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纪念馆导游词
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鲁迅纪念馆导游词,一起来看一下吧。
绍兴鲁迅故居导游词(一):
各位团友,欢迎你们参观绍兴鲁迅纪念馆。绍兴是座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人杰地灵,群星灿烂,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就是其中一个杰出的代表。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于绍兴都昌坊口一个破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他7岁启蒙,12岁就读于三味书屋。13岁时,祖父因科场贿赂案下狱,父亲周伯宜因此一病不起,从此家道中落,饱受世态炎凉。鲁迅18岁那年,毅然“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先后去南京、日本学习。1909年夏回国后,先后在杭州、绍兴、北京、厦门、广州和上海等地从事教学工作和文学创作。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大陆新村寓所,享年56岁。
鲁迅一生有1/3以上的时光是在绍兴度过,他不仅仅在故乡度过了童年和青少年时代,而且还进行了他初期的教学实践、文学创作和社会革命活动。故乡的生活经历不仅仅对他的思想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同时也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这天我们要踏着这位伟人的足迹,寻访他的故园。
此刻我们来到鲁迅先生的出生地——鲁迅故居。鲁迅故居位于都昌坊口周家新台门西首。周家新台门是周家多年聚族而居的地方。它建于清嘉庆年间,坐北朝南,青瓦粉墙,砖木结构,是一座典型的江南特有的那种深宅大院。1918年经族人共议将这座屋宇连同后面的百草园卖给了东邻朱姓。房屋易主后,原屋大部分已拆除重建,但鲁迅故居的主要部分幸得保存,所以这天我们能有幸看到这原汁原味的鲁迅故居。
这两扇黑油油的石库台门,原系周家新台门的边门,是鲁迅家人出入的地方。
这间普通的泥地平屋是鲁迅家当年用来安放交通工具的地方。大家都明白,绍兴有“东方威尼斯”之称,因此在一般家庭中都备有水上的交通工具,那两支高大的橹是大船上所用,而那两支小的是乌篷船上用的桨。轿子是陆上交通工具,其中轿杠系鲁迅家原物。
从右侧门进去,穿过长廊,就到了“桂花明堂”。明堂在绍兴俗称天井,那里原先种着两株茂盛的金桂,桂花明堂由此得名。鲁迅小时候夏天经常躺在桂树下的小板桌上乘凉,他的继祖母蒋氏则摇着芭蕉扇一边打扇,一边给小鲁迅猜谜,讲“猫是老虎的师父”、“水漫金山”等故事,使鲁迅从小就受到民间文学的熏陶,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带给了丰富的素材。之后,他在《狗·猫·鼠》、《论雷峰塔的倒掉》等文章中均有生动的回忆。
穿过桂花明堂,便来到鲁迅的卧室。1909年夏,鲁迅从日本留学回国后,从杭州回到故乡,先后在绍兴府中学堂和山会初级师范学堂担任教职。这间卧室是当时他在绍任教期间的卧室兼书房。鲁迅常常在那里备课、写作到深夜。他的第一篇文言文小说《怀旧》就在那里写成。卧室里陈列着的铁梨木床是当年的原物。
穿过石板天井,迎面就是保存完好的鲁迅故居两楼两底。拾阶而上,东首前半间是当年鲁迅家吃饭、会客的主要活动场所,绍兴俗称“小堂前”。鲁迅在绍任教时期,经常在那里接待来访的朋友和学生。客厅的右上角那张皮躺椅是鲁迅父亲用过的。当年鲁迅祖父周福清科场舞弊案发后,鲁迅的父亲被革去秀才身份,此后就一蹶不振,郁郁寡欢,借酒消愁,以至病魔缠身后被庸医所误,年仅36岁就去世。从此鲁迅家也就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经历了这一系列的家庭变故,少年鲁迅饱受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暖,看到了上层社会的堕落和丑恶,对他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从而走上了寻求真理的道路。
与客厅一板之隔是鲁迅母亲的房间。南边那张八脚大床是鲁迅的母亲——鲁瑞睡过的原物。东边这张小床是当年鲁迅的弟弟周建人睡过的床。靠窗桌子上陈列着的是鲁迅母亲做针线活用的.物品。鲁迅的母亲鲁瑞是绍兴乡下安桥头人,性格和善而坚毅,以自修到达能够看书的文化水平。鲁迅对他的母亲很佩服,以前说过:“我的母亲如果年轻二三十岁,也许要成为女英雄呢。”鲁瑞确实是一个很不平凡的母亲,她培养的三个儿子被现代文坛称为“周氏三杰”。
鲁迅祖居导游词·宁波市导游词·杭州市导游词·大慈岩导游词·岳庙导游词
