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南极风光的句子 《南极风光》说课稿范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

《南极风光》说课稿范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南极风光》说课稿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南极风光》说课稿1

一、说教材

《南极风光》是三年级第二学期第五单元的第四篇课文。课文分“南极风光”和“人类开发南极”两部分,重点是“南极风光”。课文形象、生动地介绍了南极冰雪、南极动物和南极光。最后介绍南极是一块“宝地”,正等着人们去探索、开发。

二、说目标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0个生字。积累“晶莹剔透、绚丽夺目、望而生畏、惊叹不已、摇曳”等词语。

2、理解并积累描绘南极冰雪和南极光的两个长句,背诵有关段落。

3、多层次、多形式的朗读,体会南极风光奇异而神秘的特点,表达对南极风光的赞美之情。

4、了解南极风光,知道人类正在开发南极,南极的明天很美好。

教学重点:

1、理解并能积累文中的一些词句。

2、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体会南极风光奇异而神秘的特点,表达对南极风光的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南极光绚丽夺目、变幻无穷的特点。

三、说过程

(1)初读感知,理清脉络

通过初读课文,帮助学生把握课文脉络,抓住课文的要点,训练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同时激发学生了解南极的兴趣。

(2)细细研读,深入理解

在对南极冰雪和南极光这两部分的学习中,我紧紧抓住比喻句的表达形式,结合关键词语的理解,让学生在朗读、体会、欣赏中表达对南极风光的赞美之情。尤其是课文第4节是本课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对南极光没有直观的感受,难以理解。我就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让学生观赏南极光视频,使学生在听觉、视觉上受到冲击,体会它绚丽夺目、变幻无穷的特点。并在欣赏的同时,适时地加以多层次、多形式的指导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南极光的魅力,并在熟读的基础上指导背诵,进行语言积累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通过自然过渡,引出5、6小节的学习,让学生明白南极这块宝地等待人们去探索、去开发,使情感升华。

四、说教法

1、在预习课文中自主识字。

“强化自主识字,坚持用多种方法巩固识字”是二期课改识字教学的要求。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让学生通过预习自主识记本课的生字。对一些易错字,课上点拨引导。

2、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

单元的训练重点是理解词句。我班学生已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理解词语的方法,如:查字典、找近义词、拆词素法、联系上下文等。我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过的方法,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如用换词法理解“罕见”;联系上下文、拆词素法理解“惊叹不已”;结合图片,理解“晶莹剔透”“绚丽夺目”等词语。

3、在朗读感悟中加强积累

阅读理解能力是建立在感悟体验基础上的,而朗读则是获得情感体验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学中,我将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句子的表达作用,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尝试背诵积累。

我觉得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在整堂课中,我努力挖掘文本语言,注重能力训练,让学生深入思考、想像、说话、表达交流,试图通过这样的训练,引导他们将文本语言转化成自己的语言,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

《南极风光》说课稿2

教学目标:

识记:

1.认识本课7个生字:潺、糙、剔、绰、豹、绚、曳。

2.积累文中的好词好句。

理解:

1.理解并积累文中“粗糙、晶莹剔透、一掠而过、绚丽多姿”等词语的意思。

2.朗读课文,了解并感受南极风光的奇异和美丽的特点,理解文中的比喻句。

运用: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课外查找资料,并结合课文介绍南极的一些风光。

教学重点:

1.理解并能积累文中的一些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并感受南极风光的奇异和美丽的特点,并能结合查找的资料,让学生来介绍南极和南极风光。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课外收集资料的习惯和能力。

2.注重学生学习语言和发展语言。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课外收集有关南极的资料、多媒体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揭示课题

1.师:小朋友,你们知道南极吗?(板书:南极)

2.你们都查找了有关“南极”的资料,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南极的形成?你对南极了解些什么?(学生自由交流)展示小报。

