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淳亲王府的诗句 王义方,泗州涟水人也的原文及译文解析 王义方,泗州涟水人也。少孤贫,事母甚谨,博通《五经》,而謇傲独行。初举明经,因诣京师,中路逢徒步者,自云父为颍上

王义方,泗州涟水人也的原文及译文解析

王义方,泗州涟水人也。少孤贫,事母甚谨,博通《五经》,而謇傲独行。初举明经,因诣京师,中路逢徒步者,自云父为颍上令,闻病笃,倍道将往焉,徒步不前,计无所出。义方解所乘马与之,不告姓名而去。俄授晋王府参军,直弘文馆。特进魏征甚礼之,将以侄女妻之。辞不取,俄而征薨,义方竟娶征之侄女。人问其然,告人曰:“昔不附宰相之势,今感知己之言故也。”无何,坐与刑部尚书张亮交通,贬为儋州吉安丞。行至海南,舟人将以酒脯致祭。义方曰:“黍稷非馨,义在明德。”乃酌水而祭。时当盛夏,风涛蒸毒,既而开霁,南渡吉安。蛮俗荒梗,义方召诸首领,集生徒,亲为讲经,行释奠之礼;清歌吹籥,登降有序,蛮酋大喜。贞观二十三年,改授洹水丞。时张亮兄子皎,配流在崖州,来依义方而卒。

临终托以妻子及致尸还乡。义方与皎妻自誓于海神,使奴负柩,令皎妻抱其赤子,乘义方之马,身独步从而还。先之原武葬皎,告祭张亮,送皎妻子归其家而往洹水。显庆元年,迁侍御史。时中书侍郎李义府执权用事,妇人淳于氏有美色,坐事系大理①,义府悦之,托大理丞毕正义枉法出之。高宗又敕给事中刘仁轨、侍御史张伦重按其事。正义自缢。高宗特原义府之罪。义方以义府奸蠹害政,将加弹奏,以问其母。母日:“昔王陵母伏剑成子之义,汝能尽忠立名,吾之愿也,虽死不恨!”义方乃上奏。高宗以义方毁辱大臣言词不逊左迁莱州司户参军秩满家于昌乐聚徒教授母卒遂不复仕进。总章二年卒,年五十五。门人何彦光、员半千为义方制师服,三年丧毕而去。[注]:①大理:官名,掌管刑法,此处指掌管刑法的地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博通《五经》,而謇傲独行 謇:忠诚,正直

B.坐与刑部尚书张亮交通 交通:交往,交游

C.坐事系大理,义府悦之 系:牵涉,关联

D.高宗又敕给事中刘仁轨、侍御史张伦重按其事 按:追究,查办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高宗以义方毁辱大臣/言词不逊/左迁莱州司户参军秩满/家于昌乐/聚徒教授/母卒/遂不复仕进

B.高宗以义方毁辱大臣/言词不逊/左迁莱州司户参军/秩满/家于昌乐/聚徒教授/母卒/遂不复仕进

C.高宗以义方毁辱/大臣言词不逊/左迁莱州司户/参军秩满/家于昌乐/聚徒教授/母卒/遂不复仕进

D.高宗以义方毁辱/大臣言词不逊/左迁莱州司户参军/秩满/家于昌乐/聚徒教授/母卒遂不复/仕进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义方出身低微,知恩图报。去京城应试的路上,毫不犹豫地帮助陌生人;魏征想把侄女嫁给他,他先因不愿攀附权贵而拒绝,终因感激魏征的知己之言而娶之为妻。

B.王义方善于祭祀,教化有方。被贬前往儋州,渡海时,他认为祭祀重在明德,而黍稷没有香味,因而酌水致祭;到达吉安后,以诗书礼乐教化人民,成效显著。

C.王义方受人之事,忠人之托。张亮哥哥的儿子张皎流放崖州,临终前把妻子儿子托付给王义方。王义方历经艰难,最终安葬了张皎并护送其妻子儿子返回家乡。

D.王义方忠诚正直,不阿权贵。李义府徇私枉法救出喜欢的妇人淳于氏,高宗已经原谅李义府的罪过,但王义方坚持正义,询问了李义府的母亲后勇敢上奏弹劾他。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自云父为颍上令,闻病笃,倍道将往焉,徒步不前,计无所出。(5分)

