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过琴书润,风来翰墨香散文

雨过琴书润,风来翰墨香。这是庐山白鹿洞书院西厢房廊柱上的一副对联,大概是说雨过之后,一丝湿润的空气涌来,此时琴声饱满,诗意盎然,令人倍感心清气爽,在一缕浓浓的墨香中,灵感喷薄而出。一行行婉约唯美的诗行,会随着思绪跃然纸上,心就会远离喧嚣浮躁的世界回到宁静的沃土。这个时候即可以与古人促膝而谈,又可以与今人对酒当歌,让情感游历于名山大川或回味金戈铁马,尽赏长河落日,大漠孤烟,亦真亦幻,岂不美哉。我觉得用这幅对联作为评论《林雨荷诗集》的开头语,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我对林雨荷诗歌的印象正如她自己所说的那样:诗歌是一种语言表达的艺术。写诗,不是你想怎么去打开一条通道,而是你的世界观的自然反映。语言本身会跳跃,有时候会歌唱;语言本身有生命,有时候会跳动;生命本是隐藏在自己内心的东西,打开收拢,是心灵震撼和精神力量的支撑”。

至今未与林雨荷谋过面,感到非常的遗憾。最初的了解是在《江山》东北风情社团里。记得2013年7至8月间,经朋友介绍我加入了《江山》东北风情社团,并在这里结识了许多文学爱好者,其中就有林雨荷。林雨荷在诗歌、散文、小说方面都是上乘的写手。但由于我偏爱诗歌的缘故,因此对她的诗歌关注的更多一些。她的诗歌除了诗歌所具有的意象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之外,还有一份婉约唯美。并以诗人质朴的情怀,关注身边的一草一木,一点一滴。

将自己的心血倾注于诗行之中。在这字里行间有她对人生深深的思考和对未来美好生活深切的期盼;有她执着的梦想和一份不灭的希望。我能想像的到她在繁忙的工作之外拖着疲倦的身体挑灯挥毫的情景,或在写作成功后的喜悦之情。如今她的文学作品已经流传开来,被越来越多的文学爱好者所喜爱。我想这是对她多年来文学创作的一种认可,也是对她这么多年来付出的最好的回报。

当我在《江山》东北风情社团里读到“浪子林扬”的散文《诗苑芳菲,雨荷盛开》后,才得知《林雨荷诗集》出版的消息。当即与林雨荷取得了联系,当我提出索要一本诗集后,她立刻就答应赠我一本,附上了她的签名。已于情人节前夕,收到了诗集。一书在手仿佛离林雨荷更近了,读着她的诗歌,聆听她的倾诉,感受她的婉约之情。或许文字就是一座桥梁,让我们在桥的两端共同目睹世态炎凉或风花雪月的故事。《林雨荷诗集》共343页,收录了林雨荷诗歌作品142首。大32开版面,显得大气而庄重。封面上东北风情丛书之一林雨荷诗集几个醒目的黑体字,具有冲击力。黄色底面宛若月色下的荷塘,一朵温婉的荷花悄然怒放。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北宋诗人周敦颐的《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那优美的句子来。

林雨荷1999年闯入文坛,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将自己所思所想用文学的形式记录了下来。先后在《诗潮》、《辽海散文》、《齐鲁诗刊》、《江山》、《好心情网》、《火种网》、《》、《扫花网》等多家站,发表小说、散文300多篇、诗歌200多首。目前她已是辽宁省散文学会会员,沈阳市和平区作协理事,铁岭市作协会员。同时诗集总序由沈阳作协会员、辽宁省散文学会会员党存青老师亲自撰写,为诗集增添了浓重的一笔。罗丹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林雨荷就具备了发现美的眼睛,并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观察世界,让自己的灵魂得到了升华。在《林雨荷诗集》中,她分六辑记录了自己的心路历程。第一辑《春暖花开,绿野仙踪》;第二辑《雾中赏景,乡村恋歌》;第三集《采茶山歌,秋日低语》;第四集《低眉与你,思绪如风》;第五集《时光吻痕,女人如烟》;第六集《爱是你我,宁静致远》。这六辑多像六个阶梯,而林雨荷即是个写作者,又是一个攀登者,她在文学的道路上,不辞辛苦,一步一个脚印地迈入了诗歌的殿堂,她仿佛在告诉我们一句话:“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

