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乡愁优美散文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蓝天下的小村,风景清幽,爽风阵阵,溪水潺潺,满山枫叶如火,更有小村到处盛开的菊花,仿佛整个村子都被花朵渲染成一片五颜六色的图画,一条条整洁的街道,一排排崭新的砖瓦房,炊烟袅袅,这里,就是我日夜思念的故乡……

远离故乡,时常念起故乡的菊花,那些金黄色的小花朵,簇拥在老房子的窗前,每天只要推开窗,菊花的香气就会扑鼻而来,让人神清气爽。

母亲喜欢养花,窗台上载有兰草,绿萝、四季梅,嫩绿的叶子,粉红的花朵,再加上院子里的菊花,格桑花,这些小巧的花朵,将我家小院装饰得五光十色,娇艳欲滴。

每天清晨,推开房门,满院飘香,如同居住在花的世界中,就连衣服上,发丝上都沾染了菊花的香气。喜欢花香,书页中放一朵菊花,在一次次翻阅中,总会记起花儿最初的娇美。还可以将菊花采摘下来,放在窗台上晾干,然后用小布袋装进满满的花朵,放在枕边,花香就会被带入梦乡。

记得离开家时,母亲给我几粒菊花花籽,母亲说:“把菊花花籽种在花盆里,菊花开的时候,就像家在身边。”母亲的话让我很欣慰,远离家乡,一切都是那么珍贵。如今,花盆里的菊花早已花团锦簇,香气袭人,轻轻抚摸菊花的花瓣,思绪又一次回到了久违的故乡……

母亲是一位怀旧的人,用过的物件总是舍不得丢弃,就连我小时候穿过的衣服,小学写过的作文,母亲都视为珍宝,小心翼翼的珍藏着。我知道,那是母亲的念想,那里面有岁月留下的痕迹。

在我家的客厅里,摆放着一台老式收音机,据母亲讲,这台收音机是姥姥送给母亲的礼物,所以,母亲格外珍惜这台收音机,尽管经历了岁月沧桑,这台收音机的音色依旧清亮。闲暇时,母亲就会打开收音机,听听新闻,听听歌曲,母亲的脸上就会流露出满足的微笑。

母亲喜欢积攒一些看起来并不起眼的东西,一有时间,就会找出这些宝贝,一遍遍地把玩,享受里面的故事。家里有许多老式卡带,像邓丽君,高胜美、费翔的歌曲,还有东北二人转等等,这些都是母亲的最爱。记得每次回家,母亲都会找出来听一听这些歌曲。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也会拿出来播放。其中还有我的大学开学典礼录像,有我儿时的生日照片,我知道这些都是母亲的珍藏,是她对生活的一份寄托,母亲将心中对亲人的思念,全部寄托在这些美好的记忆之中。

村里人重男轻女现象十分严重,家里有了男孩子,开车种地是一把好手。现在世道变回来了,女孩子照样能顶起半边天,开车犁地,一点不比男孩子差。

近几年,村里总有几户人家的孩子考上大学,也有少数青年去城里打工,家里的农活只能由年迈的父母管理。像一些空巢老人,自己实在无力管理土地,只能把自己的几亩地卖给了别的农户耕种,自己靠卖地的钱来维持生活。

眼下正是大田作物收割的季节,村里的青壮劳力都到地里抢收了。村子里只剩下年老体弱的村民,但是,他们尽量做些力所能及的活计,为秋收出把子力气,做好后勤。

自从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乡亲们用科学方法种田,土地才真正发挥出收益。乡亲们的腰包鼓了,各家各户都买了农用机器“像稻田插秧机,耙地机,小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还有装运粮食蔬菜的小四轮。”这些农用机器都是乡亲们种地的好帮手,既解除了劳力的不足,又能及时播种和收割。

姥姥每年秋天都会来我家住上一段时间,说是串门,还不如说是来帮助秋收。姥姥是一位闲不住的老人,每天起的特别早,抱柴火做饭,还帮助母亲拆洗被褥,还要喂猪、因为母亲去地里帮助父亲忙着收割庄稼,家里这一摊子活都交给了姥姥。

每天看见姥姥乐呵呵地忙前忙后,很辛苦。姥姥最轻快的活就是坐在炕头上纳鞋底,给我和父亲做千层布鞋。姥姥做鞋的手艺相当了得,先不说针脚细密,做出的千层底布鞋特别式样。因此,我最喜欢穿姥姥做的千层底布鞋了,穿在脚上,既美观又舒服,在人前炫耀时,都是一种骄傲。

姥姥心灵手巧,做什么都像样。姥姥不仅针线活做的`地道,还特别善良,对亲人和晚辈们总是关爱有加,有句话说“母慈儿孝顺,”这话一点不假。母亲和舅舅特别孝顺姥姥,舅舅住在济南,几次劝姥姥去那里养老,姥姥就是执意不离开老家,舅舅只能顺从着姥姥,年年都回家看望姥姥,给姥姥买些喜欢的礼物。

