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的祝寿词

晏殊是我国北宋时期注明的诗人、文学和政治家。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晏殊也是第一位在诗词大量创作祝寿词的以为词人。究竟的晏殊的祝寿词的风格是怎样的呢?

晏殊的祝寿词

摘 要: 作为词史上第一位大量创作寿词的词人,晏殊的祝寿词却不为人所重视,前人大都持否定的态度。考察他的28首祝寿词,在祝寿的对象,寿词的内容和主题,艺术表现力等许多方面都有突破和开创。词人以他特有的敏锐感觉,把不外乎歌功颂德、祈福长寿的祝寿词,加上了浓重的个人色彩。

关键词: 晏殊 祝寿词 超越

晏殊(公元991―1055年),字同叔,北宋前期婉约派词人之一。晏殊的词继承了晚唐五代的词风,虽然绝大部分的内容仍是书写男女之间的相思爱恋,但着眼于艺术境界的提高和深化。他的词作里时时流露出自我的真实性情,语言方面也一扫晚唐五代“花间”词的脂粉气和浓烟色彩,而变得明快晓畅,清新淡雅。被后人推为“北宋倚声家初祖”(冯煦,《蒿庵论词》)。正因如此,晏殊的婉约词受到了很大的重视。然而,我们有意无意地忽视了他词作的另一个内容:祝寿词。在晏殊词中,祝寿词占了很大的比重,在现存的136首晏殊词里,共有28首祝寿词,是晏殊词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的重视。同他的婉约词一样,其祝寿词,同样有着对前人的超越。本文对晏殊祝寿词兴起的原因,以及其对祝寿词的超越加以探讨。

一、晏殊祝寿词兴起的原因

祝寿庆生是自古以来就有的一种风俗礼仪活动。文学与生活紧密相连,祝寿类诗作,是中国古代文人惯用的一种酬唱形式,然而在词这一文学样式里,从早期的《敦煌曲》,到晚唐五代词集中,仅能发现少数祝寿的作品。也许跟词最初的实用功能有关,是在宴会场合供伶工歌女歌唱,为宾宴别席、寄兴遣情之乐章,但佐清欢、不登大雅。但宋代祝寿词创作之多,作家之盛,大大超越了之前的任何时代。它的兴盛首先与享受风气有关。北宋城市经济繁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等书对汴京、临安城中商贾林立、百业兴盛,以及瓦肆勾栏、朝歌暮舞的情景有生动的记录。此外,宋王朝优待士大夫,官员的俸禄比较优厚,宫廷和官僚阶层的生活奢华。这种风气又扩散到全社会。晏殊祝寿词中多次出现开筵,歌舞的景象。如《燕归来》:“金鸭香炉起瑞烟。呈妙舞开筵。阳春一曲动朱弦。酌美酒、泛觥船。 中秋五日,风清露爽,犹是早凉天。蟠桃花发一千年。祝长寿,比神仙。”

其次,祝寿词的兴盛与当时的理学思想有很大的关系。宋代是一个封建伦理道德空前强化的时代。理学思想主要是士大夫阶层主体意识的理论表现,宋代士大夫有着强烈的卫道意识,十分重视诗文的政治教化功能。而祝寿礼仪和寿词创作成为孝道宣传的绝好手段,体现出孝道这一文化精神。如晏殊词中“家人拜上千秋寿”,通过祝寿强化了人伦和孝道。

最后,祝寿词的兴盛又与当时崇奉道教有很大关系。因道教中很多为讲求长生不老、羽化升仙之事,祝寿词的内容即是如此。上位者迷信道教,以求长生不老,在其生日时更喜欢听到延年益寿之类的吉祥话。下位者于是逢迎,便有了许多祝贺皇帝、长官等的词作。晏殊词中多次出现诸如香炉、神仙、女真冠、蓬瀛、龟鹤之类的与道教有关的意象。

