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楼导游词讲解

各位游客:大家好!

【望海楼入口】欢迎各位来到泰州凤城河风景区参观游览,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是凤城河风景区的一部分——望海楼景区门前。首先我们看到在大门的正中有这样一块匾额,上面写着“江左胜境”四个大字,这是由著名的大书法家沙孟海所书。这四个大字道出了整个景区的气势。江左指的是泰州的地理位置,长江自西向东流向,泰州处于长江的北岸,所以称为江左。两侧的匾额上分别还有四个古朴典雅的大字为“汉唐古郡、淮海名区”,是由当代草圣林散之来泰州时挥毫留下的墨宝,凸显了泰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在两侧的这副楹联“胜势壮东南遥望云霞出海曙,名园环左右喜迎梅柳渡江春”是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言恭达所书。由此也可以感受到我们整个景区的历史人文气息。下面请各位随我一起进园参观,感受一下我们景区的历史文化。

【泰州概况】望海楼景区占地7.4公顷,进入景区,首先映入大家眼帘的就是望海楼景区的核心景观----望海楼,在望海楼的西侧有文会堂,东侧有州城遗址、古城池地雕广场、碑苑等等,接下来我们一一参观。我们第一个要去参观的就是东侧的碑苑景块。在参观之前我先简单的介绍一下泰州,泰州地处于江苏中部,长江北岸,是江苏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了。在刚开始的时候这里并不叫泰州,因为地处大海一滨,是东方之洲,太阳升起的地方,所以古称“海阳”,初汉的时候开始设县,当时的泰州地处海边一处高地,所以称为“海陵县”,这个“陵”就是高地的意思,东晋时设郡,叫做“海陵郡”,到南唐的时候始为州治,先民企盼“龙凤呈祥、国泰民安”,于是就取“泰”字来命名,命名为“泰州”,一直沿用至今。刚才我们在入口处看到的匾额“汉唐古郡、淮海名区”是当代草圣林散之所留下的墨宝,其实历史上这八个大字不是仅仅说泰州的,说的是“四陵”,哪四陵呢?泰州是海陵,扬州是广陵,常州是兰陵,南京是金陵。当年林散之来泰,觉得这座城市充满了历史人文气息,所以特意留下这八个大字。

【碑苑】前面我们看到这一个景块就是碑苑,从外围上看是一片竹林,其实在竹林的深处隐藏着20块形状大小材质各异的石碑,展示了20首古往今来文人歌咏我们泰州的诗词。从内容上来说,涵盖了从晋朝到当代的一些名作,历代描绘泰州的诗词,其中不乏有左思、王维、陆游、郑板桥等一些大诗人。从书法上来说,有2件是采用的原件,分别是当代赵朴初老先生的一首《踏莎行》和明代储罐的一首《自柴墟归海陵》,而另外18首分别是由分布在全国各地的18位知名的泰州籍书法家所写,这其中有许多国内顶尖的书法家,包括中国书协理事王东龄等。书法形式也有篆、隶、草、楷、行几种字体,现在我们就一起穿过碑苑,通过古人的诗词来了解一下泰州。

进入碑苑,我们首先看到的是赵朴初老先生的一首《踏莎行》,赵朴初是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这首《踏莎行》是赵老在1993年看过梅兰芳史料陈列馆后为泰州题写的。“州建南唐,文昌北宋”讲的是泰州南唐建州,在北宋期间文风大盛。“名城名宦交相重”说的是泰州历代“名宦”很多,仅北宋就出了五位宰相。晏殊、范仲淹的名句很多,于是赵老就信手拈来,联词成句:“月华如练旧亭台,清词范晏人争诵”。下阙“朗润明珠,翩仙彩凤”赵老是继续用典故,写的是一代京剧大师梅兰芳,讲梅兰芳清润歌喉。梅兰芳是“四大名旦”之首,他也是第一位将中国的京剧传到国外并获得国际盛誉的戏曲表演艺术家,受到万人的敬仰。“重光殿宇古招提”是说千年名刹光孝寺。光孝寺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赵老当日泰州之行,目的之一就是推动光孝寺的修复。最后一句“放翁大笔今堪用”写的是大诗人陆游,陆游曾为光孝寺题写碑文。所以赵老借放翁语表达法炬复燃的信心。

第二块石刻上的诗词《海陵》是宋代刘攽所写,作者刘攽是宋仁宗庆历年间的进士,曾任过泰州通判。书者是刘灿铭,值得一提的是,在我们碑苑里一共有三位书法博士,刘灿铭就是其中一位,现为中国美院书法博士,南航艺术学院院长、教授,中国书协会员。

第三块石刻上的这首是清代孔尚任在泰州编写桃花扇时创作的《宗定九自广陵来访,同黄仙裳、交三、秦孟妮即席分赋》,题目中提到的黄仙裳也是孔尚任后来写进《桃花扇》里的主要人物。我们河对岸的桃园就是为了纪念孔尚任的。书者是泰州书画院的老院长俞振林,因为他是学国画出生,而后才转攻书法的,所以他的书法也是自创一派,有点像汉隶的转型,也有点像写经文的字体。

第四块石刻上的《五月泰山岳祠闻杜鹃》是清代邓汉仪所写,泰山岳祠指的是城西泰山公园的岳王庙,是为了纪念岳飞而建的。岳飞是南宋时期的民族英雄,他一生转战大江南北,曾经在泰州抗过金兵,屡打胜仗,所以在泰州民间流传着很多关于岳飞打仗的故事。书者吴为山,是中国雕塑院的院长,书法主攻的是鲁迅体,等会我们到了文会堂可以看到他的雕塑作品。

第五块石刻上的是清代王士禛《冬日登海陵德香阁》,作者王士禛是清初诗坛的领袖人物,他在当时声望很高,康熙帝曾经征集他的诗,得到300首,名为《御览集》。王士禛喜好交游,遇佳山胜水,名刹古迹,必登临赋诗。这首诗是他当年来泰州郊游的时候所写的。书者是顾庆生,现为中国书协会员,山东省书协理事。

第六块石刻上的是宋朝吕夷简的《西溪牡丹》,吕夷简曾担任泰泰州西溪盐监,西溪是一个产盐重镇,在当时,西溪人酷爱种植天下名花牡丹,吕夷简见此,也移植了牡丹一株,每当春暖花开的时候能开上数百朵花,为海滨一大盛事。这首诗由省书协副主席阙长山所书,阙长山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协会员,现为常州书协主席,常州书画院院长。

第七块石刻上的这首是宋朝文天祥的《泰州》,诗中“天目”指的是天目山,位于姜堰市境内,“长淮”,即是长江和淮河,指江淮大地。这首诗说的是当时文天祥被囚禁在他乡,在南宋的地域之外漂泊,生活颠沛流离!后来辗转在江淮大地,只看见大海茫茫,无边无际。书者为朱天曙,也是一位书法博士,现在在清华大学艺术学博士后流动站。