姥姥在我家很辛苦,母亲的心里总会很不安,秋收终于忙完了,母亲让姥姥好好休息,可姥姥却嚷嚷着要回家去,母亲说破了嘴,就是留不住姥姥。我问姥姥,为什么非要急着回去?姥姥说:“想家了,家里还有一大摊子事情要做呢。”送姥姥上车那天,看见姥姥高兴得像个孩子,母亲说;“真是故土难离啊。”

村子里有一位老中医,医术高超,村里人有个头疼脑热的,老中医都会药到病除。因此,乡亲们特别敬重这位老中医。老中医一边给村里人瞧病,一边把医术传给他的儿子。像打针,抓药都由儿子来做,渐渐地,儿子看病的医术越来越精干。

邻居婶婶得了一种怪病,全身浮肿,眼睛肿的都睁不开,叔叔急忙请来了老中医,和他的儿子,老中医先给婶婶把脉,然后爷俩商量了一下,开出了一个药方子,让叔叔到城里药店按照方子抓药。真是让人佩服,老中医的医术果然是药到病除。邻居婶婶只吃了几副药,全身的浮肿就消退了。

老中医和他的儿子强强联手,保护一方百姓平安,他们高超的医术吸引来外地的患者,一般都是疑难杂症,经过老中医的精心调理,病情都得到有效的缓解和康复。被治好的患者感激不尽,一传十、十传百,老中医家的诊所每天来瞧病的患者络绎不绝。

村里人善良,都是老住户,遇事总会相互帮衬着,因此,一个村子住上几十年,都成了屯亲,应了那句老话“亲不亲故乡人。”就拿老中医来说吧,自己研制一些小药方,十里八村新出生的幼儿,都会免费送上几粒防止小孩抽风的药丸,因此,新出生的小孩身体都会很健康,乡亲们懂得那份关爱,心里装满了感激。

记得村里有位喜欢讲故事的杨大叔,逢年过节,他家总是挤满了来听故事的乡亲。大叔是文化人,有一肚子墨水,谈古论今,无所不知。因此,听杨大叔讲故事会学习到许多知识。春节回家,正好遇见大叔的儿媳来我家串门,儿媳人爽快,是村里文化大院的辅导员,带领村里的姐妹们扭秧歌,跳广场舞。她很能干,地里的农活也是样样精通。闲暇时候就带领村里的年轻人和大妈们唱唱歌,跳跳舞,生活过得很充实。

听她讲,婆婆去世后,公公生病瘫痪在炕上,她就担起照顾老人的重担,别看她身材长得瘦小,照顾瘫痪的公公却有着一把子力气,不怕脏不怕累,每天端屎端尿,把老人照顾得干干净净,还经常用轮椅推着公公在村里遛弯,看看村里的风景。这样伺候公公六个年头,说到这,她的眼圈发红,她说“公公一辈子很不容易,为拉扯这一帮孩子,省吃俭用,如今,终于过上了好日子,却又病倒了,做儿媳的伺候老人是应该的,公公就像自己的亲生父亲一样亲”。听她讲这些往事,心里的那份敬佩油然而生,村里人也都夸她是一位孝敬老人的好儿媳。

记得小时候,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是个馋丫头,没事的时候,就会满屋转悠,那时候细粮少,家里白面更是少得可怜。趁母亲不在家,自己偷偷做了一碗疙瘩汤,刚刚端起碗就看见母亲推门进来,我当时很尴尬,就问母亲“为什么回来得这么快?”母亲笑着说:“没事你吃吧,都是妈妈不好,家里没有好吃的给宝贝丫头做。”我一听急忙解释“挺好的,有这碗疙瘩汤就是最好的美味了。”当时看见母亲眼睛里闪动着泪花,脸上流露出一份无奈。

记得有一年冬天,外面下着鹅毛大雪,天气特别寒冷,我从外面跑回家,小手冻得通红。母亲急忙给我做了一碗疙瘩汤,我用小手捧起母亲递过来冒着热气的疙瘩汤,看见里面还打了荷包蛋,我用筷子夹起荷包蛋让母亲吃,母亲说她刚刚吃过了,让我快吃,要不一会就凉了。我心里明白,母亲是舍不得吃一口的,那碗疙瘩汤,我是含着眼泪吃到肚子里的,当时就在心里暗暗发誓,长大后一定要让母亲过上好日子,天天都能吃上一碗疙瘩汤。日子过得飞快,村里人都过上了好日子,我也渐渐长大了,再也不是整天就知道吃的小丫头了,但是,母亲做的那一碗疙瘩汤,一直在我记忆里珍藏着,那是世界上最好吃的美食。

北国的秋天是热烈的,像北方人的性格,风风火火。那漫山遍野的枫叶,摇曳着绚烂的色彩,走在一片秋色里,被浓浓的色彩紧紧包围着,就像生活在童话世界里,随着秋色的蔓延,心情会尽情地舒展。这时候的秋天是最妩媚动人的,不要说那大片金黄色的稻谷,就连那红红的高粱,都在这幅秋景中,展示自己独特的风采。

