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气概的诗句 英雄气概的句子英雄气概的句子1 宝剑欲出鞘,将断佞人头,岂为报小怨,夜半刺私仇。可使寸寸折,不能绕指柔!”声音悲壮,大有燕赵豪侠弹剑悲歌之慨! 大鹏展翅

英雄气概的句子

英雄气概的句子1

宝剑欲出鞘,将断佞人头,岂为报小怨,夜半刺私仇。可使寸寸折,不能绕指柔!”声音悲壮,大有燕赵豪侠弹剑悲歌之慨!

大鹏展翅,陡蔽乌云;狂飓施威,恐飘鬼国,凭他随处为家,哪里回头是岸。

大丈夫生在三光之下,生而何欢,死而何俱?人得一命,轻如牛毛,人得一名,扬满天下。

男子汉大丈夫生在三光之下应该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为国家出力报效。

人不论大小,马不论高低,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年,竹子倒高,节节是空的,金钢石倒小,可捻瓷器。

入笼之鸟,落网之鱼,虎落平川,龙卧少滩,可惜我空有鸿雁之志,难以遂愿!

熟读圣贤之书,广看烈女之文,吟诗作赋,出口成章,提笔能写,走马观碑,目数群羊。

我这个短小精悍的身材,这副与众不同的尊容,这副临死不眨眼的.浩气.跟你们这些鼠辈可不一样。

仪表堂堂,器宇轩昂,如同三国吕布,列国子都。

英雄气概的句子2

1大丈夫生在三光之下,生而何欢,死而何俱?人得一命,轻如牛毛,人得一名,扬满天下。

2仪表堂堂,器宇轩昂,如同三国吕布,列国子都。大鹏展翅,陡蔽乌云;狂飓施威,恐飘鬼国,凭他随处为家,哪里回头是岸.

3站街头数一数二,出门去盖地遮天。

4三国吕布,世之虎将,八面威风,有万夫不挡之勇,却哭求于貂婵之色;病西施弱不禁风,反使强吴衷亡;唐明皇创天宝盛世,是真龙天子,却沉湎于杨贵妃的怀中,足见美女有降龙伏虎之能,有旋乾转坤之功,有倾城倾国之力,有杀退百万将士之勇。

5“宝剑欲出鞘,将断佞人头,岂为报小怨,夜半刺私仇。可使寸寸折,不能绕指柔!”声音悲壮,大有燕赵豪侠弹剑悲歌之慨!

6我这个短小精悍的身材,这副与众不同的尊容,这副临死不眨眼的浩气.跟你们这些鼠辈可不一样.

7大麦青青小麦黄,蟠桃美酒我先尝。妙手东方皆门下,搂草逮兔戏和尚。

8熟读圣贤之书,广看烈女之文,吟诗作赋,出口成章,提笔能写,走马观碑,目数群羊。

9入笼之鸟,落网之鱼,虎落平川,龙卧少滩,可惜我空有鸿雁之志,难以遂愿!

10男子汉大丈夫生在三光之下应该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为国家出力报效。

11人不论大小,马不论高低,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年,竹子倒高,节节是空的,金钢石倒小,可捻瓷器。

《木兰诗》中声响描写所体现的女性柔情及英雄气概

《木兰诗》人物问答及铺陈、排比、对偶、互文等手法描述人物情态,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神气跃然,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木兰诗》中声响描写所体现的女性柔情及英雄气概。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木兰诗》中声响描写所体现的女性柔情及英雄气概

《木兰诗》是乐府诗中的双璧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盛誉。如张玉谷《古诗赏析》云:“木兰千古奇人,此诗亦千古杰作。《焦仲卿妻》后,罕有其俦。”沈德潜《古诗源》说:“事奇语奇,卑靡时得此,如凤凰鸣。庆云见,为之快绝。”张玉谷和沈德潜都提到了《木兰诗》的“奇”,《木兰诗》中的“奇”集中体现在木兰作为一个女性却代父从军,并且军功卓绝的故事上,同时《木兰诗》的整个行文都体现了这种“奇”。诗中恰切地将女性的柔情与英雄气概打拼在一起,成功地塑造出了木兰所具备的丰富个性品格。这首诗被选入各种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教师在讲解这篇课文时,应该仔细分析诗歌中所蕴含的“奇”的特点。《木兰诗》的作者巧妙地用声响描写体现了木兰集女性柔情与英雄气概于一体的人物形象特点,这也是该诗奇妙之处。《木兰诗》中有7处声响描写,下面笔者对这些声响描写进行解析。