而现实生活是极其复杂的,纠缠着各种矛盾,但无论生活是如何残酷,也不容逃避。作为一个诗人更不能闭上眼睛,脱离现实,而是要把触角深入到生活的各个角落,把它包容进诗歌,完成对其命名、剥离、批判、拆解。但要把现实转化为诗,不仅要在艺术上进行严格的处理,还要经过诗人深刻的思考。巴赫金在《文艺学中的形式主义方法》一书中说:“生活,作为一定行为、事件或感受的总和,只有通过意识形态的棱镜的折射,才能形成故事情节和主题,没有经过意识形态折射的所谓原生现实,是不能进到文学的内容中去的。”林雨荷在诗歌意境的处理上,即实现了现实与诗歌的完美转换,让诗歌走入读者的内心世界,这是作者多年修炼的结果。

在《晨风,好冷》中她写道:晨风/好冷/宛如你的心/刀割一样的疼/一蓬远去的帆/背影里的思念/一片落山的霞/梦幻里的影/晨风/好冷/很久了/抽出的语丝/碾碎/曾经那些难忘的记忆/是否/以我的方式/与你无缘的始终/晨风/好冷/街上/来来往往的车辆人群/一种孤单油然而生/你如/夜晚天边那颗明亮的星/是否/以你的方式/不再走进我的梦/晨风/好冷/有点不适应/你的远走/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即使粘贴在岁月的窗棂/时光的吻痕/唯有我寂寞的憧憬。作者以冷字作为主题,选取生活中的几个画面,采用层次递进的艺术手法,层层剥开思想内核,将大自然的冷与作者内心世界的冷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两条主线交替前行,形成了诗歌内在的张力。在语言处理上,全篇没有一句思念之词,却通过文字表达了强烈的情感,这正是作者在现实生活中有足够的观察力和组织文字细腻的功力的体现。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内心世界那一份淡淡的愁绪。读过之后内心就有一种深深的触动,就仿佛内心的琴弦被拨动了一下。

别林斯基说:“在诗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创作过程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够得到完成”。想象作为诗歌创作的重要艺术手段是不可缺少的'。从发现到赋形,从感兴到构思,从立意到完形,都离不开想象的参与。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想象是诗歌腾飞的翅膀。意象是想象的产物。意象的创造,常常是打碎感性生活的原样,根据表达某种意味的需要而选择有关的事物的表象,并加以概括、改造、突现和变形,从而生成象、意契合的意象。这一过程,想象起着重要的催发和勾联作用。林雨荷在诗歌意象的处理上和意境的营造上,已经显示了非同一般的功力。

《等你,刺玫花开》裹紧/你的衣衫/含苞的眼/是否毫无顾虑的打开/站在你的家/凝视你的美/宛如。夜空里的星星/缀满绿色的园/含苞/淡淡的粉红/你的唇/未敢触碰/嫩嫩的/……《希望的田野》田野/凸起的长龙静卧/口里/含着清晨太阳的暗香/吐给地下小生命的营养/如母亲的河床/日日夜夜的守望/田野/一泻千里的江水/流淌的岁月中/冲刷着日子的尘埃/给种子孕育/垒砌一道道防护墙/只等小苗绿了江水/墙里刻出庄稼人的模样。

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场景,在作者笔下具有了顽强的生命力,一些微不足道的景色,在作者笔下鲜活了起来。让我们看到的诗歌的舞蹈。在空灵厚重的诗意和娴熟的笔风里,作者内心世界的一份情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那跳跃的语言,多像作者脉动的灵魂,这个时候仿佛我的灵魂已经和你走在同一条路上。

