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赏析之清溪

在古诗词中描写清溪的诗词有很多。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其中一首鉴赏,欢迎大家阅读!

再宿武关

□[唐]李 涉

远别秦城万里游,乱山高下出商州。

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

【鉴赏品读】

在中国诗歌的众多意象中,“水”占据了非常大的比重,有秋水、春水、江水、河水,也有叮咚作响的水、一泻千里的水、波澜起伏的水……古往今来,有不少诗人多借流水的无情来抒发自己的对人生无常的慨叹或是对亲人朋友的深刻怀念之情。但也有一部分诗人欲借流水永不停息的特征抒发出自己内心的愁苦愤懑以及怀才不遇的惆怅之情。如《再宿武关》便是诗人在第二次贬官时所作的,全诗虽然只有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却抒发出诗人去国离乡的愁苦情怀。

在诗歌的前两句中,诗人就点出了他此次再宿武关的经历非同寻常。诗人欲借“万里”一词告诉我们:他来自京城,却要到万里之外的地方去。这句诗暗示出诗人“万里游”的原因是因事而被朝廷罢官流放。因为这次“远别”意味着他从此不得再返回皇城,这是他与仕途的永远别离;“万里游”也并非去游山玩水,而是被迫漂流到万里之外。诗人的这种愁苦之情,在下面的景色描写中得到了最佳诠释。

“乱山高下出商州”中的“乱山”,指的是商州附近的商山。因为商山有“九曲十八绕”之称,诗人在此用一个“乱”字,点出了诗人此刻的心情非常烦忧。这句诗表面上是在写山的形态,但实际上表现的却是诗人自己的烦忧心境。其实,商山错落有致、有低有高的景色经常会让游人心生流连忘返的'感受,但此时此刻,诗人哪还有闲情逸致欣赏这眼前美景呢?因为他刚刚“远别秦城”,心乱如麻,因此,商山此时在他眼里也就变成“乱山”了。

诗歌的后两句则主要写诗人夜宿武关时的情景。不难想象,诗人今夜投宿武关,心中想到明晨即将出关南去,与“秦城”相隔更加遥远,内心更觉凄凉。诗人巧借溪水,倾吐出他内心的真实想法。一夜潺潺的溪水,仿佛是为他的不幸远别而呜咽啜泣,又仿佛是从他的心中流出,载着不尽的离愁别恨长流远去。“关门不锁”这四个字生动传神地写出了雄固的武关之门虽能封锁住千军万马,但对于潺潺溪水的愁声,却无能为力,足见这“愁”的分量到底有多重。一个“锁”字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愁”活灵活现地显示出来。诗人别出心裁地通过对水声的描写,把内心“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别恨细腻地描摹出来,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达标练习】

1.请你结合相关资料,简述《再宿武关》这首诗歌创作的背景。

2.细读诗歌,你认为诗歌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清溪行古诗鉴赏

清溪行  李白

清溪清我心,

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

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

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

空悲远游子。

李白诗鉴赏

这是一首情景交融的抒情诗,是天宝十二年(753)

秋后李白游池州(治所在今安徽贵池)时所作。池州是皖南风景胜地,景点大多集中在清溪和秋浦沿岸。

清溪源出石台县,仿佛一条玉带,蜿蜒曲折,流经贵池城,与秋浦河汇合,出池口汇入长江。李白游清溪作有许多有关清溪的诗篇。这首《清溪行》主要描写清溪水色的清澈,寄寓诗人喜清厌浊的情怀。

清溪清我心,诗人一开始就描写了自己的直接感受。李白一生游览过多少名山秀川,独有清溪的水色给他以清心的`感受,这就是清溪水色的特异之处。

开篇就赋予客观景物主观化特性。

接着,诗人又以衬托手法突出地刻划清溪水色的清澈。新安江源出徽州,流入浙江,素来以水清著称。

南朝梁沈约就曾写过一首题为《新安江水至清浅深见底贻京邑游好》的诗:洞彻随深浅,皎镜无冬春。

千仞写乔树,百丈见游鳞。新安江水的确是清澈的,然而,与清溪相比又将如何呢?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新安江,能比得上清溪这样清澈见底吗?

这样,就以新安江水色之清对比衬托出清溪的更清。

接着,又运用比喻的手法来正面描写清溪的清澈。

诗人以明镜比喻清溪,将两岸的群山比作屏风 。

于是人在岸上行走,鸟在山中飞行,倒影在清溪之中游走,就如: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这样一幅美丽的倒影,使人如身入其境。无怪乎胡仔云:《复斋漫录》云:山谷言:‘船如天上坐,人似镜中行。’又云:‘船如天上坐,鱼似镜中悬。’沈云卿诗也。

..予以云卿之诗,原于王逸少《镜湖》诗所谓‘山阴路上行,如坐镜中游’之句。然李太白《入青溪山》亦云:‘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虽有所袭,然语益工也。(《苕溪渔隐丛话》)

最后,诗人又回到自己的主观感受,创造了一个悲切凄凉的清寂境界。诗人离开繁华而混杂的长安,来到这清澈见底的清溪畔,固然感到清心,但对于胸怀济世之心和报国之志的诗人,不免有一种心灵上的孤寂。因此入晚时猩猩的一声声啼叫,在诗人听来,仿佛是在为自己远游他乡而悲切,流露出诗人内心一种落寞郁闷的情绪。