3.师述:南极的夜,徘徊在探险家的帐篷四周。猛然,一道红光穿过帐篷厚厚的窗帘缝隙,射到帐篷里来。

红光闪过仅仅15秒钟,三位探险家迅速穿好衣服,争先恐后地夺门而出。啊!眼前的景象,使他们目瞪口呆:黑暗的`长空里,突然升起了一团团殷红的霞光。它变幻无穷,瞬间幻化成紫色,一会儿又变成蓝色、绿色、黄色、白色……如长空垂暮,折叠生辉;或薄如雪纱,光彩夺目;或成流星飞剑状,划裂天穹;或如瀑布倒挂,流光四溢……在这寂寞荒凉的世界里,这些奇异万变的光焰到处摇曳、飞驰、翻滚、升腾,使人眼花缭乱。

“极光!南极光!快,摄象机!”探险家们知道,这是世界上最罕见的盛景,变化迅速,稍纵即逝,常常使科学考察工作者措手不及,拿着相机望空兴叹。

这是《白慕大三角的新震撼》一书中的片段

4.多媒体出示课文第一节:

地球上的南极是一个白茫茫的冰雪世界。在那里,没有奔腾的江河和潺潺的溪流,没有茂盛的树木和青葱的小草,更没有长满各种庄稼的田野。

⑴指名读、齐读

⑵师:读了这些句子,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学生交流

⑶师小结:作者一连用了三个“没有”,运用了排比的手法突出了南极环境的恶劣。

5.揭示课题:南极虽然是个很荒芜的地方,但那里的自然风光非常奇特、美丽。今天我们就去领略一下那里的风光。

6.完整课题:31 南极风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看多媒体画面,听课文录音,想想:课文介绍了南极的哪些风光?等一会儿请你用简练的话来概括

2.学生交流,出示:冰雪动物南极光

三.学生自读课文,学会生字,读通课文

1.自由读,要求读准音,读通课文

2.检查反馈

⑴多媒体出示:指名读

奔腾的江河 茂盛的树木 漆黑的天幕

潺潺的溪流 青葱的小草 丰富的地下宝藏

贫瘠的陆地 蹿动的火焰 绚丽夺目的光彩

⑵找出象声词:潺潺说说你还知道哪些象声词?

⑶找出描写事物质地的一个词语:粗糙说说它的反义词

⑷找出描写事物形态的词语:绰约多姿晶莹剔透绚丽夺目请你再举些例子好吗?

3.默读课文,说说文中什么景象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组讨论,并找出不理解的句子进行讨论。全班交流。

4.指名分别朗读描写南极冰雪、动物、南极光的有关段落。评议

四.细读2、3、4节,深入理解,朗读体会

1.学生轻声朗读2、3、4节,看看最吸引你的是南极的什么风光?等一会儿请你选择一个方面来交流

2.学生交流,多媒体随机出示2、3、4节的内容和有关的画面,重点是

3.冰雪部分:

(1)学生读一读,找出其中的比喻句。

(2)出示句子:狂暴的风吹起沙子般的雪粒,又把它堆积起来,形成一条条雪浪。有的地方,风还把雪堆成各种各样的形状:有的像隧道;有的像悬崖;有的像宫殿,晶莹剔透,绰约多姿。

(3)读了句子你知道了什么?(这是比喻句。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描绘了狂风把雪堆成了各种形状。)

(4)理解词语:晶莹剔透绰约多姿(板书)

(5)然后,让学生看画面以“南极冰雪”的身份来自述

动物部分:

(1)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新的发现或问题?理解:望而生畏(板书)

(2)想想为什么动物们望而生畏?理解:贫瘠

南极光部分:学生交流后出示填空,让学生来说具体:

南极有十分罕见的景象,那就是南极光。在漫长的极夜中,突然,漆黑的天幕上闪现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时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学习探究

南极真是一个奇异而神秘的地方,有关南极的资料还有许多,大家可以在“学习在线”上查阅、学习。

《南极风光》说课稿范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南极风光》说课稿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材分析:

《南极风光》是二期课改新教材三年级下第24课。它是一篇内容生动,文笔优美的散文性说明文。课文分为“南极风光”和“南极开发”两部分,重点是“南极风光”的介绍,依次形象生动地介绍了南极冰雪、南极动物和南极光。文章开始,用“没有……没有……更没有”的句式从反面写出了南极是冰雪的世界,接着写狂风堆成的`“雪浪”和“各种各样形状”的“雪堆”。

