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绝句中含的理解

《绝句》(六年制小语第八册)是唐代诗人杜甫从家里的窗口摄取的一幅优美的风景图,表达了他宽阔的胸怀和悠闲愉快的心情。一个“含”字是学生自主学习中最易碰壁的地方,既是全诗理解的难点也是重点。课堂上,我即兴设计了三个层面,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含”的理解:

1、反复吟咏了解本义

利用古诗独特的音韵美,安排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读自悟,以满足学生主动阅读的需要,并以读促悟,理解“含”的本义:包含。

2、手势辅助理解含义

为了帮助学生在本义和诗句意境的融合中加深对“含”的理解,我迅速在大屏幕上投射了一幅雪景图,并建议学生用左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一一对应组成“窗框”(如),移至眼前,放眼望“雪景”。通过简单手势辅助,让学生充分感受诗人凭窗眺望的情境,明白一个“含”字正形象地说明了远山的雪景犹如一幅优美的风景画镶嵌在窗框上了,并由此而产生了一丝丝美的愉悦。

3、加强联系激发情感

背景资料中表明:此诗是诗人重返成都时写的。那时,他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新建了自己的家——草堂,生活安定、心情愉悦。如何让学生在感叹美的.同时去体会诗人那含而不露的感情是件难事。我再次留给学生细细品味、静静思考的空间:一个“含”字把远处的雪景和什么联系了起来?通过讨论、交流、引导、点拨,很自然地引出了诗人草堂与画面的联系。班上一位学生这样感慨地说:喔,站在诗人的草堂中天天能欣赏这么美的景色,真另人羡慕!至此,学生已真切地体会到杜甫对花费心血、倾注热情的草堂的喜爱之情了。

对唐诗的理解作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对唐诗的理解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唐诗历来被奉为中华文学之瑰宝。其精炼之语言,将所有需要表述的物态,情感冶于一炉。所谓:“尺幅具万里之势”。甚是中肯。个中更兼音律节拍,平仄律格,合仄韵致。读来抑扬婉转,朗朗上口。无论是寄情于景,融景于情。还是歌咏言志,怀国哀民。都不乏传神之笔。其情韵和谐浑雅,盛美并臻。令无数后来者望尘莫及,难窥堂奥。

比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首《登幽州台歌》完全挣脱形式的枷锁,文意纵横恣肆。短短二十二个字,硬是将陈子昂孤傲茕立,慷慨悲凉的个人形象刻划入骨。前后一气贯穿,余音袅袅。非是有足够底蕴之才而不可为。

唐诗中还有许多风格迥异的写作手法。如李白的《蜀道难》,全篇运用丰富神奇的想象,极尽夸饰的神态描绘。佐以长短相间,韵脚互谐的句式,不断变换各种景象,心理等。将蜀道之险峻,人心的怵惶,表达得淋漓尽致。“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一句“冲波逆折”,白描出水势之激荡澎湃,更衬托了山之险奇。出,对句对仗互文运用娴熟,可堪称道。此篇佳作最为人倾羡的是它的气势,开篇连续三个拟声词凭空起势。而后又用一系列夸张手法,描写景物之奇幻,人物内心之敬畏。前后大开大阖,结构严谨。行文若天马行空,奔涌连绵。诗人将想象,景态,典故融于一体。寄景抒情,附情于景,天人合一,自由浪漫,色彩瑰丽雄放,实神来之作也。

盛唐涌现了无数的诗歌魁首,除却浪漫派,现实派,还有许多田园派诗人,他们寄情山水,过着旁人看来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生活。其中以王维为代表。有人评价他的诗如画,画如诗,诗里有画,画中藏诗。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艺造诣,尤其是语言拿捏精准。读他的`诗有如江臯拾翠,洛浦探珠。以《过香积寺》为例:“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其中,首联和颔联描写初探香积寺的迷蒙。此处“钟”用为动词。意为敲钟。颈联的描写是此诗的脊梁,也是最闪光之处。其中,出句的“咽”字和对句的“冷”字尤其精妙洗炼。一动一静更是声色俱备。一幅幽深宁谧的画面呼之欲出。尾联的对句用了一个佛门弟子制服毒龙的典故。将香积寺的威严法度融于想象之中,既自然收尾,又留有广阔的思维空间,言尽而意犹未尽。