在祝寿风气如此盛行的时代里,晏殊受到的影响自然不言而喻。但晏殊祝寿词的创作,还与他自身的经历有关。晏殊集中有祝贺圣上千秋的词作,作为太平时期的宰相,晏殊少年得志,十四岁就因才华横溢被朝廷赐为进士,此后宦海虽亦有沉浮,但总体上可以说位及人臣、深受皇恩眷顾。对帝王的祝颂,是一种政治上的需要,同时也出于真心,一片赤诚,不能仅仅看作是阿谀奉承、粉饰太平。同时又有自寿词,如“家人拜上千秋寿”、“当筵劝我千长寿”。优越闲适的生活和多愁善感的个性,使晏殊常常反思和体悟人生,便有了人生短暂的苦恼和延长这种美好生活的愿望:“到家装束,长似少年时。”这一愿望在寿辰时愈加强烈。

二、晏殊祝寿词的主要内容

沈淞勤先生在《唐宋词社会文化学研究》中说:“在近两千首寿词中,无论是出于何人之手,大致如同前述元宵词一样,‘自是一家手法’,而不出于‘典丽富艳’一途,无不洋溢着和乐吉祥的气息,在风格上也明显给人以千篇一律之感,堪称‘无谓’!”如沈先生所言,晏殊的祝寿词同样洋溢着和乐吉祥的气息,但晏殊的祝寿词依然有着自己的特色,写出了独特的感悟。

从祝寿的对象上分,大致可以把晏殊的祝寿词分为两类。

(一)圣寿词。

皇帝为九五之尊,身份尊贵,他的寿辰举国关注,最切合士大夫忠君爱国的情绪。因此,上至王侯将相,下至黎民庶人,皆有庆贺圣寿之作。晏殊亦不能免。在晏殊的词作中,确定无疑为庆贺圣寿的不多,仅仅有四五首。如《喜迁莺》:“风转蕙,露催莲。莺语尚绵蛮。尧随目欲团圆。真降荷兰。”《望仙门》:“玉池波浪碧如鳞。露莲新。清歌一曲翠眉颦。舞华茵。满酌兰美酒,须知献寿千春。太平无事荷君恩。荷君恩。齐唱望仙门。”不仅祝愿皇帝圣寿无疆,而且祝愿帝业无尽、国运长久,如此等等,乃题中应有之意。词中常把皇帝比尧舜这样的圣君,常出现仙门、南春、讼椿、南山这一类祝愿长寿的词语。

圣寿词,顾名思义即是庆贺圣上生辰,为应制之作,因此供词人自由驰骋的空间很小。晏殊的圣寿词明确表达了对皇帝生辰的祝贺,描写了百官对皇帝的朝贺,如“千官心在玉炉香”。但晏殊的圣寿词在内容上依然有自己的特点。

1.在描写帝王诞辰的美好时,晏殊常用一些祥和美好、高贵典雅的景物加以衬托。如“风转蕙,露催莲。莺语尚绵蛮”,“真降荷兰”,“金炉暖”,“玉池波浪碧如鳞”。通过描写清风、香蕙、玉露、翠莲、声声莺语、明月欲圆,不但渲染出一片明丽、欢快的初夏景象,而且正切合仁宗降生的时令,点明了“真人”降生人世时的美好不凡。就晏殊寿词中描写的景物来看,诸如蕙草、尧、玉池、碧莲、玉炉等,也的确符合帝王之家的那种高华气象。这是因为晏殊位高权重,出入禁中,对皇宫极为熟悉,故能随笔摄入,真切可信。