一首诗的诞生,是从感觉进入感情,再进入理性,感情与印象融汇而成意象,感情与理性结合而成体验,体验借意象传达而完成诗的创作。所以,诗主情,也重思想。别林斯基说:“要诗句成为诗,只有感情也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思想,正是思想构成了一切诗的起初内容。”“理性和情感是相反而又相成的两种力量,一个没有另外一个,就会变成僵死而毫无价值。”情感和理性统一于诗人生命主体之中,没有情感内容的思想和没有思想内容的情感,都是不可想象的。但是,思想——理性对于诗却有着特殊的重要性。且不说海德格尔的“思就是诗”,即从诗歌创作来说,它也是决定性的东西。正如李元洛所说:“诗的思想美,是诗的灵魂。”由此可见,诗中的理性是诗的生命。在创作中,只有当思想渗入情感,诗才有质感,艺术才能深刻,因此,诗中的理性是一种撼动人心的力量,一种夺人心智的光芒。

《生命中国一抹红》泪水/像断了线的珍珠/模糊中/眼里的身影/短短的话语燃起念你的情/如一只受伤的羊/寻找回家的路……《心云之上》站在泰山之首/近看一缕缕云烟/在离天边最近的地方升起/远看一片片云海/在和我最近和距离接壤……《落叶》凝视着远方/你脱下鹅黄色的外衣/一缕秋风飘逝/凄凄凉凉/凝视成眼里的冰挂/一片落叶拾起/轻笑/若是云水相隔/无言以对/梦里梦外的传说……《念,心底升起的一缕云烟》夜无眠/思绪流淌在笔端/故乡,远去又走近的名字/化作一滴清泪/滋润我干涩的双眼/故乡/孩提时的一把雨伞/撑起它/有家的感觉/无忧/无虑/幸福的样子随意/童趣/随着自己长大丰满……

这一首首充满理性的诗作,无论在意境营造上,还是在意象运用上,都十分的娴熟,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从骨子里往外掏诗的诗人。诗歌的创作是一个从感性走入理性的过程,并在理性上发挥出诗歌才具有的光芒。让诗歌在艺术性和思想性上同步前进,这样不仅增加了诗歌的内涵,而且还增加了诗歌的厚度,为诗歌增添了感染力。

在这本诗集的后记里,林雨荷写道:在我心里,诗歌是神圣的。它会把自己的心灵安放在高处,抚慰那些曾经忧伤的日子。沉湎于诗里,远离外面喧嚣的世界。独自吟诵诗与心的对接。那些唯美、温柔、婉转的诗句,时而让我幸福,时而让我快乐,时而让我流泪……

在这里衷心地祝福林雨荷在新的一年里,继续保持良好的创作态势,期待你更好的佳作问世。也祝福《江山》的朋友们,一马当先,万马奔腾,扬鞭策马,马到成功!!!

雨过散文

雨停了,屋檐还在抽泣。零落的眼泪,一颗一颗坠过我的窗前,凌空之上,我听见它们在地上破碎的声音,一下一下,滴滴答答。

有些犹豫,要不要趁现在天空哭累的时候,出去买晚上的菜回来。

秋雨寒凉,最实在的能够让人望一眼便感觉到温暖的东西有两样,一是头顶的灯光,二是灯光之下冒着热气的饭菜。越是阴冷暗沉的日子,越要将自己好好的疼爱。

穿衣锁门,不必关灯,很快我将拎了大包的食物,从雨滴破碎的地方归来。有了灯光,在钥匙扭开锁眼的瞬间,才不至慌乱和深冷。

家是灯火和炊烟的存在,若是缺了这两样,便失了家的味道。有些东西,是需要我们用心去营造的,为自己,或为爱人。

幸福或许从不是谁的恩赐和赠与。它该是我们自己最重要的决定。有那么多细小的机会,要我去体会,去发现,去紧握。在寒风冷雨的日子,更要不遗余力。

就好像行走在雨后泥泞路上的老太太,虽然蹒跚而佝偻,但手中却依然拎了她最爱的白菜豆腐和柑橘,朝着家的方向满足的前行。擦肩而过的瞬间,也将那散发着人间烟火的最朴实的幸福味道,传递给我这样同样渴望幸福的人。