第八块石刻上的是清代蒋春霖的《满庭芳》,作者蒋春霖曾经为避兵乱流落泰州溱潼。书者张舜德曾为泰州市书协副主席,其作品曾多次选入国内各大碑林中。

第九块石刻上的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祜的《题海陵监李瑞公后庭十韵》,“古城连废池,规划自初心”,从这首诗里可以感受当年这一片海滨之地的变化,唐代安史之乱后,国家经济中心东移,泰州淮南大盐场步入快速成长的阶段,带动了泰州的繁荣,泰州这一带开始在荒凉中见到建设,风景也显得丰富,红亭、绿柳、小桥、深院,有了初步的繁荣的景象。书者周积寅,被称为国内“板桥体”第一人。“板桥体”融合正楷、隶书,掺和了行、草的笔法,形成独特的“六分半书”,显得潇洒新颖,览之无尽。

第十块石刻上的这首是唐代诗人王维的《送从弟惟祥宰海陵》,“浮于淮泗,浩然天波。海潮喷于乾坤,江城入于泱漭。”说明这里江海交会,气势磅礴,也反映了海陵在诗人心中的美好印象。这首诗由北京美协副主席傅家宝所书。

第十一块石刻上的这一首是清代郑燮的《渔家》,郑燮,号板桥,泰州兴化人,是“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也是以诗、书、画“三绝”闻名于世的书画家、文学家。这首诗所描写的就是他的家乡兴化,泰州里下河这一带的渔民生活情景。诗中“卖得鲜鱼百二钱,籴粮炊饭放归船。”说明了以前我们里下河地区的老百姓大多都是靠水打渔为生。“拔来湿苇烧难着,晒在垂杨古岸边”流露出了乡间打渔虽辛苦,但是别有一番野趣。书者陈仲明是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他跟我们景区也有很多的合作,刚才看到的“碑苑”两个字就是由他所写的。

第十二块石刻上的这首《池上二小桥》的作者是曾致尧,曾致尧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的祖父,在北宋期间曾任泰州知州。为官期间,减免民间苛捐杂税,体察百姓疾苦,所到之处,都颇有政声。在北宋泰州政治社会安定,所以在那期间建了许多景致。诗里的`二小桥,原来是在州署内藕花洲的两侧,藕花洲现已恢复在对岸桃园里,很可惜的是两座桥已经不存在了。

第十三块石刻上的这首是清代陈维崧的《相见欢 初夏行舟》。书者为陆越子,现为中国美协会员,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硕导,他最擅长的是国画。

第十四块石刻上的这首《西溪书事》由范仲淹所写,北宋时期,泰州盐业生产相当发达,年产居淮南之首,而当时的西溪是产盐重镇。当年范仲淹就是在泰州西溪担任盐监,后来官至宰相。书者戴琪是泰州书画院院长,所擅长的是草书。

第十五块石刻上的这首《凤池笔颖》是明代凌儒所写,题目凤池笔颖说的就是海陵泰州的古景,当时的凤池即学宫泮池,遗址在国泰宾馆东侧,而近旁有南山寺塔,高插云间,每当夕阳西下,塔影落泮池内,宛如一支大笔,成为一处美景。虽然现在都已成陈迹,但看看现在的凤城河里,倒影了一个又一个塔影,楼影,桥影,凤池笔颖不是消失,而是更甚从前。书者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黄明,他也是整个碑苑最为年轻的书法家。

第十六块石刻上的是清代周亮工的《海陵舟中》,书者为周志高,现为《中国书法》杂志的主编,中国书协常务理事。

第十七块石刻上的这一首是清朝胡海平的《光孝寺》,泰州的佛教历史源远流长,最为有名的就属光孝寺了,它建于东晋义熙年间,距今已有近1700年的历史。可以说泰州是名僧的摇篮,这里的佛学院——光孝寺向世界各地输送了大批的佛教人才,全世界有名僧1050位,其中有68位都是从我们泰州光孝寺走出去的,将来我们还会建世界佛教名僧博物馆,向大家展示泰州的佛教文化。

第十八块石刻上的这首《对食戏作》,这是陆游晚年时所写。陆游的祖父陆佃在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曾任泰州知州,陆游在童年时代曾经跟随祖父在泰州生活过一段时期。这诗中“香粳炊熟泰州红”,是赞誉泰州香粳米的名句。“泰州红”是当时泰州的特产,有一种野稻的野香。

第十九块石刻上的这首是明代储瓘的《自柴墟归海陵》,采用的是储瓘的原件。原稿现存于泰州博物馆。储瓘,号柴墟先生,是明代泰州人。“柴墟”是泰州高港区的古称,当时从高港来海陵是扬帆而来,现在这一段引江河已经没有客船,主要用于运输。据《明史》记载,储瓘5岁就有读书过目不忘之本领,9岁就能写文章,人称“神童”,是明代泰州大才子。他27岁中解元、28岁中会元、又连中殿试二甲头名,官至吏部侍郎。

第二十块石刻上的这首《丽见海陵》,作者左思是西晋时著名文学家,诗里面说“海陵之仓,红粟流愆”,是说泰州是一个鱼米之乡,粮产相当的丰富,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曾经在《讨武曌檄》文里提到“海陵红粟,仓储之积靡穷”,说的也是泰州这一带粮产丰富,仓储积累。书者为中国书协理事王冬龄,他被大多数人称为是当代活着的“草圣”。

【古城池地雕图】好了,刚刚通过了古人的诗词我们稍微了解了一下泰州,下面请随我去下一个景块古城池地雕广场,更加直观的了解一下我们泰州的古城池。前面我们看到的这一片广场正中就是古城池地雕。这块铜铸地雕长10米,宽10米,占地整整100㎡。这是《道光·泰州志》里面的一幅泰州城池图,反映了当时泰州城的一些主要分布,现在我们走上去仔细看看,边上有个坡度,各位注意脚下安全。

首先,我们从这幅图中大体可以看出泰州城池的形状。古城泰州从高空俯瞰就像是一只展翅腾飞的凤凰,所以泰州也称“中华凤城”。头在南边的济川桥,而尾巴远在北边赵公桥,中间一大片就是凤凰的身体,而西山寺的木塔则是凤胆。城东西两侧各有一处凤凰墩,正好像凤凰腾飞的一双翅膀,这里也是古泰州城地势的最高点,东侧的凤凰墩就在我们对面的桃园景区里。这幅地雕图上最外面一圈波浪形的图案表示的就是现在您身旁看到的这条凤城河,它是古城泰州的护城河,距今已有780多年的历史,护城河是中国冷兵器时代城市的传统防御设施,也是第一道防御措施,它又叫做“城壕”,既可以阻滞敌人进攻,甚至还可以利用有利地形把敌人趁机歼灭。第二道防御体系是城墙,将整个城区包围其中。(引导)我们所在的位置就在这里——望海楼,位于老城东南拐角处。对岸的桃园景区虽然与望海楼景区只有一河之隔,但是在旧时来说已经属城外了。