写南极动物,用了“望而生畏”、“仅有”等词语,说明在那里动物难以生存。对南极光的描绘,用了一个长长的带比喻的句子,形象地展示了南极光的绚丽和奇特;紧接着用一个双重否定句(“没有……不……”),强调南极光是奇景,“十分罕见”。“南极开发”部分,介绍南极是一块“宝地”,许多国家在这里建立了科学考察站,我国建立了长城站,中山站。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同时理解积累“晶莹剔透、绰约多姿、绚丽夺目、一掠而过、惊叹不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描写南极光的比喻句、排比句,能仿照“有的(时)像……有的(时)像……”说话。

3、根据课文内容及学生查找的相关资料,联系生活实际,进行交流,感悟、体会南极风光的奇美和神秘。

教学过程:

一、激趣说话,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要去探索一个特别的地方,它位于地球的最南端,叫——

板书:南极。

2、那儿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出示第一节,自己轻声读一读,引读(突出三个“没有”)。

3、那么,南极到底有什么?要我们去领略些什么风光呢?

板书:风光。

4、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学课文2—6节。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小组内交流词语的意思。

(3)思考:南极有哪些风光?

2、交流反馈:

(1)指名分节读课文。

(2)交流问题。

板书:风雪

动物

南极光

宝藏、科学考察站

三、精读课文,品位重点。

1、你对哪一部分的风光最感兴趣?

2、根据学生选择,随机学习2—5节(重点:2、4节)。

南极光(第4节):

(1)指名读。

(2)理解词语:绚丽夺目、动荡摇曳、一掠而过、惊叹不已。

(3)看图片,同时理解“绚丽夺目”。

(4)找出比喻句,引读,自由读,试背。

(5)小结:四个“有时像……”,既写出了南极光的美,又写出了南极光的变化之快。

(6)仿说句子:“有时像……有时像……”

南极动物(第3节):

(1)小组学习:用喜欢的方式读读第三节,交流收集的相关资料。

(2)齐读,理解词语:望而生畏。

南极冰雪(第2节):

(1)女生读,用书上的词语说说南极冰雪的特点。

理解词语:晶莹剔透(出示实物)

绰约多姿(看图片)

(2)有哪些样子呢?齐读句子。

(3)边看图片边想“像什么”,同时理解“绰约多姿”。

(4)想象说话:“像……”。

开发南极(第5节):

男生读,交流:读懂了什么?或查到了什么相关资料?

四、总结课文,融会贯通。

1、学到这儿,你想为课文开头作补充吗?

出示:在第一节后面加上“但是,那儿有……有……还有……”

2、过渡:南极的明天在向我们招手,那就让我们整装待发吧。

五、课外作业。

设想你是一位南极的导游小姐或先生,给游客介绍南极风光。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写一段“导游词”。

南极风光的评课稿

《南极风光》是上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的一篇优美散文,课文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南极瑰丽而壮观的奇异景色。杨老师设计的语言训练多样、有效、灵动,并创设了优美的情境,引领学生领略了迷人的南极风光,激活了学生的认知欲,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语文 “味”正——把握学科本质