小堂前的西边是鲁迅继祖母蒋氏的卧室。这位继祖母性情开朗,讲话幽默风趣,经常给侄孙辈讲故事、猜谜语,鲁迅对这位继祖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与鲁瑞卧室相隔一天井,就是鲁迅家烧菜做饭的灶间,也就是厨房。在厨房正前方的这座绍兴旧时大户人家所用的“三眼大灶”,是根据当事人回忆复原的,灶壁上绘有祈福避邪的图画和文字。北面墙上的菜罩是当年鲁迅家的“忙月”章福庆亲手制作的原物。章福庆有时将儿子运水带来帮忙,并与鲁迅结为形影不离的好朋友。鲁迅和运水第一次见面就在这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就是这个运水让鲁迅认识了一个在书本上见不到的陌生世界。1921年,鲁迅在创作小说《故乡》时,把运水作为模特儿,塑造了“闰土”这个活生生的艺术形象。
后面这三间是鲁迅家存放稻谷、农具的地方,右边这间是章福庆的住所,中间是通向百草园的过道。
各位来宾,此刻我们看到这个园子就是著名的“百草园”,百草园的名称虽雅,但其实是一个普通的菜园,是当时新台门内十几户人家共有的一个荒芜的菜园,平时种一些瓜菜,秋后用来晒稻谷。童年鲁迅经常和小伙伴们在百草园内嬉戏玩耍,夏天在树荫下乘凉,秋天在泥墙根一带捉蟋蟀。冬天就在雪地上捕鸟。对于百草园,鲁迅曾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著名的散文中作了十分形象生动的描述。文中他无限深情地写道:“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的趣味。”此刻我们所看到的百草园就是鲁迅当年笔下的景致。鲁迅12岁时被家人送到三味书屋读书,不得不与他的蟋蟀们、覆盆子和木莲们告别,去全城最严厉的私塾读书。下方让我们告别那里的一切,跟随鲁迅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绍兴鲁迅故居导游词(二):
各位游客好!这天我以小导游的身份,欢迎你们参观绍兴鲁迅故里,请大家保管好自我的财物。跟着我一齐走进绍兴吧——
绍兴是座历史文化名城,从古到今,人杰地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他原名周树人,此刻我们就来参观下原汁原味的鲁迅故里,主要包括鲁迅故居、鲁迅纪念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首先,我们参观的是鲁迅出生的地方,两扇黑油油的石库台门里,所有房屋结构保存完好,青砖黑瓦,大都是砖木砌成的,从大厅、书房、藏书室、卧室、客房直到厨房,能够看出鲁迅家原先是个书香门弟的大户人家。
跨出周家老台门,我们来参观下鲁迅纪念馆,那里详细介绍了鲁迅坎坷的人生和他发表的名著,他写的文章好处深刻,书法优美,图文并茂。一件件一篇篇,让我们为他的一生感慨,更为他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而感动。
之后,我们来畅游一下鲁迅的童年乐园——百草园。精致的篱笆把园子围了一圈,除了那棵显眼的参天大树,其它植物花草依旧葱郁一片,角落里还有那道泥巴墙,我们似乎还能在这个角落里找寻到鲁迅的童年身影。
最后,我们一齐去看看鲁迅成长的摇篮吧——三味书屋。那里发生过一个小故事:孝顺的鲁迅因为照顾生病的爹爹,上学迟到被先生责骂,于是,下定决心在椅子上刻下一个“早”字,时刻提醒自我不要再迟到。正是因为鲁迅有着这种顽强的毅力,才成就了之后伟大的革命事业。
我很高兴为大家导游绍兴鲁迅故里,期望你们把绍兴的文化和土特产带给你们的朋友,欢迎下次再来绍兴,多谢大家的观赏!
绍兴鲁迅纪念馆导游词
鲁迅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在中国文坛乃至亚洲文坛都享有极高荣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绍兴鲁迅纪念馆导游词,欢迎参考!
绍兴鲁迅纪念馆导游词篇1
绍兴鲁迅纪念馆始建于1973年。2003年初,为恢复鲁迅故里的传统风貌,与环境尺度不协调的陈列厅被拆除,恢复为周家新台门。新建的纪念馆位于鲁迅故里东侧,它东接鲁迅祖居,西邻周家新台门,北毗朱家台门,南临东昌坊口,与寿家台门隔河相望。
纪念馆是淡白色的建筑,有着中国风味的飞檐。里面藏品丰富得有点出乎人的意料,文字照片书籍图纸自不必说,更吸引人的是实物:有先生用过的家具、衣物,有孩提时的玩具,还有闰土送给他的贝壳。如有兴趣,还可以去探探不远处的绍兴民俗博物馆,看看最土最俗的绍兴器具、房屋、摆设、婚丧礼仪。
纪念馆环境幽雅,广场及各出入口室外地面均采用绍兴传统的青石板地面。其中展厅和鲁迅祖居毗连的绿化巷,栽竹叠石,花木扶疏,更是绍兴的典型传统天井庭园。还有一条水景系列,从序厅西侧开始逶迤北上,在馆址西北方形成开阔水面,加以填土移木,积石理水,配置绍兴特有的廊桥、乌篷船舫等建筑小品,营造出一派江南水乡意境。陈列厅庭园植物以文化含义深厚的樟、松、兰、梅为主,同时遵照鲁迅《朝花夕拾》中记载,选栽枣树、皂荚树、桑椹、木莲藤及覆盆子等物种,再现鲁迅当年的环境氛围。