在整幅地雕图上您一眼望去,可以发现泰州有“两多”——桥多、庙多。泰州四面都没有山,到处都是水,水多必然桥多,新中国成立之初,经统计,泰州有大大小小的桥梁185座,最老的始建于唐宋。这些历尽沧桑的老桥,有的现在虽已消逝,但桥名和传说故事却流传至今。像隐龙桥,齑汤桥现都被恢复在对岸的桃园景区内。在泰州的这些桥中以税务桥最为有名,它是我国唯一以税务命名的桥,见证了当时泰州的盐税文化。泰州因为盐业发达,所以在城内也可以找到许多盐商修建的园林,其中包括日涉园。但城内分布最多、最广的还是泰州的寺庙。都说“穷吵架,富烧香”,因此宋朝也是泰州佛教文化的兴盛时期。除东山、南山、西山、北山、光孝、雨声、永宁、觉正、净因九大丛林之外,其他众多僧寺、尼庵不下于百十座。这里面又以光孝寺为最,距今已有近1700年的历史了。刚刚我们在碑苑也看到了描写光孝寺的诗词。

除了这“两多”之外,您还能找到满城林林总总的店铺,也可窥见当时泰州城商贾云集的繁荣景象。现在泰州的市中心就是在西坝这个位置。而在这里看到的“栖贤庵”就是现在我们大浦小学的原址,也是胡锦涛曾经上小学的地方。(引导)地雕图上写着“胡公祠”的地方则是胡锦涛读高中的地方——省泰中,而这里的“胡公”指的并不是胡锦涛,而是安定先生胡瑗,他是北宋著名的教育家,这里是他曾经讲学的地方,地雕图上这棵银杏树就是当年胡瑗创安定书院时亲手种下的,如今已是千年银杏,这棵银杏雌雄共体、枝繁叶茂。

好了,看过泰州古城,我们从这里下去,注意脚下的安全。

【州城遗址】各位请随我这边走,刚刚我们在地雕图上也看到泰州是一个四方城,最外面一圈是护城河,将城墙包围其中,前面我们看到的这一片就是州城遗址,是泰州仅存的一段老城墙了。它位于东城河的南岸,因为这里已经到了老城东南拐角处,所以呈“靴形”走向。泰州州城经历了宋、元、明、清几个朝代,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通令,沿海各县拆城,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武器的先进,城墙已经失去了它的防御作用,反而会成为敌人占据的一个有利地形。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至次年8月州城全部被拆除。现在仅存的这段遗址在1986年6月被列为泰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仰望中的望海楼高大、壮美,线条流畅,外观三层回廊,显得古朴、高雅,顶层匾额“领江淮雄风”是由彭冲所题书的。彭冲解放前曾任泰州的第一任县委书记,建国后任江苏省委书记处书记。

【文会堂】在参观望海楼之前,我们先去看看位于望海楼西侧的文会堂,这两处景致都是宋氏结构,其实我们整个望海楼景区主要体现的就是我们泰州悠久的历史,特别是泰州宋城的辉煌,大大小小的景块基本上都体现了泰州的宋文化,有始建于盛宋之初的望海楼、宋城古涵、文会堂等等。为什么泰州在宋朝会涌现这么多的人文景观呢?

因为在宋朝的时候,泰州无论从经济或文化上来说都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唐代安史之乱以后,国家的经济中心东移,吴越地区人口逐渐繁密起来。当时泰州州治范围较广,一直管到海边,管着东南沿海11个盐场。运盐的船无论是入运河还是入长江,泰州都是必经之路,所以历史上泰州盐税十分丰富,从唐朝开始泰州就成为当时全国十大盐税征集地之一,到两宋期间,全宋的赋源,泰州盐税曾占据天下之半。可想而知,泰州的经济到达了一个鼎盛时期。经济的繁荣,必然带来了文化事业的兴盛。在这期间,涌现了一大批名流。名倾北宋的五位宰相晏殊、范仲淹、韩琦、富弼、吕夷简都曾在泰州任过职,或从业或主政。天圣元年,范仲淹任泰州西溪盐监,而滕子京任泰州海陵从事,两人在泰州经常与一些文人交游,滕子京为人洒脱好友,于是就取“以文会友”之意,在州署建了文会堂,用作唱和。范仲淹还特地为此赋诗《书海陵滕从事文会堂》赋,在诗中范仲淹提出了“君子不独乐”这一观点。当年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并且重修岳阳楼时,范仲淹曾应邀写了《岳阳楼记》,篇中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千古名句。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鼎鼎大名的范、滕二人,其实早在这之前23年就已经在文会堂结有诗缘了。由此可以看出,范仲淹一生“先忧后乐”的观点,其实始于泰州。文会堂也将作为国内另一个研究范仲淹的基地。

各位这边请,前面我们穿过一片竹海,就能到达文会堂。在穿过竹海之前我们不妨先停下脚步,看看面前的这两颗树,一颗黄连木、一颗朴树,造型非常特别,它们势同连理,相依相承,因此被叫做百年连理树,也是滕子京和范仲淹在泰州相识的精神连理。“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连理枝可能都见过,连理树您见过吗?在北京颐和园有着一颗象征爱情的连理树,而我们这棵连理树象征的是友情,同样也是游人见证友情和护佑亲情的“许愿树”。从树下走过,您就可以为您和您的家人许下美好的心愿。

望海楼教堂导游词

著名的望海楼留下太多的故事,也记载着太多名垂千史的成功人物,就让我们跟着导游一起认识下这里吧。

望海楼教堂导游词

【望海楼入口】

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是凤城河风景区的一部分--望海楼景区门前,首先我们看到在大门的正中有这样一块匾额,上面写着"江左胜境"四个大字,这是由著名的大书法家沙孟海所书,这四个大字道出了整个景区的气势,江左指的是泰州的地理位置,长江自西向东流向,泰州处于长江的北岸,所以称为江左。两侧的匾额上分别还有四个古朴典雅的大字为"汉唐古郡、淮海名区",是由当代草圣林散之来泰州时挥毫留下的墨宝,凸显了泰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在两侧的这副楹联"胜势壮东南遥望云霞出海曙,名园环左右喜迎梅柳渡江春"是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言恭达所书。由此也可以感受到我们整个景区的历史人文气息。

