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湖山优美的句子 《鼎湖山听泉》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吟哦讽诵的要领,通过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法。 3.学

《鼎湖山听泉》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吟哦讽诵的要领,通过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法。

3.学习和应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4.学习作者在选材上的详略安排。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洳何抓住“听”来组织材料。

2.帮助学生领会文章写泉声的各种层次,并帮助学生领悟话语中蕴含的哲理。

3.有意识地指导诵读,用各种方式激起学生诵读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鼎湖山的优美景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从课文中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

2.掌握诵读要领,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学习作者在文章中对材料的详略安排。

难点

1.学习和运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2.体会作者由听泉而生悟,领会文中深含的哲理。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介绍:鼎湖山位于广东肇庆市东北部,与当地另一风景区——星湖齐名。前人为此山写过很多游记,当代散文家谢大光也写过一篇,却与众不同。板书课题,并提问:课文题目中哪两个字是本文的关键? 结合教师介绍,展开想象,思考这篇散文会有什么地方与众不同,并回答教师提问,指出“听”和“泉”字是关键字,然后准备学习新课。

2.肯定学生的回答,并指出:本文作者着重抓住一个“泉”字来写,用听觉来感受,写出了鼎湖山的独特的美。

3.给学生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4.检查生词预习情况。出示板书:

①给加点字注音:楹联怅惘污垢万籁俱寂泠泠淙淙

②解释下列词语:雀跃楹联怅惘万籁俱寂

4.积极配合教师活动。最后明确词语意思:雀跃:高兴得像雀儿一样跳跃;楹联:挂在或帖在楹(堂屋)前部柱子上的对联,泛指对联;万籁俱寂:形容各种声音都寂静下来了。

二、学会诵读(约 分钟)

1.引导:“吟哦讽诵而后得之”是读书的一种基本方法,就是要求能通过吟哦去体会和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我们在学习中要有意识地培养这种读书方法,这样才能够提高我们的阅读欣赏能力。

2.指出:诵读要立足于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边读边思考,要有所感悟。并范读课文前三段。

3.指导学生诵读课文。把学生分成4个小组,每个小组指定诵读1—2段。

4.对学生的诵读进行评价,并指出诵读中存在的问题,然后给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诵读、体会,并在班上巡回指导。

5.组织学生谈谈诵读的体会和感想,并指出,可以从诵读的方法上谈,也可以就课文内容谈。

三、整体感知

1.讲解:通过刚才的诵读和讨论,大家基本掌握了诵读的要领,对课文的内容也有了大致的了解。下面我们再做进一步的学习。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请问同学们,游记散文一般都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并指出本文也是这样来写的。然后请一位学生概括作者的行踪顺序。

3.指出:作者这样移步换景,就逐渐把山泉的形态和精神都描摹出来了。作者为了让读者了解当时的环境和观赏景物时的背景,还约略交代了时间的变化,哪位同学来概括一下?

4.讲解:课文在这两条线索的组织下,行文非常清晰,结构层次分明。指导学生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然后点名让学生回答,明确课文层次。

5.归纳:整篇课文以“听”字统领全文。

围绕“听”字组织材料,采用多种手法,多层次的写出了泉水的`特点。结合课后练习一,思考这样写的好处。

四、小结

1.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基本上掌握了诵读的要领,对课文内容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请同学们再认真地诵读课文,准备下节课展开讨论。

第2课时

一、复习已学内容,进入新课学习

1.检查学生背诵情况,点名让两三位学生背诵。

2.对学生的背诵做点评,指出不足的地方,然后让学生齐读课文。

3.对学生的朗读给予鼓励,并指导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学会发现问题。请学生谈谈从课文中得到的体会。

二、组织学生讨论

1.组织学生对重点问题进行讨论。提示:课文重点是在写泉,课文中多次写到山泉,请同学们找出写山泉的句子。

2.给予鼓励:同学们找得非常准确,说明大家学习都很认真。那么,你们能不能说说这些句子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呢?请大家仔细思考,想好了就大胆发言。

3.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鼓励,并归纳:

(1)初闻泉声,如见泉姿;循声而去,渐人山中(2)再睹泉踪,正面写泉,以爱女作喻,表现出泉水的活泼(3)钟泉之声相应,显现亲情(4)浑然一片——分清层次,从泉声中悟出人生哲理,认识鼎湖山之魂。

4:提问:从对泉水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组织材料的特点。同学们能归纳一下吗?