《木兰诗》一开篇就出现了声响描写――“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关于“唧唧”的解释,学者有不同的理解,如袁行霈主编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文学作品选注》认为“唧唧”指叹息声,李道英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也认为“唧唧”指叹息声,而袁世硕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和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则认为“唧唧”指织布机发出的声音。

笔者检索了《全唐诗》《全宋词》中的“唧唧”一词,《全唐诗》中“唧唧”共出现27次,其中作叹息声解的有14次,如储光羲《同王十三维偶然作》“想见明膏煎,中夜起唧唧”、李白《庭前晚花开》“结实苦迟为人笑,攀折唧唧长咨嗟”、白居易《琵琶行》“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等,13次作虫鸣声或是鸟叫声,如贯休《轻薄篇二首》其二“木落萧萧,蛩鸣唧唧”、李郢《宿杭州虚白堂》“秋月斜明虚白堂,寒蛩唧唧树苍苍”、刘禹锡《鶗鴂吟》“如何上春日,唧唧满庭飞”等,《全唐诗》中“唧唧”一词出现了27 次,没有一处是用来描摹织布机的声音的。《全宋词》中,“唧唧”一词出现4次,4次都用来描摹虫叫声,如朱淑真《菩萨蛮》“秋声乍起梧桐落,蛩吟唧唧添萧索”、吴潜《生查子》“唧唧暗蛩鸣,点点流萤入”等。由此看来,《全唐诗》《全宋词》中没有用“唧唧”一词来描摹织布机声音的例子,该词用于描摹叹息声、虫鸣、鸟鸣声等。由此可见《木兰诗》中的“唧唧”应该是指木兰的叹息声。并且,仔细分析《木兰诗》的前四句诗,亦可知道此处“唧唧”一词是指叹息声。“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若单看这两句,好像是说木兰正在织布,但接下来两句为“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这说明木兰只是坐在织布机旁,织布机根本没有启动,她没有织布,因为她根本无心织布,只是在不停地叹息。故笔者认为《木兰诗》中的“唧唧”解释成叹息声为佳,“唧唧复唧唧”指叹息啊叹息,恰好与“唯闻女叹息”前后呼应,突出木兰的叹息声接连不断。当今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卓有成就的张燕瑾教授在其古典文学论著《煮字斋卮言》中对这四句诗有精到的评析,他说:“一个‘唧唧’就已经说明在叹息了,又重之以‘复唧唧’,作者还觉得意犹未足,最后又写道‘唯闻女叹息’,用了‘唯闻’二字,作者如此反复强调,是要告诉读者木兰的忧愁深得不能再深,根本无法排解,木兰是在停机长叹,而不是边织边叹。”这样的评析十分到位、十分深刻。开篇四句诗,两处提到叹息声,并且第一处还写出了叹息声的叠加,这必定会引起读者进行猜测:“木兰为什么会发出如此沉重的叹息声?”从下文我们可以得知,原来木兰不是叹息自己没有拥有爱情,而是慨叹父亲年岁已老,却被点名入伍,自己又没有兄长可以代父出征,这表现的是木兰对父亲的忧虑,体现了木兰的孝顺,展现的正是木兰作为女儿的柔情。