如果你走出郊外,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漫山遍野的枫叶,红的热烈,黄的晶莹,绿的通透,仿佛世界一夜之间被画家描述出来的美景,让你既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又欣喜这无边的秋色。

最喜欢站在树下,透过红灿灿的枫叶,阳光像调皮的少年,左顾右盼,让你捉摸不透她的行踪。更有那一行行亭亭的杨柳,一样不逊色,那满树的金黄,点缀着湛蓝色的天空。

面对如此胜景,怎能不心潮澎湃,书写这一季的炫美,来表达此时此刻的心情呢。抬头仰望,一行征雁飞过头顶,一声声的雁鸣,是在告别,又好像是在庆祝,庆祝雁群又一次南飞。急忙向着雁队呼喊“喂,明年见”。

置身于炫美的秋色里,浑然忘我!那一刻的思绪又将自己带入了童年时光……

在村子四周,生长着许多不知名的树木,每到秋季,满山的枫叶如火,将村子衬托得十分温馨。那时候还不懂得欣赏风景,只是觉得很好玩,一阵阵秋风舞动,树叶纷纷飘落,像群碟欢舞,索性我们这些小孩子就会躺在软绵绵的树叶上,听秋风从耳畔掠过,蓝天,白云,感觉自己变成了一只小鸟,翱翔在天地之间……

几天的秋风浩荡,林子里的树叶都已经晾干了,母亲带着麻袋,我背着花篓,手里拿着一个耙子,一起去树林里划拉树叶。树叶被秋风刮到低洼地带躲藏起来,厚厚的一层树叶,用手一抓,哗哗啦啦的响,我捧起一大把树叶抛向天空,顷刻,金色的树叶纷纷飘落,头发上、身上落满了树叶。

这些干爽的树叶,是家里烧炕取暖的好柴火。每天都会与母亲去树林里背回几袋子树叶,回家后用烧火棍将树叶送进灶坑里,用打火机点燃,只听见呼啦啦的火苗声,有时还会炸出几声脆响,像点燃的鞭炮,在灶坑里噼里啪啦地响个不停。树叶烧炕最好,一麻袋树叶燃烧后,能热到天亮。

有时候在然过的火炭子埋上几个土豆,然后躺在热炕头上看书,过半个时辰,灶坑里的土豆就烧熟了,滚烫的、略带有些糊巴皮的土豆,捧在掌心中,用鼻子先闻一下,土豆带着树叶的清香,让自己迫不及待地咬一口,嗯,好吃极了……

每个人都会眷恋自己的故乡,无论是偏僻的小山村,还是繁华都市,故乡,在心里永远都是最美的地方。对故乡的那份情感,只有远离故乡的人才能够深切地体会到。远在他乡的游子,离家越久,对故乡的牵念越是清晰,那些温暖的往事,经过岁月的淘洗,留下一份纯净的记忆。在匆匆走过的岁月中,对于故乡的眷恋,更加强烈,哪怕是一朵花,一片枫叶,一句乡音,都是最美的遇见。

记住乡愁,就是记住母亲的养育之恩,记住乡愁,就是不忘初心,懂得感恩。感恩故乡给予自己一份珍贵的收藏,那片丰饶的土地,勤劳善良的乡亲,从父辈们身上,让我学到了勤奋与责任,热爱与珍惜。

辽阔的北疆,秋色正浓。此时,思绪万千,乡愁澎湃。遥望湛蓝色的天空,看征雁南飞,念起远方的家,和朴实的乡亲,更有母亲忙碌的身影,以及小院里盛开的菊花。故乡的景色在心中,永远是那么纯,那么美,胜过世界一切美景。“小时候总想着离开故乡,长大后故乡是自己最盼着回去的地方。”故乡是游子的根,只要念起故乡,就会看见母亲含泪的期盼。此时,那首在心里扎了根的儿歌,又一次被唤醒“游子离家远,梦中念伙伴,牵手小溪边,嬉戏童趣添,母亲倚门盼,乡愁几时休”。

记住乡愁简介

《记住乡愁》是由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走遍中国》、《远方的家》、《流行无限》共同打造的百集大型纪录片。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选取100个以上的传统村落进行拍摄,是一部以传统村落为载体,以生活化的故事为依托,以乡愁为情感基础,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核心。

由中央宣传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文物局组织实施,中央电视台组织拍摄。将选取全国100个以上的传统村落进行拍摄,梳理传统村落的发展脉络,聚焦海内外华人记忆中的乡愁,深入挖掘和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2015年1月1日起在中文国际频道(CCTV4)开播。采取季播方式,第一季从1月1日至3月4日播出60集。央视纪录频道(CCTV9)重播,央视综合频道(CCTV1)将精选部分节目进行展播。全国各省级卫视及地面频道也安排播出。

