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与眼界-杂文摘抄

大凡人看得书越多、把自己专业读的越精,就好比越是硕士、博士读到最后,研究的领域就越窄、越细,这种狭隘性,反倒会固化人的思维,使人沉浸在牛角尖里出不来。我觉得一个人眼界的广、那种三教九流的博,才是最终给自己带来灵感的东西。

最近自己看梅尔斯的《社会心理学》,其实我不认为这样入门的书籍能给人带来质的变化,不会看一本书后自己就忽然变成了心理专家,但我们可以从漫不经心的不经意中获得很多收获。就比如说书中所说的事件人格化的问题,如果说伊朗发生死亡三千人的大地震,那么全世界对这件事的关注程度,绝对赶不上在意大利一个忽遭意外的小男孩更牵动人心。这就是因为后者人格化的缘故,我们可以对自己不熟悉的大规模死亡无动于衷,却见不了面前一个活生生的人所受到的伤害那样牵动。也正如有人说,把美国总统核发射密码装入胶囊,这样如果总统决定要对一个国家发射核武器时,必须杀死这个人而后从胸中取出密码,这样的话,任何总统都不会轻易下决定;否则的话,按一个核按钮只是一时义愤的那么简单。

事实上我们周围这样的事情太多,如果我们想把一个公众事件能让所有的人都牵动,我们需要披露这事件受害的个体的不幸,只有使公众事件具体到个人、只有从事件的人格化角度来表述,这才是一种宣传的智慧。就拿心理学来说吧,它不会学了立即就足以对付别人的锐利,细微之处却无处不在,自己的母亲年轻的时候学过心理学,有时就把这些常识不自觉地当经验来传授,比如小孩在三岁以前是记不住事的,还有小孩子会分不清楚自己想象与现实的区别,这样我们就不会误解孩子,甚至我们也可以将此运用到某一状态上去,如三毛文章事实真假的争议:当一个作家在写作品的时候,她只不过是在写作时进入了自己设定的状态,就像一个孩子,孩子进入自己想象时,他是辨别不出来现实和想象的.区别,所以孩子会说些与事实不符的话语,但她没有主观撒谎的念头,他只是沉浸在自己的情节里,所以你不能以真实与否来论。但如果你把作家的话都当作真实的,那你不是个聪明的人。三毛在自己的文章中太潇洒了,潇洒到已经不能作为一个人,她不成仙简直是没有天理。按她对自己自恋版的夸耀和描述,我们应该把她给供起来。我们对一个人的膜拜不能只停留在被其虚构的作品所打动,尤其是以虚荣和谎言著称的女人,她们所标榜的我们一定要打一半的折扣来听。

所以我们看这本《社会心理学》只要从作者随口说的案例中误出这一点,这本书已经值了,我们看书的收获,不在于指望获得一个系统收获的框架,而只是这么一些小收获堆积起来,这才是最重要的。

同样,任何不相干的专业和常识,都会给人上述的启示。就像《伊索寓言》我们拿来与生活中很多的现象对比一下,都是切中时弊。就即使是动物的生存本能和习性,也会给我们很大的启迪,现在我们拿鹰为例来说三例:

1。老鹰和小鹰:

“当小鹰孵化出生后,母鹰按时叼回来小虫入雏鹰嗷嗷待哺的小嘴中;母鹰天天供应食物,也细心防护外敌入侵。当小鹰慢慢长大羽翼渐丰时,母鹰认为到了小鹰学习自我独立的时候了!可是,有什么办法能让小鹰不再眷恋被母鹰呵护得舒适无比的窝巢呢?于是母鹰开始搅动窝巢,让巢上的枯草羽毛掉落,而暴露出尖锐的小石子和荆棘;小鹰被刺痛得哇哇叫,可是母鹰又很无情地加以驱逐、挥赶,甚至把小鹰从窝里推下去,小鹰只好忍痛振起双翅,从而成为一个真正翱翔蓝天的雄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那些为人父母的,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日后象个男人,那就去研究鹰的习性吧,鹰从都是只有逆风才能翱翔的。

