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米酒散文

东晋人江统在文章《酒诰》里说过:“酒之所兴,肇之上皇,或云仪狄,一曰杜康。有饭不尽,委于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大概意思是说:“酒的起源可能是在远古时代,有的人说是仪狄发明的,还有的人说是杜康。把吃不完的饭放弃于空旷的树林里,积累起来就会有酒味,时间久了会飘出芳香的气味”。现在大多数人认为酒是杜康发明的,曹操在《观沧海》中就唱到“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但这些历史的纠纷我是无从评判的,在这就不考究了吧。但可以肯定的是,米酒算得上是一种古老的酒,它的历史源远流长。

说到米酒,我就不得不提孝感米酒了。这一是因为孝感米酒因为其独特的风味,香飘满天而饮誉盛名;二是因为孝感是我的家乡,我对米酒自然情有独钟,有着特殊的感情,米酒在我们那也被称为水酒。孝感米酒虽算不上是名满天下,但在我们地方和周围乃至湖北省名声也的确是响亮的,当地人们一说到米酒,第一反应就会想到孝感米酒,谁叫它是香飘千里万人爱呢!

《孝感县志》里说过干酵酿酒法是起源于宋代,而孝感米酒就是用干酵酿酒法酿造出来的,所以可以说孝感米酒源于宋代。相传孝感米酒在明末清初就已经小有名气了,但因为只有生米酒和清汤米酒,品种单一,所以打不开市场,销量很低。真正将孝感米酒做成如今的样子并发扬光大的是一个叫鲁幼柏的当地人。据说他是以卖米酒为生的,由于生意不好经常挑着担子沿街叫卖,开始也是以卖生米酒和清汤米酒为主。在一个炎热夏天的某天,他未来得及将没有卖完的放置了一段时间的吊浆(即湿糯米粉)倒掉就有客人进门来他家喝米酒,慌忙之中他将这不新鲜的吊浆倒进了煮沸的清米酒锅中,老实的鲁幼柏过来跟客人解释说他不小心将发酵了的吊浆放进去了,米酒不能喝,准备重新烧制,可客人等不及非要尝,无奈之下鲁幼柏就把米酒端给了客人,哪知客人品尝后连称“好酒好酒”,说味道比以前要好多了,鲁幼柏不信,也尝了尝,果然有一股新的清爽酸甜的味道从里面冒出来。后来鲁幼柏便尝试着将更多原料如桂花、金钱橘等和发酵的吊浆和在一起创造出更多口味和形式的米酒。于是,鲁幼柏就开了一家“鲁源兴米酒店”,生意迅速火了起来,从此孝感米酒一传十,十传百而名扬四方,鲁家店也经过几代人不断的传承和对米酒品种的研发而流传至今。如今“鲁源兴米酒馆”更名为“孝感米酒馆”,吸引着无数的食客前来品尝,有的文人喝过孝感米酒后还留下过“色白如出水芙蓉,味香似木樨吐蕊”的赞美诗句。1958年,毛主席到孝感考察时,品尝过孝感米酒后也忍不住称赞“味好酒美”呢!

孝感米酒作为传统名小吃,孝感当地人也自然学会了制作米酒的手艺。

记得以前在家乡时,每当春节临近,父母便会到街上去买上十来斤糯米,回家后先让它晾几天,等糯米干后便收起来,估摸着日子。离大年初一还有四五天左右的时候便开始在家里制作年货,制作米酒时的第一步是把糯米洗干净后蒸熟,然后把它们均匀散着摊开在干净的门板上。当我和姐姐嘴馋时,父母会拿碗给我们盛上几勺子热腾腾的糯米,然后在上面撒上白糖,让我们过过瘾。等糯米凉得差不多了,母亲便吩咐我去买一包水酒曲,水酒曲实际上就是一种发酵剂,能催化糯米发酵变成米酒,村里小卖部都有卖的,很方便。水酒曲买回来之后,母亲便会撒少许到糯米上,接着将糯米全都塞进一个大小合适的坛子里面,然后在糯米中间挖个大洞,把剩下的水酒曲均匀地撒进去,给坛子盖上盖子,最后找床被子把坛子包裹得严严实实的放好就算完成了,剩下的就是等着时日一到,便开坛享用美味了。