2.晏殊的圣寿词描写了盛大的皇家宴会歌舞的场面。生辰之际举办宴会歌舞为之庆贺,人人皆然,而皇家自然更隆重、更典雅。如《喜迁莺》:“褰油幕,调清乐,四海一家同乐。”搭起迎宾的帐篷,奏起典雅的乐曲,普天同庆。如《蝶恋花》:“喜秋成。见千门万户乐升平。”“张绮宴,傍熏炉蕙炷、和新声。神仙雅会,会此日,象蓬瀛。”通过这些场面的描写,让人们感受到欢乐祥和的气氛。晏殊在描写寿宴上的歌舞时,多用“清”字,如《喜迁莺》:“调清乐。四海一家同乐”,“玉楼清唱倚朱弦”;《少年游》:“风流妙舞,樱桃清唱,依约驻行云”;《长生乐》:“清歌妙舞,急管繁弦”,给人一种清脆悦耳、淡雅闲适的感觉,赋予了超凡脱俗的意味。音乐的清雅,场面的庄重,与皇室的尊贵和词人的地位是一致的。

(二)自寿词。

作为太平时期的宰相,晏殊多宴席歌舞、流连光景、闲情余绪之作。在自己生辰时,家人、臣僚、歌姬纷纷为其祝寿。正因如此,自寿词在晏殊的寿词里占了很大的比重。如《少年游》:“家人拜上千春寿,深意满卮。”《渔家傲》:“谁唤谢娘斟美酒。萦舞袖。当筵劝我千长寿。”《拂霓裳》:“庆生辰,庆生辰是百千春。”等都是。内容不脱对富贵长年、欢乐常在的期望。但自寿词的兴起,本身就是词人自我生命价值的觉醒。晏殊对人生的思考和时光易逝的苦恼,同样在他的自寿词里有所流露。

晏殊词“情中有思”,即浓情中渗透着理性思考的特质。其名作《浣溪沙》是最好的代表:“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伤春怀人的表层意象,体现了词人强烈的时间意识和生命意识。同样,这种意识在词人的自寿词中同样有所表现。在生辰这一个独特的日子里,对美好、欢乐时光的留恋和向往、对自我生命价值的认同和思索,也许会更加强烈。如《少年游》:“绿鬓朱颜,道家装束,长似少年时。”在家中穿着道服,想起了少年时,时光的逝去和年华不再就不言而喻了。《少年游》:“岁岁年年,共欢同乐,嘉庆与时新。”《木兰花》:“欢声喜气逐时新,青鬓玉颜长似旧。”《连理枝》:“献金重叠祝长生,永逍遥奉道。”对这种情感的理解,并不能仅仅认为是对富贵的留恋那么简单。正因如此,晏殊的自寿词,有着自己独特的感悟和人生体会,才不至于千篇一律,落入俗套。

三、晏殊对寿词的超越

晏殊是词史上第一位大量创作寿词的人,其寿词不仅数量多,对寿词的很多方面又有着突破和超越。

在祝寿的对象上,宋代之前,仅能发现少量贺寿内容的作品,如《敦煌曲》中的《感皇恩》:“四海天下及诸州,皆言今岁永无忧,长途欢宴在高楼,寰海内束手愿归投。朱紫尽风流,殿前卿相对列,列诸侯,呼叫万岁愿千秋,皆乐业,鼓腹满田畴。”王建《宫中三台》:“池北池南草绿,殿前殿后花红。天子千秋万岁,未央明月清风。”司空图《杨柳枝寿杯词》:“圣主千年乐未央,御沟金翠满垂杨。年年织作升平字,高映南山献寿觞。”等等。而且大都仅限于为君主寿,对象并不普及。在晏殊的祝寿词里,祝寿的对象便扩充许多。不仅有圣寿词,有他寿词,而且有自寿词。晏殊是词史上第一个创作自寿词的词人。自寿词的出现反映了词人对自我生命意识的觉醒,对自我生命价值的追求。

在寿词的内容和主题上。宋人张炎感叹:“寿词最难作。”由于受内容的限制,寿词很难有发挥的空间,一般不外乎歌功颂德、祈福长寿。晏殊的寿辰也不例外。难能可贵的是,晏殊在寿词的内容和主题方面又有突破,晏殊把时光易逝的.感慨和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融入到他的寿词中,使他的寿词同样有着理性沉思的意味,耐人寻味。如《燕归梁》:“双燕归飞绕画堂。似留恋虹梁。”以物写人,燕的留恋恰似人的留恋。《拂霓裳》:“光阴无暂住,欢醉有闲情。祝辰星。”欢醉之余的这份闲情,便是对时光不在的苦恼。同他的婉约词一样,其祝寿词也深深的烙上了独特的色彩。