绍兴鲁迅纪念馆"鲁迅生平事迹陈列厅"本身是一座富有绍兴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现代化展馆,造型简洁平和,朴素无华,充分体现了鲁迅精神的人文内涵。内部采用雕塑、不锈钢装饰墙面,以现代化展示手段加强了纪念馆建筑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感染力。建筑与水景纵横交错,室内外空间相互渗透,构成了一个充满灵气的具有绍兴特色的现代展馆。镶嵌在陈列厅正面墙上的"绍兴鲁迅纪念馆"七个大字为郭沫若所题。
绍兴鲁迅纪念馆导游词篇2
绍兴鲁迅纪念馆始建于1973年。2003年初,为恢复鲁迅故里的传统风貌,与环境尺度不协调的陈列厅被拆除,恢复为周家新台门。
新建的纪念馆位于鲁迅故里东侧,它东接鲁迅祖居,西邻周家新台门,北毗朱家台门,南临东昌坊口,与寿家台门隔河相望。
鲁迅纪念馆总占地面积为6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它以“老房子、新空间”的设计理念,使其与该地区传统街巷肌理保持统一。纪念馆外部为绍兴台门建筑形式,主入口采用绍兴传统竹丝台门。
纪念馆环境幽雅,广场及各出入口室外地面均采用绍兴传统的青石板地面。其中展厅和鲁迅祖居毗连的绿化巷,栽竹叠石,花木扶疏,更是绍兴的典型传统天井庭园。还有一条水景系列,从序厅西侧开始逶迤北上,在馆址西北方形成开阔水面,加以填土移木,积石理水,配置绍兴特有的廊桥、乌篷船舫等建筑小品,营造出一派江南水乡意境。陈列厅庭园植物以文化含义深厚的樟、松、兰、梅为主,同时遵照鲁迅《朝花夕拾》中记载,选栽枣树、皂荚树、桑椹、木莲藤及覆盆子等物种,再现鲁迅当年的环境氛围。
绍兴鲁迅纪念馆“鲁迅生平事迹陈列厅”本身是一座富有绍兴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现代化展馆,造型简洁平和,朴素无华,充分体现了鲁迅精神的人文内涵。内部采用雕塑、不锈钢装饰墙面,以现代化展示手段加强了纪念馆建筑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感染力。建筑与水景纵横交错,室内外空间相互渗透,构成了一个充满灵气的具有绍兴特色的现代展馆。镶嵌在陈列厅正面墙上的“绍兴鲁迅纪念馆”七个大字为郭沫若所题。
陈列厅由序厅、南北主展厅、辅助展厅、名人文库及休闲区等几部分有机组成。
进入序厅,映入眼帘的是一尊大型青铜座像,坐在鲜花丛中的鲁迅,表情自然,和蔼可亲,仪态从容,更多地表现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真实面貌。序厅两侧设有“水乡绍兴”、“越中名贤”大型浮雕,反映绍兴悠久历史、灿烂文化。边上放置导游触摸屏等。序厅空间开敞亮堂,配置盆栽乔木,氛围庄重朴实,体现鲁迅先生的伟大和平和。
主展厅共两层,分为南、北展厅两个大空间形式,同时又与序厅紧密相连,空间贯通一体。
南展厅底层为*部分:鲁迅在绍兴(1881—1897)。绍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特别是众多的历代越中先贤,给鲁迅的思想以很大的熏陶和影响。鲁迅7岁启蒙,12岁进三味书屋读书。他不囿于《四书》、《五经》,多方寻求课外读物,从野史、笔记、小说及各种民间文艺中吸取养料,努力掌握文化历史知识。鲁迅从小接触农村,亲近农民,这使他既了解了绍兴的风土人情,又看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祖父的科场案发生,鲁迅家从小康而跌入困顿的地步,使少年鲁迅饱受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心灵受到创伤。建筑空间布置成鲁迅当年的生活环境,使观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南展厅二层为中庭式回廊展场,主要展出鲁迅在南京、日本、绍兴、北京、厦门、广州、上海等地的生平事迹。
第二部分:鲁迅在南京、日本、绍兴(1898—1912)。鲁迅在南京求学,努力寻求新的知识,逐步形成“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的社会发展观。东渡日本留学.他立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积极参加反清革命活动。在事实的教训面前,他改变医学救国的初衷,认为主要是要改变国民的精神。于是毅然弃医从文,以笔作为武器,投入了新的战斗。辛亥革命前夕,他从日本回国,先后在杭州的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绍兴府中学堂和山会初级师范学堂任教。一方面培养青年,一方面又积极投身于辛亥革命。