等到大年初几,客人来拜年时,米酒也就熟了。在早晨开坛前,我、姐姐还有前来的表弟和表妹们总是早早的就拿好了碗和勺子,围在米酒坛子面前,等母亲拿走被子,揭开坛盖时,一股清香诱人的酒香便会在朝我们袭来并弥散在周围,这时我们都兴奋得用勺子边敲碗边拉着母亲嚷嚷,都想分得第一碗。母亲就让我们都站好,然后依次给每个人都盛上半碗米酒,边盛边说:米酒好吃,但不能多吃,这刚盛出来的米酒米多,不亚于一碗饭,吃多了会醉。我们都点点头,然后端着米酒找一个位置坐下,“吧嗒吧嗒”地吃起来。

刚盛出来的米酒我们叫它生米酒,米是远远多于酒的',但酒很浓,那时我们还小,所以盛米酒时母亲才会特意叮嘱我们。看到碗里的米像奶一样白,汤莹若白玉液,光是看就胃口十足,吃到嘴里是甜而不辣,但浓得有点化不开,很黏,有点腻人。半碗吃罢,小脸蛋便会红扑扑的,想起母亲的嘱咐,即使还想吃也只能期待下次了。

吃完米酒后我到屋外放完擦炮回来,看到一个小表妹脸红彤彤的,像个苹果,走路也是摇摇晃晃,我哈哈大笑起来,母亲被这突然的笑声给拉过来了,她一看到表妹的样子便赶紧将她抱到床上,让我去倒杯热茶。我把茶端过去,母亲让表妹喝了一些后给她脱衣盖被子,哄她睡去。回头母亲怪我没看好表妹,让她又偷吃了米酒,我这才明白。果然,我看到米酒坛还在地上,原来我忘了把它搁到高处,被表妹趁机偷食了,我只好低着头跟母亲保证下次一定注意。

等到中午有新的客人来时,母亲便会去厨房煮米酒,我也跟在后面到厨房去帮忙烧火。母亲将盛来的米酒倒进锅里,加上合适水,再盖上锅盖直到煮沸,然后盛一半起来将汤圆放进去直到再次煮沸一会就盛起来,接着向碗里加点白糖,汤圆米酒就做好了。剩下的一半,母亲倒进锅里后等米酒一沸腾就将打散的鸡蛋作旋涡状淋在米酒上,然后用锅铲随便捞几下将米酒出锅,再加少许糖,这样蛋花米酒也做好了。最后我们将米酒端上桌,供客人根据自己的口味选择。

这时,母亲就会招呼我们这些小孩过来,说米酒煮好了,这次可以多喝几碗,它不醉人还含有很多营养。我们便再次拿着勺子敲起碗过去盛米酒喝。这时的米酒和生米酒就大不同了,因为经过稀释和煮沸,米不再那么白,而是略带一点灰黄但玲珑通透,如晶莹的琥珀一般。汁水也是如玉露琼浆,浓而不沽,稀而无流,清爽怡人,像把整个早晨的雾气和露珠也融进来了。端着碗,阵阵清香扑鼻,让人垂涎三尺,米酒喝完也顿感心生暖意,让人久久回味。

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我和家人都背井离乡,远离了故土,没有了制作米酒的条件与方便,母亲就再也没有制作过米酒了,儿时的米酒情结却是早已雕镂在我的脑海里。

虽然有时在超市里买点孝感米酒喝,但总是感觉味道不地道,与母亲做的米酒相差甚远,真是怀念家乡母亲做的米酒的味道啊!

真希望能有机会再次回家时能品尝到那熟悉的孝感米酒,如果真有幸实现,定邀上好朋友一起去品尝,痛痛快快地饮上几碗,即使沉醉又何妨呢?