2。鹰的重生:

“鹰可以活70岁,但鹰到了40岁时,爪子不再锋利,鹰喙也老化得又长又弯。这时鹰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死去,要么就要经历150天极端痛苦的蜕变”如何蜕变?就是找一个绝高的山顶筑巢闭关修炼:用老化的喙啄打岩石直至脱落,等新的喙长出来之后再用新喙把老化的指甲一一拔出,还要把钙化的羽毛一一拔下,就这样,历经150天的痛苦后,再获得30年的生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而一个男人要像一只鹰一样去生活,到一定时候要把自己回炉、让自己达到更高的层次。我们对于强加在自己身上的打击、痛苦,不要回避,去面对它。然后躲在自己无人的角落像鹰一样惨烈去修练。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3,成吉思汗和鹰:

“一次成吉思汗出去打猎。一直走了好长时间,口渴的感觉越来越重,但他找不到任何水源。良久,他来到了一个山谷,见有细水从上面一滴一滴地流下来。成吉思汗非常高兴,就从皮袋里取出一只金属杯子,耐着性子用杯去接一滴一滴流下来的水。当水接到七八分满时,他高兴地把杯子拿到嘴边,想把水喝下去。就在这时,爱鹰一股疾风猛然把杯子从他手里打了下来。尽管他非常生气,却又无可奈何,只好拿起杯子重新接水喝。当水再次接到七八分满时,又有一股疾风把水杯弄翻了。成吉思汗顿生报复心:“好!你这只老鹰既然不知好歹,专给我找麻烦,那我就好好整治一下你这家伙!”

于是当水接到七八分满时,他悄悄取出尖刀,拿在手中,老鹰再次向他飞来,成吉思汗迅速拿出尖刀,把鹰杀死了。同时杯子掉进了山谷里,成吉思汗无法再接水喝了,于是他拼尽气力向上爬找水池。

忽然,他看见池边有一条大毒蛇的尸体,原来池中的水被蛇嘴里滴下的毒液给污染了,这只鹰原来是救了自己一命。于是成吉思汗对着鹰的尸身发誓:以后决不在盛怒下做任何决定。”

这故事告诉我们:在盛怒时我们做出的决定往往都是不合适的,如果不是特别紧要的事,也许过上一夜,让睡眠把自己彻底放松后,第二天再重新回到这个问题上,那时的决定一般是明智的。另外一点,也告诉我们,也不要全信眼见为实的事,人的眼界与鹰的眼界不同时,看到的内容不一样,而人的立场不同时,得到的判断也不客观,我们潜意识中都喜欢选择性的失明,把观察往自己大脑已经形成的结论上凑。学会站在不带立场的立场是一种基本功,哪怕有时对自己很残忍,其实,每次撕碎梦幻般的憧憬都可换得冷静,使你冷冷面对现实,在残酷中求得一丝清醒后的惬意。

人与人间地位的不同,也许这是以知识学历来划定了;但人与人能力的不同,还需要人的眼界去划界。世界上没有不斤斤计较的人,区别只在于计较的眼界,只有一个眼界够广的人,才不会纠结于生活的琐碎,而把自己所有纠葛的情节放到自己一生中最看重的事物上去。

中考作文:放宽眼界,让知识成长

孟老先生有云“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然在我们这个日益呼吁诺贝尔奖,召唤大师的年代,无数专家迫不及待地跳入渔网,以求短期内涅化为大师。这不仅使人惊呼“收获”更多的同时惊疑,“将来会有什么?”