(2)昔王陵母伏剑成子之义,汝能尽忠立名,吾之愿也,虽死不恨!(5分)

参考答案

4.C 系:拘囚。

5.B “高宗以义方毁辱大臣,言词不逊,左迁莱州司户参军。秩满,家于昌乐,聚徒教授。

母卒,遂不复仕进。”

6.D 原文“义方以义府奸蠹害政,将加弹奏,以问其母”中的“其”代指王义方,而不是

李义府。后面“母曰”的话可以佐证。

7.(1)自称父亲是颖上县令,听说病得很重,想兼程前往探视,但徒步行走不能前进,想不出好主意来。(关键点:“为”是,“笃”严重,“倍道”兼程,各得1分,句意得2分。)

(2)从前王陵的母亲以剑自刎来成全儿子的义节,你能尽忠立名,正是我所希望的,即使死了也不后悔。(关键点:“伏剑”,以剑自刎;“汝能尽忠立名,吾之愿也”判断句,“恨” 后悔;各得1分,句意得2分。)

【参考译文】

王义方,是泗州涟水人,幼年孤苦贫寒,侍奉母亲非常恭谨,精通《五经》,并且正直高傲,特立独行。当初考明经科,于是到京城去,途中遇到一个步行的人,自称父亲是颖上县令,听说病得很重,想兼程前往探视,但徒步行走不能前进,想不出好主意来。王义方解下自己的马送给他,没有告诉他自己的姓名就离开了。不久,王义方被授予晋王府参军一职,在弘文馆当值,特进魏征十分器重他,准备把夫人的侄女嫁给他,他婉言谢绝了。不久魏征去世,王义方却主动迎娶了魏征夫人的侄女。别人问王义方这样做的原因,王义方说:“我先前不这样做是不依附权贵,现在这样做是报答宰相的知遇之恩。”不久,王义方因和刑部尚书张亮友好而获罪,张亮犯罪,王义方受牵连被贬到吉安县做县丞。王义方行至海南之时,看到当地渔民准备用酒和肉祭奠海神,便说:“黍稷不是用来祝福祈祷的最佳祭品,更重要的是要彰明德行。”于是酌水祭奠。当时正值盛夏,海面上风大浪急,随后天气慢慢转为晴和,王义方的船才得以向南渡海安全抵达吉安。吉安处在蛮夷之间,荒凉闭塞,王义方招集地方首领,逐渐地挑选了一些学生门徒,为他们开设讲授经书,举行祭祀先圣先师的礼仪,传授清歌短笛合奏的'技艺,他们都十分高兴。贞观二十三年,王义方调任洹水县县丞,当时张亮的侄子张皎,从流配地崖州回来,投靠王义方。

张皎快死的时候,把妻子儿女托付给他,希望把尸体运回家乡安葬,王义方答应了他。王义方让家奴背着灵柩,让张皎的妻子抱着孩子骑马走,自己步行跟着。王义方先到原武安葬了张皎,告祭完张亮,又把张皎的妻子儿女送回家才离去前往洹水县。显庆元年,王义方升任侍御史。当时中书侍郎李义府执掌朝政,有个妇女淳于氏姿色过人,因事获罪被囚禁在大理寺,李义府很高兴,委托大理寺寺丞毕正义违法把她弄出监狱。高宗皇帝下令给事中刘仁轨、侍御史张伦重新审理淳于氏这个案子,毕正义自缢身亡。高宗特意要赦免李义府的罪过。王义方认为李义府奸邪害政,将要弹劾上奏,拿这件事问自己的母亲。母亲说:“从前王陵的母亲用剑自杀成就儿子的大义,你能尽忠心成就美名,这是我的心愿,我即使死了也不遗憾!”义方于是上奏皇上。高宗认为王义方毁辱大臣,言词不谦逊,把王义方贬谪到莱州任司户参军。任期届满也没有调回来。王义方就客居昌乐,招募学生教学。母亲去世,就不再入世为官。总章二年王义方去世,享年五十五。学生何彦光、员半千为老师服丧,三年以后才离去。

