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别处的诗句 在别处诗歌 很多时候,厌倦了都市生活 于是背起行囊,踏上 一个人的旅程 逃离喧闹的都市,在路上 感知新奇,找回自己 放下所有伪装,愉悦放松

在别处诗歌

很多时候,厌倦了都市生活

于是背起行囊,踏上

一个人的旅程

逃离喧闹的都市,在路上

感知新奇,找回自己

放下所有伪装,愉悦放松

追逐悠然自在的旅途

丽江,一个美得让人发呆的地方

慢生活,慢节奏,一切都放慢了脚步

慵懒的阳光,日光倾城的古城

“爱情在别处,生活也在别处”

这些文字,美丽得让人不禁停下脚步

泡一杯咖啡,晒着日光,欣赏着古城全景

唤起心底深处的某些回忆

让心灵得到一种宁静

旅行,不是赶路,不是与时间竞赛

带着一种优雅,写意的姿态

漫不经心地上路,然后

寻找曾经的自己

我们都是生命的过客

在不同的时间,地点,踏上旅程

在旅程中,发现,探索

和自己的心灵对话

短暂挥别一种既定的生活

去寻找未知和自我的`体验

渴望行走,也渴望停留

也许这就是旅行的意义

清晨,走在古老的四方街上

踏着斑驳的青石板踯躅

在柔软的晨曦里,想念一个人

多想一起在玉龙雪山,刻下爱的誓言

多想一起寻找束河的一米阳光

多想一起发呆到流泪

在老去之前,我们一起去丽江

去寻找我们最原初的爱……

丽江是一种毒,轻轻地走过,便已爱上

在这里,心可以自由地流浪

在这里,遇见自己,那个失落已久的自己

在这里,邂逅,疗伤,遇人,遇心,遇城

在这里,遗忘,被遗忘,开始流浪,终止流浪

简单,纯粹,自在,闲散,温暖而美好

古朴,宁静,清凉,时尚,迷离而柔软

放松,发呆,沉沦,思考,本真而平和

夜幕降临,暗香浮动,或狂欢或独饮

打开一扇门,感受不同的世界,发现真正的自己

这里有很多故事,这里也没有故事

从脚步到心灵,沉浸……

写于2022年5月丽江之行

爱在别处诗歌

1

相遇在五月,你的草原

瞬间开满了花朵

杜鹃鸣唱

一只小鹿,闯进春天

捂着渐热的心跳

起程,扬鞭

昭乌达盟的碧玉龙

早已苏醒

2

你说,赶在五月之前

会有一次拥抱

于是,着一袭蒙袍

相约敖包

只等一回首

三千里烟云路遥

一地相思,一地月光

数着日子,数着心跳,望穿双眼

3

我曾经是你遗失在塞外的

梦想,在贡格尔草原

在游走的`马背上

我们结草为盟,情定三生

只一转身,草原依旧

而一缕烟云,飘渺

跪向北方,我撕心裂肺般的牵挂

正轻轻地,轻轻地将你套牢

4

你又一次说到套马杆

说起一场邂逅

小马驹迷恋的故乡,远在燕山以北

梦回,只等你逐马而来

散乱一地的诺言,醉入酒囊

被你虏上马背的一瞬

天地合一

长竿在手,生命延续

5

情节洒落一地,绿色覆盖

越来越空茫的大地

汇入夜色,篝火闪亮

战鼓遁空而来

回到乌兰布统古战场

收拣

遗失的珊瑚找不到归期

而我们的家,飘摇

生活不在别处诗歌

你想,来一次长达一年的远行吧!

去理清那慌乱的思绪,

剪断那扰人的烦恼,

滤过那灼人的疼痛。

你说,生活如一潭死水,

你已厌倦;

你更怕了接踵而至的责任。

你想逃离这一切,

去获得须臾的轻松,

给自己一次惊险刺激的体验。

可亲爱的,你告诉我,

只要生命还在持续,

又怎可逃离烦忧?

只要心还在跳动,

又怎可滤过疼痛?

还有那只有你才可肩负的使命,

又该谁人担起?

幸福和痛苦交替,

许是生活的真谛。

亲爱的,生活概不在别处。

生活就在这里,

在你脚下坚实的土地,

此刻,你就有改变的能力。

束缚你的,是惯性思维,

挣脱它,你的视野将变得开阔。

拘泥你的,是执念,

放下它,你的步履将变得轻盈。

倦怠的,是心,

换一种生活态度,

你将获得不一样的'人生体验。

不再习惯逃避,

你才能遇见全新的自己,

拥抱明天充满未知的惊喜。

能开拓你视野的,

不是周围既定的风景,

而是很多阅历积淀经由巧合碰撞产生的顿悟,

那时你的双眼,

便可以发现之前你不曾看到的风景。

那时你的心,

便可以感知之前你不曾知晓的美妙。

哦,亲爱的,你看,

生活概不在别处。

作文:故乡在别处

有人说,人出生以来就一直呆在同一个地方,那个地方对他而言只能叫“家乡”,而不是“故乡”,只有游走在他乡的人,那个地方才能叫做“故乡”。一字之差,感受却大有不同,遥望明月,故乡永远在别处。当我们身在他乡的时候,我们才更清楚哪里是故乡。

