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示冕》的阅读答案及赏析

阿冕今年已十三,耳边垂发绿鬟鬟。

好亲灯光研经史,勤向庭闱奉旨甘。

衔命年年巡塞北,思亲夜夜想江南。

题诗寄汝非无意,莫负青春取自惭。

注于谦在担任山西巡抚时,接到家信,信中说几天后就是他的长子于冕的13岁生日。当时于冕随祖父祖母在钱塘老家居住。为了庆贺儿子的生日,于谦便给于冕写下了这首诗。

①阿冕:于谦对自己长子于冕的爱称。于冕(未知-1500),字景瞻,浙江钱塘(杭州)人,于谦之子。

绿:乌黑色。

鬟鬟:形容头发长。

1、这首诗的前四句运用了哪些表现人物形象的方法?刻画了于冕怎样的形象?

2、这首诗的后四句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

参考答案

1.这首诗的前四句运用了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2分)刻画了十三岁的于冕乌发长垂、勤奋读书、孝敬长辈的形象。(3分)

2.①自己为国守卫边疆、不能与亲人团聚的无奈,以及不能照顾家人的愧疚。②对家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③对于冕健康成长的期望和鼓励,希望他勤勉努力,不负韶光。(每点2分)

简析

由于很久没有与儿子于冕见面,不知道儿子现在是个什么状况,所以作者在诗的首联和颔联中想象了儿子现在的情形。于谦对子女的教育方法很特殊,诗的`开头并没有上来就说儿子要怎么做,给他压力,而是想象,这种想象是不会构成压力的,只是一种暗示。而接下来作者笔锋一转,在颈联写自己未能经常回家,与家人团圆的原因,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也显露出作者对家人的愧疚。这一联也更加冲淡了对儿子的说教意味。尾联是勉励和告诫于冕努力上进,不要辜负青春年少的大好时光,也寄托了对子女的殷切期望,与颔联呼应。

《王冕》阅读答案

为了方便同学们学习,提高同学们的学习效率,下面小编精心为同学们整理了《王冕》阅读答案及翻译,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能有所帮助。

王冕

王冕①,字元章。幼贫,父使牧牛,窃入学舍听诸生读书,暮乃反,亡其牛,父怒挞②之,已而③复然。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夜坐佛膝上,映长明灯读书。会稽④韩性⑤闻而异之,录为弟子,遂称通儒⑥。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

注释:①王冕:人名。②挞:打。③已而:不久。④会稽:地名。⑤韩性:人名。⑥通儒:博通经典的儒士。⑦卒:死。

练习题:

1.解释文中加点字。

(1)亡:______(2)遂:_______

2.解释“乃”在下列各句中的'意思。

(1)暮乃反:_____(2)乃不知有汉:_______(3)乃入见:________

3.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4.你最喜欢文中哪个人物,说说喜欢的理由。

王冕,字元章,年少时,家里很穷,父亲让他就放牛。他(常常)偷偷地到学堂听各个学生读书,到了傍晚才回家。丢失了牛,父亲发怒打他,不久还是这样。母亲说:“儿了(对读书)痴迷到这种地步,为什么不就让他读书呢?”王冕因此去了依僧寺,夜晚坐在佛的腿上映着长明灯读书。会稽韩性听说了并对他很惊异,收他为弟子,就称他博通经典的儒士,韩性死了,门人对待王冕象对待韩性一样。

参考答案:

1.丢、于是,就

2.才、竟、于是,就

3.儿子(对读书)痴迷到这种地步,为什么不就让他读书呢?

4.答喜欢谁都可,育之成理即可。

《王冕》阅读答案由文学网整理,仅供参考。

王冕求学阅读答案

在语文考试中,阅读理解题往往会占有很大的比例,那么为了提高同学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下面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了王冕求学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

王冕求学

原文

王冕①,字元章。幼贫,父使牧牛,窃入学舍听诸生读书,暮乃反,亡其牛,父怒挞②之,已而③复然。母曰: 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冕因去依僧寺,夜坐佛膝上,映长明灯读书。会稽④韩性⑤闻而异之,录为弟子,遂称通儒⑥。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

注释:

①王冕:人名。

②挞:打。

③已而:不久。

④会稽:地名。

⑤韩性:人名。

⑥通儒:博通经典的.儒士。

⑦卒:死。

精练:

1.解释文中加点字。

(1)亡: (2)遂:

2.解释 乃 在下列各句中的意思。

(1)暮乃反:

(2)乃不知有汉:

(3)乃入见:

3.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4.你最喜欢文中哪个人物,说说喜欢的理由。

【参考答案】

1.丢、于是,就

2.才、竟、于是,就

3.儿子(对读书)痴迷到这种地步,为什么不就让他读书呢?

4.言之成理即可。

【译文】

王冕,字元章,年少时,家里很穷,父亲让他就放牛。他(常常)偷偷地到学堂听各个学生读书,到了傍晚才回家。丢失了牛,父亲发怒打他,不久还是这样。母亲说: 儿了(对读书)痴迷到这种地步,为什么不就让他读书呢? 王冕因此去了依僧寺,夜晚坐在佛的腿上映着长明灯读书。会稽韩性听说了并对他很惊异,收他为弟子,就称他博通经典的儒士,韩性死了,门人对待王冕象对待韩性一样。

于谦《观书》的阅读答案及赏析

观书

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1)首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2)颈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首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书卷比作多情的.老朋友,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随、愁苦与共,抒发了作者对书的喜爱和乐于读书之情。

(2)一是用典,化用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句,写出了读书使人不断获得新的知识;二是比喻,勤奋攻读让人不断增长新知,就像东风吹开百花,染绿柳枝一样,依次而来。

二:

(1)颔联写了什么内容?展现了诗人怎样的形象?

(2)颈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写诗人读书的情态:一眼扫过三千字,且胸无杂念。展现了诗人专心致志,读书入迷的形象。

(2)一是用典,化用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句,写出了读书使人不断得到新的知识;二是比喻,勤奋攻读让人不断增长新知,就像东风催开百花,染绿柳枝一样,依次而来。

赏析:

该诗盛赞书之好处,极写读书之趣,作者于谦,是明代著名民族英雄、诗人。他生性刚直,博学多闻。他的勤学苦练精神与他的高风亮节一样名传后世。这首诗写诗人自我亲身体会,抒发喜爱读书之情,意趣高雅,风格率直,说理形象,颇有感染力。

诗的首联用拟人手法,将书卷比作多情的老朋友,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随、愁苦与共,形象地表明诗人读书不倦、乐在其中。颔联用夸张、比喻手法写诗人读书的情态。一眼扫过三千字,非确数,而是极言读书之多之快,更表现诗人读书如饥似渴的心情。胸无一点尘,是比喻他胸无杂念。这两句诗使诗人专心致志,读书入迷的情态跃然纸上,也道出了一种读书方法。颈联用典故和自然景象作比,说明勤读书的好处,表现诗人持之以恒的精神。活水句,化用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谓有源头活水来”句,是说坚持经常读书,就象池塘不断有活水注入,不断得到新的营养,永远清澈。“东风”句是说勤奋攻读,不断增长新知,就象东风催开百花,染绿柳枝一样,依次而来,其乐趣令人心旷神怡 。尾联以贵公子反衬,显示读书人书房四季如春的胜景。读书可以明理,可以赏景,可以观史,可以鉴人,真可谓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这美好之情之境,岂是玩物丧志的游手好闲者流所有以领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