第三部分:鲁迅在北京、厦门、广州(1912—1927)。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鲁迅站在时代的前列,写下了许多战斗檄文,猛烈抨击旧思想、旧文化和旧道德,并同帝国主义、新旧军阀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在大革命的高潮中,鲁迅离开北洋军阀盘踞的北京,先后到厦门、广州,一边从事教学、文学创作,一边投入新的战斗。他在广东经受了腥风血雨的考验,在事实面前严厉解剖自己的思想,纠正了过去只信进化论的“偏颇”。
第四部分:在上海(1927—1936)。鲁迅到上海定居,开始了他一生中*光辉的十年。他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器,团结广大进步文化人士,向敌人冲锋陷阵,粉碎了党的文化“围剿”,成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与共产党人交往密切,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他以“窃火者”自喻,致力于中外文化交流,倡导新兴木刻运动。他关心青年,培养青年,为青年的成长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北展厅二楼为第五部分:民族魂。鲁迅逝世后,举国哀悼,人们喻之为“民族魂”。人们纪念他,学习他。建国后,北京、上海、广州和绍兴等地相继建立鲁迅博物馆(纪念馆),《鲁迅全集》多次再版。鲁迅著作被翻译成英、法、德、日、俄等50余种文字,远播世界各国。北二楼建筑环境明朗,建筑空间宽敞,再现鲁迅先生民族魂的伟大气概,给参观者无限的振奋和沉思。
展览通过大量的实物、手稿、照片、书信、图表、模型等展品,采用现代化展示手段,如多媒体触摸屏、三维立体成像及鲁迅与闰土、鲁迅与藤野等仿真人物蜡像,生动地再现了鲁迅一生的光辉业绩,既有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绍兴地方特色,反映了绍兴乡土文化对鲁迅的熏陶和早期家庭变故对鲁迅的影响,同时又有鲁迅在上海十年韧性战斗的重点,真实形象地再现了鲁迅的光辉业绩及其思想发展的历程。
辅助展厅单独设在主展厅西侧,与主展厅隔水相望。通过一条明亮的玻璃廊桥,与主展厅有机结合。辅助展厅东侧临水设有玻璃通廊和弧形挑台。在参观中不仅将庭园水景尽收眼底,而且在主展厅与辅助展厅之间通过透亮的玻璃墙面,构成相互渗透相互烘托的活跃人文景观。
名人文库采用藏书室形式,设在东侧,面对封闭式绿化庭院,环境幽静,是学者、公众进行资料收集、学术研究的好场所。
北展厅底层为休闲区,设有休闲茶座、三味书店及休息观景平台。观众可在此休闲购物,欣赏美景。
绍兴鲁迅纪念馆导游词篇3
绍兴鲁迅纪念馆建筑造型体现江南传统风格,以“老房子,新空间”的设计理念,与鲁迅故里历史文化街区浑成一体。其内的“鲁迅生平事迹陈列”,才用编年体形式,全面反映鲁迅一生业绩,重点反映鲁迅与故乡绍兴的渊源关系,具有鲜明的'绍兴地方特色。展览手段丰富,如多媒体场景演示“水乡社戏”等,引人入胜。
绍兴鲁迅纪念馆始建于1973年。2003年初,为恢复鲁迅故里的传统风貌,与环境尺度不协调的陈列厅被拆除,恢复为周家新台门。
新建的纪念馆位于鲁迅故里东侧,它东接鲁迅祖居,西邻周家新台门,北毗朱家台门,南临东昌坊口,与寿家台门隔河相望。
鲁迅纪念馆总占地面积为6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它以“老房子、新空间”的设计理念,使其与该地区传统街巷肌理保持统一。纪念馆外部为绍兴台门建筑形式,主入口采用绍兴传统竹丝台门。
纪念馆环境幽雅,广场及各出入口室外地面均采用绍兴传统的青石板地面。其中展厅和鲁迅祖居毗连的绿化巷,栽竹叠石,花木扶疏,更是绍兴的典型传统天井庭园。还有一条水景系列,从序厅西侧开始逶迤北上,在馆址西北方形成开阔水面,加以填土移木,积石理水,配置绍兴特有的廊桥、乌篷船舫等建筑小品,营造出一派江南水乡意境。陈列厅庭园植物以文化含义深厚的樟、松、兰、梅为主,同时遵照鲁迅《朝花夕拾》中记载,选栽枣树、皂荚树、桑椹、木莲藤及覆盆子等物种,再现鲁迅当年的环境氛围。
绍兴鲁迅纪念馆“鲁迅生平事迹陈列厅”本身是一座富有绍兴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现代化展馆,造型简洁平和,朴素无华,充分体现了鲁迅精神的人文内涵。内部采用雕塑、不锈钢装饰墙面,以现代化展示手段加强了纪念馆建筑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感染力。建筑与水景纵横交错,室内外空间相互渗透,构成了一个充满灵气的具有绍兴特色的现代展馆。镶嵌在陈列厅正面墙上的“绍兴鲁迅纪念馆”七个大字为郭沫若所题。
陈列厅由序厅、南北主展厅、辅助展厅、名人文库及休闲区等几部分有机组成。
进入序厅,映入眼帘的是一尊大型青铜座像,坐在鲜花丛中的鲁迅,表情自然,和蔼可亲,仪态从容,更多地表现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真实面貌。序厅两侧设有“水乡绍兴”、“越中名贤”大型浮雕,反映绍兴悠久历史、灿烂文化。边上放置导游触摸屏等。序厅空间开敞亮堂,配置盆栽乔木,氛围庄重朴实,体现鲁迅先生的伟大和平和。