“好 ”&“好唔好”

第一次搭飞机,想不到那目的地竟然是上海。“魔都”,魔幻的城市、东方巴黎、犹太人曾经的避难所,那到底是什么样子?满怀期待,我终于登上了上海东方航空的班机。

到达一个地方,首先听到的是这个地方的语言。对于上海话,最初的认识是小时候《外来媳妇本地郎》里的刘涛扮演的上海媳妇胡幸子。每当要发表意见的时候,幸子都是“阿拉”这样“阿拉”那样的。那时候觉得“阿拉”就像是那个音符的名字“La”,有着某种音乐美,很适合幸子这上海女孩身上体现出来的那份气质。后来认识的是微博上热起来的“好 ”、“侬”等,这些都是对上海话的零星认识。本来以为这次到上海,就能轻易地听到地道的上海话,殊不知在上海的机场、出租车、街道上耳边掠过的都是带着各种味道的普通话,京味、东北味、港台味,甚至还有外国味。于是,直到登上回广州的飞机,我的心中都有着某种遗憾,也许是因为我在上海走过的地方太少了,也可能这地道的上海话只藏在这弄堂的一扇扇窗里了。

一座城市,城市化、现代化、国际化水平越高,就越不可避免悄悄地淡化一些本土性很强的东西,如方言。上海地方虽小,却有足够的吸引力,五湖四海的人都来此做着自己的梦,普通话成了很多人交流的共同语言。不知道是否值得庆幸,在上海人心中还只是“乡下”的广州,在街头、地铁、饭店我还可以听到亲切的白话,听到美女帅哥讨论着哪里好玩“去边度”,听到阿姨们说别家孩子考重点大学“好威水”,听着婆婆公公们说着回家“煲靓汤”。听到一些人操着广东口音的普通话,“不可以介样啦”、“湿湿碎啦”,同时也听到各种口音的白话,“内猴”、“大佬,你好么”。如此种种,虽然听起来有些别扭,令人哭笑不得,心里却更觉得他们可爱。

这几年,各个地方保护方言的呼声都较高,身在粤语区感受尤为深刻,“保护粤语”曾经闹得挺大,有人说那是因为我们有香港“撑住”。其实,粤语历史悠久,是广府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梁文道言“粤语是可以思考的语言,讲粤语是天经地义的”,粤语足以成为广州的名片、城市印象。卡尔维诺曾经写道:“方言文化有其完全的影响力,确保一个城市、地域、流域身份的认同,与附近其他城市、地域、流域区隔开来。”“在这个世界上(说实在并不大)方言是界定自己会说话,赋予地方习俗形式,总而言之,存在的`方式。”广府文化中的“讷于言而敏于行”、“和气生财”也许会让人觉得广府人做人做事“是但”、“求其”、“所谓”,但其实“内秀”或者“不争辩”不代表没有底线。原则上的东西是动摇不得的,如一些传统习俗,如粤语,这并不是因为排外,或者是傲慢,而是因为源远流长的文化系统使然,而是因为这些就是他们的存在方式。

下了从上海飞回广州的飞机,在机场里走着的时候遇到了一对母子,母亲貌似正在教训调皮的儿子。听到了那亲切的“一早话你噶啦”、“好心你啦,好唔好!”我长舒了一口气,我知道,我回来了。

“弄”&“巷”

大城市往往会有一些标志性的建筑,我们称之为地标,如上海的“东方明珠”,如广州的“小蛮腰”,它们让城市变得更有知名度和辨识度。但其实,在我心中它们都是一个地方现代化、城市化的标志,时刻在要求着更高更大更有设计感,却也同时让人有着某种距离感,缺少生活的亲和感。木心说:“生活是琐碎的,是琐碎方显得是生、是活――小慷慨、小吝啬、小小盟誓、小小负约,太大了非人性所能挡得起,小街两旁的屋里偶有悬梁或吞金服毒者,但小街上没有悲观主义,人们兴奋忙碌营利繁殖,小街才是上帝心目中的人间。”小小的角落里,琐碎的生活,反而显得更真实。一个城市的灵魂就在民间,在角落,在每一个人的身上。