说到唐诗,就不得不再说一个人物。此子“以一首孤篇横绝,竞为大家”。张若虚—一个因《春江花月夜》而名彪千秋的巨人。此作可谓鸿篇巨制,夺人心魄。首联“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直奔主题,落笔生花。江潮连海,月共潮生。夜幕下大海的壮阔浩渺,月光的明亮活泼,尽在尺幅之中。而后,诗人紧扣春,江,花,月,夜的主题,白描间杂揣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将读者自然引入思索之中,而无刀斧之痕。整篇文字空灵邈远,节奏悠扬婉转。将自然景色之盛美与壮阔描写得美轮美奂。难怪为后人倍加推赏。

当然,以上所列举的只是冰山一角。唐诗中的诸多曼妙雅典囿于我的文力,都还没真正窥见。那些谱满优美音律的乐章,需要你细细研读,而后方能领悟其中之精髓。

对唐诗美感的理解

但凡是现于笔下的东西,都少不了内容和手法。至于唐诗的美,也要从这两个地方入手。

内容是种子,或是树干,它是诗所以为诗,以及支撑唐诗本身的活的灵魂。而手法是枝叶。有了它,无论时间、地点如何变换,也能感受诗篇的千种风采。古体诗歌发展到唐朝,不论是内容还是手法,都得到了登峰造极的诠释。

事变了,人换了,可很多心情是轮回的。现代人也会有乡愁,你也可以望着一轮月华,发出团圆的祈盼;现代人也会有离愁,你也可以牵起一枝柳条道尽不舍之意;现代人也会不得志,你也可以仰天大笑夺门而出,用五花马、千金裘,换得一醉,醉出古今不变的情愫;现代人也会感慨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你也可以静下心来,解读去年的桃花应和着今年的东风;现代人也会有闲愁,你也可以恨一恨海棠无香、鲫鱼刺多什么的。

如果,你读懂了唐诗,是透过了纷繁的手法读懂了它的内容。更进一步,你在生活中找到了与盛唐余音共鸣的心绪,那是唐诗本身可爱的生命力。无论用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在那个情境里,你跟作者是一心的。

先从唐诗的内容入手,它是种子和树干,因为不繁复,也最容易解释其中的美感。记得小时候背的第一首唐诗是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当时只觉得好背,朗朗上口,后来才悟出作者的心绪是怎样一番起承转折。有一点纠结,还有一点希望和失望转换的.可爱。

对于这首诗,我们可以设置这样一个情景:我不远万里去深山拜访高人。山很高,路很难走,走到半山腰,已日过当午。我汗流浃背之际,想找一颗松树乘凉,走到树下,心下略感宽慰。忽遇一位眉清目秀的小道士,束冠拂尘,青衣白袍。我赶紧躬身一揖,便开口打听那位隐者的居所。小道士说:“先生抬爱,那正是家师。”真是不虚此行,“此间甚好,那你师父现在何处?”“他采药去了”我心中不禁一凉。“可师傅就在这座山上”“啊!是么!甚好!甚好!”“可山中云雾缭绕,我也寻不着他。”“……”

一首普通的五言绝句,却有这样不普通的心绪起伏。这实在值得我们细细品读。内容真切、贴近生活,这继承了先秦《诗经》和《汉乐府》的遗风。具体的人生百态,是作者最真实的心情。

唐诗的内容是唐诗美感的灵魂,而唐诗的手法,却让人们感受到了它美在何处。就像通过一片叶子,来分析树的本身。

唐诗最突出的特征是对仗工整、炼字传神。杜甫的《蜀相》,一句“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其中“映阶碧草”对“隔叶黄鹂”,“自”对“空”,“春色”对“好音”。真是对出了蜀相祠堂外的自然春色,也对出了作者壮志难酬的心迹,一个“自”一个“空”的铺设,我们不得不为后文“出师未捷身先死”而动容。全诗不算华丽,作者炼字却是下了一番功夫。作者之沉郁,树立了另一种奇峰。他给了后人品不完的韵味。他的对仗和炼字也给全诗注入了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唐诗除了对仗,炼字之美,还有它的音律美。对仗,炼字赋予了唐诗的节奏,有了节奏,音律现于它的平仄声调起伏,还有押韵。一、二声是平声,三、四声是仄声。唐诗讲究仄起平收。即第一联最后一个字是三声或四声收尾,第二联的用一声或二声收尾。这样显得开头有张力,后边又收的余韵悠长。这种对美感的认识,是唐诗作者的智慧,也是唐诗千古传唱的原因之一。比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尽,四声,流二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目,四声,楼二声。这样的韵律,真正的使唐诗达到言有尽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至于押韵,是押韵脚。声母不同,韵母相同,自有一番变与不变的美感,也形成了唐诗前后呼应的气势。韵脚常常压在首联、颔联,尾联之间,也就是第一句,第二句,第四句。比如“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苔”“栽”“来”演绎出一韵千古的诗篇。

