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家格言教学设计 一年级国学经典的教案 让学生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下面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一年级国学经典的'教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年级国学经典的教案

让学生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下面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一年级国学经典的'教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教学目的: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理解“一粥一饭……物力维艰”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过程设计

一、简介《治家格言》

《治家格言》是明末清初学者朱柏序所作,虽然只有短短五百余字,文字通俗易懂,却饱含着为人处世的哲学。三百年来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经常诵读这些经典,不仅能陶冶我们的情操,丰富我们的文化积淀,而且能规范我们的言行。从今天开始,我们将一起诵读《治家格言》。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译文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该句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了解有关《治家格言》的故事,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六、作业练习

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当别人帮助了你以后,你怎么做?

经典的国学作文

中国历史上“国学”是指以“国子监”为首的官学,自 “西学东渐”后相对西学而言泛指“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经典的国学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经典的国学作文一:偶感于《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是春秋末期我国古代大军事家孙武所着的一部军事经典着作。

孙武的生卒年月现已不可考。他本是齐国人,后移居吴国,因擅长兵法,被吴国大臣伍子胥推荐给吴王阖庐。孙武将其所撰兵法13篇献给吴王,阖庐遂以孙武为将,出兵西破强楚,北威齐晋,扬名诸侯之间。孙武最后终老于吴国,葬在吴都巫门外。

《孙子兵法》的主要思想和内容出自孙武。但后人因《汉书·艺文志》着录《吴孙子兵法》有82篇,图9卷,而多认为13篇是曹操削除繁冗,取其精粹而成。又有人因《汉书·艺文志》着录的《齐孙子》,即《孙膑兵法》久已失佚,后世流传的只有一部《孙子兵法》,而认为13篇出自孙膑之手。不过,在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了一部《孙膑兵法》和《孙子兵法》的残简,以及记载孙武言行的70余枚竹简后,学者们已多倾向于13篇应出自孙武之手,82篇则是孙武后学所着,是用以补充和解释13篇的。

《孙子兵法》共有13篇,各篇均有其主题思想,但又构成一完整的思想体系。

《计》篇论述的是能否进行战争的问题。孙武指出,战争是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道”、“天”、“地”、“将”和“法”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五项基本要素。“道”指使人民与统治者同心同德;“天”指昼夜、晴雨、寒暑等气候时节和天命、人事、道义;“地”指土地和地势、地形的高下、险要、平坦、距离的远近,攻守进退的利弊;“将”指将帅的智谋、赏罚必信、爱抚士卒、英勇果断和军纪严明;“法”则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将吏职责的划分和管理,以及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孙子认为,从这五要素出发,根据国君是否贤明,将帅有无才能,“天”、“地”二方面的条件如何,法令能否贯彻实行,兵力强弱与否,军队是不是训练有素,和赏罚是否分明,可以预知战争的胜负,从而采取适当的对策和相应的行动。

《作战》篇主要阐述的是如何进行战争。孙子认为,战争的消耗和战费的开支是十分庞大的,战争旷日持久势必危及国家的存亡。所以,他主张速胜。此外,为弥补己方的消耗和削弱敌国,他又主张“因粮于敌”,“胜敌而益强”

经典的国学作文二:我学《孙子兵法》的收获

经典导读就像山谷里的一条小溪,伴随着我们从一年级一步步的成长,每天都给我们带来无尽的快乐!

我最喜欢的是经典导读里的《孙子兵法》,体会作者孙武在2022多年前的前所未有的语言文字美。其中有一篇让我感触最深,同时也时刻激励我的一句是:“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说得是一个善于作战的人,能按自己的意志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调动。这就是老师经常说的只有主动学习才不会被动吗记得有一次,我上课走神了。老师忽然提问到我,我哆哆嗦嗦地站了起来,结结巴巴的回答问题,结果全班同学的嘲笑声让我很丢脸。从那以后我在课堂上积极主动的学习,再也不敢走神了。

平时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想起《孙子兵法》里的道理:就在你学习中感到恐惧的时候,只有克服恐惧才能由被动变为主动。

亲爱的同学们:《孙子兵法》是不是像传说里那一盏永不会被吹灭的神灯!

经典的国学作文三:我读《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论语》中有许许多多的有关学习的名言警句,其中有一句让我感受颇深,就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的'意思是:只重学习而不注重思考,就有可能遭到蒙蔽而陷于迷惑;只重思考而不注重学习,就有可能因误入歧途而招致疲乏及危险。

我觉得,在我们日常学习中,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味的读书,而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茫然不解。为了学习而学习,缺少必要的思考,大脑却一片空白。有的人只读“死书”,而不去深入理解书中的含义,这样就会导致学习的基础不扎实;只凭空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不解。学习只为了追求数量,而不在乎质量,结果那就可想而知了。学习在于思考,也在于吸收,二者缺一不可。

还有一句让我感触最深。就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它的意思是: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

这句话告诉我们:能者为师。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树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嫌弃每一块小石子;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汇集他们点滴之长。我们必须具有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在逆境中不怨不怒的平和心态,并且运用适当的学习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够对世界有新的的认识,新的发现,并且有所领悟,有所感动。