5.给予鼓励:同学们归纳得非常好。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课文的重点部分——第四部分是怎样写泉的。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这部分。

6.讲解:这部分是文章的重点,.写作者寄宿僧寺,如枕泉而眠,从多层次的。泉声中得到人生的感悟。请问作者是怎样描写泉水的多种层次,进而得到人生感悟的?

7.讲解:课文的第8段中,作者用乐声来比拟泉声,选择了几种乐器来作比喻。请问作者为何要选择这几种乐器来比喻,为什么先举乐声后再举本体?

三、总结全文

1.小结: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按照游者的行踪把所见所闻表现出来,但它并不是简单地写景,而是从景物中领悟到人生的哲理。

2.延伸:从学习这篇散文中,我们初步了解了写景散文的.写作方法。请同学们课后也学习本文的写法,写一篇简单的游记。

本课总结

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在对景物的描写中透露出对人生的见解。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生进一步学会通过朗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学习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同时,让学生在优美的自然景物中得到精神的愉悦。

板书设计

第l课鼎湖山听泉初闻泉声:“过了寒翠桥……已入山中。”再睹泉踪:“进山方知……已不可得。”钟泉之声相应:“安详厚重的钟声……嬉戏忘返的孩子。”浑然一片:“入夜……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学习本文的关键在一个“听”字。从全文来看,“听”有一个过程,起先由听到泉声而想到山泉。但是山泉时隐时现,作者由泉影的变幻不定,联想起爱女而爱上山泉。及至亭前观山,闻钟泉之声相应,把钟声与泉声化为老人与孩子——成为两个时代的象征,点出泉水活泼流动的青春气息。及至夜间,由听泉生悟,写出了泉所深寓的精神。全文是在颂泉,而“听”只不过是认识泉的一个手段。

练习设计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楹联怅惘污垢汩汩菩提万籁俱寂泠泠淙淙

2.解释下列词语。

雀跃汩汩,怅惘万籁俱寂

3.背诵一那柔曼如提琴者……升腾而成为主旋律”。

答案与提示:略

个性练习设计

1_文章材料的组合是以时间顺序为主,还是以空间转换的顺序为主?这两种顺序的关系怎样?

2.贯穿全文的是“泉”字,还是“听”字?

答案与提示:

1.本文是游记散文,人物在行动,自然是以空间转换的顺序为主。从文章看,人物从哪里到哪里,说得很明白,而对时间则写得比较含糊,只有“黄昏”“晚饭后”“入夜”不多的几处。

2.从题目看是“听”支配“泉”,但是从全文看,一方面听是一个过程,另,一方面,泉是本文的关键,,全文是在颂泉,而听只是认识泉的手段。

教学探讨与反思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游记散文,课文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学习本文,关键是抓住一个“听”字。理解课文以此来组织材料,又是如何由听而生悟,体会到人生的哲理。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忽视了诵读教学,让学生多读课文,从诵读中得到启发,并有所感悟。

补充资料

1.作者简介

谢大光(1943一),1962年由工科大学毕业参军,开始文学创作。转业后,任百花文艺出版社编辑,著有散文集《落花》等。谢大光的散文创作,用刻意求工、惨淡经营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他的散文创作,在数量上并不怎么引人注目,但是质量上都经得起反复推敲,耐人寻味。