王义方,泗州涟水人也》阅读答案

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王义方,泗州涟水人也。少孤贫,事母甚谨,博通《五经》,而謇傲独行。初举明经,因诣京师,中路逢徒步者,自云父为颍上令,闻病笃,倍道将往焉,徒步不前,计无所出。义方解所乘马与之,不告姓名而去。俄授晋王府参军,直弘文馆。特进魏征甚礼之,将以侄女妻之。辞不取,俄而征薨,义方竟娶征之侄女。人问其然,告人曰:“昔不附宰相之势,今感知己之言故也。”无何,坐与刑部尚书张亮交通,贬为儋州吉安丞。行至海南,舟人将以酒脯致祭。义方曰:“黍稷非馨,义在明德。”乃酌水而祭。时当盛夏,风涛蒸毒,既而开霁,南渡吉安。蛮俗荒梗,义方召诸首领,集生徒,亲为讲经,行释奠之礼;清歌吹籥,登降有序,蛮酋大喜。

贞观二十三年,改授洹水丞。时张亮兄子皎,配流在崖州,来依义方而卒。临终托以妻子及致尸还乡。义方与皎妻自誓于海神,使奴负柩,令皎妻抱其赤子,乘义方之马,身独步从而还。先之原武葬皎,告祭张亮,送皎妻子归其家而往洹水。显庆元年,迁侍御史。时中书侍郎李义府执权用事,妇人淳于氏有美色,坐事系大理①,义府悦之,托大理丞毕正义枉法出之。高宗又敕给事中刘仁轨、侍御史张伦重按其事。

正义自缢。高宗特原义府之罪。义方以义府奸蠹害政,将加弹奏,以问其母。母日:“昔王陵母伏剑成子之义,汝能尽忠立名,吾之愿也,虽死不恨!”义方乃上奏。高宗以义方毁辱大臣言词不逊左迁莱州司户参军秩满家于昌乐聚徒教授母卒遂不复仕进。总章二年卒,年五十五。门人何彦光、员半千为义方制师服,三年丧毕而去。

①大理:官名,掌管刑法,此处指掌管刑法的地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博通《五经》,而謇傲独行 謇:忠诚,正直

B.坐与刑部尚书张亮交通&nbs

p; 交通:交往,交游

C.坐事系大理,义府悦之 系:牵涉,关联

D.高宗又敕给事中刘仁轨、侍御史张伦重按其事 按:追究,查办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高宗以义方毁辱大臣/言词不逊/左迁莱州司户参军秩满/家于昌乐/聚徒教授/母卒/遂不复仕进

B.高宗以义方毁辱大臣/言词不逊/左迁莱州司户参军/秩满/家于昌乐/聚徒教授/母卒/遂不复仕进

C.高宗以义方毁辱/大臣言词不逊/左迁莱州司户/参军秩满/家于昌乐/聚徒教授/母卒/遂不复仕进

D.高宗以义方毁辱/大臣言词不逊/左迁莱州司户参军/秩满/家于昌乐/聚徒教授/母卒遂不复/仕进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义方出身低微,知恩图报。去京城应试的路上,毫不犹豫地帮助陌生人;魏征想把侄女嫁给他,他先因不愿攀附权贵而拒绝,终因感激魏征的知己之言而娶之为妻。

B.王义方善于祭祀,教化有方。被贬前往儋州,渡海时,他认为祭祀重在明德,而黍稷没有香味,因而酌水致祭;到达吉安后,以诗书礼乐教化人民,成效显著。

C.王义方受人之事,忠人之托。张亮哥哥的儿子张皎流放崖州,临终前把妻子儿子托付给王义方。王义方历经艰难,最终安葬了张皎并护送其妻子儿子返回家乡。

D.王义方忠诚正直,不阿权贵。

李义府徇私枉法救出喜欢的妇人淳于氏,高宗已经原谅李义府的罪过,但王义方坚持正义,询问了李义府的母亲后勇敢上奏弹劾他。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自云父为颍上令,闻病笃,倍道将往焉,徒步不前,计无所出。(5分)

(2)昔王陵母伏剑成子之义,汝能尽忠立名,吾之愿也,虽死不恨!(5分)