一般论者对晏殊的祝寿词多半持否定的态度,如詹安泰的《宋词散论》。其实不然,通过上述对晏殊祝寿词的分析,不难看出,此类词并非毫无意义,不应一笔抹杀。正如叶嘉莹评晏殊祝寿词:“他只是平淡而却诚挚地写他个人的一份祝愿,且大多以大自然之景物为陪衬,而大晏对自然界之景物又自有其一份诗人之感觉,所以大晏所写的祝颂之词,不但闲雅富丽,而且更有着一份清新之致……这些词虽然并没有什么深远的含意,然而在感觉与情致方面也并非无可取之处。”这就说明了,晏词的“风调娴雅”、“深厚蕴藉”,在他的祝寿词中同样有所体现。这是晏殊的祝寿词在艺术表现力上的突破。

正如叶嘉莹指出的那样,晏殊在写祝寿这一欢快祥和的内容前,往往以大自然之景物为陪衬,如《喜迁莺》:“曙河低,斜月淡,帘外早凉天。”《菩萨蛮》:“芳莲九蕊开新艳。轻红淡白匀双脸。”《蝶恋花》:“一霎秋风惊画扇。艳粉娇红,尚拆荷花面。草际露垂虫响遍。珠帘不下留归燕。”词人以淡雅的笔触,把玉露、翠莲、莺语、斜月、秋风、荷花、珠帘等景物作为背景,有机的融合在歌舞升平的寿宴环境里,虽然为祝寿之作,但清新可喜、风格秀丽。这就与一味铺写雍容华贵之气的祝寿词截然不同。

寿词的艺术价值不高是公认的事实,但作为词的社会功能的一个方面,寿词把词人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起来,词因此变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从而推动了宋词的发展。从这个方向上考察寿词的价值,也许最为公允。作为词史上第一位大量创作寿词的词人,晏殊对寿词的发展所作的贡献自然不能小视,其寿词的独特和开拓之处,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更值得人们的重新探讨。

参考文献:

[1]唐圭璋.全宋词.中华书局,1965.

[2]王重民.敦煌曲子词集.商务印书馆,1950.

[3]叶嘉莹.迦陵论词丛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晏殊《晏殊 鹊踏枝》介绍

晏殊(991-1055),字同叔。北宋临川文港沙河(今属进贤)人。抚州籍第一个宰相,江右人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十四岁时就因才华洋溢而被朝廷赐为进士。

鹊踏枝·紫府群仙名籍秘

【作者】晏殊 【朝代】宋

紫府群仙名籍秘。五色斑龙,暂降人间世。海变桑田都不记,蟠桃一熟三千岁。

露滴彩旌云绕袂。谁信壶中,别有笙歌地。门外落花随水逝。相看莫惜尊前醉。

生平

晏殊14岁应神童试,真宗召他与进士千余人同试廷中,他神气自若,援笔立成。赐同进士出身。从秘书省正字官至知制诰,进礼部侍郎。后因事出知宣州,改应天府。又任礼部、刑部、工部尚书,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病卒于家,仁宗亲临祭奠。谥元献。《宋史》本传说:“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始。”他平居好贤士,范仲淹、韩琦、孔道辅、富弼等都是他提拔推荐的。

晏殊是北宋文坛上地位很高的文人,《宋史》说他“文章赡丽,应用不穷。尤工诗,闲雅有情思”。和北宋前期大多数文人的作风一样,晏殊的诗文词都是继承晚唐五代的传统,他“赡丽”之中有沉着的内容,所以不流于轻倩、浮浅,故为当时所重。他的词今存130余首,风格上既吸收《花间》(温庭筠)、(韦庄)的格调,也深受南唐冯延巳的影响。他一生显贵,尤其善于写旖旎风光,欢愉情趣,但他的作品并不单纯如此,而孕育着深厚的悲戚之感。