《记住乡愁》以“关注古老村落状态,讲述中国乡土故事,重温世代相传祖训,寻找传统文化基因”为宗旨,展现传统村落优美和谐的自然环境、布局合理的人文景观、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独具特色的乡土之物、深沉丰厚的文化积淀,梳理传统村落的.历史发展脉络,通过传承千百年的村规民约、家风祖训,找寻、探索民族文化的精髓,深入挖掘和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

(新浪娱乐评)观众从这部片子中不仅可以看到传统村落的乡风、优美的风景和古朴的风情,还能看到悠久的历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闪亮的因子。(黄坤明评)从某种程度上说,100集《记住乡愁》,100个村落故事,其实是一张乡土文化列表,提出了100个围绕“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之时代价值”的传统文化清单。这种传统文化,可能就隐藏在农村家家户户的楹联上,隐藏在村民代代相传的故事中,隐藏在那些逢年过节才郑重示人的祖训家谱里。而所有的这些,与河流、大树、古井、老屋一样,都是传统村落的组成部分。看到它们,就想到乡愁;记住了乡愁,就是记取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寻根之路。

关于乡愁的优美散文

不论外面的世界有多美好,有多少的高楼大厦,在我们的心目中,始终思念着家乡。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乡愁的优美散文,欢迎阅读!

粽香里的乡愁

按照苏南人的习俗,石榴花红、栀子花开的农历五月初五前,家家户户都是要包粽子的。除了藉以缅怀先贤,调剂家人口味才是真正的动因。

心细如针的母亲会提前买回生长于太湖边翠绿清香又宽厚的原生态芦苇叶,回家后分五六张一小把扎好,挂在阴凉处备用。包粽子前,先将粽叶拿到河埠去洗刷干净,再放到大锅内蒸煮,用清水漂洗后,置于大木盆里待用;糯米自然是要选用优质上品的,预先淘洗清爽,沥干水即可使用;粽子的馅,那要根据家人的口味喜好,除了有用酱酒卤好的块肉,还有咸鸭蛋黄、红枣、蚕豆瓣、红豆、豌豆等。母亲是个普通劳动妇女,在当时家庭经济比较拮据的情况下,心灵手巧的她总是想方设法弄些各花式的粽子馅,穷尽心思也要为家人制造些惊喜。

看母亲包粽子,是件很享受的乐事。

正因如此,每次我都会乖乖地搬个小凳子,静静地坐在母亲身旁欣赏。偶尔帮着打打下手,倒倒茶或剪剪麻线什么的。只见母亲用灵巧的双手从盆里捞起两片粽叶,夹于左手中指和食指间,在右手的帮衬下,凌空轻轻一旋,粽子的外壳霎时便成型了。细心专注地装进糯米、馅心后,用另一片粽叶将开口处封严,母亲便利索地拽来备好的麻线,一端用牙咬住,一端用手抓着在粽子上来回绕几圈,扎实捆牢,打个活结,一只有棱有角硬邦邦的小脚粽子顷刻就诞生了。母亲包粽子的手势之灵巧、速度之迅捷、动作之精准,半点不亚于纺纱织女。母亲包的小脚粽子,形态纤秀,坚紧饱满,再怎么蒸煮也不会泄漏,可谓功夫不凡,实力深厚,每每都能赢得街坊邻居和亲朋好友的赞美。包的枕头粽子、菱形粽子也有模有样,不同形状的粽子,主要是用来区别粽馅的,譬如红豆、豌豆或豆瓣粽,肯定是包尖脚粽;而鲜肉粽,那必然是枕头形的;至于咸鸭蛋黄与红枣粽子,一般包成菱形的。

家里人多,消耗量大,母亲包的粽子肯定不能少,所以每回都要包上二三十斤糯米,通常情况在吃罢午饭便动手了,一直包到傍晚,整下午坐着累得腿麻背疼直不起腰,可母亲总是笑呵呵、乐陶陶地操劳着,从未听到过半句怨言牢骚。不善言辞的我,只能投以母亲充满感激之情的眼神。

粽子包好后,烧煮的任务就落到了父亲的肩上。在此之前,父亲早已备好许多晒干的树枝、木棍等硬柴,整齐地堆码在灶头旁。烧粽子是项有技术含量的活,没点功底是难以烧得好的。首要的是肉粽、蛋黄粽必须与其他粽子分开烧煮,以防串味;其次需勤观察、常添水,始终保持锅里的水位超出粽子,不使粽子露出水面而致米粒、馅心夹生。再之,便是火候的掌控。大火将锅里的粽子烧开后,就得用不温不火的文火慢烧细煮。烧一大锅粽子,够父亲忙碌三四个钟头的。硬柴烧下来的炭火后劲十分大,即便熄火了余温也很有力道,所以一般都会将锅内加满水让粽子焖在锅里,以充分利用热能,将粽子煮透烧熟。焐到次日的粽子,晶莹微黄的脂膏都已经流出来了,粽子外围的米都已黏连在了一起,吃起来特别软糯香酥。

