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送韩湘子诗句 韩愈经典古文作品 引导语: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韩愈经典古文作品

引导语: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韩愈经典古文作品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现),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e)?其真不知马也。

翻译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

所以即使有千里马,也只是辱没在做仆役的马车夫的手中,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用“千里马”的称号称呼它。

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食物可能能吃下一担粮食。喂养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特点来饲养它。

所以,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特殊的才能和英武的体态无法显示出来。

况且想要跟普通的马等同还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驾驭它,却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饲养它,又不能充分施展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饲养马的人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

师说

韩愈(唐)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fǒu)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tán)子、苌(cháng)弘、师襄、老聃(dàn)。郯子之徒,其

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翻译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却丢了[2]。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当做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做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明。接受道理有早有晚,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李家的孩子叫李蟠的,十七岁,喜欢古文,六艺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没有被时代的风气所影响,向我学习。我赞赏他能履行古人之道,写《师说》送给他。

韩愈经典作品

韩愈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下面是韩愈经典作品,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马说

韩愈(唐) 字退之《昌黎先生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现),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e)?其真不知马也。

师说

韩愈(唐)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fǒu)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tán)子、苌(cháng)弘、师襄、老聃(dàn)。郯子之徒,其

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拓展阅读:韩愈与郾城

韩愈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在封建思想道德方面,有独到的建树,坚决反佛排道,大力提倡儒学,以继承儒学道统自居,开宋明理学家之先声。故宋人苏轼对他推崇备至,称他立下“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弱”的丰功伟绩。但他最大的历史贡献在就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他为文气势雄伟,说理透彻,逻辑性强,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大家可曾想到,这样一个文学大家,曾经在漯河居住过一段时期,并在这里沙场建功立业,挥毫为我们郾城写过几篇诗歌呢。

那么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百代文宗之称,先后担任过四门学博士、监察御史、中书舍人等文职的韩愈,却怎么会在朝廷出现危难之时,能毅然披挂上阵,担负起军事参谋的重任,到郾城县参加讨伐蔡州叛乱的战役呢?

查看《旧唐书》、《读史方舆纪要》以及历代《郾城县志》记载,就可以发现“安史之乱”以后,唐朝面临的最大问题有三个,第一就是藩镇割据,第二就是宦官专权,第三就是朋党之争。

这里边尤其以藩镇割据最为严重,它威胁到了唐王朝的统治。什么叫藩镇割据?说白了,就是掌握着地方军政大权的这些藩镇的将领,不想再听朝廷的号令,想要跟朝廷分庭抗礼、独立山头。在唐宪宗的元和九年,淮西节度使吴少阳去世了,他的儿子吴元济自己宣布自己为节度使,就等于自己宣布自己是候补节度使,这等于是公开地向朝廷叫板,跟朝廷要官做。抓住这个机会, 唐宪宗决定镇压位于河南蔡州的淮西节度使吴元济,然而讨伐蔡州的战争并不顺利,朝廷的军队遭到了顽强的抵抗,而且这些藩镇的将领秘密派刺客刺伤了当时主战的宰相裴度,唐宪宗对讨伐蔡州开始动摇,主战的韩愈给皇上写了一封奏章。这封奏章的名字叫《论淮西事宜状》,在这封奏章当中,韩愈的核心思想是要给唐宪宗鼓劲儿,他上书发表了自己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发动群众讨伐叛贼、各个击破分化瓦解、对于敌军的士官区别对待宽大为怀等四点主张,后人林云铭《韩文起》对于韩愈这个奏章评论“可谓料敌如神,非文士纸上谈兵套语”,皇帝看了他的奏章信心大增。 在宰相裴度等人的决意坚持下,于唐宪宗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朝廷任命当时的宰相裴度为淮西宣慰招讨处置使,负责全权处置讨伐淮西的叛军。朝廷任命韩愈为行军司马(相当于最高统帅部的参谋长),随裴度去前方作战。

韩愈作为行军司马于元和十二年七月从洛阳出发,八月到达郾城西五十里的裴城村(历史上曾称作汇渠镇、浀阳镇、河阳滩等名字),后转至郾城县城。裴度到郾城后,首先奏请取消监军宦官,让其各主将掌握兵权。十月,裴度带领李光颜、田布、韩愈等将领亲至前线郾城东南的沱沟,视察正在修建的防线。驻五沟营一带的蔡兵突然袭击裴度,但李光颜早已派兵埋伏于沟中,待蔡军走近时,突然袭之,蔡州兵仓皇逃窜,但归路又被伏兵断绝,只好丢掉坐骑越沟逃跑,坠压而死1000余人。

那么韩愈在郾城日常的军队事务当中协助裴度处理军政要务,在讨伐蔡州期间他的贡献主要有那些呢?

