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水喻愁的诗句 浅论古诗词中的愁 摘要:在中国古诗词中,有许多反映离愁别绪的文学作品,古代的文人墨客们似乎有无穷无尽的咏愁叹怨之情。这些文坛前辈们或以实物喻愁,或借愁绪

浅论古诗词中的愁

摘要:在中国古诗词中,有许多反映离愁别绪的文学作品,古代的文人墨客们似乎有无穷无尽的咏愁叹怨之情。这些文坛前辈们或以实物喻愁,或借愁绪凭空发愁,他们运用比喻、拟人、夸张、象征等写作手法,写出了愁之深,写出了愁之长。文人墨客们之所以多愁善感,笔者认为究其原因无非有三,或因个人情绪使然,或因自然环境影响,或受社会背景所致。笔者在本文中分析了各位文人愁绪的不同表达方式,并结合具体诗词句子分析了愁绪产生的具体原因,最后部分提出了这些文学作品对现代文学的借鉴意义,并指出了继承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关键词:唐诗 宋词 愁绪 个人情愫 自然环境 社会背景

在中国古诗词中, “愁”是一种重要的语言表达方式。不知是古代文人大都多愁善感, 还是多愁善感之人才进行文学创作,中国古诗词中反映离愁别绪的文学作品多如繁星。从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 出自北门, 忧心殷殷(《邶风·北门》),再到南北朝时期的:自挂东南枝(《孔雀东南飞》),再到愁情几乎成泛滥之势的唐诗宋词元曲,最后到近现代诗歌,反映愁绪之情的文学作品可信手拈来。由此可见, 文人墨客咏愁叹怨之情由来已久。“愁”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绪,要将其表达出来、表达清楚实属不易,因为它不能感知:既看不见又摸不着,既听不到又闻不了;既没有具体形状,又没有相应重量;既没

有颜色,又没有味道。但在古诗词中,先前的文人们用心可谓独具,其表达可谓妙笔生花,古代文人墨客或通过“水”、船”、“月”等实物喻愁,或通过自己的愁绪凭空表达愁绪之情,运用比喻、拟人、夸张、象征等写作手法,写出了愁之深,写出了愁之长,把“愁”进行了具体化、形象化,使读者更能够直观的理解所要表达的愁绪,给后世留下了许多形容“愁”的名句。

一.古诗词愁绪的表现形式

(一)以实物寓愁

“水”“月”、“雨”、“船”等实物在反映离愁别绪的文学作品中可以稳居前列,似乎中国古人都有看水兴叹、驭船载愁、望月思愁得习惯。南唐后主李煜《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句,即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它形象地将愁进行了量化,使读者仿佛看到了像江水一样连绵不绝、无穷无尽的愁思。此处的水可以是江水,也可以是泪水,还可以是酒水。以水喻愁的还有很多,如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秦观的《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范仲淹的“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等名句。

以月喻愁的,莫过于大家耳熟能详的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通篇虽无一个愁字,但是大家读过这首诗之后,仿佛看到了一个惆怅的诗人,举着酒杯,时而望着明月,时而低头沉思,而作者低头沉思的对象正是自己魂牵梦绕的故乡,思念故乡而不得归,作者怎能不愁。正所谓“千里明月寄相思”,此处相思之对象是故乡也好,是情人也罢,所有相思之意仿佛只能寄托于明月,希望明月代为传达给故乡的亲人,传达给自己的情人,以表明自己的思念之情。

以雨喻愁的,如李清照《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黄昏十分,阴云不开,伴随着沥沥拉拉的小雨,听着点点的雨滴落在树叶上的声音,诗人感到了无比的单调乏味,看着身边空无一人,随之而来的是无尽的孤独之感,此时诗人的愁绪便应运而生,黄昏时分的凄风苦雨为诗人的生命悲凉提供了广阔的抒情空间,诗人借助对周围景物的描写,将自己内心的愁绪表达的淋漓尽致。

以船喻愁的,最为著名的要说李清照《武陵春》中:“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船也能载愁,我们不得不叹服古人想象力之丰富。