2.关于鼎湖山

鼎湖山是岭南四大名山之一,原名顶湖山,因山顶有湖而得名,后传说轩辕皇帝曾在此铸过鼎,遂改为今名。也有一说,山顶天湖周围有三峰鼎立,故取鼎湖山。风景区范围包括鼎湖、三宝、凤来、鸡笼、伏虎、青狮等十多座山峰及天溪、云溪两大溪谷,总面积11.7平方公里,主峰为鸡笼山。鼎湖山自然风光秀丽,现分为天溪、云溪、天湖三个风景区,其中天溪景区是目前最重要得游览区,位于风景区北部,有飞水谭、浴龙池、双虹飞堑等名胜及岭南名刹庆云寺、茶花阁、观景台等建筑。

《鼎湖山听泉》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吟哦讽诵的要领,通过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帮助学生领会文章写泉声的各种层次,并领悟话语中蕴含的哲理。

3.感受鼎湖山的优美景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4.从课文中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重点:

1、掌握诵读要领,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

3、学习和运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难点:

体会作者由听泉而生悟,领会文中深含的哲理。

学习和运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鼎湖山有关资料、作者有关资料;认真阅读、思考、理解文章

老师:诵读有关知识和技巧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掌握字音字形词义:

(1)注音:楹联、怅惘、污垢、万籁俱寂、泠泠淙淙

(2)解释下列词语:雀跃、楹联、怅惘、万籁俱寂(雀跃:高兴得像雀儿一样跳跃;楹联:挂在或帖在楹(堂屋)前部柱子上的对联,泛指对联;万籁俱寂:形容各种声音都寂静下来了。)

2、找出文中写泉的句子、写听泉的句子:

3、在听泉的过程中,作者获得了怎样的感悟?请找一找文中体现作者感悟的语句。

二、口语训练:

演讲:我所知道的诵读知识与技巧

(引导学生了解“吟哦讽诵而后得之”是一种怎样的读书方法。)

(“吟哦讽诵而后得之”,就是要求能通过吟哦讽诵去体会和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导学读标:

1、导入新课:祖国的大好河山美不胜收,你在观赏美景时,面对大自然中的种种万物,你会产生怎样的感想呢?下面我们学习《鼎湖山听泉》,了解谢大光在鼎湖山听泉时到底产生了怎样的感受?

2、明示目标:

(1)学会吟哦讽诵,学会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学会从自然中领悟社会与人生的哲理。

四、释疑解难:

学生自由质疑,教师适时点拨。

五、精读探究:

1、自由朗读课文,找出体现作者情感的语句,并读一读,深入体会,说说作者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怅然--欢快--喜爱--感悟哲理--生发愿望

2、吟哦讽诵第8节,探讨问题:

(1)作者说“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说说这别有一番滋味指的是什么?

明确:(泉声格外清晰;能分出许多层次;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引发对人生对历史的领悟理解)

(2)“看不见的指挥棒”指什么?

明确:作者的心.

(3)如何理解泉水“汩汩滤过心田,冲走污垢”这句话?

明确:在聆听泉水的过程中,心灵获得启迪,产生感悟,使灵魂得到净化.

(4)仔细读读作者这一段听泉而产生的感悟,说一说你对此有何理解?

明确: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是它滋养了一切,构成了"清澈透明的境界";清幽的环境,因为有了山泉的缘故,不是使人消沉,而是让人奋起,更加热爱人生.

(5)为什么说“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明确:是鼎湖山的泉水,滋润了葱茏的树木,给了鼎湖山生命的活力;是鼎湖山的泉水,孕育了鼎湖山悠久的历史文化,使之成为著名的佛教福地;是鼎湖山的泉水,让人感受到生命演进的旋律;是鼎湖山的泉水,让人有一种心灵洗涤的感悟.

3、你从作者夜听山泉感悟人生的行为中产生了怎样的感受呢?