【泰州概况】

望海楼景区占地7.4公顷,进入景区,首先映入大家眼帘的就是望海楼景区的核心景观----望海楼,在望海楼的西侧有文会堂,东侧有州城遗址、古城池地雕广场、碑苑等等,接下来我们一一参观我们第一个要去参观的就是东侧的碑苑景块。在参观之前我先简单的介绍一下泰州,泰州地处于江苏中部,长江北岸,是江苏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了,在刚开始的时候这里并不叫泰州,因为地处大海一滨,是东方之洲,太阳升起的地方,所以古称"海阳",初汉的时候开始设县,当时的泰州地处海边一处高地,所以称为"海陵县",这个"陵"就是高地的意思,东晋时设郡,叫做"海陵郡",到南唐的时候始为州治,先民企盼"龙凤呈祥、国泰民安",于是就取"泰"字来命名,命名为"泰州",一直沿用至今。

刚才我们在入口处看到的匾额"汉唐古郡、淮海名区"是当代草圣林散之所留下的墨宝,其实历史上这八个大字不是仅仅说泰州的,说的是"四陵",哪四陵呢?泰州是海陵,扬州是广陵,常州是兰陵,南京是金陵。

当年林散之来泰,觉得这座城市充满了历史人文气息,所以特意留下这八个大字。

【碑苑】

前面我们看到这一个景块就是碑苑,从外围上看是一片竹林,其实在竹林的深处隐藏着20块形状大小材质各异的石碑,展示了20首古往今来文人歌咏我们泰州的诗词

从内容上来说,涵盖了从晋朝到当代的一些名作,历代描绘泰州的诗词,其中不乏有左思、王维、陆游、郑板桥等一些大诗人。

从书法上来说,有2件是采用的原件,分别是当代赵朴初老先生的一首《踏莎行》和明代储罐的一首《自柴墟归海陵》,而另外18首分别是由分布在全国各地的18位知名的泰州籍书法家所写,这其中有许多国内顶尖的书法家,包括中国书协理事王东龄等。

书法形式也有篆、隶、草、楷、行几种字体,现在我们就一起穿过碑苑,通过古人的诗词来了解一下泰州。

进入碑苑,我们首先看到的是赵朴初老先生的一首《踏莎行》,赵朴初是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

这首《踏莎行》是赵老在1993年看过梅兰芳史料陈列馆后为泰州题写的。

"州建南唐,文昌北宋"讲的是泰州南唐建州,在北宋期间文风大盛"名城名宦交相重"说的是泰州历代"名宦"很多,仅北宋就出了五位宰相。晏殊、范仲淹的名句很多,于是赵老就信手拈来,联词成句:"月华如练旧亭台,清词范晏人争诵",下阙"朗润明珠,翩仙彩凤"赵老是继续用典故,写的是一代京剧大师梅兰芳,讲梅兰芳清润歌喉。梅兰芳是"四大名旦"之首,他也是第一位将中国的京剧传到国外并获得国际盛誉的戏曲表演艺术家,受到万人的敬仰"重光殿宇古招提"是说千年名刹光孝寺。

光孝寺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赵老当日泰州之行,目的之一就是推动光孝寺的修复。最后一句"放翁大笔今堪用"写的是大诗人陆游,陆游曾为光孝寺题写碑文,所以赵老借放翁语表达法炬复燃的信心。

第二块石刻上的诗词《海陵》是宋代刘攽所写,作者刘攽是宋仁宗庆历年间的进士,曾任过泰州通判。

书者是刘灿铭,值得一提的是,在我们碑苑里一共有三位书法博士,刘灿铭就是其中一位,现为中国美院书法博士,南航艺术学院院长、教授,中国书协会员。

第三块石刻上的这首是清代孔尚任在泰州编写桃花扇时创作的《宗定九自广陵来访,同黄仙裳、交三、秦孟妮即席分赋》,题目中提到的黄仙裳也是孔尚任后来写进《桃花扇》里的主要人物。我们河对岸的桃园就是为了纪念孔尚任的。书者是泰州书画院的老院长俞振林,因为他是学国画出生,而后才转攻书法的,所以他的书法也是自创一派,有点像汉隶的转型,也有点像写经文的字体。第四块石刻上的《五月泰山岳祠闻杜鹃》是清代邓汉仪所写,泰山岳祠指的是城西泰山公园的岳王庙,是为了纪念岳飞而建的。

岳飞是南宋时期的民族英雄,他一生转战大江南北,曾经在泰州抗过金兵,屡打胜仗,所以在泰州民间流传着很多关于岳飞打仗的故事。

书者吴为山,是中国雕塑院的院长,书法主攻的是鲁迅体,等会我们到了文会堂可以看到他的雕塑作品。

第五块石刻上的是清代王士禛《冬日登海陵德香阁》,作者王士禛是清初诗坛的领袖人物,他在当时声望很高。

康熙帝曾经征集他的诗,得到300首,名为《御览集》。

王士禛喜好交游,遇佳山胜水,名刹古迹,必登临赋诗。

这首诗是他当年来泰州郊游的时候所写的。

书者是顾庆生,现为中国书协会员,山东省书协理事。

第六块石刻上的是宋朝吕夷简的《西溪牡丹》,吕夷简曾担任泰泰州西溪盐监,西溪是一个产盐重镇,在当时,西溪人酷爱种植天下名花牡丹,吕夷简见此,也移植了牡丹一株,每当春暖花开的时候能开上数百朵花,为海滨一大盛事。

这首诗由省书协副主席阙长山所书,阙长山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协会员,现为常州书协主席,常州书画院院长。

第七块石刻上的这首是宋朝文天祥的《泰州》,诗中"天目"指的是天目山,位于姜堰市境内,"长淮",即是长江和淮河,指江淮大地。

这首诗说的是当时文天祥被囚禁在他乡,在南宋的地域之外漂泊,生活颠沛流离!后来辗转在江淮大地,只看见大海茫茫,无边无际。

书者为朱天曙,也是一位书法博士,现在在清华大学艺术学博士后流动站。

第八块石刻上的是清代蒋春霖的《满庭芳》,作者蒋春霖曾经为避兵乱流落泰州溱潼。

书者张舜德曾为泰州市书协副主席,其作品曾多次选入国内各大碑林中。

第九块石刻上的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祜的《题海陵监李瑞公后庭十韵》,"古城连废池,规划自初心",从这首诗里可以感受当年这一片海滨之地的变化,唐代安史之乱后,国家经济中心东移,泰州淮南大盐场步入快速成长的阶段,带动了泰州的繁荣,泰州这一带开始在荒凉中见到建设,风景也显得丰富,红亭、绿柳、小桥、深院,有了初步的繁荣的景象。

