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绝句

五绝·独钓

月色凉如水,苇舟自在漂。

寒星知我意,不把钓钩叼。

七绝·捕月

猢狲捞月事荒唐,我却偏偏学霸王。

撒下天罗和地罟,擒将水月一船装。

五律·烤鱼独酌

明月年年有,人生梦几圆?

朝骑竿马过,暮对白头怜。

篝火冲天起,星光匝地燃。

鱼香加酒鬼,弄剑影蹁跹。

七律·怀友人

月白星稀一小船,阴阳两隔自茫然。

山河几度沧桑也,命运何曾改变焉?

做鬼为人谁最苦,呼朋唤伴我堪怜。

一事无成身已老,孤舟彼岸盼团圆。

水调歌头·夜闻杜鹃

悠悠春夜语,岂是怨尤声。高歌一曲慷慨,天地动情听。独步山高水险,无畏狼嗥虎啸,胸臆自横行。乌雀朦胧影,梦里作悲鸣。

韵孤寡,身陋琐,命不平。修来百恨,泪眼抛尽孰意如烹。花月春江肠断,楼阁琵琶魂散,寥落晓星晶。免费临场罢,萧瑟送卿卿。

踏莎行·林荫听蝉

韵荡人魂,律消神魄,缠绵蝉唱林深处。斜阳脉脉水悠悠,蜻蜓戏谑当空舞。

命薄桃花,运乖时数,歌娘幽怨冲谁谱?肝肠寸断问前程,秋风萧瑟天涯去。

绝句诗词讲解

《绝句》原文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句》作者简介

这首《绝句》是诗人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时写的,描写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天景色。诗中大量使用了表示颜色的形容词,如“黄”、“翠”、“白”、“青”等,使画面色彩绚丽鲜明,更显示出春天景色的明朗秀丽。通过诗中生机勃勃的春景描写,我们不难体会到诗人隐藏在字里行间的那种欢快喜悦之情。

《绝句》简介

杜甫晚年,住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旁。这一天,风和日暖,天朗气清,他闲坐在草堂里,透过窗口和门口欣赏外界的景物。

最先引起诗人注意的是黄鹂的只有两个,各自占据一株青青杨柳的'梢头,你一句,我一句,甜蜜舌,嫩声泣语,比唱歌还要动听。诗人又把目光投向水边上的沙滩,那里正有一行白鹭展翅起飞,向高高的蓝天忘记翩翩而去,它们雪白的身影映着碧蓝的晴空,显得十分潇洒,优美。黄鹂、翠柳、白鹭、青天,一幅多么明媚秀丽的天然画,而黄鹂的叫声,白鹭的动态,更使画面充满勃勃生机。诗人足不出户,却好像置身在欣欣向荣的大自然之中了。

草堂的四壁并没有限制诗人的视野,更没有妨碍诗人的想象,反而给他的观赏增添了几分艺术情调。那终年戴雪、千古不化的西山群峰,被小小窗口从百里之外收纳进来,不恰好成为一幅山水壁画?那停泊在门前的几艘航船,听说正准备扬帆万里,定然是下岷江、转长江、远到东吴去吧!西岭远隔百里,却说它含在自家窗口;航船泊在门外,又说它要远下东吴。远景把它移近,近景将它推远,在远和近的推移变化之间,千秋西岭和万里东吴,全都聚拢到诗人的草堂跟前来了。

这首四名小诗,句句都是写景。远远近近、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景物,发声的,飞行的,静止的,静而欲动的,纷然呈现在草堂 周围,与诗人共同组成一个多姿多彩、生动和谐的广阔天地,在这个天地里,寄托着诗人浓而美好的生活情趣和对自然万物、对祖国山河的无限深情。

古代诗词绝句

诗词属于诗的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是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句子长短不一。

唐代李商隐的《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浪淘沙》

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春游湖》

宋·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墨梅》

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一剪梅》

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蕈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诗词《绝句》教学设计

通过学习杜甫的绝句,激起学生课外阅读古诗的兴趣,并提高鉴赏能力,同时引发学生萌动诗情。下面是关于诗词《绝句》教学设计的内容,欢迎阅读!

一、教材分析:

1、[注释]

鹭:一种水鸟名,鹭鸶。

西岭:指岷山。

千秋雪:终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靠。

2、[简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闲居时写的,共写绝句四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三首,描写了草堂门前浣花溪边春景。

本诗由两联工整的对偶句组成。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写的是动景。首句堂前黄鹂鸣于翠柳间,是近景;次句白鹭飞上青天,是远景。这些景物的画面,色彩艳丽:嫩黄的小鸟,翠绿的柳林,雪白的鹭鸶,蔚蓝的青天,四种色彩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不仅有色还有声,有那婉转动听的莺歌,真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明丽的景象。

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写的是静景。前两句两个动词是“鸣”“上”,后两句是“含”“泊”,一动一静。第三句写西岭积雪,是远景。“含”字运用拟人手法,十分贴切生动;“千秋”点出时间的久远,更显出其静。第四句写门前的船只,是近景。“泊”,停泊着,但这停泊的是将要驶往东吴的船,静中包含着动;“万里”点出空间的辽阔。