主展厅共两层,分为南、北展厅两个大空间形式,同时又与序厅紧密相连,空间贯通一体。
南展厅底层为第一部分:鲁迅在绍兴(1881—1897)。绍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特别是众多的历代越中先贤,给鲁迅的思想以很大的熏陶和影响。鲁迅7岁启蒙,12岁进三味书屋读书。他不囿于《四书》、《五经》,多方寻求课外读物,从野史、笔记、小说及各种民间文艺中吸取养料,努力掌握文化历史知识。鲁迅从小接触农村,亲近农民,这使他既了解了绍兴的风土人情,又看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祖父的科场案发生,鲁迅家从小康而跌入困顿的地步,使少年鲁迅饱受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心灵受到创伤。建筑空间布置成鲁迅当年的生活环境,使观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南展厅二层为中庭式回廊展场,主要展出鲁迅在南京、日本、绍兴、北京、厦门、广州、上海等地的生平事迹。
第二部分:鲁迅在南京、日本、绍兴(1898—1912)。鲁迅在南京求学,努力寻求新的知识,逐步形成“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的社会发展观。东渡日本留学.他立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积极参加反清革命活动。在事实的教训面前,他改变医学救国的初衷,认为主要是要改变国民的精神。于是毅然弃医从文,以笔作为武器,投入了新的战斗。辛亥革命前夕,他从日本回国,先后在杭州的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绍兴府中学堂和山会初级师范学堂任教。一方面培养青年,一方面又积极投身于辛亥革命。
第三部分:鲁迅在北京、厦门、广州(1912—1927)。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鲁迅站在时代的前列,写下了许多战斗檄文,猛烈抨击旧思想、旧文化和旧道德,并同帝国主义、新旧军阀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在大革命的高潮中,鲁迅离开北洋军阀盘踞的北京,先后到厦门、广州,一边从事教学、文学创作,一边投入新的战斗。他在广东经受了腥风血雨的考验,在事实面前严厉解剖自己的思想,纠正了过去只信进化论的“偏颇”。
第四部分:在上海(1927—1936)。鲁迅到上海定居,开始了他一生中最光辉的十年。他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器,团结广大进步文化人士,向敌人冲锋陷阵,粉碎了党的文化“围剿”,成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与共产党人交往密切,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他以“窃火者”自喻,致力于中外文化交流,倡导新兴木刻运动。他关心青年,培养青年,为青年的成长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北展厅二楼为第五部分:民族魂。鲁迅逝世后,举国哀悼,人们喻之为“民族魂”。人们纪念他,学习他。建国后,北京、上海、广州和绍兴等地相继建立鲁迅博物馆(纪念馆),《鲁迅全集》多次再版。鲁迅著作被翻译成英、法、德、日、俄等50余种文字,远播世界各国。北二楼建筑环境明朗,建筑空间宽敞,再现鲁迅先生民族魂的伟大气概,给参观者无限的振奋和沉思。
展览通过大量的实物、手稿、照片、书信、图表、模型等展品,采用现代化展示手段,如多媒体触摸屏、三维立体成像及鲁迅与闰土、鲁迅与藤野等仿真人物蜡像,生动地再现了鲁迅一生的光辉业绩,既有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绍兴地方特色,反映了绍兴乡土文化对鲁迅的熏陶和早期家庭变故对鲁迅的影响,同时又有鲁迅在上海十年韧性战斗的重点,真实形象地再现了鲁迅的光辉业绩及其思想发展的历程。
辅助展厅单独设在主展厅西侧,与主展厅隔水相望。通过一条明亮的玻璃廊桥,与主展厅有机结合。辅助展厅东侧临水设有玻璃通廊和弧形挑台。在参观中不仅将庭园水景尽收眼底,而且在主展厅与辅助展厅之间通过透亮的玻璃墙面,构成相互渗透相互烘托的活跃人文景观。
名人文库采用藏书室形式,设在东侧,面对封闭式绿化庭院,环境幽静,是学者、公众进行资料收集、学术研究的好场所。
北展厅底层为休闲区,设有休闲茶座、三味书店及休息观景平台。观众可在此休闲购物,欣赏美景。
绍兴鲁迅纪念馆导游词范文
鲁迅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在中国文坛乃至亚洲文坛都享有极高荣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绍兴鲁迅纪念馆导游词,欢迎参考!