第一就是在战争开始之前,协助裴度理顺人事关系,协调军队之间的关系,使中原地区最受朝廷重视、势力最大、地位最高的宣武节度使韩弘等将领听从裴度的.统一调遣,避免窝里斗、后院起火,给讨伐造成掣肘。

第二韩愈看到蔡州精兵都被李光颜吸引到了郾城东南的汝河、洄曲河沿线,蔡州后方空虚,向裴度提出自己带一支精兵,夜袭蔡州城。你看看韩语不仅在战略上是有眼光的,而且为讨伐叛军提供正确的战术,但裴度考虑时机不成熟未同意此方案。后来裴度手下有一员大将李愬,再次向裴度提出奇兵夜袭蔡州城,李朔的军队在下大雪的夜晚从嵖岈山出发,连夜到达了蔡州城下,占领了整个的城池,李愬把吴元济押解到长安,其他藩镇将领们一看吴元济倒了,都纷纷归顺朝廷,平定藩镇之乱取得了全面的胜利。班师回朝之后,朝廷论功行赏,韩愈因为在这次征战中有出色的表现,被提升为刑部侍郎,位居四品。

韩愈虽然是来打仗的,但是作为大文豪,在战火硝烟的百忙中,韩愈抽出时间,游览郾城当地的风景,并吟诗作赋,留下名作诗篇传承于世。郾城古县城紧邻溵水(即现在的沙河),水清树多,风景优美,为了休憩方便裴度在河边建了溵亭(根据明嘉靖33年版《郾城县志.卷六.故迹篇》记载:“溵亭,在县东一里许,溵水之阳,昔裴度征吴元济时筑之,以为游息之所,今亭废,而故址尚存。”清乾隆版《郾城县志》记载:“溵亭,县东南一里许,溵水之阳,裴度征吴元济时筑之,为游息之所,故址尚存,金元元好问有溵亭诗。”)

根据这些记载可知,溵亭为唐人在此筑亭,即是平叛吴元济时,裴度、韩愈、李正封、冯宿、李宗闵等人所建的游览观感处,也是密谋平叛的策划之地。它为四方亭,四根方形木柱上横架木梁,亭内挂落上有精美雕饰,四隅戗角飞翘,四边有石头围栏,亭内有石凳石桌,供游人小坐。置身亭中,可闻沙河水淙淙,不绝于耳。韩愈与李正封的千言联句《晚秋郾城夜会联句》(附后)诗,便始于此,这首诗歌主要描写讨伐蔡州战争的激烈战场情景,随后又将该诗由韩愈亲笔题于郾城彼岸寺的墙壁,其彪炳昭然,为众人所知。韩愈作了另一首名字叫做《郾城晚饮奉赠副使马侍郎冯李二员外》的诗歌,“城上赤云呈胜气,眉问黄色见归期。幕中无事惟须饮,即是连镳向阙时。”也描写了战争期间他们想早点旗开得胜、凯旋而归的心情。在郾城半年后平定叛乱,归途中韩愈写的另一首诗《过襄城》意思表达的更明确,“郾城辞罢过襄城,颍水嵩山刮眼明。已去蔡州三百里,家人不用远来迎。”后来韩愈《进撰平淮西碑文表》就是描述郾城讨伐蔡州的事情。

郾城人民也没有忘记这个文豪,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 知县傅豫创书院,书院名字就叫做景文书院(即现在的郾城教师进修学校)。韩愈谥号“文”,“景”即景仰、景慕、佩服。“景文”就是景仰唐代大文学家、古文运动倡导者韩愈博古通今、倡导儒家文化的精神,怀念他在郾城讨伐蔡州作出的突出贡献。书院的名字寓意激励仕子们埋头读书、奋发向上、以冀魁名高中,取得像韩愈那样的成绩,来光宗耀祖。明朝我们本地一个诗人叫做陆渊之,写过一首诗《郾城怀古》,其中就有“吊古多名笔,何人续退之。”诗句来赞美韩愈在郾城的贡献。