对硕士、博士、导师、学者的种种论文指标,舆论对大师,对诺贝尔奖的偏执的渴盼化为一张张细密的渔网,捞起了本应该继续成长的小鱼,留下一潭池水。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可见做学问,做出真正具有价值的学问是需要长时间。司马公三十年著《史记》,曹雪芹十年语红楼,这其中凝聚着他们的血与泪,超绝的学者必使用超长的时间来成长。由此看来,我们今天那细网中无数未成大鱼专家们大师背后浮现的是一个个看似华丽的泡沫。何不将网眼放宽,让鱼儿们有更多时间来经历人生,充分成长?

除了时间,细雨带去的还有学者们本应坚守的宁静。学者,本应是耐得寂寞的。钱钟书先生笔耕一生,留下无数让人惊叹的华章《围城》、《谈艺录》、《管锥篇》,先生以他的博学一次次震惊世界,然而人们在惊于其文时却总是忽略先生两耳不闻窗外尘嚣事的用心苦读,忘却了先生图书馆的一杯淡茶,一本书的宁静身影。梦醒推窗望残月,哪堪只影映孤墙,也许,只有宁静淡泊的心才能在文化的殿堂中行得更远。书中曾说到剑桥为霍金留下了一个宁静的空间,可我们为什么就一定要急于将学者们套入网中,曝于公众之下,给他们留下一片宁静吧!

使鱼们甘于入网的另一个原因是名利。不可否认,求得一桩大富贵自古就是文人们读书的重要原因,但,那些真正名垂青史的,却大多没入名利场。 孔子曰:“学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他不甚赞赏为名利而做学问的行为。看淡了眼前的'富贵,忘却了功名利禄,留得那颗菩提心,学问之门方可开。塞林格先生以《麦田的守望者》轰动世界后却躲入乡下小镇,从此远离喧嚣。他在逃避什么?他在守望什么?

那是一颗融于学术、融于艺术的心,那是一把打开精神高处的钥匙。忍把浮云换了浅吟低唱,柳永如是说。让我们给学者们留下一片不受世俗名利亵渎的净土吧?莫急于让他们被浮名的心网套牢,莫让伊甸化作失乐园。他们需要的是心灵的纯净与人格的独立,不是名为专家、大师的锁链,不要束缚了学者们心灵的翅膀。

何妨让我们把种种网眼留得更宽一些,把急躁的心平淡一些,三十年后再来收获这一批长成的大师。

眼界美文

—写给出国留学的儿子和外甥

李家塔,是我出生在陕北黄土高坡上的一个小村庄,她依山傍水,幽静怡人。

70后的我,儿时的记忆虽然过去许久,可村子东边的窟野河和窑洞旁边的云灌渠,却深深地流淌在我的脑海里。

每年春天到秋天,我提着筐子去自留地里,都觉得是那么远。五六岁时的我很少出远门,去十多公里的外婆家觉得很远。那时,不论是去自留地还是外婆家,总是让爸、妈或姐姐背上我一程。在去外婆家的路上,我爬上窟野河边的东山后,才知道山的那还有另外的山,且是另外一番景象。

上小学后,我就像姐姐的尾巴一样,来到离我家不远的.镇上开始我上学生涯。二十多人的教室和一米见方的黑板是那么的大,更别说学校的大操场,老师让我跑上一圈,都能让我累得上气不接下气。在这里,我认识许多伙伴,尤其是在书本上,我吸取了许多知识,也懂得了用眼睛去感受、去发现、去认识所生活的世界。我明白了黄土高坡上“窑洞”和“信天游”是孕育中华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知道了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我惊奇地发现,我们的国家幅员辽阔,面积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像雄鸡一样屹立世界东方。当东北冰天雪地时,南国却是一片盛夏景象。

在书本里,让我学到了王之涣《登鹳鹊楼》“白日依山尽,黄

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直至中学我才知道,拼音a-z和英语a-z我理解不了为什么会那么的烦人,且读起来还那么的咬舌绕口,知道了人是用肤色分类,地域用洲、洋划分,坐标用经纬分明。