明确:面对大自然中的万物,我们要以丰富敏感的心灵去感悟它们,从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哲理感悟。

六、拓展延伸:

大自然是我们的最好的老师。你有过观察或聆听自然的经历和感悟吗?请说说,和大家共同分享分享。

附:板书设计:《鼎湖山听泉》谢大光吟哦讽诵而后得之

时间

空间:行踪

感情变化:怅然--欢快--喜爱--感悟哲理--生发愿望

感悟人生

七、达标检测:

1、注音写字。

肇庆()泠泠()淙淙()一脉()怅惘()

汩汩()古刹()拾级()污垢()繁衍()

2、下面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泠泠淙淙身不由己了无杂尘小心翼翼拾级而上可见一班繁花似景

蜂蝶翩飞生意昂然迥然相异绿阴如盖与众不同万簌俱寂新陈代谢

错别字:

改正:

3、请从你积累的古诗文中,摘录一句描写山或泉的诗句(写出完整的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文段后按要求作答。

入夜,山中万籁俱寂。借宿寺旁客房,如枕泉而眠;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泉声浸着月光,听来格外清晰。

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至于泉水绕过树根,清流拍打着卵石,则轻重缓急,远近高低,各自发出不同的音响。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我俯身倾听着,分辨着,心神犹如融于水中,随泉而流,游遍鼎湖;又好像泉水汩汩滤过心田,冲走污垢,留下深情,任我品味,引我遐想。啊,我完全陶醉在泉水的歌唱之中。说什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我却道“山不在名,有泉则灵”。孕育生机,滋润万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1、语段主要写了哪三个内容?

2、请用横线在语段中画出能表现“我”心灵之旅和心灵净化过程的句子。

3、请联系生活实际,写出你听雨后的一点感受。(40字左右)

第一课时答案:

一、1.①zhào②líng③cóng④mài⑤chàng⑥gǔ⑦chà⑧shè⑨gu⑩yǎn

2.错别字:暇寻缆炯改正字:遐循揽迥

二、【最新考题展示】

1.①鼎湖山多层次的泉声②作者在听泉时所产生的人生感悟③对鼎湖山泉水的由衷赞美

2.参考:①哺育人类,浇灌土地,水就是生命的源泉。②陶冶情操,开拓眼界,知识就是人类的导师。(所写句子必须与样句的句式特点相一致,内容健康即可)

3.我俯身听着……引我遐想。

4.①淅淅沥沥的雨声,犹如贝多芬的曲子般清脆美妙,我好像进入仙境,陶醉在雨水的歌唱之中。②雨是大自然孕育的小精灵,你听,滴滴嗒嗒的雨声,汇成一曲奇妙的钢琴曲,在这曲子之中,灵魂得到洗礼,得到升华,清新柔美的感觉遍布全身。③淅淅沥沥的雨声就像一曲轻音乐,让人陶醉,引人遐想,它荡涤了人的心灵,净化了万物,还我们一个清新美丽的世界。

(所写的感受可针对一种或几种雨声来写,要求:既要符合生活实际,又要讲究一定的艺术性和语言美,还要符合字数规定)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游记散文一般都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2)课文的第8段中,作者用乐声来比拟泉声,选择了几种乐器来作比喻。请问作者为何要选择这几种乐器来比喻,为什么先举乐声后再举本体?

(3)请选择文中你认为最精美的地方反复吟诵。说一说,你认为它好在哪些地方?

二、口语训练:

口头作文:对校园中某种景物作具体有序而细致生动的描写。

三、导学读标:

1、导入新课:

2、明示目标:

(1)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法。

(2)学习和应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3)学习作者在选材上的详略安排。

四、释疑解难:

学生自由质疑,教师适时点拨。

五、精读探究:

1、本文中哪些语句能体现出游记散文的写作顺序?

(1)请一位学生找出文中体现写作顺序的语句。

(2)请一位学生概括作者的行踪顺序。

明确:寒翠桥--补山亭--庆云寺(指出:作者这样移步换景,就逐渐把山泉的形态和精神都描摹出来了。)

(3)作者为了让读者了解当时的环境和观赏景物时的背景,还约略交代了时间的变化,哪位同学来概括一下?

明确:黄昏--晚饭后--夜间

2、课文的第8段中,作者用乐声来比拟泉声,选择了几种乐器来作比喻。请问作者为何要选择这几种乐器来比喻,为什么先举乐声后再举本体?