接下来写木兰初到前线,这一部分有四处精彩的声响描写,这些声响描写巧妙地将女性柔情与英雄气概结合在一起:“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溅溅”在古诗文中常常被用来描摹流水的声音,如元稹《和李校书新题乐府》“暗水溅溅入旧池,平沙漫漫铺明月”、唐人法振《陈九溪中草堂》“溪草落溅溅,鱼飞入稻田”等。“啾啾”在古诗文中可以用来描摹各种声音,如鸟鸣声、猿啼声、马嘶声,甚至是鬼哭声,总之,它多被用来描摹一种悲戚或是恐怖的声音,如王翰《饮马长城窟行》“黄昏塞北无人烟,鬼哭啾啾声沸天”、陈子昂《宿空舲峡青树村浦》“的的明月水,啾啾寒夜猿”、刘长卿《送杜越江佐觐省往新安江》“猿鸟悲啾啾,杉松雨声夕”等。随军在黄河黑山宿营,或者听到黄河的溅溅水声,或者听闻了战马的凄怆嘶鸣,这两种声响描摹出边地战场的典型情境,能激发起木兰战士的一种英雄气概和崇高感。而与此同时诗中又两次提到“不闻爷娘唤女声”,写出了木兰听着寥落边关的流水声、战马嘶鸣声时又不禁回想起在家时父母的呼唤声之情状,父母的呼唤声是那么的温馨、动人,昔日在家中与父母度过的温馨时光无法遏制地涌入心间,这为战场的紧张气氛又注入了女性柔情。这四处音响描写,一方面展示了木兰代父从军的英勇,另一方面又符合木兰本为女儿身的事实,若是这部分只体现英雄气概,而少了“不闻爷娘唤女声”所展现的女性柔情,这必定会严重影响木兰形象的塑造,也让诗歌少了一种动人心魄的感染力!

第7处声响描写是写木兰回到家中,弟弟准备杀猪宰羊时的霍霍磨刀声。这一处声响描写虽然未直接用来展现木兰的形象,但对塑造木兰的威武形象亦有很大帮助。“霍霍”一词到底描摹了怎样的声响状态?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一书给出了很好的诠释。“霍”原本写作“靃”,后来省作“霍”,《说文解字・隹部》云:“靃,鸟飞声也。雨而双飞者,其声靃然。”《玉篇》亦云:“靃,鸟飞急疾貌。”“霍”字的本义为下雨时两只鸟迅速齐飞时振动翅膀发出的声音。双鸟在雨中齐飞振动翅膀的频率是非常高的,故而发出急速的“霍霍”声,“磨刀霍霍向猪羊”意即木兰的弟弟磨刀的频率如鸟速飞时振动翅膀那样快,声音霍霍然。作者通过对磨刀声的描摹,展现了一片生气勃勃的景象,从而将木兰归来时,家人欣喜异常的心态表现得很到位,家人不仅为木兰的卓越战功感到骄傲,而且为有这样一个孝顺的女儿、懂事的姐姐感到自豪,也再现了家人对木兰离家十年终于归来所感到的欣喜与激动之情。这团聚的场景又从侧面展现了木兰身上所体现的女性柔情及英雄气概的特点。

《木兰诗》中的7处声响描写,通过作者的精心安排,巧妙而又自然地贯穿于诗歌的始终,是帮助我们深入理解这首诗以及把握该诗写作风格的一条极佳的线索,也是帮助我们透彻认识木兰形象、揭开木兰性格特点的一把钥匙,因而值得读者细细品味。

附文

木兰诗

朝代:南北朝

作者:佚名

原文: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惟闻 通: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一作:愿借明驼千里足)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贴 通:帖;惊忙 一作:惶)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译文

织布机声一声接着一声,木兰姑娘当门在织布。织机停下来不再作响,只听见姑娘在叹息。

问姑娘在思念什么,问姑娘在惦记什么。姑娘并没有思念什么,姑娘并没有回忆什么。昨夜看见征兵的文书,知道君王在大规模征募兵士,那么多卷征兵文书,每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长大成人的儿子,木兰没有兄长,木兰愿意去买来马鞍和马匹,从此替父亲去出征。

到东边的集市上买来骏马,西边的.集市买来马鞍和鞍下的垫子,南边的集市买来嚼子和缰绳,北边的集市买来长鞭(马鞭)。早上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但能听到黄河汹涌奔流的声音。早上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燕山)脚下,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但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行军万里奔赴战场作战,翻越关隘和山岭就像飞过去一样快。北方的寒风中传来打更声,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有些牺牲了,有的十年之后得胜而归。