经典的国学作文四:我和论语

有人说,学习就要端正态度,好比“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有人说,学习就要讲究学习方法,好比“学而实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切学习的好方法尽在于此。

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他从自身的经验中体会出这些学习的好方法。

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孔子,一个2022多年前的学者,他的思想、教育理论、教育方法、他的言行在今天看来依然是那么先进,那么贴切。读完《论语》,才知道“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这些平时我们常说的语句竟然出自《论语》。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也就是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且常常记在心里。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可是,这样伟大的天才,竟然被一个年幼无知的小孩给难道了,这难道不是很好笑吗?也许是因为那时侯人们的知识还不够丰富,对大自然研究得还不够透彻吧。可我们呢,生活在科技发达的21世纪,不仅随这古人的脚步往前走,还可以上网查阅资料,还可以翻阅书籍,如果我们碰上一个小朋友也问了个问题,可自己也答不出来,那不就成为了自己人生的一大笑柄吗?

我们现在正值学龄期,应该多学习知识,少玩电脑游戏,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吧!


读国学经典的作文

《老子》这本书讲的是老子一生中经历的一些事。小编收集了读国学经典的作文,欢迎阅读。
 

第一篇:读国学经典

幼儿园开始,我就有幸接触了一本经典的书——《老子》。这本书是道家的代表作,原名《道德经》,书中告诉我们一些做人、做事的准则和方法。读了这本书后,不但开阔了我的胸襟,陶冶了我的情操,还使我略带腼腆的性格变得活泼起来。

其实刚开始读《老子》时,只是跟着爸爸依样“画葫芦”根本不知道什么意思,觉得很枯燥无味,但在爸爸的强迫之下,我还是很无奈地把《老子》八十一章背完,爸爸说读背这些经典文章可明智,明智则生慧,而且对记忆力很有帮助。果然上学以后,背课文、背单词对我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即使是长一点的课文,也能很轻松地背完。

后来慢慢理解了其中的一些意思后,还把一些经典的句子,用到了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其中感受比较深的是《老子》第二十二章:炊者不立,自视者不章,自见者不明,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从中知道了自我吹嘘的人,不会有所成就;自以为是的人,反而不能表扬;自我夸耀的`人,不能见功;所以如果是追求上进的人,决不会这样做的。第三十三章我也记忆犹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从中我知道了:善于了解别人的是智慧;能够认识自我的才是高明;能够战胜自我的才是坚强;知道满足的就是富有;坚持勤奋的才是有志气的……从这几个“知”中,可以看出“知人”“知已”“知足”的重要性。不管什么时候做什么事,能真正做到坚持勤奋就ok。《老子》这本书让我体会到了祖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一本好书,值得大家来阅读学习。

《老子》这本书中的内容也许随着时间推移我会忘记很多,但它像每天的一日三餐已变成营养,慢慢地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我与经典相伴,真是受益匪浅呀。

第二篇:读国学经典

前几天,我读了《老子》这本书。这本书讲的是老子一生中经历的一些事。

老子,大约生活在公元前571―477年间,原名李耳,字聃,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他写的《道德经》虽然文辞简炼,所蕴含的道理却至深至远,千百年来不知启蒙了多少人的心智。可见,老子对人们影响深远啊!

书中的老子多次提到水,而《道德经》中也不乏对水的赞扬:“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者莫之能胜”……我觉得,水的精神是可贵的,水的力量看似柔弱而又十分刚强。正如老子所说:“真正强大的不是刚强而是柔弱啊!”

因为水很柔弱,它没有争斗的心愿,所以它能够滋润万物,使万物茁壮成长。它从不轻视低的地方,总是往低处流。难道这种精神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波澜壮阔的大海是由无数的水滴汇成的,滴水还可穿石,这是水的力量。海上的波浪永不厌倦地拍打着礁石,无私的水永远滋润着万物,这是水的精神。

水从不争强好胜,它能忍让一切。石头挡住了它的去路,它会绕开,继续奔流。它又是那样谦虚,总是往低处流,从而汇成了江河湖泊。然而水又是那样的刚强有力,能载舟,亦能覆舟。

水乃万物之根本。没有了水,也就没有了生命。水虽然无形无色,但它看似柔弱的力量却超越了一切。水使我明白了厚德载物,雅量容人的道理。能容天下之人才能为天下人所容。同时也使我认识到,在学习上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为学日益。我们才能精进有为,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材。

当今社会中,又有多少像水一样谦虚而又默默奉献的人呢?又有多少人为了名利、金钱而落得个臭名昭着、遗臭万年呢?水是伟大的,它的精神会让人们有所感悟。

超经典的国学作文

国学,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超经典的国学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超经典的国学作文一:偶感于《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是春秋末期我国古代大军事家孙武所着的一部军事经典着作。