书者周积寅,被称为国内"板桥体"第一人。

"板桥体"融合正楷、隶书,掺和了行、草的笔法,形成独特的"六分半书",显得潇洒新颖,览之无尽。

第十块石刻上的这首是唐代诗人王维的《送从弟惟祥宰海陵》,"浮于淮泗,浩然天波。

海chaopen于乾坤,江城入于泱漭"说明这里江海交会,气势磅礴,也反映了海陵在诗人心中的美好印象,这首诗由北京美协副主席傅家宝所书。

第十一块石刻上的这一首是清代郑燮的《渔家》,郑燮,号板桥,泰州兴化人,是"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也是以诗、书、画"三绝"闻名于世的书画家、文学家。

这首诗所描写的就是他的家乡兴化,泰州里下河这一带的渔民生活情景,诗中"卖得鲜鱼百二钱,籴粮炊饭放归船"说明了以前我们里下河地区的老百姓大多都是靠水打渔为生"拔来湿苇烧难着,晒在垂杨古岸边"流露出了乡间打渔虽辛苦,但是别有一番野趣。

书者陈仲明是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他跟我们景区也有很多的合作,刚才看到的"碑苑"两个字就是由他所写的。

第十二块石刻上的这首《池上二小桥》的作者是曾致尧,曾致尧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的祖父,在北宋期间曾任泰州知州。

为官期间,减免民间苛捐杂税,体察百姓疾苦,所到之处,都颇有政声。

在北宋泰州政治社会安定,所以在那期间建了许多景致。

诗里的二小桥,原来是在州署内藕花洲的两侧,藕花洲现已恢复在对岸桃园里,很可惜的是两座桥已经不存在了。

第十三块石刻上的这首是清代陈维崧的《相见欢 初夏行舟》。

书者为陆越子,现为中国美协会员,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硕导,他最擅长的是国画。

第十四块石刻上的这首《西溪书事》由范仲淹所写,北宋时期,泰州盐业生产相当发达,年产居淮南之首,而当时的西溪是产盐重镇。

当年范仲淹就是在泰州西溪担任盐监,后来官至宰相。

书者戴琪是泰州书画院院长,所擅长的是草书。

第十五块石刻上的这首《凤池笔颖》是明代凌儒所写,题目凤池笔颖说的就是海陵泰州的古景,当时的凤池即学宫泮池,遗址在国泰宾馆东侧,而近旁有南山寺塔,高插云间,每当夕阳西下,塔影落泮池内,宛如一支大笔,成为一处美景。

虽然现在都已成陈迹,但看看现在的凤城河里,倒影了一个又一个塔影,楼影,桥影,凤池笔颖不是消失,而是更甚从前。

书者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黄明,他也是整个碑苑最为年轻的书法家。

第十六块石刻上的是清代周亮工的《海陵舟中》,书者为周志高,现为《中国书法》杂志的主编,中国书协常务理事。

第十七块石刻上的这一首是清朝胡海平的《光孝寺》,泰州的佛教历史源远流长,最为有名的就属光孝寺了,它建于东晋义熙年间,距今已有近1700年的历史。

可以说泰州是名僧的摇篮,这里的佛学院--光孝寺向世界各地输送了大批的佛教人才,全世界有名僧1050位,其中有68位都是从我们泰州光孝寺走出去的,将来我们还会建世界佛教名僧博物馆,向大家展示泰州的佛教文化。

第十八块石刻上的这首《对食戏作》,这是陆游晚年时所写。

陆游的祖父陆佃在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曾任泰州知州,陆游在童年时代曾经跟随祖父在泰州生活过一段时期。

这诗中"香粳炊熟泰州红",是赞誉泰州香粳米的名句。

"泰州红"是当时泰州的特产,有一种野稻的野香。

第十九块石刻上的这首是明代储瓘的《自柴墟归海陵》,采用的是储瓘的原件。

原稿现存于泰州博物馆。

储瓘,号柴墟先生,是明代泰州人。

"柴墟"是泰州高港区的古称,当时从高港来海陵是扬帆而来,现在这一段引江河已经没有客船,主要用于运输。

据《明史》记载,储瓘5岁就有读书过目不忘之本领,9岁就能写文章,人称"神童",是明代泰州大才子。

他27岁中解元、28岁中会元、又连中殿试二甲头名,官至吏部侍郎。

第二十块石刻上的这首《丽见海陵》,作者左思是西晋时著名文学家,诗里面说"海陵之仓,红粟流愆",是说泰州是一个鱼米之乡,粮产相当的丰富,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曾经在《讨武曌檄》文里提到"海陵红粟,仓储之积靡穷",说的也是泰州这一带粮产丰富,仓储积累。

书者为中国书协理事王冬龄,他被大多数人称为是当代活着的"草圣"。

【古城池地雕图】

好了,刚刚通过了古人的诗词我们稍微了解了一下泰州,下面请随我去下一个景块古城池地雕广场,更加直观的了解一下我们泰州的古城池

前面我们看到的这一片广场正中就是古城池地雕

这块铜铸地雕长10米,宽10米,占地整整100㎡

这是《道光·泰州志》里面的一幅泰州城池图,反映了当时泰州城的.一些主要分布,现在我们走上去仔细看看,边上有个坡度,各位注意脚下安全

首先,我们从这幅图中大体可以看出泰州城池的形状

古城泰州从高空俯瞰就像是一只展翅腾飞的凤凰,所以泰州也称"中华凤城"

头在南边的济川桥,而尾巴远在北边赵公桥,中间一大片就是凤凰的身体,而西山寺的木塔则是凤胆

城东西两侧各有一处凤凰墩,正好像凤凰腾飞的一双翅膀,这里也是古泰州城地势的最高点,东侧的凤凰墩就在我们对面的桃园景区里

这幅地雕图上最外面一圈波浪形的图案表示的就是现在您身旁看到的这条凤城河,它是古城泰州的护城河,距今已有780多年的历史,护城河是中国冷兵器时代城市的传统防御设施,也是第一道防御措施,它又叫做"城壕",既可以阻滞敌人进攻