李清照的创新,在于“愁”不仅可以舟载船装,而且它本身可以因人而异,具有不同的重量,以致一叶轻舟难载山重之愁。另外,还有以其他实物喻愁的,如在贺铸《青玉案》中:“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词人便将愁化作了烟草、化作了柳絮、化作了时下的梅雨。

(二)以愁绪凭空发愁

李清照《一剪梅》中“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这两句化虚为实,语意新奇,是描摹愁思的绝妙好辞。“愁”、怨”、“恨”之类,原是一种抽象的情意,看不见,摸不着,以实写虚是古人常用一种方法,此种写法更能形象表现主观的情感,为增其可感性,词人通常采用夸张性的比喻,目的无非是渲染情绪。但细细品味李清照的词,此处的作者真是愁吗,笔者不以为然,大家可以仔细看看上面得词,其中描述的愁是“闲愁”,闲出来的愁能是愁吗,答案是否定的。既然不是愁还强说愁,着实有点无病呻吟之意。 把无病呻吟式样的愁写的淋漓尽致的是辛弃疾《丑奴儿》一词: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诗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这首词作者通过描写人生的不同阶段对愁的不同理解,形象的说出了愁的真正内涵:少年时期,无忧无虑,为了哗众取宠也好,为了诗词创作也罢,原本没有愁思却强说愁。而到了中老年,到了真正懂得愁滋味的时候,让他说愁他也不说了,为什么?因为此时的人已懂得了隐忍,懂得了含蓄,懂得了默默承受。

闲愁词不同于“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诗歌,而“只有那些既有优越的生活条件,又不乏伤生忧世之心的词人,才可能撇开现实的纷华喧嚣,把感情的触角伸到心理意识的深处,使人类心灵中常存永在的一份悲哀得以表现出来。因为这种愁绪是以人生的缺憾为基础,它与现实的'联系更为渺茫潜隐,在人性心理结构中属于更深的层次”。纵观古代诗词作者,擅写闲愁一般处于太平盛世,或身居要职,或生活比较安逸。总之一句话:只有拥有富贵优越的生活才能写出闲愁的情绪,如果生活负担超级重,天天为生计担心,抑或天天忧国忧民,这样的词只能是真愁。

二.古诗词中愁绪产生的原因。

(一)诗词作者的个人情绪所致

相思之愁,最著名的写相思恋情的“愁”词,就是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首词还被后人改编成了歌曲,使其在此后也成为经典。再如晏殊《蝶恋花》中“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原本是为了表达情人之间的相思之意,意思是想人想的都瘦了,连衣服也显得宽松了,后来这句词被现代学子引用为学习的一种境界,意思是对学习也应该有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样一种态度,宁可多掉几斤肉,也要有个好成绩。

思乡之愁,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清秋时节,花落水流,皓月当空,让远在他乡的游子惦念自己的故乡。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自己的故乡在哪里啊,望着江上的渺渺波烟,作者陷入了无限的愁绪之中。柳咏的“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为了不让自己思乡的愁绪迸发,作者竟连等高望远的活动都不做了,以防登高之时看到远处,使其联想,诱发思乡之愁情。

离别之愁,欧阳修《踏莎行》中“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一句,反映了人虽离, 但情不断, 愁越深, 诗人之情让读者也吁唏不已。白居易“汴水流, 泗水流, 流到瓜洲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思悠悠, 恨悠悠, 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 思恋之情让人日夜难眠, 靠着楼边思念那远处的情人, 好似那悠悠的流水, 好像永远没有尽头, 这幅画面完全被深深的相思之愁所渲染。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借劝酒之举动表达了作者对送别之人深厚的友情:就送到这里吧,往前走就出关了,出关之前让我来再给你斟这最后一杯酒,往西出了阳关恐怕就没有故人给你接风洗尘了。这首诗采取叙述的方法,全句全是写实,看似平淡无华,但细细读来却能由衷的感受到两位深交已久的朋友,在离别之前那种依依惜别之情。