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上殿堂(论功行赏)。记功木兰最高一等,得到的赏赐千百金以上。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不愿做尚书省的官,希望骑上一匹千里马,送我回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出城(迎接木兰)。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门梳妆打扮起来。小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打开我闺房东面的门,坐在我闺房西面的床上,脱去我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我姑娘的衣裳,当着窗子整理像云一样柔美的鬓发,对着镜子在额上贴好花黄。出门去见同营的伙伴,伙伴们都非常惊讶:我们同行十二年之久,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女孩子。

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脚时常动弹,雌兔两只眼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别)。雄雌两只兔子一起并排着跑时,怎能辨别出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

注释

唧唧(jī jī):纺织机的声音

当户(dāng hù):对着门。

机杼(zhù)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机:指织布机。杼:织布梭(suō)子。

惟:只。

何:什么。

忆:思念,惦记

军帖(tiě):征兵的文书。

可汗(kè hán):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君主的称呼

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册很多卷。十二,表示很多,不是确指。下文的“十二转”、“十二年”,用法与此相同。

爷:和下文的“阿爷”一样,都指父亲。

愿为市鞍(ān)马:为,为此。市,买。鞍马,泛指马和马具。

鞯(jiān):马鞍下的垫子。

辔(pèi)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笼头和缰绳。

辞:离开,辞行。

溅溅(jiān jiān):水流激射的声音。

旦:早晨。

但闻:只听见

胡骑(jì):胡人的战马。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啾啾(jiū jiū):马叫的声音。

天子:即前面所说的“可汗”。

万里赴戎机:不远万里,奔赴战场。戎机:指战争。

关山度若飞: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度,越过。

朔(shuò)气传金柝: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朔,北方。金柝(tuò),即刁斗。古代军中用的一种铁锅,白天用来做饭,晚上用来报更。

寒光照铁衣:冰冷的月光照在将士们的铠甲上。

明堂:明亮的的厅堂,此处指宫殿

策勋十二转(zhuǎn):记很大的功。策勋,记功。转,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十二转:不是确数,形容功劳极高。

赏赐百千强(qiáng):赏赐很多的财物。百千:形容数量多。强,有余。

问所欲:问(木兰)想要什么。

不用:不愿意做。

尚书郎:尚书省的官。尚书省是古代朝廷中管理国家政事的机关。

愿驰千里足:希望骑上千里马。

郭:外城。

扶:扶持。将:助词,不译。

姊(zǐ):姐姐。

理:梳理。

红妆(zhuāng):指女子的艳丽装束。

霍霍(huò huò):模拟磨刀的声音。

著(zhuó):通假字 通“着”,穿。

云鬓(bìn):像云那样的鬓发,形容好看的头发。

帖(tiē)花黄:帖”通假字 通“贴”。花黄,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部装饰物。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据说,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扑朔,爬搔。迷离,眯着眼。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两只兔子贴着地面跑,怎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42. “火”:通“伙”。古时一起打仗的人用同一个锅吃饭,后意译为同行的人。

行:读háng。

傍(bàng)地走:贴着地面并排跑。

赏析

《木兰诗》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也是一篇乐府诗。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第一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诗以“唧唧复唧唧”的织机声开篇,展现“木兰当户织”的情景。然后写木兰停机叹息,无心织布,不禁令人奇怪,引出一问一答,道出木兰的心事。木兰之所以“叹息”,不是因为儿女的心事,而是因为天子征兵,父亲在被征之列,父亲既已年老,家中又无长男,于是决定代父从军。

第二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东市买骏马……”四句排比,写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表示对此事的极度重视,只用了两天就走完了,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其中写“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之声,还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

第三段,概写木兰十来年的征战生活。“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概括上文“旦辞……”八句的内容,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士们十年征战,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而英勇善战的木兰,则是有幸生存、胜利归来的将士中的一个。

第四段,写木兰还朝辞官。先写木兰朝见天子,然后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再说到木兰辞官不就,愿意回到自己的故乡。“木兰不用尚书郎”而愿“还故乡”,固然是她对家园生活的眷念,但也自有秘密在,即她是女儿身。天子不知底里,木兰不便明言,颇有戏剧意味。

