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怕什么,越要和它死磕到底散文

爸爸常跟我说一句话:“无论你做什么事,都要勇敢坚持下去,不要半途而废,其实没有一种工作是不委屈的。”

想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想起了刚过去的这个寒假,我在南京郊区的一个厂里面上班时的经历。

那时候觉得很苦,饭吃不饱,每天要站那么多个小时,工作又特别累,经常还会伤到手。

有一次借调到14线,和我一起工作的小姑娘正在被严厉的女组长毫不客气地谩骂。

我看着看着,就看不下去了。那个小姑娘一言不发只顾做自己的,尽量不犯错。

可是组长最后还是跟她说,看来你不适合这里!

然后就辞退了她。

可是,她只是想利用这不长的寒假挣钱买一台电脑啊。

她并没有做错什么,只是因为最开始她犯了个小错误导致返工,组长便觉得她不适合工作,处处针对她。被攻击得受不了的时候,小姑娘去举报了组长,从此处境更加艰难,直到我去的那天,是最后一次。

不过小姑娘真的已经很努力了,她知道自己笨,也知道自己该好好干,可总是不知道用简便有效的`好方法。

可曾经,我又何尝不是同她一样呢?

我上初中那会儿,特别害怕物理课,也害怕女物理老师。她带过高中物理,所以给我们讲得显得特别高深。

中考前做物理实验的时候,她毫不留情地当着很多人的面说:“你看你的手笨的!”引起同学们的一阵嘲笑。

我没说话,默默低着头把那个实验一遍一遍地认真做到了熟练的程度,还不忘记做好了记录。最终,考试时我得了满分。而那时同众人一起嘲笑过我的人,好多只考了良好。

坦白说,我承认自己很笨,并没有什么超乎寻常的天赋。可我不在乎,我只知道该做的事情尽可能认真做到最好。

越是怕什么,越要和它死磕到底。

只有这样一种解决办法。

或许我们这一辈子的默默努力从来都不为人知,就算这一辈子拼劲全力才和一般人站到一起,没关系,我们也都是自己的奇迹。

因为曾经,我也是你。

我忽然想起多年以前看过的一部港片,陀枪师姐系列,其中一个女警官因为曾经的一次事故特别害怕过急转弯,有时候执行任务遇到紧急情况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同事就很认真地跟她说:“再过一次急弯!”。

只有你自己克服了这个障碍才可以,不然它永远都是你的拦路虎。

女警官就试着努力,一次次克服了这个心理障碍,并且圆满完成任务。

或许有一天我们拼劲全力,才和普通人站到一起。没关系,至少曾经我们那么用力的时候,那种孤注一掷的加速度已经超越了曾经那个胆小懦弱的自己。

我们也许走得很慢,但一直在往前。

年轻帅气的大学英语老师程永跟我们讲过自己的经历:

他刚上大学的时候还很自卑,那个时候来自偏远地区的他甚至连普通话都说不好。所以每天早上在宿舍一遍遍练习鲁迅的《秋夜》。每当他读:“我家门前有两棵树……”的时候,对面宿舍就会有一个人接:“一棵是枣树!”,然后隔壁宿舍的人就再接着“另一棵也是枣树!”。

他也从不生气,始终那样坚持着读下去,最终普通话得了二甲。后来,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研究生。如今在我们学校当一名老师。曾经的他,多么默默无闻而且自卑,而如今的他,完全活成了男神的样子,如今被无数学生追捧。

他上课时还鼓励鼓励我们回答问题,有时候怕错不敢回答,他就说:“怕什么,说错了又没关系,你敢说就足以证明自己的勇气了。”

“别怕犯错,因为曾经,我也是你!”

是啊,别怕,你就大踏步往前走就好了,从此山长水阔知何处,怕什么山高路远。

你就勇敢一点,路漫漫其修远,祝你一路平安。

平成在世全靠死磕散文

进到训练营已经一个星期了,看着周围的朋友们的成绩。不仅,渐渐的显露了自己的文风,而且,还够对文章进行深层度的点评,宛如脱胎换骨了一般,对自己的进步实在感觉汗颜。

有一句话说的好“不进则退”,有时候自己微弱的进步在和别人相比的进步之下,差距将会越来越大。写作,本应该是一件沉下心来细细琢磨的事。

每次写完文章后,回头看总感觉其中缺少才气,词汇贫乏。怎么办呢?这时我就会想起尹沽城老师说的“读经典,你所有关于写作的问题都能在经典中找到答案。”这句话,我十分信服,要看就看好的,要写就认真的写,要与自己死磕,不能放过任何一次进步的机会。