甚至还可以利用有利地形把敌人趁机歼灭

第二道防御体系是城墙,将整个城区包围其中

(引导)我们所在的位置就在这里--望海楼,位于老城东南拐角处

对岸的桃园景区虽然与望海楼景区只有一河之隔,但是在旧时来说已经属城外了

在整幅地雕图上您一眼望去,可以发现泰州有"两多"--桥多、庙多

泰州四面都没有山,到处都是水,水多必然桥多,新中国成立之初,经统计,泰州有大大小小的桥梁185座,最老的始建于唐宋

这些历尽沧桑的老桥,有的现在虽已消逝,但桥名和传说故事却流传至今

像隐龙桥,齑汤桥现都被恢复在对岸的桃园景区内

在泰州的这些桥中以税务桥最为有名,它是我国唯一以税务命名的桥,见证了当时泰州的盐税文化

泰州因为盐业发达,所以在城内也可以找到许多盐商修建的园林,其中包括日涉园

但城内分布最多、最广的还是泰州的寺庙

都说"穷吵架,富烧香",因此宋朝也是泰州佛教文化的兴盛时期

除东山、南山、西山、北山、光孝、雨声、永宁、觉正、净因九大丛林之外,其他众多僧寺、尼庵不下于百十座

这里面又以光孝寺为最,距今已有近1700年的历史了

刚刚我们在碑苑也看到了描写光孝寺的诗词

除了这"两多"之外,您还能找到满城林林总总的店铺,也可窥见当时泰州城商贾云集的繁荣景象

现在泰州的市中心就是在西坝这个位置

而在这里看到的"栖贤庵"就是现在我们大浦小学的原址,也是胡曾经上小学的地方

(引导)地雕图上写着"胡公祠"的地方则是胡读高中的地方--省泰中,而这里的"胡公"指的并不是胡,而是安定先生胡瑗,他是北宋著名的教育家,这里是他曾经讲学的地方,地雕图上这棵银杏树就是当年胡瑗创安定书院时亲手种下的,如今已是千年银杏,这棵银杏雌雄共体、枝繁叶茂

好了,看过泰州古城,我们从这里下去,注意脚下的安全

【州城遗址】

各位请随我这边走,刚刚我们在地雕图上也看到泰州是一个四方城,最外面一圈是护城河,将城墙包围其中,前面我们看到的这一片就是州城遗址,是泰州仅存的一段老城墙了。

它位于东城河的南岸,因为这里已经到了老城东南拐角处,所以呈"靴形"走向。

泰州州城经历了宋、元、明、清几个朝代,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通令,沿海各县拆城,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武器的先进,城墙已经失去了它的防御作用,反而会成为敌人占据的一个有利地形。

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至次年8月州城全部被拆除。

现在仅存的这段遗址在1986年6月被列为泰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仰望中的望海楼高大、壮美,线条流畅,外观三层回廊,显得古朴、高雅,顶层匾额"领江淮雄风"是由彭冲所题书的。

彭冲解放前曾任泰州的第一任县委书记,建国后任江苏省委书记处书记。

【文会堂】

在参观望海楼之前,我们先去看看位于望海楼西侧的文会堂,这两处景致都是宋氏结构,其实我们整个望海楼景区主要体现的就是我们泰州悠久的历史,特别是泰州宋城的辉煌,大大小小的景块基本上都体现了泰州的宋文化,有始建于盛宋之初的望海楼、宋城古涵、文会堂等等。

为什么泰州在宋朝会涌现这么多的人文景观呢?

因为在宋朝的时候,泰州无论从经济或文化上来说都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

唐代安史之乱以后,国家的经济中心东移,吴越地区人口逐渐繁密起来。

当时泰州州治范围较广,一直管到海边,管着东南沿海11个盐场。

运盐的船无论是入运河还是入长江,泰州都是必经之路,所以历史上泰州盐税十分丰富,从唐朝开始泰州就成为当时全国十大盐税征集地之一,到两宋期间,全宋的赋源,泰州盐税曾占据天下之半。

好了,望海楼景区的参观就结束了,谢谢大家!

泰山的讲解的导游词

泰山的讲解导游词一:

各位朋友:

大家好!我是导游张XX。今天,我将带领大家一起到五岳之一的泰山旅游观光。

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泰安市之北,海拔1545米,为我国五岳之东岳。泰山雄伟壮丽,历史悠久,文物众多,像一座民族的丰碑,屹立于中华大地。1987年,泰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

游泰山,一般先游岱庙。岱庙位于泰安城内,南起泰安门,通天街,北抵泰山盘道、南天门的中轴线,为历代封建帝王到泰山封禅时举行大典的场所。你们看,这是岱庙主殿天贶殿,是我国三大宫殿建筑之一,始建于北宋。岱庙碑刻林立,由秦至清共160余块,多藏于汉柏院内。大殿前还有秦始皇的无字碑。院北东御座是帝王来泰山封禅时休息的地方。岱庙真是一个历史文物、诗文、绘画、书法、雕刻艺术的综合博物馆啊!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所在的位置是主峰。主峰的东侧有一个观日石。传说古人爬山时,很难看到日出,人们齐心协力从山上搬来一块大石头,成了今天的观日点。现在人们只要站在观日点上,就可看见日出了。

大家休息一下,留个影,如果留完影的话,请跟我一起下山。

游客们,泰山的景色确实很雄伟。如果您还没有尽兴,那就带着您的亲朋好友再次来泰山旅游观光。小张在泰山随时恭候您的光临!谢谢大家!

泰山的讲解导游词二:

泰山实际海拔高度并不太高,在五岳中次于恒山、华山,仅占第三位。与全国的许多大山相比都不能望其项背。但它为什么成为赫赫于古今的“五岳之长”、“五岳独宗”而独享盛名呢?这要从泰山的地理环境和原始宗教谈起。

泰山崛起于华北平原之东,凌驾于齐鲁平原之上,东临烟波浩淼的大海,西靠源远流长的黄河,南有汶、泗、淮之水,与平原、丘陵相对高差1300米,形成强烈的对比,因而在视觉上显得格外高大;奏感和“一览众山斜的高旷气势;山脉绵亘100余公里,盘卧426平方公里,其基础宽大产生安稳感,形体庞大而集中则产生厚重感,大有“镇坤维而不冶之威仪。所谓“稳如泰山”、“重如泰山”,正是其自然特征在人们生理、心理上的反映。

从古到今,人们总把泰山作为一个高大、美好、高尚、坚毅的形象,热情加以歌颂。公元前二世纪,司马迁在他的<<报任少卿书>>中就写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毛主席曾引用了司马迁的这名话教导人们,“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这种把泰山精神与人生的意义、人生观密切联系起来的做法,在教育人民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六朝任方<<述异记>>载,秦汉时,民间传说盘古氏(远古时开天辟地,代生万物的神人)死后头为东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盘古尸体的头向东方,而且化为东岳,泰山就成了当然的五岳之首了。这显然是根据<<五行>>、<<五德>>学说创作的神话故事,反映了泰山独尊五岳的历史背景。