教学目标明确、恰当,三维目标整合,年段语言训练目标突出,并能将目标落实到教与学的过程中,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教师设计了四个层次的语言训练:感知性语言训练、理解性语言训练、熟记性语言训练、运用性语言训练。四个板块运用四种不同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朗读能力、想象能力得以锻炼提高。其中,理解性语言训练设计的较为成功。教师设计了四个层次:先是让学生自读课文,让学生用“在那里,有 ,有 ,还有 ”的句式说说南极到底有什么?使学生对文本有了整体感知。再逐渐提高要求:“在那里,有( )的 ,有( )的 ,有( )的 ,还有( )的 。”教师分别请了几位同学用此句式进行语言实践。值得推崇的是,教师始终鼓励学生有创意的表达。可以看出,当第一位学生运用教材中的语言来组织语言时,教师的指导体现了由扶到放的过程;当第二个孩子用“绰约多姿”来形容冰雪时,说明孩子已经将文本语言内化为个体的语言;第三个孩子的发言尤为精彩——“不畏严寒的动物”,多么凝练的语言,文本中出现的是“望而生畏”,而孩子却转化为“不畏严寒”,这说明孩子不仅正确理解了“畏”字的意思,并且能将脑中储存的词汇灵活运用,语言学习的过程体现得淋漓尽致,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语言与思维获得同步发展。虽然是训练,可是学生丝毫不觉得在做练习。他们是在介绍喜爱的地方啊!情绪怎能不高涨,思维怎能不活跃?这就是“文化”统领下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巧妙融合。

杨老师设计的语言训练不仅有坡度,而且能立足文本,找准支点,在具体、有效、灵动的语言实践中实现三维目标的统一。比如运用性语言训练设计得很扎实。此环节将资料的拓展、语言的训练、情感的激发和方法的感悟整合在一起。“有的地方,风还把雪堆成各种各样的形状:有的像 ,有的像 ,有的像 ,晶莹剔透,绰约多姿。”孩子的想象叫人拍案叫绝,老师允许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努力实现“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接纳”。让学生们“悟”得其神,“练”得其法,学生的个性与学习智慧得到尽情展现。而教师适时的总结,更凸现了方法的指导——“你们已经学会了第一节的表达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句式的表达这一语言训练点,正是实现三维目标统一的支点。教学中,要潜心会文,独具慧眼,挖掘这个“一处传神,效果皆出”的语言训练点。对小学生来说,必须以语言实践为主,适当给予语言规律和方法的指导。实践证明,学生完全有能力达到这样的水平。所以说,合理的语言训练是不能去掉的,我们反对的是那种机械的、重复的、无效的语言训练。

二、课堂情浓——充满诗情画意

语言是民族的根,所以《语文课程标准》把“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作为目标提了出来。文章的精华在词句之中,词句中有情感、有气韵,而这一切不会自动显露,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心灵拥抱语言,感受语言、体味语言。

杨老师注意到了汉语表现形式的独特性。汉语言具有信息冗余性,重具象,崇整体,讲意合。她抛弃了条分缕析式的过于精细的课文处理,而是抓住文本特点,从整体出发,一方面通过诵读、复述内化课文语言,一方面通过想象、描述填补文本空白。杨老师的教学正因为建筑在这样的母语规律上才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听过课的老师一定会记得第4节的诵读指导:“喜欢第4节的齐读——媒体介绍极夜——选择性读第一句和最后一句——自由想象体验——个别读——男生读——女生读——师生看提示语和图片引读——看提示语和图片试背——看图片试背”,学生的领会逐步深入,情感渐趋投入,在反复的诵读中,“心入于境,情会于物”,背诵也就顺理成章了。

对南极精神的理解,教师并未花太多的笔墨,却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主要在于教师适时拓展了中国科考的资料和科学家艰难工作的场景,学生有了前面的南极恶劣环境的感知基础,加上教师动情地描述、贴切的画面,激发了学生爱国感情和敢于探索的勇气。

三年级的词句训练是重点,词句是语言的基础材料,要加以扎扎实实的训练。对于词句的理解不能停留在字面上,满足于字典和《词语手册》中的解释,而要着重引导学生揣摩课文中的语言环境,不仅要懂得词句的表层意思,还要理解其中隐含着的意思。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再把一些重要的问题放回语言环境中“猛滚一番”。如对“晶莹剔透”和“绰约多姿”的理解,教师的教学是无痕的。开始是用“有( )的 ”句式总的介绍南极风光。由于教师的设计由扶到放,因而学生能自如地将这两个词运用到句式中。学习第2节时,又自然地通过教师释意,师生引读的形式深化了词意,最后又将这两个词放在语言训练的句式中,又一次引领学生在语言文字中走了个来回。如对“望而生畏”的处理,让学生交流收集的南极动物资料,不仅对“贫瘠”有了深入理解,使学生对“望而生畏”的理解也更加立体丰富。