如他的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种人的意志所不能挽回的'情景,即使只是个人一时的无名的悲感,也蕴含着人类永恒而无可奈何的悲感,由此而感到人类普遍的永久的无可逃避的命运。由这种主观的悲哀推而至于客观世界的运转,又何尝不如此。“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这就不能不得出“珍惜现在”的结论:“不如怜取眼前人。”(〔浣溪沙〕)这比起《花间》温、韦的清词丽句来,就看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

天赋才华

晏殊从小聪明好学,5岁能创作诗,有“神童”之称。景德元年(1004),江南按抚张知白闻知,极力举荐进京。次年,14岁的晏殊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千名考生同时入殿参加考试,从容应试,援笔立成,受到真宗的嘉赏,赐同进士出身。第三天复试“赋”时,看题后奏道:此赋题自己以前曾做过,请求另改它题。其诚实与才华,更受到真宗的赞赏,授其秘书省正事,留秘阁读书深造。他学习勤奋,交游持重,深得直使馆陈彭年的器重。三年,召试中书,任太常寺奉礼郎。

大中祥符元年(1008)任光禄寺丞;次年,召试学士院,为集贤校理;三年,任著作佐郎。七年,随真宗祭祀亳州太清宫,赐绯衣银鱼,诏修宝训,同判太常礼院、太常寺丞。尔后,历任左正言、直史馆、王府记室参军、尚书户部员外郎、太子舍人,权知制诰,判集贤殿。天禧四年(1020),为翰林学士、左庶子。其学识渊博,办事干练,真宗每遇疑难事,常以方寸小纸细书向其咨询。他也将自己的答奏慎密封呈,多获真宗采纳,被倚为股肱。

乾兴元年(1022),年仅12岁的仁宗继位,刘太后听政。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想独揽大权,朝中众官议论纷纷,束手无策。晏殊提出“垂帘听政”的建议,得到大臣们的支持。为此,迁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加给事中,后任礼部侍郎知审官院、郊礼仪仗使、迁枢密副使。因反对张耆升任枢密使,违反了刘太后的旨意,加之在玉清宫怒以朝笏撞折侍从的门牙,被御史弹劾。天圣五年(1027),以刑部侍郎贬知宣州,后改知应天府。在此期间,他极重视书院的发展,大力扶持应天府书院,力邀范仲淹到书院讲学,培养了大批人才。该书院(又称“睢阳书院”)与白鹿洞、石鼓、岳麓合称宋初四大书院。这是自五代以来,学校屡遭禁废后,由晏殊开创大办教育之先河。庆历三年在宰相任上时,又与枢密副使范仲淹一起,倡导州、县立学和改革教学内容,官学设教授。自此,京师至郡县,都设有官学。这就是有名的“庆历兴学”。

评价

《珠玉词》中没有长调慢词,全是小令。由此也可知:一方面当时慢词尚未流行,晏殊笃守《花间》的成规;同时可见晏殊这些词大都是在酒席或寿筵上临时即景之作,不是仔细用心推敲出来的。其次,晏词集中没有朋友之间的和作。

晏殊词中也没有游山玩水或羁旅愁苦如柳永、张先诸人的作品,这是由于他一生富贵,自然无愁苦之词,但他也并非全无悲戚,不过他所悲所戚的是人生中共有的“无可奈何”的共悲,而非个人为某事的小悲小痛,又因为他一生历任各级大官,纵有儿女之情也不能象柳永、秦观那样表达出来,所以他词中又似乎有一种潜伏的风情,不能倾泻出来,只能在一定范围内隐约地表达,适可而止。

晏殊的故事

晏殊(991年—1055年2月27日[1] ),字同叔,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晏殊的故事,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晏殊的故事篇一

晏殊十四岁时,有人以“神童”的名义把他举荐给皇帝。皇帝召见了他,并要他与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