【答案】

4.C

5.B

6.D

7.(1)自称父亲是颖上县令,听说病得很重,想兼程前往探视,但徒步行走不能前进,想不出好主意来。

(关键点:“为”是,“笃”严重,“倍道”兼程,各得1分,句意得2分。)

(2)从前王陵的母亲以剑自刎来成全儿子的义节,你能尽忠立名,正是我所希望的,即使死了也不后悔。

(关键点:“伏剑”,以剑自刎;“汝能尽忠立名,吾之愿也”判断句,“恨” 后悔;各得1分,句意得

2分。)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

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

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

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

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

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

“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

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

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

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

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

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

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

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

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

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

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王义方,是泗州涟水人,幼年孤苦贫寒,侍奉母亲非常恭谨,精通《五经》,并且正直高傲,特立独行。当初考明经科,于是到京城去,途中遇到一个步行的人,自称父亲是颖上县令,听说病得很重,想兼程前往探视,但徒步行走不能前进,想不出好主意来。王义方解下自己的马送给他,没有告诉他自己的姓名就离开了。不久,王义方被授予晋王府参军一职,在弘文馆当值,特进魏征十分器重他,准备把夫人的侄女嫁给他,他婉言谢绝了。不久魏征去世,王义方却主动迎娶了魏征夫人的侄女。别人问王义方这样做的原因,王义方说:“我先前不这样做是不依附权贵,现在这样做是报答宰相的知遇之恩。”不久,王义方因和刑部尚书张亮友好而获罪,张亮犯罪,王义方受牵连被贬到吉安县做县丞。王义方行至海南之时,看到当地渔民准备用酒和肉祭奠海神,便说:“黍稷不是用来祝福祈祷的最佳祭品,更重要的是要彰明德行。”于是酌水祭奠。当时正值盛夏,海面上风大浪急,随后天气慢慢转为晴和,王义方的船才得以向南渡海安全抵达吉安。吉安处在蛮夷之间,荒凉闭塞,王义方招集地方首领,逐渐地挑选了一些学生门徒,为他们开设讲授经书,举行祭祀先圣先师的礼

仪,传授清歌短笛合奏的技艺,他们都十分高兴。贞观二十三年,王义方调任洹水县县丞,当时张亮的侄子张皎,从流配地崖州回来,投靠王义方。张皎快死的时候,把妻子儿女托付给他,希望把尸体运回家乡安葬,王义方答应了他。王义方让家奴背着灵柩,让张皎的妻子抱着孩子骑马走,自己步行跟着。王义方先到原武安葬了张皎,告祭完张亮,又把张皎的妻子儿女送回家才离去前往洹水县。显庆元年,王义方升任侍御史。当时中书侍郎李义府执掌朝政,有个妇女淳于氏姿色过人,因事获罪被囚禁在大理寺,李义府很高兴,委托大理寺寺丞毕正义违法把她弄出监狱。高宗皇帝下令给事中刘仁轨、侍御史张伦重新审理淳于氏这个案子,毕正义自缢身亡。高宗特意要赦免李义府的罪过。王义方认为李义府奸邪害政,将要弹劾上奏,拿这件事问自己的母亲。母亲说:“从前王陵的母亲用剑自杀成就儿子的大义,你能尽忠心成就美名,这是我的心愿,我即使死了也不遗憾!”义方于是上奏皇上。高宗认为王义方毁辱大臣,言词不谦逊,把王义方贬谪到莱州任司户参军。任期届满也没有调回来。王义方就客居昌乐,招募学生教学。母亲去世,就不再入世为官。总章二年王义方去世,享年五十五。学生何彦光、员半千为老师服丧,三年以后才离去。