客家米酒散文随笔

时间一晃,又有半个月未回老家了。周六上午,决定回去一趟,待赶到家时,父亲已张罗着吃午饭了。父亲问我,要不要来一杯酒,我赶紧应道,好,来一杯。只见父亲从楼梯间里拿出一瓶酒,那是一瓶用最普通的酒瓶装着的客家米酒(又叫家酒)。酒是自家酿的,红褐色的酒体,一打开瓶盖,米酒的香味便直钻鼻孔,释放出来的酒香四处游走,一会就弥漫在空气中。

父母亲都爱喝家酒,一则是习惯了家酒的口感,喝了三四十年,什么酒都不再能替代家酒特有的醇厚清香;二则是自家酿制的酒,真材实料,喝的放心,最重要的是一点也不上头。现在是早春,天气乍暖还寒。母亲依旧如冬天一般,把家酒先倒入温酒壶中,又往酒壶中放入几片老姜和两三棵元荽,最后拿到煤气炉上煮几分钟,加热到温热即可。温热的酒倒在酒杯上,酒香糅合着姜的辛辣和芫荽的芳香,更加浓郁扑鼻。如你有喝酒的习惯,断然是拒绝不了这杯佳酿,它竟如此挑逗着你的嗅觉和味觉。此时此刻,白居易的那一首《问刘十九》当即呈现脑海,“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现今,是该和父母饮上一杯了。

母亲抿了一口酒,就对我和爱人说道,你们晚上如在家吃饭又不用开车外出,可以温热家酒喝上一小杯,有很好的活血祛寒,通经活络的功效。特别是阿琼(我爱人),身子寒,要少吃寒凉的水果,每晚喝上一小杯,对身体大有好处。于我呢,则不免再三劝道,尽量不在外面应酬喝酒,应酬的酒看起来是名酒好酒,实际很多都是勾兑的`,电视上经常都说查处了什么假酒,要少喝,最好不喝,要喝就回家喝点家酒。我点点头,以示赞同。想想母亲的话,再想想有时自己出外应酬喝得醉醺醺的回家,过一晚上头都还要炸裂的痛苦又历历在目。母亲是见过我醉酒的,也最担心我晚上外出应酬,每次总要等我回来才能安稳睡下。

“来,再尝尝鸡肉酒。”母亲招呼着我们。看着这一盘汤汁金黄,酒香四溢的“鸡肉酒”,我知道这道菜也是母亲特别为我爱人准备的。这是我们客家的特色菜,是活气养血之佳肴,以前一直是产妇坐月子期间才能专享的营养补品,现今平常时也能经常食用到了。“鸡肉酒”做法简单,我亦早已从母亲那里学得了“真传”:热油,煸炒老姜和鸡肉至两面焦黄,倒入一斤左右的家酒,炖煮十多分钟即可食用。母亲又嘱咐我说,“每个星期你都要记得煮一次给阿琼吃,她体质差,要多吃点。下午回县城时,记得带几瓶家酒和捉几只鸡下去,有时间就煮。”“谢谢爸妈。”爱人直接端起我的酒杯就敬了过去。

是的,趁父母康健,我们都要多敬几杯父母。看着父母两鬓的白发日渐增多,这白发似乎正在警示我们做儿女的,他们正在逐渐老去,你们真正能陪伴他们的时间又还剩下多少?而他们的心里却总是塞满对儿女的牵挂,这份浓浓的爱,一如这客家米酒,是如此甘甜芳醇。

我端着酒杯,看着父母,暗暗决定,以后每星期周末都要带家人回来一趟,陪父母吃一顿饭,向他们敬一杯酒,和他们说一说话。餐桌上不应只有家酒陪伴他们,应该还有我们做子女的陪伴,不能缺席。

江南米酒散文随笔

粮食总不够吃,家里几年不做酒了。

在饥饿中长大后,我要去很远的地方,父亲为我送行,在年前做一缸米酒。父亲准备了柴火,做酒要用野草或者修下的树枝,烧出来的米饭才有野草的清香味,旺旺的火力,才能让糯米饭劲道十足。为此,父亲用锉刀修锯子弄梯子修树枝忙了好几天。

糯米是用存放的稻谷新碾出来的,存放时间久的糯米缺少水份,糯性就差,做出来的酒品质要差上许多。圆滚滚的糯米在清水中泡了一天,吸足了水份,淘净后晶亮亮的,珍珠般煞是漂亮。