结果晏殊发现试题是自己十天前刚练习过的,就如实向真宗报告,并请求改换其他题目。宋真宗非常赞赏晏殊的诚实品质,便赐给他“同进士出身”。晏殊当职时,正值天下太平。于是,京城的大小官员便经常到郊外游玩或在城内的酒楼茶馆举行各种宴会。晏殊家贫,无钱出去吃喝玩乐,只好在家里和兄弟们读写文章。

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为辅佐太子读书的.东宫官。大臣们惊讶异常,不明白真宗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真宗说:“近来群臣经常游玩饮宴,只有晏殊闭门读书,如此自重谨慎,正是东宫官合适的人选。”

晏殊谢恩后说:“我其实也是个喜欢游玩饮宴的人,只是家贫而已。若我有钱,也早就参与宴游了。”这两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树立起了信誉,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晏殊的故事篇二

宋真宗年间,正值太平盛世,大宋王朝歌舞升平繁花似锦,京城的官员闲着无事都喜欢吃喝玩乐,经常在酒店举办豪门夜宴。晏殊却一下班就回家读书充电。晏殊如此另类的行为传到了皇帝耳中,宋真宗怎一个感动了得!连说:“这年头,像这样自律自爱的好干部不多啊!”就把晏殊升为陪太子读书的贴身秘书。

这下就有大臣不服气了,凭啥升他不升俺?宋真宗耐心跟众大臣讲事实摆道理:“你们满地球旅游时,晏殊在充电;你们通宵狂欢时,晏殊在充电;你们K歌跳舞时,晏殊还是在充电。你们自己说,朕提拔这样爱学习求上进的小青年,有没有道理?有没有?”群臣无语。

晏殊却眨着无辜的眼睛卖萌:“不是的,皇上。其实吧,我也爱玩,只是我家里穷,没钱任我玩。要是我有钱,早跑出去撒欢了。”晏殊绝对有冷幽默细胞。这包袱一抖,原本不服的大臣也有了台阶下,宋真宗不住口地称赞晏殊真是个老实可爱的萌人。

晏殊当上宰相后,以提携新人为己任,范仲淹、韩琦、富弼、宋祁、梅尧臣、欧阳修等一大串名臣文士都出自他的门下。但他也不是随便啥人都提拔的,风流词人柳永就曾在他面前吃过瘪。那次,柳永去拜见晏殊,晏殊问他:“平常有啥业余爱好没?”柳永回说:“跟相爷您一样,酷爱给流行歌曲填词。”

晏殊瞧不上柳永成天在妓院打滚的行事作风,就装萌说:“那可不一样呀,我虽然也写歌词,但不是奉旨泡妞,也写不来你写的‘针线闲拈伴伊坐’那般风情万种的艳词。你能教教我咋写不?”柳永听出晏殊暗讽自己恶趣味。羞愧地告辞了。

当了半辈子的“太平宰相”,晏殊日子过得相当滋润,幸福指数超高。这很自然地反映到了他的词作里。词人李庆孙填了阙《富贵曲》,里面充斥着诸如“轴装曲谱金书字,树记花名玉篆牌”之类金玉锦绣富丽堂皇的描述。晏殊看后极为鄙视,连连吐槽:“就这样的还炫富!瞅瞅,这就是典型的暴发户,净扯些金呀玉呀什么的,透着一股穷酸寒伧气,没有底蕴。”

晏殊也炫富,但他追求的是小资的意境与气象,比如说“楼台侧畔杨花过,帘幕中间燕子飞”、“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翻译成白话文就是“站在露台四十五度角仰望天空,杨花坠舞,乳燕翻飞”、“小院,梨花;月光,柳絮。池塘;清风,拂面”,扑面而来的都是小清新文艺范儿。其实。晏殊不是真的炫耀富贵,而是在领略富贵的趣味,他还常常拿着这几句词得瑟:“这样的美景。穷人家有吗?”瞧,就连炫富都这么有腔调。相爷,你好萌!