孙武的生卒年月现已不可考。他本是齐国人,后移居吴国,因擅长兵法,被吴国大臣伍子胥推荐给吴王阖庐。孙武将其所撰兵法13篇献给吴王,阖庐遂以孙武为将,出兵西破强楚,北威齐晋,扬名诸侯之间。孙武最后终老于吴国,葬在吴都巫门外。

《孙子兵法》的主要思想和内容出自孙武。但后人因《汉书·艺文志》着录《吴孙子兵法》有82篇,图9卷,而多认为13篇是曹操削除繁冗,取其精粹而成。又有人因《汉书·艺文志》着录的《齐孙子》,即《孙膑兵法》久已失佚,后世流传的只有一部《孙子兵法》,而认为13篇出自孙膑之手。不过,在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了一部《孙膑兵法》和《孙子兵法》的残简,以及记载孙武言行的70余枚竹简后,学者们已多倾向于13篇应出自孙武之手,82篇则是孙武后学所着,是用以补充和解释13篇的。

《孙子兵法》共有13篇,各篇均有其主题思想,但又构成一完整的思想体系。

《计》篇论述的是能否进行战争的问题。孙武指出,战争是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道”、“天”、“地”、“将”和“法”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五项基本要素。“道”指使人民与统治者同心同德;“天”指昼夜、晴雨、寒暑等气候时节和天命、人事、道义;“地”指土地和地势、地形的高下、险要、平坦、距离的远近,攻守进退的利弊;“将”指将帅的智谋、赏罚必信、爱抚士卒、英勇果断和军纪严明;“法”则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将吏职责的划分和管理,以及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孙子认为,从这五要素出发,根据国君是否贤明,将帅有无才能,“天”、“地”二方面的条件如何,法令能否贯彻实行,兵力强弱与否,军队是不是训练有素,和赏罚是否分明,可以预知战争的胜负,从而采取适当的对策和相应的行动。

《作战》篇主要阐述的是如何进行战争。孙子认为,战争的消耗和战费的开支是十分庞大的,战争旷日持久势必危及国家的存亡。所以,他主张速胜。此外,为弥补己方的消耗和削弱敌国,他又主张“因粮于敌”,“胜敌而益强”

超经典的国学作文二:我学《孙子兵法》的收获

经典导读就像山谷里的一条小溪,伴随着我们从一年级一步步的成长,每天都给我们带来无尽的快乐!

我最喜欢的是经典导读里的《孙子兵法》,体会作者孙武在2022多年前的前所未有的语言文字美。其中有一篇让我感触最深,同时也时刻激励我的一句是:“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说得是一个善于作战的人,能按自己的意志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调动。这就是老师经常说的只有主动学习才不会被动吗记得有一次,我上课走神了。老师忽然提问到我,我哆哆嗦嗦地站了起来,结结巴巴的回答问题,结果全班同学的嘲笑声让我很丢脸。从那以后我在课堂上积极主动的学习,再也不敢走神了。

平时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想起《孙子兵法》里的道理:就在你学习中感到恐惧的时候,只有克服恐惧才能由被动变为主动。

亲爱的同学们:《孙子兵法》是不是像传说里那一盏永不会被吹灭的神灯!

超经典的国学作文三:我读《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论语》中有许许多多的有关学习的名言警句,其中有一句让我感受颇深,就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的意思是:只重学习而不注重思考,就有可能遭到蒙蔽而陷于迷惑;只重思考而不注重学习,就有可能因误入歧途而招致疲乏及危险。

我觉得,在我们日常学习中,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味的读书,而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茫然不解。为了学习而学习,缺少必要的思考,大脑却一片空白。有的人只读“死书”,而不去深入理解书中的含义,这样就会导致学习的基础不扎实;只凭空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不解。学习只为了追求数量,而不在乎质量,结果那就可想而知了。学习在于思考,也在于吸收,二者缺一不可。

还有一句让我感触最深。就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它的意思是: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

这句话告诉我们:能者为师。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树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嫌弃每一块小石子;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汇集他们点滴之长。我们必须具有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在逆境中不怨不怒的平和心态,并且运用适当的学习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够对世界有新的的认识,新的发现,并且有所领悟,有所感动。

超经典的国学作文四:我和论语

有人说,学习就要端正态度,好比“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有人说,学习就要讲究学习方法,好比“学而实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切学习的好方法尽在于此。

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他从自身的经验中体会出这些学习的好方法。

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孔子,一个2022多年前的学者,他的思想、教育理论、教育方法、他的言行在今天看来依然是那么先进,那么贴切。读完《论语》,才知道“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这些平时我们常说的语句竟然出自《论语》。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也就是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且常常记在心里。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可是,这样伟大的天才,竟然被一个年幼无知的小孩给难道了,这难道不是很好笑吗?也许是因为那时侯人们的知识还不够丰富,对大自然研究得还不够透彻吧。可我们呢,生活在科技发达的21世纪,不仅随这古人的脚步往前走,还可以上网查阅资料,还可以翻阅书籍,如果我们碰上一个小朋友也问了个问题,可自己也答不出来,那不就成为了自己人生的一大笑柄吗?

我们现在正值学龄期,应该多学习知识,少玩电脑游戏,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