,透入砖中一寸左右,这血迹经历很长时间仍没有褪去。

汤显祖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汤显祖,字若士,临川人。少善属文,有时名。张居正欲其子及第,罗海内名士以张之。闻显祖及沈懋学名,命诸子延致。显祖谢弗往,懋学遂与居正子嗣修偕及第。显祖至万历十一年始成进士。授南京太常博士,就迁礼部主事。十八年,帝以星变严责言官欺蔽,并停俸一年。显祖上言曰:“言官岂尽不肖,盖陛下威福之柄潜为辅臣所窃,故言官向背之情,亦为默移。御史丁此吕首发科场欺蔽,申时行属杨巍劾去之。御史万国钦极论封疆欺蔽,时行讽同官许国远谪之。一言相侵,无不出之于外。于是无耻之徒,但知自结于执政。所得爵禄,直以为执政与之。纵他日不保身名,而今日固已富贵矣。给事中杨文举奉诏理荒政,征贿巨万。抵杭,日宴西湖,鬻狱市荐以渔厚利。辅臣乃及其报命,擢首谏垣。给事中胡汝宁攻击饶伸,不过权门鹰犬,以其私人,猥见任用。夫陛下方责言官欺蔽,而辅臣欺蔽自如。夫今不治,臣谓陛下可惜者四:朝廷以爵禄植善类,今直为私门蔓桃李,是爵禄可惜也。群臣风靡,罔识廉耻,是人才可惜也。辅臣不越例予人富贵,不见为恩,是成宪可惜也。陛下御天下二十年,前十年之政,张居正刚而多欲,以群私人,嚣然坏之;后十年之政,时行柔而多欲,以群私人,靡然坏之。此圣政可惜也。乞立斥文举、汝宁,诫谕辅臣,省愆悔过。”帝怒,谪徐闻典史。稍迁遂昌知县。二十六年,上计京师,投劾归。又明年大计,主者议黜之。李维祯为监司,力争不得,竟夺官。家居二十年卒。

显祖意气慷慨,善李化龙、李三才、梅国桢。后皆通显有建竖,而显祖蹭蹬穷老。三才督漕淮上,遣书迎之,谢不往。

显祖建言之明年,福建佥事李琯奉表入都,列时行十罪,语侵王锡爵。言惟锡爵敢恣睢,故时行益贪戾,请并斥以谢天下。帝怒,削其籍。甫两月,时行亦罢。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命诸子延致 延:请

B.显祖祖谢弗往 谢:拒绝

C.擢首谏垣 垣:矮墙

D.省愆悔过 愆:错误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一言相侵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B.无不出之于外 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C.鬻狱市荐以渔厚利 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D.猥见任用 渐见愁煎迫

6.下列各句全都表现汤显祖“意气慷慨”的一组是 ( )

①显祖谢弗往 ②显祖至万历十一年始成进士

③言官岂尽不肖 ④李维祯为监司,力争不得

⑤遣书迎之,谢不往 ⑥列时行十罪

A.①③ B.②③ C.④⑤ D.③⑥

7.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评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汤显祖年青时就擅长写文章,张居正非常想招致当时有学名的汤显祖陪其子读书。

B.汤显祖认为是皇帝赐予大臣们的权力为辅臣所窃,致使言官无所适从。

C.汤显祖认为不论是张居正还是申时行任宰相,都没有尽职致使圣政可惜。

D.听了汤显祖的上言后,皇帝把申时行发配到徐闻任典史,后又调任遂昌任知县。

8.翻译文中画线语句。(6分)

(1)帝以星变严责言官欺蔽,并停俸一年。

(2)御史丁此吕首发科场欺蔽,申时行属杨巍劾去之。御史万国钦极论封疆欺蔽,时行讽同官许国远谪之。

(3)于是无耻之徒,但知自结于执政。所得爵禄,直以为执政与之。

参考答案:

4.C(官署)