东方是太阳出升的地方,古人即认为是万物交替、初春发生之地。因此,东方就成了生命之源,希望和吉祥的象征。而古代先民又往往把雄伟奇特的东岳视为神灵,把山神作为祈求风调雨顺的对象来崇拜,于是,地处东方的泰山--这个通天拔地的庞然大物便成了“万物孕育之所”的“吉祥之山”、“神灵之宅”了。受天命而帝王的“天子”更把泰山看成是国家统一,权力的象征。为答谢天帝的“授命”之恩,也必到泰山封神祭祀。商周时期,商王相土在泰山脚下建东都,周天子以泰山为界建齐鲁;传说中秦汉以前,就有72代君王到泰山封神,此后秦始皇、秦二世、汉武帝、汉光武帝、汉章帝、汉安帝、隋文帝、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宋真宗、清帝康熙、乾隆等古帝王接踵到泰山封禅致祭,刻石纪功。历代帝王借助泰山的神威巩固自己的统治,使泰山的神圣地位被抬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谢谢!伴随着历代帝王的封禅祭祀,泰山成了各种宗教流派活动的重要场所。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了黄伯阳修道于山后,以后历代著名道家名人都曾在泰山传经布道,建观筑庙。佛教自东晋高僧郎公创建郎公寺开始,在泰山也不断发展。

泰山吸引了众多的文化名人,历代诗人墨客纷至沓来,他们朝山览胜,赋诗撰文,留下了丰富的文化精品。孔子、管仲、司马迁、张衡、诸葛亮、曹植、李白、杜甫、刘禹锡、苏东坡、欧阳修、范仲淹、王世贞、姚奈、郭沫若等都挥笔疾书,留下了浩如烟海的颂岱诗文,把游人从山神崇拜中引向游览观赏、求知审美的新方向。由山脚拾级而上,到泰山之巅,仅摩崖石刻就有千余处,从秦至清,历代皆有巨制。书体众彩纷呈,书意各代不同,其规模之大,作品之多,时代之连续性以及风格、流派、艺术之精湛,构景之巧妙都是世界名山无与伦比的。刻古中所包含的高韵深情与巍巍壮丽的泰山融合在一起,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崇高精神。

泰山的讲解导游词三:

各位朋友:

你们好!热诚欢迎你们到泰山来,今天我将和大家一起从泰山中路登上山顶。

这座高大、古老的泰山蕴含了丰富的自然与文化的积淀,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现在,我们仍要像古人那样问一句“岱宗夫如何”,然后,同我一起步入大山,去领略泰山的神韵。

这里是岱庙。从岱庙开始,经岱宗坊、一天门、红门、中天门、升仙坊至南天门、是古代皇帝封禅泰山所走过的路,现在被知名人称为“登天景区”,也称中路,是如今泰山登山6条路中最古老的一条。我们将从这条路登上极顶。

大家注意到了巍峨的岱庙前,还有一座较小的庙宇,这就是“遥参亭”,是当年皇帝封禅泰山的起始点。当年帝王来泰山举行封禅祭典时,都先要在这里举行简单的参拜仪式,因此明朝之前,称此为“草参亭”。明代加以扩建时,改名为“遥参亭”。虽是一字之易,基虔诚却尽含其中了。

朋友们,中国的.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是有着独特地位的,这座遥参亭的建筑构思既出于封禅大典将由此为前奏而步步进入高潮的需要,也是中国古代先抑后扬的美学思想的体现。

正阳门内就是岱庙了,平是一个神奇的方。岱庙有着如此的魅力,决定于它自身的特征。首先,它的围墙便与一般庙宇不同,围墙周1300米,5层基石,上砌大青砖,呈梯形,下宽17.6米,上宽11米,高约10米,共有8座门:正中为正阳门,是岱庙的正门。由正阳门进得岱庙来,迎面是配天门,取孔子说的“德配天地”之意。配天门两侧,东为三灵侯殿,西为太尉,三殿之间以墙相连,构成岱庙中间第一进院落。

过了仁安门,便是雄伟高大的宋天贶,它又叫峻极殿,是这座庙宇的主体。天贶殿面阔9间,643.67米,进深5间,17.18米,通高23.3米。大家看,天贶殿坐落在宽敞的白色台基之上,周围石雕栏楹环绕,云形望柱齐列,使天贶殿与四周的环境产生了奇妙的效果。

天贶殿周围施以回廊,形成了一个大院落,在中国的建筑中,廊是起着使空间有联贯、敛气、紧密、严谨而又富于变化的作用,这是世界建筑史上都加以称道的。岱庙的回廊把一座重檐庑殿的大建筑物紧紧地环抱着,平直与崇高的对比更激起了人们对天贶殿的崇仰。我国古代建筑家深知世上没有绝对大绝对小,大小是从对比中产生的,除了四周低平的回廊外,天贶殿前平台上还修了两个精巧的御碑亭,既突出了天贶殿,又于雄伟中寓含着恬静闲适,因此天贶殿并不是雄伟两个字可以概括得了的。

从天贶诬后门出,有砖石甬道与后寝宫相连。宋真宗封泰山时,因将泰山封为“帝”,帝则应当有“后”,于是便为之配了个夫人“淑明后”。从这一点看来,岱庙与其说是道教神府,还不如说更像皇家宫廷,这种布局进一步透露了封建统治者利用岱庙进行政治活动的功利目的。

刚才,我们是沿着岱庙的主轴线游览,而主轴线两侧,原另有4个别院,东面前后两院,前为“汉柏院”,相传汉武帝所植的6株古柏就在此院内;后为“东御座”,是皇帝祭泰山下榻的地方。

这里就是泰山有名的十八盘了。大约25亿年前,在一次被地质学家称作“泰山运动”的造山运动中,古泰山第一次从一片汪洋中崛起,以后几度沧桑,泰山升起又沉没,沉没又升起,终于在3000万年前的“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中,泰山最后形成了今天的模样。古老的造山运动造就了泰山南麓阶梯式上升的三个断裂带,最上一层从云步桥断裂带到极顶,海拔陡然上升400多米,使得这一层地带与四周群峰产生强烈对比,犹如宝塔之刹,形成了“东天一柱”的气势。

这里是紧十八盘,也是整个登山盘路中最为艰难的地段了。大家看,石壁上古人的题刻:“努力登高”、“首出万山”、“共攀青云梯”……那是在勉励我们。大家再看,那负荷百斤的挑山工,再想想当年无名无姓的凿石修路人……大山无言,但它们能激励人们向上。朋友,登山犹如干任何事业,只有义无反顾地向上,才能战胜险阻,才能到达最高的境界!