明确:先举喻体,再举本体,符合作者听泉时的心理活动.先听,再辨,最后才想象出泉声发出的具体环境.

3、文章重点写鼎湖山听泉,而文中有两节文字写了半山上的庆云寺,这两节文字能否去掉?为什么?

明确:全文重点写鼎湖山听泉,但庆云寺作为鼎湖山历史文化的象征,同时作为鼎湖山一个重要的人文景观,有必要对它作简要的介绍,更何况庆云寺周围的美景,也是鼎湖山美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写庆云寺的这两节文字不能去掉.

4、美文是要通过不断的诵读来加深感悟的。请选择文中你认为最精美的地方反复吟诵。说一说,你认为它好在哪些地方?

明确:如“树木枝缠藤绕,密不分株,沉甸甸的湿绿,犹如大海的波浪”中“沉甸甸”一词,极为细致地描写了雨后山林湿漉漉的情景。

又如“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清亮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相互应答着,像是老人扶杖立于门前,召唤着嬉戏忘返的孩子。”一句,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泉声和钟声互相应答,此起彼伏的情景。

六、拓展延伸:

请发挥你的合理想象,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具体细致而有序地描写一个观赏自然的情景,并抒写出你从这个情景中领悟到的哲理。200字左右。

附:板书设计:《鼎湖山听泉》谢大光

行踪顺序:移步换景泉声乐声多层次景

时间顺序人生感悟理

详略得当灵魂情

语言优美

七、达标检测:

(一)阅读理解

①山泉作娇儿之态,泉声则是孩子如铃的笑语。受泉声的感染,鼎湖山年轻了许多,山径之幽曲,竹木之青翠,都透着一股童稚的生气。使进山之人如入清澈透明的境界,身心了无杂尘,陡觉轻快。行至半山,有一补山亭。亭已破旧,无可驻目之处,惟亭内一楹联:“到此已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深得此中精神,令人点头会意。

②站在亭前望去,满眼确是一片浓碧。远近高低,树木枝缠藤绕,密不分株,沉甸甸的湿绿,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直向山顶推去。就连脚下盘旋曲折的石径,也印满苔痕,点点鲜绿。踩着潮润柔滑的石阶,小心翼翼,拾级而上。越向高处,树越密,绿意越浓,泉影越不可寻,而泉声越发悦耳。怅惘间,忽闻云中传来钟声,顿时,山鸣谷应,悠悠扬扬。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清亮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相互应答着,像是老人扶杖立于门前,召唤着嬉戏忘返的孩子。

1、①②两段文字所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第②段写鼎湖山树的浓密,与课题“听泉”有什么联系?

3、“亭已破旧,无可驻目之处,惟亭内一楹联:‘到此已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深得此中精神,令人点头会意”一句中,“此中精神”所指的内容是什么?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鼎湖山为岭南四大名山之一,作者却单选无数山泉,且又只在一个“听”字上用足了功夫,单这选材,这角度,足以让人叹服。

B.文中多处运用衬托的手法,如用景物朦胧、视线模糊来反衬听觉的敏锐,泉声的清朗;用低处泉声反衬高处泉声的悦耳;用白天听泉反衬深夜听泉的清晰。

C.作者听泉听得如痴如醉;听泉,听得百感交集。读者读着这篇散文,也如同有一股清澈的泉水流过心头,让人得到美的享受与爱的升华。

D.文章最后说“我愿清泉永在。我愿清泉常鸣”是由于作者听懂了鼎湖山小溪、滴泉、激流飞瀑那优美的歌声,山泉为他注入了一股生命的活力。

附:

一、课后拓展阅读:

听泉【日】东山魁夷

(一)

鸟儿飞过旷野。一批又一批,成群的鸟儿接连不断地飞了过去。

有时候四五只联翩飞翔,有时候排成一字长蛇阵。看,多么壮阔的鸟群啊!

