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叶飘香时优美散文

我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见证者和实践者。三十年来,我们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端午节粽叶的清香中,我记住了那份浓浓的亲情和爱意。

端午节这个印象,最早是在我读小学三年级时留下的。那是一个炎热的下午,我就读的南村坝小学,小学生在大片的麦田里拾麦穗。妈妈悄悄地对我说:“快走,明天是端午节了,你爸一清早到顾山街上买回了粽叶,回家我们包粽子”。

第二天一清早,妈妈叫醒我,让我送几个粽子到宅基上邻居家,讲他们平时经常送蔬菜给我们,这几天正好农忙,他们可能也没空裹粽子,今天我们送几个粽子给他们稍为谢意一下,并拿个小瓶子捎上一些蜂蜜给他们蘸粽子吃。我拿着粽子到同学小三和建珍家,她们的`父母都出早工还没有回家,她的姐姐一边烧早饭,一边对我说根本不知道今天是端午节。后来小三告诉我,因为她家人多,平日里粮食就不够吃,没有糯米裹粽子。当时,我就想,如果每年端午节大家都能裹白米粽蘸着蜂蜜吃,那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但在那物质匮乏的年月,农村里人每天能吃到掺着杂粮的饭,就已不错了。顿顿麦片饭就是高档次的了。

过了几年,端午节上还多出了咸鸡蛋。母亲讲本来过端午节应该是吃咸鸭蛋的,因为养鸭的人少,就用鸡蛋代替了。那时一个咸鸡蛋要全家三个人分着吃。又过了几年,端午节能买到正宗的咸鸭蛋了,家里吃饭时,每人有了一个咸蛋。父亲跟我讲,他小时最眼热人家过端午节,胸前挂了咸鸭蛋,手里提一串粽子在街上招摇过市。再后来,我家的粽子也从单纯的白水粽变成了赤豆粽、咸肉粽。

今年的端午节,在我的记忆中是终身难忘的。有着传统文化历史的端午节,第一次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喝雄黄酒,小孩穿虎头鞋,成为一道节日风光。而我们常熟五月端午“尚湖里厢看龙船”更是妇幼皆知。今年尚湖镇也举办汪桥龙舟赛,吸引了周围百姓近万人驻足观看。

今年端午节前,因婆婆已年迈,我工作忙,丈夫提前两天从常熟欧尚超市买回了几盒真空包装大小不一的各色粽子和高邮双黄鸭蛋,他说,端午假日里,他还要带些王庄西瓜,驾车到苏州去看望父母,并接他们到沙家浜去看赛龙舟,丰富一下他们的退休生活。

粽叶飘香时800字作文

还未到五月初五,超市里的粽子已是琳琅满目了。有圆锥形的,长方形的,四个角的;有火腿的,咸鸭蛋的,豆类的;各式各样,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将我的淡淡思乡的愁绪一点点解开,泛起阵阵清香的涟漪,拨动我内心的清炫,把我带回了儿时的记忆。

小时,每当端午节前日,母亲就牵着我的手,挎着竹篮,带我到小河边去“打”粽叶,所谓的“打”就是一片一片摘下来。我们这儿的粽叶就是芦苇叶。春雨过后,芦芽如春笋,节节拔高。到了夏季远远的就看见芦苇丛在河边一丛一丛的,碧绿色的入了眼帘,郁郁葱葱,那芦苇的叶子个个宽大厚实,在夏季的小河边葳蕤弥漫着。我也学着母亲的去“打”粽叶,可怎么也摘不下来,只见母亲轻轻一摘就下来了,母亲手把手地叫我,让我顺着芦苇的叶子顺势往下一“打”,真的就摘下来了。不一会儿,就满满一篮的竹叶,还能听见风中吹过芦苇的声音,清脆悠扬的响彻在我的耳边。

母亲回来后把粽叶洗净,两头剪掉,再把粽叶煮熟,这样包的时候就粽叶不会裂开。那时家  里的条件不太好,她变着戏法似的将雪白的糯米里加上一些自家产的各种豆子,红豆、绿豆、花生,拌在一起,五颜六色的,真得很好看。只见她手脚麻利的`将粽叶先圈成一个圆锥,再从旁边再插上两张粽叶,把五颜六色的糯米填满在裹好的筒子里,最后缠线,扎紧。,一会儿,桌子上就摆满了,五个一小串,十个一大串。我也学着去裹,可最后全都散了,母亲笑了笑这粽子的的后面,俗称“屁股”要捏紧,她手把手地教我,可最终没有学会。等粽子全部裹好后,放入大锅里,水全部没过粽子,用木柴架在灶螳里,熊熊火焰燃烧起来。大火烧开,再用小火慢慢煨,那满屋子的香气扑鼻而来,缠绕在鼻尖,让站在灶台前小小的我,馋得口水都流了出来,急不可耐地想掀开锅子瞧瞧,母亲说这时是不能吃的,还得浸泡一夜。

第二天早晨,母亲便把带着余温尚存的粽子,送给左右隔壁的邻居家的小孩,让他们也尝尝。在那个物质嫉妒匮乏的年代,能把粽子送给别人的,真的是不易的。她的想法是让大家都吃点,打一下牙祭。岁月在指尖悄悄得流失了,转眼就几十年过去了。尽管现在粽子随处可见,随时能买到,可每当端午节母亲还是会亲手再裹粽子给我们吃。回忆是那么温馨,母爱是那么深切。粽叶飘香时,我想起了乡下的老母亲,看着袅袅娜娜升腾的蒸气里,那深深的母爱浸软在满满的粽香里。