三、学习“式”活——形式服务内容

杨老师上的《南极风光》,不仅以内涵丰富取胜,同时也以精湛的“课堂工艺”令人叹服。老师创意的教学课件是动人的。多媒体适时适度的运用,使教学形式切实为内容服务。教师精心挑选了几组南极冰雪、动物和南极光的图片,并巧妙的穿插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适时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看到这些图片,学生的学习欲望已空前高涨。并结合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感受南极光的绚丽夺目和罕见。

杨老师的课堂组织更是动人的,我们不妨重温教学《南极风光》一文的语言训练。全文有六小节,每小节表达方式各有特点。教师利用不同的`段落特点采用了不同的语言训练形式:文字优美的就用熟记性语言训练,浅显易懂的就用感知性语言训练,文本语言有空白点的,就用运用性语言训练,而全文的脉络较为清晰,就在教师梳理全文的基础上进行理解性语言训练。由于这些训练与文本语言、篇章结构较为吻合,因而并不觉得训练繁多,切实做到了利用文本内容进行相关的语言训练。板书设计既巧妙地梳理课文主线,又形象地展示南极的特点。整个教学呈现一种规律性的变化,构成了美妙的节奏感。既有舒缓的“散板”,又有激奋的“快板”,叫人全身心沉浸其中。这种无意识状态下的全力投入正是我们要努力寻觅的课堂生活!

当然,正如白璧微瑕,杨老师这节课也有值得商榷的问题:

1、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生字的书写不能忽视。“曳”和“绰”字较难写,应有教师适当指导,“曳”可结合课文内容指导不要多写一点,“隧”应重点指导右半部分的写法。

2、个别地方对文本语言开掘的深度、理解的精确度不够。教学过程只是疏导课文式的解读,重复学生已有的阅读知识与生活体验,缺少有深度的导读。如对第一小节有感情的朗读指导,并没有通过朗读深入到文字里面。要领悟南极是个“白茫茫的冰雪世界”,“白茫茫”和“冰雪世界”是关键词,应将它们和后面的三个“没有”结合起来品味,而且三个“没有”是程度加深的,这一点应注意,不能忽略了充满情趣的语言表达方式的体察、训练。

3、教师教学机智不够,尚未抓住生成性资源进行教学环节的整合。整体感知后交流句式时,第三个孩子的发言尤为精彩——“不畏严寒的动物”,多么准确的语言,比第一个回答“可爱的小动物”更符合文本中的“极度严寒”。而且原文是“望而生畏”,而孩子却转化为“不畏严寒”,遗憾的是教师此时未抓住孩子发言中的亮点。如果此时能追问一句:“你用了‘不畏严寒”这个词,它和‘望而生畏’中的‘畏’字意思是一样的,说说看?”“‘不畏严寒’和‘可爱’哪一个更准确?”抓住这种生成性资源,也可以将第三节教学中专门对“望而生畏”的教学环节整合起来,这样教学环节就紧凑多了。

不当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南极风光说课材料

一、教材分析

《南极风光》是二期课改新教材三年级下第24课。它是一篇内容生动,文笔优美的散文性说明文。课文分为南极风光和南极开发两部分,重点是南极风光的介绍,依次形象生动地介绍了南极冰雪、南极动物和南极光。文章开始,用没有没有更没有的句式从反面写出了南极是冰雪的世界,接着写狂风堆成的雪浪和各种各样形状的雪堆。写南极动物,用了望而生畏、仅有等词语,说明在那里动物难以生存。对南极光的描绘,用了一个长长的带比喻的句子,形象地展示了南极光的绚丽和奇特;紧接着用一个双重否定句(没有不),强调南极光是奇景,十分罕见。南极开发部分,介绍南极是一块宝地,许多国家在这里建立了科学考察站,我国建立了长城站,中山站。