袅袅炊烟冉冉升起来了,千家万户烧粽子散发出来的馨香,弥漫在故乡桃溪的大街小巷上空,一种莫名的兴奋感会油然而生,壮观而又诱人。

在资源奇缺、物质匮乏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能品尝到粽子绝对是令人羡慕的奢侈事情。所以当我清晨吃过粽子背起书包去上学时,浑身流溢着幸福之感,心情也像五月的天气晴朗而透明。放学回到家后,放下书包,便急不可耐地拿起红豆或豌豆粽子,蘸上些绵白糖,津津有味地啃着,心里像灌了蜜似的舒坦。

后来,我离开故乡,到外地读书、工作,便很少吃到那浸透着亲情、饱含着爱意的独特滋味了。

疼痛的乡愁

几天来,与一起考取到同所大学的高中同学结伴,像一些欢快的马驹,游走于省城的大街小巷、商店公园,被深埋在兴奋和新鲜感里

这个晚上,正是中秋节,系里特意在教学楼前的空地上准备了一个篝火晚会。火堆设在教学楼前的一片空阔地上,夜幕刚刚罩住蓊蓊郁郁的树木的时候,火堆被点燃了。火苗一截截向高处蹿,火光一点点明亮起来,映得许多陌生的面庞像是涂了细腻的油彩,比白天更为生动。正在这个时候,隔着细密的柳枝,我看到不远处的楼顶托起一轮圆月。

这轮圆月恰如烤炽通亮的烙铁,“哧啦”一下就烙在我心上。从来没有感受过想家的感觉会是疼的。其实,此前也没有真正离开过家。现在隔着遥远的距离,才觉得那个简陋的农家小院不只是自己的栖身之所,也是心灵的寄托之地。此时,想那小院应是沐在清亮的月辉里,一个苍老的身影站在月光里,正是我的老父。

我背着行李卷、手提小木箱走出那个小院的时候,已经是一只驶离港湾的小船了,只是我自己当时没有意识到。我心里明白在这个校园也只是暂作停泊,对于前途自己无法预知,更无法把握,当再次起程向前时,是“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清孤寂,是“阴风怒号,浊浪排空”的惊骇险境,还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顺风顺水?

此时,一个男声从火堆旁传来:“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有我可爱的故乡”我的故乡没有桃花,浮现在我眼前的是夏天遍地金黄的麦浪,冬天雪白寂静的田野;低矮的屋檐,高砌的`石阶;披着厚重棉袄的男人,顶戴花花绿绿头巾的女人,光脚在水渠里玩水的孩子们;绿色草地上放牧着的静静羊群老父亲佝偻身子扛着铁锨从家里走出,小脚的母亲背着草捆从细细的田埂上走过,兄长在大太阳下面弓着腰,从扬起轻尘的黄土上拔下已经成熟的麦子,小侄女如花初绽的笑靥

原来,家在心里,心在疼处。

何处觅乡愁

1687年,瑞士有一位叫约翰纳斯·胡斐的医生,撰文记述一名患了怪病的大学生。这名大学生因为非常想家而病入膏肓。医生给他开了许多药都不见效,只好建议他回家休养。没想到,只是“回家”这个计划,就令他振奋许多;在回乡的路上,他竟然完全康复了!

“乡愁”是一种病,根源在于你的记忆,你对家乡的记忆。

对家乡的认识,只有在你走出家乡,看到了另一处地方时,方才开始。

人们离开家乡,或是因为对异地的向往,或是因为要向上奋斗,摆脱贫穷……但,当你千方百计登陆异地后,思乡之情却油然而生。

记忆里,老家宽大的胡同口,遮天蔽日的大树,乡亲们坐在树下谈笑风生。天空是绿色的,那是大树的绿荫晕染到天上的效果。

老家的夜晚,天蓝得发黑,满天繁星又大又亮,像一颗颗钻石闪耀光芒。当你轻轻入睡的时候,窗外草虫啾唧,包围着你的梦乡——虽有万千只虫类歌手合唱,那却是一昼夜中最静谧的时刻。

令我们深感失落的是,如今在都市的灯光污染下,我们都不太有心思去看星星、看月亮了。当你翻阅老照片的时候,总能够回想起一些陈年往事。但,随着将照相机嵌入手机这一天才设计的诞生,再也没有那些发黄褪色的老照片了——人们都在忙着即拍即删。

回乡是治疗思乡病的最好办法,因此每逢春节,许多中国人总是不顾一切要回家过年,就像候鸟要迁徙一样。

但你所落脚的城市在巨变,你远方的故乡也在巨变。只不过,跟都市的日新月异相比,中国的乡村越来越变得不像昔日的乡村了。每次在农村看到那些用红砖和预制板搭建的千篇一律的房屋,心里都不太舒服。而今的乡村建筑比城市建筑更无个性。这也不能怪农民,因为他们只能买到这样的建筑材料,他们也请不起设计师。就算是村里的富户,也不过把门楼造得更高些,瓷砖贴得更光鲜些罢了。