开蒸前,一家人把屋里屋外打扫的干干净净,灶具锅台洗了几遍,洗好手先在堂前上香跪拜,父亲说,这是对酒神的敬重,酒神才会保佑你做出香淳的老酒。其实,除灰净屋是保证汽水上冲时没有落灰,不让酒沾上油类异味,酒才会纯真;上香跪拜是为了心的纯真,不带丝毫的杂念,只有纯真的酒才能称得上是好酒。

传说,夏代酒神杜康发明酒时用了三个人的三滴血:读书人、将军及乞丐,从此酒中就有了文雅、豪气、沮丧,什么样的心情就能喝到什么样的酒。做好酒时已到酉时,又是用水做成的,所以起名为酒,喝下就让人像到了黄昏一样昏乱情迷。

蒸米的蒸笼是女人出嫁时的必备嫁妆,一是祝夫家蒸蒸日上,二是用来帮夫家做酒蒸糕。做酒是男人的事,父亲把蒸笼放在盛满水的大铁锅上,在蒸笼底下铺好洗净的稻草桔梗,把糯米倒进,我负责烧火,野草树枝的火特别旺,一下串出,把我头发烧焦了一片,一弄得一脸黑。父亲教我烧火要慢慢地往里放柴,要让锅底全部烧到,均匀的火才能让铁锅一起热,蒸笼里的米才会一起熟,火才是米饭熟的根本。以后出门做事交朋友,也要懂得控制火候,撑控了火候你就会得到朋友们的信任,撑控不住的火会烧到自己,一锅米饭从生到熟有大火小火文火,不同的时候需要不同的火。直到我家再也不做酒了,但这团火一直在我的心底成长着,人生就是一锅米饭,烧火的人是自己。

很快,一蒸米饭熟了,晶莹剔透,粒粒向上,饱满的饭粒第一次看到了这个世界,蠢蠢欲动香气四溢。父亲顾不了腾腾直冲的汽水,抱起大蒸笼,带着一团雾冲向早就准备好的大篇,将米饭倒入,铺开冷却。一家人围了上来,馋得直掉口水,父亲先用小碗盛了放到灶台及堂前上香的地方,用心中的敬畏,供奉灶神及祖宗,然后如宝贝一样地分给每人一小团。指着可怜的一小团白嫩,父亲吮吮吮地说着,这可是一大碗酒啊,如同别人抢了他心爱的玩具似的及不尽愿。米饭入口,真香啊,有劲道的糯米饭,一嚼有股甜甜的味,可惜不能多吃,否则没饭做酒了。

母亲拿出一粒粒圆圆的.东西,说是酒药,这形状和颜色我怎么看也像路边的狗屎,怪不得母亲骂时称酒是尿了,原来还真有点沾边了。母亲把称作酒药的小团碾碎成粉,再把放酒的大缸用水洗净泡热,做着准备工作。

父亲继续蒸饭,等全部好了,用村里老井里的水冲淋米饭,一是不让米饭结团,二是冷却,温度控制在30度左右,下缸后的温度不超过35度。有经验的父亲是不用温度计的,手感比机器要精准,因为米饭芯子里的热量机器感受不到的。冲淋好后米饭放入缸中,均匀地拌上酒药,最后在米饭面上掏一个拳头大的叫酒井的孔,加好温井水做原露,再在面上撒一层酒药,放到风吹不到的屋里墙角,用稻草包住大缸,保温等待三天。

三天中,酒缸咕咕地响,阵阵香味传出,一天比一天香,害得我不停地往放酒缸的地方跑,要不是父亲说过,中度不能漏气,跑了温度就会坏酒,我早就要想尝尝了。时间终于到了,掀开盖子,香味更浓,父亲宣告酒酿成了,一缸酒酿缩成一团,与缸脱开了,尝一口甜甜的,有点辛辣,一点不像老酒,因为真正成为老酒要在二星期以后,酒酿还要继续发酵。然后加水,一斤米可以做成二斤酒,喝一口很温柔,再喝让人浑身发热,野草的狂野藏在酒里,野草的香也藏在酒里,糯米的张力溶在柔柔的水里,野性与文明在酒中相遇相融。

临走前,我喝了自己第一次参与做的酒,没有举杯邀明月的情怀,只与父亲轻轻地碰杯,父亲说,喝过了酒就是男人了,男人的责任并不在酒中,而是要让你周围的人知道你的香,如酒一样的香。那次我喝醉了,只知道酒劲的厉害。从此,酒的记忆一直在我心中。