多数的时候,人站在季节的轮转和自然规律面前或许与一株草一棵花是无异的,一样会在冷风中战栗,会在寒雨中自然而然的把那高傲的脖颈缩得低低的,低低的。只是这渺小,若不行于风雨,不行于天地,不行于诗与远方,躲在自己纵横跋扈的世界是难以自知并察觉的吧!

路过小区转角,昔日妇孺聚集的石凳旁,已不再有闲话家常的妇人和蹒跚学步的孩童,和那些安详于夕阳下细数年轮的老人。只因风来了,雨来了,阳光也被打湿了。

是谁说?人只有在极幼小和极年老的时候,才是真正懂得自己需要什么的时候,因为那个时候的我们,一个是刚赤条条的来,一个是将赤条条的去。都是无限的接近于生命最本来的样子的时候。所以愿意仅满足于阳光,满足于食物,满足于生命最基本的需要。

买了许多的菜,它们坠着我的双臂,在我的手指下沉沉的晃动。好似在提醒我:够了,够了,该满足了!似乎我总是这样的,每出门逛一趟菜市,总恨不能把半个菜摊子都搬回来。也许是因为懒惰,懒得出门,懒得走动。又或许是因为,内心深处那不可名状的不安全感和忧患意识在作祟,就好像每次蒸米饭总要害怕米放少了,结果却总要多出来一碗半碗米饭的,有时会做了蛋炒饭,有时则等到放坏了的时候,就心安理得的倒进垃圾桶。

好的饭菜,就像好的爱人,即使索然到已经食之无味,也是很难让人下得了手去倒掉的,因为好好的东西,你若是倒掉了,是会被人骂的,即使不被人骂自己心里也会多少存着些负罪感的,所以总要有意无意的沤坏了它,才好冠冕堂皇的`倒掉。人对于一切想要摆脱和毁灭的东西大抵都是存着这样的心态的吧。总要作恶,但又总要把那罪恶的小火苗扔给别人去点着。

有点尖锐的话语,来自于路过某个小店门口,看到一对夫妻正在吵架,他们吵些什么,当地的口音,我听不太懂,但随着那声音越来越远,渐渐有一些隐隐弱弱的委屈和哭声飘进我的耳朵里。于是忍不住枉论。