端午粽飘香优美散文

家乡的粽子在冀西一带很出名,个大、米黏、枣甜,老远就能闻到其香。母亲包粽子更是十里八乡的高手。包过粽子的人都知道,个儿越大越难包。母亲包的粽子每个足足1斤。我小时候常常看母亲包粽子,觉得她是在加工一件艺术品。

家乡包粽子都是在农历五月初四。母亲包的粽子个大,要在初四晚上煮一夜,初五早上才能吃。我自小爱吃母亲包的粽子。7岁那年端午,初四夜里我睡醒一觉后,闻着锅里溢出的粽香肚子突然咕噜起来,很想捞个吃,就悄悄从炕上爬起来,摸了双筷子到锅里捞粽子。因屋里太黑,一不小心滚烫的粽子掉在了腿上,疼得我哭起来。哭声惊醒了母亲,她点亮灯看见我倒在灶台旁,赶紧抱我到炕上,在我烫伤的地方抹了獾子油,一句训斥的话也没说。第二天早晨我被一阵阵香气唤醒,睁眼一看,炕头碗里放着两个剥开的粽子。母亲坐在身边默默地等我醒来。9岁那年,我已上了学。那时端午节要给老师送粽子。我家到学校隔一条河,我中午不回家。上学时母亲给我带了4个粽子,两个给老师两个当午饭。谁知过河时不小心全掉进了河里。我很害怕,自己饿顿肚子无所谓,没粽子给老师怎么办?一上午我都没心思上课。中午,同学们都在吃粽子,我却悄悄地藏在教室外面的麦地里,怕闻见粽香感到肚饿流口水。正在这时,突然听见有个同学喊我,说是母亲来了。我从麦垄里钻出来,见母亲带来4个粽子。原来她听说我把粽子丢了放心不下,连午饭也顾不得吃就找了过来。40多年过去了,这两件事就像发生在昨天,仍是那样的清晰那样的鲜活,不同的是母亲却不在了。

母亲去世后,父亲知道我爱吃家乡的粽子,竟在76岁那年学会了包粽子,说是要把母亲对我的'爱延续下去。如果端午有事回不去,父亲就把粽子给我送来或捎来。我见过父亲包粽子,那两只干枯的手笨拙地洗苇叶、装米、绑线绳,像在完成一项复杂的工程。有时好不容易包好一个粽子,往筐里置放时突然又散了架,只好从头再来。每当看到这一幕,我的鼻子就酸起来,哭着劝父亲不要费劲了,咱买粽子吃吧。父亲执意不肯,说商场里能买来粽子买不来母爱父爱,还说,我能给你包粽子证明我还能干活能运动,再过几年更老手更不灵便了,你想吃我包的粽子我也无能为力了。听父亲这样一说,我就不再阻拦他,希望他永远能运动永远能给我包粽子。父亲的粽子和母亲的粽子不可同日而语,邻居们都说无论外形还是味道,前者不及后者的万分之一,然而我却觉得没什么差别,一样的香一样的甜。理由很简单,因为父爱和母爱是一样的浓一样的淳。

又是荷叶飘香时优美散文

美食家陆文夫对猪肉吃法颇有造诣:春吃酱汁肉,夏吃荷叶粉蒸肉,秋吃五香扣肉,冬吃酱方肉。夏季,若是不吃上一回荷叶粉蒸肉,真有点对不住“江南好,江南美味甲天下”之意。

夏季荷塘,碧翠染目,清香扑鼻;荷叶入馔,汉唐时已有文字记载。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青箬裹盐归硐客,绿荷包饭趁墟人”诗句中的“绿荷包饭”,就是当今广东风味小吃“荷包饭”。据《广东新语》记载:“东莞以香粳杂鱼肉诸味,包荷叶蒸之,表里香透,名曰荷包饭”。荷叶不仅可入菜肴,还可入药。中医则认为荷叶色清气香,不论鲜干均有药用,能散瘀血,令人瘦,有清热解暑之效。

在我曾供职的一家酒店里有道很红的时令招牌菜———荷叶粉蒸肉,那是款很诱人食欲的大菜。上好的猪五花肉切薄片用生抽酒冰糖腐乳汁腌制,加上味厚五香米粉拌匀,用清香浓郁荷叶严实包裹上笼蒸熟,在揭开荷包一刹那:荷叶油润,肉色酱褐,荷香混合肉香,蕴蓄着米味草根香,味道可说是芬芳无尽、其味无穷。凡食客到店进餐几乎都要份荷叶粉蒸肉。从初夏到秋末,整个后堂厨间里飘逸的都是荷味清香和肉香。

有年去广州学习粤菜,对许多生猛海鲜的做法没有丁点兴趣,而简单的'荷包饭却勾引起我的雅兴,甜咸荤素品种繁多的荷包饭有点让我目不暇接,加上广州与港澳毗邻,东南亚一些海外风味荷包饭也掺和近来;特别是新加坡荷叶八宝饭,以香米为主料,柿饼黑枣莲子冬瓜仁桂圆肉葡萄干等果脯一起合之拌上熟猪油,用鲜荷叶包起紧装碗急火上笼蒸熟,再扣入大碗;油润米饭飘着清幽荷香,实在是不同凡“香”。

又是一年夏季,又闻荷叶香,小菜场上卖鱼卖藕的菜农渔民,扁担头子上都会挂着一大摞柔润清香的新荷叶,一块钱一张,就是给人家做荷叶粉蒸肉或其他烹饪用的。荷叶有了实质作用,“留得残荷听雨声”也就不易闻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