江南人的酒,江南人在酒中,甜蜜甜蜜,温柔温柔,说着细声话语,心中藏着纯朴、原始的狂野。

喝多了,江南人的酒会背叛你,让你昏乱情迷,也会让你变成诗人、将军、乞丐。

故乡的米酒散文

东晋人江统在文章《酒诰》里说过:“酒之所兴,肇之上皇,或云仪狄,一曰杜康。有饭不尽,委于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大概意思是说:“酒的起源可能是在远古时代,有的人说是仪狄发明的,还有的人说是杜康。把吃不完的饭放弃于空旷的树林里,积累起来就会有酒味,时间久了会飘出芳香的气味”。现在大多数人认为酒是杜康发明的,曹操在《观沧海》中就唱到“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但这些历史的纠纷我是无从评判的,在这就不考究了吧。但可以肯定的是,米酒算得上是一种古老的酒,它的历史源远流长。

说到米酒,我就不得不提孝感米酒了。这一是因为孝感米酒因为其独特的风味,香飘满天而饮誉盛名;二是因为孝感是我的家乡,我对米酒自然情有独钟,有着特殊的感情,米酒在我们那也被称为水酒。孝感米酒虽算不上是名满天下,但在我们地方和周围乃至湖北省名声也的确是响亮的,当地人们一说到米酒,第一反应就会想到孝感米酒,谁叫它是香飘千里万人爱呢!

《孝感县志》里说过干酵酿酒法是起源于宋代,而孝感米酒就是用干酵酿酒法酿造出来的,所以可以说孝感米酒源于宋代。相传孝感米酒在明末清初就已经小有名气了,但因为只有生米酒和清汤米酒,品种单一,所以打不开市场,销量很低。真正将孝感米酒做成如今的样子并发扬光大的是一个叫鲁幼柏的当地人。据说他是以卖米酒为生的,由于生意不好经常挑着担子沿街叫卖,开始也是以卖生米酒和清汤米酒为主。在一个炎热夏天的某天,他未来得及将没有卖完的放置了一段时间的吊浆(即湿糯米粉)倒掉就有客人进门来他家喝米酒,慌忙之中他将这不新鲜的吊浆倒进了煮沸的清米酒锅中,老实的鲁幼柏过来跟客人解释说他不小心将发酵了的吊浆放进去了,米酒不能喝,准备重新烧制,可客人等不及非要尝,无奈之下鲁幼柏就把米酒端给了客人,哪知客人品尝后连称“好酒好酒”,说味道比以前要好多了,鲁幼柏不信,也尝了尝,果然有一股新的清爽酸甜的味道从里面冒出来。后来鲁幼柏便尝试着将更多原料如桂花、金钱橘等和发酵的吊浆和在一起创造出更多口味和形式的米酒。于是,鲁幼柏就开了一家“鲁源兴米酒店”,生意迅速火了起来,从此孝感米酒一传十,十传百而名扬四方,鲁家店也经过几代人不断的传承和对米酒品种的研发而流传至今。如今“鲁源兴米酒馆”更名为“孝感米酒馆”,吸引着无数的食客前来品尝,有的文人喝过孝感米酒后还留下过“色白如出水芙蓉,味香似木樨吐蕊”的赞美诗句。1958年,毛主席到孝感考察时,品尝过孝感米酒后也忍不住称赞“味好酒美”呢!

孝感米酒作为传统名小吃,孝感当地人也自然学会了制作米酒的手艺。

记得以前在家乡时,每当春节临近,父母便会到街上去买上十来斤糯米,回家后先让它晾几天,等糯米干后便收起来,估摸着日子。离大年初一还有四五天左右的时候便开始在家里制作年货,制作米酒时的第一步是把糯米洗干净后蒸熟,然后把它们均匀散着摊开在干净的门板上。当我和姐姐嘴馋时,父母会拿碗给我们盛上几勺子热腾腾的糯米,然后在上面撒上白糖,让我们过过瘾。等糯米凉得差不多了,母亲便吩咐我去买一包水酒曲,水酒曲实际上就是一种发酵剂,能催化糯米发酵变成米酒,村里小卖部都有卖的,很方便。水酒曲买回来之后,母亲便会撒少许到糯米上,接着将糯米全都塞进一个大小合适的坛子里面,然后在糯米中间挖个大洞,把剩下的水酒曲均匀地撒进去,给坛子盖上盖子,最后找床被子把坛子包裹得严严实实的放好就算完成了,剩下的就是等着时日一到,便开坛享用美味了。