另外,在听无戒老师课的时候,也不能只听最好的办法是边听边记笔记效果最好。虽然,课后有思维导图,但是肯定没有自己整理的刻骨铭心

对于一期和二期的课程,我认为应该可以理解为鱼和熊掌,他们两个是不可兼得的。一期是基础,二期是小说,如果一起学那就可能两者都顾不上,最后便会迷茫。

所以我认为首先开始把重心放到基础上来,同时保持听二期课上。二课可以慢慢听,但是在现在天天日更的情况下,一期的基础基础是非常重要的`。要与自己死磕。尽快补上一期的基础。

同时,要在物欲纵横的世界里保持适合自己的节奏。

说到了自己的节奏,那可就得好好说说了,不管是学习、玩游戏还是各种各样的事情都要结合自己的基础、实力、天赋和接受能力来决定,就像一个人他学习很好,但是每次老师讲的新课他都不能立刻理解,每次都在课余时间里理解记忆。

其实我认为能利用课余时间和工作之余的自由的时间也是一种能力和天赋。来日方长,做人从来不是拼现在,而看的是以后和结局。要与自己死磕,造就更好的人生。

最重要的是写作,是不能敷衍的,对写文敷衍的人就是对自己敷衍。这样的人怎能成大器,一般成大器的人,都是与自己死磕的人。就像以前的作家,每写一次文章就会扔掉很多的稿子。与自己死磕,知道写出好的文章。

其实,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态度。态度决定一切,心态决定成果。必须摆正态度,每天的日更不是完任务,而是,提高自我的写作和自我的检测。他就像是一面镜子,既能反射出你的优点,也能反射出你的缺点和不足。

接下来与自己死磕,为了更好的人生我敢你敢不敢。

越是优秀的人,越是努力散文

人生不易,越努力越幸运;余生不长,越珍惜越精彩。

随着年岁的叠加,我们会渐渐发现:越是有智慧的人,越是谦虚,因为昂头的只是稗子,低头的才是稻子。

越是富有的人,越是高贵,因为真正的富裕是灵魂上的高贵以及精神世界的富足。

越是优秀的人,越是努力,因为优秀从来不是与生俱来,从来不是一蹴而就。

随着沧桑的累积,我们也会慢慢懂得:成功的路,其实并不拥挤,因为能够坚持到底的人实在太少。

所有优秀的人,其实就是活得很努力的人。

所谓的胜利,其实最后就是自身价值观的胜利。

人到中年,突然间醒悟许多,总算明白:人生,只有将世间的路一一走遍,才能到尽头。

生活,只有将尘世况味种种尝遍,才能熬出头。

这世间,从来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每天,总想要努力醒得比太阳还早,因为总觉得世间万物,太阳是最能赐人力量和能量的。

每当面对喷薄的日出,心中的太阳随之冉冉腾起,生命之火熊熊燃烧,生活的热情就会光芒四射。

我真的难以想象,那些从来不早起的人,一生到底能够看到几回日升?那些从来没有良好习惯的人,活到最后到底该是多么的遗憾与愧疚?

曾国藩说:早晨不起,误一天的事;幼时不学,误一生的事。

尼采也说: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光阴易逝,岂容我待?越是努力的人,越是没有时间抱怨,越是没有工夫颓丧。