(二)诗词创作时的自然环境所致

由季节引起的愁绪,秋天是一个令人伤感的季节,天气转凉,秋风萧瑟,草木枯黄,万物肃杀,有一种悲凉的气氛,所以中国古典诗词中就产生一种特殊的情感———悲秋情怀,诗人常借满目苍凉的秋色悲叹英雄迟暮、人生苦短,抒离别之苦、思乡之情。 曹丕《燕歌行》中“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诗人感到了雄伟的大自然对渺小的人类的压迫,强大的压迫感使得作者恍有人生迟暮的感觉,从而感叹生命在大自然面前的

《开愁歌》古诗鉴赏

秋风吹地百草干,

华容碧影生晚寒。

我当二十不得意,

一心愁谢如枯兰。

衣如飞鹑马如狗,

临岐击剑生铜吼。

旗亭下马解秋衣,

请贳宜阳一壶酒。

壶中唤天云不开,

白昼万里闲凄迷。

主人劝我养心骨,

莫受俗物相填。

鉴赏:

李贺一生际遇坎坷,情绪抑郁。每遇到一定的场合,感情就象缺堤的河水奔泻而出。这次从长安回家,经过华山之下,那苦闷的情感激流又汹涌奔突了。诗的开头两句,把眼前的景物作为起兴。秋风萧瑟,卷地而来,百草都枯萎衰竭了;寒气袭人,苍茫的`暮色里,远处耸立着的华山,在青蓝青蓝的雾霭中现出那碧绿的身影。这是兴体,它在诗中的作用是为主人公勾画出一幅抒情的背景。这幅背景的基调是肃杀萧瑟的。但是那高耸的华山的身影,却在肃杀萧索之中增添了桀骜不驯的力的色彩,使人为之振奋。这幅背景与下面的抒情,在情调上十分吻合。

古诗中的愁与欢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剪不断,理还乱”这些平日中游走在我们生活中名诗名句,又有几个人能在这快节奏的生活中品味那古诗古词中沉积千年的韵味美,和诗人那别样的心境?

古诗中的愁。

离愁别绪像像是诗人的宠儿一般,当然离别的诗也是古诗中最常见的题材像《登幽州之台歌》中一句“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我好像穿越了时空和诗人陈子昂一起站在幽州之台上面对这祖国辽阔的山河抒发出那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

古诗中的“钢”。

当然古诗也不仅仅是以悲伤为主旋律,还有在当时难得可贵的铮铮铁骨。“人生自古谁无私?留取丹心照汗青”诗人文天祥被俘在狱中写下了如此豪迈的“投降书”诗人这宁死不屈,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在过去那随波逐流的`社会上可谓独树一帜。

古诗中的闲。

有豪迈,也会有平淡,“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是《终南别业》中的名句,这句话也深深的刻画出了诗人那悠闲自得,如同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高人一般的心境。古诗中的情。“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一说出这句诗想到的一定是老师,但这首诗的本意却是咏叹爱情的,诗人他把这浓郁的离别之恨这缠绵的相思之苦描写的淋漓尽致。

古诗也是有灵魂的,有的郁郁寡欢,有的豪情壮志,有的含情脉脉,这古诗中的愁与欢,道出了多少人的心声。

乡愁的古诗欣赏

古代文人墨客常或醉心山水或遭受政治贬谪而客居他乡,思乡的情绪就越发浓重,因而对家乡的思念寄托于诗词之中,留下了大量经典的诗歌。以下是乡愁的古诗欣赏,欢迎阅读。

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洛阳城中,秋风起,枫叶落。长袍飘动,天空洁白。他,回到房中站立在窗前,望着远方的家乡,也就是在这时,一颗思乡的心,苏醒过来了。

一张米黄的纸,一支棕色的笔,一个思乡的人。笔纸在手,无话不可说,说,也说不完。许是害怕自己匆忙写下的家书表达不尽自己对家乡的眷恋,那只手不禁加快了速度。笔落,纸收。捎信之人到来时,他再次打开了信封,确定之后,才递给了捎信之人。

乡愁,就是张藉手中那一封临发又开封的家书。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皎洁的月光透过窗帘照在床前,那月光好似一层铺在地上的冰霜,散发着冰冷的气息,他随着月光抬起头,看见那月亮好像一轮玉盘嵌在夜空中,一群群闪烁的星星众星捧月似的围绕在它身旁,十分美丽