古诗词赏析之杏花

在古诗中描写杏花的诗词很多,以下我们一起来赏析一下古诗词杏花。

 

【诗词展示】

途中见杏花

□[唐]吴 融

一枝红艳①出墙头,

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

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

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②千万树,

澹烟③笼日④暗神州。

[注]①红艳:这里指杏花。②帝乡:指长安。③澹烟:淡淡的暮色。④日:这里指的是夕阳的余晖。

【鉴赏品析】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杏花作为十二花神之二月花,足显其地位之高。在明媚的春光中,盛开的杏花有着一种不同于其他花木的娇艳姿态,如同点点胭脂晕染在淡蓝色的天幕之上,惹人喜爱。虽然在诗歌中我们经常能够见到杏花被文人们作为春天的物候象征,但其被赋予的.意象却大多是爱情的惆怅与失意,或是感到前途暗淡无光的悲伤。

《途中见杏花》写诗人漂泊在外,在途中偶见一枝红艳的杏花,这不由得触动了诗人的满腔愁绪,并引发其浮想联翩,同时,也抒发了诗人虽然离开朝廷却依旧怀念长安生活的惆怅情绪。

对于诗人来说,当他正奔波于漫漫的旅途中时,眼前再美的景色也只会变得黯然无趣。纵使杏花再惹人喜爱,可当各种忧思盘旋在心头时,那枝昭示着青春与生命的杏花在诗人心中留下的却是异常的苦涩滋味。在诗中,虽然还没有到百花吐艳的时令,空气中的花香也还夹杂着几丝淡淡的寒意,那些娇嫩的花儿身边没有蝴蝶盘旋飞舞,只有归巢的黄莺相依为伴。而在这种情况下盛开的杏花便更显得有了几分孤独和寂寞,这也正是诗人反观自身的真实写照。

让我们跟随着诗人的想象进一步驰骋下去,当他在看见眼前的美景后,进而想到了此时京城长安必然也是遍野红杏,而那一片蒙蒙的烟霞,映着余晖,笼罩在神州大地上,景象必定也是绚丽夺目的。而诗人脑海中的一切,实际上就是他对长安生活的美好回忆。诗人被迫离开朝廷,到处飘零,心思仍然萦系朝中。末尾的这些跳跃式的联想,恰恰泄露了诗人内心的秘密,点出了他的愁怀所在。

全诗借杏花美景展开了多方面的联想与想象,表达了诗人的惜春之情、流离之感、身世之悲和对长安的怀念之情,其笔法细腻,动人传神。

【达标空间】

1.请结合全诗,谈谈在诗人眼前究竟出现了一幅怎样的春景图?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请再写出两句关于杏花的诗句,要写明出处。

今夕行古诗鉴赏与翻译

今夕行 原文:

今夕何夕岁云徂,更长烛明不可孤。

咸阳客舍一事无,相与博塞为欢娱。

冯陵大叫呼五白,袒跣不肯成枭卢。

英雄有时亦如此,邂逅岂即非良图。

君莫笑,刘毅从来布衣愿,家无儋石输百万。

今夕行翻译:无

今夕行字词解释:

①天宝五载(746)作。

②今夕何夕:语出《诗·唐风·绸缪》:“今夕何夕。”岁云祖:谓除夕夜。徂,往。

③更长烛明:谓守岁也。不可孤:指不负此夕。孤,辜负。

④咸阳:地名,在今陕西省,唐武德二年(619)置,县在北山之南(阳),渭水之北(阳),山水皆阳,故名。

⑤博塞:即赌博。全诗校:“一作赌博。”

⑥冯(P ing第二声)陵:意气奋发貌。五白:古代赌博的五木之戏,五子全白。即今之般子。

⑦袒跣:袒臂跣足。袅卢:古代博戏樗蒱(赌博的一种方式)的`彩名。么为枭,最胜;六为卢,次之。卢,全诗校:“一作牟。”

⑧邂逅:偶然相遇。良图:远大的志向、抱负。

⑨“君莫笑”二句:《南史·宋武帝纪》:“刘毅家无儋石之储,搏蒲一掷百万。”儋石,形容财物很少,只一担之量。儋,同“担”。

【鹤注】诗言“咸阳客舍一事无”,当是天宝五年,自齐赵西归至长安时作。

【朱注】不肯成枭卢,正用刘毅事,兼举六博之袅者,以樗蒱本博类也。昌黎诗:“六博在一掷,袅卢叱回旋。”语与此同。

今夕行赏析:

此诗见少年豪放之意。除夕博戏,呼白而不成枭,因作自解之词。末引刘毅输钱,以见英雄得失,不系乎此也。《庚溪诗话》:澄江朱正民曰:今夕岁徂;值除夜也。更长烛明,夜守岁也。客舍无事而博塞,旅中借以遣兴也,在他时则不暇为此矣。不可孤,言不负此夕。冯陵,意气发扬貌。袒跣,袒臂跣足也。《杜臆》:邂逅良图,谓失意中偶然遭遇,便成良缘,此贫人意想之词。

第一联,开篇语。除夕之夜,想找乐子。第二联,切入正题。守岁无事可做,参与赌博。第三联,赌景描写。即精神亢奋,袒胸赤脚,大呼小叫之状。第四连,自解赌博行为。即失意的英雄也会找乐子遣兴。第五联,结尾。借前人进一步自我开脱。

作者资料: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