鲍勋字叔业泰山平阳人也原文和译文解析

鲍勋字叔业,泰山平阳人也,建安十七年,太祖辟勋丞相掾。二十二年,立太子,以勋为中庶子,出为魏郡西部都尉。太子郭夫人弟为曲周县吏,断盗官布,法应弃市。太子数手书为之请罪,勋不敢擅纵,具列上。勋前在东宫,守正不挠,太子固不能悦,及重此事,恚望滋甚。会郡界休兵有失期者密敕中尉奏免勋官久之拜侍御史文帝受禅,勋每陈“今之所急,唯在军农,宽惠百姓。台榭苑园,宜以为后。”文帝将出游猎,勋停车上疏。文帝手毁其表而兢行猎,中道顿息,问侍臣曰:“猎之为乐,何如八音也?”侍中刘晔对曰:“猎胜于乐。”勋因奏:“刘晔佞谀不忠,阿顺陛下过戏之言。请有司议罪以清皇朝。”帝怒作色,罢还,即出勋为右中郎将。黄初四年,尚书令陈群等并举勋为御史中丞。帝不得已而用之,百僚严惮,罔不肃然。六年秋,帝欲征吴,勋面谏。帝益忿之,左迁勋为治书执法。帝从寿春还,屯陈留郡界。太守孙邕见,出过勋。时营垒未成,但立标埒,邕邪行不从正道,军营令史刘曜欲推之,勋以堑垒未成,解止不举。大军还洛阳,曜有罪,勋奏绌遣,而曜密表勋私解邕事。诏曰:“勋指鹿为马,收付廷尉。”廷尉法议:“正刑五岁。”三官驳:“依律罚金二斤。”帝大怒曰:“勋无活分,而汝等敢纵之 !”太尉钟鲧等并求请勋罪。帝不许,遂诛勋。勋内行既修,廉而能施,死之日,家无余财。后二旬,文帝亦崩,莫不为勋叹恨。

[注]标埒:标记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会郡界休兵/有失期者密敕中尉/奏免勋官/久之/拜侍御史

B.会郡界休兵有失期者/密敕中尉奏免勋官/久之/拜侍御史

C.会郡界休兵有失期/者密敕中尉/奏免勋官/久之/拜侍御史

D.会郡界休兵/有失期者密敕/中尉奏免勋官/久之/拜侍御史

5、下列对文章中加点词的解释,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太子,指已确定继承皇位或帝位的帝王的儿子。太子的地位仅次于皇帝本人,并且拥有自己的、类似于朝廷的东宫。

B.侍中,秦汉之时为少府属下宫官群中直接供皇帝指派的散职,西汉时又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元以后废止。

C.左迁,即官职的晋升,汉代贵左贱右,故将升官称为左迁。后世沿用之。

D.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鲍勋在文帝即位前曾在东宫任职,那时文帝就不喜欢鲍勋,后来鲍勋外出任职又拒绝了文帝的请托,就更被文帝厌恨。

B.文帝要去游猎,鲍勋犯颜直谏,文帝怒而拒谏。猎罢归来后,文帝却又不得已提升鲍勋为右中郎将。

C.文帝抓住私解孙邕一事,要泄私愤,但廷尉、三官都不主张从重判刑,这使文帝十分愤怒。

D.文帝不顾大臣们的请求处死了鲍勋,不久,文帝也死了,人们都为忠廉好施而屈死的鲍勋叹息和遗憾。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文帝手毁其表而兢行猎,中道顿息,问侍臣曰:“猎之为乐,何如八音也?”

(2)军营令史刘曜欲推之,勋以堑垒未成,解止不举。

参考答案

4.B解答断句题,应注意常见的句末语气词“者、也、矣、乎、欤”和句首语气词“故、夫、盖、惟”,同时还需注意陈述主语的变化和事件的切分。文言虚词“者”后面要断开,表时间的“久之”要断开,主谓宾不能断开。

5.C试题分析:可根据平时对文学常识的记忆,结合着文章中上下文具体语境分析作答,C项,“左迁,即官职的晋升”理解不正确,左迁,为贬官。故选C。

6.B试题分析:要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句子,仔细地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B项,猎罢归来后,文帝外放鲍勋为右中郎将,黄初四年,因陈群等并举,帝不得已而任勋为御史中丞。故选B。

7(1)关键词:手,兢,何如 (2)关键词:推,解,举

参考译文:

鲍勋字叔业,泰山平阳人,建安十七年,太祖征召鲍勋为丞相掾。建安二十二年,立太子时,封鲍勋为中庶子,外出担任魏郡西部都尉。太子郭夫人的弟弟担任曲周县吏时,抢劫官布,按照法律应处“弃市”之刑。太子多次亲手给鲍勋写信替郭夫人的弟弟求情,鲍勋不敢自作主张放纵罪犯,将全部罪状呈朝廷论处。鲍勋以前在东宫任职时,坚持正义不屈不挠,太子本来就不喜欢他,等到加上这件事,怨恨更加厉害。正好鲍勋管辖区士兵休整有误期的,太子就暗中令中尉秉奏罢免鲍勋的官职,过了很长时间,授鲍勋为侍御史。文帝即位后,鲍勋常常上奏“如今最要紧的,只是军事农事,宽待百姓,使百姓得到恩惠。宫殿园林,应该把它放在后面。”文帝准备外出打猎,鲍勋使车马停下来呈上奏章。文帝亲手撕毁他的奏章,仍然专心打猎,中途休息时,文帝问身边的大臣说:“打猎的乐趣,同欣赏音乐相比,哪一种快乐?”侍中刘晔回答说:“打猎超过音乐。”鲍勋趁机秉奏:“刘晔巧言谄媚为人不忠,这是阿谀奉承陛下的过分虚假的言论。请让有关部门论罪以使朝廷清明太平。”文帝愤怒得变了脸色,打猎结束回朝后,就外放鲍勋为右中郎将。黄初四年,尚书令陈群等大臣一同举荐鲍勋担任御史中丞。文帝不得已而任用他,百官既尊敬又害怕,没有不表现出恭敬的样子。黄初六年秋,文帝想征伐吴国,鲍勋当面强谏。文帝更加恨他,贬鲍勋为治书执法。文帝从寿春回来,驻扎在陈留郡地。太守孙邕进见文帝后,出来拜访鲍勋。当时军营墙壁还没有完成,只立了标记,孙邕绕道而不走正路,军营令史刘曜要论处他,鲍勋因护城河和城墙没有完成,解除了对孙邕的论处,也没有向上级举报。大军回到洛阳时,刘曜犯了罪,鲍勋秉奏罢免刘曜官职,刘曜却暗中奏表鲍勋私自解除对孙邕的论处一事。文帝下诏书说:“鲍勋指鹿为马,逮捕起来交给廷尉治罪。”廷尉依法定罪:“判罪五年。”三官反驳说:“按照法律罚二斤黄金。”文帝非常生气地说:“鲍勋没有活的名分,可是你们竟敢纵容他!”太尉钟鲧等大臣一同为鲍勋求情减罪。文帝不答应,于是杀了鲍勋。鲍勋修性养德,廉洁好施,死的时候,家里没有多余的财产。鲍勋死后二十多天,文帝也死了,没有谁不为鲍勋叹息遗憾的。

裴蕴河东闻喜人也原文和译文解析

裴蕴,河东闻喜人也,在陈时仕兴宁令度天下将归隋遂阴奉表于高祖请为内应及陈平超授仪同历三州刺史俱有能名。大业初,考绩连最。炀帝闻其善政,征为太常少卿。

初,遣牛弘定乐,蕴揣知帝意,奏括天下周、齐、梁、陈乐家子弟,皆为乐户。帝大悦,迁民部侍郎。时户口多漏,蕴历为刺史,素知其情,因是条奏,令有司貌阅。若一人不实,则官司解职,乡正里长皆远流配。又许民相告,若纠得一丁者,令被纠之家代输赋役。是岁,诸郡进丁二十四万三千,新附口六十四万一千五百。帝临朝览状,谓百官曰:“今进民户口皆从实者,全由裴蕴一人用心。”由是渐见亲委,拜京兆赞治,吏民慑惮。

未几,擢授御史大夫。蕴善候伺人主微意,若欲罪者,则曲法顺情,锻成其罪。所欲宥者,则附从轻典,是后大小之狱皆以付蕴。蕴亦机辩,所论法理,言若悬河,或重或轻,皆由其口,剖析明敏,时人不能致诘。

杨玄感之反也,帝遣蕴推其党与,谓蕴曰:“玄感一呼而从者十万,不尽加诛,则后无以劝。”蕴由是乃峻法治之,所戮者数万人,皆籍没其家。帝大称善,赐奴婢十五口。帝问苏威以讨辽之策,威不愿帝复行,且欲令帝知天下多贼,乃诡答曰:“今者之役,不愿发兵,但诏赦群盗,自可得数十万。其激于免罪,竞务立功,一岁之间,可灭高丽矣。”帝不怿曰:“我去尚犹未克,鼠窃安能济乎?”威出后,蕴揣上意,奏威罪,帝付蕴推鞫之,乃处其死。帝未忍便杀,除名。