第五段,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先以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别、年龄的举动,描写家中的欢乐气氛,展现浓郁的亲情;再以木兰一连串的行动,写她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和对女儿妆的喜爱,一副天然的女儿情态,表现她归来后情不自禁的喜悦;最后作为故事的结局和全诗的高潮,是恢复女儿装束的木兰与伙伴相见的喜剧场面。

第六段,用比喻作结。以双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多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

其诗中几件事的描绘详略得当,一,二,三,六,七段详写木兰女儿情怀,四,五段略写战场上的英雄气概。从内容上突出儿女情怀,丰富英雄性格,是人物形象更真实感人。结构上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

这首诗具有浓郁的民歌特色。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繁简安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诗中以人物问答来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以众多的铺陈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以风趣的比喻来收束全诗,令人回味。这就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英雄气概的句子

英雄气概的句子1

宝剑欲出鞘,将断佞人头,岂为报小怨,夜半刺私仇。可使寸寸折,不能绕指柔!”声音悲壮,大有燕赵豪侠弹剑悲歌之慨!

大鹏展翅,陡蔽乌云;狂飓施威,恐飘鬼国,凭他随处为家,哪里回头是岸。

大丈夫生在三光之下,生而何欢,死而何俱?人得一命,轻如牛毛,人得一名,扬满天下。

男子汉大丈夫生在三光之下应该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为国家出力报效。

人不论大小,马不论高低,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年,竹子倒高,节节是空的,金钢石倒小,可捻瓷器。

入笼之鸟,落网之鱼,虎落平川,龙卧少滩,可惜我空有鸿雁之志,难以遂愿!

熟读圣贤之书,广看烈女之文,吟诗作赋,出口成章,提笔能写,走马观碑,目数群羊。

我这个短小精悍的身材,这副与众不同的尊容,这副临死不眨眼的.浩气.跟你们这些鼠辈可不一样。

仪表堂堂,器宇轩昂,如同三国吕布,列国子都。

英雄气概的句子2

1大丈夫生在三光之下,生而何欢,死而何俱?人得一命,轻如牛毛,人得一名,扬满天下。

2仪表堂堂,器宇轩昂,如同三国吕布,列国子都。大鹏展翅,陡蔽乌云;狂飓施威,恐飘鬼国,凭他随处为家,哪里回头是岸.

3站街头数一数二,出门去盖地遮天。

4三国吕布,世之虎将,八面威风,有万夫不挡之勇,却哭求于貂婵之色;病西施弱不禁风,反使强吴衷亡;唐明皇创天宝盛世,是真龙天子,却沉湎于杨贵妃的怀中,足见美女有降龙伏虎之能,有旋乾转坤之功,有倾城倾国之力,有杀退百万将士之勇。

5“宝剑欲出鞘,将断佞人头,岂为报小怨,夜半刺私仇。可使寸寸折,不能绕指柔!”声音悲壮,大有燕赵豪侠弹剑悲歌之慨!

6我这个短小精悍的身材,这副与众不同的尊容,这副临死不眨眼的浩气.跟你们这些鼠辈可不一样.

7大麦青青小麦黄,蟠桃美酒我先尝。妙手东方皆门下,搂草逮兔戏和尚。

8熟读圣贤之书,广看烈女之文,吟诗作赋,出口成章,提笔能写,走马观碑,目数群羊。

9入笼之鸟,落网之鱼,虎落平川,龙卧少滩,可惜我空有鸿雁之志,难以遂愿!