这皎洁、美丽的“玉盘”使他想起了遥远的家乡,思念着他的亲人,亲人的样子仿佛就刻印在了月亮上,等着他回家。

乡愁,就是李白头顶上的那轮皎洁的明月。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喧闹的瓜洲在黄昏的`沐浴下慢慢安静下来了,平缓的长江上,一艘艘渔船正向岸边靠去。王安石在岸边眺望着只隔着一条江的京口。对岸的后面,在几座山的背后,他隐隐约约地看到了他的故乡——钟山。就算离得那么近,但他还是到不了故乡。

春天来了,各种植物开始快速生长,粉红的桃花,金黄的迎春花,雪白的梨花,争奇斗艳。晚上,他又想起了自己的故乡,不禁流下了一滴凉冰冰的泪。之后,他叹了一口气,望了一眼夜空中的明月,自言自语到: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到故乡呢?

乡愁,就是王安石眼中那被春风吹绿的长江两岸。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看着黄昏时展翅翱翔的一群乌鸦,不一会儿就停在了老树的枯藤上,安静祥和地望着远方。跨过清澈小溪上的小木桥,对岸一栋栋房屋随着夜幕的降临亮起了温暖的灯光,一阵阵饭菜的香味在西风的吹拂下越飘越远,人们都摆弄好了桌子、椅子,整理好碗筷,将菜一盘一盘地端放到了桌上。

流浪四方的游子独自一人,骑着一匹瘦弱的老马,在一条古老的小路上慢慢地走着,眼看着夕阳就快要下山了,游子在离家很遥远的地方,看着夕阳,不禁潸然泪下。

乡愁,就是马致远眼中那一抹如血的夕阳。

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狂风在耳边呼啸,如一把利刃割在脸上和手上。但战士们不管天有多寒冷,都在艰难地往前走,没有一丝怨言。

他们攀爬过了陡峭的高山,踩踏过了结冰的水面,向着眼前的山海关行军。不知不觉中,天渐渐黑了,军人们找了个地方,搭了帐篷,驻扎在那里,每一顶帐篷里都点起了灯火。

帐篷外狂风大作,雪花飞舞,皑皑的积雪一望无尽,凉彻心扉。帐篷外厮杀和风吼的声音惊扰了战士们短暂的梦,在那故园的梦中什么时候有过这样的声音?

乡愁,就是战士们那一个个思乡的美梦。

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正准备上床睡觉,突然从耳边掠过一阵旋律优美的笛声,是谁人在吹响这支名为《闻折柳》的曲子?笛声和春风一起传遍了整个洛阳城。街道上散落着冬天的枯枝败叶,一朵朵花苞正准备绽放,想到这些,我百感交集,一时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抱住头痛哭,一阵阵思乡的愁绪如波浪一般涌上心头,有谁见了这样的情景不会想起自己的家乡呢?

乡愁,就是李白听到的那一阵阵笛声中的一丝悲伤的旋律。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在那个冬天,安禄山起兵叛唐。看着国都长安陷落,只有从前的山河依旧还在,从繁华,变成了一片荒凉。城里人烟稀少,到处长满了野草,这早春开花时,却不禁让人伤心落泪。这安史之乱的硝烟,三个月都没有停息,家人的一封书信比金子还要宝贵。头上白了的头发一根一根落下,却来越少了。

乡愁,就是杜甫思念亲人而掉到地上的那一根根白发。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唐)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朝诗人王维在重阳节因思念家乡亲人而作。游子在外,举目无亲,正逢佳节,百感交集。全诗写得非常朴素,感情十分自然。“独在异乡为异客”,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就把那种独自在外、人地两疏的情形表达出来,同时传给人们一种寂寞的心情,很自然地为下面思念的内容奠定了基础。“每逢佳节倍思亲”,一个“倍”字,真切地表达了诗人在重阳节极度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此句也已成千古传诵的佳句,表达了亿万炎黄子孙共同的生活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