等到大年初几,客人来拜年时,米酒也就熟了。在早晨开坛前,我、姐姐还有前来的表弟和表妹们总是早早的就拿好了碗和勺子,围在米酒坛子面前,等母亲拿走被子,揭开坛盖时,一股清香诱人的酒香便会在朝我们袭来并弥散在周围,这时我们都兴奋得用勺子边敲碗边拉着母亲嚷嚷,都想分得第一碗。母亲就让我们都站好,然后依次给每个人都盛上半碗米酒,边盛边说:米酒好吃,但不能多吃,这刚盛出来的米酒米多,不亚于一碗饭,吃多了会醉。我们都点点头,然后端着米酒找一个位置坐下,“吧嗒吧嗒”地吃起来。

刚盛出来的米酒我们叫它生米酒,米是远远多于酒的',但酒很浓,那时我们还小,所以盛米酒时母亲才会特意叮嘱我们。看到碗里的米像奶一样白,汤莹若白玉液,光是看就胃口十足,吃到嘴里是甜而不辣,但浓得有点化不开,很黏,有点腻人。半碗吃罢,小脸蛋便会红扑扑的,想起母亲的嘱咐,即使还想吃也只能期待下次了。

吃完米酒后我到屋外放完擦炮回来,看到一个小表妹脸红彤彤的,像个苹果,走路也是摇摇晃晃,我哈哈大笑起来,母亲被这突然的笑声给拉过来了,她一看到表妹的样子便赶紧将她抱到床上,让我去倒杯热茶。我把茶端过去,母亲让表妹喝了一些后给她脱衣盖被子,哄她睡去。回头母亲怪我没看好表妹,让她又偷吃了米酒,我这才明白。果然,我看到米酒坛还在地上,原来我忘了把它搁到高处,被表妹趁机偷食了,我只好低着头跟母亲保证下次一定注意。

等到中午有新的客人来时,母亲便会去厨房煮米酒,我也跟在后面到厨房去帮忙烧火。母亲将盛来的米酒倒进锅里,加上合适水,再盖上锅盖直到煮沸,然后盛一半起来将汤圆放进去直到再次煮沸一会就盛起来,接着向碗里加点白糖,汤圆米酒就做好了。剩下的一半,母亲倒进锅里后等米酒一沸腾就将打散的鸡蛋作旋涡状淋在米酒上,然后用锅铲随便捞几下将米酒出锅,再加少许糖,这样蛋花米酒也做好了。最后我们将米酒端上桌,供客人根据自己的口味选择。

这时,母亲就会招呼我们这些小孩过来,说米酒煮好了,这次可以多喝几碗,它不醉人还含有很多营养。我们便再次拿着勺子敲起碗过去盛米酒喝。这时的米酒和生米酒就大不同了,因为经过稀释和煮沸,米不再那么白,而是略带一点灰黄但玲珑通透,如晶莹的琥珀一般。汁水也是如玉露琼浆,浓而不沽,稀而无流,清爽怡人,像把整个早晨的雾气和露珠也融进来了。端着碗,阵阵清香扑鼻,让人垂涎三尺,米酒喝完也顿感心生暖意,让人久久回味。

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我和家人都背井离乡,远离了故土,没有了制作米酒的条件与方便,母亲就再也没有制作过米酒了,儿时的米酒情结却是早已雕镂在我的脑海里。

虽然有时在超市里买点孝感米酒喝,但总是感觉味道不地道,与母亲做的米酒相差甚远,真是怀念家乡母亲做的米酒的味道啊!

真希望能有机会再次回家时能品尝到那熟悉的孝感米酒,如果真有幸实现,定邀上好朋友一起去品尝,痛痛快快地饮上几碗,即使沉醉又何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