10男子汉大丈夫生在三光之下应该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为国家出力报效。

11人不论大小,马不论高低,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年,竹子倒高,节节是空的,金钢石倒小,可捻瓷器。

女性主义视角审读《木兰诗》中的女性意识

《木兰诗》是中国诗史上罕有的杰作,诗中首次塑造了一位替父从军的不朽的女英雄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

女性主义视角审读《木兰诗》中的女性意识

摘 要:《木兰诗》作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朵奇葩,千百年来由于其欢快的民歌形式及其所传达的传统的忠孝思想广为流传,诗词中花木兰的忠君爱国、孝敬父母、英勇善战的女性形象也深入人心。文章将花木兰的女性形象纳入女性主义视阈进行分析,认为《木兰诗》中包含一定的女性意识,正是花木兰的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和平等意识促成了花木兰替父从军的壮举,从而对花木兰的形象进行了新的阐释。

关键词:女性主义; 《木兰诗》; 女性意识; 独立意识; 自我意识; 平等意识

Feminism Consciousness in The Song of Mulan From the Feministic Perspective

LI Yan & ZHANG Lin(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Jiangsu University, Zhenjiang, Jiangsu 212022 China)

Abstract: The Song of Mulan, one of the most marvelous Chinese traditional poem, is always known to people for its folksong rhymes and the noble quality of Mulan. People are impressed by Mulan who is loyal to the country, obedient to her parents and brave in the battle. This paper tends to analyze the image of Mulan from the feministic perspective, and has found feminism consciousness existing in the poem. It is Mulan’s independent, equal and self consciousness that urges her to join the army for her father.

Key words: Feministic perspective; The Song of Mulan; Feministic consciousness; independent consciousness; self-consciousness; equal consciousness

花木兰,这一众所周知的女性形象最早见于北朝民歌,后收录于由宋人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集·木兰诗》中。《木兰诗》又叫《木兰辞》,讲述了少女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驰骋沙场、载誉归来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忠君爱国、

孝敬父母的巾帼女英雄的形象[1]。在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传统文化中,《木兰诗》被看作是对儒家“忠”“孝”思想的完美阐释,也正是通过花木兰这个女性形象的塑造,表达了儒家伦理道德中希望能够“忠孝两全”的思想。但是,如果仅从“忠”“孝”的思想来理解《木兰诗》的主旨难免会有以偏概全之嫌,结合女性主义理论,重新审读《木兰诗》,发现其中蕴含一定的女性意识。本文试结合女性主义的相关知识,从木兰男扮女装、替父从军、驰骋沙场、载誉归来四个方面揭示《木兰诗》中的所蕴含的女性意识。

一、女扮男装——对男权社会的屈从

《木兰诗》的开篇便提到了木兰女扮男装,木兰娇俏女儿身,何苦要女扮男装?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或者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睿智的无奈之举。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男性是社会的中心,而女性处于第二性的位置,她们不是社会的主体,她们只是男权社会的附属品,是男权社会的点缀[2]。正如西蒙娜·德·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所阐述的“只要家庭和私有世袭财产仍无可争辩地是社会的基础,女人就会处于社会的最底层”[3]。因此,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地位只能是最底层的,她们的周围充斥着以男性为中心的男权至上的文化,而地位卑微的女性无法突破男性文化的藩篱。这种文化氛围最直接的体现便是“男治乎外,女治乎内”的思想,因而,在这样的一个男权社会中,无论在政治、经济、法律、宗教、教育、军事、家庭领域中,所有的权威位置都保留给了男性;女性也不能参加一些男性的社交活动,例如科考、出仕、行军。尽管历史上出过女皇帝、女状元、女诗人,但这些仅是男权社会的男性至上的主旋律中的一段插曲。在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的观念下,在战争不需要女人的思想下,面对封建社会森严的男权制度,木兰若想以其女儿面目替父从军是只能是异想天开,要想以女儿的面孔去冲破男权社会的桎梏也只会是天方夜谭。

在木兰决定替父从军的理由里,定然有木兰的“忠”“孝”,但若认为这是最终能促成其替父从军的理由则未免有些偏颇。“忠”“孝”符合当时处于社会主流思潮的儒家思想,但是女子出征却是有悖于当时的社会常理的,因而,“忠”“孝”只能说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导火索,而最终使得她能够成功的实现替父从军的,在于她的女扮男装,在于她成功的在行军的十二年中将自己化装成男性。虽然木兰最终实现了替父从军的愿望,但是,她是作为一名“男性”实现了她的“忠孝”,