二、学情分析

学生进入了三年级第二学期的下半学期的学习,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预习能力,如在预习中扫除字词(特别是字音、字形)障碍;能够通过自读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了解;能够根据学习的需要查找相关资料。在语言的学习方面,能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教师的引导体会文本语言的魅力,并有主动记诵的愿望,但在运用方面,语言素材比较少,有感而不会发。从表达的方式上看,也缺少一定的章法。

三、关于教学目标:

目标一:理解并积累晶莹剔透、绚丽夺目、望而生畏、惊叹不已、摇曳等词语。

在词语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运用灵活的方法理解词义,如晶莹剔透的理解可通过图片的欣赏让学生感悟;望而生畏一词,则通过温习旧知并结合文章内容,结合说话训练达到对词义的真正理解。

目标二:朗读并积累描绘南极冰雪和南极光的两句比喻句。

文中描绘南极冰雪和南极光的两句比喻句,写得十分形象、生动、优美。积累这样的句子对学生来说是学习的一大收获。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多种形式进行朗读,在词语的理解、句子的品味中体会美感,从而激发主动积累的愿望。可以尝试让学生拓展进行课文内容的延伸训练。

目标三:引导学生多层次、多形式的朗读,体会南极风光奇异而神秘的特点,表达对南极风光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亲近自然、盼望南极更美好的情感。

交流时,不一定按照课文顺序,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形成一种自主交流的氛围。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或交流后,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讲读第1节,可以通过读课文,要学生设想自己来到了南极,有什么感受,见到了什么。让学生在读句子的过程中体验出南极是个冰雪世界。在对南极冰雪和南极光这两部分的学习中,要紧紧抓住比喻句的表达形式,结合关键词语的理解,让学生在朗读、体会、欣赏中表达对南极风光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亲近自然、盼望南极更美好的情感。

四、关于教学设计

本篇课文,是一篇文质优美的说明性的散文。如果教学的重点落实在语言文字的'理解和内容的把握上,是可以达到读通、读懂课文的目的的。但欠缺了情感因素的教学会显得呆板和单薄。所以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情感,让他们自始至终用自己的身心去阅读,学习的效果会更好。当然,情感也不是一触即发的,也不可能始终保持高调,只有合理地安排,才能让学生在对文章的学习中,真正表达对南极风光的赞美之情,激发他们亲近自然、盼望南极更美好的情感。

(一)初步感知,有所触动

对于进入三年级下半学期的学生来说,对课文的初步感知,在预习的时候已经产生了。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前进行网上查询,了解、收集有关南极的各种地理资料以及科考人员在南极考察的资料,这样丰富了学生对南极神秘之地的感性认识,也鼓励他们为学习本课作准备。

在课文的初读中,以想一想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南极的哪些风光?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归纳,帮助学生把握课文脉络,做到整体感知。也让学生在对这些内容的初步感知中,激发进一步了解南极的愿望。

(二)细细研读,深入理解

研读课文中,紧紧抓住文中两句比喻句的教学,运用信息技术既展示各种真实景观,又引导展开想象,联系课文理解内容。在教学南极冰雪这一部分时,设计有的地方,风还把雪堆成各种各样的形状:有的像____,有的像____,有的像____,晶莹剔透,造型奇异。引导学生结合画面和生活经验进行交流,然后教师进行总结:不管什么形状,它们都有一个特点,即晶莹剔透,造型奇异。

南极光的神秘、奇异、美丽更是学生难以理解感受之点,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优势,让学生自选观赏南极光的各种奇观,引导学生从南极光的色彩、速度、形态等方面感受并结合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感受南极光的绚丽夺目和罕见。然后结合收集的资料进行语言的再创造,即运用比喻句介绍自己眼中的南极光。

在对这两句比喻句的学习中,学生必然在对文字的美的体会中感受了南极的神奇,对南极的向往会更强烈。

(三)迁移运用,情感升华

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不同难度,不同层次的表达训练机会,如运用比喻句介绍南极冰雪的形状、南极光等。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这种能力迁移方式,产生一种能把南极风光介绍给大家的自豪感,让学生的情感在表白的过程中得到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