韩愈提倡古文,是在“复古”的口号下,主要对文风、文体和文学语言的一场文学革命,与欧洲的文艺复兴相似。 其内容主要是复兴儒学,其形式就是反对骈文,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

当前国家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的理想和奋斗,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是始终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的。总书记说,“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所以漯河人要保护本地历史传统资源,把优秀的本土文化资源进行充分挖掘、整理和研究,使之在保护中得以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发展,为今所用。只有这样我们本土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就会以新的方式与现代文明并存,并不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将会建构一个更好的美丽、富裕、和谐的新漯河,实现广大群众精神层次上的理想追求。

德国寓言经典作品

好的寓言的寓意,会随着读者的阅读进程而逐渐明晰。这是寓言独立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魅力所在。

情歌

一次,一个诗人写了一首缠绵悱恻的情歌,他复制了许多份,分发给男女朋友和熟人。山后住着一位年轻的女郎,尽管诗人跟她总共才见过一次面,也拿到了一份。

过了一两天,有人从女郎那里带来一封信,信中写道:“我可以向你保证,你写给我的情歌使我深深感动。现在就过来吧,来见见我的父母,定下订婚的日子。”

诗人回信给他说:“我的朋友,这并非一个诗人内心唱出的情歌。这样的歌,每个男人都可以跟每个女人唱。”

她回信说:“虚伪、欺诈,满嘴谎言!从今天起到我进棺材那天,由于你,我会恨死所有的诗人。”

珍珠

一只海蚌对它身旁的同伴说:“我身子里面有一颗东西,很痛。它又重又圆,我真苦恼。”

它的同伴高傲得意地回答道:“赞美天空,赞美大海,我身手里没什么痛苦。我里里外外完整无缺,安然无恙。”

这时,正好一只螃蟹走过,他听到了两只海蚌的对话,便对那只里里外外完整无缺的说道:“是的,你的确完整无缺,安然无恙。但你要知道,让你同伴忍受痛苦的是一颗无与伦比的美丽的珍珠。”

隐居的先知

从前住着一个隐居的先知,每月三次下山进城。在集市上,他必定宣讲施舍和与人民共享的道理。他,在当地无人不晓。

一天傍晚,三个人来到他的茅屋里。他向他们问了好。他们说道:“你宣讲赐予和共享。你地教导那些富有的,应该给予那些不足的`。我们不怀疑你的名誉给你带来的财富。好吧,现在把你的财富给我们,我们十分需要。”

隐士回答道:“朋友们,我只有这一床一席和这壶水。想拿就拿走吧。我既无金又无银。”

他们轻蔑地看看他,一齐掉过脸去。最后一个人在门口站了一会,说道:“你欺骗!你哄人!你教导宣讲你自己不执行的道理。”

两位公主

夏瓦基斯城里住着一个王子,男女老少,人人都喜欢他,甚至野外的动物也来向他致敬。

但人们都说他的妻子——公主不喜欢他,不,应该说恨他。

一天,邻城的一位公主来拜访夏瓦基斯公主。两人坐下聊天,话题引向双方的丈夫。

夏瓦基斯的公主动情他说道:“我嫉妒你,你和王子——你丈夫结婚这么多年了,依然愉快地生活在一起。我恨我丈夫,他不是属于我一个人的,我真是天底下最不快活的女人。”

来访的公主看着她说:“我的朋友,事实上你是爱着你的丈夫的。唉,至少你对他还有一段未了之情。那就是说,作为女人,你心中的生活还像花园里的春天一般。可是我和我丈夫才叫可怜呢,我们生活愉快,但只是在默默的痛苦中相互忍受着,而你和别人居然还认为这是幸福。”

韩愈轶事

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章写得好是真的。下面是韩愈轶事,和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