每当走在黎明的曙光里,看到那些兢兢业业清洁城市的“美容师”,我就会由衷地欣赏并在心底赞叹他们,因为他们活得很努力很认真。

每当看见那些奔跑在朝霞绚烂里的晨练者,我就会从心里为他们竖起大拇指,因为他们给自己力量的同时,也赠予他人能量。

我总觉得:你可以不优秀,但你必须有认真的态度;你可以不成功,但你必须努力。

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谁比谁更优秀,只有谁比谁更努力。

我也始终认为:一个活得很努力的人,自带光芒万丈;一个人认真的样子,比任何时候都要美好;一个能够自律自控的人,他的人生也就成功了大半。

世间每一种的好,从来都只为懂得努力的人盛装而来。

有时候,我真的.感觉,人生的另一个名字应该叫做努力,努力了就会无悔,努力了就会无愧。

生活的另一种说法应该叫做煎熬,熬过了漫漫黑夜,天就亮了,熬过了萧萧冬日,春天就来了。

人生不易,越努力越幸运;余生不长,越珍惜越精彩。

人生,是一本太仓促的书,越认真越深刻。

生命,是一条无名的河,越往前越深邃。

愿你不要为已逝的年华叹息,不要为前路的茫茫而裹足不前。

愿你相信所有的坚持总能奏响黎明的号角,所有的努力总能孕育硕果的盛驾光临。

愿你坚信越是成功的人越是不允许自己颓废散漫,越是优秀的人越是努力……

越痛苦越要爱文艺散文

说到爱情的痛苦,可能不得不谈到的一部小说是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和现在许多歌颂浪漫爱情的叙事作品不同,这里面没有一对男女的爱情是幸福的,爱情与相引发的嫉妒乃至仇恨成了小说叙事的主要推动力。不过在那个讲究财产与地位的年代,这样写倒是符合一贯的文学传统的――爱情是一种具有颠覆性的、危险的力量。主人公希思克利夫和凯瑟琳青梅竹马亲密无间,但却因为家庭和财产的原因不得不分开,凯瑟琳嫁给了来自另外一个庄园的青年埃德加,他在社会地位上更合适。这让人想起《少年维特之烦恼》里面的情节设置,激情澎湃的男主人公能够得到女主人公的芳心,却不能令她和他结婚,在许多类似的小说里,总有这么一个理性、文静的,来自另一个庄园的白净情敌。当希思克利夫偶然听到凯瑟琳说,和他结婚似乎有辱家门,勃然大怒愤而出走。后悔的凯瑟琳遍寻不着自己的旧情人,悲痛欲绝。此后她郁郁寡欢,婚姻一点都没有给她带来幸福,反而在婚姻的结果――分娩中死去。

《呼啸山庄》在中文世界里有许多模仿作品,其中甚至包括不少肥皂剧,某个人物偶然听到一句话然后愤而出走过了几年回来报复这种桥段在今天已经毫不新鲜。希思克利夫和凯瑟琳当然怀着典型的痛苦,而另一种痛苦我们也很熟悉,即《包法利夫人》中的那种无聊。福楼拜在这部小说里写了一个心肠不坏且颇有姿色的外省女人爱玛,她整天想着浪漫小说中的桥段,而她的丈夫根本不能满足她这方面的需求。爱玛后来和巴黎来的罗道耳弗子爵发生了一段三年左右的婚外情,在这段恋情终结的时候,子爵给她写了一封矫揉造作的信,还故意在信纸上滴上一滴水冒充眼泪,但这封信却真的给爱玛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尽管福楼拜在处理这个人物的时候体现了高超的讽刺技巧,在这一处却流露出了同情:

“她靠着窗台,拿起信来又念,气得直发冷笑。不过她越用心看信,心越乱。她恍惚又看见他,听他说话,两只胳膊还搂住她。心在胸脯里跳得像大杠子使劲撞城门一样,不但不匀,而且一次紧似一次。她向四周扫了一眼,恨不得陷下去。为什么不死了拉倒?”

她和罗道耳弗子爵的恋情失败使她很不甘心,反而加重了她之前的心理症候。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版的《包法利夫人》(李健吾译)中,爱玛在107页后死去。她始终不满于自己的小资产阶级身份,渴望进入上流社会,最后疯狂地借债消费(她不是沉迷物欲,相反她总是在追求精神层面的爱情),不得不服毒自杀。尽管距离小说写作时间已经有100多年,我们现在看凯瑟琳和爱玛,依然很容易理解她们的痛苦。

不过我们作为现代人,很可能不会有她们那样的命运。在今天与婚姻、爱情有关的社会话语里,门第、财产这些都成了政治不正确的词语。人们只需要听从心的召唤,跟着感觉走。即使像凯瑟琳、爱玛这种婚后不幸福的女人,也不会像小说里那样一直沉沦下去,社会有一整套机制来帮助她们:心理医生、仲裁专家、离婚律师……打开电视机甚至都能看到调解夫妻矛盾的节目。如同福柯所说,人们的身体都被纳入国家规训的范围,成为生产工具的一部分,那么她们的痛苦也不再是简单的情绪,后现代的社会仔细阅读了这些痛苦,把它们纳入了社会再生产的轨道。即使人们不想要这些机制的帮助,也可以很简单地找到人倾诉,在互联网的时代,埋藏秘密的树洞简直唾手可得。我们这个时代的凯瑟琳和爱玛一样会伤心失望,但她们绝对不会那么容易得忧郁症和自杀。“疗伤”这个词经常被人提及,它几乎专指在爱情挫折后的恢复心情(一般来说,如果人们在事业上受挫,不会选择这个词),有一整套专门的自我恢复技术来针对爱情的痛苦。因为爱情去自杀、皈依宗教这些都不是我们当今文化中的选项,如果说在过去这么做的人还带着一些骄傲,那么今天这种做法近乎耻辱,这说明一个人已经完全无法控制自己了。