那些承载你儿时记忆,那些你在异乡魂牵梦绕的大树小河、老屋池塘已然灰飞烟灭,无影无踪。当你满怀疲惫,眼里搁着酸楚的泪,揣着一腔乡愁,满心指望“那故乡的风和故乡的云”能为你“抚平创伤”时,忽然感觉自己好像又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故乡变成了另一个异乡……

确实,有很多事情,只有在回忆中才仍然一直存在着。有时我们根本无法再回到最原始的回忆里去,因为我们无法再重建当初的情景,而乡愁给你的回忆上了色,让它变得更加缥缈虚幻,令人惆怅。

记住乡愁优美散文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蓝天下的小村,风景清幽,爽风阵阵,溪水潺潺,满山枫叶如火,更有小村到处盛开的菊花,仿佛整个村子都被花朵渲染成一片五颜六色的图画,一条条整洁的街道,一排排崭新的砖瓦房,炊烟袅袅,这里,就是我日夜思念的故乡……

远离故乡,时常念起故乡的菊花,那些金黄色的小花朵,簇拥在老房子的窗前,每天只要推开窗,菊花的香气就会扑鼻而来,让人神清气爽。

母亲喜欢养花,窗台上载有兰草,绿萝、四季梅,嫩绿的叶子,粉红的花朵,再加上院子里的菊花,格桑花,这些小巧的花朵,将我家小院装饰得五光十色,娇艳欲滴。

每天清晨,推开房门,满院飘香,如同居住在花的世界中,就连衣服上,发丝上都沾染了菊花的香气。喜欢花香,书页中放一朵菊花,在一次次翻阅中,总会记起花儿最初的娇美。还可以将菊花采摘下来,放在窗台上晾干,然后用小布袋装进满满的花朵,放在枕边,花香就会被带入梦乡。

记得离开家时,母亲给我几粒菊花花籽,母亲说:“把菊花花籽种在花盆里,菊花开的时候,就像家在身边。”母亲的话让我很欣慰,远离家乡,一切都是那么珍贵。如今,花盆里的菊花早已花团锦簇,香气袭人,轻轻抚摸菊花的花瓣,思绪又一次回到了久违的故乡……

母亲是一位怀旧的人,用过的物件总是舍不得丢弃,就连我小时候穿过的衣服,小学写过的作文,母亲都视为珍宝,小心翼翼的珍藏着。我知道,那是母亲的念想,那里面有岁月留下的痕迹。

在我家的客厅里,摆放着一台老式收音机,据母亲讲,这台收音机是姥姥送给母亲的礼物,所以,母亲格外珍惜这台收音机,尽管经历了岁月沧桑,这台收音机的音色依旧清亮。闲暇时,母亲就会打开收音机,听听新闻,听听歌曲,母亲的脸上就会流露出满足的微笑。

母亲喜欢积攒一些看起来并不起眼的东西,一有时间,就会找出这些宝贝,一遍遍地把玩,享受里面的故事。家里有许多老式卡带,像邓丽君,高胜美、费翔的歌曲,还有东北二人转等等,这些都是母亲的最爱。记得每次回家,母亲都会找出来听一听这些歌曲。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也会拿出来播放。其中还有我的大学开学典礼录像,有我儿时的生日照片,我知道这些都是母亲的珍藏,是她对生活的一份寄托,母亲将心中对亲人的思念,全部寄托在这些美好的记忆之中。

村里人重男轻女现象十分严重,家里有了男孩子,开车种地是一把好手。现在世道变回来了,女孩子照样能顶起半边天,开车犁地,一点不比男孩子差。

近几年,村里总有几户人家的孩子考上大学,也有少数青年去城里打工,家里的农活只能由年迈的父母管理。像一些空巢老人,自己实在无力管理土地,只能把自己的几亩地卖给了别的农户耕种,自己靠卖地的钱来维持生活。

眼下正是大田作物收割的季节,村里的青壮劳力都到地里抢收了。村子里只剩下年老体弱的村民,但是,他们尽量做些力所能及的活计,为秋收出把子力气,做好后勤。

自从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乡亲们用科学方法种田,土地才真正发挥出收益。乡亲们的腰包鼓了,各家各户都买了农用机器“像稻田插秧机,耙地机,小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还有装运粮食蔬菜的小四轮。”这些农用机器都是乡亲们种地的好帮手,既解除了劳力的不足,又能及时播种和收割。

姥姥每年秋天都会来我家住上一段时间,说是串门,还不如说是来帮助秋收。姥姥是一位闲不住的老人,每天起的特别早,抱柴火做饭,还帮助母亲拆洗被褥,还要喂猪、因为母亲去地里帮助父亲忙着收割庄稼,家里这一摊子活都交给了姥姥。