时光如梭,转眼间,我的儿子、外甥都已出国留学,女儿又迈入小学的殿堂,而自己也将步入天命之年。站在人生的中途,感叹着人生的快乐和艰辛,感慨着人生的漫长而短暂……

不经意间,我发现自己留下了一个长长的影子,虚幻与难奈。虚幻得开始怀疑自己,这是我吗?成败与否不能改变,但我早已明白了是父母用远见的思想和敏锐的洞察力,给予了我这辈子的成长。与同龄人比较,在当时的背景下我接受了较多的教育,使我养成坚韧、真诚、倔强的性格,我一生感恩父母。我将传承这一良好的家风,让他们怀揣梦想,怀揣一颗爱国之心,在异国他乡求学。我教育他们在融合中外文化的过程中,将黄土文化传播到身边的朋友,让异国友人也能感受到古老文明的魅力,用开阔的视角去探索未知的世界,让他们成为古老文明小小宣传员。

我相信:看的有多精彩,梦想就会有多美好,现实就会有多幸福。

随笔杂文:闲话知识

关于知识的名人名言很多。本人则人微言轻,只能闲话而已。

知识分三类: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和哲学知识。现今社会是知识爆炸时代,一个人不可能什么知识都知道,但是既要生存就必须有起码的常识。一个人才必须有自己工作的专业知识,还要有一定的知识面。这就是T型人才:一横代表知识面的广度,一竖代表专业知识的深度。博学才能多才。有一个词叫“无知无畏”。不懂法律就会触犯法规,胆大包天。所以,博学多才者常常谨慎办事,而不是粗心莽撞。 一个人在自己周围画一个圆圈,园内是掌握的知识,园外是未掌握的知识,一个人掌握的知识越多,与未掌握的.知识接触面越广,就越谦虚,勤奋学习。越是无知者,越趾高气扬,越自以为是。 不但在原有的专业科学中有长足的发展,现在的知识学科也越来越多,专业越发展越细,还新生许多新学科,还有许多边缘学科、中间科学产生。

不但自然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有许多边缘学科,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也有许多边缘学科。 科学越发展,相应的伪科学也乔装打扮以新的面貌出现,甚至在媒体上大做广告。没有扎扎实实的基础科学知识和勇敢无畏的为科学奋斗的精神,才会站出来揭露伪科学,并且予以有效的打击。 现在学习知识的渠道很多,尤其是网络,可以很容易查到相关的知识。但是,最好多查多做比较,因为网络上有利益趋向、广告效应之类的偏向,也会误导读者。现今社会上陷阱、骗局非常多,要事事、处处、时时预防之。除了“天上不会掉馅饼”之类的信条和谨慎办事、“三思而行”外,最好的办法就是懂得相关知识。一切陷阱、骗局都是利用人们的善良、无知、贪利中的一项或几项。骗子常常花许多功夫兜一个大圈子,把你引入陷阱、骗局中,又逼迫你匆匆下决心。当你发觉上当,为时晚也。

骗局中影响最大的数“传销”。“传销”的理论是数学中的几何级数,但是“传销”的结果只能是多数人的钱被少数人集中。“传销”早就被禁止,但是变相的“传销”总是不断。现今的商业链,虽然不是典型的“传销”,却也是层层盘剥,最终还是老百姓买单,包括各种广告费用。 当你被宣传某事时,最好先到网络上查一下相关知识,看看有什么猫腻?千万不要人云亦云,甚至为了自己私利去添油加醋去推广宣传。否则,害了亲戚朋友,最终害了自己。 知识最有价值之处是有“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但是,本领、知识与学历、经历不成正比,而现在的人才招聘往往片面注重学历、经历。本领、知识与职称、职位也不成正比,而现在的媒体宣传往往片面注重职称、职位。

知识是在不断发展,不断更新的。所以,我们要“活到老学到老”,永远不要停滞不前。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沾沾自喜,常常会出笑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