5.D(A.项中的“相”分别是称代副词和副词“互相”的用法,B项“于”分别是介词“到”和“对”的用法,C.项“以”分别是连词“来”和介词“用”的用法,D.项中的'“见”均表被动)

6.A(“意气慷慨”意为“志气刚正不阿”)

7.D(不是申时行而是汤显祖)

8.(1)皇帝因为(谏官没有从接连发生的)日蚀星变上预测出灾祸严责谏官欺蔽圣上,并罚停止俸禄一年。

(2)御史丁此吕首先揭发考场舞蔽,申时行嘱托杨巍弹劾他。御史万国钦极力表奏边疆欺蒙之事,申时行又责令同官许国贬谪了他。

(3)于是那些无耻之人,只知道自己与那些执政者勾结。所得到的俸禄,也只认为是执政者所给。

参考译文:

汤显祖,字若士,临川人。年轻的时候擅长写文章,在当时很有名气。张居正想让自己的孩子科举中举,于是寻找各地有名气的学士与其子同习科考。听说汤显祖和沈懋的名气很大,于是让他的孩子去邀请。汤显祖谢绝不去,懋学于是辅导张居正的儿子读书,并一同考取了功名。汤显祖到万历十一年才考取了进士。并且自请前往南京任官太常寺博士,几年后就迁南京礼部祭祠司主事.万历十八年,皇帝因为(谏官没有从接连发生的)日蚀星变上预测出灾祸严责谏官欺蔽圣上,并罚停止俸禄一年。汤显祖上言说:“皇帝赐予大臣们的权力为辅臣所窃,致使言官无所适从。御史丁此吕首先揭发考场舞蔽,申时行嘱托杨巍弹劾他。御史万国钦极力表奏边疆欺蒙之事,申时行又责令同官许国贬谪了他。一旦言论侵犯,没有不被贬谪的。于是那些无耻之人,只知道自己与那些执政者勾结。所得到的俸禄,也只认为是执政者所给。就算以后家身名气不在,但是如今也已经大富大贵了。举事中杨文举奉皇上旨意治理荒政,却沿途征收贿赂巨万。到达杭州,白天在西湖设宴,鬻狱市荐以渔厚利。辅臣乃及其报命,擢首谏垣。给事中胡汝宁攻击饶伸,也不过是有权人的鹰犬,因为是他们的自己人,才得以任用。陛下方才责备言官欺蔽,然而辅臣们更是欺蔽自如,如果不治理的话,我认为陛下有四点可惜之处:朝廷以官爵厚禄培养有用的人,如今却为那些私人培养用人,所谓爵禄的可惜;大臣们一边倒向他们,不识廉耻,是人才的可惜;辅臣不符合条例给私人富贵,不见为恩,是宪法的可惜。陛下治理天下二十年,前十年的政事,张居正强硬并且私欲多,听信私人,恶势力放肆坏了政事;后十年的政事,申时行软弱而私欲多,也是听信私人,使大臣倒向他们跟从他们坏了政事。这些是圣上政事的可惜之处。希望圣上立刻斥责杨文举,胡汝宁,来诫谕其他辅臣,反省错误悔过。”皇上大怒,把汤显祖谪贬为徐闻典史。后来又依制迁为遂昌知县。万历二十六年,汤显祖趁任满赴京的机会,告部投劾,弃官而归。万历二十九年,主事者讨论罢免他。李维祯为监司,力争不得,借机削夺了他的官籍.汤显祖返家居住了二十年后去世。

汤显祖志气刚正不阿,像李化龙,李三才,梅国祯一样。但是他们三人都因通显而有建树,但是显祖却遭遇挫折直到穷老。三才督漕淮上,遣书迎之,却谢绝不去。

汤显祖谏言的第二年,福建佥事李琯奉表入京,列举申时行的十条罪行,言语冒犯了王锡爵。说只要王锡爵敢任意胡为,所以申时行乖张跋扈。请一并斥责以谢罪天下。皇帝大怒,削去他的官籍。刚两个月,申时行也被罢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