这首诗,每句一景,其中动景、静景,近景、远景交错映现,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幽美平和的画卷,令人心旷神怡,百读不厌。

3、[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公元712年生于河南巩县(现巩义市)。二十岁起,漫游吴越、齐赵。746年赴京应试,落第后旅居长安十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逃往风翔投奔肃宗拜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后因得罪肃宗,被贬华州。759年弃官西行,经天水同谷入蜀,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筑茅屋而居。前后住了四年,写诗两百四十余首,其中包括《蜀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名篇。一度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765年携家经水路出蜀,至夔州又滞留二年。出三峡后飘泊于荆、湘,以舟为家。770年病逝于湘江舟中,卒年59岁。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战乱的时局把他卷入颠沛流离的人群中,使他真实而深刻地接触和认识了当时的种种社会景象。他忧国忧时,挥毫赋诗,直书情怀。留传至今的一千四百五十多首诗歌,思想与艺术造诣极高,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世誉为“诗史”。他是我国诗坛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集大成者,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

二、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诗歌写作的时代背景、杜甫简单生平以及他的几篇著作。

2、初步读懂诗歌的含义,理解诗句中“鸣”、“上”、“含”、“泊”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意思,体会作者喜悦的思想感情。

3、激发学生学习积累杜甫名诗的兴趣,能背诵学到的一到二首课外杜甫的诗。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读懂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难点:对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课外自由学习积累杜甫的诗作若干首。

五、教学过程:

(一)、欣赏《春的旋律》,导入新课:

1、在“春之声圆舞曲”的伴奏下,学生汇报寻找春天的收获。

2、导:今天,我们新学习一首古诗,看看古人是怎样用诗的语言描绘春天的美景。

(二)、进入第一章《快快乐乐地学》,学习古诗:

1、读古诗。

(1)师轻快地范读古诗,学生谈谈听后的感受,体会诗歌欢快的意境。

(2)谁知道杜甫在怎样的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请学生简单介绍作者写这首诗的历史背景。(当时,安史之乱平定了,天下太平,诗人回到了自己居住的成都草堂,看到草堂前生机勃勃的景色,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诗。)整体感受诗歌的意境,了解写作背景,为以下的学习做铺垫。

2、按古诗学习的要求,小组同学讨论学习,理解诗句的意思,找出不懂的或难理解的地方质疑释疑。(教师可巡回指导,了解学习情况)

3、各小组提出不懂的或难理解的问题集体讨论释疑。(利用多媒体课件突破重难点:“窗含西岭千秋雪”。)以学生自学为主,独立学习古诗,积累古诗学习的方法。

4、读懂这首诗的意思了吗?咱们选一到二句来解释一下,如何?

5、同学评析诗中写得好的地方,师帮助归纳:“有声有色,”有远有近“。

6、朗读、背诵诗歌。

导:杜甫的作品中还有一首描写春天美丽景色的绝句——

7、学生自由朗诵绝句(迟日),思考诗句的含义。

8、学生质疑问难,讨论解疑。

9、学习小组共同解释诗句的意思。

10、读、背、积累古诗。(第二首古诗的学习以学生独立学习为主。)

(三)、进入第二章《轻轻松松地听》,欣赏诗歌:

导:同学们只花了分钟时间就学会了两首古诗,真是省时高效呀。老师猜想,现在咱们大脑里的小管家一定有些累了,就来轻松一下吧!

学生欣赏或跟唱三首杜甫的名作:《春望》、《登高》、《蜀相》。(激发学生学唱的愿望。)

(四)、进入第三章《开开心心地唱》,学生唱诗:

1、反复听《前出塞》的古诗演唱,背诵或跟唱均可。

2、自由背诵,男女生比赛背诵。

3、铿锵有力地跟唱一遍。

(五)、认识诗人,了解诗作:

导:今天,我们在这儿能欣赏到这么多优秀的古诗,真的要好好感谢一个人——杜甫。

1、学生自由说说自己了解的有关杜甫的知识。

2、自由交流自己积累的杜甫的诗作。

3、看电脑老师的介绍,请学生说说自己知道了哪些知识。(了解诗人的生平知识,认识“现实主义”诗人的典范)

4、出示诗歌《兵车行》,教师范背并解释,帮助学生理解现实主义。

5、出示小红旗,鼓励学生课外积累。

六、设计意图:

古诗具有语言凝炼含蓄,韵律和谐优美,意境深邃高远等特点,是陶冶学生情感,增强语言文字修养,提高审美鉴赏能力的好教材。大量阅读优秀的古诗,能使学生掌握中华语言的精华,为语文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在进行“大量读写,双轨运行“的实验中,我改变传统的古诗教学一节课学习一首古诗的习惯,尽可能地增加课堂学习密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注意课内外结合,使学生在课堂中接触大量的古诗,读背积累二、三首,了解更多诗人优秀的诗作,带领学生遨游诗作的海洋。这样,同学们的眼界开阔了,诵读古诗的兴趣也增加了。此时,再鼓励诵读诗人其他诗篇,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就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