今天,鸟群又飞过旷野。它们时而飞过碧绿的田野,看到小河在太阳照耀下流泻;时而飞过丛林,窥见鲜红的果实在树阴下闪烁。想从前,这样的地方有的是,可如今,到处都是望不到边的漠漠荒原。任凭大地改换了模样,鸟儿一刻也不停歇,昨天,今天,明天,它们继续打这里飞过。

不要认为鸟儿是按照自己的意志飞翔的。它们为什么飞?它们飞向何方?谁都不清楚,就连那些领头的鸟儿也无从知晓。

为什么必须飞得这样快?为什么就不能慢一点呢?

鸟儿只觉得光阴在匆匆逝去了。然而,它们不知道时间是无限的,永恒的,逝去的只是鸟儿自己。它们像是着了迷似的那样剧烈、那样急速地振翅飞翔。它们没有想到,这会招来不幸,会使鸟儿更快地从这块土地上消失。鸟儿依然呼啦啦拍击着翅膀,更急速、更剧烈地飞过去…

(二)

森林中有一泓泉水,发出叮叮咚咚的响声,悄然流淌。这里有鸟群休息的地方,尽管是短暂的,但对于飞越荒原的鸟群说来,这小憩何等珍贵!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是这样,一天过去了,又去迎接明天的新生。

鸟儿在清泉旁歇歇翅膀,养养精神,倾听泉水的絮语。鸣泉啊,你是否指点了鸟儿要去的方向?

泉水从地层深处涌出来,不间断地奔流着,从古到今,阅尽地面上一切生物的生死、荣枯。因此,泉水一定知道鸟儿应该飞去的方向。

鸟儿站在清澄的水边,让泉水映照着身影,它们想必看到了自己疲倦的模样。它们终于明白了鸟儿作为天之骄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鸟儿想随处看到泉水,这是困难的。因为,它们只顾尽快飞翔。

不过,它们似乎有所觉悟,这样连续飞翔下去,到头来,鸟群本身就会泯灭的,但愿鸟儿尽早懂得这个道理。

(三)

我也是鸟群中的一只,所有的人都是在荒凉的不毛之地上飞翔不息的鸟儿。

回想走过的道路,多少次在这旷野上迷失了方向,每逢这个时候,当我听到心灵深处的鸣泉,我就重新找到了前进的标志。①

泉水常常问我:你对别人,对自己,是诚实的吗?我总是深感内疚,答不出话来,只好默默低着头。心灵的泉水告诫我:要舍弃清高和偏执。②只有舍弃自我,才能看见真实。舍弃自我是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我想。然而,絮絮低语的泉水明明白白对我说:美,正在于此。

1、⑴第(一)部分描写了“鸟”飞翔的哪些特点?

⑵文中第(二)部分描写了“泉水”的哪些特点?

⑶两段文字联系起来看,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2、划线的句子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每题答案均不超过40字)

(1)

(2)

3、为什么说泉水知道鸟儿的飞行方向?

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鸣泉其实能给鸟儿指点出方向。

B.作者认为美,正在于诚实。他讴歌诚信的道德品质,反对弄虚作假,反对自私。

C.文中所说的“舍弃自我”是指人类放弃自大、偏执,作者号召遵从规律。

D.本文用比拟的手法阐述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两者关系的重要性。

5、通读全文,我们可以说,这是篇寓意性散文。文中的“鸟儿”是指代(),“泉水”是指代()。

6、“美,正在于此”中的“此”指()。

第二课时答案:

一、1、鼎湖山泉水声欢快清亮、悦耳动听,充满生命的活力。

2、写树的浓密,表现环境的幽静,突出“听泉”的特点。

3、青翠碧绿,了无杂尘4、B(B后两个“反衬”应为正面衬托。)

二、1、(1)接连不断地飞,不明目的地飞,不明原因地飞,着迷似的急剧地飞,不计后果的飞。(意思对即可)(2)顺其自然,从容不迫,历久不竭、富有生命力。(3)通过对比来突出中心,希望人类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