而我们有理由相信木兰更情愿以她的女儿身份去实践她替父从军的理想。“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一连串的动词“开”“坐”“脱”“著”“当”“对”以轻快的笔调写出了木兰返乡后换上女装的欣喜[4]。“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不仅写出木兰的机智和心思的细密,更体现出木兰当初换上男装替父从军的无奈和行军途中掩饰女儿身的艰辛。正是这种无奈,正是这种女扮男装的从军方式,某种程度上委婉的体现出了木兰对于男权社会的屈从和迎合,当时的木兰还不敢以女性的面孔去正面挑战男权社会男性的权威。另一方面,也影射出男权社会下的女性的地位的卑微和处境的无奈与尴尬。

二、替父从军——独立意识、自我意识的萌发

尽管木兰替父从军的方式是女扮男装,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男权社会的一种屈从,但木兰毕竟还是以一个女性去完成当时的社会给男性的任务,可以看成是木兰的一种女性的解放。“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决定替父从军,从词句之中会发现是由于她的家庭背景所决定的,因为她没有兄长,而父亲年事已高,但这不是她决定从军的唯一原因。面对这卷卷都有父亲姓名的十二卷军帖,面对自己的家庭背景,面对国家的连年战乱,在这样的情况下,木兰并没有因为自己是女性而感到不知所措,更没有因为自己女性的身份而看轻自己,她相信只要自己有男性一样的机会,自己能展现如男性一样的能力,所以她敢于披上戎装。这是木兰这替父从军的决定,体现出了她身上的个性独立意识和女性自我意识觉醒。

西蒙娜·德·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提出一个广为人知的观点:“一个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3]。就是说,女性的成长与发展并不是自然的,而是一定的社会强加给她的。无独有偶,女性主义研究者吉尔伯特(Sandre M. Gilbert)和古芭(Susan Gubar)认为,在男权制社会中,妇女被贬低为按男性期望和设计而产生的,囚禁在男性文本中的人物和形象。在封建社会,男权至上的文化要求女性要遵守三纲五常,遵守三从四德,在这种传统中,理想的妇女是被动的、顺从的、无私的、奉献的`和天使般的,拒绝男性传统为她们设定的顺从角色的女性则是魔鬼,是不为当时的社会所接受的。因而,屈从男权社会的封建社会的女性终其一生所要面对的是父亲、丈夫和儿子为她们设定的形象:处理家庭的琐事,顺从男性的权威。男权社会中的绝大多数女性不会考虑到,作为女性,她们也可以在某些时候扮演男性的角色。虽然行军打仗是男性的任务,但是木兰不输男性的自信、勇敢与责任,使她毅然奔赴沙场。如果不是木兰身上的独立的女性意识的觉醒,她也许终其一生都像诗的开头那样“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平庸的走完男权社会为她设定好的女性的轨迹。木兰勇敢的跳出当时的社会给她设定好的女性形象,挣脱了当时的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在她的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不仅仅是战场上的女勇士的形象,更是当时女性世界中的女斗士形象。

三.驰骋沙场——平等意识的高潮

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驰骋沙场十二年,战功赫赫。“万里赴戎关,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短短六句,描绘出了“十年”的战争生涯,虽然这一部分用墨不多,但是,其中隐含的风餐露宿的艰辛,铁马兵戈的厮杀,可歌可泣的悲壮不言而喻。木兰所承受的生理与心理上的压力也是可想而知的。正是这样艰苦的战争环境,作为一名女性,木兰生存了下来,甚至可以说,这残酷的环境将木兰这名女性磨练地比男性更加出色,赫赫军功便是最好的证明。十载驰骋沙场,其中所体现的平等意识达到了高潮。当初决定替父从军,木兰并没有因为自己是女性而看轻自己,走向战场,虽然心中也颇有无奈,但是,她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女性身份在战场上有所退缩,她的赫赫军功使人们可以想见她的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她用行动证明了只要拥有了同样的机会,女性的能力与男性也会不相上下,从而否定了封建社会性别决定社会地位、性别决定能力,性别决定尊卑的思想。