蕴又欲重己权势,引致奸黠,共为朋党,郡县有不附者,阴中之。于时军国多务,凡是兴师动众,京都留守,及与诸蕃互市,皆令御史监之。蕴之宾客附隶者,遍于郡国,侵扰百姓,帝弗之知也。

及司马德戡将为乱,江阳长张惠绍夜驰告之。蕴共惠绍谋,欲矫诏发郭下兵民,给荣公来护儿节度,收在外逆党宇文化及等,仍发羽林殿脚,遣范富娄等入自西苑,给梁公萧钜及燕王处分,扣门援帝。谋议已定,遣报虞世基。世基疑反者不实,抑其计。

是夜,司马德戡引骁果玄武入,裴度通,元礼直入宫,炀帝匿于永巷,驱之出,缢之,隋氏宗室江都宫中者皆没。蕴叹曰:“谋及播郎,竟误人事!”遂亦见害。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在陈时仕兴宁令/度天下将归隋/遂阴奉表于高祖/请为内应/及陈平/超授仪同/历三州刺史/俱有能名

B.在陈时仕/兴宁令度天下将归隋/遂阴奉表于高祖/请为内应/及陈平超授仪同/历三州/刺史俱有能名

C.在陈时仕兴宁令/度天下将归/隋遂阴奉表于高祖/请为内应/及陈平/超授仪同/历三州刺史/俱有能名

D.在陈时仕/兴宁令度天下将归/隋遂阴奉表于高祖/请为内应/及陈平超授/仪同历三州/刺史俱有能名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考绩:相传中国在古代舜时就建立的制度。是朝廷对官员在一定任期内的工作进行考核和评价,作为升降、调转、奖惩依据的制度。

B.乐户:是中国历史上以音乐歌舞专业活动为业的贱民。他们多来源于罪犯的家属,也有部分原为良人,是统治者惩罚罪犯和政敌的一项手段。

C.貌阅:古代选官是,有时相貌身材也是一个参考因素。文中所指就是古代选拔官员的标准“身言书判”中的“身”,是指包括相貌在内的长相身段。

D.御史: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官名。先秦时期,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秦开始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此官制一直延续到清朝。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裴蕴有政治眼光,能审时度势。他最初在陈朝做官,判断天下将被隋朝得到,就暗地里给高祖呈上表章,请求当内应,平定陈国后,因功被破格提拔为仪同。

B.裴蕴擅迎合皇帝,且能言善辩。他投隋炀帝所好,断案揣摩皇帝意图来确定刑罚轻重。他说起法理来口若悬河,断案明白快速,无人能对他的判决提出疑义。

C.裴蕴对上谄媚,对下凶狠。在杨玄感造反是,裴蕴严法究治杨的党羽,所杀的有几万人。在苏威事件上也痛下杀手,表现出一个冷血政客的心狠手辣。

D.裴蕴勾结朋党,阴谋叛乱。他招纳奸猾之徒,中伤不从官吏,侵扰百姓。司马德戡将要造反时,裴蕴想假传圣旨调动军队,挟持皇帝,不成想死于乱兵中。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蕴揣上意,奏威罪,帝付蕴推鞫之,乃处其死。帝未忍便杀,除名。

(2)炀帝匿于永巷,驱之出,缢之,隋氏宗室江都宫中者皆没。

参考答案

4.A

5.C解析:“貌阅”理解错误。是裴蕴提出的一种核实户口的措施。为了增加隋朝政府的财政收入,每个户口均由官员检阅,与本人核实,落实性别、年龄、人数。

6.D解析:“裴蕴想挟持皇上”错。

7.⑴ 裴蕴揣测皇上的心意,奏告苏威有罪,炀帝把苏威交给裴蕴推问,裴蕴判处他有死罪,炀帝不忍心就这样杀了他,把苏威除名为民。(“揣”、“推鞫”、“乃处其死”补充主语、“便”各1分,句意1分。)