2、(1)告诫人们要反思盲目追求发展的错误,塑造美的心灵,以找到正确的前进方向。

(2)“清高”指人类自以为是天之骄子,可以只顾自己为所欲为。“偏执”指不顾一切盲目追求快速发展。3、C4、.因为泉水自鸟儿的心底里流出。

5、人人的心灵中应有的真、善、美6、舍弃自我

鼎湖山听泉课文

《鼎湖山听泉》是上学期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五单元以“写景为主题”的开篇课文,也是苏教版中学语文九年级上的第一篇课文。大家学习过吗?欢迎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

全文如下

初识山泉

江轮夹着细雨,送我到肇庆。冒雨游了一遭七星岩,走得匆匆,看得蒙蒙。赶到鼎湖山时,已近黄昏。雨倒是歇住了,雾漫得更开。山只露出窄窄的一段绿脚,齐腰以上,宛如轻纱遮面,看不真切。眼不见,耳则愈灵。过了寒翠桥,还没踏上进山的石径,泠泠淙淙的泉声就扑面而来。泉声极清朗,闻声如见山泉活脱脱迸跳的姿影,引人顿生雀跃之心,身不由己,循声而去,不觉渐高渐幽,已入山中。

进山方知泉水非止一脉,前后左右,草丛石缝,几乎无处不涌,无处不鸣。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好一个调皮的孩子!

鼎湖山色

山泉作娇儿之态,泉声则是孩子如铃的笑语。受泉声的感染,鼎湖山年轻了许多,山径之幽曲,竹木之青翠,都透着一股童稚的生气,使进山之人如入清澈透明的境界,身心了无杂尘,陡觉轻快。行至半山,有一补山亭。亭已破旧,无可驻目之处,惟亭内一副楹联“到此已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深得此中精神,令人点头会意。

站在亭前望去,满眼确是一片浓碧。远近高低,树木枝缠藤绕,密不分株,沉甸甸的湿绿,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直向山顶推去。就连脚下盘旋曲折的石径,也印满苔痕,点点鲜绿。踩着潮润柔滑的石阶,小心翼翼,拾级而上。越向高处,树越密,绿意越浓,泉影越不可寻,而泉声越发悦耳。怅惘间,忽闻云中传来钟声,顿时,山鸣谷应,悠悠扬扬。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清亮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相互应答着,像是老人扶杖立于门前,召唤着嬉戏忘返的孩子。

钟声来自半山上的庆云寺。寺院依山而造,嵌于千峰碧翠之中。由补山亭登四百余阶,即可达。庆云寺是岭南著名的佛教第十七福地,始建于明崇祯年间,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寺内现存一口“千人锅”,直径近2米,容量可达1100升,颇为引人注目。古刹 当年的盛况,于此可见一斑。

庭园漫步

晚饭后,绕寺前庭园漫步。园中繁花似锦,蜂蝶翩飞,生意盎然,与大殿上的肃穆气氛迥然相异。花丛中,两棵高大的古树,枝繁叶茂,绿阴如盖,根部护以石栏,显得与众不同。原来,这是两百多年前,引自锡兰国(今名斯里兰卡)的两棵菩提树。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得道于菩提树下,因而,佛门视菩提为圣树,自然受到特殊的礼遇。其实,菩提本身并没有什么高贵之处,将其置于鼎湖山万木丛中,恐怕没有多少人能够分辨得出。

鼎湖山的树,种类实在太多。据说,在地球的同一纬度线上,鼎湖山是现存植物品种最多的一个点,已辟为自然保护区,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作生态观测站。当地的同志告诉我,鼎湖山的森林,虽经历代变迁而未遭大的破坏,还有赖于庆云寺的保护。而如今,大约是佛法失灵的缘故吧,同一个庆云寺,却由于引来大批旅游者,反给自然保护区带来潜在的威胁。

鼎湖之夜

入夜,山中万籁俱寂。借宿寺旁客房,如枕泉而眠。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泉声浸着月光,听来格外清晰。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至于泉水绕过树根,清流拍打着卵石,则轻重缓急,远近高低,各自发出不同的音响。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我俯身倾听着,分辨着,心神犹如融于水中,随泉而流,游遍鼎湖;又好像泉水汩汩滤过心田,冲走污垢,留下深情,任我品味,引我遐想。啊,我完全陶醉在泉水的歌唱之中。说什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我却道“山不在名,有泉则灵”。孕育生机,滋润万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这一夜,只觉泉鸣不绝于耳,不知是梦,是醒?