回来了,路还是那条路,湿而泥泞。那些墙根下的花草还是那些花草,凋零的耸拉着脑袋。只是没有了拎了白菜豆腐的老太太和我擦肩而过。没有了两手空空时的闲散心情。

我们的感觉和心绪大概很多时候是与眼前的事物和所处的环境很有关联的吧。美好的事物,让人心生暖意,破碎凋零的事物则容易让人心生悲凉之感。

雨又下起来了,整个世界在抽泣……

无论怎么,此时此刻的我只想做一顿热气腾腾的饭菜,然后在灯光之下,细细的品味那来自于食物输送给胃的最实在的温暖滋味……

家风润无声的经典散文

家风就是父母之风。有什么样的父母,就形成什么样的家庭作风。我的父亲去世已经14个年头了,现在每每提起我的父亲和行动不便的母亲,我就想起父母留下的良好家风。

上个世纪70年代,农民的生活非常困难,生产队一年分的口粮都满足不了家庭一年的食用,尤其是遇上了天灾粮食失收,生活那就更加困难了。为此,很多家庭又没钱买粮,只好向左邻右舍借粮。当时我家人口多,爷爷走后,奶奶、父母亲和我们兄弟姐妹一共10人。由于我父母亲精打细算、省吃俭用、勤俭持家,常年在自家的自留地里种些番薯补充,所以每年都会有些余粮。记忆犹新的是我村上有这么的一家人,生了很多孩子,三顿饿两顿饱,十分饥寒,每年都到我家借米借谷。我父母亲善解人意,在我家余粮不多的情况下,掏尽缸底给他,却从不要他还。当时我家宅边种了很多山竹,他需要时就来砍,我父母也从没要过他一分一厘的,我深感不解,母亲对我这么说:“我们虽穷,但还有比我们更穷的,帮助穷苦的人是应该的.!”长大以后,我一直都没有忘记母亲这几句话。

我的父母亲非常勤劳,也非常节俭。父母亲整天忙忙碌碌不知疲倦,很少有闲着的时候。每天天未亮父母亲就起床了,父亲挑水母亲做饭,父亲劈柴母亲喂猪,总是忙个没完没了的。到了生产队开工的时间,父母亲又扛着锄头挑着畚箕去劳动了。父母亲的节俭,在我们这个地方也是小有闻名的。在我的记忆中,在那个年代,我从不见父母亲穿过一条像样的衣服。父母亲总是用“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来教育我们;对吃剩余的饭菜,父母亲总舍不得掷掉,除非是坏掉不能吃外,都将剩饭剩菜盛起来热起来,留到下一顿再吃。父母亲还常常教育我们要节约,不浪费一粒饭一滴水。对父母亲的身教言传,我铭记在心,懂得“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难。”不乱花钱也是父母的一条家风。记得小时候父母亲几乎不给钱我到外面买零食,说外面买食不卫生,既费钱又影响健康。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但我还是秉承家父家母留下的家风,不乱花一分钱,可花可不花的一律不花。

我的父母亲务实善良、宽容大度。在生产队集体劳动,我的父母亲总是第一个到位,从来没有偷懒的现象。特别是我的父亲是村中犁园犁田拖车的好把手,这些重活苦活脏活他总争着去干,从不计较工分的多少。他当过生产队会计,账务记得分厘不差,也从不占生产队的便宜。村中大事小事的,只要有人要他帮忙,他总是愉快答应。上世纪六十乃至八十年代,家家户户住的都是茅草房,每临年关,本村或邻村都有人请他去“押屋”。因为我的父亲懂得押茅草屋的手艺活,但他帮衬别人从不收人一分钱一两物,甚至连饭都不吃一顿。他做好人一辈子,但也受到不知好孬人的欺负,但我的父亲总是那么包容、那么忍耐,宁可自己吃亏,宁可自己受骂,也不与之斗气,父母亲常对我说:“‘忍’字值千金,不要随便和人结仇”。我想,这句再普通不过的话,就是父母亲留给我最值钱的家风!

父母亲对我们子女要求特别严格,从不让我们渗染不良恶习。记得有一次我在生产队谷场上和几个小朋友赌钱被父亲发现了,他把我赶打得走投无路。从此,我就向父母亲保证以后绝不参与任何了。也就是这次刻骨铭心的经历,使我领悟了父母从严教子的家教风格。

有了慈母严父,才有如雨露的家风。家风如春雨,润物细无声。受父母亲潜移默化的家风熏陶,我以及我们的下一代都秉承了父母亲留下的良好家风,这些家风是无价之宝,是我们享不尽、用不完的精神财富!