韩愈轶事:谏诤之路

韩愈曾与柳宗元、刘禹锡同被任命为监察御史。贞元十九年(803年),关中地区大旱。韩愈查访发现,灾民流离失所,四处乞讨,关中饿殍遍地。目睹严重的灾情,韩愈痛心不已。而当时负责京城行政的京兆尹李实却封锁消息,上报朝廷说,关中粮食丰收,百姓安居乐业。这激起了韩愈的一腔怒火。他奋笔疾书,向皇上递交了《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反映真实情况,并请求减免这一地区的租税。韩愈这一举动不仅没有引起唐德宗的重视,反而在小人谗言之下被贬为连州阳山令。

元和十四年(819年),早已被调回长安的韩愈又以一篇《论佛骨表》上疏直谏,对兴师动众、耗费巨资,掀起迎拜佛骨狂潮的宪宗加以劝诫。他在文章中恳请,将佛骨“投之于水火,永绝根本,以断天下后世的迷信疑惑”“此皆群臣之所未言,陛下之所未知者也”,“一切灾殃,由臣承担,上天鉴福,绝不怨悔”。可唐宪宗读后大为震惊,要对韩愈处以极刑。多亏一众官员为韩愈求情,他才幸免一死,被贬为潮州刺史。被贬后,韩愈写下“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诗句,表达了他忠心进谏、一心为国为民的情怀。

“文死谏,武死战”,这是中国古代为官者的最高境界。韩愈曾写道:“愿辱太守荐,得充谏诤官。”可见,他的仕进理想就是做好一名谏官。要做好谏官,就不能怕得罪人——哪怕是皇帝。“欲进短策,无由至彤墀。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词。”虽然他最终并没能做成谏官,但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这一信条。

韩愈轶事:梦吞丹篆

韩愈在年少之时曾有一梦,梦中有一个人和一卷丹篆,自己被迫强行吞下丹篆,旁边还有一人在拊掌大笑,顿时觉得惊恐不已,随即便醒来了。

醒后,韩愈只觉胃中似乎犹如有物体噎住一般,而且尚能记上其中一两字,笔法非凡。之后得缘见到孟郊,总觉得似曾相识,细想之下才惊奇地发现,孟郊就是那个梦中在旁大笑之人。此事在《异人传》中有记载,在《龙城录》中的.记录也较为详细,据说韩愈醒后“笔势非人间书也。后识孟郊,似与之目熟,思之,乃梦中旁笑者”。

梦事中所讲的“丹篆”即为道教咒符之文,常以丹砂书之,笔画呈云迥篆书。韩愈明确反对佛教信仰,但颇信道教丹药。至于道教的符咒之文,实际上并无兴趣。对于韩愈梦中会出现“丹篆”,可理解为两点:第一就是韩愈对文学的追求所产生的梦魇,他追求一种与众不同的书法,笔势特别,所以便在梦中以人们常见的“丹篆”显示了出来;第二可能就是在暗喻韩愈等人所提倡的“古文”意趣,“丹篆”正是根据秦汉古文字大篆小篆之形演化而来的。一个文学家和思想家,其行为思想皆可影响其睡梦中的境况,正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想”。

关于此梦是韩愈在受人瞩目之后对人所讲述的,所以也不排除有附加成分。而梦中孟郊在旁拊掌而笑,也当属鼓励,而非嘲笑。大概是韩愈潜意识中希望有这样一位朋友,以至于后来见到孟郊,并与其关系密切后,就很自然地把梦中“拊掌而笑”者同密友孟郊联系起来了。

韩愈轶事:设水布

古时候,潮州韩江里的放排工,既要扛杉木,又要扎杉排,一会儿跳下江,一会儿爬上岸,身上的衣服湿了干,干了又湿,常常患上肚痛病和风湿病。于是他们做工索性光着膀子,不穿衣服。每天在江边挑水、洗衣服的妇女,看见放排工赤身裸体,就告到官府。官府交涉过后,放排工只好穿上衣服。韩愈来到潮州,听闻这件事后,他跑到江边实地查看放排工扎排和放排的情形。韩愈认为放排工成天穿着一身湿衣服,容易得病。在回衙后,他便让人到江边通知放排工:今后扎排、放排肘,可以不穿衣服,只在腰间扎块布能遮羞就好了。这块布后来就成了潮州的放排工和农民劳动时带在身上的浴布,潮州人把它叫“水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