对于现代人来说,爱情中的痛苦意味着什么呢?可能在找到真正的公主/王子之前,我们吻过太多的青蛙,每一次都很不舒服。寻找伴侣如同西绪福斯推石上山,每次都不是同一块石头,但过程都一样艰辛,即使到得山顶牵到恋人的手,接踵而来的也可能是无聊、嫉妒、自卑甚至压抑。

进入恋爱状态从来都不是终点,美国哲学家詹姆斯?卡斯写过一本《有限和无限的游戏:一个哲学家眼中的竞技世界》,有限游戏的目的在于在一个有限的边界内赢得胜利,而无限游戏却旨在让游戏永远进行下去。有限的游戏具有一个确定的开始和结束,拥有特定的赢家,规则的存在就是为了保证游戏会结束。

无限的游戏既没有确定的开始和结束,也没有赢家,它的目的在于延续游戏。我们可以把爱情中的追求过程看成一个有限游戏,而真正的恋爱阶段(包括婚姻)是一个无限游戏,能够追求到心爱的人,并不能保证能与他/她相守,因为一旦有限游戏有一方胜利,除非胜利者是一个唐璜式的登徒子,游戏一般都会自动进入无限阶段,不但规则变化了,游戏的目的也变化了,追求者已经不能靠讨对方欢心来博得好感,他必须要维持相处中的快乐状态,并且把自己定位成合作姿态。双方必须合作把这个恋爱游戏玩下去,否则就会两败俱伤,就像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的行为艺术作品《潜能》。这是艺术家和她的恋人乌雷在1980年横贯欧洲的作品。两个人面对面站立着并专心地注视着对方,手里还同时拉着一个紧绷的弓,在乌雷的手里紧拉着一支带毒的箭,正对着阿布拉莫维奇的心脏。由于弓箭的张力使他们的身体都向后倾斜,他们稍不留神,那支毒箭就会离弦射出,同时,他们心脏急剧加速的跳动声也通过扩音器播放出来。

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里,喜剧性是通过爱情的前现代性体现出来的。和人们通常认为的不同,这位《罗密欧与朱丽叶》(与《仲》写于同一年)的作者对于纯浪漫爱情持着一种揶揄态度。《仲夏夜之梦》“乱点鸳鸯谱”的故事模式被后人广泛模仿,即一种非自然非社会性的魔药会导致人们盲目地爱上陌生人。在后来歌德的`《浮士德》里,浮士德也是喝下了魔女的药汤才爱上了格蕾琴。魔药的存在暗示了一种非理性状态,用我们现在的科学话语来说,也许这种状态是激素和大脑神经运作的结果,但在当时,这意味着人们不需要在精神层面上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一切都会归结到以财产和权势为标准的婚姻上来,在《仲》的结尾秩序恢复,各位情侣都各司其位,仙后当然不会和织工真正相爱,这不符合时代精神。但在现代这件事就是可能的,各种叙事作品都在讲述跨越门第超越物质的爱情,人们全都在听从潜意识的呼唤,旧秩序的打破当然提供了很多爱情上的可能,但也同时意味着如果爱情失败,那么不是社会、家庭的问题,而是自己出了差错。在社会达尔文主义盛行的年代,人们常说的话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如果一个人在经济上很窘迫,那么多半是他自己的“问题”,或者懒惰,或者道德败坏。同样道理,弗洛伊德主义成了与之相应的心理学说,虽然在严格的心理治疗领域,弗洛伊德主义早已经淡出舞台,但它的心理学简化版却成了最流行的意识形态。既然人们已经不得不对自己的爱情失败负起责任,那么曾经言听计从的潜意识现在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罪魁祸首。人们从报纸杂志、心理节目和电视剧中得到的教训是:那当然是因为我自己有问题。问题不在于显而易见的贫富、美丑,而在于性格和欲望,这些谜一样的问题都可以追溯到童年那段早已经记不清的时期。无法确定症结是否真的存在,但这种泛弗洛伊德主义的心理趋势却使许多人不得不对自己的内心感到怀疑,这种怀疑本身是无法治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