绍兴鲁迅纪念馆导游词篇1
绍兴鲁迅纪念馆始建于1973年。2003年初,为恢复鲁迅故里的传统风貌,与环境尺度不协调的陈列厅被拆除,恢复为周家新台门。新建的纪念馆位于鲁迅故里东侧,它东接鲁迅祖居,西邻周家新台门,北毗朱家台门,南临东昌坊口,与寿家台门隔河相望。
纪念馆是淡白色的建筑,有着中国风味的飞檐。里面藏品丰富得有点出乎人的意料,文字照片书籍图纸自不必说,更吸引人的是实物:有先生用过的家具、衣物,有孩提时的玩具,还有闰土送给他的贝壳。如有兴趣,还可以去探探不远处的绍兴民俗博物馆,看看最土最俗的绍兴器具、房屋、摆设、婚丧礼仪。
纪念馆环境幽雅,广场及各出入口室外地面均采用绍兴传统的青石板地面。其中展厅和鲁迅祖居毗连的绿化巷,栽竹叠石,花木扶疏,更是绍兴的典型传统天井庭园。还有一条水景系列,从序厅西侧开始逶迤北上,在馆址西北方形成开阔水面,加以填土移木,积石理水,配置绍兴特有的廊桥、乌篷船舫等建筑小品,营造出一派江南水乡意境。陈列厅庭园植物以文化含义深厚的樟、松、兰、梅为主,同时遵照鲁迅《朝花夕拾》中记载,选栽枣树、皂荚树、桑椹、木莲藤及覆盆子等物种,再现鲁迅当年的环境氛围。
绍兴鲁迅纪念馆"鲁迅生平事迹陈列厅"本身是一座富有绍兴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现代化展馆,造型简洁平和,朴素无华,充分体现了鲁迅精神的人文内涵。内部采用雕塑、不锈钢装饰墙面,以现代化展示手段加强了纪念馆建筑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感染力。建筑与水景纵横交错,室内外空间相互渗透,构成了一个充满灵气的具有绍兴特色的现代展馆。镶嵌在陈列厅正面墙上的"绍兴鲁迅纪念馆"七个大字为郭沫若所题。
绍兴鲁迅纪念馆导游词篇2
绍兴鲁迅纪念馆始建于1973年。2003年初,为恢复鲁迅故里的传统风貌,与环境尺度不协调的陈列厅被拆除,恢复为周家新台门。
新建的纪念馆位于鲁迅故里东侧,它东接鲁迅祖居,西邻周家新台门,北毗朱家台门,南临东昌坊口,与寿家台门隔河相望。
鲁迅纪念馆总占地面积为6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它以“老房子、新空间”的设计理念,使其与该地区传统街巷肌理保持统一。纪念馆外部为绍兴台门建筑形式,主入口采用绍兴传统竹丝台门。
纪念馆环境幽雅,广场及各出入口室外地面均采用绍兴传统的青石板地面。其中展厅和鲁迅祖居毗连的绿化巷,栽竹叠石,花木扶疏,更是绍兴的典型传统天井庭园。还有一条水景系列,从序厅西侧开始逶迤北上,在馆址西北方形成开阔水面,加以填土移木,积石理水,配置绍兴特有的廊桥、乌篷船舫等建筑小品,营造出一派江南水乡意境。陈列厅庭园植物以文化含义深厚的樟、松、兰、梅为主,同时遵照鲁迅《朝花夕拾》中记载,选栽枣树、皂荚树、桑椹、木莲藤及覆盆子等物种,再现鲁迅当年的环境氛围。
绍兴鲁迅纪念馆“鲁迅生平事迹陈列厅”本身是一座富有绍兴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现代化展馆,造型简洁平和,朴素无华,充分体现了鲁迅精神的人文内涵。内部采用雕塑、不锈钢装饰墙面,以现代化展示手段加强了纪念馆建筑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感染力。建筑与水景纵横交错,室内外空间相互渗透,构成了一个充满灵气的具有绍兴特色的现代展馆。镶嵌在陈列厅正面墙上的“绍兴鲁迅纪念馆”七个大字为郭沫若所题。
陈列厅由序厅、南北主展厅、辅助展厅、名人文库及休闲区等几部分有机组成。
进入序厅,映入眼帘的是一尊大型青铜座像,坐在鲜花丛中的鲁迅,表情自然,和蔼可亲,仪态从容,更多地表现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真实面貌。序厅两侧设有“水乡绍兴”、“越中名贤”大型浮雕,反映绍兴悠久历史、灿烂文化。边上放置导游触摸屏等。序厅空间开敞亮堂,配置盆栽乔木,氛围庄重朴实,体现鲁迅先生的伟大和平和。
主展厅共两层,分为南、北展厅两个大空间形式,同时又与序厅紧密相连,空间贯通一体。
南展厅底层为*部分:鲁迅在绍兴(1881—1897)。绍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特别是众多的.历代越中先贤,给鲁迅的思想以很大的熏陶和影响。鲁迅7岁启蒙,12岁进三味书屋读书。他不囿于《四书》、《五经》,多方寻求课外读物,从野史、笔记、小说及各种民间文艺中吸取养料,努力掌握文化历史知识。鲁迅从小接触农村,亲近农民,这使他既了解了绍兴的风土人情,又看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祖父的科场案发生,鲁迅家从小康而跌入困顿的地步,使少年鲁迅饱受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心灵受到创伤。建筑空间布置成鲁迅当年的生活环境,使观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南展厅二层为中庭式回廊展场,主要展出鲁迅在南京、日本、绍兴、北京、厦门、广州、上海等地的生平事迹。