“莫嫌地窄林亭小,莫厌贫家活计微。大有高门锁宽宅,主人到老不曾归。”相比于去参观上海的“东方明珠”,还有微博上戏说的“上海滩三大神器――注射器、开瓶器、打蛋器”,我更愿意走进上海的小街小落去感受上海。在去上海社科院的那一天,当听到“淮海中路622弄7号”这个地址的时候,我的心兴奋了一下,这意味着我要看到上海的弄堂、石库门了吗?在淮海中路又走了一大段路,路过了一个门牌“××弄××号”。抬起头往上看,被法国梧桐半遮半掩的楼并不高,窗是旧式的,窗框是朱红色的,两扇玻璃被分成六个格子,紧闭着。放下头来继续走着,心里却想着那窗里关住了多少故事,挡住了多少流言,是否也有鸽子飞过。

去完外滩原路返回的那一天,在一个十字路口等红绿灯的时候,我看到远处一字排开的民居,不知道那些都是多少弄多少号的房子?窗子也是旧式的,比现在普遍的铝合金窗外加不锈钢有味道得多。窗下固定着几根铁棒,有些则是不锈钢架子,晾着些衣服。有些窗是紧闭着的,有些则是接近180度的敞开。没有阳台不要紧,精明的上海人总能想到好办法,每一寸地方都能用得恰到好处,物尽其用。

想起了广州那些门牌号“××巷××号”,想起了小时候伯公伯婆经常带我在楼下附近的小吃店吃滑滑的肠粉,那一条条随处可见小吃店的巷子,爱吃和会吃的广州人散布在每一个角落,想起了那些风格各异,或可爱搞怪或古雅别致的巷子名字“甜水巷”、“飞来对面巷”、“杏花巷”、“九兜二巷”,想起了《外来媳妇本地郎》里的西关大屋,西关那大街,连接着不知伸向何处的小巷,小巷连接着人家,有玩捉迷藏的小孩、树阴下聊天下棋的老人,想起那天跟同学去完陈家祠后自己在日记中写下的“走在陈家祠的巷道里,仿佛走进了别人从前的一个梦,我要窥探,他们都梦见过些什么。在光孝寺的菩提树下,我闭上眼睛,念起‘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我请求佛祖赐予我智慧……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女子,做着普通人做的事,怀着一些普通人的心愿。”…… 上海有里弄,北京有胡同,广州,有巷子。巷子里是平民化的广州生活,朴素而真实,琐碎而生动,它承载着这个地方的历史和文化,承载着一些人成长的记忆。

“城里人”&“乡下人

很久之前就听说过一个段子,说在广东人的眼里,除了广东或以南的人是南方人,其他地方的人都是“北方人”;而在上海人的眼里,除了上海人是城里人,其他地方的人都是“乡下人”。当时对于前半句话我只在心里一笑,对于后半句话则没有什么感觉,现在,短短的几天上海之行却让我对后半句话有了更多的认识。

走在上海的街头,很明显的一个感受是中西合璧的建筑很多,外国人也多,而且很多都是白人,不知道他们是在这里旅游的,还是在这里工作生活的,不管是哪样,都让我觉得上海的国际视野比广州的大得多。也许就是因为国际范较足,上海人觉得自己见识广、文明程度高而自居“城里人”,将自己跟“乡下人”区别开来?

很多人都说来上海出差或旅行,要注意自己的穿着打扮,因为稍不注意就会被这里很讲究穿着打扮、注重时尚的上海人“看不起”。在上海的文化里,宁可住得简陋吃得不好,出门的衣着打扮也要光鲜,穿得朴素会被认为“寒酸老土”、“下里巴人”而被势利眼。幸好,在上海的几天我还没遇到过“只认衣衫不认人”的情况,而且,他们的穿着打扮也没给我留下什么特别的印象,除了那几天不怎么看见有人穿人字拖上街,看见的多是皮鞋、凉鞋、洞洞鞋,而且见到的穿洞洞鞋的人都穿袜子的。另外,在天桥走着的时候迎面走来一个穿着时尚的女孩,我看了她一眼,她一直看着前方。后来,她走过很远后同伴告诉我那个女孩背着的LV是假的,有一个细节处跟真品不同。

记得有朋友曾经开过玩笑,“在广州,别看人家穿着人字拖、短裤在街上闲逛,分分钟有可能是百万富翁!”也许,对于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来说,广州只能叫做“城乡接合部”,有很多“乡下人”,不过相比于做过分注重门面功夫、讲面子的“城里人”,我倒更愿意做一个“乡下人”,“舒服就好、实用就好”这样的务实有着更持久的力量,最起码做人更轻松一些,“装”的生活会很累。

“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当我们身在他乡见识到更多了解到更多人,拓宽了生命的宽度,提高了生活的质量,更重要的是,身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我们更容易重新审视自己,深化自身与他人、与世界的关系,审视那自以为熟悉的在别处的故乡。“流浪的去程有多遥,回家的归程就有多远。”希望每一次归来的都是不一样的、更美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