梅雨过后散文

当梅雨落尽,端午醉后,一觉醒来,村外边的溪水还是一片浑红,而天上已经被阳光荡开了所有的阴霾与暧昧,瓦蓝瓦蓝的,让人满怀豪情。

湘西南并不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夏天也与那些人文历史并不相关,夏天只是一个轮回,而那些人,却轮不回了,这些也与雪峰山脉下的一个边陲小村毫不相关,大山脚下的人只关心季节,关心地里的庄稼,关心远在异乡的儿女。

晌午的炊烟升了起来,薄薄地飘在黑色的屋瓦上,纠结在一块,风一吹,向着后山涌去。西边群山默然伫立,撩云拨雾,被梅雨洗涤后变得清晰明朗,如名家的泼墨画作,这一切又与流年经转无关。又似被山脚的炊烟一年四季熏陶,熏出了一层永不退色的靛青色。也像一块蓝布,从地上扯起,晾到了半天上,让人断了朝西天去的念想。

次日清晨,东边的朝霞尚未酝酿完成,第一颗露珠还没跌落,村庄仍在熟睡的时候,父亲便赤着脚出了门,咚咚咚地迈着阔大的步子,沿着村口还未干透的泥泞小路往田间走去,将季节的计划蹬进土里。

灶台边的母亲挽着袖子,将锅碗瓢勺摆弄出一阵悦耳的和音。黄紫色的脸上没有太多的表情,只是眼神中透出一缕淡淡的忧愁。栏里的猪又该催肥了,供销社的饲料已经赊欠大半年了,辣椒园没去看了,茄子地也没去看了,所有的蔬果瓜菜好几天都没去看看了,现在天气转晴了,是时候打理了。

父亲从庄稼地里回来时,村口的炊烟已经被晨风带走,全部融入西边山腰间的柔软云雾中,如同一条洁白的丝带,将那片脊椎般起伏的青色山峦锁在了沉重的历史中。这里的村子都很美丽,依山傍水,若积木,从山脚叠架,直到山腰。红的墙、黑的瓦,在青天白云下,在古典的青砖碧瓦中,村庄以最温馨的格局呈现着。

还没走进堂屋,隔着一堵常年被烟熏火燎出青黑色的厚实墙壁,父亲便大声地向母亲说着这个季节的计划。此时的父亲如同一个运筹帷幄、胸有成竹的将军,洪亮的嗓音就像屋檐上的一片青瓦坠下,落在了青石条板上,铿锵有力,让村里所有的耳朵都竖立着。

早饭后,寂寞的阳光扑在晒谷坪上,此时的'晒谷坪还是荒废的,几只公鸡在上面无所事事地踱着方步;麻尾巴母鸡领着一群叽叽喳喳的小鸡从上面匆匆行过;几粒麻雀瞅着空隙,扑棱棱地落到地上,一番寻觅后仍是一无所获,便失望着飞上屋垛;一群猪崽聚在旁边的桃树下,兴奋地埋头拱着稀松的泥地,黑狗路过,便惊吓得四处逃窜。阳光明媚,大地安静。矮矮的村庄像一条忠实的狗,趴在山脚,一动不动,进入回忆。

这是蔬菜疯长的季节,青翠欲滴地辣椒叶散开着,接受着阳光的沐浴,叶子下躲着一簇簇青嫩小辣椒,如同一个个孩子般怯怯的。地里稀落的野草抢食着辣椒树的营养,风一过就会超过辣椒树的个头。朴实的庄稼人眼里不容沙砾,便早早的在地里忙乎开了。父亲敞开胸膛,闪亮的汗珠诠释着健壮,手上的锄头错落有致的挥动着,地里的杂草连着泥巴被掀在一边。母亲蹲在后头,捡起地上的杂草用力甩动几下,黑褐色的泥土甩落下来,然后立起身子将杂草远远地抛在旁边的坡上。新翻的泥土散发出腥味,几只黑色的鸟落在上面,争抢着泥里的昆虫,母亲回头,鸟儿受了惊吓,慌乱着飞起,又落在了旁边的空地上。

不远处,田里禾苗来势旺了,见不到水田的花花水了,一片一片青翠衔接起来,把山脚平地都覆盖了,把村子裹了,气势犹如未尽。风一起,就是一片大海一样,延绵出一片宽阔的起伏。

这就是我的家乡,这就是大山脚下的村子,它在山群的掩护里,在水边,如一个童话境地,世代耕读,烟火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