南天门到了,我们现在已置身“天界”了,虽然我们并没有成仙,但我们在这里领略到了“登天山而小天下”的豪迈。

进了南天门,与之相对的是大殿取名为“未了轩”,未了轩两侧各一门可以北去。出门往西有一山峰叫“月观峰”,山上有亭,名月观亭。据说,天高气爽的深秋时节,在这里还可以一览“黄河金带”的奇异景观:在夕阳映照的天幕下,大地变暗了,惟有一曲黄河水,反射出了太阳的光辉,像一条闪光的金带,将天在地连在一起。入夜,在皎洁的月色下,由此北望可见济南的万家灯火,因此月观峰又称“望府山”。

出南天门院落东折即为天街。天街,天上的街市,多富诗意的地方。沿天街东行,中北有一坊,匾额上题有“望吴圣迹”,这就是相传孔子与颜渊看到吴国阊门外一匹白马的地方。坊北有孔子庙。

天街最东端就是碧霞祠了,我给大家讲讲碧霞元君的故事。碧霞元君的前身是泰山女神,在民间被称作“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是百姓心目中的泰山主神,并被称作“泰山奶奶”、“泰山老母”。民众对泰山老母的候信仰与喜爱,是一种历史积淀下来的埋藏在人们心灵深层的对母亲的爱。多少年来,碧霞元君赢得了百姓的爱戴,至今仍高踞泰山之巅,接受着善男信 女的香火,召唤着去乡离国的游子。

好,让我们进到碧霞寺来。2500平方米的地方,建起了山门,正殿,配殿,3座神门,钟楼、鼓楼、香亭、万岁楼、千斤鼎、火池,还有照壁、歌舞楼、御碑亭……而且为御高山疾风,殿为铜瓦、碑为铜铸,金光闪闪,俨然天上宫阙。泰山碧霞祠的高度建筑技巧被认为是我国古代高山建设的典范,人舞到这里来进香并不感其小而觉其高大,神圣感油然而生。如今,泰山碧霞祠建筑群中独具一格的神品。

出碧霞祠东神门北折沿盘道再上,可见一堵石壁巍然屹立,石壁上石刻遍布,洋洋大观,人称“大观峰”。大观峰西侧,几年所有的石上也都有古人的手笔,这一带可谓是露天的书法艺术博物馆。

沿大观峰西侧盘道而上,至最高处,那些一路上看似走不完的石阶终于到了尽头,这里就是泰山的极顶--玉皇顶了。

玉皇庙建在极顶上,红墙碧瓦像是给泰山戴上了一顶桂冠。由山门进庙,最先看到的是院中央的“极顶石”。极顶石卧在一圈石栏中,高不盈米,表面粗糙,如果在别处,将是一块最普通不地的石头了。但是在这里,它的旁边有碑恭恭的写着:“泰山极顶1545米”。根据地质学分析,就是它,在3000万年前从海槽中率先拱起,它根植于1万米的地壳深处;就是它,有着数百平方公里的基座,整座大山在托举着它,使它高耸云天,以至玉皇庙中的玉皇大帝简直就成了它的守护神。

朋友们,一天的行程已经结束。希望你们能再度到泰山来。谢谢大家!

黄山导游词讲解

导语:黄山位于安徽省黄山市,是全国十大风景名胜区之一也是全国拥有世界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之称的世界级桂冠的风景区。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黄山导游词讲解,希望对你有帮助!

孔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首先我代表安徽旅行社欢迎大家的到来,我是大家的导游员王萍,可以叫我小王或王导。在我旁边的是我们的司机李师傅,他车技娴熟,开车技术一流,有他为大家保驾护航相信这一路将畅通无阻。接下来的两天将我为大家服务,希望我的服务令大家满意,预祝我们这次玩的愉快,让你们快乐而来,满意而归。

小王在这里就废话不多说了,接下来我们就要到黄山风景区了,我为大家介绍一下黄山吧。黄山,是我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也是全国唯一拥有世界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两项世界级桂冠的景区。

黄山是一座著名的花岗岩名山,泰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衡山之烟云,庐山之飞瀑,雁荡之巧石,峨眉之清凉,黄山无不兼而有之。最为著名的要数黄山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近年来,有人将冬雪誉为第五绝。除五绝外,黄山的瀑布,日出,晚霞和佛光也是十分的壮观与奇丽。黄山四季分明,春天青峰滴翠,夏天清凉一片,处处飞瀑;秋天天高气爽,红叶如霞;冬天则是银装素裹冰雕玉砌。不论您何时来黄山,都能充分分享到那说不完道不尽的美。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现在就让我们去游览这风景如画的黄山吧,大家请带好自身物品准备下车。

朋友们,首先我们来到的是风景绚丽的云谷寺峰景区了。整个景区位于黄山后山,这里交通便利,是上下山的主要通道。现在我们已经

到达云谷寺了,咦,云谷寺在哪呢?大家肯定有这个疑问,由于当年云谷寺遭遇火灾,所有的寺庙都已不复存在了,只剩下庙基。大家不要感到遗憾。看,在我们面前不是有很多奇峰怪石吗?如因山上长满松树个个粗壮高大如罗汉而得名的“罗汉峰”;锋头常有白云飘逸,青烟缭绕的.“香炉峰”;此外,还有刻有“仙人榜”字样的奇石峰。我们继续前往游览吧。

大家随我到这边来啊,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就是白鹅岭,它位于北海景区最东边,这里也是观东海云海的最佳位置。咱们登上了白鹅岭,就进入北海景区啦。

大家抬头向右看,这座奇秀的山峰就是大名鼎鼎的始信峰啦,在黄山36小峰中,但他可是刚柔之气阴柔之美应有尽有啊,意思是说到了始信峰才相信黄山天下奇,始信峰这个名字就这样那个产生啦。始信峰上的奇松是最奇特的,有不到始信峰,不见黄山松之说啊。大家看你这个黑虎松啊,想传有个和尚路过此地,原先见到一黑虎卧与此,可以眨眼的功夫就不见了,是剩下这个古松,于是就叫他“黑虎松”啦。

各位游客们,我们现在来到的是有黄山第一台之称的清凉台,这里是观看云海日出的最佳位置。大家顺着我的手往前看,是不是看到一块石岩很像猪八戒呢?在他前面有一块原石,犹如西瓜,此景被称为“猪八戒吃西瓜”。大家再往东看啊,是不是看到了许多巧石呢,犹如一个个动作怪异的罗汉啊,人称“18罗汉朝南海”。大家看这个青铜大钟,是为了迎接世纪曙光,黄山风景区将一口高2.4米,重2.5吨的青铜大钟安放在这里,给与了美好的期望。

好了,我们继续往前走啊,我们现在前往光明顶,在去光明顶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个飞来石。有的游客可能要问我啦,为什么要叫这块小石头为飞来石啊?难道他有什么玄机吗?因这块巨石和地面接触面接极小,所以被大家怀疑为来在外星,所以取名为飞来石。好了,各位游客们,光明顶到了。光明顶是黄山第二高峰,海拔1860米。黄山的前山后山是以此为界的。站在这里可以一览东南西北和天海,真所谓五海烟云尽收眼底啊。民间有句谚语叫做“不到光明顶,不见黄山景”。今晚呢,我们将留宿此地,明天一早就在此观日出,之后就带大家去玉屏楼景区。现在大家进去休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