每天看见姥姥乐呵呵地忙前忙后,很辛苦。姥姥最轻快的活就是坐在炕头上纳鞋底,给我和父亲做千层布鞋。姥姥做鞋的手艺相当了得,先不说针脚细密,做出的千层底布鞋特别式样。因此,我最喜欢穿姥姥做的千层底布鞋了,穿在脚上,既美观又舒服,在人前炫耀时,都是一种骄傲。

姥姥心灵手巧,做什么都像样。姥姥不仅针线活做的`地道,还特别善良,对亲人和晚辈们总是关爱有加,有句话说“母慈儿孝顺,”这话一点不假。母亲和舅舅特别孝顺姥姥,舅舅住在济南,几次劝姥姥去那里养老,姥姥就是执意不离开老家,舅舅只能顺从着姥姥,年年都回家看望姥姥,给姥姥买些喜欢的礼物。

姥姥在我家很辛苦,母亲的心里总会很不安,秋收终于忙完了,母亲让姥姥好好休息,可姥姥却嚷嚷着要回家去,母亲说破了嘴,就是留不住姥姥。我问姥姥,为什么非要急着回去?姥姥说:“想家了,家里还有一大摊子事情要做呢。”送姥姥上车那天,看见姥姥高兴得像个孩子,母亲说;“真是故土难离啊。”

村子里有一位老中医,医术高超,村里人有个头疼脑热的,老中医都会药到病除。因此,乡亲们特别敬重这位老中医。老中医一边给村里人瞧病,一边把医术传给他的儿子。像打针,抓药都由儿子来做,渐渐地,儿子看病的医术越来越精干。

邻居婶婶得了一种怪病,全身浮肿,眼睛肿的都睁不开,叔叔急忙请来了老中医,和他的儿子,老中医先给婶婶把脉,然后爷俩商量了一下,开出了一个药方子,让叔叔到城里药店按照方子抓药。真是让人佩服,老中医的医术果然是药到病除。邻居婶婶只吃了几副药,全身的浮肿就消退了。

老中医和他的儿子强强联手,保护一方百姓平安,他们高超的医术吸引来外地的患者,一般都是疑难杂症,经过老中医的精心调理,病情都得到有效的缓解和康复。被治好的患者感激不尽,一传十、十传百,老中医家的诊所每天来瞧病的患者络绎不绝。

村里人善良,都是老住户,遇事总会相互帮衬着,因此,一个村子住上几十年,都成了屯亲,应了那句老话“亲不亲故乡人。”就拿老中医来说吧,自己研制一些小药方,十里八村新出生的幼儿,都会免费送上几粒防止小孩抽风的药丸,因此,新出生的小孩身体都会很健康,乡亲们懂得那份关爱,心里装满了感激。

记得村里有位喜欢讲故事的杨大叔,逢年过节,他家总是挤满了来听故事的乡亲。大叔是文化人,有一肚子墨水,谈古论今,无所不知。因此,听杨大叔讲故事会学习到许多知识。春节回家,正好遇见大叔的儿媳来我家串门,儿媳人爽快,是村里文化大院的辅导员,带领村里的姐妹们扭秧歌,跳广场舞。她很能干,地里的农活也是样样精通。闲暇时候就带领村里的年轻人和大妈们唱唱歌,跳跳舞,生活过得很充实。

听她讲,婆婆去世后,公公生病瘫痪在炕上,她就担起照顾老人的重担,别看她身材长得瘦小,照顾瘫痪的公公却有着一把子力气,不怕脏不怕累,每天端屎端尿,把老人照顾得干干净净,还经常用轮椅推着公公在村里遛弯,看看村里的风景。这样伺候公公六个年头,说到这,她的眼圈发红,她说“公公一辈子很不容易,为拉扯这一帮孩子,省吃俭用,如今,终于过上了好日子,却又病倒了,做儿媳的伺候老人是应该的,公公就像自己的亲生父亲一样亲”。听她讲这些往事,心里的那份敬佩油然而生,村里人也都夸她是一位孝敬老人的好儿媳。

记得小时候,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是个馋丫头,没事的时候,就会满屋转悠,那时候细粮少,家里白面更是少得可怜。趁母亲不在家,自己偷偷做了一碗疙瘩汤,刚刚端起碗就看见母亲推门进来,我当时很尴尬,就问母亲“为什么回来得这么快?”母亲笑着说:“没事你吃吧,都是妈妈不好,家里没有好吃的给宝贝丫头做。”我一听急忙解释“挺好的,有这碗疙瘩汤就是最好的美味了。”当时看见母亲眼睛里闪动着泪花,脸上流露出一份无奈。