虽然直到20世纪,伍尔夫才提出“双性合体”的思想,但是,驰骋沙场的木兰的形象正是“双性合体”的理想的人格形象。战场上的木兰,很好的掩饰住了作为女儿家的多愁善感、羞怯、温柔,一身戎装的她,具有与男儿一样的气魄和胆量。她的外形已经练就的如同男人般粗糙,但作为女性,心理上仍是纤弱的、敏感的女性化的气息。伍尔夫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有两种力量支配,一个是男性的力量,一个是女性的力量,女性往往外柔内刚,男性内柔外刚,没有纯粹的男人和女人[5]。在木兰的身上,同样有两个力量的支配,正是这种“双性同体”的形象使得木兰的人物形象更加真实,更加生动饱满,也在无声中对封建社会绝对的男女二元对立提出了抗议。

四.载誉归来——平民意识、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升华

征战十载,终于得胜回朝。回朝之后,可汗意欲赏赐诸多有功之士,但是“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此时,木兰是一个不为高官厚禄所吸引、淡泊名利的高洁形象。有人认为这是因为木兰特殊的女性身份导致她不能在朝为官,怕有朝一日为他人所发觉,试想,行军十二年,时时与男子相伴都未能被人发觉自己的女人身,如今战争得胜,凭借木兰本身的机智聪敏,如果在朝为官,她的女儿身身份定然还是会很好的保密。因此,这里木兰的身上所表现出的淡泊名利、不慕富贵,和当时封建社会的官本位思想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体现出了木兰的平民意识,也更加强调木兰当初从军的出发点——“忠”于君“孝”于父。

除此之外,这部分更是木兰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升华。木兰是一个非常有主见的女性,她深切的知道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因此,她不会为外界的诱惑所动摇,因此,这时候的木兰的形象和人们印象中的传统封建社会女性的形象是截然不同的。在传统的封建社会,男权社会为女性设立的条条框框早已束缚了她们的想象力,更束缚了她们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的解放。她们可以成为别人的女儿、妻子、母亲,但是她们就是不能成为她们自己。她们只会在男权社会给她们规定的范围中活动,永远不知道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然而,此时的木兰,面对男权社会最高的男权象征——可汗,她不卑不亢,对于封赏她为尚书郎的决定,她断然拒绝。木兰敢于说出自己的声音,勇于追求她想要的,从而使得她独立自主的女性形象跃然纸上。同时,《木兰诗》的最后一句也颇值得注意:“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这是木兰对于伙伴们惊奇于“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的非常幽默诙谐的回答。木兰以雄兔与雌兔作比,分别指代男性和女性,“脚扑朔”和“眼迷离”可以分别看作男性与女性在生理特征上的差别,“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体现了木兰的自豪感,而这自豪感并不是因为曾经立下的赫赫战功,而是因为木兰在与男人一样的能力下成功的掩饰了自己的女性身份。通过这结尾的一句,再一次强调,只要女性能够获得和男性一样的表现机会,她们的表现定能与男性不分高下。这在当时男性中心的社会上,是再一次对女性的自我意识的肯定,而女性对自身的自信、表现出来的勇气和自豪感,也恰恰是女性自我觉醒的标志。因此,这最后一句绝不仅仅只是收尾之词,更是对木兰独立意识与自我意识的一个升华。

五.结语

自《木兰诗》之后,花木兰这一令人难以忘怀的女性形象便屡见于文人墨客的笔下、戏剧舞台上和荧屏内外,虽然木兰的形象不尽相同,各有特点,但这促进了中国传统诗词文化的传播。结合女性主义的相关理论,重新审读《木兰诗》,对于更好的把握木兰的形象和学习中国悠久的历史,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这种西方文论与中国古典诗词的结合也必将能够充实中国古典诗词的内涵。

参考文献:

[1] 权立峰. 美国动画片《花木兰》与中国《木兰诗》中所蕴含的女性意识[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文化艺术,2022,(1):77-80.

[2] 鞠桂芹. 女性主义视阈下的花木兰形象演变[J].哈尔滨学院学报,2022,4(4):81-84.

[3] 西蒙娜·德·波伏娃. 第二性[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95.

[4] 李书生,段志东. 一首女性主义的颂歌——重读木兰诗[J].济南教育学院学报,2022,(4):27.

[5] 邱运华. 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