晏殊的故事篇三

晏殊晚年曾担任陈州知州,其间连遇怪事。一年夏天,天气炎热,晏殊在后花园中设宴待客。席间,晏殊长叹:“昔日我在江南为官,品尝到一种美食。每逢寒冬,江南人会将未熟的青柿子放在瓦罐中,是为‘烘柿’,又冰又甜。若此时能够尝到,必能消暑。”在场宾客哈哈大笑。烘柿美则美矣,可如今是盛夏,且与江南相隔千里,怎么可能尝到?

忽然,名士李宗易站起,说:“这还不容易?请借我四个大食盒。”晏殊半信半疑,让仆从拿出食盒。李宗易进入西厢房,关上门窗,不一会儿,端出食盒,放在厅堂桌案上,打开食盒,里边分明就是江南的烘柿,柿子上还有寒霜。

全场宾客纷纷赞叹,可晏殊一拍桌子,喝令仆从将李宗易逐出家门,理由是―能千里之外取物,还有什么办不到呢?

数年后,晏殊接到举报,说境内有一个自称孔大娘的女巫,擅以妖术魅人。晏殊派差役前往查探,发现孔大娘每当半夜时分都会跟人说话,但并无他人。差役仔细观看后,发现声音竟来自孔大娘腹中。孔大娘被捕后,腹中声音吟诵一首小词,衙役默默记下,回禀晏殊。晏殊大惊,那小词是他刚写好的,墨迹还未干。

神童晏殊

人道他神童出身,历居要职,风光无限,却不知自古以来惟有心思缜密之人方能捕捉词的深沉。

在某一个久远年代的暮春时节,夕阳西下时分,晏殊独自一人坐在一座雕栏玉砌的小亭子里。一壶老酒正静静的待在桌上散发着醇香。同样的亭台,却是不同的时间了,眼前的暮春黄昏景象几时还能再见?晏殊不禁在内心发问,但是没有人能回答他,于是他举起酒杯,边喝美酒边赋新词。

晏殊生活富贵优裕,以他国相之重的.身份地位什么样的富贵花没见识过?为何出现在他词中的偏偏不是国色天香的牡丹也不是风姿绰约的芍药而且感伤的落花呢?不同于平常人写花的婀娜多姿,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他独爱写飘零的落花。落红无痕,出现在失意诗人的词句中或许平常,但是对于过着“惟喜宾客,未尝一日不燕饮”,每宴必以歌乐相佐富贵生活的晏殊来说,落花到底代表着什么呢?

落花与词这种文学形式似乎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与诗相比,词的境界纤巧细致,更多地表现优美、悠闲和忧愁。在词中,落花意象染上更多个人化、女性化的色彩。晏殊吟唱着一首新的小词,喝着借以消愁的闷酒,沉浸在与去年相同的时节里——暮春的黄昏。暮春是花凋零的时节。花的凋零,是那样的匆匆,还来不及惋惜地为落花赋一首新词,落花就已经化作春泥,消逝在清香的泥土里了。

面对时间的长河,仍谁都无法回避,无法逃脱,即使富贵如晏殊也只能任凭两鬓斑白的华发在晚风中飞扬。这样短暂的人生,除了能在这幽静的小院子里叹息、在落满花瓣、飘满花香的小路上徘徊,又还能做什么呢?晏殊词风的哀感缠绵在此显露无疑。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回来,小园香径独徘徊。可惜逝去的光阴怎能就此归来呢?晏殊心中有些烦闷,更加衷情于举办宴席。“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就是他在一次宴席中所作。

晏殊小令语言婉丽,音律和谐,清新含蓄,有的词在抒发内心愁绪的同时就已经给出了解决内心苦闷的方式,比如“不如怜取眼前人”。从“独徘徊”到“眼前人”可见晏殊词风的疏淡清丽,伤春感时,意蕴单薄。他词中的落花哀而不伤,入则能出,历来为世人所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