第二部分:鲁迅在南京、日本、绍兴(1898—1912)。鲁迅在南京求学,努力寻求新的知识,逐步形成“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的社会发展观。东渡日本留学。他立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积极参加反清革命活动。在事实的教训面前,他改变医学救国的初衷,认为主要是要改变国民的精神。于是毅然弃医从文,以笔作为武器,投入了新的战斗。辛亥革命前夕,他从日本回国,先后在杭州的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绍兴府中学堂和山会初级师范学堂任教。一方面培养青年,一方面又积极投身于辛亥革命。
第三部分:鲁迅在北京、厦门、广州(1912—1927)。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鲁迅站在时代的前列,写下了许多战斗檄文,猛烈抨击旧思想、旧文化和旧道德,并同帝国主义、新旧军阀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在大革命的高潮中,鲁迅离开北洋军阀盘踞的北京,先后到厦门、广州,一边从事教学、文学创作,一边投入新的战斗。他在广东经受了腥风血雨的考验,在事实面前严厉解剖自己的思想,纠正了过去只信进化论的“偏颇”。
第四部分:在上海(1927—1936)。鲁迅到上海定居,开始了他一生中*光辉的十年。他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器,团结广大进步文化人士,向敌人冲锋陷阵,粉碎了国民*的文化“围剿”,成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与共产党人交往密切,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他以“窃火者”自喻,致力于中外文化交流,倡导新兴木刻运动。他关心青年,培养青年,为青年的成长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北展厅二楼为第五部分:民族魂。鲁迅逝世后,举国哀悼,人们喻之为“民族魂”。人们纪念他,学习他。建国后,北京、上海、广州和绍兴等地相继建立鲁迅博物馆(纪念馆),《鲁迅全集》多次再版。鲁迅著作被翻译成英、法、德、日、俄等50余种文字,远播世界各国。北二楼建筑环境明朗,建筑空间宽敞,再现鲁迅先生民族魂的伟大气概,给参观者无限的振奋和沉思。
展览通过大量的实物、手稿、照片、书信、图表、模型等展品,采用现代化展示手段,如多媒体触摸屏、三维立体成像及鲁迅与闰土、鲁迅与藤野等仿真人物蜡像,生动地再现了鲁迅一生的光辉业绩,既有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绍兴地方特色,反映了绍兴乡土文化对鲁迅的熏陶和早期家庭变故对鲁迅的影响,同时又有鲁迅在上海十年韧性战斗的重点,真实形象地再现了鲁迅的光辉业绩及其思想发展的历程。
辅助展厅单独设在主展厅西侧,与主展厅隔水相望。通过一条明亮的玻璃廊桥,与主展厅有机结合。辅助展厅东侧临水设有玻璃通廊和弧形挑台。在参观中不仅将庭园水景尽收眼底,而且在主展厅与辅助展厅之间通过透亮的玻璃墙面,构成相互渗透相互烘托的活跃人文景观。
名人文库采用藏书室形式,设在东侧,面对封闭式绿化庭院,环境幽静,是学者、公众进行资料收集、学术研究的好场所。
北展厅底层为休闲区,设有休闲茶座、三味书店及休息观景平台。观众可在此休闲购物,欣赏美景。
鲁迅纪念馆简介
鲁迅纪念馆然而一座白墙黑瓦的建筑物,一排排青翠碧绿的树木环绕在它的周围。下面小编整理的鲁迅纪念馆简介,欢迎来参考!
上海鲁迅纪念馆
上海鲁迅纪念馆于1951年1月7日正式对公众开 放,馆名由国务院总理周恩来题写,它然而新中国第一 所人物性纪念馆。1956年馆址迁至鲁迅公园(时名虹口公园)内。上海鲁迅纪念馆馆舍为二层庭院式建筑, 具有浓郁的江南民居风格,建筑面积4683平方米。地下一层为文物库房,地上一层为专题展厅、学术报告 厅、朝华文库、鲁迅图书馆等,地上二层为鲁迅生平 陈列-----"民族魂"。
鲁迅博物馆
鲁迅博物馆位于北京市阜成门内西二条,然而建国后最早建立的“人物传记性文学博物馆”。该馆的前身为原西三条的北京鲁迅故居,1954年在故居旁兴建博物馆,于195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20周年纪念日落成开放。1994年扩建后的新展厅然而四合院式的仿古建筑,与故居相邻。该馆占地1.3万平方米。
馆内以编年顺序陈列鲁迅的生平、经历、思想发展并以鲁迅与儿童、鲁迅与青年、鲁迅与美术和鲁迅与国际交往为专题,介绍鲁迅光辉的一生,其中特别突出鲁迅在北京时期的主要活动。其基本陈列为“鲁迅生平展”,生动全面地展示着鲁迅这位“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的光辉一生。馆内还收藏鲁迅的文物约2.11万件、藏书1.3万余册。
鲁迅(1881一1936),渐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故居内为“鲁迅故居旧景陈列”,这然而一座精巧的小四合院,南北房各三间,东西房各一间,一直保持着当年先生居住时的模样,南房然而会客室,北屋东西两房间分别为鲁迅的母亲和朱安夫人的住室,中间一间为餐厅,北屋当中一间向北凸出一小间,面积仅8平方米,然而先生的卧室兼书房,即著名的“老虎尾巴”,先生自称“绿林书屋”,陈设十分简朴。东厢房辟为展室,举办“鲁迅在北京西三条21号”展览。
该馆在1993年被西城区人民政府命名为青少年“两史一情”(中国近代史、中国革命史和国情)教育基地。
浙江绍兴鲁迅纪念馆