⑵ 炀帝在永巷躲藏,(叛军/裴虔通与元礼)驱赶他出来,缢杀了炀帝,在江都宫中的隋氏宗室都被杀了。(“匿于永巷”“驱”“ 缢”“隋氏宗室江都宫中者”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裴蕴,是河东闻喜人,在陈国时担任兴宁县令。裴蕴判断天下将被隋朝得到,就暗地里给高祖呈上表章,请求当内应。平定陈国后,皇帝越级提拔他当了仪同。裴蕴历任三个州的刺史,都有能干的名声。大业初,裴蕴的考察成绩连年第一。炀帝听说他善于为政,征调他担任太常寺的少卿。

起初,高祖派牛弘厘定官乐,裴蕴揣摩到炀帝的意思,上奏炀帝,把全天下周、齐、梁、陈各国的音乐世家的子弟,都搜来当乐户。炀帝很高兴,升他为民部侍郎。当时户口登记多有遗漏,裴蕴历任刺史,素来知道其中的内情,因此逐条上奏,命令有关部门对百姓一个个目测核实。如有一人情况不属实,那么有关官员就要被解职,乡正和里长都要被流放到远方。又允许百姓互相告发,如纠察到一个谎报年龄的壮丁,就让被纠察到的那一家为他交税和服劳役。这一年,诸郡增加壮丁二十四万三千,新近归顺的人口有六十四万一千五百。炀帝上朝看了报告,对百官说:“现在增加户口都能从实统计,全都是因为裴蕴用心做事。”因此,裴蕴渐渐被亲近重用,授他为京兆赞治,官吏百姓都很怕他。

不久,提拔他当御史大夫。裴蕴善于揣摩炀帝细微的心理活动,炀帝想加罪的,他就枉法徇情,构陷那人有罪。炀帝想原谅的',裴蕴就按照法典较轻的处罚标准处置,此后大小案件都交给裴蕴办理。裴蕴也很机灵善辩,说起法理来,口若悬河,或重或轻,都由他口里决定,剖析案情明白快速,当时的人们都不能对他的判决提出疑义。

杨玄感造反时,炀帝派裴蕴追究他的党羽,对裴蕴说:“杨玄感一呼,随从他的就有十万之众,不都杀掉,那么以后就无法警戒他人。”裴蕴因此就严法究治,所杀的有几万人,都登记没收家财。炀帝特别称赞他做得好,赐他奴婢十五口。炀帝问苏威讨伐辽东的方略,苏威不希望炀帝再去打辽东,而且想让炀帝知道天下有很多盗贼,于是就委婉对答说:“现在这场战役,不需要调兵,只要下诏书赦免群盗,就可以得到几十万兵卒,他们因为被免罪而感激,必定会争相立功,一年之间,就可以消灭高丽了。”炀帝不高兴说:“我去尚未打下来,这些鼠辈怎能成事?”苏威出去后,裴蕴揣测皇上的心意,奏告苏威有罪,炀帝把苏威交裴蕴推问,裴蕴判处他有死罪,炀帝不忍心就这样杀了他,把苏威除名为民。

裴蕴又加强自己的权势,招纳奸猾之徒,一起结成朋党,郡县有不依附他的,就偷偷地中伤他们。当时国家多事,凡是兴师动众,京师留守,及与各蕃国互相买卖,都让御史监视。来依附裴蕴的门客,遍布在郡国,侵扰百姓,炀帝不知道这些。

到司马德戡将要造反作乱时,江阳的张惠绍夜里奔驰而来把这个情况报告了裴蕴。裴蕴与惠绍谋划,想假传圣旨调发京都2022年高考(593)保定市2022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附近的军队,交给荣国公来护儿指挥,逮捕在外的逆党宇文化及等,再调羽林军殿后,派范富娄等从西苑进去,交给梁公萧钜和燕王指挥,守住宫门,救援皇上。谋划完成,派人报告虞世基。世基怀疑反叛的事不真实,压下了这个计划。

这个夜间,司马德戡引骁果军从玄武门攻入皇城,裴虔通与元礼直入宫中搜捕,炀帝在永巷躲藏,(叛军/裴虔通与元礼)驱赶他出来,缢杀了炀帝,在江都宫中的隋氏宗室都被杀了。裴蕴感叹说:“原想与你虞世基这个博学之士谋划,最终却误了大事!”于是被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