记得有一年冬天,外面下着鹅毛大雪,天气特别寒冷,我从外面跑回家,小手冻得通红。母亲急忙给我做了一碗疙瘩汤,我用小手捧起母亲递过来冒着热气的疙瘩汤,看见里面还打了荷包蛋,我用筷子夹起荷包蛋让母亲吃,母亲说她刚刚吃过了,让我快吃,要不一会就凉了。我心里明白,母亲是舍不得吃一口的,那碗疙瘩汤,我是含着眼泪吃到肚子里的,当时就在心里暗暗发誓,长大后一定要让母亲过上好日子,天天都能吃上一碗疙瘩汤。日子过得飞快,村里人都过上了好日子,我也渐渐长大了,再也不是整天就知道吃的小丫头了,但是,母亲做的那一碗疙瘩汤,一直在我记忆里珍藏着,那是世界上最好吃的美食。

北国的秋天是热烈的,像北方人的性格,风风火火。那漫山遍野的枫叶,摇曳着绚烂的色彩,走在一片秋色里,被浓浓的色彩紧紧包围着,就像生活在童话世界里,随着秋色的蔓延,心情会尽情地舒展。这时候的秋天是最妩媚动人的,不要说那大片金黄色的稻谷,就连那红红的高粱,都在这幅秋景中,展示自己独特的风采。

如果你走出郊外,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漫山遍野的枫叶,红的热烈,黄的晶莹,绿的通透,仿佛世界一夜之间被画家描述出来的美景,让你既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又欣喜这无边的秋色。

最喜欢站在树下,透过红灿灿的枫叶,阳光像调皮的少年,左顾右盼,让你捉摸不透她的行踪。更有那一行行亭亭的杨柳,一样不逊色,那满树的金黄,点缀着湛蓝色的天空。

面对如此胜景,怎能不心潮澎湃,书写这一季的炫美,来表达此时此刻的心情呢。抬头仰望,一行征雁飞过头顶,一声声的雁鸣,是在告别,又好像是在庆祝,庆祝雁群又一次南飞。急忙向着雁队呼喊“喂,明年见”。

置身于炫美的秋色里,浑然忘我!那一刻的思绪又将自己带入了童年时光……

在村子四周,生长着许多不知名的树木,每到秋季,满山的枫叶如火,将村子衬托得十分温馨。那时候还不懂得欣赏风景,只是觉得很好玩,一阵阵秋风舞动,树叶纷纷飘落,像群碟欢舞,索性我们这些小孩子就会躺在软绵绵的树叶上,听秋风从耳畔掠过,蓝天,白云,感觉自己变成了一只小鸟,翱翔在天地之间……

几天的秋风浩荡,林子里的树叶都已经晾干了,母亲带着麻袋,我背着花篓,手里拿着一个耙子,一起去树林里划拉树叶。树叶被秋风刮到低洼地带躲藏起来,厚厚的一层树叶,用手一抓,哗哗啦啦的响,我捧起一大把树叶抛向天空,顷刻,金色的树叶纷纷飘落,头发上、身上落满了树叶。

这些干爽的树叶,是家里烧炕取暖的好柴火。每天都会与母亲去树林里背回几袋子树叶,回家后用烧火棍将树叶送进灶坑里,用打火机点燃,只听见呼啦啦的火苗声,有时还会炸出几声脆响,像点燃的鞭炮,在灶坑里噼里啪啦地响个不停。树叶烧炕最好,一麻袋树叶燃烧后,能热到天亮。

有时候在然过的火炭子埋上几个土豆,然后躺在热炕头上看书,过半个时辰,灶坑里的土豆就烧熟了,滚烫的、略带有些糊巴皮的土豆,捧在掌心中,用鼻子先闻一下,土豆带着树叶的清香,让自己迫不及待地咬一口,嗯,好吃极了……

每个人都会眷恋自己的故乡,无论是偏僻的小山村,还是繁华都市,故乡,在心里永远都是最美的地方。对故乡的那份情感,只有远离故乡的人才能够深切地体会到。远在他乡的游子,离家越久,对故乡的牵念越是清晰,那些温暖的往事,经过岁月的淘洗,留下一份纯净的记忆。在匆匆走过的岁月中,对于故乡的眷恋,更加强烈,哪怕是一朵花,一片枫叶,一句乡音,都是最美的遇见。

记住乡愁,就是记住母亲的养育之恩,记住乡愁,就是不忘初心,懂得感恩。感恩故乡给予自己一份珍贵的收藏,那片丰饶的土地,勤劳善良的乡亲,从父辈们身上,让我学到了勤奋与责任,热爱与珍惜。

辽阔的北疆,秋色正浓。此时,思绪万千,乡愁澎湃。遥望湛蓝色的天空,看征雁南飞,念起远方的家,和朴实的乡亲,更有母亲忙碌的身影,以及小院里盛开的菊花。故乡的景色在心中,永远是那么纯,那么美,胜过世界一切美景。“小时候总想着离开故乡,长大后故乡是自己最盼着回去的地方。”故乡是游子的根,只要念起故乡,就会看见母亲含泪的期盼。此时,那首在心里扎了根的儿歌,又一次被唤醒“游子离家远,梦中念伙伴,牵手小溪边,嬉戏童趣添,母亲倚门盼,乡愁几时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