1953年1月,绍兴鲁迅纪念馆成立,它然而建国后浙江省最早建立的纪念性人物博物馆。它以鲁迅生平事迹的宣传教育、鲁迅文物资料的征集保护、鲁迅思想作品的科学研究为主要任务,经过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已发展成为历史文化名城绍兴对外宣传教育的一个“窗口”和著名的人文景观,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
纪念馆收藏有大量与鲁迅有关的近现代的革命文物、地方文献。其基本陈列由鲁迅故居、百草园、三味书屋、鲁迅祖居原状陈列和鲁迅生平事迹陈列厅的辅助陈列所组成。纪念馆的建设借鉴了国内外先进的文物类博物馆的设计理念,将现代的展示手法和高科技展示技术相结合,提取民间传统元素,自然融入室内陈列设计中,体现绍兴淳朴的民风民俗,反映一代伟人的精神特质。
展览通过大量的实物、手稿、照片、书信、图表、模型等展品,采用现代化展示手段,如多媒体触摸屏、三维立体成像及鲁迅与闰土、鲁迅与藤野等仿真人物蜡像,给人以极强的视觉冲击力,生动地再现了鲁迅一生的光辉业绩,既有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绍兴地方特色,反映了绍兴乡土文化对鲁迅的熏陶和早期家庭变故对鲁迅的影响,同时又有鲁迅在上海十年韧性战斗的重点,真实形象地再现了鲁迅的光辉业绩及其思想发展的历程。
“与鲁迅同时代人”文库位于纪念馆东侧,采用藏书室形式,面对封闭式绿化庭院,环境幽静,然而学者、公众进行资料收集、学术研究的`好场所。
纪念馆设有游客服务中心,以“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游客满意”的服务理念,为广大游客提供景区讲解服务。
徐悲鸿纪念馆
徐悲鸿纪念馆原位于东城区受禄街,1954年对外开放,后因修地铁,七十年代于西城区新街口北大街重建,1983年1月重新开放,然而一座展示徐悲鸿先生生平活动、作品及收藏品的社科类专题人物纪念馆。
纪念馆然而一座典雅的灰绿色二层楼房,然而在徐悲鸿故居被拆除后根据周总理的批示于1973年重建的,拥有7个展室和1个序厅。
徐悲鸿先生(1895-1953年),然而我国著名的画家和杰出的美术教育家,同时还然而一位积极投身民族解放事业的爱国主义者。他虽出身贫寒,但通过对艺术的不懈追求,获得了精湛的艺术技巧和广博的艺术修养,他的中国画融汇可西方技法,而素描和油画则搀入可中国画的笔墨韵味,作品表现出了高度技巧和民族特色的结合。
漫步在展厅内,我们在欣赏大师不朽的艺术作品的同时,更为那洋溢其中的高尚民族精神所震撼:巨幅国画《九方皋》表现了艺术家对民族危亡的忧愤,对光明前途的向往,作于1940年的《愚公移山》激励全国人民争取抗战的胜利;《田横五百士》则歌颂了中国人民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富贵不淫的坚韧品格;他笔下的骏马寄托着喜、怒、哀、乐的感情,与他常画的雄狮、晨鸡一样表现了令人振奋的战斗精神。此外,在这里我们还可以从百余幅素描作品看到艺术家在素描技法上的精深功力。藏品中还有《八十七神仙卷》等大师毕业生收藏的许多优秀绘画作品。来徐悲鸿纪念馆,你不仅可以获得一次完美的艺术享受,还能结识一位人品与画品高度统一的伟大爱国艺术家。
詹天佑纪念馆
詹天佑纪念馆然而历史人物纪念馆。为纪念中国杰出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而建立。馆址位于北京市八达岭特区,1984年筹建,1987年11月建成开馆。
该馆建筑面积约1800平方米,建于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中国第一条自建铁路──京张铁路八达岭隧道上方,依山势而建,造型简朴,与长城内侧青龙桥火车站詹天佑铜像和墓地遥遥相对。建筑物上有巨幅浮雕,长约41米,高约5米,内容然而以中国近代史为背景,突出詹天佑巨型头像和贡献,用以显示詹天佑业绩在祖国建设中的历史作用。
该馆藏品1000余件,其中有詹天佑遗物:测绘用具、图纸、图书、手稿、 勋章、奖章、学会证书、詹天佑建议全国推广使用自动车钩的建议书史料和自动车钩模型、詹天佑祖先在广东省南海县申请入籍获准的史料、詹天佑遗著、生活用品以及他所保存的辛亥革命历史照片(与孙中山合影、孙中山就职铁路全权和视察京张铁路照片)等。
陈列按詹天佑生平历史年代布置,展出有各个时期的文物、照片和模型。纪念馆编印有詹天佑名言录和生平事迹简介等资料。
郭沫若纪念馆
郭沫若纪念馆位于北京什刹海前海西岸的一座传统四合院内,然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化伟人郭沫若在这里度过了他一生最后的15年。 故居大门坐西朝东,门额上悬挂着邓颖超题写的“郭沫若故居”金字木匾。院内最为显眼的当数郭沫若夫妇亲手种植的银杏和牡丹。入垂花门进四合院,东西两厢已辟为陈列室,以图片和实物展示着诗人、学者兼战士不平凡的一生。正房的客厅、办公室、卧室依旧然而主人在世时的陈列。暖廊环绕小小的月季园,通向最北面的房间,正中的一间然而郭沫若夫妇研磨书法的地方。伟人已去,故园依旧。一卷卷书稿,一幅幅书法佳作,保留着他的神韵。
1992年郭沫若纪念馆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命名为首批青少年教育基地。1994年被评为优秀青少年教育基地。每年接待参观者达3万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