梦也罢。醒也罢。我愿清泉永在。我愿清泉常鸣。

文章解读

《鼎湖山听泉》是上学期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五单元以“写景为主题”的开篇课文,也是苏教版中学语文九年级上的第一篇课文,选自1982年12月24日《人民日报》,有改动。这是著名散文家谢大光的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写了作者去广东省肇庆市的鼎湖山听泉时,将白天和夜晚听到的泉声用优美的笔调倾诉出来,表达了作者对鼎湖山泉水的喜爱,对大自然的热爱。

文章不写看泉而写听泉,颇具新意。文章开头交待背景:因为山雾弥漫,“眼不见,耳则愈灵”,所以才有机会欣赏到这美妙的音乐。作者以时间为线索,从黄昏到入夜,着重写到了夜晚听泉的感觉,一系列比喻的妙用,使听泉的感觉更具象化,而结尾由听泉而产生的联想,使文章显得情趣盎然,余韵悠长。

品读这篇文章,感性的我有很多感触,整合成两个字。“美” 与“ 心”。

● 美 《鼎湖山听泉》这篇课文美的元素较多,泉水丰富美妙,泉声美轮美奂。美的语言带来美的想像,作者比喻确切,把泉声与各种乐器演奏相连,很有艺术的美。课文中的文字读起来,朗朗上口,这是表现形式上的美。文中作者能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听糅合在一起,这又是生活中美的展示。而五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尤其是长期接触苏教版的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理解会稍微强些,他们富于想象,喜欢朗读语言优美的写景文章。这篇文章恰好是进行美文诵读、赏读的典范。学生通过美文美读体会作者匠心的表达效果,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 心《鼎湖山听泉》这篇课文教学要求中有两点这样说到;其一,凭借课文中的具体语言材料,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品味其表达效果。其二,在充分感受泉声美妙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用心聆听的习惯,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在教学中我们只重视第一点,而忽略了第二点。作为第一个国家自然保护区, “北回归线上的绿宝石”, 鼎湖山值得描写的东西很多,而作者唯独抓住泉声进行文字描绘,可见其是多么的用心。没有用心倾听,如此灵动的文字是难以形成。所以这一课教学有必要让学生通过文字走进作者的内心,学习倾听,引导学生不仅感受语言的美,还要帮助学生用心来走进文本。

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 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赏析:用了四个“如”,是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把小溪声比作了提琴声,把溪流声比作了弹拨声,把细流声比作了倍司声,把激流声比作了铜管声,这样写的好处在于: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泉水的声音,让人对泉有了真切的感受。

至于泉水绕过树根,清流拍打着卵石,则轻重缓急,远近高低,各自发出不同的音响。赏析:“绕过”、“拍打”两个动词写出了泉水发出不同声音的原因,形像地表现了泉水声音的多。

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 、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我俯身倾听着,分辨着,心神犹如融于水中,随泉而流,游遍鼎湖;又好像泉水汩汩 滤过心田,冲走污垢,留下深情,任我品味,引我遐想。啊,我完全陶醉在泉水的歌唱之中。说什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我却道“山不在名,有泉则灵”。孕育生机,滋润万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赏析:揭示出由听泉引发的感悟,“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指的是:作者内心的对泉声的自然而然的感受。

“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的理解:“别”的意思是“另”白天听泉是浑然一片,而深夜山中。万籁俱寂,泉声听起来格外清晰,能分出很多层次,并引发人的感想,这与白天相比是另外一种美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