唐诗美感的灵魂在它的意境,而意境离不开意象的有机组合。唐诗的意象有:眼前的实景,也有胸中描绘的虚景;有现实的直观描摹,也有脑海里壮美的蓝图;有最细微的体察,也有见微知著的恢弘篇章;唐诗是自由的,你可以从破晓读到黄昏,也可以从日暮西沉读到繁星点点;有市井风貌,也有庭院深深的明媚。所有关于盛唐的景象,所有关于唐人向上的风骨都能通过唐诗很好的还原出来。不只有唐三彩,女子胡服戎装的的画像,还有那一首首唐朝的诗篇。

说道意象之美组合之妙,我推崇李商隐。他的诗含蓄、温婉,明快、自然。虚与实,动与静,而今与往昔,都很好的结合在一起,他的典故在诗中也用的极好。最喜欢他的《锦瑟》,至于你读出了什么,就见仁见智了。比如:“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用典)。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奈何积累的不多,也只能分析唐诗美感的一角。豪华落尽,是一语天成万古新。恍惚间你捕捉到了作者的心绪,那一叶唐诗的扁舟,会载着你觅到那千古不变的绝响。

含夏字的唐诗佳句及赏析

含夏字的唐诗佳句: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忸村》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多病所须惟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赏析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在几个月之前,诗人经过四年的流亡生活,从同州经由绵州,来到了这不曾遭到战乱骚扰的、暂时还保持安静的西南富庶之乡成都郊外浣花溪畔。他依靠亲友故旧的资助而辛苦经营的`草堂已经初具规模;饱经离乡背井的苦楚、备尝颠沛流离的艰虞的诗人,终于获得了一个暂时安居的栖身之所。时值初夏,浣花溪畔,江流曲折,水木清华,一派恬静幽雅的田园景象。诗人拈来《忸村》诗题,放笔咏怀,愉悦之情是可以想见的。

本诗首联第二句“事事幽”三字,是全诗关紧的话,提挈一篇旨意。中间四句,紧紧贴住“事事幽”,一路叙下。梁间燕子,时来时去,自由而自在;江上白鸥,忽远忽近,相伴而相随。从诗人眼里看来,燕子也罢,鸥鸟也罢,都有一种忘机不疑、乐群适性的意趣。物情如此幽静,人事的幽趣尤其使诗人惬心快意: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亲;稚子敲针做钓钩的天真无邪,弥觉可爱。棋局最宜消夏,清江正好垂钓,村居乐事,件件如意。经历长期离乱之后,重新获得家室儿女之乐,诗人怎么不感到欣喜和满足呢?结句“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虽然表面上是喜幸之词,而骨子里正包藏着不少悲苦之情。曰“但有”,就不能保证必有;曰“更何求”,正说明已有所求。杜甫确实没有忘记,自己眼前优游闲适的生活,是建筑在“故人供禄米”的基础之上的。这是一个十分敏感的压痛点。一旦分禄赐米发生了问题,一切就都谈不到了。所以,我们无妨说,这结末两句,与其说是幸词,倒毋宁说是苦情。艰窭贫困、依人为活的一代诗宗,在暂得栖息,杜甫能安居的同时,便吐露这样悲酸的话语,实在是对封建统治阶级摧残人才的强烈控诉。中联四句,从物态人情方面,写足了江村幽事,然后,在结句上,用“此外更何求”一句,关合“事事幽”,收足了一篇主题,最为简净,最为稳当。

诗的前半写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令人赏心悦目,人在自然中感到自由、亲切、融洽。颈联写洋溢着欢乐、生气勃勃的家庭生活情景,深涵着诗人对天伦之乐的欣慰和珍惜。末两句写不求仕宦的平淡心境。这是杜甫诗中难得多见的轻松愉快之作。清代黄生《杜诗说》谓之“杜律不难于老健,而难于轻松。此诗见潇洒流逸之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